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污泥沉降比 有什么用,,怎么用其来调整污泥回流比,
污泥沉降比(SV)的测量方法是,取曝气池中的混合液,迅速倒入1000ml量筒直至满刻度,静置30分钟后,观察沉淀污泥与所取混合液体积的比例,以mL/L表示。这一比例反映了曝气池内污泥的浓度。
污泥沉降比不仅是评估曝气池运行状态的关键指标,还可以帮助调整污泥回流比。如果测得的SV值较高,意味着曝气池中的污泥量较大,此时应适当减小污泥回流比,使多余的污泥留在曝气池中进行进一步处理。相反,如果SV值较低,表明曝气池中的污泥量不足,这时应适当增加污泥回流比,以补充曝气池中的污泥量,维持其稳定运行。
通过动态调整污泥回流比,可以有效控制曝气池中的污泥量,使污泥沉降比保持在合理范围内,进而确保污水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这种调整机制是污水处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助于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减少处理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同时还能有效控制处理成本。
污泥沉降比的具体应用还包括定期监测曝气池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例如,当污泥沉降比异常升高或降低时,可能意味着曝气池中的污泥活性发生了变化,或者是进水水质发生了变化。通过及时调整污泥回流比,可以有效应对这些问题,确保污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综上所述,污泥沉降比是评估曝气池运行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合理调整污泥回流比,可以有效控制曝气池中的污泥量,确保污水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这一方法在污水处理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② 污泥沉降比居高不落的原因是什么
1. 应急措施
临时应急主要方法是投加药物增强污泥沉降性能或是直接杀死丝状菌。投加铁盐、铝盐等混凝剂可以直接提高污泥的压密性,保证沉淀出水。另外,投加一些化学药剂,如氯气,加在回流污泥中也可以达到消除污泥膨胀现象。投加过氧化氢和臭氧也可以起到破坏丝状菌的效果。
采用这种方法一般能较快降低SVI值,但这些方法并没有从根本上控制丝状菌的繁殖,一旦停止加药,污泥膨胀现象可以又会卷土重来。而且投药有可能破坏生化系统的微生物生长环境,导致处理效果降低,所以,这种办法只能做为临时应急时用。
2. 改善生化环境
污水厂发生污泥膨胀的时候,一般无法从工艺流程、池型和曝气方式的改变来解决,只能在正在运行的流程基础上通过改变生化池内的微生物生长环境来抑制或消除丝状菌的过度繁殖。在不同的工艺和水质的情况下,很难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案。但生化工艺常遇见的几种应该注意的问题必须加以注意。
3. 污水性质的控制
首先应该检查和调整pH值,当pH值低于5以下时,不仅对污泥膨胀会有利,而且对正常的生化反应也会有一定的危害,所以当pH值偏低时应及时调整。另外,在北方寒冷地区一定应注意冬季时的水温,若水温偏低应加热,因为低温也会导致污泥膨胀的发生。采用鼓风曝气能有效的在冬季提高水温。
4. 营养成分的控制
当污水中营养成份不足或失衡时,应补充投加。N、P含量应控制在BOD:N:P=100:5:1左右。
5. 预曝气改善
若污水处理生化系统前已有消化现象的发生,产生的低分子有机酸将有利于丝状菌的生长,这时可以对废水在调节池内预曝气来加以改善。一般采用空气扩散器向3-5米有效水深的调节池曝气,供气量可以控制在0.5-1.0m³/废水·小时。它能使调节池的废水保持新鲜,并有效防止由于厌氧所会带来的臭气。
6. 保持足够的溶解氧
保持池内足够的溶解氧对于高负荷的生化系统特别重要,一般至少应控制DO>2毫克/L。
7. 及时排出或回流污泥
沉淀池内的污泥应及时排出或回流,防止其发生厌氧现象。若发生厌氧现象,产生的各种气体吸附在污泥上,也会使污泥上浮,沉降性能变差。而且发生厌氧的污泥回流也会引发丝状菌的大量繁殖。这种情况时除排泥和清除沉淀池内的死角,并缩短污泥在池内的停留时间外,还应提高曝气池DO值,使出入沉淀池的水保持较的溶解氧。或者在污泥回流进入生化池前曝气再生。
③ 污水处理中污泥沉降比高,怎么降低
污泥沉降比高的来解决方法:
1、降低源曝气池中的水温,控制好溶解氧水平,一段时间后污泥可恢复正常
2、加大剩余污泥排放量,将系统污泥浓度控制到合理范围内。
3、增加进水量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保持较高溶解氧状态一段时间抑制低营养细菌继续增加。
(3)污水处理沉降比怎么搞扩展阅读:
污水处理按照其作用可分为物理法、生物法和化学法三种。
1、物理法:主要利用物理作用分离污水中的非溶解性物质,在处理过程中不改变化学性质。常用的有重力分离、离心分离、反渗透、气浮等。
2、生物法: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功能,将污水中呈溶解或胶体状态的有机物分解氧化为稳定的无机物质,使污水得到净化。常用的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生物法处理程度比物理法要高。
3、化学法:是利用化学反应作用来处理或回收污水的溶解物质或胶体物质的方法,多用于工业废水。常用的有混凝法、中和法、氧化还原法、离子交换法等。
④ 30分钟沉降比多少合格污泥
污泥回流量通常设定在30%到50%之间,而30分钟沉降比一般在20%到35%范围内。具体操作是取曝气池出口的混合液1000毫升倒入量筒中,静置沉淀30分钟,然后测量沉降的活性污泥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比。
虽然30分钟沉降比的结果是关键指标,但从定义上看,整个操作过程同样不可忽视。在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运行中,沉降比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参数,它能帮助判断SVI(污泥体积指数)、DO(溶解氧)、MLSS(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F/M(污泥负荷)、生物相、污泥龄以及回流比等多个参数。
了解这些参数有助于更好地控制污水处理过程,确保水质达到预期标准。例如,SVI值过高或过低都可能表明污泥存在问题,需要进行调整。而合适的DO水平和MLSS浓度则是维持生物相稳定的关键。
此外,F/M值可以帮助确定是否需要调整进水负荷,以避免污泥负荷过高导致处理效果下降。通过观察生物相,可以了解微生物的健康状况,进而采取相应措施改善水质。污泥龄则是控制污泥老化的重要参数,而合理的回流比能够保证污泥在系统中的流动性,防止污泥沉降过度。
总之,30分钟沉降比作为污水处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其准确测量和合理解释对于确保污水处理效果至关重要。因此,不仅需要关注最终的沉降比数值,还需要重视整个操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以确保污水处理系统的高效运行。
⑤ 怎样测定污泥沉降比和污泥容积指数测定它们对控制活性污泥的性能有何意义
测定污泥沉降比是评估活性污泥状态的一种方法。具体步骤为:在曝气过程中,使用100ml量筒取100ml水样,进行15分钟以上的自然沉淀。通过观察沉淀后污泥占据的体积比例,可以了解活性污泥的状况。一般而言,理想的污泥沉降比应在17%至20%之间。
污泥沉降比与活性污泥的容积指数密切相关。容积指数则是通过计算单位体积内的活性污泥重量来衡量活性污泥的浓缩程度。污泥沉降比高表明活性污泥较为浓缩,可能会提高生化处理的效果,但同时也会减少污水的处理量。相反,如果沉降比过低,则活性污泥的浓度较低,可能会降低生化效果。
测定污泥沉降比对控制活性污泥的性能至关重要。通过定期监测沉降比,操作人员可以及时调整曝气量、污泥回流比等工艺参数,从而确保污水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如果沉降比超出正常范围,可能需要采取措施,如增加曝气量或调整污泥回流比,以优化处理效果。
此外,污泥沉降比还与活性污泥的活性密切相关。活性污泥的活性直接影响污水处理的效果。如果沉降比过低,活性污泥的活性可能降低,从而影响污水处理的效果。反之,如果沉降比过高,虽然可以提高处理效果,但也可能导致处理量下降,从而影响污水处理系统的整体效率。
总之,测定污泥沉降比和了解活性污泥的容积指数是确保污水处理系统高效运行的重要手段。通过定期监测和调整,可以确保活性污泥保持在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污水处理的效果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