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每年有多少垃圾沉入海底
800万吨塑料垃圾
② 海洋问题目前我国海洋污染总量的80%来自于我国海域的什么污染
中国海洋总污染量的80%来自陆地,每年仅沿海工厂和城市直接排入海洋的污水就多达上百亿吨.近年来,中国海域的石油污染趋于严重,频频出现的赤潮也给海水养殖业造成严重损失.因此,为了使海洋能够千秋万代造福于人类,我们应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防止海洋污染,并对海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
故选:B.
③ 我国海洋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那些问题应如何解决
一 中国海洋环境污染的现状
目前,总的来看,中国的海洋环境,基本上还是处于良好状态。但在某些沿岸的海湾、河口及局部海域,如大连湾、辽河口、锦州湾、渤海湾、莱州湾和胶州湾等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某些海洋水产资源衰落,渔获量减少,少数珍贵海产品受损,一些海洋水产资源质量受到影响;部分滩涂荒废,滨海环境遭到损害。就海区而言,渤海沿岸污染较严重,东海和黄海次之,南海污染较轻,基本尚属正常。
当前,污染和损害中国海洋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陆源污染物。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沿海地区每年排放入海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约60亿吨。在生活污水中,以东海沿岸的排放量最大,其次为南海沿岸和渤海沿岸,黄海沿岸最小。在工业污水中,也以东海沿岸排放量最大,占总量的50%;渤海沿岸和南海沿岸其次,黄海沿岸最少。
(2)船舶排放的污染物。中国拥有各种机动船只10多万艘,每年进入中国港口和航经我国管辖海域的外轮几万艘次,有大量含油污水排放入海。如1979年巴西油轮在青岛油码头作业,一次跑油380吨。
(3)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污染。中国沿岸分布着几个大油田和十几个石油化工企业,跑、冒、滴、漏的石油数量很可观,每年有10多万吨石油入海。
(4)人工倾倒废物污染。过去把海洋当作大“垃圾箱”,任意倾倒废物。如大连香炉礁海岸、葫芦岛、青岛、温州、湛江等地,把垃圾、矿渣、炉渣和其他废物堆放在海边或直接倒入海中。
(5)不合理的海洋工程的兴建和海洋开发,使一些深水港和航道淤积,局部海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中国沿海各种类型的主要污染源有200多处,渤、黄海沿岸有100多处,东、南海沿岸100处左右。这些污染源排放入海的主要污染物有石油烃、重金属污染物及有机物污染物。河流携带是污染物入海的主要途径。
石油污染中国沿海油污染比较严重,石油是各种污染物中入海量最大的一种。石油污染对海洋生物资源危害极大,油在水面容易形成薄膜,阻止海气交换,使海水中的溶解氧减少,故油污染能引起大面积的缺氧现象。油膜、油块能粘住大量鱼卵和幼鱼,使其窒息死亡;能使卵化的幼鱼畸形,导致鱼、贝蓄积某些致癌物质。
中国沿海油污染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相对而言,渤海和东海油污染比较严重,分别占石油排放入海量的34%和33%;南海占19%;黄海最少,占14%。
渤海油污染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其中辽东湾为1.8万平方公里,油浓度(几何均值)为0.049ppm;渤海湾为0.9万平方公里,油浓度为0.050ppm;莱州湾为0.6万平方公里,油浓度0.059ppm;渤海中部海域为0.7万平方公里,油浓度0.041ppm。可见,渤海湾和莱州湾的油污染比较严重,而辽东湾的污染面积最大。
黄海的油污染面积为2.6万平方公里,北黄海的油浓度为0.059ppm;南黄海北部油浓度为0.052ppm;南黄海南部油浓度为0.026ppm;大连湾和胶州湾分别为0.085ppm和0.062ppm。表明北黄海污染程度较重,尤以大连湾最为突出;南黄海以胶州湾油污染较重。
东海油污染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其中长江口至杭州湾一带的油浓度为0.059ppm;浙南至闽东一带油浓度为0.078ppm。东海油污染以浙南至闽东一带较重,而污染范围则以长江口至杭州湾一带为广。
南海油污染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珠江口一带的油浓度为0.055ppm,粤西沿岸为0.052ppm。因此,珠江口附近油污染程度略重于粤西沿岸,而粤西沿岸油污染范围较大。
重金属污染主要指汞、镉、铅等。中国沿海汞的主要污染源有60多处,尤以长江、珠江、鸭绿江、五里河等为汞的主要污染源。汞以排放入东海的量最大,其次南海和黄海,渤海最少。但汞的平均浓度以东海最高,渤海次之,南海最低。渤海以辽东湾汞的浓度最高,均值为0.05mmb;渤海其它海域的汞的浓度为0.01ppb左右。锦州湾、辽河口等是渤海汞浓度较高的地区。北黄海、南黄海北部和南部汞浓度分别为0.04、0.02和0.01ppb;大连湾和胶州湾为0.02ppb。黄海以鸭绿江口汞浓度较高。东海汞浓度为0.01~0.23ppb,长江口至杭州湾一带为0.07ppb,浙南至闽东一带为0.04ppb。南海汞浓度为0.02ppb。
中国沿海镉的主要污染源也有60多处。镉也以河流携带入海为主,珠江、长江、滦河和漠阳江所携带入海的镉占总量的80%。镉以排放入南海的量为最大。整个中国沿海镉的浓度范围为0.02~0.45ppb,平均浓度为0.10ppb,以南海最高,东海最低。渤海中以辽东湾和渤海湾浓度较高,黄海以大连湾较高。
中国沿海铅的主要污染源有80多处。以流入南海的排污量最大,约占总量的60%;东海和渤海次之;黄海最少。铅的入海途径也主要靠河流携带。中国近海表层水中铅的浓度为0.05~51.44ppb,平均值为1.60ppb。其中:渤海铅浓度平均值为2.95ppb;黄海为1.34ppb;东海平均浓度低于分析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但浙江南部曾达10~30ppb;南海铅浓度平均为7.68ppb,珠江口高达150ppb,为中国近海铅浓度最高区,粤西沿海为4.85ppb。
有机物污染海水的有机物污染通常可用化学耗氧量(COD)衡量。主要有机物污染源在中国沿海有150多处。每年入海的有机物以COD计,达700多万吨。其中流入东海的约占50%,其余一半分别流入渤、黄、南海。河流也是有机物排污入海的主要途径。渤海COD的平均值较高,为1.63ppm。其中又以莱州湾最高,达2.08ppm;其次是辽东湾;渤海中部最低。莱州湾沿岸、辽东湾北部和滦河口等地COD已达“标准”,有些已超标,如辽河口达 10ppm。黄海COD值平均为1.10ppm,其中大连湾高于黄海其他海域,鸭绿江口、北黄海沿岸和江苏近海局部地区也有超标现象。东海COD值较低,约0.89ppm,长江口—杭州湾一带稍高于浙南至闽东沿海。南海COD无一超标现象,平均值最低,为0.45ppm。
总之,石油是中国近海最主要的污染物,东海近岸和渤海是油污染的两个严重区。从总体来看重金属污染并不严重,但在辽东湾北部、鸭绿江口及珠江口等局部海域,浓度较高,应引起注意。至于有机物污染,在中国渤海及某些海湾有明显反映,COD值有自南向北增高的趋势。
二 中国保护海洋环境的基本政策和主要措施:
海洋环境与陆上不同,一旦被污染,即使采取措施,其危害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因为治理海域污染比治理陆上污染所化费的时间要长,技术上要复杂,难度要大,投资也高,而且还不易收到良好效果。所以保护海洋环境,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合理开发,综合利用。这应该说是保护海洋环境的基本策略。保护海洋环境不仅需要有正确的海洋开发政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还需要有一整套科学的、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尤其是要抓好污染源的管理,这是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海洋的自净能力也是一种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海域的自净能力,以利于降低治理“三废”的成本,发展生产,同时有效地控制污染物的入海量,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
许多年来,中国在工农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积极治理工业“三废”,大搞技术革新,广泛开展综合利用,为消除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很大成绩。在广泛地调查研究和积累许多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实践证明,这也是搞好海洋环境保护的正确方针。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保护环境,防患于未然的极其重要的措施,也是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的体现。在安排国民经济计划和发展工农业生产时,必须统筹兼顾,全面规划,正确处理好工业和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城市和农村、生产与生活、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等关系。要把保护自然资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结合起来,加强计划性、科学性和预见性,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要把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力求避免或减少开发后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及对环境的影响。在工、农、林、牧、渔、盐、副业、养殖以及其它海洋资源开发的布局上,除注意原料、动力、水源、交通等条件外,还需考虑地质、地形、海洋水文、气象条件以及生物资源的特点,要综合研究,权衡利弊,协调统一,反对各行其是,不能只顾生产,忽视环境保护,既要注意短期的效益,又要充分估计到今后可能会带来的长远的影响。不能只顾利用,不顾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综合利用,化害为利”,是发展社会主义企业和消除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害”与“利”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害”是由生产中的“废”所造成的,“废”与“宝”又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也可以相互转化。促进这个转化的条件,就是综合利用。综合利用的内容很广,一方面是指资源本身的综合利用,另一方面要建立经济、合理的联合企业。只有把治理工业“三废”同开展企业技术改造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结合起来,才能尽量做到把“三废”中的危害物质消灭在生产过程中,许多原来弃之为害的“三废”,把它充分利用起来,大搞工艺改革和技术革新,就能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达到投资少、收益大、品种多、危害小的合理开发的目的。
“依靠群众,大家动手”,这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上的体现,也是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保证。保护和改善环境,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涉及每个人和各个方面。只有依靠群众,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人人动手,个个关心,大家齐心协力,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才能顺利进行,许多海洋环境保护措施才能落实,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才能搞好。因此,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放手发动群众。
“保护环境,造福人民”,这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目的和最重要的宗旨。保护环境,从根本上讲,是为了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造福于人民,为人民谋取更多的幸福,把中国建设得更加美好富强。
中国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为防止和消除污染及迅速发展海洋环境科学,提供了最大的可能和极大的有利条件。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环境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工作。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政府即要求在实施增产节约的同时,必须注意职工的安全、健康和必不可少的福利事业。要求在搞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同时,必须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绝对不能做贻害子孙后代的事。中国政府多次指示: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综合利用,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后又针对中国出现环境污染的情势,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保护工作的三十二字方针,颁布了中国工业“三废”的排放和防止沿海水域污染的规定,采取许多有力措施,如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缩短流程,不让废水流失,根治污染源,大搞综合利用以及装备环境污染物的处理设施等。对于一些不适宜在城市的工厂,进行搬迁和转移;对那些目前还难以治理或有碍市容的企业进行合理的关、停、并或改造。采用多种方法,来控制污染源。因为工业废水是海洋污染的重要来源,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仍是减少海洋污染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大搞植树造林、整顿厂容、绿化环境和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从而出现了一大批“花园式”的工厂,为大型工厂找到了整顿治理的良好方法。
在组织落实方面,国务院成立了环境保护的主管机构和“三废”的治理机构,各省、市、区也成立了相应的专门领导管理机构,负责领导和管理中国各地和沿海水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在健全领导机构的同时,还设置了一系列的海洋环境科研机构和监测机构,积极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开展中国沿海、重点港湾及河口区的污染调查监测工作,为控制和理治海洋污染提供了科学依据。沿海的石油化工等企业,按照“三废”治理的措施,不仅设有污水处理的装置,还设有监测机构。有关的环保部门正加强监督和检查,因地制宜地实行有效的防治和管理。目前,中国已建立了沿海污染的监测网,发布海域污染通报,评价海域环境质量。如国家海洋局下属的“中国海监11”号,就是一艘对渤、黄海进行海洋环境监测、监视和执法管理的执法船,船上装有海洋环境调查、监测的专用仪器设备和海洋水文、化学、地质、生物等实验室,进行溶解氧、pH值、化学耗氧量等现场分析和油类、汞、铬、铅、镉以及有机氯农药等的室内分析。
除进行了大量环境基础调查外,中国还大力开展海洋环境科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如在海洋环境质量评价,海洋污染监测技术与方法,海洋污染对生物资源的影响,海洋开发对环境的影响,石油和金属污染物迁移规律,海水水质标准和渔业水质标准的测定以及海洋污染航空遥感等等方面,都取得一定成绩。为了统一中国的海洋污染调查方法及其各项技术规定,编印了中国的“海洋污染调查规范”。此外,有关高等院校还设置和开设了海洋污染的专业课,培养有关专业人材,以适应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
保护海洋环境的另一重要措施,就是管理海洋环境,制定和健全必要的法制和规章制度。早在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中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关于船舶、港口、航运和海事处理等管理规定;1974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沿海水域污染暂行规定》,并在内部试行。
为了保护中国水产资源,1955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渤海、黄海、东海机轮拖网渔业禁渔区》的命令。1957年8月国务院又作了补充规定。1956年11月颁发了“关于贯彻资源保护政策,有力地安排渔场和改造船网工具的指示”。1957年4月颁发了“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暂行条例(草案)”。沿海各省市根据此条例,分别制定了繁殖保护措施。1957年7月颁布了“对机轮侵入禁渔区的处理指示”。1979年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这些均充分说明党和政府对水产资源保护的重视。《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中明确规定:对带鱼、大黄鱼、小黄鱼、蓝圆鲹、沙丁鱼、太平洋鲱鱼、鳓鱼、真鲷、黑鲷、二长棘鲷、红笛鲷、梭鱼、鲆、鲽、鳎、石斑鱼、鳕鱼、狗母鱼、金钱鱼、鲳鱼、�鱼、白姑鱼、黄姑鱼、鲐鱼、马鲛、海鳗等海水鱼类;对虾、毛虾、青蟹、鹰爪虾、中华绒螯蟹、梭子蟹等虾蟹类;鲍鱼、蛏、蚶、牡蛎、西施舌、扇贝、江鳐、文蛤、杂色蛤、翡翠贻贝、紫贻贝、厚壳贻贝、珍珠贝等贝类;紫菜、裙带菜、石花菜、江蓠、海带、麒麟菜等藻类以及鲸、海龟、玳瑁、海参、乌贼和鱿鱼等重点加以保护。“严禁炸鱼、毒鱼、滥用电力捕鱼以及进行敲作业等严重损害水产资源的行为”。禁止向渔业水域排弃有害水产资源的污水、油类、油性混合物等污染物质和废弃物”。对产重危害资源的渔具,加以禁止或限期淘汰;对危害资源较轻的渔具,应有计划、有步骤地予以改进。各种主要渔具,应按不同捕捞对象,分别规定最小网眼尺寸。禁止制造或出售不合规定的渔具。等等。
特别是1983年3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是用法制来管理中国的海洋环境,保护国家权益的大事;是中国第一部综合性的保护海洋环境的法律,适合于中国管辖的一切海域。《海洋环境保护法》的公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海洋环境立法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海洋环境保护法》主要对防止海洋污染损害从法律上作了规定;一是防止海岸工程对海洋环境的损害,主要指在海岸建造港口、油码头和兴建入海口的水利工程等;二是防止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主要指爆破勘探、钻井、试油、输油等;三是防止陆源污染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主要指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在海岸滩涂设置废弃物堆放处理场等;四是防止船舶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五是防止倾倒废弃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规定了向海洋倾倒废弃物的限制条件、申请、批准和监督的程序。上述方面做到了,则基本上可以达到保护海洋环境的需要。凡违反本法,造成海洋环境污染和损害的,将区别不同情况,承担赔偿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无疑,《海洋环境保护法》的施行,是一项促进中国海洋事业发展、保护海洋环境的重大措施。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有了显著的进展,治理工业污染取得较大成绩,城市的环境状况有一定的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初见成效,环境管理体系已初步形成,环境监测工作迅速发展,环境科学的研究、教育事业得到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法已得到了充实和完善。
④ 21世纪海洋的警钟!
海洋的警钟,因为人类的全面侵入而敲响了。我们时下所说的“面向海洋”,其实就是不同的国家依仗不同的实力,尽可能快尽可能多地占领海洋。
如果说海洋历经亿万之年后进入人类近代社会时,它还是一个“原始农场”的话,在随后的一百多年中,便迅速地变成了可以规模生产的“农场”,而眼下,则将要成为以高科技为主导,高投入高产出的硝烟弥漫的“战场”。
人类只为利益去拼命。
对海洋的更深入的了解中,那些本应启迪人类智慧和文化的声音,有时被忽略了。突现出来的是对食物、淡水、能源及矿产迫不及待的追求的实用的海洋。
深海钻探正在钻研着海洋的同时也是陆地的秘密。海洋学家现在已经知道,在大洋中脊两旁的海底,是最年轻的,甚至可以说是“少年海底”-按地质年龄来说。在那里,熔岩从两个巨大板块的裂缝中挤出来,这些板块一直是活动的,并使大西洋逐渐扩大,而太平洋的海床正慢慢收缩。相比起来,太平洋是老资格的海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则是青春的海洋。西方的海洋学家预测认为,美国加利福尼亚海湾,将来可能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大洋。
当然,这个“将来”,不是可以预见的将来。
(沧海桑田、柔田沧海的互相活跃的变化期,早已成为遥远的化石上的石头记了,但这种变化从根本上来说,却是不会终结的。)
海洋学家告诉我们,在潜水器的压力舱中下降5200米,直面洋中断裂,能真正听到地球板块移动时的隆隆声和撞擦声。
地球真是神奇的。
地球也真是脆弱的。
世界各国有不少的科学家仍然在倾听地球板块移动时的声音,从这隆隆声和撞擦声中,寻找更远的过去和将来的某些信息。
当然对于更多的人来说,海洋以及它的深处的诱惑,是物质的闪光。人类已经认识的海洋资源,包括两大类,八门类。。
两大类是:可以再生的资源类和不可以再生的资源类。
八门类是:生物资源门类、化学资源门类、矿物资源门类、水源资源门类、能源资源门类、空间资源门类、水文气象资源门类以及旅游资源门类。
在无数的海洋宝藏中,被称为最重要的“镇海四宝”的是:石油、锰结核、多金属矿泥、海水提铀。
2.8亿平方公里的海床,是地球上最大的尚未开采的也是最后的矿藏地,人类已经把地球几乎掘遍了。
(地球在20世纪已经变得伤痕累累,唯一保存下来的便是这海床,海洋啊!人类应该怎样感激你呢?诚如有的环境专家所说,浪涛,潮汐一层一层覆盖着的沉睡在黑暗中的海床,本应是属于我们子孙的,今天的人类或许不应该去打扰它,可是一切都来不及了,现代人已经迫不及待了,一口口海上油井矗立着,一种种海底矿藏被挖掘到了船上。)
锰结核,是海底宝藏中诸多结核的一种,统称为“结核”。这些“结核”通常呈核块状,重约九分之一公斤,直径为2.5cm至15cm之间。太平洋海底的结核尤为丰富,并且多半是锰矿,估计共有1.4万亿吨,价值为三亿亿多美格里。
海洋中除了海底石油与天然气之外,还有140亿亿吨海水,它既是资源也是能源又是水源,海水中拥有5亿亿吨的盐类,这些盐类含有八十多种元素。海洋还储有2100万亿吨镁、137亿吨铁和钼、50亿吨铀、41吨锡和铜、27亿吨镍和锰、4亿吨银、4亿吨钴、500万吨黄金和大量的钾、碘等。
也就是说,每1立方公里的海水中,含有至珍至贵的矿物达37500吨以上,人喜欢把它们换算成钱,价值十亿美元。。
海水提铀,海洋发电,海水淡化,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的。
距离海平面3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渐渐地被人们发现有着不同寻常的特性,水温低而稳定,一般为2摄氏度~5摄氏度,而且终年不变,是进行温差发电即“海洋热能转换”的理想场所,营养盐类尤为丰富,是海水养殖业的理想原料,杂菌少水质清纯,是淡化之后未来人类的饮用水新来源。
1991年10月5日,日本《钻石》周刊发表文章说,8月日本首次举办了“海洋深层水国际研讨会”,这个会议使以往被完全忽略的海洋深层水,搅起了一阵阵波澜。
从此,海洋将没有一个领域是平静的了。
迄今为止,人类绝对是沿着在地球陆地上走过的开发发展---掠夺和破坏之路,走向海洋的。并且在已经形成日益宏大的规模的同时,又不断地向着海水的深层和海底的深层挺进。开发与破坏都同时兼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
(如同际地的荒漠化一样,生态学家已经在大声疾呼了“海洋会不会变成荒漠?)
2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我们都不缺乏这方面的例证,人类真正缺乏的是对大自然的关爱,以及对子孙后代的责任心。
英国在大规模开发北海油田之后,便从一个石油进口国成为石油出口国。据1978年至1982年间的统计,英国在北海此一时期的石油总收入为478亿英镑,纯利润329亿英镑,仅此一项占英国同时期国民生产值的5%。
如此巨额的财富,可谓是财源滚滚了,然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众所周知的北海的污染,北海被称为“废海”、“肮脏之海”,北海不仅无清水而且无鱼,这是北海的罪过吗?
(一切都明白无误的:北海的石油成为钱财滚到英国人的钱柜里去了,北海的污染作为灾难却要由全人类来承担。)
这是一个不等式。
这是一个总使少数人得益多数人受害的不等式。
因而,这也是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地球上,污染之所以在种种名义下实际上被保护的法门之所在的不等式。
地中海,到本世纪末污染将使这一大片水域不再有生物存在。地中海四周的海滩原本是沙明水净清新怡人的,现在却是污浊流行,斑驳不堪。每天,地中海的石油污染达272000吨,每年,工业废物及生活拉圾高达17亿吨,其中60吨合成洗衣剂,90吨农药,100吨水银,2400吨咯,3800吨铅,2100吨锌,以及大量的润滑油和石油产品。通往地中海的千万年来以风光秀丽、氧气滋养盐度高而闻名的各条河流,如今也已被污染。在意大利海滩游泳的人常常得疱疹,地中海沿岸的霍乱病例增多,吃那些被污染的贝类海鲜的人染上了一种顽固的肝病,还有斑诊伤寒。
曾经多少代多少人,为地中海自豪。
(如今,当地中海不再清净之后,一切都变了。愁云惨淡悲声浊浪,人们惶惶不安,莫可奈何。地中海依然是巨大的,不是巨大的美丽,而是巨大的藏污纳垢。
眼看着地中海死去。
这是一处海洋命运的终结,还是全体海洋厄运的开始?)
日本一年排到海里的污水就超过130亿吨,美国超过200亿吨,还有超过7000万吨的工业废旧渣。前苏联即现在的独联体每天有300万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波罗的海。中国的工业和生活污水也在与日俱增中,粗略的统计,年排放量也在200亿吨之上,排入海洋的有100亿吨。1996年7月,中央电视台的消息说,中国沿海二百多个排污口,分秒不停地污染着沿海渔场,渤海湾龙口的渔民无奈地说:“鱼没有了!”
准确地统计海洋中污染物的数量与全世界的拉圾,是相当困难的,不过我们还是可以得到若干参照系,并且去审慎的估计,而结论则无疑是:海洋已经成为波涛覆盖下的巨大垃圾桶。
二十多年前,西方的环境学家在太平洋北部海区12.5平方公里的海面范围内捡拾垃圾,当然只是没有沉下去的漂浮的垃圾,计有:塑料瓶6只,玻璃瓶4只,22块硬塑料,12件钓具,1根绳子和1块木板,3把鞋刷子,一只凉鞋和1把咖啡壶。
《中国科技报》的文章说,仅倾入大海的船上废物一项,全世界每年就达640万吨,扔进大海的塑料集装箱为182500万个,商船渔船倾倒入海的塑料包装材料达2.2万吨,塑料网绳,救生衣为13.6万吨,光是塑料污染,每年全世界都要死去100万只海鸟,10万只鲸类生物。
我们想象中的海面光滑洁净已经荡然无存了。
固体废物之一是人类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排出物、废物、废渣以及生命活动中的各种垃圾,从土石、煤渣到废汽车等等,吃得多,排出的物也多。
一种消费方式,便在无形中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垃圾产出量。
(美国的生活方式,是迄今为止全世界羡慕的一种高消费的生活方式,而真正能享受此种生活方式的人跟为美国生活方式而付出环境代价的人比较起来,前者是太少了,后者是太多了。)
美国是公认的世界垃圾产量超级大国,每年废弃500亿只罐头盒,300亿只玻璃瓶,1000万辆汽车,1亿只废轮胎,400万吨塑料废品,还有大量的废电视机,废纸等等,总量为3.6亿吨。工业垃圾则高达到10亿吨以上。
中国的近邻日本也是垃圾高产国,1970年的统计便是年排出生活垃圾超过3000万吨,仅东京每天就超过1.3万吨。
发达国家每人每天平均产生的生活垃圾为2公斤左右,其排行榜依次为:纽约、蒙特利尔、洛杉矶、巴黎、东京。
亚洲海域的污染也日趋严重。当一年一度的雨季到来之前,大批的贝类海产品涌向马尼拉湾,这是尝鲜和收获的时节,但菲律宾政府已明令禁止捕捞,渔民也望而生畏,污染的海水已使它们成为“毒品”。仅1996年6月、7月,因为红潮中毒者,马尼拉湾沿岸达120人,死7人。
此时的马尼拉湾落日,真是颇为凄凉了。
自1996年6月4日,红潮再次涌进马尼拉湾及附近海域后,每升海水中的病菌数量高达2142个,菲律宾总统不得不宣布包括马尼拉在内的22个城市为海洋红潮污染受灾区。
香港的海洋污染来自城市废水,也来自渔民用喷射氰化物击昏鱼群的捕鱼方式。
中国的城市生活垃圾,在近几年也正以不寻常的速度向东京,巴黎靠拢。按人均日产1公斤计,我国八个主要沿海城市的年生活垃圾量为1964万吨。其中尤以北京,上海为最。本世纪80年代中期,日产生活垃圾已达至5000吨,高峰时为8000吨,年产183万吨。大连按人均日产0.9公斤计算,80年代年产为50万吨。青岛市每年仅堆放在海滩上的生活垃圾就有30万吨。
1983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沿海十省,市历年积存的工业垃圾已达到36亿吨、占地31万平方米。大连市每年排放的工业废渣和建筑残土为270万吨,大连湾沿岸一百多个部门向湾内水域排渣,250万平方米的海域成为堆积垃圾的陆地。
本世纪60年代以前的大连湾以海产鲜美闻名中国,其实,一年捕捉捞海参3万公斤,鲜扇贝20万公斤,海带和裙带菜21万公斤,牡蛎单船日捕捞200公斤。每当秋风乍起,大量的海蜇乘涨潮涌入海湾,可谓美不胜收。从本世纪80年代开始,海湾内自然生长的海参、扇贝绝迹,残存的鱼虾被污染,浑身散发“油”味。7处海参养殖场、2处扇贝养殖场先后关闭。更为可怕的是,从此大连湾几乎年年发生赤潮,这汹涌的赤色警告,人们看见了吗?
渤海湾的命运也是岌岌可危了!
天津塘沽,汉沽,河北唐山黄骅地区的工业污水入海量为每年6亿吨,生活污水1.5亿吨,排污口附近海域已成为可怕的无生物区。汉沽化工厂的污水多次造成南北20公里沿岸海域大批鱼虾死亡,周围1.8万亩滩涂成为有毒滩涂。1990年7月22~31日,北排河两次提闸放水,15公里的水面在流动中变成黑色,5200亩虾池中毒,而且无药可救。
(假如有人对你说,半个世纪或再稍后一点,胶州湾的这一曾经象征着碧浪与丰盈的名称,将要随着胶州湾水域成为污浊的陆地,而只能作为历史名称存在,你不要惊讶。)
今天的胶州湾水面,是1935年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在六十年的弹指一挥间,我们已经失去了三分之一的胶州湾,而这一片失去的水域的90%,则是在近三十年中消逝的。以此类推,假如我们不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胶州湾真的被夷为平地,而且是垃圾堆积的平地,青岛这一美丽的海滨城市还有多少风采呢?胶州湾沿岸的人民又将何以为生呢?一个保守的数字是,至少有八百多家工厂向胶州湾排放废水废渣,每年的工业废水排放量为7000万吨,其中有各种污染物8000吨,每年排放的生活污水为1600万吨,岸边堆放的工业废渣40万吨。至于源源不断的烟尘废气,则难以计数。
(胶州湾的被污染,使生物物种锐减。这里的渔民可以如数家珍地数出60年代初的一百四十多种海洋生物,到70年代中期减至三十多种,80年代时只剩下十七种,如今不到十种。同时,因为废渣填海,胶州湾水域正以每年22平方公里的速度缩小。)
创造了中国近20年间经济发展奇迹的珠江口和广东沿海,人们通常不会提及那里的污染程度的加剧,是与经济起飞同步的,而且更加明显地打上了奢侈无度的生活方式的烙印。吃在广州,已经名闻天下,而污染在广州也正方兴未艾。人们走在马路上便会被汽车尾气袭击,高楼拥挤,行人如鲫,广州人把居室装修得跟豪华宾馆一样,不少人家装着两部空调,但是,人们不能永远在家里享受,出门之后的广州人无不面对着:烂泥炕、垃圾堆、漂着厚厚一层油的市内河流以及在夏日退潮时发臭的珠江入海口。
丁香的芬芳与木棉花已经远去了。
珠江口和广东沿海地区,每年向海洋排放的工业废水在9亿吨以上,生活污水超过7亿吨。
法国著名学者查卡伊斯柯瓦斯认为:近五十年来由于世界海洋的污染,成千种海洋生物正无影无踪地消亡,特别是近二十年内,这个过程更加强化了。海洋空间如果继续污染下去,会给人类带来严重后果,如果海洋死亡,人类便不复存在。"
类似的警告,如同投进海洋中的一块块石子一样,连小波澜都没有看见,便消失了。确切地说,在一定限度内,海洋因为自身净化能力,并不拒绝藏污纳垢。这是特别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设计的一种不可思议的功能,是造物主的神奇和恩徳。
然而人类的疯狂和自私是无度的,世界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为了经济增长所采取的不择手段的掠夺性的开采、开发、以及挥霍浪费和污染,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一切的污水都在流向海洋,一切的肮脏都被投向海洋,海底是深广的垃圾甬,海面是流动的垃圾场。与此同时,人类正在加快索取从石油到鱼类的所有资源,追捕、屠杀、钻探,海又是大工地、屠宰场。
除了海洋的陆源污染之外,本世纪80年代以来,不时发生的危及海岸线的海蚀,发生时间突然,破坏剧烈。
北戴河因为海岸侵蚀而滩面收缩,沙粒粗化,防波堤被冲毁。汤河口修筑于50年代的碉堡坍塌入海,岸线平均后退100米。
山东万龙嘴至蓬莱海岸全线后退,1985年至1990年的五年间后退50米,大片海滩被侵蚀,沿岸村庄、道路、农田、树林一起没顶。号称亚洲第一海水浴场的青岛汇泉浴场沙滩陷落,滩坡陡削。
类似的消息也从上海、浙江、厦门、海南岛时有所闻。海南名胜清㳕港,因为珊瑚礁的被大量挖掘,仅1980年以后的十年间海岸蚀退200米,岸上守望平安的椰子树,每年都要冲走一批又一批......
中国海岸线侵蚀的人为因素,主要是无度地挖沙所致。从小小的沙子放大开去看,便是失控的楼堂馆所,开发区建设。海岸线,生命的长堤千疮百孔了。
面对海洋,人类是勒索者,也是灭绝者,高科技使人类中的一部分更容易巧取豪夺。从海洋里获得的愈来愈多的财富,正使人类的这一大片最后疆界面临着污染、物种锐减、赤潮濒生等一系列的灾难。一个审慎的估算说,到本世纪末,中国沿海城市工业废水年排放量将达到180亿吨,相当于本世纪80年代年排放量的四倍之多。所有勒索的过程,对勒索者和被勒索者而言,同是灭绝的过程。
(烟波浩淼的海洋啊,你还是灵智汹涌的吗?
潮汐起落的海洋啊,你还是纯净美丽的吗?
浪涛翻滚的海洋啊,你还是自由自在的吗?)
曾经在海洋上获得财富的人与国,后来也都衰落了。
曾经从海洋上出发,构造了日不落帝国的一时强盛,终于也是不稳固的,殖民的柱石在风雨中崩溃了。
(你从哪里来,你回哪里去。
造物主允许给你先人的地方和海岸,才是你的,你要管好地上的庄稼,林中的飞鸟和海里的鱼。你丰衣足食、平安喜乐就够了,就应该心怀感激,感激这地、这河、这海、这四季的气候、天上的雨雪,感激上苍。)
人类终于没有能从败退的,衰落的殖民大国的离析声中获得启示,还在抢掠,还在争斗,还在让别国别人贫穷,让自己的国自己的人富起来。还在海洋上倾倒垃圾,往海洋喷泄污水,甚至试验核武器......
和平的海洋仍然是一个梦想。
回顾我们在海洋上的历史的若干片断,且慢只以强弱、先后来论证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孰优孰劣,我们只能说人类固有的思维定式与价值判断,已经使我们变得鼠目寸光,并且急功近利。
人类征服自然了吗?
人类在企图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曾经大力宣扬过的那些辉煌的胜利,与随后招致的大自然的报复相比较,谁是真正的输家?
人类在无比自豪地建立起人类全球王国的同时,便陷入了史无前例的全球困境之中,当财富的增长面对着能源、粮食、大气和水危机时,财富不仅无足轻重,而且肮脏。一个古老的东方和西方都有的故事是:手里抓着大把的金银,却无处可觅馒头或者面包,那将是谁?
人已经远离闲适。
人已经远离家园。
人已经远离文化。
人已经不再明白什么是赏心悦目。
否则,面对海洋的昨天与今天,我们怎么会只对海洋的资源垂涎三尺,面对海洋的伤痛,海洋的启示仍然麻木不仁呢?
(我们为什么不能说:是的,属于我们民族的海洋理应在我们的版图之上,那里的一切都是造物主赐予的,我们将要和我们的后代谨慎地享用它们,为此我们将以最大的爱心保护我们的海洋。¥)
从波涛间涌出的神话;
在浪花中编织的诗歌;
于涛声里孕育的乐曲;
看风帆上扬起的画幅;
沙子的历史;
海浪的历史;
生命的历史;
贝壳的美丽;
岸线的美丽;
人生的美丽;
因为沙子的细小,海浪才是深厚的,生命的历史才是绵长的;
因为贝壳的残缺,岸线才是曲折的,人生的美丽才是真实的。
你在海里捉到一条鱼,只是一顿美餐;
你在海边得到一点启示,却能受用终身;
海盗死了;
财富空了;
文化活着;
涛声依旧....
⑤ 2022年海洋污染现状及原因
2022年海洋污染现状:据《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称,2009年,我国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146980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7.3%。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渤海湾、辽东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2022年海洋污染原因:
1、陆源污染。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干脆或间接往入海洋。陆源污染物质种类最广、数量最多,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最大。
2、船舶排放的污染物。我国拥有各种机动船只10多万艘,每年进入我国港口和航经我国管辖海域的外轮几万艘次,有大量含油污水排放入海。
3、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污染。我国沿岸分布着几个大油田和十几个石油化工企业,跑、冒、滴、漏的石油数量很可观,每年有10多万吨石油入海。
4、人工倾倒废物污染。过去把海洋当作大“垃圾箱”,任意倾倒废物。如大连香炉礁海岸、葫芦岛、青岛、温州、湛江等地,把垃圾、矿渣和其他废物。
⑥ 请问,产生赤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问题描述: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产生赤潮的主要原因是————?
解析:
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人为因素引起的。人类早就有相关记载,如《旧约·出埃及记》中就有关于赤潮的描述:“河里的水,都变作血,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喝这里的水了”。在日本,早在腾原时代和镰时代就有赤潮方面的记载。1803年法国人马克 · 莱斯卡波特记载了美洲罗亚尔湾地区的印第安人根据月黑之夜观察海水发光现象来判别贻贝是否可以食用。1831—1836年,达尔文在《贝格尔航海记录》中记载了在巴西和智利近海面发生的束毛藻引发的赤潮事件。据载,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发现赤潮现象,一些古书文献或文艺作品里已有一些有关赤潮方面的记载。如清代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形象地记载了与赤潮有关的发光现象。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实际上是许多赤潮的统称。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色等。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沟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时并不引起海水呈现任何特别的颜色。
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同时,由于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目前,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
赤潮的发生原因
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关于赤潮发生的机理虽然至今尚无定论,但是赤潮发生的首要条件是赤潮生物增殖要达到一定的密度,否则,尽管其他因子都适宜,也不会发生赤潮,在正常的理化环境条件下,赤潮生物在浮游生物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有些鞭毛虫类(或者假藻类)还是一些鱼虾的食物。但是由于特殊的环境条件,使某些赤潮生物过量繁殖,便形成赤潮。大多数学者认为,赤潮发生与下列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一、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
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副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此时,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赤潮检测的结果表明,赤潮发生海域的水体均已遭到严重污染,富营养化。氮磷等营养盐物质大大超标。据研究表明,工业废水中含有某些金属可以 *** 赤潮生物的增殖。在海水中加入小于3mg/dm3的铁螯合剂和小于2 mg/dm3 的锰螯合剂,可使赤潮生物卵甲藻和真甲藻达到最高增殖率,相反,在没有铁、锰元素的海水中,即使在最适合的温度、盐度、PH和基本的营养条件下也不会增加种群的密度。 其次一些有机物质也会促使赤潮生物急剧增殖。如用无机营养盐培养简裸甲藻,生长不明显,但加入酵母提取液时,则生长显著,加入土壤浸出液和维生素B12时,光亮裸甲藻生长特别好。
二、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
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 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科学家发现一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2℃ 是赤潮发生的先兆。海水的化学因子如盐度变化也是促使生物因子—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盐度在26—37的范围内均有发生赤潮的可能,但是海水盐度在15—21.6时,容易形成温跃层和盐跃层。温、盐跃层的存在为赤潮生物的聚集提供了条件,易诱发赤潮。由于径流、涌升流、水团或海流的交汇作用,使海底层营养盐上升到水上层,造成沿海水域高度富营养化。营养盐类含量急剧上升,引起硅藻的大量繁殖。这些硅藻过盛,特别是骨条硅藻的密集常常引起赤潮。这些硅藻类又为夜光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促使夜光藻急剧增殖,从而又形成粉红色的夜光藻赤潮。据监测资料表明,在赤潮发生时,水域多为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或者潮流缓慢等水域环境。
三、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
随着全国沿海养殖业的大发展,尤其是对虾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也产生了严重的自身污染问题。在对虾养殖中,人工投喂大量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由于养殖技术陈旧和不完善,往往造成投饵量偏大,池内残存饵料增多,严重污染了养殖水质。另一方面,由于虾池每天需要排换水,所以每天都有大量污水排入海中,这些带有大量残饵、粪便的水中含有氨氮、尿素、尿酸及其它形式的含氮化合物物,加快了海水的富营养化,这样为赤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物环境,使其增殖加快,特别是在高温、闷热、无风的条件下最易发生赤潮。由此可见,海水养殖业的自身污染也使赤潮发生的频率增加。
显微镜下的赤潮菌
近几年,我国近岸海域污染加剧,赤潮灾害日益频发。有关资料显示,濒临东海的浙江省宁波市,2003年近岸和近海海域记录到的赤潮就有21起,其中赤潮监控区象山港内发生赤潮3起,累计面积约4026平方公里,赤潮生物主要为新月菱形藻和锯齿原甲藻。以上几次赤潮虽存在有毒赤潮生物种类,但均未检出赤潮毒素,未造成人员中毒和大面积养殖水产品死亡。另据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公布的资料显示,2003年浙江海域共发生赤潮49次。赤潮因其越来越频的发生密度和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引起人们的关注。
那么,赤潮是怎样形成的呢?炎夏暴雨后,又逢高温闷热天气,碧波荡漾的海湾,一夜之间,湛蓝的海水便会改变了颜色,海风吹来传来阵阵难闻的腥臭味,死鱼虾尸漂浮海面,贝类相继死亡。这就是赤潮发生时的可怕景象。科学家研究认为生产生活污水的过量排放,给海洋带来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盐,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海中一些特殊生物--赤潮生物便会急剧而大量地繁殖起来,这就形成了赤潮。
海水中营养盐含量多少就达到富营养化呢?有关资料介绍,日本一学者提出划分标准的公式为:
化学耗氧量×无机氮×无机磷÷1500>1即为富营养化。
研究表明,世界上有50多种会引起赤潮的赤潮生物。其中,最普通常见的为夜光虫、腰鞭毛虫、裸甲藻等10个种类。而形成赤潮的主要浮游生物种类不同,赤潮的颜色也不同。如鞭毛藻可引起绿赤潮,某些硅藻产生红褐色赤潮,真正形成红赤潮的浮游生物是夜光虫。科学家根据赤潮的颜色,即可大体判断“赤潮”生物的种类组成。
海水富营养化是产生赤潮的主要原因,而重金属的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一些特殊的有机物质,如维生素B1、B12、四氮杂茚、间二氮杂苯、酵母、蛋白质消化分解后的分解液以及纸浆废液都是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重要 *** 因素。当铁、盐、锰含量大于正常海水含量10倍~20倍时,赤潮生物将成10倍的增长。当维生素B12含量高,可使赤潮生物增殖3倍。赤潮的发生受环境和海域的水文气象条件的影响也很大。一般赤潮多出现于海水成层状况严重的海域,这时水体交换不良,当底层出现低氧水团时,也常出现赤潮。海水盐度的突然降低所产生的物理现象,也可使赤潮生物异常繁殖起来。
赤潮的危害
一、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遭到干扰和破坏。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二、赤潮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
赤潮破坏鱼、虾、贝类等资源的主要原因是:
1、破坏渔场的铒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
2、赤潮生物的异常发制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瓣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
3、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4、有些赤潮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三、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由赤潮引发的赤潮毒素统称贝毒,目前确定有10余种贝毒其毒素比眼镜蛇毒素高80倍,比一般的麻醉剂,如普鲁卡因、可卡因还强10万多倍。贝毒中毒症状为:初期唇舌麻木,发展到四肢麻木,并伴有头晕、恶心、胸闷、站立不稳、腹痛、呕吐等,严重者出现昏迷,呼吸困难。赤潮毒素引起人体中毒事件在世界沿海地区时有发生。据统计,全世界因赤潮毒素的贝类中毒事件约300多起,死亡300多人。
赤潮,对水生生物最大的威胁是引起水中缺氧。由于赤潮生物大量繁殖,覆盖整个海面,而且死亡了的赤潮生物极易为微生物分解,从而消耗了水中溶解氧,使海水缺氧甚至无氧,导致海洋生物的大量死亡。因海水缺氧而产生的硫化氢和甲烷对海洋生物也有致死的作用。有些海洋生物,如许多涡鞭毛藻,能将大量的粘性物质排于细胞外,这种粘性物质以及浮游生物死后所排出的粘性物质,能附着于贝类和鱼类腮上,使其窒息死亡。一些微细的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也会粘住动物的腮,使其呼吸困难,严重者也可致其死亡。另外,赤潮生物所产生的毒素排入水中还会对海洋生物产生毒素作用。赤潮生物的死亡,还会促使细菌繁殖。有些种类的细菌或由这些细菌产生的有毒物质能将鱼、虾、贝毒死。
当某一海域发生赤潮,对水产业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从近几年海洋环境监测情况来看,由于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某些海域水污染加剧,导致了海洋污染日益严重,赤潮的发生次数和范围日益扩大,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就目前的技术手段来看,人们还只能以防为主。做好赤潮监测防治,搞好防灾减灾工作,保护海洋生态,是减少赤潮发生的次数,减少其所带来的损失的最好办法。
赤潮不仅对渔业、养殖业危害甚大,而且还直接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威胁,在赤潮肆虐的海域,专家提醒人们慎食海鲜,警惕赤潮毒素成为人类的“健康杀手”。
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赤潮藻中的“藻毒素”在贝类和鱼类的身体里累积,人类误食以后轻则中毒,重则死亡,因此人们又将赤潮毒素称为“贝类毒素”。
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袁琪副研究员介绍,贝类毒素是目前已知的最毒的有机化合物,包括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健忘性贝毒、神经性贝毒等。
人类误食了含有麻痹性毒素的贝类5分钟至30分钟内,轻度中毒会出现嘴唇、舌头周围刺痛的感觉,在中度和严重的情况下,会发展到手臂、腿、颈部,最严重的会导致呼吸麻痹,使人死亡。腹泻性毒素的症状则类似于食物中毒,该类毒素对人体的肝细胞具有破坏作用。健忘性毒素和神经性毒素能使人暂时失去某些记忆,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发现这两类贝毒。
据统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有600人因误食有毒的贝类而中毒,其中29人死亡。2002年,福建宁德、青田、罗源等地先后发生50多人因食用甲锥螺而中毒,其中3人死亡。
目前,许多国家对贝类中的毒素含量都有严格规定,各国对于进口的水产品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欧盟对进口水产品的检查包括新鲜度化学指标、自然毒素、寄生虫、微生物指标、环境污染的有毒化学物质和重金属、农药残留等63项指标。由于有一整套完整的海产品监测、管理措施,尽管欧美国家沿海也经常出现有毒赤潮,但海产品中毒事件发生得较少。而我国市场上销售的海产品绝大多数都没有做过毒素检测。
有关专家提醒,毒素常集中在贝类的肝胰腺,人们在食用的时候,应将贝肉中看上去黑黑的一团消化腺剔除掉,这样可以降低中毒几率。在赤潮多发季节,海鲜一次不宜吃得太多,一旦误食有毒贝类,出现舌、口、四肢发麻等症状,首先要进行人工催吐,同时要到医院进行洗胃、灌肠等治疗,防止发生呼吸肌麻痹。
赤潮案例
美国和日本曾是世界上两个赤潮严重的国家。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美国佛罗里达州沿岸几乎每年都有赤潮发生,造成了鱼、虾、贝类的大量死亡,就连以这些生物为食的海龟、海豚也不能幸免。
据日本1979年的统计,在全部的海洋污染事件中,赤潮占8%,从1970年以来,赤潮已成为日本一种不可避免的海洋灾害。以濑户内海为例,1955年前的几十年间共发生过5次赤潮,而1959—1965年10年间就发生了39次;1996—1980年15年间竟先后发生了2589次,平均每年170余次,其中造成严重危害的305次。1975年和1976年两年,每年都在300次以上。据统计,1965—1973年5年间,日本全国因赤潮造成的渔业经济损失达2417亿日元,每年平均几百亿日元。
我国近年来赤潮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地区也越来越广。据不完全统计,1980—1992年,在我国海域共发现赤潮近300起,是70年代的15倍。赤潮发生的范围涉及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其中珠江口、湛江港、舟山群岛、长江口、胶州湾、大连湾、辽东湾和渤海湾是赤潮的多发区。
仅1989年一年,我国沿海就有六个地区遭受赤潮的袭击,直接经济损失2亿元以上。其中8—10月份,河北省黄骅市近海2.6万亩虾池受灾,损失3千万元,唐山市和沧州市则分别因此损失8000万元和3000多万元。1990年在海南岛西北部海域也因赤潮造成2800多万元的渔业损失。
赤潮的预防
为保护海洋资源环境,保证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维护人类的健康。避免和减少赤潮灾害,结合实际情况,对预防赤潮灾害采取相应的措施及对策。
一、控制污水入海量,防止海水富营养化
海水富营养化是形成赤潮的物资基础。携带大量无机物的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排放入海是引起海域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我国沿海地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较发达。然而也导致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中。据统计,占全国面积不足5%的沿海地区每年向海洋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近70亿吨。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污水入海量还会增加。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向海洋超标排放。按照国家制定的海水标准和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要求,对排放入海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要进行严格处理。
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向海洋超标排放,减轻海洋负载,提高海洋的自净能力,应采取如下措施:1、实行排放总量和浓度控制相结合的方法,控制陆源污染物向海洋超标排放,特别要严格控制含大量有机物和富营养盐污水的入海量;2、在工业集中和人口密集区域以及排放污水量大的工矿企业,建立污水处理装置,严格按污水排放标准向海洋排放;3、克服污水集中向海洋排放,尤其是经较长时间干旱的纳污河流,在径流突然增大的情况下,采取分期分批排放,减少海水瞬时负荷量。
二、建立海洋环境监视网络,加强赤潮监视
我国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仅凭国家和有关部门力量,对海洋进行全国监视是很难做到。有必要把目前各主管海洋环境的单位,沿海广大居民,渔业捕捞船,海上生产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组织起来,开展专业和群众相结合的海洋监视活动,扩大监视海洋的覆盖面,及时获取赤潮和与赤潮有密切关系的污染信息。监视网络组织部门可根据工作计划,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对赤潮进行全面监视。特别是赤潮多发区,近岸水域,海水养殖区和江河入海口水域要进行严密监视,及时获取赤潮信息。一旦发现赤潮和赤潮征兆,监视网络机构可及时通知有关部门,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跟踪监视监测,提出治理措施,千方百计减少赤潮的危害。
三、加强海洋环境的监测,开展赤潮的预报服务
为使赤潮灾害控制在最小限度,减少损失,必须积极开展赤潮预报服务。众所周知,赤潮发生涉及生物、化学、水文、气象以及海洋地质等众多因素,目前还没有较完善的预报模式适应于预报服务。因此,应加强赤潮预报模式的研究,了解赤潮的发生、发展和消衰机理。为全面了解赤潮的发生机制,应该对海洋环境和生态进行全面监测,尤其是赤潮的多发区,海洋污染较严重的海域,要增加监测频率和密度。当有赤潮发生时,应对赤潮进行跟踪监视监测,及时获取资料。在获得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赤潮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分析,提出预报模式,开展赤潮预报服务。加强海洋环境和生态监测一是为研究和预报赤潮的形成机制提供资料;二是为开展赤潮治理工作提供实时资料;三是以便更好地提出预防对策和措施。
四、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
调查资料表明,近几年赤潮多发生于沿岸排污口,海洋环境条件较差,潮流较弱,水体交换能力较弱的海区,而海洋环境状况的恶化,又是由于沿岸工业、海岸工程、盐业、养殖业和海洋油汽开发等行业没有统筹安排,布局不合理造成的。为避免和减少赤潮灾害的发生,应开展海洋功能区规划工作,从全局出发,科学指导海洋开发和利用。对重点海域要作出开发规划,减少盲目性,做到积极保护,科学管理,全面规划,综合开发。另外,海水养殖业应积极推广科学养殖技术,加强养殖业的科学管理。控制养殖废水的排放。保持养殖水质处于良好状态。
五、搞好社会教育和宣传
赤潮一旦发生,其后果相当严重。因此,要经常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介,向全社会广泛开展关于赤潮的科普宣传,通过宣传教育,增强抗灾防灾的意识能力。同时也呼吁社会各方面在全面开发海洋的同时,高度重视海洋环境的保护,提高全民保护海洋的意识。只有保护好海洋,才能不断向海洋索取财富,反之,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⑦ 现在中国每年有多少吨工业废水排入江河湖泊
目前中国大约每年排放废水为710亿吨(2012年数据),年增长为20亿吨.计算下来每天排放约1.945亿吨.装成500毫升回的瓶答 可以装4000亿瓶,而全国所有人喝半年也就这个数!
据统计,全球每分钟约有9350000吨污水排入江河湖海
⑧ 每年有多少污水排入大海
根据环保部2010年的来数据源, 当年的入海污水为50.92亿吨. 更多详细数据参见: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
http://wfs.mep.gov.cn/hyhj/201106/t20110603_211633.htm
⑨ 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平均每秒向大海排放污水约316吨,美国是中国的2倍,其他沿海国家向大海排放污水的总
补充问题:每秒钟全世界沿海国家向大海排放污水的总量是多少?
316+316×专2+316×29,属
=316×(1+2+29),
=316×32,
=10112(吨);
答:每秒钟全世界沿海国家向大海排放污水的总量是10112吨.
⑩ 中国每年排放污水是多少
目前中国大约每抄年排放废水为710亿吨袭(2012年数据),年增长为20亿吨。每天排放约1.945亿吨。
污水排放口是将污水(雨水)向水体排放的构筑物。其任务是使排放的污水(雨水)与水体中的水尽快得到最大程度的混合,使排放污水中的污染物得到尽快得稀释扩散并进一步降解净化。根据排放口的位置一般分为岸边集中排放口、江心集中排放口或分散排放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