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科技的进步,水质量正在慢慢下降,水处理设备的需求量正在慢慢上升,那么购买水处理设备应该注意哪些呢?如何才能买到合适自己的设备?
选购原则
水处理设备的价格各有不同,标准也不一样,要选择适合的水处理产品,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选购水处理设备的时候首先考虑公司的资质,要了解真实性,公司做过的成功案例,售后服务如何等细节问题。会根据用户要求的来定制,也可以配置高中低端不同的配置。不要一味的追求低价位的产品。
售后服务。水处理设备长时间的使用后,很多的耗材需要更换的,或者是清洗的,在购买的时候要询问商家会不会给优惠或者是售后服务。
配置要求
水处理设备的配置方面,因为比较专业,所以更是陷阱重重。
对于水泵,专家认为没有必要选择进口水泵;滤料方面,一定不要只比价格,要比滤料的实际参数;控制器方面,水处理设备可以采用比较成熟稳定的控制器;关于膜的选择,虽然现在有很多国内膜厂商,但专家的建议还是在国际品牌中选择,品质相对比较稳定。
企业在不同供应商间做评价的时候,一定不能只看价格,因为水处理设备本身是个组合件,所以一定要逐项详细地比配置。
另外还要看这个配置是否是根据你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的,是否能满足水质及使用两方面的要求。
产品的安全性
很多企业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首要考虑的是安全性。安全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
首先是工艺和技术的安全性,能够确保达到要求的指标。比如,重金属离子的有效去除,微生物含量的控制。水处理设备的组成部件安全,不得有有害溶出物。
其次是管道的材料的材质。因为水处理设备从进水到出水会流经各种管道和过滤材料,所以一定要控制这些管道和材料的材质,避免往水中新增加对人有害的二次污染物。
最后就是报警系统。当设备出现故障时,一定要有报警系统,避免受污染的水进入加工段。
企业的实际情况
最后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一家高性价比的供应商。
总结以上内容,我们在选择水处理设备的时候要注意到以下四条:
看资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明确发布: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
其中第二十一条明确指出:一切没有卫生部涉发的卫生许可批件的产品都属于“无证驾驶”,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看材质
现代人装修水路改造都知道买管材、管件要买好的,安装完了还要打个压试试水。所以选择水处理装置第二件要看的事情就是罐体材质。市场上目前存在不锈钢,玻璃钢,铸铁,铝制,食品级树脂或PVC等材料。前三种属于抗压性比较好的材质,可以用做前置过滤器。后两种属于抗压性比较差的材质,只能用在前置过滤器的后端,用做直饮机使用。
这几种材质中,抗压性和耐腐蚀性以不锈钢为最好。价格也相对较高。
定功能
选择水处理设备要先明确自己的目的,首先从大的概念上说是要净化水还是要软化水。
净化水是去除水中的泥沙,杂质,细菌,重金属,余氯,有机物,以及一些矿物质。
软化水是去除水中的钙镁离子,最直接的说就是水垢。
一般软化水只需要用阳离子树脂就可以完成离子交换,去除钙镁离子。软化后的水具有清洁皮肤,洗衣服柔软顺滑,保护热水器和龙头,花洒不被水垢堵住,水槽也不再有水渍的优点。
净化水不同于软化水,需要用很多不同的滤料综合使用,才能达到预定的净化要求。每种滤料能起到不同的净化作用,怎么样合理的搭配滤料的组成由为关键。
B. 东营水污染的现状
水污染:中国公共危机
虽然经过了无数次的曝光和无数次的诘问,但中国水污染却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根除与遏制。据国务院八部委2008年环保专项行动的最新检查结果显示,全国113个重点监测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仍然偏低,其中243个地表水水源地中达标水源地为159个,占到65%,不达标的为84个,占35%,涉及到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个城市。水污染作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危机正以超常的分量挑战着中国政府的决策水准与能力。
黑色的“水图”
从松花江苯泄漏到广东北江镉污染,从滇池水葫芦疯长到太湖蓝藻泛滥,尽管一桩又一桩的无情事实在不断挑战着我国本已脆弱的水环境能力,但这些局部而片段的现象并没有让我们完整认识水污染的严重而残酷,而只有打开中国水系的平面地图,几乎处于危机边缘的水污染生态才能裸露无遗。
据国家环保总局的调查显示,自两年前松花江事件以来,我国共发生140多起水污染事故,平均每两三天便发生一起与水有关的污染事故。而据监察部统计,近几年全国每年水污染事故都在1700起以上。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足”,屈原的这种浪漫情怀,如今越来越成为历史的记忆和慨叹。据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称,全国近14万公里河流进行的水质评价,近40%的河水受到了严重污染;全国七大江河水系中劣V类水质占41%。而环保总局发布的另一项重要调查显示,在被统计的我国131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严重污染的有36条,重度污染的有21条,中度污染的有38条。
作为我国北方的重要水源,黄河在近十多年中被污染的事实在不断加重。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对黄河水污染的状况进行量化分析后发现,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V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与黄河一样,扑向长江的污染面积也在不断扩大。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长江干流六成河水目前已遭污染,超过Ⅲ类水的断面已达38%,比8年前上升了20.5%。无独有偶,尽管淮河是中国投入最多、开展污染治理最早的大江大河,但如今仍是一条受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淮河在评价的2000公里的河段中,78.7%的河段不符合饮用水标准,79.7%的河段不符合渔业用水标准,32%的河段不符合灌溉用水标准。10年前,淮河还生长着60多种鱼类资源,可如今这些鱼类几乎绝迹。
除了跨区域河流广受污染外,局部性中小河流以及所谓的城市“龙须沟”都难逃被污染的厄运。上海的苏州河曾经“黑”臭了80年,而就在笔者居住的广州市,穿越市区并汇入珠江的大小14条河涌无一例外地都是发黑发臭。
当江河被污染所侵袭时,与其同吞吐的湖泊就很难独善其身了。据环保总局发布的环境质量状况报告显示,我国“三湖”(滇池,巢湖,太湖)的水污染正在日益加重;有着“千湖之省”美誉的湖北省武汉市,覆盖城区的38个湖泊污染负荷远远超过其水环境容量,其中32个湖泊水质为劣V类。而作为云南省先前尚未遭受污染的两大湖泊之一的抚仙湖,目前水质也在开始急剧降低。
以海洋为归宿的河流湖泊带给接纳者的同样是污染。据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调查结果表明,珠江口海域有95%的海水被重度污染。无独有偶,曾经是我国富饶“海上粮仓”的东海却在每年4到6月赤潮频发。专家指出,全国的污染通过河流向沿海集中的结果,使中国水污染的“最后一道防线”已被无情撕破。
汹涌的污染源
就像我们丝毫不怀疑水污染的严酷事实一样,中国社会各个层面对于造成水污染几大“始作俑者”的认识也日渐变得清晰和明朗。
产业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是中国经济长期未能根治的痼疾,其重要表征就是重化工业尤其是资源消耗工业增长较快。问题的关键在于,由于受水资源、航运等产业布局因素的影响,重化工业沿江或沿河布置已经成为一种范式。据统计,全国两万一千多家石化企业中,位于长江、黄河沿岸的石化企业达一万三千多家。至于像小造纸、小皮革等项目在水环境敏感地区大起炉灶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如此产业布局的最严重后果就是大量污水在可能未经处理的情况下倾注到大江小河。据国家环保总局的调查统计,目前我国工业污水排放量每年达到300多亿吨,尤其是七大水系所承载的工业污水排放与日俱增。
来自于农业方面的面源污染超过工业污染已经成为我国水污染的一个重要特征。研究表明,农村面源污染在各类环境污染中的比重占到30%-60%,并成为水污染的重中之重,其中污水中COD(含氧量)排放已超过城市和工业源的排放总量。一方面,过量使用化肥造成的污染十分惊人。如化肥施于土壤中,只有小部分被作物吸收,大部分则在雨水的作用下或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或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稻田、池塘。由于化肥会造成水域富营养化或饮用水源硝酸盐含量超标,因此已经危害水质的“第一隐形杀手”。
农业污染可以对水资源形成伤害的另一大力量来源于畜禽和水产养殖业污染。有调查数据显示:养殖一头牛产生并排放的废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养殖一头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北京近郊禽畜养殖场排放的有机物污染,相当于全市工农业生产污水和生活废水中所含的有机污染物的2-3倍。
就在农业污染超过工业污染的同时,另一大污染源———生活污水又从城乡的各个角落冲出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据了解,中国一年洗衣污水量就将近22亿吨,相当于34个十三陵水库,76个昆明湖。仅北京市和上海市2006年生活污水分别就达到9亿和11亿吨。全国大小城市的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已经超过了工业污水的排放量。
问题的关键在于,目前我国仍有61%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在污水处理设施得以修建的城市,能正常运行的也只有50%;还有的由于污水收集管网的原因,污水处理厂处理量不足设计处理能力的20%。而在广袤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基本为零。正因为污水处理率的低下,中水回用水平低,大量污染负荷就如泄闸之洪汹涌般进入河流与湖泊,中国水体环境质量由此被一步步逼向危险的边缘。
管理体制之痒
从经济学原理看,水资源属于公共产品,应当纳入政府资源建设和管理的范畴。质言之,水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程度直接反映和考量着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力度。依此审视,我们就不难深入地看到水污染背后公共管理体制的失衡和羸弱。
“五龙治水,九龙戏水”是专家们对中国水资源管理模式极具形象的比喻。目前,政府部门中涉水、管水的主要包括水利、环保、渔业、林业、航运、城建、地矿等。这种“九龙治水”的机制表面上集中了众多部门的力量,但事实上并不能达到“团结治水”的目的,相反在客观上强化了职能部门的局部利益和单一目标,进而弱化了水资源的宏观管理功能。
中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特点是实行的是地方负责制,而恰恰这一点也许是值得我们深思和修正的地方。对于GDP的追逐和崇拜已经成为中国地方政府的惯性思维,而在实用主义和生态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观之间作出选择,作为“经济人”的政府当然会不假思索地选择前者。道理很简单,后者不仅需要支付治理污染的巨额成本,还要支付为了控制污染而出让的经济收益成本。结果是,那些本应彻底关闭的小化工、小造纸、小皮革企业死而复生,阴魂不散;将沿江沿河作为工业企业的栖息地以拉升GDP就成为地方政府不谋而合的思想与行动。
对于水资源污染行为的漠视、怂恿乃至保护是地方政府留给社会的一大公害。中国民间环保组织———中国水污染地图网研究发现,不仅国内许多知名企业已经成为了水污染的大户,而且包括松下、百事等30多家在华经营的跨国公司也频频违反中国的水污染控制法规,而后者有一半以上集中在长三角地区。然而,时至今日,这些污染主体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惩治,相反还在继续着自己的污染行为。
依法治水是世界各国的通例,但就是这一看似最强硬的手段在中国却屡打折扣。按照《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环保执法机构可以对任何一个污染项目处以数额不等的行政罚款,不过这种处罚只能算是九牛一毛。有人算过一笔账,高污染企业每吨废水的治理成本一般在1.2—1.8元,偷排每日的净收益往往能达到几十万元,而环保部门最高罚款限额仅为10万元,这种比较收益驱使着不少企业宁愿认罚也不愿治污。
管理的离散与制度的软化导致了中国政府在投入了巨大成本的情况下,至今对于水污染的治理仍然收效甚微。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一份环境执法检查报告中提到,中国水污染治理项目进展缓慢,重点流域“十五”时期污染治理任务没有全部完成。其实,问题的严重性并不仅仅在于水污染治理进展缓慢,而且新的水污染还在继续快速蔓延,水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实质性控制。
高昂的代价
北宋变法大家王安石说:“水之性善利万物,万物因水而生。”然而,面对着一个日渐变“黑”的中国水体环境,我们却很难找到任何聊以自慰的乐观感觉。
水污染直接危害的是百姓饮水安全。与国家环保总局披露的全国地表水源不达标城市占检测目标的34%的残酷事实相同时,水利部也披露出一组令人惊心的数字:目前全国有3.2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其中约6300多万人饮用高氟水,200万人饮用高砷水,3800多万人饮用苦咸水,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
从水源到饮用水再到食品,水污染形成的“恶性链条”已成为危害民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罪魁祸首”。权威资料显示,中国大约每年有200万人因为饮用含砷量很高的水而患病,农村约有2000多万人饮用氟化物超标的水而患上地方性氟斑牙和氟骨症。同时专家指出,河北涉县、河南沈丘县、天津北辰区、陕西华县、江苏阜宁县、广东翁源县等地区频频出现的“癌症村”等,都与饮用水污染高度相关。
对于经济的灼伤无疑是水污染延伸出的最大后果。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表明,2008年全国因包括水污染在内的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000多亿元,约占当年GDP的4%。
靠天靠水的农业成为水污染的直接受害者。以黄河为例,由于农业是黄河上的用水大户,占黄河总用水量的90%,因此黄河水污染给农业造成的损失每年最高达33亿元。另据河北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由于水资源匮乏,部分地区农民使用污水灌溉,导致全省去年污染耕地面积2100多公顷,造成农产品(11.14,0.00,0.00%)产量损失23000多吨。
还需正视,水污染所造成的危害性已经远远超过了经济与卫生的范畴,其引致的群众负担加重和对政府不信任等次生矛盾日渐突出。据统计,全国信访办平均每天收到水环境污染纠纷群众来信60多封,不仅如此,频发的水污染事故,也造成地区间的纠纷不断,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构筑“防污墙”
残酷的历史已经将中国政府无奈地推到了“先污染、后治理”这一西方工业化国家走过的老路之中,留给我们的选择就是将旧污染降低到其危害的最低限度,彻底控制和杜绝新污染的发生。对此,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指出,到2010年,中国政府将投入6400亿元用于水治理,占环保总投入的40%。同时,中国政府作出了郑重承诺:到2010年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到2020年,使城乡居民饮水达到安全或基本安全。
愿景无疑令人心怡和心动。但通向目标的未来之路也许并不平坦。根据中国目前较为严峻的水污染生态,笔者认为,防治水污染应当拓出更为广阔的战略思路。
———科学规划流域内的重点产业布局。要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在产业布局的关系,充分考虑重点污染企业对污染排放的处理;在饮用水水源地和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要慎重布局重污染型企业,以免对中下游地区的用水造成威胁;要建立区域性“污染补偿机制”。上游发展经济污染了下游,就须以某种形式补偿下游;同时,下游地区参加上游地区的环评工作,并严格实施一票否决制度,形成上下监督的机制和体系。
———加强跨区域、跨流域的综合管理与协调。跨区域、跨流域的综合治理是从流域的生态承载力出发,突破地区和部门之间的障碍,综合考虑流域内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同时,要根据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等因素,科学核算流域的纳污能力,在此基础上,确定流域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各企业的排放定额和排放标准。为此,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建立权威高效的流域管理协调机构。这种机构应有各方面的代表组成,例如包括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流域内各级地方政府的代表、用水户代表以及专家代表等。流域内一切重大的水事项和政策都应由流域管理委员会通过民主协商并表决的办法来决定。
———加大违规成本和惩治力度。通过架构和完善水环境保护的各项法规,达到对排污者经济处罚、行政制裁以及刑事责任的综合惩治。作为一项特别措施安排,国家可在省级以下行政区划内成立“惩治环境违法行为中心局”。这种中心独立于地方政府,它的成立可以进一步加强环境执法领域的工作力度,提高环境执法的专业化程度,使地方性的、单专业领域的环境执法职能上升到国家层面。
———引入市场机制,以经济手段推动水污染治理。首先,要建立环境资源价格体系,推行排污权有偿交易,运用价格杠杆激励企业加强污水治理,让“治污者赚钱”。其次,要完善污水处理付费制度,积极落实污水处理收费政策,所有城镇都要开征污水处理费,并逐步提高收费标准。第三,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的技术水平。
———强化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针对农村与农业已经构成了水污染源的重要主体,我们应当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系,研究制订具有激励机制的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政策。首先,要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奖励或补助实施农业清洁生产方式方法的农户或集体;其次,要探索实施“污染补偿”措施,按照“谁污染谁补偿”原则,最终实施排污收费制度;第三,要开展农村面源污染防治适用技术和技术应用推广措施研究,并进行污染源头分类控制。例如:农用化学品减量化的技术措施,人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村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高效、低成本、易于推广的适用处理技术开发和推广等等。
C. 舟山环境污染状况
监测结果表明:
☆2005年我市海洋环境监测结果表明:近岸海域中严重污染海域面积为4131平方公里,中度污染海域面积为2396平方公里,舟山海域海洋环境质量总体与去年相近,但严重污染海域面积有所下降。海水中主要超标因子是营养盐类,部分测站石油类略有超标。
☆2005年舟山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质量良好,除重金属铜在部分测站略有超标外,其余指标均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2005年舟山市部分沿海地区经济贝类的卫生质量状况尚可;抽样检测的经济贝类(贻贝、缢蛏、泥蚶、牡蛎等)中,除重金属铅、镉和滴滴涕(DDTs)略有残留外,其余指标均符合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赤潮灾害频繁发生。2005年共发生赤潮11起,累计面积超过10000平方公里。
随着舟山市经济的发展,近岸和近海海域环境质量状况不容乐观,各类污染物的排海量在近期内亦不会出现明显的减少。因此,需加强对舟山市所辖海域海洋环境监测和整治力度,为各级政府部门制定海洋环境管理政策、确定海洋环境管理目标、减轻海洋灾害和调整经济结构服务。同时,也希望我市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继续密切关注舟山市的海洋环境状况,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保护海洋环境,确保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和完整性,保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舟山市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及趋势
2.1 入海污染
大江大河污染
2005年,舟山海域附近的长江、钱塘江和甬江等主要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依然保持较高水平,主要污染物入海量约为617万吨,其中COD 591万吨,约占总量的95.8%;营养盐19万吨,约占总量的3.1%;石油类3.9万吨。
陆源入海污染
据统计年鉴,2004年我市废水排放总量为2018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038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0.47万吨。
海源入海污染
2005年我市海水养殖面积为9397公顷,比上年减少10.5%,海水养殖产量11.54万吨,同比减少8.6%。随着我市近岸海域海水养殖面积减少及推进无公害生产,养殖自身所产生的污染物呈减少趋势。
海上流动污染源包括商、货、渔船排污等,主要污染物类型是废油、废气、压舱水、生活垃圾和污水等。据初步统计,至2005年底,我市海洋机动渔船已达到 9103艘,总功率136.99万千瓦,渔业劳动力达99956人。
2.2 海水环境质量
2005年我市海洋环境监测结果表明:舟山海域海洋环境质量总体与去年相近,但严重污染海域面积有所下降;海水中营养盐超标严重、石油类有不同程度的超标,其余各项监测指标均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舟山海域严重污染海域面积为4131平方公里,中度污染海域面积为2396平方公里,轻度污染海域面积为2167平方公里,较清洁海域面积为2713平方公里,清洁海域面积为9423平方公里。
无机氮
舟山海域中,无机氮平均含量超四类海水水质标准,超标倍数为1.77。嵊泗列岛附近海域、岱山、衢山岛附近海域及舟山本岛附近海域均为严重污染海域,其平均含量分别超四类海水水质标准2.27倍、0.47倍和0.33倍。与上年相比,嵊泗列岛附近海域无机氮含量有所增大,岱山、衢山岛附近海域及舟山本岛附近海域无机氮含量有所减少,数据显示,长江排污呈增加趋势。
活性磷酸盐
舟山海域活性磷酸盐平均含量,除舟山本岛附近海域为轻度、中度污染海域外,其它海域均为较清洁海域。嵊泗列岛附近海域、岱山、衢山岛附近海域及舟山本岛附近海域活性磷酸盐的平均标准指数分别为1.40、1.70和2.13,与上年相比,磷酸盐污染程度有所减小)。
石油类
舟山海域石油类平均含量与去年相比有所升高,属轻度污染海域。其平均含量基本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但舟山本岛附近海域石油类略有超标,超标倍数为1.94。数据显示,舟山海域油类污染随着舟山本岛及附近岛屿新建、扩建油库、油码头,油品进出、储运量增加而加重。
2.3 海洋沉积物质量
2005年舟山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质量良好,石油类、硫化物、有机碳、汞、镉、铅、砷、666、滴滴涕(DDTs)等指标均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重金属铜在部分测站略有超标。
重金属铜在部分测站出现超标,最大标准指数1.28,超标率75%。
2.4 海洋生物质量
2005年对舟山市沿岸经济贝类(贻贝、缢蛏、泥蚶、牡蛎等)进行抽样检测的结果表明:舟山市经济贝类体内重金属铅超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镉和DDTs略有残留,其它指标均符合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与04年相比,生物质量有所好转(表3)。
表3 不同年份舟山市经济贝类体内主要超标因子
调查年份 主要超标因子
2002年 无
2003年 DDT
2004年 石油烃、重金属铅、砷、DDT
2005年 重金属铅、镉、DDTs
铅 嵊泗的泗礁和嵊山、岱山高亭和东沙以及普陀的六横等地区经济贝类体内重金属铅含量均超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标准指数均在2.6~6.9之间。
镉 重金属镉的含量在泗礁、嵊山、高亭、六横等地区经济贝类体内略有超标,标准指数在1.91~6.85之间;在其它地区均符合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滴滴涕(DDTs) DDTs在泗礁、嵊山、东沙、六横等海域出现超标,标准指数均在1.17~2.40之间。
3. 海洋灾害与海洋污损事件
3.1 赤潮灾害
2005年,东海赤潮灾害严重,舟山也是重灾区之一。舟山海域全年共发生赤潮11次,累计面积超过10000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近一倍,为近5年之最;同时出现了新的优势种(如米氏凯伦藻、圆海链藻等);5~6月份是舟山海域赤潮多发期(见表4)。
本年度赤潮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antatum)、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等,赤潮发生区域未出现养殖生物异常现象,对中街山、嵊山、朱家尖、桃花岛等赤潮发生区域及附近海域的鱼类、贝类生物进行贝毒检测,全部生物样品均未检出赤潮毒素。
表4 2005年舟山海域较大面积赤潮一览表
序号 发生时间 地点 经纬度 面积(km2) 赤潮生物
1 6.1 在嵊山岛西南至
大长涂山以东附近海域 122°40.1′E,
30°28.0′N~
122°34.4′E,
30°07.3′N 约4000km2 长崎裸甲藻
具齿原甲藻
2 6.2-6.3 中街山列岛至
长江口外附近海域 122°37.6′E,
30°05.5′N~
122°44.9′E,
31°29.9′N 约6000km2
(跨省) 长崎裸甲藻
具齿原甲藻
中肋骨条藻
聚生角毛藻
3 6.4 长江口外附近海域 122°15.0′E,
31°00.9′N 约1000km2
(跨省) 中肋骨条藻
聚生角刺藻
4 6.5 花鸟山北部至
长江口外附近海域 122°44.9′E,
31°00.5′N~
122°45.0′E,
31°30.0′N 约2700km2
(跨省) 中肋骨条藻
聚生角刺藻
长崎裸甲藻
具齿原甲藻
5 6.16 大戢山、嵊泗马迹山、嵊山、花鸟山、浪岗列岛、虾峙门和桃花岛及121°12′E,30°29′N、122°14′E,30°37′N、122°31′E,29°59′N等海域 10km2~330km2 圆海链藻
中肋骨条藻
具齿原甲藻
3.2 风暴潮
本年度舟山沿海主要有3次风暴潮过程,分别受台风“麦莎”(0509号)、“彩蝶”(0514号)和“卡努”(0515号)影响所致。其中,台风“麦莎”于8月5日在浙江台州玉环登陆,台风“卡努”于9月11日在浙江台州椒江登陆,台风“彩蝶”在外海转向。3个台风均给舟山沿海带来了较大的潮位增水,由于台风“麦莎”和“彩蝶”影响时适逢天文大潮,舟山海洋站(沈家门)、岱山海洋站均出现了超过当地警戒水位的高潮位,而台风“卡努”适逢天文小潮,虽然影响很大,但未出现超过警戒水位的高潮位。
全年极值高潮位出现情况:舟山海洋站极值高潮位为276cm(85黄海基面,下同),出现在9月5日;岱山海洋站极值高潮位为242cm,出现在9月5日;二站极值高潮位均出现在台风“彩蝶”影响期间。
3.3 灾害性海浪
2005年,舟山沿海及邻近海域出现4米以上巨浪日数为21天,与常年相比明显偏多,其中受台风影响为10天,受冷空气影响为8天,受两者共同作用影响的为3天。
3.4 海洋污损事件
2月25日,“宁大1号”船在浙江省舟山五奎山锚地与锚泊的“运鸿7号”船碰撞,货舱破损,溢油约0.5吨。
9月23日,“华杰6号”轮船在浙江省舟山马峙锚地海域,从透气管中溢出125公斤燃油。
4. 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
4.1 海水养殖区环境状况
嵊泗海水增养殖区
2005年4~9月,对嵊泗海水增养殖区(嵊泗绿华岛)共布设7个监测站位,开展了6个航次的监测。
监测结果表明:养殖区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是主要超标因子,最大标准指数为3.20(按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计算),pH、DO、COD、粪大肠菌群单因子均未对养殖区水体产生沾污;沉积物中,监测海域的硫化物、有机质、粪大肠菌群、总汞、铅、砷、镉的含量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生物体总汞、镉、铅、砷、铜、石油烃指标均符合海洋生物质量一类标准;粪大肠菌群的含量超标(≤3个/克)较多(为15~18个/克);滴滴涕、多氯联苯、麻痹性贝毒及腹泻性贝毒的含量均未检出。
丁嘴门增养殖区
2005年5~9月对岱山丁嘴门重点海水增养殖区的水质、沉积物进行了采样和监测。
监测结果表明:5~9月期间海水养殖区无机氮平均含量超过国家四类海水水质标准,局部水域活性磷酸盐超标,其他监测指标均符合海水养殖水质标准;养殖区的沉积环境较好,个别区域沉积物中多氯联苯残留偏高,其含量超过国家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养殖缢蛏体内重金属镉含量超标。
4.2 重点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环境状况
定海污水处理厂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
2005年4~11月对排污口及邻近海域进行了6个航次的监测,结果表明:排污口水域的氨氮、粪大肠、生化需氧量(BOD5)等指标超《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一级标准);化学耗氧量(COD)、油类和悬浮物部分超标;挥发酚、重金属总汞、镉、铅、砷符合标准,该排污口有一定的海域环境危害或潜在危害。
排污口邻近海域水体中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磷酸盐等营养盐类,油类也略有超标。水体中超四类海水水域面积为28.8km2。
浙江海生力集团有限公司排污口及邻近海域
排污口附近海域氨氮、粪大肠等指标超《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一级标准);生化需氧量(BOD5)部分超标;化学耗氧量(COD)、油类、悬浮物、挥发酚、重金属总汞、镉、铅、砷符合标准;排污口邻近海域水体中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磷酸盐等营养盐类,油类也略有超标;沉积物中,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重金属砷、汞、铅、镉等指标均符合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生物质量中,龙头鱼体内的石油烃、粪大肠菌群、重金属铅和镉均符合一类生物质量标准。
监测结果表明:该排污口对附近海域的生态环境有一定危害或潜在危害。
舟山海洋生物工业园区排污口及邻近海域
排污口附近海域粪大肠等指标超《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一级标准);氨氮、化学耗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5)、悬浮物部分超标;油类、挥发酚、重金属总汞、镉、铅、砷符合标准;排污口邻近海域水体中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磷酸盐等营养盐类,油类也略有超标;沉积物中,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重金属砷、汞、铅、镉等指标均符合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生物质量中,龙头鱼体内的石油烃、粪大肠菌群、重金属铅和镉均符合一类生物质量标准。该排污口有一定的海域环境危害或潜在危害。
表5 2005年舟山市重点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结果
入海排污口
名 称 排污类型 邻近海域海洋功能区
及环境保护要求 邻近海域生态
环境质量等级 海域主要
环境问题
舟山市定海
污水处理厂排污口 市政 港口区
倾废区 水质不劣于第四类,沉积物不劣于第三类,生物不劣于第三类。 较差 水质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标。
舟山海洋生物
工业园区排污口 工业 港口区 水质不劣于第四类,沉积物不劣于第三类,生物不劣于第三类。 较差 水质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BOD5超标。
浙江海力生集团
有限公司排污口 工业 港口区 水质不劣于第四类,沉积物不劣于第三类,生物不劣于第三类。 较差 水质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标。
4.3 海水浴场环境状况
2005年在游泳高峰期(6至10月)对朱家尖南沙海水浴场环境质量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海水浴场在开放期间水质优良率达100%、健康指数超85的概率达100%、无粪大肠菌群超标现象。海水浴场环境质量状况良好,适宜游泳及其它水上运动。
4.4 海砂开采区域环境状况
为依法管理海砂开采行为,科学评估采砂对岸滩剖面的坡度、底质、沉积地貌相带的影响程度,全面掌握岸滩高程变化过程,2005年初,市海洋与渔业局委托宁波海工勘察研究院进行了崎头洋海砂开采对朱家尖沿岸沙滩影响的勘测调查,并邀请河海大学等专家、教授对历时半年完成的勘测调查报告书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报告书表明:崎头洋海域采砂工程前后引起的潮流流场变化仅限于工程区附近水域,对大范围海域的潮位、潮流流场、流态没有影响,对朱家尖沿岸沙滩沙量也没有产生影响。但同时指出,持续、大规模开采对附近周边海洋环境将产生很大负面影响,应加强管理,严格控制。自2004年8月份起,市海洋与渔业局组织对朱家尖里沙和东沙的沙滩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工作。二年监测结果表明:两个沙滩砂面高程的变化总体上不显著,但受季节、天气系统、潮流、海浪等因子的影响较明显,需要作长时期的跟踪监测。
4.5 滨海风景名胜区环境状况
2005年,我市组织开展了普陀风景名胜区、嵊泗列岛风景名胜区等2个重点滨海风景名胜区的海洋环境预报。根据海洋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对2个重点滨海风景名胜区进行了旅游适宜性评价,普陀风景名胜区全年适宜和较适宜旅游的天数占69.6%,嵊泗列岛风景名胜区全年适宜和较适宜旅游的天数占64.4%,各风景名胜区不适宜旅游的情况主要由于风浪影响所致。
表6 舟山市重点风景名胜区环境状况
风景名胜区 适宜旅游天数 较适宜旅游天数 不适宜旅游天数
普陀风景名胜区 158 96 111
嵊泗列岛风景名胜区 126 109 130
5. 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修复
5.1 保护区建设
浙江嵊泗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
浙江嵊泗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已获得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局的批准,该保护区总面积549平方公里,其中岛陆面积19平方公里,主要保护对象为生态环境、珍稀濒危生物、鱼类、贝藻类、无人岛和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目前,保护区的各项建区工作正按计划开展。保护区的建立将使海洋自然环境和珍稀濒危物种得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得到的保护、海洋资源的恢复,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的稳定,经济的发展。
浙江普陀中街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
中街山列岛位于舟山海域东北部,处于舟山渔场中心位置,是一个高生产力海域,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岛礁生态系统。2005年7月保护区的论证材料通过了专家评审,已上报浙江省人民政府审批。该保护区的面积202.9km2,保护对象为生态环境、鱼类、贝藻类、鸟类、无人岛和自然景观。保护区的建立丰富了我市海洋保护区的类型,为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建设奠定了科学基础,有利于保护中街山列岛附近海域海洋生态系统,合理开发资源,提高海岛居民生活水平,促进海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峙山列岛鸟类自然保护区
作为省级海洋鸟类自然保护区,在2005年度,各项工作又扎实推进,保护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管理手段继续改善,海洋鸟类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为使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更上一个台阶,海洋与渔业部门在项目资金上给予了一定的资助。
5.2 人工鱼礁
人工鱼礁建设是通过修复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营造海洋生物适宜的环境条件,培育海区生物多样化,恢复海洋资源和增加渔获量,促进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舟山市的人工鱼礁建设在浙江的起步较早,2003年舟山市在普陀区建设了我省第一个休闲型人工鱼礁。2005年,我市在朱家尖休闲型人工鱼礁区又投放43艘经改装的报废渔船,新形成1.6万空方礁体,累计礁体已达22万空立方米,成为全国最大的人工鱼礁之一。嵊泗马鞍列岛投放3×3×3立方米水泥块426块,形成礁体3万空立方米,岱山秀山投放报废渔船18艘,形成礁体1.3万空立方米。
5.3 增殖放流
2005年,东海区、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舟山市投入了数百万元资金,在舟山海域开展增殖放流工作,共放流大黄鱼、日本对虾、海蜇、梭子蟹、鲷类等各类品种1.3亿尾。此外,为了放流苗种能顺利成活,在我市海域设立了3600km2的临时增殖放流保护区,规定从5月15日到9月15日禁止对资源产生影响的作业方式作业。通过增殖放流工作的开展和临时增殖放流保护区的设定,使舟山海域的渔业资源状况局部得以恢复。
5.4 废旧电池回收
2005年,舟山市和嵊泗县海洋与渔业部门进一步启动废旧电池回收工作。会同舟山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在嵊泗县渔业重点乡镇的码头及学校、社区附近设立了废旧电池回收箱,并采取了加大宣传力度,给予一定的奖励等措施,调动了渔民对废旧电池回收的积极性,使得废旧电池回收工作得到了有效开展。目前在嵊泗五龙、菜园等地已设立了九只固定的废旧电池回收箱,已回收电池3万余节。
5.5 伏季休渔
2005年伏季休渔期间,舟山市各级海洋与渔业部门加强海陆联动执法,严防严查,严管重罚,实现了全市伏休零违规。同时根据《2005年伏休开捕前执法管理方案》,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圆满地完成了预定计划。
5.6 渔民转产转业
2005年是渔民转产转业的第四年,舟山市海洋与渔业部门大力实施渔民的转产转业工程,全年转产渔民2008人,报废拆解渔船323艘,到2005年底舟山市共转产渔民累计达7674人,报废渔船1703艘,上缴马力指标18.2万千瓦,在全国地级市中居于首位。渔民转产转业的推进,有效地压减了海洋捕捞强度。
5.7 生态养殖
舟山市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加大生态养殖工作力度,推广标准化养殖和科学养殖模式,积极实施“三带一区”生态养殖示范区建设,全市优势产业带基地全部通过无公害基地认证,新增无公害基地面积8085亩。
6. 海洋生态环境监督管理
6.1 相关地方性法规以及配套制度建设
2005年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完成了《舟山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和《舟山建设我国一流的现代化渔业基地规划纲要》的编制,目前两个规划已通过论证,并报市政府审批。
6.2 涉海工程建设项目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推动市、县涉海工程建设项目环境监督管理工作,规范涉海工程的环评管理,严格涉海工程项目的审核(核准)工作,健全和完善审核审批制度,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进行严格把关,并对重大涉海工程建设项目进行跟踪监视监测。2005对非法海砂开采及违法的涉海工程项目进行了处理,如对岱山鱼山岛附近的非法采砂行为、册子岛违法填海事件进行查处。对永跃船厂违法炸围堰和倾废事件责令补办手续等。此外,还对明显违反海洋功能区划的项目进行了处理。
6.3 渔业执法
在渔业水域的环境管理方面,抓住渔港、渔船两个重要环节,结合渔业安全检查,对渔业海域、渔业船舶进行有效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提供渔民的环保意识;加强远洋渔业船舶的防污管理,按规定配置了油污水分离装置,保护海洋环境;加大海洋港口监督检查力度,查处违规排污。
7. 对策与建议
鉴于2005年舟山市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建议如下:
继续加强陆源入海排污口的监督监测。2005年对选取的重点陆源排污口的监督监测表明排污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环境质量状况不容忽视,超标和违规排放现象较为严重。因此要继续加强对我市陆源入海排污口的监督监测和对排污单位的监督管理,新、扩建项目必须严格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切实做到“三同时”;同时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配合,加大对陆源入海污染物的控制和治理力度,特别是海洋油污染日趋严重的状况,要加强油污染源的控制。
加强污染物总量控制及企业污水达标排放。加强与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及企业污水达标排放,应将各工业企业的达标排放与纳污海域的环境容量紧密联系在一起,各排污口应严格实施纳污口污染物总量控制及环境容量意识下的达标排放,为舟山“海洋经济强市”和“生态市”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监视监测。为了更好的做好我市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2006年应继续加强我市海洋环境保护和监视监测工作,特别是在进行近岸海域趋势性监测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重点港湾、重点污染区如排污口等的监视监测。
加大重点海洋保护区的保护力度。推进浙江嵊泗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浙江普陀中街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建设进程,将该保护区的保护工作尽快纳入法制化和程序化。
继续加强海洋污损事件及赤潮、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监视监测。开展完善海洋污损事件的监测与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赤潮、风暴潮、灾害性海浪等海洋自然灾害预警、预报工作。完善海洋灾害应急响应系统和措施,积极开展相关的海洋灾害技术研究,有效降低海洋灾害损害。
加强海岸工程、海洋倾废区等涉海项目的监管力度。对涉海工程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论证、严格审批,并积极开展涉海项目的环境影响跟踪监视监测。
加强海洋监测预报体系建设。针对海洋灾害、海洋事故及突发事件增加,海洋污染加重的趋势,海洋监测、预报更显重要。目前,海洋监测预报的能力和手段远远适应不了现实的需要。因此,要加大投入,尽快形成以市级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为枢纽,以县区级站为骨干,包括三大岛在内的,布局合理、较为完整的全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体系。
D. 我去舟山看见东海的水是黄的很脏是不是长江里的污水污染拉东海
水黄和长江没什么大关系。是因为工业污染与生活污染加上船只很多的关系。你看见的黄色浑浊不堪的海水是因为近海泥沙多也有关系的。不过,我在6.7岁的时候还看到海边海水清清的,海里有很多人游泳的,10几岁以后就少了,不过还有人钓钓鱼,现在连钓鱼的人也没了。我真是看着海水一步步走向浑浊的。现在舟山要看清澈的海水要去东极、嵊泗这些地方了,游泳也只能去朱家尖、普陀山那些景区沙滩了。好怀念小时候,在海边拣贝壳,现在在海边只能捡到垃圾了。我觉得认为人为污染是最直接导致海水变黄的原因。
E. 水环境的污染现状
一、我国水环境的污染现状
我国水污染状况触目惊心。总体看,水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水污染形势仍然严峻。从我国河流的水污染现状来看,中国七大水系的国家环境监测网地表水监测断面中,满足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的Ⅰ~Ⅲ类断面已经只有41%,而丧失了一切使用功能的劣Ⅴ类河流断面已经达到了27%。从我国湖泊的水环境质量现状来看,28个国控重点湖(库)中43%的湖库为丧失一切使用功能的劣V类水,并且湖(库)的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从我国海洋水环境质量现状来看,我国近岸海域污染状况仍未得到改善,局部水域污染严重,并且无论赤潮面积还是赤潮发生的次数,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值得引起重视。从地下水水质状况看,地下水污染存在加重趋势的城市仍然在增加,大部分地区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呈现上升趋势。很多地区的浅层地下水已经由于地表水的污染而受到严重污染,对广大农民的饮用水安全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水环境污染的根源来自于工业排放的废水、污水,城镇生活污水以及农业化肥、农药流失等。据统计,从1998 年起,我国生活污水排放量已经超过了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大部分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水体中,加剧了水污染。又由于农业化肥、农药的低效利用,使大量营养物质随地表径流流入水体,加重了水体污染。在农业污水中,农药、化肥含量比较高。由于我国水土流失比较严重,致使大量农药、化肥随表土流入江河湖库,受到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污染的危害,从而导致水质恶化。城市生活垃圾引起水污染中,多为各种洗涤剂和污水、垃圾、粪便等无毒的无机盐类。生活污水中含氮、磷、硫、病菌多,也进一步加剧了水污染。工业排污废水中,有很多废水超标排放,致使许多河流遭到污染,河段鱼虾绝迹,城市水域也面临严重污染。地下水和近海域海水也正在受到污染,供饮用和使用的水正在不知不觉中减少。
目前我国水污染控制的现状有以下几点:(1)城市废水处理率低,处理水平不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大,我国污水排放总量逐年增加。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大,污水处理率逐年提高,但是直到最近几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仍然不是很高。(2)工业污染源控制不力,排放大量污染。虽然按照环境保护部门的统计,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已达91.2%,但调查表明,上述数据极不可靠,工业企业推行清洁生产不够得力,工业废水处理设备也不能保证完好的运行状态,工厂违法排污的现象还十分普遍。(3)对非点源污染控制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够。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村非点源污染不可忽视,城市中含有大量污染物的初期雨水或排入污水管网的雨水也未经处理便进入了环境水体,加剧了水体的污染程度。近年来中国正逐渐认识非点源污染对于水环境质量的影响,但非点源污染排放仍然比较严重。
F. 我国水污染的特征
中国水污染的特征
我国污水、废水排放量每天约为1×108m3之多,其中城市生活废水约占40%,工业废水占60%。工业废水排放量在近十多年内呈缓慢下降趋势,而生活污水量却在增长。应该指出的是,很多统计数字中没有包括乡镇企业的废水排放量,而在有的地区,它所占的比例是不可忽视的。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局1996年的年度报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的快速增长,人口和产生发展的多重压力,以及花费和农药使用量的大幅度增加,我国地面水和地下水的质量已有较大的下降。在受监测的城市河段中,已有40%的河段达不到最起码的水质标准。
我国地面水水质标准,是按照不同水域、不同功能分成五类制订的。这五类水域及其功能是:
Ⅰ类水体:为源头水及其自然保护区;
Ⅱ类水体:为集中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
Ⅲ类水体:为集中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级鱼类保护区,游泳区等;
Ⅳ类水体:为工业用水区,人体不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水体:为农业用水区,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1995年国内对135个城市河段的监测表明,北方河流受监测的河段中,五类和五类以下的河段就占据了70%以上,而达到二类、三类水质标准的河段只有5%左右。南方河段的污染情况略轻,但也有30%以上的河段为五类和五类以下水体,而达到二类和三类水体标准的河段约占40%。可见,北方河流的污染情况要比南方更严重。
(一)地面水污染特征
我国地面水最常见的水污染是有机污染、重金属污染、富营养污染以及这些污染共存的复合性污染。
1.有机污染
我国多数污染河流的特征都属于有机污染,表现为水体中COD、BOD浓度增高。例如,淮河全流域每年排放的工业废水和城市废水量约36×108m3,带入的COD总量约为150×104t。如此大量的有机污染物使淮河中的有机物含量严重超标,溶解氧含量则显著不足,甚至降低到零。据1993年对淮河280个断面的水质监测,发现淮河水质已经不能满足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其中约45%的断面连灌溉水质标准都达不到。1994年更发生了多次水质污染事故,使淮河干流约40%的水质严重恶化,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因而引起了中国政府的关注,并开始大力治理淮河污染,至今已初见成效。
应该注意的是,受到有机污染的河流往往同时接纳大量悬浮物,它们中的相当一部分是有机物,排入水体后先是沉淀至河底形成沉积物。沉积物是水体的一个潜在污染源。
近年来难降解合成有机物污染受到广泛注意,这是一种新的有机物污染。它们即使在十分低的含量下也可能对人体健康有直接危害,如致癌、致畸、致突变。
2.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随废水排入水体后,大多将沉淀至水底,或与有机物螯合成毒性很强的金属有机物。由于我国对工业合重金属废水的排放控制较早,因此在全国范围内水体重金属污染面积不大。
3.富营养化
中国主要淡水湖泊都已呈现出富营养污染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它们接纳了各种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使水体溶解氧降低、水质恶化。例如,滇池是著名的高原湖泊,原来是昆明市的饮用水源,但同时也是污水的受纳体,监测资料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滇池水质已只能满足灌溉水质的要求。滇池内湖中水葫芦覆盖面积和生长厚度逐年增加,内湖外湖中都出现了蓝藻滋生的现象,原来的旖旎风光变成了一片污秽。
中国沿海海域同样呈现出严重的富营养污染现象。渤海、东海、南海,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都曾经出现赤潮,而且出现的频率日益增加。以渤海为例,20世纪60年代以前,曾出现过3次赤潮;70年代出现赤潮次数为9次;80年代增加至74次;1990年1年内即发生了34次;1998年发生了22次;1999年7月3日,出现了1500km2面积的严重赤潮,7月15日更扩大到了6500km2。可见海洋污染的不断发展,已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
(二)地下水污染特征
中国地下水水质下降主要表现为硬度和硝酸盐含量的增加,局部地区发现了较严重的油污染,也存在痕量有机物的污染。
G.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我国四大海域哪一个污染最严重原因
如果从受污染海水所占的比例来看,我国四大海区中东海的污染最为严重,其次是南海和渤海、最后才是黄海(换言之,黄海的水质最好)。
近两年我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公报更新的比较慢,最新的数据只能追溯到2017n,不过这已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我国目前的海水水质污染状况了。
从四大海区沿岸省份的污染情况来看,结果差距之大让人咋舌。
在所有的沿海省份中,广西和海南的水质指标最好,特别是海南,在所有的监测位点上,水质优良的监测位点达到了100%。
天津近岸的优良水质的位点比例只有25%,在所有的沿海监测区域中排在了倒数第三位。江苏也没好到哪去,只有45.4%,广东稍微好一些,优良水质的位点占比为57.8%。在所有的省份和直辖市中,上海和浙江的水质最差,优良点位分别只有10%和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