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关于水中粪大肠菌群数的测定
看来我们使用的方法是一样的,区别是你没有操作过,对吧
按你提问的顺序分列
一、 试管的规格大约为长度--cm,直径2--2.5cm,小玻璃管的长度大约2-3cm直径约0.3-0.5cm。操作的时候是把小的玻璃管(一端封闭)开口的一端朝大试管底部放入,至于需要多少支。要看你一次做几个样品,几个倍数,我们一般准备30--50套。
二、不管是什么培养基,我们都是自己配制,试剂商店里可以买到的(按方法中所列试剂品种购买。
三、肯定要加塞子的,我们用的塞子是软材料(好像是软橡胶?白色的,塞子中间另有一个可以活动的塞子,能保证加塞后的试管透气,其实用什么材料不重要的。
四、需要的仪器设备为:生化培养箱、无菌操作台(空气精华级别100)、高压灭菌锅、冰箱、干燥箱。
㈡ 电絮凝(EC)技术发展史
电絮凝技术发展史如下:
起源与早期发展:
- 电絮凝技术的起源可追溯至1889年的英国,当时这项技术作为环保水处理技术初露端倪。
- 1901年,英国学者首次提出了电絮凝的概念,并开始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 美国学者随后凭借专利推动了这项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建设了先进的处理设施。
20世纪50年代后的广泛应用:
- 电絮凝技术因其高效且原位反应无二次污染的特性,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广泛应用于废水处理领域。
- 其优势包括高有效成分含量、低污泥产生和操作简便。
- 然而,这一时期技术发展中也面临着挑战,如电导率要求高、阳极更换频繁、金属离子残留以及电极钝化等问题。
强化电絮凝的研究与发展:
- 强化电絮凝理论的根基在于优化化学絮凝,通过增加絮凝剂用量来增强有机物去除效果。
- 自2000年后,电絮凝研究逐年升温,尤其是强化电絮凝领域,着重于净水机理、电极技术、电源技术以及集成技术的研究。
- 集成技术成为强化电絮凝的热点,尽管仍在基础研究阶段,但其潜力巨大。
电源技术的革新:
- 电絮凝电源技术如脉冲电源和光伏电源正在解决电极钝化问题,提高絮凝效率。
- 脉冲电源能有效处理氟和重金属,而光伏电源则为偏远地区提供了绿色能源解决方案。
- 未来电源技术的创新方向包括空气阴极的应用、无线技术及电极材料改良。
集成与协同处理的突破:
- 电絮凝与其他技术的集成,如电絮凝活性炭吸附和超声技术,优化了能耗和处理性能。
- 电絮凝与光/电催化、臭氧氧化等技术结合,拓宽了污染物处理范围,并与MBR技术相结合,提升膜寿命。
未来发展趋势:
- 强化电絮凝在生活污水和中水处理中展现优势,未来研究将深入理解强化机理,开发新型电极和反应器设计。
- 推动技术从实验室向实际应用的转化,以实现更大规模和经济性的水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