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污水处理中常见的工艺原理及其主要的特点和运行参数。(如AAO、SBR、AB等)
倒置 A AO 工艺具有以下特点[4]:①缺氧区位于工艺系统首端,优先满足反硝化碳源需求,强化了处理系统的脱氮功能;②所有的回流污泥全部经过完整的厌氧释磷与好氧吸磷过程,具有“群体效应”,同时聚磷菌经过厌氧释磷后直接进人生化效率较高的好氧环境,其在厌氧状态下形成的吸磷动力可以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了处理系统的除磷能力;③通过取消初沉池或缩短初沉池停留时间,不仅增加了系
统脱氮除磷所需的碳源,而且提高了处理系统内的污泥浓度,强化了好氧区内的同步反硝化作用,进一步缓解了处理系统内的碳源矛盾,提高了处理系统
的脱氮除磷效率;④将常规AZ/O工艺的混合液回流系统与污泥回流系统合二为一组成了唯一的污泥回流系统,工艺流程简捷,运行管理方便,占地面积减少;⑤与常规AZ/O工艺相比,倒置AAO工艺的流程形式和规模要求与传统法工艺更为接近,在老厂改造方面更具推广优势。
运行参数如下:进水流量为132 00一148 80m 3/d,BO D污泥负
荷为0.08一0. 15 kgBOD,/(kgMLSS·d),泥龄为17.0 d ,M LSS为3.8扩L,好氧段DO为1.0一2.0mg/L,污泥回流比为100%
SBR工艺是通过时间上的交替来实现传统活性污泥法的整个运行过程,它在流程上只有一个基本单元,将调节池、曝气池和二沉池的功能集于一池,进行水质水量调节、微生物降解有机物和固、液分离等。经典SBR反应器的运行过程为:进水→曝气→沉淀→滗水→待机。
运行参数:充水时间,一般取1~4h。 反应时间,一般在2~8h,Nv=0.1~1.3kgBOD5/(m3·d)
氧化沟:氧化沟法由于具有较长的水力停留时间,较低的有机负荷和较长的污泥龄。因此相比传统活性污泥法,可以省略调节池,初沉池,污泥消化池,有的还可以省略二沉池。氧化沟能保证较好的处理效果,这主要是因为巧妙结合了CLR形式和曝气装置特定的定位布置,是式氧化沟具有独特水力学特征和工作特性
运行参数:最低流速应为0.15m/s,不发生沉积的平均流速应达到0.3~0.5m/s。氧化沟的曝气设备一般为曝气转刷和曝气转盘,转刷的浸没深度为250~300mm,转盘的浸没深度为480~ 530mm。
AB工艺的主要特征是:
1.A级污泥负荷很高,B级污泥负荷较低。
2.A级和B级的微生物群体特性明显不同,并通过互不相关的两套回流系统严格分开。
3.不设一沉池,使A级成为一个开放性的生物动力学系统。
4.A级可以根据污水组分的不同实行好氧或缺氧运行。
运行参数:
级别 F/M 水力停留时间h MLSS g/L 泥龄 DO
A级 2~6 0.5 2.0 4~10h 0.2~0.7
B级 0.10~0.30 2~4 3.5 15~20d 0.7~1.5
㈡ 污水处理厂中污水处理指标有哪些
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总需氧量(TOD),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pH值,重金属。
物理性指标
温度、色度、嗅和味、固体物质的三种存在形态:悬浮的、胶体的、溶解的。固体物质用总固体量(TS)作为指标,污水处理中常用悬浮固体(SS)表示固体物质的含量(TDS指标高于1000以上)。
化学性指标
一、化学需氧量(COD):指用强化学氧化剂(中国法定用重铬酸钾)在酸性条件下,将有机物氧化成CO2与H2O所消耗的氧量(mg/L),用CODcr表示,简写为COD。化学需氧量越高,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越多,污染越严重。
二、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mg/L)。
如果污水成分相对稳定,则一般来说,COD> BOD。一般BOD/COD大于0.3,认为适宜采用生化处理。
三、总需氧量(TOD):有机物主要元素是C、H、O、N、S等,当有机物被全部氧化时,将分别产生CO₂、H₂O、NO、SO₂等,此时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TOD)。
四、总有机碳(TOC):包括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质的含碳量,也是评价水样中有机物质质的一个综合参数。
五、总氮(TN):污水中含氮化合物分为有机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四种含氮化合物总量称为总氮(TN)。凯氏氮(TKN)是有机氮与氨氮之和。
六、总磷(TP):包括有机磷与无机磷两类。
七、pH值。
八、重金属。
生物性指标
一、大肠菌群数:每升水样中所含有的大肠菌群的数目,以个/L计。
二、细菌总数:是大肠菌群数、病原菌、病毒及其他细菌数的总和,以每毫升水样中的细菌菌落总数表示。
(2)生活污水有关参数ab表示什么扩展阅读:
生活污水、畜禽饲养场污水以及制革、洗毛、屠宰业和医院等排出的废水,常含有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病菌、寄生虫。水体受到病原体的污染会传播疾病,如血吸虫病、霍乱、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等。历史上流行的瘟疫,有的就是水媒型传染病。
如1848年和1854年英国两次霍乱流行,死亡万余人;1892年德国汉堡霍乱流行,死亡750余人,均是水污染引起的。受病原体污染后的水体,微生物激增,其中许多是致病菌、病虫卵和病毒,它们往往与其他细菌和大肠杆菌共存,所以通常规定用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指数及菌值数为病原体污染的直接指标。
病原体污染的特点是:
⑴数量大;
⑵分布广;
⑶存活时间较长;
⑷繁殖速度快;
⑸易产生抗药性,很难绝灭;
⑹传统的二级生化污水处理及加氯消毒后,某些病原微生物、病毒仍能大量存活。
常见的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处理能够去除水中99%以上病毒,如出水浊度大于0.5度时,仍会伴随病毒的穿透。病原体污染物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水体,一旦条件适合,就会引起人体疾病。
㈢ 在污水处理中,AB法和A2/O都是代表什么池子
实际来上AB法(Adsorption-Biodegration)的整个系源统分为预处理段、A段、B段等3段。
在预处理段只设格栅、沉砂池等简易处理设备,不设初沉池,
A段由吸附池和中间沉淀池组成,B段则由曝气池及二沉池组成。
A段实现吸附功能,B段实现生物降解功能。
A2/O工艺称为厌氧-缺氧-好氧法(有些污水处理厂采用倒置A2/O法),可进行同步脱氮除磷。
厌氧池的功能是释放磷,缺氧池的功能是脱氮,好氧池的功能是去除BOD,并且硝化和吸收磷。
㈣ 什么是AB法适用于处理哪些废水
AB法(Adsorption Biodegradation)是吸付-生物降解工艺的简称,由以吸附作用为主的A段和以生物降解作用为主的B段组成,是在常规活性污泥法和两段活性污泥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污水处理工艺.A段负荷较高,有利于增殖速度快的微生物繁殖,在此成活的只能是冲击负荷能力强的原核细菌,其他世代较长的微生物都不能存活.A段污泥浓度高、剩余污泥产率大,吸附能力强,污水中的重金属、难降解有机物及氮磷等植物性营养物质都可以在A段通过污泥吸附去除.A段对有机物的去除主要靠污泥絮体的吸附作用,以物理作用为主,因此A段对有毒物质、pH值、负荷和温度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性.
一般A段的污泥负荷可高达2~6kg BOD5/(kgMLSS•d),是传统活性污泥法10~20倍,而水力停留时间和泥龄都很短(分别只有0.5h和0.5d左右),溶解氧只要0.5mg/L左右即可.污水经A段处理后,水质水量都比较稳定,可生化性也有所提高,有利于B段的工作,B段生物降解作用得到充分发挥.B段的运行和传统活性污泥法相近,污泥负荷为0.15~0.3kg BOD5/(kgMLSS•d)左右,泥龄为15~20d,溶解氧1~2mg/L左右.
㈤ 污水水质常用的指标有哪些
物理性指标
(1)温度
(2)色度
(3)嗅和味
(4)固体物质
化学指标
(1)有机物
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作用下最终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等。这些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故属耗氧污染物。耗氧有机污染物是使水体产生黑臭的主要原因之一。
污水的有机污染物的组成较复杂,现有技术难以分别测定各类有机物的含量,通常也没有必要。从水体有机污染物看,其主要危害是消耗水中溶解氧。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采用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OC)、总有机碳(TOC)、总需氧量(TOD)等指标来反映水中需氧有机物的含量。其中TOC、TOD的测定都是燃烧化学氧化反应,前者测定结果以碳表示,后者则以氧表示。TOC、TOD的耗氧过程与BOD的耗氧过程有本质的区别,而且由于各种水样中有机物质的成分不同,生化过程差别也比较大。各种水质之间TOC和TOD与BOD不存在固定的相关关系。在水质条件基本相同的条件下,BOD与TOC或TOD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2)无机性指标
① 植物营养元素 污水中的N、P为植物营养元素,从农作物生长角度看,植物营养元素是宝贵的物质,但过多的N、P进入天然水体却易导致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含量的高低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有密切关系,就污水对水体富营养化作用来说,磷的作用远大于氮。
② pH值 主要是指示水样的酸碱性。
③重金属 重金属主要是指汞、镉、铅、铬、镍,以及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也包括具有一定毒害性的一般重金属,如锌、铜、钴、锡等。
生物性指标
(1)细菌总数
水中细菌总数反映了水体受细菌污染的程度。细菌总数不能说明污染的来源,必须结合大肠菌群数来判断水体污染的来源和安全程度。
(2)大肠菌群
水是传播肠道疾病的一种重要媒介,而大肠菌群被视为最基本的粪便传染指示菌群。大肠菌群的值可表明水样被粪便污染的程度,间接表明有肠道病菌(伤寒、痢疾、霍乱等)存在的可能性。
㈥ 污水处理中的cod和bod的具体意思是什么
这个很简单,可能你刚 真正 接触这些水质指标之类的缩写。我上大内学那会没用心也没实践接触容,工作后多接触自然而然就知道了。
COD、BOD都是水中的污染物质:主要是含C的还原性物质。两者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是等同的,为什么有区别呢,是因为现实情况中,许多工厂排出的化学物质是大自然生物不能讲解的,但是也是污染物质,需要去化验检测,同样也采用化学物质的方法去化验,化学方法可以氧化的C类还原性物质比生物方法氧化的要多,所以COD>=BOD。
真正分清要从实验上分:具体的试验方法:COD是用重铬酸钾做氧化剂,BOD是用纯微生物分解氧化。
再打个比喻:同样都是油,煤油汽油花生油一块给你吃,你只能吸收花生油,你能吸收的花生油就是BOD,人吸收不了的煤油、汽油加上花生油是COD。
㈦ AB污水处理工艺是还有那些工艺
AB 工艺是吸附—生物降解(Adsorption--Biodegradation)工艺的简称。
此外还有间歇活性污泥法(SBR)、吸附再生(接触稳定)法、氧化沟、连续进水周期循环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ICEAS)、生物脱氮除磷工艺(A/A/O)等五种典型的处理方法。
下面分别对AB工艺和其他五种典型的处理方法进行介绍。
AB工艺介绍
AB污水生物处理技术是由德国 某工业大学卫生工程学院的Botho Bohnke 教授为解决传统的二级生物处理系统:即:预处理→初沉池→曝 气池→二沉池。早期污水处理工艺,所存在的去除难降解有机物和除氮脱磷效率低下,及投资和运行费用过高等问题,在对两段活性污泥法和高负荷活性污泥法进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于70 年代中期所开发,80 年代初开始应用于工程实践的一项新型污水生物处理工艺。
一、AB 工艺的基本原理及工作机理
AB工艺属于两端活性污泥, 整个工艺分为A 段和B 段, 其中A 段为吸附段, B 段为生物氧化段。整个工艺中, A 段之前一般不设初沉池, 以便充分利用原污水存在的微生物和有机物, 促进有效稳定地运行。其优点为: 第一, 与单段系统相比, 微生物群体完全隔开的两段系统能取得更佳和更稳定的处理效果; 第二, 对于一个连续工作的A 段, 由外界连续不断的接种具有很强繁殖能力和抗环境变化能力的短世代原核微生物( 其世代时间为20 min, 相当于每天72 个世代), 使处理工艺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了。A 段对污染物的去除主要是通过A 段活性强、世代周期短的细菌絮凝吸附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来对水中的悬浮固体和溶解性有机物去除, 其中絮凝、吸附起主导作用。
A段反应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絮凝、沉淀机理。污水中已存在大量适应污水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具有自发絮凝性, 形成自然絮凝剂。当污水中的微生物进入A 段曝气池时, 在A 段内原有的菌胶团的诱导促进下, 很快絮凝在一起, 絮凝物结构与菌胶团类似, 是污水中有机物质脱稳吸附。第二, 吸附机理。原核生物体积小, 比表面积大, 细菌繁殖速度快, 活性强, 并且通过酶解作用, 改变了悬浮物、胶体颗粒及大分子化合物的表面结构性质, 造成了A 段活性污泥对水中有机物和悬浮物较吸附能力。第三, 吸收生物氧化机理。污水中溶解性物质一般通过扩散途径, 穿过细胞膜而被细菌细胞吸收。大部分底物如氨基酸、单糖和阳离子是由酶输入细胞的, 通常生物在吸附以后, 必须对细胞表面进行再生。
A段反应机理的过程包括: 第一, 经细菌水解酶的作用, 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被水解成低分子量的片断。第二, 部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水解, 水解产物形成带正、负电荷的有凝聚功能的聚合物, 称之为絮凝助剂。它可以通过表面作用力使水中悬浮物和胶体颗粒脱稳。第三, 大分子脂肪酸和金属氢氧化物的疏水化, 水化反应生成的疏水性物质对溶解性的有机物也有较强的吸附力。第四, 悬浮物和胶体颗粒脱稳。第五,溶解性有机物被吸附。第六, 形成有良好沉淀能力的宏观絮体。第七, 在中间沉淀池内进行泥水分离。在A 段中, 有机物绝大部分是以吸附、吸收的形式被去除的占总去除量的90%左右, 而氧化作用只占很小比例, 约10%左右。一般城市生活污水所含的BOD5 和CODcr 约50%以上是由悬浮固体(SS) 形成的, 而A段对非溶解性有机物包括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的去除率很高, 即A 段BOD5 和CODcr 的去除率很高。
二、AB 法污水处理工艺的主要特征
1.AB 段不设初沉池, 经预处理后直接进入A 段曝气池, 使污水中的微生物在A段得到充分应用.
2.A 段由吸附池和中间沉淀池组成, B 段则由曝气池和二次沉淀池组成. A 段和B 段各自拥有独立的污泥回流系统, 两段完全分开, 每段能够培育出各自独立的适于本段水质特征的微生物种群.
3.A段和B 段分别在负荷相差极为悬殊的情况下运行, A段以高负荷运行, 负荷通常为2-6KgBOD5/(KgMLSS. d) , 污泥龄约0. 5 天, 水力停留时间一般为30分钟, A 段对水质、量、pH 值和有毒物质的冲击负荷有极好的缓冲作用. A 产生的污泥量较大, 约占整个处理系统污泥产量的80% 左右且剩余污泥中的有机物含量高.B段曝气池以低负荷运行, 负荷通常为0. 15- 0.30KgBOD5/ ( KgMLSS. d) , 污泥龄为15 天-20天, 水力停留时间为2小时-3 小时, 在B 段曝气池中生长的微生物除菌胶团微生物外,有相当数量的高级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世代期较长, 并适宜在有机物含量比较低的情况下生存和系列.
间歇活性污泥法(SBR)介绍
间歇活性污泥法也称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它由个或多个SBR池组成,运行时,废水分批进入池中,依次经历5个独立阶段,即进水、反应、沉淀、排水和闲置。进水及排水用水位控制,反应及沉淀用时间控制,一个运行周期的时间依负荷及出水要求而异,一般为4~12h,其中反应占40%,有效池容积为周期内进水量与所需污泥体积之和。
比连续流法反应速度快,处理效率高,耐负荷冲击的能力强;由于底物浓度高,浓度梯度也大,交替出现缺氧、好氧状态,能抑制专性好氧菌的过量繁殖,有利于生物脱氮除磷,又由于泥龄较短,丝状菌不可能成为优势,因此,污泥不易膨胀;与连续流方法相比,SBR法流程短、装置结构简单,当水量较小时,只需一个间歇反应器,不需要设专门沉淀池和调节池,不需要污泥回流,运行费用低。
吸附再生(接触稳定)法介绍
这种方式充分利用活性污泥的初期去除能力,在较短的时间里(10~40min),通过吸附去除废水中悬浮的和胶态的有机物,再通过液固分离,废水即获得净化,BOD5可去除85%~90%左右。吸附饱和的活性污泥中,一部分需要回流的,引入再生池进一步氧化分解,恢复其活性;另一部分剩余污泥不经氧化分解即排入污泥处理系统。
分别在两池(吸附池和再生他)或在同一池的两段进行。它适应负荷冲击的能力强,还可省去初次沉淀池。主要优点是可以大大节省基建投资,最适于处理含悬浮和胶体物质较多的废水,如制革废水、焦化废水等,工艺灵活。但由于吸附时间较短,处理效率不及传统法的高。
氧化沟介绍
氧化沟是延时曝气法的一种特殊型式,它的平面象跑道,沟槽中设置两个曝气转刷(盘),也有用表面曝气机、射流器或提升管式曝气装置的。曝气设备工作时,推动沟液迅速流动,实现供氧和搅拌作用。
与普通曝气法相比,氧化沟具有基建投资省,维护管理容易,处理效果稳定,出水水质好,污泥产量少,还有较好的脱N、P作用,适应负荷冲击能力强等优点。
连续进水周期循环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ICEAS)介绍
ICEAS反应器前部设有预反应区(占池容积的10%)。反应池由预反应区和主反应区组成,并实现连续进水,间歇排水。预反应区一般处在厌氧和缺氧状态,有机物在此被活性污泥吸附,该区还具有生物选择作用,抑制丝状菌生长,防止污泥膨胀。被吸附的有机物在主反应区内被活性污泥氧化分解。
反应连续进水,解决了来水与间歇进水不匹配的矛盾。但该工艺沉淀效果较差、净化效果变差,易发生污泥膨胀,污泥负荷较低,反应时间长,设备容积增大,投资较大。
生物脱氮除磷工艺(A/A/O)介绍
污水首先进入厌氧池与回流污泥混合,在兼性厌氧发酵菌的作用下,废水中易生物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聚磷菌可以吸收小分子有机物(如VFA),并以PHB的形式贮存在体内,其所需的能量来自聚磷链的分解。随后,废水进入缺氧区,反硝化细菌利用废水中的有机基质对随回流混合液带入的NO3- 进行反硝化。废水进入好氧池时,废水中有机物的浓度较低,聚磷菌主要是通过分解体内的PHB而获得能量,供细菌增殖,同时将周围环境中的溶解性磷吸收到体内,并以聚磷链的形式贮存起来,随后以剩余污泥的形式排出系统。系统中好氧区的有机物浓度较低,正有利于该区中自养硝化菌的生长。
厌氧、缺氧、好氧三种不同的环境条件和不同种类的微生物菌群的有机配合,能同时具有去除有机物、脱氮除磷的功能;工艺简单,水力停留时间较短;SVI一般小于100,不会发生污泥膨胀;污泥中磷含量高,一般为2.5%以上;厌氧-缺氧池只需轻缓搅拌,使之混合,而以不增加溶解氧为度;沉淀池要避免发生厌氧-缺氧状态,以避免聚磷菌释放磷而降低出水水质和反硝化产生N2而干扰沉淀;脱氮效果受混合液回流比大小的影响,除磷效果则受回流污泥中挟带DO和硝酸态氧的影响,因而脱氮除磷效果不可能提高。
㈧ 污水处理中的“COD”、“BOD”、“SS”、“TN”、“TP”和“TDS”指的是什么
COD:化学需氧量。英文全称: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是指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废水、废水处理厂出水和受污染的水中,能被强氧化剂氧化的物质(一般为有机物)的氧当量。在河流污染和工业废水性质的研究以及废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中,它是一个重要的而且能较快测定的有机物污染参数。
BOD:生化需氧量。英文全称: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BOD是指生化需氧量或生化耗氧量(一般指五日生化学需氧量),表示水中有机物等需氧污染物质含量的一个综合指标。说明水中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生化作用进行氧化分解,使之无机化或气体化时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总数量。
SS:悬浮物。英文全称:Suspended Solids。
SS是指悬浮在水中的固体物质,包括不溶于水中的无机物、有机物及泥砂、黏土、微生物等。水中悬浮物含量是衡量水污染程度的指标之一。
TN:总氮量。英文全称:Total Nitrogen。
TN是指水中各种形态无机和有机氮的总量。包括NO3-、NO2-和NH4+等无机氮和蛋白质、氨基酸和有机胺等有机氮,以每升水含氮毫克数计算。常被用来表示水体受营养物质污染的程度。
TP:总磷量。英文全称:Total Phosphorus。
TP是指水样经消解后将各种形态的磷转变成正磷酸盐后测定的结果,以每升水样含磷毫克数计量。
TDS:溶解性总固体。英文全称:Total Dissloved Solids。
TDS又称溶解性固体总量,测量单位为毫克/升(mg/L),它表明1升水中溶有多少毫克溶解性固体。TDS值越高,表示水中含有的溶解物越多。 总溶解固体指水中全部溶质的总量,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两者的含量。
㈨ 污水处理方法中什么是AB法
AB法工艺由德国B0HUKE教授首先开发。该工艺将曝气池分为高低负荷两段,各有独立的沉淀回和污泥答回流系统。高负荷段A段停留时间约20-40分钟,以生物絮凝吸附作用为主,同时发生不完会氧化反应,生物主要为短世代的细菌群落,去除BOD达50%以上。B段与常规活性污泥相似,负荷较低,泥龄较长。
㈩ 污水处理有很多工艺,例如A/O法,AB法,SBR工艺等,在选取工艺时一般都是根据什么指标来定的
各种工艺都有相应的特点,一般选择工艺的时候主要考虑的是来水水质和来水水量两个因素回,水质答指的就是COD、BOD、SS、TP、TN等这些指标,水量指的是每日进入系统的总水量,有一些废水间歇性排放,一天只有几个小时排水,或者分时段间断排水,选择工艺时也要考虑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