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让水蒸气迅速消失
办法一:在太阳下晒可以将水汽蒸发掉,是真的我试过。
办法二:晚上睡觉前把手表反过来放在房间的电视机上、桌子上或其他地方等,但是,切忌,一定要是空气流通的室内(最好不要开窗),因为一般晚上房间的湿度会比较低,容易把水蒸发掉!
⑵ 有没有什么物质可以即刻放下就让污水变清的
废水处理方法可按其作用分为四大类,即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处理法。
(1)物理处理法,通过物理作用,以分离、回收废水中不溶解的呈悬浮状态污染物质(包括油膜和油珠),常用的有重力分离法、离心分离法、过滤法等。
(2)化学处理法,向污水中投加某种化学物质,利用化学反应来分离、回收污水中的污染物质,常用的有化学沉淀法、混凝法、中和法、氧化还原(包括电解)法等。
(3)物理化学法,利用物理化学作用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质,主要有吸附法、离子交换法、膜分离法、萃取法等。
(4)生物处理法,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废水中呈溶液、胶体以及微细悬浮状态的有机性污染物质转化为稳定、无害的物质,可分为好氧生物处理法和厌氧生物处理法。
如何用物理法处理污水
物理处理法就是利用物理作用除去污水的漂浮物、悬浮物和油污等,同时从废水中回收有用物质的一种简单水处理法。
常用于水处理的物理方法有重力分离、过滤、蒸发结晶和物理调节等方法。
重力分离法指利用污水中泥沙、悬浮固体和油类等在重力作用下与水分离的特性,经过自然沉降,将污水中比重较大的悬浮物除去;
离心分离法指在机械高速旋转的离心作用下,把不同质量的悬浮物或乳化油通过不同出口分别引流出来,进行回收;
过滤法是用石英沙、筛网、尼龙布、隔栅等作过滤介质,对悬浮物进行截留;
蒸发结晶法是加热使污水中的水气化,固体物得到浓缩结晶;
磁力分离法是利用磁场力的作用,快速除去废水中难于分离的细小悬浮物和胶体,如油、重金属离子、藻类、细菌、病毒等污染物质。
如何用化学法处理污水
化学法就是使有毒、有害废水转为无毒无害水或低毒水的一种方法,主要有酸碱中和法、混凝、化学沉淀、氧化还原等。
酸碱中和法是指采用加碱性物质处理酸性废水,加酸性物质处理碱性废水,让两者中和后,加以过滤可将废水基本净化;
凝聚法指将污水中加入明矾,充分搅拌,使带电荷的胶体离子沉淀下来;
化学沉淀法是在废水中加入化学沉淀剂,使之与废水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发生反应,以生成难溶的固体物而沉淀;
氧化还原法是加入化学氧化剂或还原剂,有选择地改变废水中有毒物质的性质,使之变成无毒或微毒的物质;电化学法是利用电解槽的化学反应,处理废水中污染物质的一种技术,包括电解氧化还原、电解凝聚等不同的过程。
如何用生化法处理污水
未经处理即被排放的废水,流经一段距离后会逐渐变清,臭气消失,这种现象是水体的自然净化。水中的微生物起着清洁污水的作用,它们以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作为自己的营养食料,通过吸附、吸收、氧化、分解等过程,把有机物变成简单的无机物,既满足了微生物本身繁殖和生命活动的需要,又净化了污水。菌类、藻类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具有很强的吸附、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它们对废物的处理过程中,对氧的要求不同,据此可将生化处理分为好气处理和厌气处理两类。好气处理是需氧处理,厌气处理则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生化处理法是废水中应用最久最广且相当有效的一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处理有机污水。
污水处理工艺应根据污水水质特性、排放水质要求, 以及当地的用地、气候、经济等实际情况, 经全面的技术经济比较后优选确定。处理水量在10 万m 3 以下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可以优先考虑的处理工艺有水解- SBR 法、SBR 法、氧化沟法、AB 法、水解- 接触氧化法、AO 法等, 如果条件适宜也可采用稳定塘等自然净化工艺。 http://bbs.bio668.com/read.php?tid=1688 。
脑筋急转弯回答:污水倒掉,换上清水..........
⑶ 如何让水分快速蒸干
加速蒸发的方法:
1增加液体表面空气流速
2增加温度
3增大液体表面积
你说的这种情况可以将两手并拢,将水碾匀,放在干手机下烘干,一般一两秒就干了
⑷ 如何让物体短时间内水分蒸发
原理上应该可行。因为微波炉产生微波,能使水分子快速震荡,升温,最后蒸发。但要是在2m*1m的箱子里用微波的话,我认为不太可行。一是因为使用微波的话,为保证微波不泄,需要使用金属导体将其整个空间完全封闭,难度较大,而且蒸发出来的水蒸气因此无法扩散出去!二是空间很大,需要使用的微波源发射功率也很大,不实惠。如果只是用来蒸发水分,我觉得用加热和通风的方法就好。
⑸ 如何做到让养殖场的废水无臭味就地向空中蒸发
感谢邀请,如何处理做到养殖场的废水无味就地向空中蒸发?我们先了解一下养殖废水主要包括什么!养殖废水包括动物尿液、部分粪便和养殖设备冲洗的水,水中还有氮、磷、有机物、高悬浮物,是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养殖场的污染物的污染成份非常复杂。其中氨气、硫化氢、甲烷、甲醇、甲胺、二甲基硫醚等恶臭气体,这些是造成养殖场周围气味污染的源头。
要想养殖废水就地向空中蒸发就要建造一个蓄粪池和水帘墙。池子上必须要用透明彩钢瓦搭建,让雨水不直接进去蓄粪池,这样雨污分离,不增加蒸发的水量!在蓄粪池中加入污水生物处理剂,激活菌液,每天均匀滴入蓄粪池可自动完成养殖废水的自动处理,废水的臭味就去除了。然后要把处理过得废水抽到水帘墙上进行流动蒸发!
在进入蓄粪池的水要进行沉淀过滤固体污物,将沉淀的固体渣做有机肥料!
随着规模化养殖发展,养殖废水会有更多的处理办法,更符合我们操作,环境的保护!
个人所见,简单描述,如有错误,请广大同行指正!
⑹ 如何让水蒸发得更快
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温度的高低、湿度的高低、通风条件以及压强大小等有关。可以通过增大液体表面面积、提高温度、降低湿度、加快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以及增加压强的方式让水蒸发得更快。
蒸发的现象广泛存在着,大气中的水分经常处于没有饱和的状态,于是无论是海洋还是陆地都缓慢进行着水分从下垫面“蒸发”而进入大气的物理过程。
(6)如何让污水快速蒸发的方法扩展阅读:
其他条件相同的不同液体,蒸发快慢亦不相同。这是由于液体分子之间内聚力大小不同而造成的。例如,水银分子之间的内聚力很大,只有极少数动能足够大的分子才能从液面逸出,这种液体蒸发就极慢。而另一些液体如乙醚,分子之间的内聚力很小,能够逸出液面的分子数量较多,所以蒸发得就快。
在蒸发的过程要从液体中吸收热量,使液体温度降低,所以蒸发有制冷作用;沸腾时要从周围的物体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叫沸点。
⑺ 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一吨水快速蒸发掉
.提高温度
2.增加空气流通速度
3.扩大表面积
水面蒸发(evaporation from water surface),指水面的水分从液态转化为气态逸出水面的过程。水面蒸发包括水分化汽(又称汽化)和水汽扩散两个过程。
自然条件下的蒸发是水分和热量的综合反映,一般来说,蒸发的发生取决于两个条件:一个是将水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热能;另一个是是否有水分的供应,以及水分供应的状况。水面蒸发是最简单的蒸发形式,属于水分供应不受限制的蒸发面。因此蒸发主要受制于水面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对于一个自由水面来说,太阳辐射热量进入水体使得水体表层温度升高,水分子动能增加,运动加剧,且水面温度愈高,水分子的运动愈活跃。由于水分子之间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作用力,即内聚力,使得水分子聚集于水体。但当水分子运动的动能大于水分子之间的内聚能时,水分子就能从水体逸出而散失到大气当中,此即为蒸发的物理机制。由于水体获得的能量不是均匀的,只有表层那些动能足够大的水分子才能突破水面进入大气,所以蒸发主要在水的表层发生。通常将单位水量从液态变为气态所吸收的热量称为蒸发潜热或大气蒸发能力。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混合气体压强公式,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气体的压力正比于气体的分子数。在蒸发的初期,由于空气中水汽分子的数量相对较少,因而水汽压也较小。
水面与空气中的水汽压差则较大,由水面逸出的水分子数量较多。相反的,从空气中返回水面的水分子数量较小。通常认为水面逸出的水分子数量与返回水面的水分子数量之差,就是实际观测到的蒸发量或蒸发强度。
随着蒸发的不断进行,从水面跃入空气中的水汽分子愈来愈多,以致水面以上大气中的水汽含量越来越多,水汽压也就愈大,水面与空气中的水汽压差减小,水汽分子由水面进人大气的速率明显减小,而空气中的水汽分子返回水面的速率则明显增大。对于一个封闭的系统来说,当两者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出现跃出水面的水汽分子数等于进入水面的水汽分子数,此时空气与水面的水汽压差为零,蒸发因此停止。水汽压差为零时,空气中的水汽分子达到饱和,此时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如果水面的温度继续增加,空气中的蒸发又开始进行,直到空气中的水汽分子再次达到饱和为止。因此,对于封闭的自由水面来说,蒸发速率主要取决于水面和水面以上大气之间的水汽压差。
在自然条件下,由于空气的体积是无限的,水面上空气中的水汽分子存在一定的浓度梯度,由水面进入大气的水汽分子会通过空气对流、紊动以及水汽的扩散等作用不断的沿梯度方向向上输送,从而减少了水面以上空气中的水分子数,降低了水汽压,使其很难达到饱和状态,因此实际上不可能出现空气与水面的水汽压差为零的情况。所以自然条件下的蒸发量不仅与饱和水汽压差有关,还与空气的对流和紊动以及水汽的扩散等作用有关,而影响这些作用的因素主要有风速、气压、湿度等气象条件。
根据蒸发的发生机制,可将影响蒸发的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体表面以上的气象条件,如太阳辐射、温度、湿度、风速、气压等;另一类是物体自身的因素,对于水面蒸发来说,有水体表面的面积和形状、水深、水质和水面的状况等因素。以下分别就这些因素作简单的分析。
(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直接供给蒸发所需的能量,尤其对水面蒸发来说,太阳辐射几乎都用于蒸发,因此,太阳辐射是影响蒸发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有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水面蒸发也会随着这些变化而发生相应地变化。
(2)温度。随着水温的增加,水分子的运动速度会加快,从而更易于逸出水面,所以水面蒸发量会随着水面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而直接影响水温的主要因素是气温,所以气温的变化会影响水面蒸发的变化。但由于水面蒸发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气温的变化有时与水面蒸发规律并不十分一致。
(3)湿度。水面上方大气的湿度增加,其中的水汽分子数量增加,饱和水汽压差减小,水面与大气的水汽压差越小,水分子由水面逸出的速度越慢。因此,在相同条件下,空气湿度越小,水面蒸发量越大。同时,湿度的变化与气温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4)水汽压差。水汽压差是指水面的水汽压与水面上空一定高度的大气水汽压之差。一般来说,空气密度越大,单位体积的水汽分子数量越多,水汽压就越大;反之,则水汽压越小。大气的水汽压越大,水面与大气的水汽压差越小,水面蒸发量也越小,这与湿度变化对蒸发的影响基本一致。
(5)风速。风能够加强空气之间的对流和交换,使水面上空的水汽分子不断被带走,从而保证蒸发面与上空始终保持一定的水汽压差,使得蒸发持续进行。在一定范围内,风速越大,空气流动越快,越有利于水汽在空气中的对流和交换,从而增加水汽界面的水汽压差,越有利于水面的蒸发。但当风速达到一定程度时,水面的蒸发趋于稳定,此时影响相对较小。同时当冷空气到来时,风速增加不仅不会促进水面蒸发,相反还会减
⑻ 什么化学反应可以让水快速蒸发
3.1.1机械粉碎法
机械粉碎法主要过程是将基质粉末与纳米粉体进行混合、球磨,然后烧结。普通粉碎法很难制得纳米粉体,但高能球磨能为固相反应提供巨大的驱动力。将高能球磨法和固相反应结合起来,则可通过颗粒间的反应直接合成纳米化合物粉体。如合成金属碳化物、氟化物、氮化物、金属一氧化物复合纳米粉体等。意大利的Matteazzi P和澳大利亚的Calka等人,在高能球磨法制备上述纳米陶瓷粉体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如在室温下、N2气氛中将铝粉进行高能球磨,则可得到纳米AlN粉[1]。
机械粉碎法存在一些问题,如粉体粒径控制较难,使得工业化生产有一定的困难,球磨本身不能完全破坏纳米颗粒之间的团聚,不能保证两相组成的均匀分散,以致球磨之后分散颗粒团聚、沉降造成进一步的不均匀。另外球磨及氧化等带来的污染也会降低纳米陶瓷粉体的纯度。如果在机械混合分散的基础上使用大功率超声波破坏团聚,调整体系的pH值使两种粉末悬浮颗粒的双电层结构具有静电稳定性,可使最终的分散性有所改善。
3.2.2固相反应法
固相反应法又分为燃烧法和热分解法。燃烧法是指把金属盐或金属氧化物按配方充分混合,研磨后进行锻烧,发生固相反应后,直接得到纳米陶瓷粉体或再进行研磨得到纳米陶瓷粉体。例如现在常见的BaTiO3的制备方法之一就是将TiO2和BaCO3等摩尔混合后锻烧,发生固相反应,合成了BaTi03后再进行粉碎来获得纳米陶瓷粉[2]。热分解法则是利用金属化合物的热分解来制备纳米陶瓷材料。如草酸盐、碳酸盐热分解都可制得纳米氧化物。还可以加热分解金属与某些螯合剂(如柠檬酸、乳酸等)所形成的螯合物,制得高性能的纳米陶瓷粉体。
3.2液相法
液相法是目前广泛采用的制备纳米陶瓷粉体的方法,其基本过程原理是:选择一种或多种合适的可溶性金属盐类,按所制备的材料组成计量配制成溶液,再选择一种合适的沉淀剂或用蒸发、升华、水解等操作,使金属离子均匀沉淀或结晶出来,最后将沉淀或结晶的脱水或者加热分解而得到纳米陶瓷粉体。
3.2.1沉淀法
沉淀法又分为直接沉淀法、共沉淀法和均匀沉淀法等,都是利用生成沉淀的液相反应来制取。共沉淀法可在制备过程中完成反应及掺杂过程,因此较多地应用于电子陶瓷的制备。BaTiO3是一种重要的电子陶瓷材料,具有高介电常数和优异的铁电和压电性能。用TiCl4,H2O2和BaCl2以共沉淀法制备过氧化钛前驱体,经无水乙醇分散脱水,热分解制备出颗粒直径小于30 nm的BaTi03纳米晶[3]。
3.2.2水热法
水热法是通过高温高压在水溶液或蒸汽中合成物质,再经分离和热处理得到纳米微粒。水热条件下离子反应和水解反应可以得到加速和促进,使一些在常温常压下反应速度很慢的热力学反应,在水热条件下可以快速进行。依据反应类型不同可分为:水热氧化、还原、沉淀、合成、水解、结晶等。利用超临界的水热合成装置,可连续地获得Fe203 ,钛TiO2, ZrO2, BaO?6Fe2O3, Ce02等一系列纳米氧化物粉体[4-5]。水热法比较适合氧化物材料合成和少数对水不敏感的硫化物的制备。
3.2.3溶胶一凝胶法
溶胶一凝胶法是利用金属醇盐的水解和聚合反应制备金属氧化物或金属氢氧化物的均匀溶胶,然后利用溶剂、催化剂、配合剂等将溶胶浓缩成透明凝胶,凝胶经干燥,热处理可得到所需纳米微粒。其中,控制溶胶凝胶化的主要参数有溶液的pH值、溶液浓度、反应温度和时间等。通过调节工艺条件,可以制备出粒径小、粒径分布窄的纳米微粉。采用溶胶一凝胶法工艺简单,可实现颗粒粒径的控制,制备出的纳米粉体纯度高,但成本相对较大。
3.2.4水解法
有很多化合物可用水解生成沉淀,其中有些还广泛用来合成纳米陶瓷粉体。水解反应的产物一般是氢氧化物或水合物。经过滤、干燥、焙烧等过程就可以得到氧化物纳米陶瓷粉体。
在制备纳米陶瓷粉体过程中,通常采用金属醇盐水解法。该法是将醇盐溶解于有机溶剂中,通过加人蒸馏水使醇盐水解、聚合,形成溶胶。溶胶形成后,随着水的加人转变为凝胶,凝胶在真空状态下低温干燥,得到疏松的干凝胶,再将干凝胶作高温燃烧处理,即可得到氧化物纳米陶瓷粉体。如Mazdiyashi等人利用此方法合成了粒径在5-15nm的精细BaTiO3纳米陶瓷粉末[6]。
3.3气相法
气相法是直接利用气体,或者通过各种手段将物质转变为气体,使之在气体状态下发生物理变化或者化学反应,最后在冷却过程中凝聚长大形成纳米粒子的方法。用该法可制备纯度高、颗粒分散性好、粒径分布窄、粒径小的纳米陶瓷粉体。气相法又可分为气体中蒸发法、化学气相反应法、溅射源法、流动油面上真空沉积法和金属蒸汽合成法。
3.3.1气体中蒸发法
气体中蒸发法是在惰性气体(如He, Ar, Xe等)或活性气体(如O2,CH4,NH3等)中将金属、合金或化合物进行真空加热蒸发气化,然后在气体介质中冷凝而形成纳米陶瓷粉体。通过蒸发温度、气体种类和压力控制颗粒的大小,一般制得颗粒的粒径为10nm左右。其中蒸发源可用电阻加热、高频感应加热,对高熔点物质则可采用等离子体、激光和电子束加热等1987年美国的Argonne实验室的Sicgel等采用此法制备了平均粒径为12 nm的Ti02陶瓷粉体,而后该实验室还用该方法制备了粒径在4-8nm的ZrO2和中粒径为4 nm的Y203等纳米陶瓷粉体[7]。该方法适合制备熔点较低的粉体;对于高熔点的碳化物和氮化物等,则能量消耗太大,而且装置庞大、结构复杂,设备也较昂贵。
3.3.2化学气相反应法
化学气相反应法制备纳米微粒是利用挥发性的金属化合物的蒸汽,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所需要的化合物,在保护气体环境下快速冷凝,从而制备各类物质的纳米微粒。该方法也叫化学气相沉积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简称CVD)。
自上世纪80年代起,CVD技术逐渐用于粉状、快状材料和纤维等的合成,成功制备了SiC, Si304和AlN等多种超细颗粒[8]。最初的CVD反应器是由电炉加热,这种热CVD技术虽可合成一些材料的超细颗粒,但由于反应器内温度梯度小,合成的粒子不但粒度大,而且易团聚和烧结,这也是热CVD合成纳米颗粒的最大局限。在此基础上,人们又开发了多种制备技术,如等离子体CVD法、激光CVD法等等。
3.3.3溅射源法
溅射源法用两块金属板作为阳极和阴极,阴极为蒸发用的材料,在两电极间充人惰性气体Ar(40-250 Pa),两电极间施加的电压范围为(0-31.5V)。由于两极间的辉光放电使Ar离子形成,在电场的作用下Ar离子冲击阴极靶材表面,使靶材原子从表面蒸发出来形成超微粒子,并在附着面上沉积下来。粒子的大小及尺寸分布主要取决于两电极间的电压、电流和气体的压力。靶材的面积愈大,原子的蒸发速度愈高,纳米陶瓷粉体的获得量就愈多[9]。商用磁控溅射装置可用来制备7-50 nm直径的纳米陶瓷分子团,己用磁控溅射研究了TiO2, Zr02等陶瓷纳米品的生成。
3.3.4流动油面上真空沉积法
流动油面上真空沉积法(VEROS法)的原理是在高真空中将原料用电子束加热蒸发,让蒸发物沉积到旋转圆盘的下表面的流动油面,在油中蒸发原子结合形成纳米陶瓷粉体[10]。其优点是,平均粒径很小,为3nm左右,而且粒度很整齐,另外,纳米陶瓷粉体一形成就在油中分散,处于孤立状态。其缺点是,生成的纳米陶瓷粉体与油较难分离,且产率低。
总的说来气相法所得的纳米陶瓷粉体纯度高、团聚较少、烧结性能也往往较好但设备昂贵、产量较低、不易普及;固相法所用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但所得粉体往往不够纯,粒度分布也较大,适用于要求比较低的场合;液相法介于气相法与固相法之间,与气相法相比,液相法具有设备简单、无需真空等苛刻物理条件、易放大等优点,同时又比固相法制得的粉体纯净、团聚少,很容易实现工业化生产,因此很有发展前途。
4纳米陶瓷的热力学特性
4.1纳米陶瓷的烧结
4.1.1烧结温度的变化
纳米陶瓷粉体的烧结温度较低。研究表明,无团聚的含ZrO2纳米粉体(颗粒尺寸为10-20nm)在1200℃时.即可烧结到理论密度的95%,且升温速率可达500℃/min.保温时间仅需2min,而微米级时烧结温度为1650℃左右。文献 [l4]通过对Y-TZP纳米份体烧结初期动力学过程的研究,提出了晶界扩散是烧结初期导致收缩的主导因素并推导出如下烧结动力学方程:
其中为晶界扩散系数;Ω为空位体积;R为颗粒半径;k为波尔兹曼常致;T为烧结温度;t烧结时间。实验表明:对于无团聚体的超细粉体,烧结初期素坯收缩量与烧结时间成线性关系。
4.1.2烧结动力学
超微粉体的巨大比表面,意味着作为粉体烧结的驱动力的表面能剧增,引起扩散速率增加,更兼扩散路径变小.在有化学反应参与的烧结过程中,颗粒接触表面增加,增加反应的机率,加快了反应速率;这些均引起烧结活化能变小,使整个烧结的速率加快,烧结温度变低,烧结时间变短.但是整个烧结过程中的晶粒长大亦即重结晶过程亦会加速,而烧结温度的降低和时间的缩短,会使重结晶过程减缓.这些相互促进和制约因素的作用,有必要加以重新认识和研究,以确立适应于超微颗粒烧结的动力学.
4.2纳米陶瓷的力学性能
4.2.1力学性能的改善
研究表明在材料基体中引入纳米分散相进行复合,可使材料的力学性能得到极大的改善。主要表现为大幅度提高了断裂强度及断裂韧性,材料的耐高温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图1为A1203/SiC纳米复合材料中SiC含量对复合陶瓷强度和韧性的影响[11]。图2表示Si3N4/SiC复合陶瓷强度和断裂韧性随纳米SiC含量的变化[12]。
图1 SiC含量对强度和韧性
的影响(A1203/SiC系统)
SiC(体积分数,下同)%<25%时均可使力学性能得到改善,同时材料的硬度、弹性模量和抗热震、抗高温性能均得到提高。新原皓一等在Si3N4纳米粒子中掺入25 % SiC纳米粒子,可将Si3N4纳米陶瓷的断裂韧性从4.5MPa?m1/2提高到6.5 MPa?m1/2,强度从850 MPa增加到1550MPa[16]。
4.2.2超塑性
超塑性是指在应力作用下产生异常大的拉伸形变而不发生破坏的能力。陶瓷材料是具有方向性的离子键和共价键的过渡键型,位错密度小,晶界难以滑移,使得陶瓷硬度大,脆性高,普通陶瓷材料在常温下几乎不产生塑性形变。只有当温度达到1000℃以上,晶质与晶界的热运动加速,陶瓷才具有一定的塑性。
最近研究发现,随着粒径的减少,纳米Ti02和Zn0陶瓷的形变率敏感度明显提高,主要是试样中气孔减少,可以认为这种趋势是细晶陶瓷所固有的。最细晶粒处的形变率敏感度大约为0. 04,表明这些陶瓷具有延展性,尽管没有表现出室温超塑性,但随着晶粒的进一步减小,这一可能是存在的。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发现纳米3Y -T7P陶瓷( 100nm左右)在经室温循环拉伸实验后,其样品的断口区域发生了局部超塑性形变,并从断口侧面观察到了大量通常出现在金属断口的滑移线。
4.2.3强化增韧机理
一般认为陶瓷具有超塑性应该具有两个条件:(1)较小的粒径;(2)快速的扩散途径(增强的晶格、晶界扩散能力)。目前已知的强化增韧机理大致可分为5种类型:弥散增韧、裂纹增韧、延性相增韧、陶瓷显微(晶须)增韧及相变增韧。根据新原皓一的研究[14],认为纳米复合陶瓷的强化增韧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效应得以实现:1)弥散相可有效抑制基质晶粒的生长及异常长大;2)存在于弥散相或弥散相周围的局部应力,是由基体与弥散相之间膨胀失配而产生,并在冷却阶段产生位错,纳米粒子钉扎或进入位错区使基体晶粒内产生潜晶界,晶粒发生细化而减弱了主晶界的作用;3)纳米级粒子周围的局部拉伸应力诱发穿晶断裂,并由于A1203硬粒子对裂纹尖端的反射作用而产生韧化;4)纳米粒子高温牵制位错运动,使高温力学性能如硬度、强度及抗蠕变性能得到改善。研究[15]通过对A1203/SiC纳米复合材料热压合成实验后认为:晶内粒子对裂纹的偏析和微裂纹及加工引起的压缩表面应力都不是强化增韧的主要机理;断裂模式的改变,即从纯基体的沿晶断裂至复合材料的穿晶断裂,可能是使材料韧性增强的主要原因,穿晶断裂的发生与结构中存在的纳米化效应有关。
⑼ 如何快速让污水变成清水
从污水到清水,是需要经过一整套污水处理工艺,步骤如下:
1.预处理:格栅回,沉砂答,调节,预沉(主要是清除淤泥和大的沉淀物)等
2.二级处理:生物处理(普通活性污泥法,A/A/O,CASS,氧化沟,BAF等)
3.三级处理:消毒,过滤,吸附,膜处理等(一般用于中水回用)
而对于工业废水处理,工艺依据污染物的种类不同,变化较大:
例如:电镀废水处理:酸碱中和,化学还原,化学沉淀,加药混凝等单元
⑽ 什么能让水蒸发掉
你的这个问题还是不完整,你所说的污水是一般的生活污水还是工业污水,主要的污染物是什么?不过,既然看到了,我还是说两句吧:
污水大都有毒性,有一种叫水葱的植物,它能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质,且又能杀死水中的细菌,如果在污水池塘中种上水葱,那些有毒的有机物就会被水葱吸收掉。除水葱外,芦苇、香蒲、空心苋、金鱼藻、浮萍等都有较好的净化污水的能力。
如果一定要使用菌类,去沼气推广站买一些产生沼气的菌类就可以,由于地域性原因,各地使用的菌种不同。
另外,有种叫做水质浄化活性粉的产品,至于效果我不清楚,你可以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