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铂类抗癌药物
可能大部分人都不常听铂类抗癌药物吧,所以铂类抗癌药物到底是什么?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铂类抗癌药物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铂类抗癌药物一:
洛铂
1. 血液 毒性:血小板减少最为强烈。血象改变呈可逆性,但可引起继发的副作用,如血小板减少引起出血,白细胞减少引起感染。
2.胃肠道毒性:建议预防使用止吐剂;3.5%的患者发生 腹泻 。
1.药理:具烷化作用,属烷化剂(广义)本品对多种 动物 和人 肿瘤 细胞株有明确的细胞毒作用,与顺铂的抑瘤作用相似和较强,对耐顺铂的细 胞株,仍有一定的细胞毒作用。
2.毒理:毒性与卡铂相似,主要毒性为骨髓造血抑制。
3.肾毒性较低,致突变作用,尚未进行致癌试验,但这类烷化剂均有致畸和致癌的潜在作用。 静脉注射后,血清中游离铂的血 药浓度-时间曲线与完整的洛铂基本上相同,在血液循环中没有或很少有代谢产物存在。本品主要经肾脏排出。
铂类抗癌药物二:
奈达铂
本品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其它较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消化 道症状以及肝 肾功能 异常、耳 神经 毒性、 脱发 等。其它不良反应虽发生率较低,但应引起关注:
(1)严重不良反应: 1) 过敏性休克症状 2) 肾功能异常 3)听觉障碍、听力低下、 耳鸣 4) 间质性 肺炎 5)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症(SIADH):表现为低钠血症,低渗透压血症,尿中钠离子排泄增加,伴有意识障碍等
奈达铂为顺铂类似物,与DNA结合,并抑制DNA复制,从而产生抗肿瘤活性。另外,已经证实本品在与DNA反应时,所结合的碱基位点与顺铂相同。本品在血浆内主要以游离形式存在,动物试验可见本品在肾脏及膀胱分布较多,组织浓度高于血浆浓度。本品的排泄以尿排泄为主。
1.本品与其它抗肿瘤药(如烷化剂、抗代谢药、抗肿瘤抗生素 等)及放疗并用时,骨髓抑制作用可能增强。
2.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及盐酸万古霉素合用时,对肾功能和听觉器官的损害可能增加。临用前,用生理盐水溶解后,再稀释至500ml,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不应少于1小时,滴完后需继续点滴输液1000ml以上。推荐剂量为每次给药80-100mg/m2,每疗程给药一次,间隔3-4周后方可进行下一疗程。
铂类抗癌药物三:
奥沙利铂1.血液学方面的不良反应主要是: 贫血 、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
2.非血液学方面的不良反应主要是:恶心、呕吐、腹泻。
3.神经系统:以末梢神经为主要表现,有时可伴有口腔周围、上 呼吸 道和上消化道的痉挛及感觉障碍。本品属于新的铂类衍 生物 ,象其他铂类衍生物一样,奥沙利铂通过产生烷化结合物作用于DNA,形成链内和链间交联,从而抑制DNA的合成及复制。奥沙利铂与DNA结合迅速,最多需15分钟,而顺铂与DNA结合分为两个时相,其中包括一个48小时后的延迟相。某些对顺铂耐药的细胞系,奥沙利铂治疗均有效。
50%的铂与红细胞结合,而另外50%存在于血浆中。25%的血浆铂呈游离态,另外75%血浆铂与蛋白质结合。蛋白质结合铂逐步升高,于给药第五天后稳定于95%的水平。药物的清除分为两个时相,其清除相半衰期约为40小时。多达50%的药物在给药48小时之内由尿排出(55%的药物在6天之后清除)。由粪便排出的药量有限(给药11天后仅有5%经粪便排出)。
在肾功能衰竭的病人中,并不伴有毒性的增加,因此并不需要调整 用药 剂量与红细胞结合的铂清除很慢。在给药后的第22天,红细胞结合铂的水平为血浆峰值的50%,而此时大多数的总血浆铂已被清除。在以后的用药周期中,总的或不被离心的血浆铂水平并无显著升高;而红细胞结合铂出现明显的早期累积现象。
在单独或联合用药时,推荐剂量为按体表面积一次130mg/m2,加入250~500ml 5%葡萄糖溶液中输注2~6小时。没有主要毒性出现时,每3周(21天)给药1次。剂量的调整应以安全性,尤其是神经学的安全性为依据。
铂类抗癌药物四:
卡铂
1.常见的反应:(1)骨髓抑制为剂量限制毒性,白细胞与血小板在用药21日后达最低点,通常在用药后30日左右恢复;粒细胞的最低点发生于用药后21~28日,通常在35日左右恢复;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少与剂量相关,有蓄积作用;(2)注射部位疼痛。
2.较少见的反应:(1)过敏反应(皮疹或搔痒,偶见喘咳),发生于用药后几分钟之内;(2)周围神经毒性:指或趾麻木或麻刺感;(3)耳毒性:高频率的听觉丧失首先发生,耳鸣偶见;(4)视力模糊、粘膜炎或口腔炎;(5)恶心及呕吐、 便秘 或腹泻、食欲减退、脱发及 头晕 ,偶见变态反应和 肝功能 异常。本品为周期非特异性抗癌药,直接作用于DNA,主要与细胞DNA的链间及链内交联,破坏DNA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卡铂在体内与血浆蛋白结合较少,主要经肾脏排泄。卡铂在人血浆中半衰期较长,t1/2为29小时。
1.尽量避免与可能损害肾功能的药物如氨基糖甙类抗菌素同时使用。
2.与其它抗癌药联合应用时,应注意适当降低剂量。
3.本品应避免与铝化合物接触,也不宜与其它药物混合滴注。用5%葡萄糖注射液溶解本品,浓度为10mg/ml,再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一般成人用量按体表面积一次200~400mg/m2,每3~4周给药1 次;2~4次为一疗程。也可采用按体表面积一次50mg/m2,一日1次,连用5日,间隔4周重复。
铂类抗癌药物五:
顺铂
1.消化道反应:严重的恶心、呕吐为主要的限制性毒性。急性呕吐一般发生于给药后1~2小时,可持续一周左右。故用本品时需并用强效止吐剂,如5-羟色胺受体拮抗止吐剂恩丹司琼等,基本可控制急性呕吐;
2.肾毒性:累积性及剂量相关性肾功不良是顺铂的主要限制性毒性,主要为肾小管损伤。急性损害一般见于用药后10~15天,血尿素氮(BUN)及肌酐(Cr)增高,肌酐清除率降低,多为可逆性,反复高剂量治疗可致持久性轻至中度肾损害。目前除水化外尚无有效预防本品所致的肾毒性的手段;
3.神经毒性:神经损害如听神经损害所致耳鸣、听力下降较常见。末梢神经毒性与累积剂量增加有关,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手、脚套样感觉减弱或丧失,有时出现肢端麻痹、躯干肌力下降等,一般难以恢复。 癫痫 及视神经乳头水肿或球后视神经炎则较少见;
4.骨髓抑制:骨髓抑制(白细胞和/或血小板下降)一般较轻,发生几率与每疗程剂量有关,若≤100mg/m2,发生机率约10~20%,若剂量≥120mg/m2,则约40%,但亦与联合化疗中其它抗癌药骨髓毒性的重叠有关。
5.过敏反应:可出现脸肿、气喘、心动过速、低 血压 、非特异斑丘疹类皮本品为铂的金属络合物,作用似烷化剂,主要作用靶点为DNA,作用于DNA链间及链内交链,形成DDP~DNA复合物,干扰DNA复制,或与核蛋白及胞浆蛋白结合。属周期非特异性药。静脉注射吸收均极迅速。注射后广泛分布于肝、肾、前列腺、膀胱、卵巢,亦可达胸、腹腔,极少通过血脑屏障。本品主要由肾排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两性 霉素B或头孢噻吩等与本品并用,有肾毒性叠加作用;丙磺舒与本品并用时,可致高尿酸血症;氯霉素或利尿药增加本品耳毒性;抗组胺药可掩盖本品所致的耳鸣、眩晕等症状。
1.一般剂量:按体表面积一次20mg/m2,一日1次,连用五天,或一次30mg/m2,连用3天,并需适水化利尿。
2.大剂量:每次80~120mg/m2,静滴,每3~4周一次,最大剂量不应超过120mg/m2,以100mg/m2为宜。为预防本品的肾脏毒性,需充分水化:顺铂(PDD)用前12小时静滴等渗葡萄糖液2000ml,DDP使用当日输等渗盐水或葡萄糖液3000~3500ml,并用氯化钾、甘露醇及呋塞米(速尿),每日尿量2000~3000ml。治疗过程中注意血钾、血镁变化,必要时需纠正低钾、低镁。
② 卡铂的体内过程
本品口服无效,静脉注射后血浆中总铂以及可超虑的游离铂浓度与课题量之间均存在线性关系,可超滤的非结合型铂和母体药物的终末消除半衰期分别为6小时和1.5小时。在初始相,大多数可超滤的游离铂以原形存在,血浆总铂的终末半衰期是24小时,约87%的血浆铂在给药24小时大约排出白结合。主要从尿中排出,24小时内经肾小球过滤排泄。
卡铂的药动学和顺铂有三点不同:一是血清蛋白结合率,卡铂仅24%,而顺铂在90%以上;二是可超滤的非结合型铂半衰期,卡铂为6小时,而顺铂很短,血中浓度迅速降低,三是尿排泄量,一日中尿排泄量,卡铂为6.5%,而顺铂为16%~35%,因此二者的肝脏毒性有明显差异。
③ 注射用奥沙利铂说明书
注射用奥沙利铂用于经氟脲嘧啶治疗失败后的结直肠癌转移的患者,可单独或联合氟尿嘧啶使用。也可以用于肝癌的化疗使用。下面是我整理的注射用奥沙利铂说明书,欢迎阅读。
通用名:注射用奥沙利铂
生产厂家: 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30004
药品规格:50mg/瓶
药品价格:¥2880元
【商品名】乐沙定
【通用名】注射用奥沙利铂
【英文名】Oxaliplatin for Injection
【汉语拼音】ZhuSheYong'AoShaLiBo
【主要成分】奥沙利铂。
【性状】乐沙定为白色或类白色疏松块状物或粉末。
【适应症】用于经氟脲嘧啶治疗失败后的结直肠癌转移的患者,可单独或联合氟尿嘧啶使用。也可以用于肝癌的化疗使用。
【用法用量】
限成人使用。作为一线治疗,奥沙利铂推荐剂量为85mg/m2静脉输注,每2周重复1次。应按照病人的耐受程度进行剂量调整。
奥沙利铂应在输注氟脲嘧啶前给药。
将奥沙利铂溶于5%葡萄糖溶液250-500mL中,持续输注2-6小时。
奥沙利铂主要用于以5-氟脲嘧啶持续输注为基础的联合方案中。在双周方案中,5-氟脲嘧啶采用推注与持续输注联合的给药方式。
特殊人群:
肾功能不全者:本药尚无用于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资料。中度肾功不全者,开始治疗时可给予常规推荐剂量。对于轻度肾功能不全者,无需调整剂量。
肝功能不全者:对于有严重肝功能不全者,本药应用尚无研究。对于治疗开始时肝功能检查不正常的患者人群,应用本药未出现急性毒性的增加。在临床研究中,肝功能不全者未进行特别的剂量调整。
给药方法:奥沙利铂用于静脉输注,使用时无需水化。将奥沙利铂溶于5%葡萄糖溶液250-500mL中,通过外周或中央静脉滴注2-6小时。奥沙利铂必须在5-氟脲嘧啶前滴注。如果漏于血管外,必须立即终止给药。
【药理作用】
奥沙利铂在多种肿瘤模型系统,包括在结直肠癌模型中,都表现出广谱的体外细胞毒性及体内抗肿瘤活性。体内、体外实验也证实在顺铂耐药的肿瘤模型中,它仍然有效。
在体内和体外研究中,均可看到奥沙利铂与5-氟脲嘧啶联合应用有增效作用。
关于奥沙利铂的作用机制,虽然尚未完全清楚,但已有研究表明,奥沙利铂通过产生水化衍生物作用于DNA,形成链内和链间交联,从而抑制DNA的合成,产生细胞毒作用和抗肿瘤活性。
有关初治的转移性结直肠癌病人的研究经验表明,奥沙利铂(85mg/m2,每2周重复)与5-氟脲嘧啶/甲酰四氢叶酸联合应用,同单独用5-氟脲嘧啶/甲酰四氢叶酸相比,其有效率提高1倍以上(49%对22%),无进展生存期也有所延长(8.2个月对6个月)。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方面,二者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就总的健康状况和疼痛情况而言,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要优于奥沙利铂治疗组,治疗组的恶心、呕吐状况较对照组更严重。在初治的转移性大肠癌病人中,给予奥沙利铂130mg/m2,每3周1次,联合应用5-氟脲嘧啶/甲酰四氢叶酸,与单独使用5-氟脲嘧啶/甲酰四氢叶酸同样作了比较和评估。其有效率与“每2周1次,每次85mg/m2”方案相同。奥沙利铂联合5-氟脲嘧啶/甲酰四氢叶酸的有效率要高1倍多(34%对12%),并可以延长无进展生存期(8.3个月对4.2个月)。但是,方案的安全性不同,两个方案比较列表如下:
造血系统:
消化系统:
在3周方案中,消化道副反应的发生率更高。腹泻的发生率将随着治疗周期的重复而降低。
中等程度的发热和感染(1度和2度)在3周方案中的发生率较低(分别为2%和6%)。
神经系统毒性的发生率相似,当累积剂量接近800mg/m2(6个周期),其发生率为15%或以下。
在3周方案中,其剂量调整的原则与2周方案相同(将剂量从130mg/m2减至100mg/m2)。
奥沙利铂作为二线治疗的有效率尚未进行评估。在一项II期临床研究中,对于接受5-Fu治疗后,确认病情进展的病人,在相同的5FU方案中加用奥沙利铂可以获得20%的有效率,且至少有30%的病人维持6个月病情无进展。
【药代动力学】
以130mg/m2的剂量连续滴注2小时,其血浆总铂达峰值5.1±0.8mg/ml/h,模拟的曲线下面积为189±45mg/ml/h。当输液结束时,50%的铂与红细胞结合,而另外50%存在于血浆中。25%的血浆铂呈游离态,另外75%血浆铂与蛋白质结合。蛋白质结合铂逐步升高,于给药第五天后稳定于95%的水平。药物的清除分为两个时相,其清除相半衰期约为40小时。多达50%的药物在给药48小时之内由尿排出(55%的药物在6天之后清除)。由粪便排出的药量有限(给药11天后仅有5%经粪便排出)。在肾功能衰竭的病人中,仅有可过滤性铂的清除减少,而并不伴有毒性的增加,因此并不需要调整用药剂量。与红细胞结合的铂清除很慢。在给药后的第22天,红细胞结合铂的水平为血浆峰值的56%,而此时大多数的总血浆铂已被清除。在以后的用药周期中,总的或不被离心的血浆铂水平并无显著升高;而红细胞结合铂出现明显的早期累积现象。
【不良反应】
1、造血系统:乐沙定具有一定的血液毒性。当单独用药时,可引起下述不良反应:贫血、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有时可达3级或4级。当与5-氟脲嘧啶联合应用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及血小板减少症等血液学毒性增加;
2、消化系统:单独应用乐沙定,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这些症状有时很严重。当与5-氟脲嘧啶联合应用时,这些副作用显著增加。建议给予预防性和/或治疗性的止吐用药;
3、神经系统:以末梢神经炎为特征的周围性感觉神经病变。有时可伴有口腔周围、上呼吸道和上消化道的痉挛及感觉障碍。甚至类似于喉痉挛的临床表现而无解剖学依据。可自行恢复而无后遗症。这些症状常因感冒而激发或加重。感觉异常可在治疗休息期减轻,但在累积剂量大于800mg/m2(6个周期)时,有可能导致永久性感觉异常和功能障碍。在治疗终止后数月之内,3/4以上病人的神经毒性可减轻或消失。当出现可逆性的感觉异常时,并不需要调整下一次乐沙定的给药剂量。给药剂量的调整应以所观察到的神经症状的持续时间和严重性为依据。当感觉异常在两个疗程中间持续存在,疼痛性感觉异常和/或功能障碍开始出现时,乐沙定给药量应减少25%(或100mg/m2),如果在调整剂量之后症状仍持续存在或加重,应停止治疗。在症状完全或部分消失之后,仍有可能全量或减量使用,应根据医师的判断做出决定。
【注意事项】
1、乐沙定应在具有抗癌化疗经验的医师的监督下使用。特别是与具有潜在性神经毒性的药物联合用药时,应严密监测其神经学安全性;
2、由于乐沙定在消化系统毒性,如恶心、呕吐,应给予预防性或治疗性的止吐用药;
3、当出现血液毒性时(白细胞<2000/mm3或血小板<50000/mm3〉,应推迟下一周期用药,直到恢复;
4、在每次治疗之前应进行血液学计数和分类,亦应进行神经学检查,之后应定期进行。
【禁忌】对乐沙定过敏患者禁用。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30004
【规格】50mg/瓶
【贮藏】密封,阴凉干燥保存。
【有效期】三年。
【生产单位】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
乐沙定的功效与作用乐沙定用于经氟脲嘧啶治疗失败后的结直肠癌转移的患者,可单独或联合氟尿嘧啶使用。也可以用于肝癌的化疗使用。
注射用奥沙利铂是一个抗癌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不仅疗效可靠,且对人体的副作用少,深受广大患者的青睐。那么,注射用奥沙利铂使用时要注意什么?
注射用奥沙利铂使用时要注意,注射用奥沙利铂应在具有抗癌化疗经验的医师的监督下使用。特别是与具有潜在性神经毒性的药物联合用药时,应严密监测其神经学安全性;由于注射用奥沙利铂在消化系统毒性,如恶心、呕吐,应给予预防性或治疗性的止吐用药;当出现血液毒性时(白细胞<2000/mm3或血小板<50000/mm3〉,应推迟下一周期用药,直到恢复;在每次治疗之前应进行血液学计数和分类,亦应进行神经学检查,之后应定期进行。
注射用奥沙利铂在临床上适用于经氟脲嘧啶治疗失败后的结直肠癌转移的患者,可单独或联合氟尿嘧啶使用。注射用奥沙利铂属于新的铂类抗癌药,在多种肿瘤模型系统,包括在结直肠癌模型中,都表现出广谱的体外细胞毒性及体内抗肿瘤活性。体内、体外实验也证实在顺铂耐药的肿瘤模型中,注射用奥沙利铂仍然有效。
注射用奥沙利铂属于新的铂类衍生物,注射用奥沙利铂通过产生烷化结合物作用于DNA,形成链内和链间交联,从而抑制DNA的合成及复制。注射用奥沙利铂与DNA结合迅速,最多需15分钟,而顺铂与DNA的结合分为两个时相,其中包括一个48小时后的延迟相。在人体内给药一小时之后,通过测定白细胞的加合物,可显示其存在。复制过程中的DNA合成,其后DNA的分离、RNA及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均被抑制,某些对顺铂耐药的细胞系,注射用奥沙利铂治疗有效。
④ 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的药代动力学
与口服溶液相比,服用索拉非尼片剂平均相对生物利用度为38% -49%。索拉非尼的清楚半衰期约为25-48小时。与单剂量给药相比,重复给药7天可达到2.5-7倍的蓄积。给药7天后,索拉非尼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平均血药浓度峰谷比小于2。吸收分布索拉非尼口服后约3小时达到最高血药浓度。中度脂肪饮食与禁食状态下的生物利用度相似。高质饮食时,索拉非尼的生物利用度较禁食状态时降低29%。当口服制剂超过0.4g每日两次时,Cmax和AUC的升高不成线性关系。在体外,索拉非尼与人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9.5%。代谢和清除索拉非尼主要在肝脏内通过CYP3A4介导的氧化作用代谢,除此之外,还有通过UGT1A9介导的葡萄糖醛酸化作用代谢。索拉非尼结合物可由消化道细菌的葡萄糖醛酸糖苷酶分解,这使得索拉非尼的非结合成分可以被重新吸收。新霉素与索拉非尼联用时会干扰此过程,使得索拉非尼的平均生物利用度下降54%。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时,索拉非尼在血浆中约占全部血液分析物70% -85%的比例。索拉非尼有8个已知代谢产物,其中5个在血浆中被检出。索拉非尼在血浆中的主要循环代谢产物为吡啶类-N-氧化物。体外试验表明,该物质的效能与索拉非尼相似,它包含了稳态血浆中约9% -16%的血液分析物。口服100mg索拉非尼(溶液剂)后,96%的药物在14天内被消除,其中77%通过粪便排泄,19%以糖苷酸化代谢产物的形式通过尿液排泄。有51%的原形药物随粪便排泄,尿液中未发现原形药物。 酶抑制性试验 人肝微粒体试验表明索拉非尼竞争性抑制CYP2C19,CYP2D6和CYP3A4。当咪达唑仑,右美沙芬,奥美拉唑(分别是细胞色素CYP3A4,CYP2D6和CYP2C19的底物)临床联合用药时,接着本品给药4周并不改变这些药物的体内暴露量。这些表明本品既不是这些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的抑制剂也不是诱导剂。 体外数据表明,索拉非尼通过UTG1A1和UTG1A9通路抑制糖苷酸代谢。当本品与伊立替康(其活性代谢物SN-38可通过UTG1A1通路进一步代谢)临床联合用药时,可导致SN-38的AUC增加67%-120%。当这些药物和索拉非尼合用时,可能会增加UTG1A1和UTG1A9的代谢底物的暴露浓度。体外试验显示索拉非尼抑制CYP2B6和CYP2C8,Ki值分别是6和1-2μM。本品与紫杉醇联合用药导致6-羟基紫杉醇(由CYP2C8代谢的紫杉醇活性代谢物)体内暴露量的增加,而不是下降。这些数据表明本品可能不是CYP2C8的体内抑制剂。当和索拉非尼同时用药时,CYP2B6和CYP2C8的全身暴露量升高。 人肝微粒体试验表明索拉非尼竞争性抑制CYP2C9,其Ki值为7-8μM。通过患者(索拉非尼和安慰剂组)合用华法林来评价索拉非尼对CYP2C9底物的潜在作用,索拉非尼组患者的PT-INR相对于基线的平均变化并不高于安慰剂组。该结果表明索拉非尼并非CYP2C9的体内抑制剂。 CYP3A4抑制剂 酮康唑是CYP3A4的强抑制剂,健康男性志愿者使用酮康唑每日一次,每次400mg,连续7天,同时口服索拉非尼单剂量每日50mg,索拉非尼的平均血药浓度并未改变。所以索拉非尼与CYP3A4抑制剂不可能具有临床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CYP酶诱导剂 使用索拉非尼处理培养的人肝细胞后,CYP1A2和CYP3A4的活性没有改变。这表明索拉非尼不大可能是CYP1A2和CYP3A4的诱导剂。临床上连续同时给予索拉非尼和利福平导致索拉非尼AUC值平均下降37%。其他CYP3A4酶活化诱导剂(如贯叶金丝桃,俗称圣约翰草,苯妥英,卡马西平,苯巴比妥和地塞米松)也可能增加索拉非尼的代谢,于是降低索拉非尼的浓度。与其他抗肿瘤药联用临床试验中,索拉非尼和其他常规剂量的抗肿瘤药物进行了联合应用,包括吉西他滨,奥沙利铂,紫杉醇,卡铂,卡培他滨,阿霉素,伊立替康。索拉非尼不影响吉西他滨和奥沙利铂的药物代谢。 紫杉醇(225mg/m2)及卡铂(AUC=6)伴随本品(每日两次,每次≤400mg)使用时(在使用紫杉醇/卡铂前后,停用本品3天),不会对紫杉醇的药代动力学造成显著影响。紫杉醇(225 mg/m2,每3周1次)及卡铂(AUC=6)联合本品(0.4g,每日两次,不间断给药)使用时,致使索拉非尼体内暴露量增加47%,紫杉醇体内暴露量增加29%,6-羟基紫杉醇体内暴露量增加50%。不会对卡铂的药代动力学造成影响。这些数据表明,当紫杉醇和卡铂伴随本品(在使用紫杉醇/卡铂前后,停用本品3天)使用时不需对剂量进行调整;而合用时“且”本品未停药情况下,本品和紫杉醇体内暴露量增高对临床的意义尚未知。 卡培他滨(750mg/m2 –1050mg/m2,每日两次,每21天为周期,于第1天-14天给药)联合本品(200或400mg,每天2次,不间断给药)给药时,没有导致本品体内暴露量的显著改变,但卡培他滨体内暴露量有15%-50%的增加,5-FU的体内暴露量有0%-52%的增加。卡培他滨和5-FU体内暴露量轻度至中度的增加,其临床意义尚未知。 索拉非尼和阿霉素联合应用时可引起患者体内阿霉素的AUC增加21%。索拉非尼和伊立替康合用时,由于伊立替康活性代谢产物SN-38通过UGT1A1酶途径进一步代谢,两者合用导致SN-38的AUC升高67% - 120%,同时伊立替康的AUC升高26% - 42%。与此相关的临床意义尚未知。 多西他赛(75mg/m2或100mg/m2,每21天一次)与索拉非尼(在21天的治疗周期中,从第2天道第19天,0.2g或0.4g每日两次给药)联合应用时(索拉非尼在多西紫杉醇用药时停用三天),可导致多西紫杉醇的AUC增加36% -80%,Cmax提高16% -32%。建议本品与多西紫杉醇联合应用时,需谨慎。 与其他药物联用 新霉素时一种用于根除消化道菌丛的非全身吸收抗生素,它通过影响索拉非尼的肝肠循环(见临床药理学,代谢与清除)致索拉非尼的暴露量下降。健康志愿者接受5天新霉素治疗后,索拉非尼的平均生物利用度下降了54%,其临床意义尚不清楚。目前,尚未对其他抗生素的效应进行研究,抗生素致索拉非尼暴露量下降效应很可能与其削弱葡糖醛酸糖苷酶活性有关。特殊人群的药代动力学老年人(65岁以上)、性别人口数据资料显示不需根据患者的年龄或性别调整剂量。儿童患者尚无儿童患者的药代动力学数据。肝损害患者索拉非尼主要由肝脏清除。 轻度(Child-Pugh A,N=14)或中度(Child-Pugh B,N=8)肝损害患者的药物暴露与无肝功能损害患者的暴露范围一致。暴露量位于无肝损害患者的变化范围内。重度肝功能损害患者(Child-Pugh C)应用索拉非尼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尚未进行。肾损害患者 在一项临床药理学研究中,在正常肾功能患者、轻度肾功能损害(CrCL 50-80 ml/min)患者、中度肾功能损害(CrCL 30-50 ml/min)患者和不需要透析的重度肾功能损害(CrCL [30ml/min)患者(n=8/组)中,对索拉非尼(单剂量400mg)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评价。索拉非尼的药代动力学未受到肾功能低减的影响。对于轻度、中度或者不需要透析的重度肾功能损害患者不需要调整剂量。种族试验11559的药代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索拉非尼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吸收相较慢、消除相时间长,药时曲线相对平缓。索拉非尼及其代谢产物的药动学参数有显著的个体差异。本研究中,台湾和大陆人去索拉非尼的Cmax和AUC(0-12h)与日本人的数值相似,这些组别间测定到的数据范围有很大部分的重合。试验11849的药代动力学分析(24例)与之前的几个研究结果相似,稳态的血浆浓度在用药7日时达到,并在治疗期间相对稳定。药物代谢数据与日本的研究(试验10875)一致,索拉非尼Cmax,ss及AUCss分别在3-4mg/L和30·mgh/L。每种代谢物的相对数量与日本、白种人的结果也是一致的。中国患者的索拉非尼药代动力学与其他研究人群的是相似的。 试验12162是在健康志愿者中进行一项药代动力学研究,主要目的是比较索拉非尼在高加索人和亚洲人中的暴露情况。在对照的条件下,对健康的、年龄相当的受试者在禁食的状态下给药,且不伴随可能导致药动学干扰的联合用药。日本受试者和中国受试者代表亚洲人种入选该试验。研究共入组了40名日本人、38名中国人和40名高加索人。研究数据表明,索拉非尼在亚洲受试者中的暴露量(AUC)比高加索受试者低30%。与高加索受试者相比,日本受试者血浆中索拉非尼AUC的几何平均值低25%,中国受试者低35%。该研究中观察到的日本受试者与高加索受试者的差异(25%)低于此前报告的数值(45%)。日本受试者与高加索受试者的平均Cmax间没有显著差异,中国受试者的平均Cmax比高加索受试者低16%。 在单剂量药动学人种间比较和稳态药动学人种间比较的过程中观察到的药代动力学差异与群体药代动力学评估情况一致。使用在癌症患者中进行的七项单药I期临床研究的数据和来源于健康受试者的支持性数据建立了索拉非尼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在主要分析数据集中,高加索受试者占大多数(64.7%,n=191),其次是亚洲人21.4%(日本人)。群体药动学分析(专门关注人种差异)的结果显示,日本患者的暴露量比高加索患者低28.9%。然而,根据最终建立的模型模拟出的亚洲人和高加索人的药-时曲线有重叠,提示两个人种的药代动力学差异可能不具有临床显著性。由于患者间存在高度的药代动力学个体差异,而且亚洲人和高加索人的AUC和Cmax数值存在高度重叠,考虑到亚洲肾细胞癌患者和高加索肾细胞癌患者相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有关索拉非尼全身暴露量的微小的表观差异可能不具有临床意义。
⑤ 顺铂中铂是否形成4个配位键
顺铂中形成4个配位键。
本品是中心以二价铂同两个氯原子和两个氨分子结合的重金属络合物,类似于双功能烷化剂,可抑制DNA的复制过程。DDP细胞最敏感,高浓度时抑制RNA及蛋白质合成。本品对乏氧细胞作用,进入人体后可扩散通过带电的细胞膜。目前认为,DDP主要作用部位在DNA的嘌呤和嘧啶碱基。 作用与用途:本品属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具有细胞毒性,可抑制癌细胞的DNA复制过程,并损伤其细胞膜上结构,有较强的广谱抗癌作用。临床用于卵巢癌、前列腺癌、睾丸癌、肺癌、鼻咽癌、食道癌、恶性淋巴瘤、头颈部鳞癌、甲状腺癌及成骨肉瘤等多种实体肿瘤均能显示疗效。
[体内过程] DDP口服无效,静脉注射后开始在肝、肾、大小肠及皮肤中分布最多,18~24小时后肾内积蓄最多,而脑组织中最少。在血浆中消失迅速,呈双相型。开始血浆半衰期为25~49分钟,分布后血浆半衰期为55~73小时。静脉注射后1小时血浆含量为10%左右,90%与血浆蛋白等大分子结合。排泄较慢,1日内尿中排出19%~34%,4日内尿中仅排出25%~44%,但在全剂量注入后的5日内,仅有27%~43%的顺铂排出体外;胆道或肠道排出甚少,腹腔给药时腹腔器官的药物浓度相当于静脉给药的2.5~8倍,这对卵巢癌等治疗有增效作用。
顺铂是临床常用的化疗药物之一,具有抗癌谱广、疗效确切等特点,但其副作用大。吉林大学徐洪君等将体外培养的喉癌细胞Hep-2分别加入到不同浓度的麦芽硒、顺铂(DDP)和二者混合溶液中。结果在光镜下可见阴性对照组喉癌细胞生长密集,细胞呈梭型或多角型,细胞彼此之间相接触。在低剂量麦芽硒组和DDP组,可见细胞数量略减少,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在高剂量麦芽硒组和DDP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可见细胞碎片。而低剂量麦芽硒和低剂量DDP联合应用后,可获得与高剂量麦芽硒组和DDP组相同的效果。说明麦芽硒及DDP均可诱导喉癌细胞凋亡,二者联合应用后呈现出协同作用,可发挥更为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因此可相应减少DDP用量,从而降低副作用,减少患者痛苦,改善病人愈后。
⑥ 铂金的密度是多少
铂金的密度:21.46克/立方厘米。
铂金(Platinum,简称Pt),是一种天然形成的白色贵重金属。铂金早在公元前700年就在人类文明史上闪出耀眼的光芒,在人类使用铂金的2000多年历史中,它一直被认为是最高贵的金属之一。
在矿物分类中,铂族元素矿物属自然铂亚族,包括铱、铑、钯和铂的自然元素矿物。铂族元素矿物均为等轴晶系,单晶体极少见,偶尔呈立方体或八面体的细小晶粒产出。
(6)可超滤的非结合型铂半衰期扩展阅读:
物理性质
纯铂为带光泽、有可延展性的银白色金属。它的可延展性是所有纯金属中最高的,胜过金、银和铜,但其可锻铸性却比金低。铂金属的抗腐蚀性极强,在高温下非常稳定,电性能亦很稳定。它在任何温度下都不会氧化,但可被各种卤素、氰化物、硫和苛性碱侵蚀。铂不可溶于氢氯酸和硝酸,但会在热王水中溶解,形成氯铂酸(H2PtCl6)。
这些物理性质都使铂成为了工业上应用广泛的金属。由于能够抵抗侵蚀和保留光泽,所以铂还可以用于制首饰。
化学性质
铂的最常见氧化态为+2和+4。铂的+1和+3较少见,双金属(或多金属)化合物中的金属键可以提高其稳定性。四配位铂(II)化合物通常具有由16个电子形成的平面四边形结构。单质铂金属的反应性很低,但它会在热王水中溶解,产生氯铂酸(H2PtCl6):Pt + 4 HNO3+ 6 HCl → H2PtCl6+ 4 NO2+ 4 H2O
铂属于软酸,所以铂和硫有化学亲和性,例如和二甲基亚砜(DMSO);科学家已发现多种DMSO配合物。
同位素
铂有六种自然同位素:Pt、Pt、Pt、Pt、Pt和Pt。其中丰度最高的是Pt,它占了所有自然铂元素的33.83%。它是唯一自旋不为零的稳定同位素;其自旋为/2,所以在H和P的核磁共振波谱中(例如铂-烷基配合物及铂-膦配合物)常会出现Pt的卫星波峰。同位素Pt的丰度最低,仅有0.01%。Pt是唯一不稳定的自然同位素,但其半衰期有6.5×10年。
Pt可以进行α衰变,但人们未观测到它的衰变(半衰期已知要大于3.2×10年),所以可当做稳定同位素。人工合成的铂同位素共有31种,原子量在166和202之间,所以已知的铂同位素总共有37种。在人造同位素之中,稳定性最低的是Pt,其半衰期只有300µs;而最稳定的则是Pt,其半衰期为50年。大部分铂同位素都会混合进行β衰变和α衰变。Pt、Pt和Pt主要以电子捕获的方式衰变。Pt和Pt进行双β衰变。
存量
铂非常罕见,在地壳中的浓度只有百万分之0.005。铂金属常被误认为是银。自然界中的铂常以未经化合的单质出现,或与其他铂系元素或铁形成合金。单质铂元素通常出现在冲积层次生矿床。前哥伦布时期哥伦比亚乔科省的居民曾经开采过的冲积层矿床至今仍然仍出产铂系金属。另一大冲积层矿藏位于俄罗斯乌拉尔山脉。
在镍和铜矿中,铂系金属会以硫化物(如(Pt,Pd)S)、碲化物(如PtBiTe)、锑化物(PdSb)和砷化物(如PtAs2)的形态出现,并且也会与镍或铜形成合金。砷铂矿石(砷化铂P,tAs2)也是此金属的主要矿源,它出现在镍矿当中,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安大略的索德柏立盆地。
1927至1975年间,美国阿拉斯加州普拉蒂纳姆(Platinum,即“铂”之意)共产出17吨铂元素。矿场于1990年停止作业。较罕见的硫砷铂矿((Pt,Pd,Ni)S)中含有铂、钯和镍元素。硫砷铂矿出现在南非豪登省布什维尔德杂岩体中的美兰斯基矿层中。
1865年,人们在南非布什维尔德地区发现了铬铁矿,其后于1906年又发现了铂矿。其最大原生矿床位于布什维尔德杂岩体。其余两大矿床位于俄罗斯诺里尔斯克的大型铜镍矿,以及加拿大的索德柏立盆地。索德柏立盆地的镍矿开采量巨大,因为其中的铂元素只占百万分之0.5。
美国则有较小的矿藏,例如蒙大拿州的阿布萨洛卡山脉。2010年,南非为铂的最大产国,其占总产量的77%,其次为占13%的俄罗斯。2010年铂的全球总产量为192吨。印度泰米尔纳德邦亦有铂矿藏,为此印度地质调查局已与泰米尔纳德矿物有限公司(TAMIN)签署协议。
月球和陨石中的铂含量更高,因此在地球上经火流星撞击后火山喷发的区域会有较高的铂丰度。这种矿藏具有商业开采价值,例如索德柏立盆地。
⑦ 铂192的半衰期
铂192稳定,没有半衰期。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叫半衰期(Half-life)。随着放射的不断进行,放射强度将按指数曲线下降,放射性强度达到原值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叫做同位素的半衰期。原子核的衰变规律是:N=N0×(1/2)t/T其中:N0是指初始时刻(t=0)时的原子核数,t为衰变时间,T为半衰期,N是衰变后留下的原子核数。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长短差别很大,短的远小于一秒,长的可达数百亿年。
⑧ 卡铂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
使用本品后,用药剂量和人体内血浆铂浓度和游离(超滤)铂浓度之间都呈线性关系。用药剂量和AUC/总铂时程之间也有类似的线性关系。同样剂量连续4天重复给药,血浆内没有铂的蓄积。游离(超滤)铂和卡铂的终末半衰期分别约为6小时和1.5小时。在起始阶段,大部分以游离(超滤)铂的形式存在。血浆中总铂的终末半衰期为24小时。在所研究的剂量范围内,肌酐清除率≥60ml/min的患者中卡铂表现为非剂量依赖性的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用药后24小时约87%的血浆铂与血浆蛋白结合。可滤过的游离铂的全身清除率和肾脏清除率与肾小球滤过率有关,与肾小管分泌无关。据报道儿童患者中卡铂的清除率高3-4倍。对于成年患者,文献中的数据提示,肾功能可能会造成卡铂清除率改变。给予患者(肌酐清除率≥60mL/分)本品300-500mg/m2,血浆浓度衰减呈双相模式下降,α、β半衰期(平均值)分别为1.6小时和3小时。总清除率、表观分布容积和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73mL/分、16L和3.5小时。Cmax和AUC0-∞随剂量呈线性增加。因此,肌酐清除率正常或轻微降低者,本品在所研究剂量范围内(300-500mg/m2)呈线性药代动力学。血浆中除了卡铂,游离、超滤状态的含铂类似物置不多,卡铂与血浆蛋白结合,缓慢释放,最短半衰期为5天。本品主要经由肾脏清除,肌酐清除率≥60mL/分者在用药后12-16小时内排出本品剂量的70%,24小时尿中的铂均来自本品,在24-96小时仅排泄3-5%的铂。肌酐清除率<60mL/分的患者,肾脏和总体清除率随肌酐清除率的降低而降低。因此有轻度肾衰的患者应减少本品的用量。尚无充足的资料确定本品是否经胆道、肠道排泄。
⑨ 奥沙利铂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
以130mg/m[sup]2[/sup]的剂量连续滴注2小时,其血浆总铂达峰值5.1±0.8mg/ml/h,模拟的曲线下面积为189±45mg/ml/h。当输液结束时,50%的铂与红细胞结合,而另外50%存在于血浆中。25%的血浆铂呈游离态,另外75%血浆铂与蛋白质结合。蛋白质结合铂逐步升高,于给药第五天后稳定于95%的水平。药物的清除分为两个时相,其清除相半衰期约为40小时。多达50%的药物在给药48小时之内由尿排出(55%的药物在6天之后清除)。由粪便排出的药量有限(给药11天后仅有5%经粪便排出)。在肾功能衰竭的病人中,仅有可过滤性铂的清除减少,而并不伴有毒性的增加,因此并不需要调整用药剂量。与红细胞结合的铂清除很慢。在给药后的第22天,红细胞结合铂的水平为血浆峰值的56%,而此时大多数的总血浆铂已被清除。在以后的用药周期中,总的或不被离心的血浆铂水平并无显著升高;而红细胞结合铂出现明显的早期累积现象。
⑩ 卡铂计算公式是什么
卡铂剂量(mg)=所设定的AUC(mg/ml/min)×[肌酐清除率(ml/min)+25]
卡铂 Carboplatin 1980年由Clear等发现,1986年首先在英国上市,美国FDA 1989年批准上市,应用逐渐推广。我国1990年批准生产卡铂粉、针剂。
相关信息:
卡铂的药动学和顺铂有三点不同:一是血清蛋白结合率,卡铂仅24%,而顺铂在90%以上;二是可超滤的非结合型铂半衰期,卡铂为6小时,而顺铂很短,血中浓度迅速降低,三是尿排泄量,一日中尿排泄量,卡铂为6.5%,而顺铂为16%~35%,因此二者的肝脏毒性有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