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环境治理的难点之一溢流污染(CSO)控制
溢流污染控制是水环境治理中的一大难点,其核心在于合流制排水系统的改造和管理。国家政策从《水污染防止行动计划》到《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排水口、管道、检查井治理技术指南》,明确提出了针对合流制系统的控制策略,旨在确保各类排水口在非雨天无污水排放,雨天有效降低排水口溢流,并要求治理后溢流频次降低50%以上。然而,许多工程师可能对溢流污染的概念不够清晰。
溢流污染指的是在降雨期间,合流制排水系统中的污水与雨水混合后,通过特定的溢流口排放到水体中的现象。设计中,常将排口接入沿河新建的截污管涵,并在管涵设置溢流口,以减少晴天污染物入河。但仅靠修建大型调蓄池来解决溢流污染问题,并不科学。实际工程中,这类做法不仅未能解决问题,还可能造成巨大浪费。关键在于,设计者往往过于依赖大截排系统,忽略了污染控制的科学性。
解决溢流污染问题,首先需明确其概念的核心要点:一是排水体制必须为合流制;二是溢流发生在降雨及之后的特定时间段内。根据这两个要点,我们可以分析工程案例:在合流制截流排口,降雨产生的溢流属于溢流污染;分流制混错接点的污染需综合考虑雨污混接程度,一般而言,少量混接的雨污混合水在降雨后可直接排放。而雨水排口降雨时产生的污染则为径流污染。
因此,正确理解溢流污染概念后,解决方法主要涉及源头削减、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源头削减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来减少径流;过程控制则强调主干系统分流工程,并结合分片截流调蓄理念,减少雨污混合总体积;末端治理包括调蓄储存及处理。CSO污染控制的目标在于减少后期较干净雨水进入截污系统,降低溢流污染浓度,通过优化主干系统,缩短汇水时间,扩大收集合流水质与溢流水质的浓度差。
针对大截排系统的问题,解决方案包括采用年溢流污染总量控制率、年均溢流频次控制率、年溢流体积控制率等指标,综合评估溢流污染控制效果。若资料不齐全,可参考《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排水口、管道、检查井治理技术指南》,采用平均年溢流频次或年溢流体积控制率的方法,通过调蓄来解决溢流污染问题。
总之,合流制排水系统的溢流污染控制需综合考虑科学性与实用性,通过合理的工程设计和管理策略,实现水环境的有效保护与改善。希望上述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