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水解酸化的设计参数
对于设计来说较难掌控的是水解酸化池的停留时间,因为废水的种类不同,所含的有机物水解速度不同,所以停留时间自然不会相同。这就需要对所做的工程总结经验数据,或者通过做实验确定。对于水解酸化工艺本人并没有什么实际经验,从理论来看,觉得可以放大停留时间,保证水解时间,让其适当过渡到厌氧后两个阶段。
本文的设计计算部分摘录了《水解(酸化)反应器在工程应用中的研究与展望》—中山市环境科学研究所论文的内容,另外该论文里有介绍了水解(酸化)反应器的类型及其在工程应用中的效果,其常规设计的两个参数如下:
1、停留时间:一般为2.5-4.5h,考虑综合情况。
2、池内上升流速:一般控制在0.8-1.8 m/h 较合适。
水解酸化主要用于有机物浓度较高、SS较高的污水处理工艺,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工艺。如果后级接入UASB工艺,可以大大提高UASB的容积负荷,提高去除效率。水中有机物为复杂结构时,水解酸化菌利用H2O电离的H+和-OH将有机物分子中的C-C打开,一端加入H+,一端加入-OH,可以将长链水解为短链、支链成直链、环状结构成直链或支链,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水中SS高时,水解菌通过胞外粘膜将其捕捉,用外酶水解成分子断片再进入胞内代谢,不完全的代谢可以使SS成为溶解性有机物,出水就变的清澈了。这其间水解菌是利用了水解断键的有机物中共价键能量完成了生命的活动形式。但是COD在表象上是不一定有变化的,这要根据你在设计时选择的参数和污水中有机物的性质共同确定的,长期的运行控制可以让菌种产生诱导酶定向处理有机物,这也就是调试阶段工艺控制好以后,处理效果会逐步提高的原因之一。水解工艺并不是简单的,设计时要考虑污水中有机物的性质,确定水解的工艺设计,水解停留时间、搅拌方式、循环方式、污泥回流方式、设计负荷、出水酸化度、污泥消解能力、后级配套工艺(UASB或接触氧化)。
有人提到水解后COD不降反升,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复杂有机物在COD检测中不能显示出来,但是水解后就可能显示COD;另一种可能是调试时,运行参数控制不准确,造成水解菌胶团上升随出水流失;再一可能是没有考虑有机物的生物毒性浓度和系统的生物忍耐性,造成菌种中毒流失,流失的菌胶团在出水检测中显示COD增高,这就要求调试时加强生物相的观察和记录对比。
B. 水解酸化技术机理及运行参数的优化
摘要 水解酸化池用于工业废水比重大的城市污水处理厂,COD去除率为57.62%,BOD5去除率为51.64%,SS去除率为85.9%,氨氮去除率为32.13%,总磷去除率为62.01%。起到了良好的强化预处理作用,本文针对某水务某污水处理厂水解酸化池的实际运行情况,分别对其运行控制与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指出了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C. 水解酸化池是怎么保持在水解酸化阶段 而不是整个厌氧阶段的
1、厌氧池密闭,水解池一般敞开顶盖;
2、厌氧最终产物为甲烷和二氧化碳,水解最终产物为低浓度有机酸;
3、厌氧优势微生物为厌氧菌,水解优势微生物为兼性菌;
4、厌氧一般控制温度,水解常温;
5、厌氧停留时间长,水解停留时间4小时左右;
6、厌氧阶段有水解、酸化、乙酸化和甲烷阶段,水解是前三个阶段。
控制是:停留时间、池子敞开,请参考。
D. 水解酸化池和好氧池的污泥浓度一般为多少
水解酸化池MLSS:5000mg/l、好氧池MLSS:3000mg/l;MLVSS/MLSS = 0.7左右
E. 一般的制药废水水解酸化池进水COD浓度应控制在多少
你好,厌氧作为来预处理主要是针对源高COD废水,一般进水的化学需氧量浓度大于2000mg/L时,应增加厌氧法预处理工艺.水解酸化作为预处理主要是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一般进水的BOD/COD低于0.3时,宜增加水解酸化法预处理工艺.化学合成药废水环类物质较多,可生化性会比较差,先期采用预处理主要是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建议采取的措施是水解酸化法进行预处理.
F. 水解酸化池酸化之后需要调节PH,要怎么处理
大哥,你太猛了,ph=2你就进水解酸化了啊?生物能受得了啊?产酸菌一般在7左右会效果好些,而且污水经过水解酸化后,ph会进一步下降,太低了得话,进入好氧段好氧也受不了啊,所以尽量把ph控制在7多点比较好,生化一般的ph都需要控制在6~9的范围,必须调节ph。
G. 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曝气池溶解氧浓度控制多少合适
B\/C比较高则可生化性强(0.4左右),基本生化可处理到一级排放(COD去除95%),看难专降解大分子物质对属COD的贡献率,必要添加水解酸化等工艺.溶解氧控制在2mg\/L以上即可.控制好停留时间(可通过小试确定),污泥浓度控制在8以上即可,必要时增加污泥回流.问题比较笼统,可根据具体污水性质分析处理方法和流程,确保达标.控制方法和成本是关键.单独使用活性污泥法处理到一级排放难度较大
H. 污水和水解酸化池水的溶解氧是多少
工业抄废水一般也就是厌氧状态,你没有加搅拌的话,一般都是0mg/L,很多时候其实测不出来,这个时候就要看ORP值(氧化还原电位)了;如果工业废水设有处理站的话,要看你的工艺流程段了。分厌氧、好氧段,溶解氧都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厌氧段的溶解氧都在0.3mg/L以下,缺氧段为0.5左右,好氧段一般要大于1了。水解酸化池一般为厌氧段,控制在0-0.5mg/L,看你的设备控制程度了。
I. 水解酸化池中Sv控制多少
1、水解酸化池的原理:污水进入水解酸化池后,水解池出水氨氮高于进水。根据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情况,水解酸化池水力停留时间为4.4小时,污泥龄在6d左右,水解酸化池氨氮平均去除率达到42.34%,凯氏氮去除率为40.1%,总氮去除率为37.92%。
同化实现后,同化去除率一般小于10%,没有硝化反硝化的一般条件,如溶解氧、水力停留时间等。因此,必须有另一种形式的氨氮脱除反应,并初步分析可能存在的厌氧氨氧化现象。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2、水解酸化池的作用:
(1)提高废水可生化性:能将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
(2)去除废水中的COD:既然是异养型微生物细菌,那么就必须从环境中汲取养分,所以必定有部分有机物降解合成自身细胞。
3、水解酸化池的运行过程:厌氧发酵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水解阶段、酸化阶段、酸降解阶段和甲烷化阶段。在水解酸化池中,反应过程分水解和酸化两个阶段进行控制。在水解阶段,复合填料可将固体有机物降解为可溶性物质,将大分子有机物降解为小分子物质。
在产酸阶段,碳水化合物和其他有机化合物降解为有机酸,主要是乙酸、丁酸和丙酸。水解和酸化反应进行得相对较快,通常很难将其分离。这一阶段的主要微生物是水解酸化菌。
水解酸化池应注意的问题
① 保持水解 (酸化) 池污泥区泥床高度基本恒定和污泥区有较高的污泥浓度(20g/L)。
② 保持水解 (酸化) 池排泥系统畅通,若发生排泥不畅与淤堵现象,应安排人员及时疏通。
③ 污泥排放采用定时排泥,日排泥次数控制到1~2次。
④ 根据污泥液面检测仪和污泥面高度确定排泥时间,矩形水解 (酸化) 池采用排泥沿池纵向多点排泥。
⑤由于反应器底部可能会积累颗粒和细小砂粒,应间隔一段时间从下面排泥,以避免或减少在反应器内积累的沙砾。
维护与管理
① 保证配水及计量装置的正常。
② 冬季做好对加热管道与换热器的清通与保温,防止进出水管、水封装置的冻结。
③ 每隔一定时间清除浮渣与沉砂。
污泥沉降比(SV)
SV30在一定程度上既反映污泥的沉降浓缩性能,又反映污泥浓度的大小,当沉降性能较好时,SV30较小,反之较高。当污泥浓度较高时,SV30较大,反之则较小。当测得污泥SV30较高时,可能是污泥浓度增大,也可能是沉降性能恶化,不管是哪种原因,都应及时排泥,降低SV30值。
采用该法排泥时,应逐渐缓慢地进行,一天内排泥不能太多。例如通过排泥要将SV30由50%降至30%时,可利用3~5天逐渐实现每天排出的污泥均匀地增加,切不可忽大忽小,避免造成整个活性污泥系统被破坏或者能力下降。
J. 水解酸化池的注意事项与维护
水解酸化池应注意的问题
① 保持水解 (酸化) 池污泥区泥床高度基本恒定和污泥区有较高的污泥浓度(20g/L)。
② 保持水解 (酸化) 池排泥系统畅通,若发生排泥不畅与淤堵现象,应安排人员及时疏通。
③ 污泥排放采用定时排泥,日排泥次数控制到1~2次。
④ 根据污泥液面检测仪和污泥面高度确定排泥时间,矩形水解 (酸化) 池采用排泥沿池纵向多点排泥。
⑤由于反应器底部可能会积累颗粒和细小砂粒,应间隔一段时间从下面排泥,以避免或减少在反应器内积累的沙砾。
维护与管理
① 保证配水及计量装置的正常。
② 冬季做好对加热管道与换热器的清通与保温,防止进出水管、水封装置的冻结。
③ 每隔一定时间清除浮渣与沉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