『壹』 简述神经细胞、心室肌细胞、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由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过程五个时期组成:0 期(快速去极化期)、1 期(快速复极化初期)、2 期(平台期)、3 期(快速复极化末期)以及4 期(完全复极化期,或静息期)。
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属慢反应电位,其动作电位形状与心室肌等快反应电位很不相同。其特征为:动作电位去极化速度和幅度较小,很少有超射,没有明显的1 期和平台期,只有0 、3 、4 期,而4期电位不稳定,最大复极电位绝对值小。在3 期复极完毕后就自动地产生去极化,使膜电位逐渐减小,即发生4 期自动去极化。
(1)与窦房结细胞四期自动去极有关的离子流是扩展阅读:
窦房结P 细胞缺乏Ito通道,因此其动作电位无明显的1 期和2 期, 0 期去极化后直接进入3 期复极化过程,其复极化主要依赖IK来完成, IK 的激活不仅使动作电位复极,并且使之达到最大复极电位水平。
IK 的进行性衰减是窦房结细胞4 期自动去极化的重要离子基础之一,除此之外,If的进行性增强以及ICa-T也在4期自动去极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贰』 快慢反应自律细胞4期自动除极的形成机制
自律细胞指浦肯野细胞和窦房结细胞,因4期自动除极的特点不同,分别称为快反应和慢反应自律细胞
(1)浦肯野细胞:4期自动除极主要是由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强的内向电流(If)所致,也有逐渐衰减的外向电流(IK)的参与。内向电流的主要离子成分为Na+也有K+参与。由于内向电流使膜内正电位逐渐增加,膜便逐渐除极,当达到阈电位时即可产生一次动作电位,因此称4期内向电流为起搏电流。
(2)窦房结细胞:4期自动除极也是随时间增长的净内向电流所引起,净内向电流是一种外向电流(IK)和两种内向电流(If和Ica-T)所构成。其中IK通道当膜复极化达—40mv时,开始逐渐失活,K+外流渐渐减少,导致膜内正电荷逐渐增加而形成4期自动除极。目前认为,由IK通道通透性逐渐降低所造成的K+外流进行性衰减,是4期自动除极的最重要的离子基础。If是一种进行性增强的内向离子流(主要为Na+),但它对起搏活动所起的作用远不如IK衰减。If通道的最大激活电位为—100mv左右,而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细胞的最大复极电位仅为—70mv。在这种电位水平下,If通道的激活十分缓慢,这是If在窦房结4期自动除极过程中起作用不大的原因。此外,在4期后半期,T型Ca2+通道被激活,又引起钙内流和膜电位的进一步减小。
『叁』 窦房结为什么会产生电流
窦房结的动作电位�0�2 窦房结的动作电位 窦房结细胞的生物电特点是没有稳定的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复极至3期末进入第4期,便自动缓慢去极。 �0�2 窦房结的最大舒张电位约-60mV,阈电位约-40mV。 0期去极化速度缓慢,主要是Ca2+缓慢内流引起。复极化无明显的l期和2期平台,随即转入复极化3期,后者主要是K+外流形成。4期的自动去极化主要是由于K+通道逐渐关闭,Na+、Ca2+内流逐渐增多而引起。 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可分为5个时期,即去极化的0期和复极化的1、2、3、4期。 其特点是复极化持续时间较长,有2期平台。 去极化0期:主要由Na+迅速内流,使膜内电位迅速上升,构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复极化过程共分4个期: 1期(快速复极初期)主要是Na+通道关闭;而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K+外流,造成膜内电位迅速下降。 2期(平台期)此期复极缓慢,膜电位接近于零电位水平,形成平台状,主要:是Ca2+内流和K+外流形成。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也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与骨骼肌细胞区别的主要特征。 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Ca2+内流停止,K+快速外流,造成膜电位较快下降,直到降至静息时的-90mV水平。 4期(静息期)此时离子泵加速运转,将Na+、Ca2+迅速泵出,K+迅速摄入,恢复膜内外静息状态时的离子浓度。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存在4期自动去极化。 心肌兴奋性周期性变化的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心肌舒缩活动的整个收缩期及舒张早期,因而心肌不会发生完全强直收缩。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的产生就证实了心肌组织的这一特点。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点 自律性特点:窦房结自律性最高,约每分钟100次,是心跳的正常起搏点。由窦房结控制的心跳节律称为窦性心律。房室交界自律性次之,浦肯野细胞最低。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组织通常处于窦房结控制之下,其本身的自律性被掩盖而表现不出来,称为潜在起搏点。 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由窦房结控制的心跳节律称为窦性心律。房室交界区是正常时兴奋由心房传入心室的唯一通道,兴奋在房室交界处的传导速度最慢,这种缓慢传导使兴奋在这里延搁一段时间(约需0.1秒)才能传向心室,称为房室延搁。房室延搁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才开始收缩,不至于产生房室收缩重叠的现象,从而保证了心室血液的充盈及泵血功能的完成。 传导性特点:兴奋在心内传导具有严格顺序。①兴奋在房室交界处传导速度最慢,延搁时间较长,需0.08~0.10秒,这种现象称为房室延搁。它使心房和心室不会同时兴奋和收缩,而使它们交替兴奋和收缩,从而有利于心室的射血与充盈。②兴奋在心室内传导速度最快,传遍整个心室只需0.06秒,这便于心室发生同步式收缩,从而保证一定的搏出量。�0�2 兴奋性特点:在每次动作电位过程中心肌兴奋性具有周期性变化,包括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①有效不应期时间最长,从心肌细胞去极化开始到复极化3期膜内电位约-60mV的时期内。在此期内,不论给予多么强大的刺激,都不能使心肌细胞发生去极化而产生兴奋,即不能产生动作电位。②相对不应期:③超常期: 收缩性特点:①“全或无”式收缩。心肌细胞以闰盘连接,其电阻极低,兴奋易于通过和传导,使心肌在收缩时宛如一个功能上的合胞体,一旦产生兴奋,所有心肌细胞发生同步收缩,即“全或无”式收缩。②不发生强直收缩。心肌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心肌机械活动的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在此期内,不论受到任何强大刺激,均不能引起心肌的兴奋和收缩,故不会发生强直收缩。③对细胞外液的Ca2+明显依赖。心肌细胞肌质网不发达,终池贮存Ca2+量少。当血Ca2+升高时,心肌收缩力增强;反之,心肌收缩力减弱。 典型心电图的基本波形主要包括P波、QRS波群、T波。P波代表两心房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QRS波群代表两心室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T波代表两心室复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肆』 窦房结为什么会跳
这问题,呵呵。
窦房结(sinus)不是自己真的会跳,而是会以每分钟60-100次的频率规律的发放电冲动,这是由它自身细胞特点决定的。窦房结里的细胞不同于一般心肌细胞和心传导细胞,它有较高的自律性会自动除极。算了,自己写太费力,帮你摘一段吧。和细胞膜上的离子流向有关。
窦房结细胞的舒张期自动除极不是由一种离子流引起,而是多种离子流共同作用的结果。窦房结细胞4期自动除极是由随时间而增长的净内向电流所引起,4期自动除极的净内向电流主要由一种外向电流和两种内向电流所构成:
1)延迟整流钾流(IK)的进行性衰减 是窦房结细胞4期自动除极的重要离子基础之一。IK在动作电位复极到-50mV左右逐步减小,其减小的速率正好与窦房结细胞的舒张除极速率同步,提示它是窦房结细胞主要起搏离子流之一。用IK通道阻断剂E-4032,即使浓度低到0.1μmol/L也可以减慢窦房结起搏频率。
2)超极化激活内向离子电流(If ) 此电流由Na+携带,可被Cs+所阻断。它在窦房结细胞起搏活动中,不是主要起搏离子流。
3)T型钙电流(Ica-T) 心肌细胞内存在两型钙电流,即ICa.L和ICa.T 。后者是一种阈电位较低的快速衰减的内向电流。它可为低浓度的NiCl2(40μM)所阻滞。ICa.T在窦房结起搏性除极后期中所起的作用。ICa.T的生理作用在于使细胞去极化达到能使ICa.L激活的阈电位,后者的激活产生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其它如钠-钾泵电流、乙酰胆依赖性钾电流、ATP依赖性钾电流甚至钠电流(在新生兔窦房结细胞)都可以参与影响窦房结细胞的起搏活动。
窦房结细胞起搏电位的离子机制,目前仍未完全清楚。窦房结自动去极的概念应包括如下机制:由Ik的衰减重叠在背景内向电流(Iin。b)之上引起去极化,在此基础上补充以ICa.T和If的去极效应,即构成了完整的舒张期自动去极化过程。因此,没有一种离子电流是单独负窦房结起搏的。窦房结的起搏电位首先是前一动作电位期间激活的外向钾电流(Ik)的衰减使背景内向电流得以发挥其除极效应。If也参与了舒张期除极,特别是当MDP更负时它的作用更为显著。自动除极存在两个时相,ICa.T在后一时相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凡能影响IK、If和ICa.T三种电流的因素都可影响到自动除极的速率,从而对窦房结自律性发挥调控作用。例如肾上腺素通过β-受体增加ICa.T 和If,从而产生正性变时效应;乙酰胆通过M-受体激活IK-ACh引起膜超极化,同时通过抑制苷酸环化酶的活化,结果cAMP的生成减少,进而减小了钙通道的磷酸化,结果使ICa减小。两者都产生负性变时效应,即自律性降低。
『伍』 窦房结细胞生物电活动的特点
一 窦房结细胞生物电活动的特点:1. 没有稳定的静息电位;2. 0期去极化由Ca2+内流形成;3 没有明最的复极期;4. 4期自动去极化主要由K+外流进行性减少所致。
二 窦房结是个卵圆形的柱体(成人的窦房结体积约为15mm*5mm*1.5mm),位于右心房外膜上,上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后。它是由一组组染色浅淡,纹路很稀疏,并含有染色较深的胞核的“P”细胞组成,这一组P细胞由胶原性、弹性及网织纤维包裹而形成窦房结。
『陆』 窦房结 4期机制
4期自动除极是自律性产生的基础,不同类型的自律性细胞,4期除极的速度不同,引起4期自动除极的离子流基础也不同。窦房结自律细胞其4期自动除极是随时间而增长的净向内向电流所引起。它是由Ik,If和Is1-2三重离子电流所组合而成。Ik通道在3期复极达-40mv时便逐渐失活。因而K+的外向电流出现递减,导致膜内正电荷逐渐增多,从而开始出现4期自动除极化现象。这种K+外流的逐渐衰退,是窦房结自律细胞4期自动除极的最重要的离子基础。If是一种进行性增强的内向离子(主要位Na+)流。在窦房结自律细胞4期自动除极过程中虽有作用,但比Ik小得多。在窦房结自律细胞自动除极过程中还存在一种非特异的缓慢内向电流Is1-2,可能是生电性Na+-Ca2+交换的结果。在自动除极的后1/3期间开始起作用,是自动除极过程的末期出现起动电位的电生理基础。
问题2~~~60-100都是正常的,只是平均75
补充的我没听懂什么意思~~呵呵不号意思
『柒』 哪位高手可以讲解下“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要条理清晰``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高分悬赏!!!
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产生机制
1.心室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机制
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约为-90mv,其形成机制与骨骼肌类似,是K+平衡电位、少量Na+内流和生电性Na+-K+泵活动的综合反映。但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与骨骼肌和神经细胞的明显不同,见左图。
(1)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见下表,注意比较。
分期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静息电位 大量K+外流达平衡,少量Na+内流 同左
0期(去极化过程) 快Na+通道开放,Na+内流增加 ca2+缓慢内流
1期(快速复极初期) 快Na+通道关闭,一过性K+外流(Ito)增加 无
2期(平台期) Ca2+内流、少量Na+负载、K+外流 无
3期(快速复极末期) Ca2+内流停止,K+外流增多 K+外流超过Ca2+内流
4期(静息期/自动去极化) 钠泵(将Na+排出细胞外,摄入K+)Na+-ca2+交换体(将Ca2+排出细胞外)
钙泵(将少量Ca2+排出细胞外) K+外流逐渐减少(主要因素)Na+、Ca2+内流逐渐增加
A.Na+内流
B.Ca2+内流
C.Cl-内流
D.K+内流
E.K+外流
【例l】2004N095B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的原因是
【例2】2004N0968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3期复极化的原因是
A.K+外流
B.Ca2+内流
C.二者均有
D.二者均无
【例3】2002N0117C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离子流有
【例4】2002N0118C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4期离子流有
【例5】1997N03A、1996N09A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主要是由哪些离子跨膜运动形成的?
A.Na+内流,cl-外流
B.Na+内流,K+外流
c.Na+内流,Cl-内流
D.Ca2+内流,K+外流
E.K+内流,Ca2+外流
(2)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常考特点
①O期去极速度快、幅度高。
②有平台期、有超射。有平台期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也是它区别于骨骼肌细胞和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
③静息电位负值大,达-90mV。
④4期电位稳定,无自动去极化
2.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及机制 窦房结细胞是自律细胞,其动作电位示意图见前图,其产生机制见前表。
3.心室肌细胞、窦房结起搏细胞和浦肯野细胞跨膜电位的不同点如下:
4.窦房结起搏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
(1)最大特点就是有明显的4期自动去极化,且自动去极速度快(0.1v/s)。4期自动去极是自律细胞产生自动节律的基础。优势起搏细胞的舒张去极速度最快,在每次心搏活动中,它最先去极达到阈电位水平,产生一个新的动作电位。正因为窦房结起搏细胞的4期自动去极速度快,才使之成为心脏正常的起搏点。
(2)其动作电位由0期(去极化)、3期(复极化)和4期(自动去极)组成,无l、2期。
(3)最大复极电位(-70mV)及阈电位(--40mV)的绝对值均低于心室肌细胞。
(4)最大复极电位、阈电位的绝对值小于浦肯野细胞。0期去极化幅度较小(70mV),时程较长(约7ms)。
(5)无明显超射。
A.动作电位去极相有超射现象
B.复极时间长于去极时间
C.有复极2期平台期
D.有明显的4期自动去极化
E.动作电位的总时间长于骨骼肌
【例6】1995N01018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点是
【例7】1995N0101B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点是
A.0期去极速度快、幅度高
B.4期电位不稳定
C.二者都是
D.二者都不是
【例8】1993N0107C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是
【例9】1993N0108C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是
A.0期去极速度快、幅度高
B.4期自动去极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例10】1998N0119C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是
【例11】1998N0120C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是
5.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
(1)与心室肌细胞相似,0期去极化速度快、幅度大。
(2)与窦房结细胞相似,4期自动去极化,但去极化速度(0.02V/s)要明显慢于窦房结起搏细胞的去极化速度(0.1V/s),因此浦肯野细胞的自动兴奋频率要低于窦房结细胞。
(3)4期自动去极化的离子基础与窦房结细胞不同。浦肯野细胞为一种外向电流(1 k)逐渐减弱和内向电流(1f)的逐渐增强。窦房结细胞为一种外向电流(1k)逐渐减弱和两种内向电流(1f、ICa-T的逐渐增强。
7.Na+通道的生理学特性
Na+通道的生理学特点经常考,内容散见于教科书各章节,现归纳总结如下。
(1)离子选择性该通道最适合Na+通过。对于大多数可兴奋细胞而言,Na+通道开放与否决定其兴奋性的有无。
(2)电压门控性Na+通道是电压门控通道,主要表现在:
①易受静息电位影响静息电位绝对值越大,处于备用状态的Na+通道越多。静息电位可影响Na+通道开放的数量和速度,从而影响动作电位最大去极化速度和幅度。
②去极化达一定程度才开放只有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通道才能开放,Na+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
③复极化程度影响Na+通道的复活 只有复极化到一定程度,才能由失活状态恢复到备用状态。
④易受[Ca2+]。的影响
(3)时间依从性If通道(一种Na+通道)具有时间依从性,即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强。
(4)各种可兴奋细胞的Na+通道特性心室肌细胞Na+通道的特性与骨骼肌、神经细胞的Na+通道不完全相同,一般对河豚毒不敏感。
(5)两种Na+通道的比较
1Na通道 1f通道
特性 快通道,激活开放和失活关闭的速度很快 缓慢激活,具有时间依从性
开放 0期 4期
激活 去极化达-70mV 3期复极化达-60mV(-100mV时充分激活)
失活 0期去极化达0mV 4期去极化达-50mV
参与 心室肌细胞0期去极化 窦房结、浦肯野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
记忆:①快Na+通道的阈电位为-70mV;L型Ca2+通道为-40mV;T型Ca2+通道为-50mV。
②骨骼肌细胞和神经细胞的Na+通道阻断剂为河豚毒,心室肌细胞一般对河豚毒不敏感。
③K+通道的阻断剂为四乙胺。
④L型Ca2+通道的阻断剂为Mn2+、维拉帕米;T型Ca2+通道的阻断剂为Ni2+ (镍).
答案补充 这里有好多类似的题什么的 可以同时理解 帮助你的理解 希望 我的回答有所帮助
『捌』 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是由于什么离子电导变化
钠离子。
主要由钠离子迅速内流,使膜内电位迅速上升,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为内正外负的状态,构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去极化过程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0 期),其形成机制亦与神经纤维相同。此期电位变化幅度约 120mV,持续时间 1~2ms。
脑内细胞膜的稳定,会协调神经传递功能的正常,反应敏锐,神经的传递与反馈,除了传出神经系统递质外,还依存于电压依赖性的离子通道。
(8)与窦房结细胞四期自动去极有关的离子流是扩展阅读
慢反应细胞的膜电位绝对值较小(-40~-70mV),0期去极化主要依赖ICa-L的内流,其动作电位的幅度较小,上升速度较慢,传导速度亦较慢。慢反应细胞包括窦房结和房室交界区细胞,其动作电位特点是:除极慢、波幅小、时程短。
快反应细胞的静息电位绝对值较大(-80~-90mV),0期去极化主要是由快速Na+内流引起的,其动作电位的幅度较大,上升速度较快,传导速度较快。
工作心肌和浦肯野细胞(包括房室束、束支)属于快反应细胞。工作心肌4期稳定,不能发生自动去极化,故无自律性。浦肯野细胞4期不稳定,可自动缓慢去极化,有较低的自律性。
『玖』 窦房结和浦肯野细胞的起搏原理有何不同
窦房结细胞和浦肯野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窦房结细胞与浦肯野细胞均属于自律细胞,与非自律细胞相比,其生物电现象最显著的
特征是:3期复极化末的膜电位达到最大值之后,并不保持在稳定的水平,而是在4期内自动而缓慢地去极
化,使膜内电位逐渐减小,故称为4期自动去极化。4期起点处的最大膜电位称为最大舒张电位或最大复极
电位。4期自动去极化是自律细胞具有自动节律性的基础。但窦房结细胞与浦肯野细胞的生物电又各有特点,现分述如下:
1.窦房结细胞
与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相比,0期去极化速度慢,幅度小,主要是由于膜的慢钙的二价正离子通道开放,钙的二价正离子内流所致。继0期后,没有明显的复极1期和平台期,随即转入复极3期,是由于膜的钾的正离子通道开放唬担杠杆蕲访搁诗功涧,使钾的正离子迅速外流所产生。4期产生自动去极化,主要是由于在3期末4期初,膜对钾的正离子通透性逐渐降低,使钾的正离子外流呈进行性衰减,加之钠的正离子、钙的二价正离子内流所致。
2.浦肯野细胞
其动作电位可分为0、1、2、3、4五个时期。其中0、l、2、3期的形状幅度及形成机制与心室肌细胞基本相同。目前认为,浦肯野细胞形成4期自动去极化的起搏电流,主要是一种非特异性内向(钠的正离子)离子流,它不同于快钠的正离子通道开放形成的钠的正离子内流。4期自动去极化是由于膜对钠的正离子的通透性逐渐增加,使钠的正离子缓慢内流所致。浦肯野细胞4期去极化速度比窦房结细胞4期去极化速度慢,故浦肯野细胞比窦房结细胞的自律性低。
『拾』 窦房结为什么会跳
这问题,
窦房结(sinus)不是自己真的会跳,而是会以每分钟60-100次的频率规律的发放电冲动,这是由它自身细胞特点决定的.窦房结里的细胞不同于一般心肌细胞和心传导细胞,它有较高的自律性会自动除极.算了,自己写太费力,帮你摘一段吧.和细胞膜上的离子流向有关.
窦房结细胞的舒张期自动除极不是由一种离子流引起,而是多种离子流共同作用的结果.窦房结细胞4期自动除极是由随时间而增长的净内向电流所引起,4期自动除极的净内向电流主要由一种外向电流和两种内向电流所构成:
1)延迟整流钾流(IK)的进行性衰减 是窦房结细胞4期自动除极的重要离子基础之一.IK在动作电位复极到-50mV左右逐步减小,其减小的速率正好与窦房结细胞的舒张除极速率同步,提示它是窦房结细胞主要起搏离子流之一.用IK通道阻断剂E-4032,即使浓度低到0.1μmol/L也可以减慢窦房结起搏频率.
2)超极化激活内向离子电流(If ) 此电流由Na+携带,可被Cs+所阻断.它在窦房结细胞起搏活动中,不是主要起搏离子流.
3)T型钙电流(Ica-T) 心肌细胞内存在两型钙电流,即ICa.L和ICa.T .后者是一种阈电位较低的快速衰减的内向电流.它可为低浓度的NiCl2(40μM)所阻滞.ICa.T在窦房结起搏性除极后期中所起的作用.ICa.T的生理作用在于使细胞去极化达到能使ICa.L激活的阈电位,后者的激活产生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其它如钠-钾泵电流、乙酰胆依赖性钾电流、ATP依赖性钾电流甚至钠电流(在新生兔窦房结细胞)都可以参与影响窦房结细胞的起搏活动.
窦房结细胞起搏电位的离子机制,目前仍未完全清楚.窦房结自动去极的概念应包括如下机制:由Ik的衰减重叠在背景内向电流(Iin.b)之上引起去极化,在此基础上补充以ICa.T和If的去极效应,即构成了完整的舒张期自动去极化过程.因此,没有一种离子电流是单独负窦房结起搏的.窦房结的起搏电位首先是前一动作电位期间激活的外向钾电流(Ik)的衰减使背景内向电流得以发挥其除极效应.If也参与了舒张期除极,特别是当MDP更负时它的作用更为显著.自动除极存在两个时相,ICa.T在后一时相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凡能影响IK、If和ICa.T三种电流的因素都可影响到自动除极的速率,从而对窦房结自律性发挥调控作用.例如肾上腺素通过β-受体增加ICa.T 和If,从而产生正性变时效应;乙酰胆通过M-受体激活IK-ACh引起膜超极化,同时通过抑制苷酸环化酶的活化,结果cAMP的生成减少,进而减小了钙通道的磷酸化,结果使ICa减小.两者都产生负性变时效应,即自律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