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西安有没有垃圾处理厂在哪里
有。
西安市江村沟垃圾渗沥液处理厂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双塘路纺织城东南部、白鹿塬北缘的江村沟垃圾填埋场下游。
西安市江村沟垃圾处理厂建场23年来,作为西安市唯一的生活垃圾处置场,江村沟垃圾填埋场长期的超负荷运行,日进场量已由建场初期的1200吨,增加至目前的10000吨,高峰期超过14000吨,日进场垃圾量为国内最高,垃圾场一直超负荷运转,暴露作业面散发少量填埋气体在所难免。江村沟垃圾填埋场还可使用一年半左右,到时会对垃圾场进行封场,然后进行植绿生态恢复。
(1)户县新河源污水处理厂是什么性质扩展阅读
2010年12月1日开工的西安市江村沟垃圾渗沥液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其实相当于在距原处理站900米以外的地方建一个新厂,原处理站只保留一个容积1万立方米的渗沥液调节池。加上新址将建的3万立方米调节池,总容积4万立方米的调节池,首先解决了无法及时处理的渗沥液因无处存放而直排的问题。
新厂的渗沥液日处理能力将由目前的500吨提高到1200吨,按生活污水的污染物浓度换算,相当于每日可处理10万吨污水,甚至超过一个县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新厂的处理技术采用了国内最先进的生化处理和膜过滤技术多次结合,这种工艺可使COD(化学需氧量)浓度高达上万个单位的渗沥液原液降至100以下,不仅完全达到国家污水排放标准,且达到中水水平,甚至一些水质指标接近自来水。
B. 高分悬赏
烟台市牟平区位于胶东半岛东部,地处东经121º09´—121º56ˊ,北纬37º04ˊ---37º29ˊ东邻文登市,西接烟台市莱山区、福山区,南和西南同乳山市、海阳市、栖霞市接壤,北濒黄海。陆境东西最大横距53.9km,南北最大纵距41.3km,区域总面积1588.45km2。1999年全区总人口49.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60万人,非农业人口7.42万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6.0亿元,农民年平均纯收入400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7‰。
区内行政区划经历多次变动,1995年撤县设区后共管辖1区15镇,608个行政村,区政府驻地位于宁海镇。
2、地形、地貌及其地质成因。
牟平区地形中部高、南北低,呈屋脊状,自西向东有垛山、 昔山、岿山、昆嵛山脉,中部山地均在海拔400米以上,山丘均在海拔100—400米之间,山丘倾斜平原多在海拔100米以下,平均海拔308米,其中山地占54%,丘陵占36%,平原占10%。群山之首的昆嵛山,绵亘牟平区、文登市及乳山市,牟平区境内面积约240km2,主峰泰礴顶,海拔922.8米,现已被烟台市政府批准为市级自然保护区,昆嵛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昆嵛山自然保护区内。
牟平区古属地台区,与山东和辽东丘陵地带一致,均系白太古代先后经燕山和喜马拉雅山运动,以岩浆喷发和断裂上升作用,由变质岩形成陆台,在外力作用下逐渐形成现在的地形特征。
3、气候
牟平区属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大陆度为57.4%,因受海洋调节,表现出春冷、夏凉、秋暖、冬温、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大风多、湿度大等海洋性气候特点。季风进退和四季变化均较明显。
春季(3月-5月),南北高低气压流系交替移动频繁,南向北向引起气候多变。随着日照时间加长,温度增加,4月下旬至5月上旬,气温回升较快,气压渐降,偏南风日数增多,风力加大,蒸发加快,但降水量少,常干旱。
夏季(6月-8月),由于太平洋高压加强北上,空气暖温,多3-4级南风,形成降水天气。一般年份6月底7月初进入汛期,至9月上、中旬汛期结束,降水量占全年总量60%以上,暴雨日数占全年的80%以上,有时连阴雨,形成洪涝;有时受台风影响,大风伴有暴雨,造成灾害;有的年份,太平洋高压北上控制半岛上空,稳定小动,形成高温、高湿的闷热天气,出现短期伏旱。
秋季(9月-11月),9月上、中旬,暖湿空气仍比较活跃,多南风和偏南风,降水仍较多,有时形成连阴雨天气。9月下旬至10月,冷空气加强南下,暖湿空气明显衰退,北风加强,气温下降,降水量显著减少,天气清爽,往往秋旱。11月份,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下降加快,天气多变,地方性低云、阵雨、降雪天气开始出现。
冬季(12月-2月),受蒙古高气压控制,盛行偏北风,气候干燥寒冷。该季度气压最高,日照时数少,气温最低;霜雪次数多,降水量少。
由于境内地形复杂,引起气候较大差异,形成3个气候区。见表1-1。
表1-1 牟平区气候概况表
气候分区
年平均气温(℃)
年平均降水量(mm)
年平均降水相对变率(%)
年干燥度
无霜期(天)
北部平原
11.2-11.6
760左右
14-17
>1
200
中南部丘陵
11.6-12
800-900
10-14
0.8-1
180
中南部山地
11-11.4
>900
<10
<0.8
160
境内气温受海洋调节,与同纬度内陆相比冬不甚冷,夏不太热,温度年振幅和昼夜温差较小,累计年平均气温11.6℃,极端最高气温39.6℃,出现于民国23年(1934年)7月10日;极端最低温度-19.6℃,出现于1976年12月29日。冬季温度最低,从12月中旬末或下旬初至2月下旬末或3月上旬初,日均温度一般在0℃以下。春季温度逐月回升,每月上升约5-7℃。夏季温度最高,日均温度在20℃以上,秋季温度逐月下降,9月中旬末或下旬初日均温度降到20℃,11月上旬末降到10℃,下旬初降到5℃以下。四季变化与同纬度内陆相比,推迟10-15天。
牟平区主要风向是南风和偏南风,多出现在春、夏季,其次是北风和偏北风,多出现在冬季。累年平均风速为3.9米/秒,风速和累年平均大风日数均以4月份为最大、最多,8-9月份为最小、最少,风速最大平均为4.9米/秒,最小平均为2.7米/秒。
牟平区降水量四季极不均匀,春季干旱,夏季多雨,秋季有时旱涝不均,冬季降水量少。地区分布也不均衡,总的趋势是自南向北递减,累年平均降水量,南部山区比北部沿海约多150毫米。近五年来,平均降水量在659毫米左右,年降水天数最多为104天(1993年),最小为80天(1992)。
4、水文
牟平区所有河流都源于昆嵛、昔垛山两大山系,中部受广袤全境的大分水岭的影响,没有横贯东西和纵贯南北的河流。除黄垒河、乳山河向南流经乳山市入黄海,其余河流向北注入黄海,河流水源靠季节性降水补给。流量季节性变化大,正常降水年份,多数河流夏秋两季有水,冬春两季干涸。
区境内有大小河流160余条,较大的河流前埠西头河、辛安河、沁水河、汉河和黄垒河。开发区内有鱼鸟河和小鱼鸟河(护城河)。
辛安河有东西两源,东源发自狼洞顶,北流注入朱车水库,再流向东北,注入高陵水库;西源发自松山,流经高陵镇,注入高陵水库,经溢洪道流向西北,流经解甲庄镇,经东西谭家泊两村之间注入黄海。全长43.5公里,平均宽度100米,流域面积283.2平方公里,洪峰期径流量7070万立方米,年平均径流量86.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含沙量为2.28千克/米3,年输沙量156万吨.
沁水河源于玉林店镇境内之昆嵛山系,流经玉林店、大窑和宁海镇,于宁海镇北部入黄海。河长25.9公里,宽150米,流域面积250平方公里,洪峰期径流量4450万立方米。
汉河源于龙泉镇境内的昆嵛山,流经龙泉镇、姜格庄镇,注入金山港。河长13.5公里,宽10米,流域面积52平方公里,峰期径流量4025万立方米。
鱼鸟河源于高陵镇玉皇庙北麓,流经高陵镇、武宁镇,于武宁镇北部,注入黄海。全长14.5公里,流域面积103平方公里,洪峰期径流量2597.5万立方米。
小鱼鸟河源于宁海镇南的金龙水库,环绕半个城区注入黄海,又名护城河,该河属季节性河流,平时上游基本干涸。城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全部注入下游河段,现基本上为城区纳污河。
黄垒河源于莒格庄乡黄连口,注入乳山市黄海,在本区一段长21.8公里,平均宽40米,流域面积为161平方公里。
乳山河源于王格庄乡张北巷,经乡驻地金城入乳山境内,流经本区一段长10公里,宽80米,流域面积58.2平方公里。
埠西头河(外夹河)源于海阳县三海山北麓,流经埠西头、观水、院格庄、莱山等乡镇进入烟台市福山区。在本区境内一段长36.5公里,平均宽150米,流域面积372.6平方公里。
高陵水库源于高陵镇驻地南、上潘家庄西,总库容6500万方,有效灌溉面积10.8万亩,属中型,是牟平最大的水库。
牟平区地下水分布规律较复杂,按水层性质可分三种类型,即第四系孔隙水、岩溶裂隙水和基岩风化、脉岩裂隙水。地下水埋深在3米左右,单井出水量一般在90立方米/小时以上。
5、土壤、植被
牟平区土壤类型随地形的变化呈规律性分布,一般由高到低依次为棕壤、褐土、潮土、风砂土、水稻土、盐土6个土类。土壤普查总面积 为261.28万亩。
棕壤土类分布在区境内山丘、陵地。近山阶地和倾斜平地上,面积206.82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79.15%.
潮土分布在区境沿河两岸泊地及沿海乡镇的近海处,面积49.07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18.4%。
褐土类分布在区境内近山阶地及山丘陵地上,面积1.65万亩占土壤总面积0.63%。
全区植被面积85.9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8.5%。自然植被分为木本、草本(森林植被和草甸植被)两大类。木本植物主要有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落叶灌木林,主要分布境内山区沟夼、地堰、荒山沟旁、路旁、河滩及北海滩棕壤、河潮土、盐土上,草本植物主要有草丛和草甸,草丛主要分布于境内南部山区的薄层、中层棕壤性土上,草甸广泛分布境内山丘泊地、荒山、田间等河潮、潮棕壤上。
6、自然资源
(1) 矿产资源
牟平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金属矿藏有金、铁、铜、钨、钼、铀、铅等;主要非金属矿藏有硫、石墨、磷、滑石、石棉、大理石、玻璃砂等。其中黄金是重要矿产之一,分金和沙金两种类型。
(2) 水产资源
牟平区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浅海水域年平均浮游植物量约为400×104个/立方米,底栖生物为374个/平方米。为海洋生物栖息、繁衍和生长提供了良好场所,牟平区近海渔业生物品种有200多种。近海主要鱼类有带鱼、小黄鱼、花鱼、鲐鱼、鲅鱼、鲲鱼、比目鱼、青鱼、燕鳐鱼、黄盖鲽等50科85种。养殖资源有滩涂面积5.12万亩,已利用面积1.89万亩,15米等深线以内浅滩面积17.9万亩,已开发利用水面积6万亩。
(3) 林业资源
全区99年末实有林地面积90余万亩,其中99年造林面积约2.6余万亩,成林抚育面积15余万亩,幼林抚育面积15余万亩。全区林木覆盖率已达38.5%。
(4)生物资源
牟平境内约有鸟类268种,其中候鸟有76种,留鸟23种。属国家一、三类保护的珍禽48种。主要珍益鸟有大天鹅、白鹳、丹顶鹤、鸳鸯、杜鹃、灰喜鹊等。全区有林木害虫天敌450余种,主要有松毛虫、赤眼蜂、螳螂、益蛉等。
(5) 旅游资源
牟平区历史悠久,风光秀丽,名胜古迹很多,旅游资源丰富。如九龙池、烟霞洞、龙泉汤、三星湖、风云林园、西关公园、雷神庙、哈堆顶等,尤其是昆嵛山和养马岛,一个是市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一个是省级重点旅游开发区,一个在深山里,一个在大海中,为将来构筑海、陆、空立体交叉旅游观光框架准备了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潜力十分巨大,前景十分广阔。牟平区观光景区占地面积达100多公顷,日可容纳游客5万人,年容量600万人。
〈二〉主要生态问题、限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因素及其解决方案。
1、 主要生态问题和限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因素
(1)水资源贫乏,开发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造成水环境平衡失调,成为本区首先要解决的生态问题,也是限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牟平区位于北方半干旱区,是全省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区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0000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总量为600立方米,远低于全国人均水资源总量2700立方米的水平,且通过多年的气象调研发现,全区年降水量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尤其是近几年,大部分河流已形不成径流,汛期则一泻入海,同时由于工农业生产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特别是农业灌溉大部分仍沿用传统的漫灌方式,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水环境平衡失调,并成为限制全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2)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沙化,植被破坏,造成森林覆盖率降低,可耕地减少,自然生态平衡破坏,成为全区又一重要生态问题,也是限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据统计,99年我区林业用地面积6.12万公顷(合91.73万亩),森林覆盖率仅为38.5%,若不加强对水土流失及土地荒漠化的治理与恢复,森林覆盖率将进一步降低,从而导致自然生态破坏加剧,引起气候异常,降水减少,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3)盲目开山采矿,破坏矿山植被,小规模选矿星罗棋布,尾矿挤占大量土地,造成矿山生态平衡严重破坏。据统计,我区因采矿、挖损、压占土地100多公顷,每年尾矿产生量约为30万吨,堆积面积达200多亩。
(4)土地瘠薄,耕地投入少,化肥施田不合理,土壤砾石含量大、土质差,易流失,抗旱涝灾害能力差,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5)工业发展,“三废”排放,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反过来又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近几年,随着工业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但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工业布局不合理以及随着经济发展,污染点源增多,环境容量将面临的挑战与考验,都将成为影响生态平衡和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 解决方案
(1)开源节流并重,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一是搞好水流域的治理,建设拦水坝、塘坝、水库等水利工程,搞好水资源的拦截与积蓄。二是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制定工业用水定额,推广使用生活节水设备,做到定时定量按需供水,杜绝水资源的浪费。
(2)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搞好生态林业建设,增加植被,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提高森林覆盖率。
(3)整顿矿业秩序,加强矿山开采管理,做到计划开采,规模选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搞好矿山生态植被的恢复和选冶尾矿的覆土造田造林。
(4)搞好生态农业建设,合理使用化肥,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质量,防止土肥流失,保持农业生态平衡,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5)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搞好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设备,推广清洁生产与高新技术产业,合理利用地区环境容量,促进全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三〉生态林地的分布、管理与开发
我区生态林地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沿海及中南部山区、丘陵区,包括沿海防护林、昆嵛山林场、玉泉寺森林公园及风云林场等,多为生态保护林,主要功能是防风固沙、函养水源、保护野生动植物、增加植被、调节气候。我区生态林地生态状况不容乐观,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除昆嵛山国家森林公园、玉泉寺森林公园设置专门机构加强管理外,其他林地基本是由所在村粗放经营,生态防护效益日趋降低。目前,区林业部门已作出生态林业发展规划,决定在“十五”期间加大投入,搞好宜林地造林、低产林改造和封山育林,切实增加全区生态林地面积,加强生态林地管理,提高其生态防护功能。
〈四〉生态产业发展建设情况
1、生态农业发展情况
我区生态农业建设起步较早,1995年被定为省级生态示范区,现已申请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区,截止到1999年底,我区已有13镇382个行政村开展了生态农业建设,比例达62.83%。主要开展了以下生态建设项目;推广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推广旱作农业;建设绿色食品基地;防治农田化学品污染,推广可降解塑料地膜;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站;建立生物病虫害防治体系;推广农村清洁能源等。
2、工业发展情况
在大力提倡搞好生态开发的形势下,我区悄然兴起一批生态工业开发建设项目,主要有九发食用菌有限公司和枫林食品有限公司两大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
(1)九发食用菌有限公司,利用作物秸杆养殖食用菌——双孢菇,利用深加工废渣生产生物有机复合肥,形成了零污染、良性循环的生态企业,现已发展为股份制公司,并在上海证券所挂牌上市。
(2)枫林食品有限公司,利用绿色食品基地种植花生,经深加工后全部出口,已发展为全区利税大户。
3、农村能源建设情况
截止1999年底,我区累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1583个,沼气综合利用户数5000余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6万余个,建设温泉等地热利用工程20多个。
4、生态旅游建设情况
(1)昆嵛山森林公园生态游
昆嵛山森林公园位于牟平区东南部的龙泉镇,于199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主峰泰礴顶海拔922.8米。公园内树木繁茂、景观奇特、动植物种类繁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野生动物有包括珍稀野生动物如:天鹅、鹤、獾、鹭、隼等在内的300多个种类。野生植物更是丰富,其中,珍稀濒危野生植物有珊瑚莱、水杉、夹叶杜鹃、野玖瑰、柴胡、野核桃、杜仲等10多个种类。
(2)养马岛旅游度假区一日游
养马岛位于牟平区城北7.5Km处,四面环海,形似扁区,素有“黄海明珠”之美誉,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旅游事业也得以蓬勃发展。1984年养马岛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旅游开发区之一,1988年被列为烟台市旅游开发环境保护的样板。
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主要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工程项目有:
(一)生态林业建设工程
该工程由林业局承担。至2005年,计划投资8250万元,用于生态林业建设,主要是宜林地造林、低产林改造、封山育林。
1、宜林地造林。全区共有适宜造林的宜林地1.5万亩,计划在2001—2005年,按由疏到密,年年密植的原则,用5年时间完成造林任务,造林投资,每亩每年按200元计算,每年投资300万元。
2、低产林改造。全区共有适宜改造的低产林地约5万亩,主要分布在埠西头、王格庄、院格庄、观水等镇。计划在2001—2005年5年内完成改建任务,改建的树种主要为黑松、刺槐、赤杨等优良树种。改造投资每亩每年按150元计算,每年投资为750万元。
3、封山育林。为了保护野生动植物和森林资源,2001—2005年,我区计划对全区60万亩生态防护林全部实行高标准的封山育林,投资按每亩每年10元计算,每年投资为600万元。
上述三项每年共需投资1650万元,2001—2005年合计投资为8250万元。
(二)生态农业建设工程
该工程由农业局承担。“十五”期间到2015年,计划投资25000万元用于生态农业建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设生态农业村。我区共辖15镇608个自然村,1998年底我区共有13镇358个自然村开展了生态农业建设,计划到2005年发展到14镇430个自然村,到2015年发展到15镇487个自然村。2005年、2015年生态农业村的比例分别达到70.72%和80.10%。
2、推广农业节水灌溉工程。1998年底我区节水灌溉工程情况为:喷灌1.2万亩,管灌8.3万亩,微灌0.5万亩,合计10万亩。计划到2005年推广到喷灌10.1万亩,管灌12.1万亩,微灌4.1万亩,合计26.3万亩。到2015年发展到喷灌16.0万亩,管灌14.6万亩,微灌5.9万亩,合计36.5万亩,渠道等其他方式灌溉面积扩大到13.5万亩,总有效灌溉面积为50.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4.1%。
3、推广旱作农业。1998年底我区旱作农业面积为5.0万亩,计划到2005年推广到12.0万亩,2015年推广到18.0万亩。
4、建设绿色食品基地。1998年底我区绿色食品基地面积为6.0万亩,主要有九发食用菌有限公司和枫林食品公司两大绿色食品基地,计划到2005年我区绿色食品基地面积扩大到12.0万亩,到2015年扩大到15.0万亩。
5、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站。目前我区还未设立生态环境监测站,计划到2005年建设两个,到2015年扩建到3个,逐步形成网络。
6、防治农用化学品污染,推广可降解塑料地膜。计划到2005年推广使用生物化肥面积达到20万亩,占33%,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地膜面积达到10万亩,占16%。到2015年,推广使用生物化肥面积达到30万亩,占50%,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地膜面积达到50万亩,占80%。
7、建立完善生物病虫害防治体系。通过合理布局植物种类、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等手段,保护害虫天敌,发挥益虫益鸟防治病虫害的作用。
(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从2001—2010年,使现有水土流失面积584平方公里除7平方公里裸岩外,治理288平方公里,达到应治理面积的50%,并坚决控制人为因素产生新的水土流失。改造坡式梯田,建设基本农田,修建水平梯田12.0万亩,建设高标准林网化农田1.0万亩,荒山坡留苗养树、营造水土保持林18万亩。荒坡地改造经济林林果8.0万亩,发展节水灌溉9.0万亩,修建谷坊1.88万个,其中蓄水谷坊0.94万个,修建塘坝60座,建拦河闸180座,修路300公里,村庄、道路地面硬化20平方公里。
上述项目共需投资14400万元,投工3168万个。项目完成后,我区林草覆盖率将达到57%,林果面积累计达到91800公顷。
(四)矿产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牟平区矿产资源丰富,到目前为止,全区共发现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地下水等三大类矿产22个矿种,已开发14个矿种。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地质环境监督管理,处理好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矿产资源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力度的加大,矿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也随着加重。因此,在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矿产开发引起的污染,有效地保护矿产资源、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采取的措施主要是:(1)在制定好生态保护和地质地貌景观、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干部群众提高认识,增强保护的自觉性;(2)严格贯彻执行区政府的布告精神,禁止在重要公路两侧可视距离内、养马岛、昆嵛山旅游风景区、城市建设规划区、沿海防护林带以及大型水库附近进行开山采石或毁林取砂;(3)要完善矿业权管理,强化监督手段,加大执法力度,依法实施矿山企业资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4)严把开办矿山企业采矿许可证审批关,对没有办理环境影响审批手续的,一律不予审批;(5)对合法取得采矿权的企业,要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闭坑谁复垦,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保护好生态环境。
2、依靠科技进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源开发、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水平。主要包括:(1)加强对黄金矿山伴生矿物综合回收利用的研究,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2)推广矿产资源开发废弃物最小量化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采矿和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研究,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3)研究和引进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对所产生的污染物进行治理,使矿业生产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统一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针对海洋污染重、资源减少的问题,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重点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陆域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和管理,减少污染物向海域的排放量。目前,国务院提出的“一控双达标”已经实现。从牟平的实际情况看,工业污染源已得到治理。但从整体看,达标的水平还不高,除了部分工业企业的污染处理设施还需进行改造,进一步提高污染物的去除率外,要对污染处理设施加强监督管理,防止闲置偷排;并要加强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防止超总量排放污染物,减轻对海域的污染。(2)对生活废水进行处理。目前,我区对城区生活废水尚未进行处理,使城区生活废水成为海域的主要污染源。牟平区政府已经决定,从2001年开始,对城区生活废水采取治理措施,至2002年,建成日处理3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减少向海域排放的生活污水污染物含量。(3)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减轻对海域的污染。通过进行生态农业建设,采取秸杆还田、增加有机肥施用量等措施,并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减少流失和浪费,防止对海域造成污染。
(六)加强城区环境建设。
牟平城区是人口、工业集中的区域,也是生态环境较脆弱的区域。搞好城区的生态建设,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区的生态建设主要体现在城区的环境建设上。在城区环境建设方面,牟平区计划近期做好以下工作:
1、建设城区集中污水处理厂。计划2001年拿出污水处理厂的方案,作出设计,并争取年底开工建设,2002年投入运行。工程投入使用后,将彻底解决牟平城区废水对海域的污染问题。
2、对垃圾进行集中处理。计划投资2500万元,对城区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筛选、加工成有机肥,进行综合利用。工程计划于2001年底竣工,并投入试运行。
3、增加集中供热面积,提高城区热化率。我区计划投资3500万元,对城区集中供热管网进行改造,并将汽暖改为水暖。工程完工后,将使牟平城区的集中供热面积增加20万平方米。通过集中供热面积的增加,将取消10多台供热小锅炉,减轻城区的大气污染。
4、城区供气工程。计划将到达烟台市中心区的海上天然气管道向牟平延伸,彻底解决城区因燃煤所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
5、城区园林建设。“十五”期间,城区计划新增园林绿地71.3公顷。到“十五”末,城区园林绿化覆盖面积将达到471.2公顷,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8平方米,城市绿化率达到34%,绿化覆盖率达到38%。
(七)开展生态工业建设
通过努力,我区工业污染源达标已经实现,但是工业整体水平还不高,资源浪费大、能源消耗高的现象仍然存在。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表现的越来越突出。要彻底解决工业生产中的问题,除了要对工业企业的结构进行调整外,重点要在企业中开展生态工业建设活动,改变目前工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使工业生产走上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体通过以下途径开展生态建设活动:
1、通过在对工业企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企业结构的过程中,大力发展高科技生产企业,关停那些耗能高、资源浪费大、对环境污染重的企业,减轻其对社会和环境的危害。
2、在工业企业中开展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依经济协调发展为指导思想,以节能、降耗、减污为总体目标,以良好的企业管理、合理的工艺改进、有效的物料平衡及原料的综合利用为手段,实现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因此,在工业企业中开展清洁生产,不仅可降低物料和能源的消耗,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工业生态发展,进行清洁生产是有效的途径。为实现工业生产稳定、持续发展的目标,牟平区在近期将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实现工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推广ISO14000认证活动。在推广清洁生产的同时,在一些环境保护工作较好的企业,推广ISO14000,实现在企业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方面实现对环境污染的全过程控制和管理,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C. 请问户县第二污水处理厂在什么位置
户县五竹乡韩东村
D. 今后几年 西安市四成联创的主要措施和工作是什么
今后几年我市 “四城联创”的主要措施和工作。
“四城联创”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标准高、任务重,涉及面广,需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推动全盘,进而全面达到各项考核指标的要求。
1、强化管理,进一步改善城市容貌。
完善西安市国家卫生城市管理办法,制定市容环境卫生专业规划,不断探索完善“创卫”长效管理工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城市管理的深层次问题。通过开展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年活动,打造全省城市典型示范景观,全国城市生态景观,世界一流城市人文景观。
(1)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设施,美化街道的候车亭、报刊亭、电话亭、公厕、座椅、路灯、护栏、花坛、雕塑、标志牌、广告牌等设施。加快建设公共设施监测预警系统。
(2)加快清除违法搭建。拆除废弃闲置烟囱、水塔和铁塔,清除各类违章棚亭和利用屋顶、空地擅自搭建的各种临建设施,清除沿街建筑二层以上的窗护栏及阳台护栏、鸽子棚、置物栏、破旧遮阳罩。
(3)定期修缮、清洗沿街建筑立面,保持干净整洁,无残墙断壁。
(4)拆除违法户外广告,规范沿街商业门脸和牌匾,清除建筑外檐各种悬挂物和擅自设置的各种指示牌、标志牌,清除各类粘贴、喷涂小广告及乱贴乱画。
(5)加强各种车辆停放管理,消除人行道和慢车道车辆乱停放现象。
(6)加大城市管理力度,确保主要街道全天无出店和占道经营现象,背街小巷无集结性占道经营。
(7)落实沿街门店门前“三包”责任制。积极提高道路清扫保洁质量,保持公共场所及城区道路环境卫生的整洁卫生,做到夜间清扫、白天保洁,质量良好。垃圾收集清运处理实现密闭化作业,分类收集。
2、加快老城区改造,进一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1)全面实施唐皇城复兴计划。综合改造大兴路、纺织城地区。保护改造大明宫遗址区,2010年底大明宫遗址公园建成开园。
(2)加快城中村、棚户区改造步伐,完成二环以内17个棚户区、72个城中村改造任务,启动改造二环外71个城中村。
(3)提升农贸市场建设标准,加大全市农贸市场整治力度。
(4)加快地铁二号线建设。全面开工建设铁路北客站、地铁一号线工程。2008年底三环路建成通车。
(5)继续拓宽、修补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路面,确保城区街道路面平整、通畅,无污水坑洼。完成劳动路向北、桃园北路向北、纬二十六街向西延伸段3条道路拓宽改造工程。
(6)在原有81座人行天桥的基础上,2008年建成友谊路、边家村什字等10座人行天桥,同时根据群众需求再建一批人行天桥,有效改善“行人过街难”现象。修建城墙内26.7公里长自行车道,方便游客观光。完成100处公交港湾改造,提高车辆通行能力。
(7)加强“平改坡”改造工作,完成环西路、环南路、环东路、朱雀大街的“平改坡”工程。
(8)启动全市架空线缆落地工程。继续实施点亮工程与照明工程,城市道路照明装置率和亮灯率均达98%以上,景观照明科学合理。
(9)实现全市自然村“村村通”水泥(柏油)路。加快“公交下乡”,调整、改造、延伸现有客运线路,促进农村客运网络和城市公交网络的合理衔接和有效融合。
(10)街道公共厕所达到每万人拥有4座,二类以上公厕数量≥10%,水冲式公厕≥70%。在一、二类繁华主干道及社区和城中村再建公厕200座。继续解决城区公厕布点不均、居民如厕不便等问题。
3、开展“绿满西安,花映古城,三年植绿大行动”。
(1)加快实施一批林业工程。完成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人工造林23000亩,封山育林65000亩。完成大绿二期人工造林86727亩。完成三北防护林2000亩。环山旅游路生态产业带建设,完成道路生态林带造林1700亩和生态经济林带建设10000亩。渭河堤岸林带完成节点部位堤防绿化570亩,堤外200米节点景观绿化1266亩。
(2)增加投资4.63亿元,新增城市绿化面积486万平方米,人均新增1.14平方米。其中,城市中心区新增绿化118万平方米,三环路在原计划外新增绿化265万平方米,郊三区新增绿化24万平方米。通过创建园林式单位和园林居住区,新增绿化40万平方米。新建230个城市街头小绿地广场,增加绿化38万平方米。
(3)对太华北路、辛王路等29条道路实施高标准绿化。对三环路169万平方米的夹角地、75万平方米的储备用地和20万平方米的南绕城桥下实施绿化。对西咸大道、大庆林带、唐延路等10条绿色生态长廊和165条主干道实施增量加强工作,使其绿量充实,大树大绿。完成未央路、朱宏路等9条迎宾大道城市出入口可视范围段的绿化美化工作。城市主干道沿街单位90%以上实施拆墙透绿。
(4)实施立交增量工程。对二环、三环及46座大型立交桥桥体实施立体绿化和垂直绿化,在立交绿岛内增栽大树,形成树阵和树列。把朱雀路、太华路、咸宁路盘道等18个大转盘建设成为景观迥异的盆景式交通岛。全程跟进地铁二号线工程,对已恢复的地段,立即组织按原貌或高于原貌恢复绿化,恢复南北中轴线的靓丽景色。
(5)新建居住小区绿化面积达到总用地面积的30%以上,开辟休息活动园地。旧居住区改造,绿化面积不少于总用地面积的25%。全市“园林小区”占到60%以上。居住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资金落实,措施得当,设施保持完好。市内各单位庭院绿化美化,“园林单位”占60%以上。
(6)对全市53个公园、167个街头小绿地广场绿化增量加强,提升效果。新增鲜花大道50条。
(7)公园绿化面积占到总面积70%以上,植物配置合理,富有特色。古典园林、历史名园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广场绿地率达到60%以上,突出植物造景。新增综合性公园或植物园3处。建成秦岭植物园。
4、加快实施蓝天碧水工程,推进环境保护工作。
继续大力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安静工程、洁净工程、绿色生态工程和环保能力建设工程。
(1)用2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城市水质达标工程和污水处理达标工程。完善自来水管网设施建设,用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100%。完成市第五污水处理厂(一期)、阎良航空基地污水处理厂及西南郊地区污水处理工程,明后两年开工建设灞桥污水处理厂、新筑污水处理厂、草滩污水处理厂、市污水污泥处理厂,启动北石桥污水厂二期改扩建、邓家村污水厂二期改扩建、第三污水厂扩建工程,加快建设各县污水处理厂。全力推进城市污水及道路排水管网建设工程,提高收水能力。关闭不达标排污企业,降低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
(2)加大燃煤烟尘和企业燃气治理,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加快推进城市天然气气化二期工程。建设大庆路区域调峰锅炉房、西安航天基地集中供热工程和市热力公司太华、城北、城东、雁东集中供热工程,以及西安热电有限责任公司、西郊热电联产扩建工程,启动南郊热电厂项目、高新区区域供热中心项目、大唐灞桥热电厂热电技改工程,同时建设烟尘控制和脱硫工程。
(3)加快水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城市河流水环境质量。综合治理团结水库水环境,加快实施护城河、兴庆湖截污改造工程,对氵皂河城市段、太平河进行清淤、疏浚、衬砌。加快建设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沿河打造生态景观廊道,重现渭河“一河清波、两岸绿色、鱼翔浅底、鸟语花香”胜景。
(4)加强建筑施工工地、市政施工工地、房屋拆迁施工工地、园林绿化施工工地扬尘污染治理。
(5)完成三环路、临灞路、城市快车道(城区段)道路两侧降噪树木种植工程,降低交通噪声影响,有效控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
(6)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危险废物处置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率≥85%,完成江村沟生活垃圾填埋场、粪便无害化处理场、生活垃圾电站的续建工程。
(7)完成水面787亩及绿地景观的曲江南湖生态建设项目。治理与开发区域面积89平方公里的西安浐灞河生态区段环境治理工程、生态区建设面积3700亩的广运谭生态景观区二期工程、占地1200亩的桃花潭生态治理项目。逐步恢复“八水绕长安”景观。高标准、高质量建成“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园”。
5、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1)大力改建、扩建、新建文化基础设施,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创造条件,不断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质。
(2)加大宣传,扩大知晓率,使“四城联创”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通过举办各类市民学校、有奖征文、演讲比赛,设立公益广告,发《公开信》和《倡议书》,大力普及文明、礼仪知识,树立西安人现代文明新形象。
(3)广泛发动群众,拓展载体,提高参与率。 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加快推行各类公共场所文明行为守则,推进文明驾驶、文明乘车、文明出行。逐步在全市各候车站点落实“跟我排”,营造良好乘车秩序。
(4)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充分报道“四城联创”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文明市民典型事迹,努力形成道德模范大量展现、善行义举广为传颂的社会环境,让市民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使全体市民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5)深入开展建设“文明单位”活动。要扩大覆盖和影响,注重实效,着力于提高单位和人员的整体文明素质。
6、加快市属4县和农村的创建步伐。
坚持城乡联动、区县同创。在加快推进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卫生镇基础上,制定西安市卫生村标准,推动卫生村创建步伐。力争通过几年努力,使高陵、蓝田和户县迈入“国家卫生县城”行列;用两年左右时间,使周至县迈入“省级卫生县城”行列,进而建成“国家卫生县城”。“创园”、“创模”、“创文”工作也要在市属4县同步开展并取得实效。
E. 西安咸阳是否合并
西安咸阳共建城市新区 西咸经济一体化有序推进
2008-6-19 14:41:00 五举措推进西咸经济一体化 为进一步推进西咸经济一体化,西安市以《2007年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重点工作备忘录》为主导,近期将做好5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推进咸阳空港工业园项目。
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已形成航空产业品牌,目前,一批国外、国内民用航空维修相关大型项目迫切希望与航空基地进行合作共谋发展,这些项目大多需要依托民用国际机场设施,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具备发展该类型产业条件。
基于此,西安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管委会与咸阳市人民政府多次沟通,明确由咸阳市和航空产业基地合作,先行启动总面积5平方公里的咸阳空港工业园,具体分为1平方公里的临空产业区和4平方公里的空港产业区。我市和咸阳市将于近期签署关于共建空港工业园的合作协议。
二、渭河西咸段建生态景观长廊。
在渭河生态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面,沿渭河西咸段建立生态景观长廊,重点发展旅游、商务、休闲、文化等绿色产业。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治理以渭河为景观主线,建设城市滨河生态景观廊道。规划范围西起 西咸交界处,东至高陵县耿镇,全长28.65公里,南至北客站以北区域,北至泾河工业园局部区域,约162平方公里。渭河综合治理将分期实施,凸现渭河防洪、生态、休闲、景观等8大功能。工程今年将完成河道治理范围各项前期工作,完成征地拆迁,启动堤防工程建设;建设2座污水处理厂,改造幸福渠、太平河。
三、两市共建城市新区。
两市将以我市未央区三桥街办、长安区高桥乡等地为载体建设城市新区,通过两市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开发,建成融高新技术产业及商务、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城市新区,实现西安、咸阳两市城市融合,使其成为承接两市尤其是西安城市功能外溢的接续地。在这一重点项目上,我市今年提出西咸共建区分为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区、中央商务区、生活居住区、高新技术产业区以及专业物流区等5大功能区。
四、打造渭北产业聚集区
对于计划中的渭北产业聚集区,市发改委认为它是推进西咸经济一体化的突破口,是加快西咸产业融合的核心区域、是两市跨行政区域整合优势资源的试验区,是今后一段时期西咸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中之重。据市发改委有关领导介绍,该区规划面积约120平方公里,东片位于高陵县境内,西片位于泾阳县境内。该区布局及功能区分区包括“一轴”:西铜高速和咸铜铁路;“一带”:沿泾河形成生态湿地带;“两大板块”:现代化工和现代装备制造板块;“五园区”:现代精细化工园区、汽车工业园区、兵器工业园区、专用设备园区和家居建材园区。市发改委今年将积极向省上申报,争取批准和支持。
五、建设西咸城市路网
据了解,我市拟建设和咸阳对接的道路有10条,截至目前,高陵县的高永路等3条道路已经通车,高泾二路的可研报告已经完成;户县的陈余路等已开工或即将开工建设,预计年底通车;未央区的尤火路等多条道路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另外,两市发改委在石化大道西段道路工程项目上积极沟通,加强协调道路、管网衔接等工作的对接,以期做到两市同时开工。交通顺畅 助推西咸一体化 目前,西安到咸阳建成通车的道路达11条,近期还将开通从钟楼到咸阳市人民广场的公交线路。在推进西咸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我市与咸阳市密切配合,城市规划对接方面,在《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大纲》中,充分考虑到与咸阳城市规划对接,如在西安轨道交通项目的规划和报批工作中,为咸阳市预留了4个出口,并在涉及两市的渭河综合治理工程方案、330千伏高压走廊线位等重大项目规划问题上,都进行了充分对接和沟通。
在道路交通方面,我市目前已建成通车的有高(陵)渭(城)路、312国道西安三桥段等11条道路,2010年将完成15条道路的对接目标;在客运方面,顺利开通了咸阳至西安、咸阳至临潼、咸阳至长安3条线路以及正阳镇至西京医院客运专线。目前双方同意新开西安钟楼到咸阳人民广场公交线路,并定名为西咸公交1、2号线路,届时,西安、咸阳市民将可乘坐公交往返两市中心。
旅游线路已有10多条。在旅游合作方面,西安与咸阳签订了旅游相互促进合作协议,联合举办了“户县农家乐一日游”、“西安—咸阳旅游美食周”等活动,两市还共同赴北京进行旅游促销,联合制作了一系列包含双方城市旅游景点的旅游宣传材料;两市共同举办了“中国百姓生活游”启动仪式,同时开辟了“都市发展游”、“农业观光游”、“文物生态游”等旅游项目;还开通了西安—三原—淳化—旬邑农家乐线路、西安—咸阳博物馆—茂陵—乾陵旅游线路和汉阳陵至大雁塔旅游专线等10多条。
两市渭河沿岸绿色成主题。在环境治理方面,配合省环保局,两市共同制定了《西安咸阳沣河、氵皂河水污染治理规划》。两市在沣河、氵皂河和太平河沿岸关闭造纸企业27家,减少废水排放量1747万吨/年,污染物COD排放量0.7万吨,如期完成了《规划》各项任务。共同开展植树造林活动,312国道绿色通道全线贯通,西宝高速绿色通道基本建成,渭河沿岸绿色防护林带建设已基本完成。西咸一体化升格省级层面 “西咸一体化已经上升到省级层面加以推动,这和以前的两市层面上明显发生了质变”,陕西省发改委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一变化,意味着推进西咸经济一体化正迎来大好机遇。”他介绍说,一是《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把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建设选定为带动西部发展的三大龙头经济区之一;二是省委省政府将西咸一体化上升到省级层面加以推动;三是建立以中心城市为基础的城市板块已成为时代潮流;四是两市对合作的重点领域、领导体制、方法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设想,并初步形成了相关意见。
要重点加强两市接壤地区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按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要素配置、城乡建设、环境和生态治理一体化的思路,编制西咸都市圈发展规划,力争在3~5年内形成城市水准的水、电、路网架构。并充分利用西安的品牌技术优势和咸阳的空间优势,打造新的产业基地,形成关中乃至西部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密集区。两市将一起编制发展规划 西安市发改委规划处工作人员说,西咸经济一体化不仅是两市竭尽全力推动的事业,也是陕西省加快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重头戏。近几年来,西咸房地产业作为排头兵,为西咸经济一体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西咸房地产也是推动西咸经济一体化的中坚力量。尽管政府层面的合作是有限的,2002年以来西安市也制定了这个计划,但是更要依靠企业和民间的力量。投资方面,房地产开发是一个晴雨表,其比例也是越来越高。经济是为人服务的,房产开发自然对聚集人气功不可没。
二、房地产业带动性非常强,真正具有带动力的产业就是房地产业。
三、房地产是促进人才就业的根本产业,可以扩大就业。
四、西咸房地产业不仅是经济形态,也是一个景观形态。除了解决经济功能,更要重视城市的景观功能。而房地产业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客观上讲,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F. 河源市绿达水务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河源市绿达水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03月28日,主要经营范围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处理服务,环境保护设施运营,环保技术开发咨询,实业投资(具体项目另行审批)等。
法定代表人:朱桂明
成立时间:2013-03-28
注册资本:5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441600000056181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紫金县临江污水处理厂内
G. 户县工业园区有哪些公司
2010年12月开工了西安宝德自动化、陕西坚瑞消防、西安西元电子、西安华晶电子、西安兴仪、西安西驰电气、西安前进电器、西安利雅得电气、西安威盛电子、西安市政设计院、西安高新区草堂基地污水处理厂等11个项目;2011年12月开工的有陕西华达、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汉唐制药、西安摩尔石油工程实验室、西安思维建筑设计、陕西中大机械集团、西安航空动力控制、陕西斯瑞工业、西安西正印制、西安奇维科技、西安东风机电、大唐户县第二热电厂、西安西户天然气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当然还少不了主角比亚迪第二工厂!!此外还有几个学校要在这里,如建大新区等。
H. 表生地球化学系统
(一)侵蚀-堆积地质作用是表生地球化学系统中元素的来源和组成的基础
我国农业主产区和人口密集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区和盆地区,而平原和盆地的松散堆积物是在地质历史时期经过侵蚀-堆积地质作用形成的,从而也奠定了表生地球化学元素系统的来源和组成基础。这里,以华北平原的形成及表生地球化学元素系统特征为例加以论述。
1.华北平原的形成
华北平原的最终形成是晚全新世河流沉积作用导致泥沙堆积造陆的结果,而河流得以汇流塑造华北平原是中国大陆自西向东呈三级阶梯作用的结果。华北平原北部、西部山区属延庆-怀来-桑干河-汾河-渭河裂谷系,是由陕西省宝鸡、西安盆地,山西省运城、临汾、太原、忻县、大同盆地,河北省蔚县-阳原盆地,河北涿鹿-怀来-北京延庆盆地等组成的一个近S形的构造带。裂谷系中新生代最早的沉积出现在广义的汾渭盆地,系未钻透的古近纪户县群(Eh)。我国中西部地区上新世气候干热,红粘土发育,干旱草原植被茂盛,草原之上有大片内陆湖。华北山间盆地的湖泊,如古三门湖、古泥河湾湖等即是在此背景下形成的。粗略说来,2.58~3.40Ma的高斯极性时是华北、黄土高原、云南高原湖盆形成或湖泊广泛发育期,但隆升与断陷在不同地点表现不一。进入第四纪,各湖盆发生不同程度的萎缩,周边山体的抬升使湖盆边缘受河流的影响增强。如河北阳原泥河湾盆地最终因湖泊外流,黄土堆积其上,造成湖盆淤塞,直至最后消亡。华北平原作为汇流区,接受周边山体抬升造成的大量物质供给(图3-1),其主要输送动力是河流,山前地区还有崩塌、滑塌和泥石流堆积。尽管在不同地点水成沉积表现不一,但是现在的平原区在第四纪同样出现湖泊沉积萎缩、洪泛平原逐渐发育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青藏高原隆升造成的中国大陆东部的沉降,以及河流阶段性输沙塑造了东部大平原。
图3-1 华北平原形成演化及地貌略图
Fig.3-1 Formation & evolution and geomorphological feature of north China plain
华北平原的形成从第三纪以前就开始了,距今大约已有7000多万年的历史。从第三纪晚期到第四纪是平原形成的主要时期。华北大平原是华北地台的一部分,华北地台是我国最古老的岩石圈断块,地台区内较大的断裂带将地台分割成六个部分,即胶辽断块、内蒙古断块、鄂尔多斯断块、太行断块、冀鲁断块和豫淮断块等,后两个断块就是黄淮海平原的范围。这些断裂带在中生代燕山运动的影响下,产生了新的发展过程,导致一些断块的隆起和上升,及另一些断块的逐渐下降。其中下降比较激烈的是冀鲁断块,也就是现今的黄淮海北部的华北平原。在第三纪末、第四纪初发生的差异性断块活动,使太行山和燕山总体上升成为海拔1000~2000m的山地;华北平原则是相对沉降区。冀鲁断块的下降成为一个强烈凹陷的构造盆地,太行断块的抬升,为这个凹陷的盆地提供了沉积的物质来源。河流把山地侵蚀物质源源不断地向平原输送,将原来起伏不平的基岩全部掩盖,使湖海逐渐被填充,形成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终于演变为堆积平原,并为以后的大规模沉积奠定了基础。
华北平原第四纪沉积物厚度350~650m不等,有些地方较薄,只有100m左右,第四纪沉积物厚度主要决定于基底构造,凹陷区沉积厚度大,隆起区沉积厚度小。地层的分布无论在空间上或时间上都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和明显的沉积特征。从山前到滨海,沉积物由粗到细。在山前地带以洪积、冲积物为主,沉积物颗粒较粗,多为砂砾石组成;平原中部则以冲积、湖积为主,沉积物为砂、砂质粘土;到滨海平原则属冲积、三角洲沉积和海相沉积,以细粒沉积为主,包括粘土、淤泥以及粉细砂沉积物。
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沉积特征,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在第四纪的整个过程中,沉积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多旋回性。由于构造运动的上升与下降,气候的冷暖变化、海侵与海退、剥蚀与堆积等各种因素的交替变化,使沉积物颜色、颗粒粗细出现了周期性的循环,但是各个不同的沉积阶段,又具有其特定的景观地球化学特征。在第四纪的各个时期,沉积了一套以河湖相为主的沉积物。第四纪早期,广大平原上广泛分布有淡水湖泊和河流;到第四纪中期湖泊逐渐收缩,河流发育;第四纪晚期,湖泊逐渐消亡,冲积、洪积相则比较发育,海相沉积物增加,并出现泥炭和沼泽相沉积。
2.华北平原的地质地貌类型及其总体特征
晚全新世(2500aB.P.)以来,华北平原气候逐渐向干、凉方向发展,相应地河道变迁也逐渐频繁。近几千年来的黄河决堤泛滥对华北平原地表堆积物及现代自然环境具有重要影响。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以来,黄河决口泛滥达1500多次,较大的决口改道有26次,重要的决口改道有7次(表3-1)。据研究,华北平原可划分为四个地质地貌类型,即山前洪积扇类型、洪积扇前缘洼地类型、冲积扇-冲积平原类型、潟湖-三角洲平原类型,各自具有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
表3-1 黄河下游重要河道变迁概况Table 3-1 Transitional situation of main riverway in lower reaches of Yellow River
山前洪积扇由季节性河流洪积形成,下半部为砂砾石堆积,上半部为黄土状物质堆积,地面坡度较陡,约1/300~1/1000,古河道呈指状分布。地下水类型属全淡水。土地主要为褐土类型,古河道上多为沙性土,河流切割谷内主要为褐土化潮土或草甸褐土,也有少量水稻土和松沙土,自然植被主要是半旱生灌丛草原,人工栽培植被主要为落叶阔叶果林和小麦、玉米,旱涝灾害较轻,盐碱地较少。
洪积扇前缘洼地由河流差别堆积形成。它的近山侧是洪积扇,远山侧是古河道高地,两侧是冲积扇。洼地的下半部多为河流相砂质沉积,上半部为河、湖相亚粘土、淤泥沉积。洼地底部一般低于地面1~3m,地面坡度缓,约1/4000~1/6000,呈向下游开口的簸箕状,地表水排泄比较缓慢,经常受涝灾威胁。浅层地下水质咸,矿化度大于2g/L。由于地下水位较高,土壤有盐渍化、沼泽化发生,因而多为盐化潮土、沼泽化潮土和沼泽土。天然植被有慈菇、盒子草、白菖蒲、芦苇、水芹、旋覆花等喜湿植物。水面周围有人工栽培作物水稻、芦苇、莲茭。目前除白洋淀、衡水湖仍有蓄水外,其余已基本干涸。有的洼地,如宁晋泊、大陆泽、文安洼等,大部已被垦殖为农田,并有了居民点分布,只在洪水季节调蓄少量地表水,是华北平原地表水的调蓄区和主要淡水渔业区。
冲积扇—冲积平原是河流冲积形成的,由以砂壤质土为主的古河道高地和以粘壤质土为主的古河间洼地组成。在洪积扇前缘以下地区,古河道呈放射状分布,地势由顶部向前缘、由中部向两侧倾斜,地面坡度1/2000~1/3000,呈扇面状,故名冲积扇。在冲积扇前缘以下地区,古河道呈相互并行的条带状分布,地面坡度1/3000~1/6000,故名冲积平原。它是河流在同一时期不同地点的沉积相变形成的。由于古河道高地与古河间洼地相间分布,故地面呈微波状起伏。岗地、坡地、洼地也相间分布,高差1~3m不等,最小高差0.5m,最大高差可达5m。由于微地貌类型复杂,所以土壤类型、地下水类型、盐碱地类型、作物类型也较复杂。一般决口扇、古自然堤多由砂质组成,地貌类型为岗地,土壤为沙性土,地下有浅层淡水,无盐碱威胁,多为树木、果树、油料作物和瓜类种植区。古河道高地由砂、壤质组成,地貌类型为条带状高地,土壤类型为潮土,地下有浅层淡水或浅部薄层淡水,无盐碱或轻度盐碱,多为小麦、玉米、棉花产区,还有一部分果树、蔬菜和油料作物分布。古河间洼地由粘、壤质组成,主要是盐化潮土,地下多为咸水,有中度或重度盐碱,为小麦、玉米、棉花、高粱和其他杂粮产区。该类型是华北平原仅次于洪积扇的主要粮棉生产基地。由于水资源短缺,涝、碱灾害较重,加上旧的种植制度,大部分耕地还处于中、低产状态;有的耕地虽然高产但不稳定。
滨海三角洲平原,包括古三角洲、潟湖洼地和海积平原,分布在渤海湾岸,由河流冲积和海积共同作用而成。主要由河流相的淤泥质粉砂和滨海相的淤泥质粘土、亚粘土组成。除去唐海和南堡之间为海积平原外,其余地区均为三角洲或潟湖洼地沉积,地面坡度平缓,约1/5000~1/10000。古河道呈树枝状分布,有许多三角洲沉积相型和沉积结构特征。地下水主要为咸水,只在主干古河道上有浅层淡水,在分支古河道上有浅部薄层淡水,主要为盐化潮土、滨海盐土。由于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加上潮水顶托,地下水位埋藏浅,矿化度高,所以涝灾和土壤盐渍化严重。盐化潮土多已被开垦为农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滨海盐土已有少量被开垦为农田,主要种植高粱、向日葵,大部分为盐生草本植被,如马绊草、海蔓荆、碱茅、碱篷子、盐吸、柽柳等和少量人工栽培乔木。三角洲是滨海平原的主要粮食产区。三角洲与三角洲之间的潟湖洼地和海积平原是人工渔业养殖区和产盐区。
3.华北平原的地质地貌类型与物理化学组成特征
受水动力条件和沉积分异作用的控制,不同地质地貌单元的物质组成差异极大,造成不同地貌单元上发育的土壤的物质组成不同(表3-2),因此,不同地貌单元土壤的物理化学组成呈现有规律性的变化,如废黄河的土壤理化性质表现为自河槽向两侧河间洼地、自古河槽向两侧决口扇有规律的变化(表3-3、表3-4)。
表3-2 河北平原不同地貌单元土壤的机械组成变化Table 3-2 Variance of soil mechanical composition of various geomorphic units in Hebei plain
(引自李承绪,1985)
4.华北平原的地表堆积物中元素来源与组成特征
松散堆积物的化学元素组成直接取决于被侵蚀地质体的元素构成、分散与混合程度以及堆积作用过程。据研究,以黄河沉积物和海河沉积物为母质的土壤有与上游黄土高原黄土的稀土元素相似的分布模式。说明华北平原土壤中化学元素主要来自于西部山地成土母岩及黄土母质,换句话说,黄土高原和山西高原的地表物质也奠定了华北平原的地球化学元素组成的基础。成土母岩经过长期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形成大小不等的矿物颗粒,经过流水搬运和成土过程,在平原地区构成了土壤的矿物部分。从岩石风化到土壤形成,化学元素在这些过程中虽然经历了巨大变化,但是来自黄河沉积物的成土母质极其发育的土壤与上游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之间,在化学元素的含量及组成方面仍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例如,在华北平原,由黄河沉积物组成的三角洲平原、缓岗高地、决口扇形地,其表生地球化学元素的组成与黄土原始物质的组成有关,元素组成的继承性是清楚的。黄河三角洲、缓岗高地、决口扇形地的 Al2O3/Fe2O3比值和 CaO/MgO 比值分别为2.91~2.92和2.41~2.86,与黄河沉积物母质化学元素组成是一致的(其他地形下的土壤中CaO/MgO比值变化都在2.00 以下)。黄河沉积物中丰富的Ca元素,也继承了黄土高原表生地球化学组成的特点。
表3-3 江苏省黄河故道土壤类型及理化性质Table 3-3 Soil types and physical-chemical characters of elder Yellow River in Jiangsu Province
(据苏壁耀,1985)
表3-4 山东省夏津县黄河故道土壤类型及理化性质Table 3-4 Soil types and physical-chemical characters of elder Yellow river in Xiajin County,Shandong Province
(据李福兴,1989)
(二)表生地球化学作用使地球表层地球化学元素组成再分配
地球表面时刻都在发生着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物理风化主要使岩石逐渐破碎,但其矿物组成并未发生变化。生物风化作用对岩石矿物的破坏是相当可观的。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岩石、矿物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中的各种化学组分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使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发生改变。
1.岩石矿物化学风化过程
矿物成分的改变包括原岩中的可溶矿物的溶解流失、耐风化的原岩矿物残留下来、形成表生条件下化学性质稳定的新矿物。矿物的耐风化程度(表3-5)决定着其中赋存元素的析出程度和所形成土壤的化学组成和分配。
化学风化作用以水溶液为主要介质,包括溶解、水化、水解、氧化及碳酸化等作用方式。其中,水解是最发育和常见的作用,其实质是从母岩的不同矿物中进一步去除离子。首先去除的是最活跃的离子如Na+、K+、Ca2+、Mg2+和Sr2+,去除开始的位置是矿物最暴露的部位如外表面、解理面和裂隙,而最不活跃的Al离子残留下来,形成Al的氢氧化物。在温湿条件下,云母水解的离子去除步骤是:层间阳离子(K+、Na+)的淋滤;某些八面体阳离子(Mg2+、Fe3+)向层间迁移,以便平衡电价;某些四面体阳离子(Si4+、Al3+)向八面体层迁移和最后向层间迁移。
表3-5 化学风化作用中矿物耐风化程度Table 3-5 Anti-weathering degree of mineral under chemical weathing
利于水解作用发生的条件有:①可溶性矿物丰富;②矿物的颗粒细小,因为它有高的比表面积和大量的离子排出位置,比同样的大颗粒矿物更易于被水解;③有细菌活动提供有机碳的存在并参与矿物分解;④有好的排水条件,使淋滤作用能连续进行和便于离子排出;⑤有高的湿度和温度促使水解活动加速,其中湿度的影响超过温度。风化复合体中水解作用的加强和离子的顺利排出,会使相应的淋滤溶液中含有越来越多的溶解元素,同时形成次生矿物。
以下为橄榄石的矿物化学风化过程。橄榄石的化学组成为(Mg,Fe)SiO4,在氧化过程中Fe(Ⅱ)可以氧化为Fe(Ⅲ):
2(Mg,Fe)SiO4(s)+1/2 O2(g)+5H2O→
Fe2O3·3H2O(s)+Mg2SiO4(s)+H4SiO4(aq)
水解反应为:
2(Mg,Fe)SiO4(s)+4H2O→
2Mg2+(aq)+4OH-(aq)+Fe2SiO4(s)+H4SiO4(aq)
酸性水解反应为:
(Mg,Fe)SiO4(s)+4H-(aq)→
Mg2+(aq)+Fe2+(aq)+H4SiO4(aq)
化学风化释放出来的Mg2+、Fe2+等离子,一部分被植物吸收,一部分随水迁移,从土壤中淋失。Fe2O3·3H2O形成新矿物;
上述化学风化作用过程说明,易风化的辉石、角闪石、橄榄石、黑云母在土壤中残留较少,一般风化形成次生矿物。次生矿物又可分为简单盐类、三氧化物类和次生铝硅酸盐类。简单盐类属水溶性盐,易淋溶流失,一般土壤中较少,多存在于盐渍土中。如方解石(CaCO3)、白云石[Ca Mg(CO3)2]、石膏(CaSO4·2H2O)、泻盐(MgSO4·7H2O)、岩盐(NaCl)、芒硝(Na2SO4·10H2O)、水氯镁石(MgCl2·6H2O)等,常见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壤中。三氧化物类如针铁矿(Fe2O3·H2O)、褐铁矿(2Fe2O3·3H2O)、三水铝石(Al2O3·3H2O)等,是硅酸盐矿物彻底风化后的产物,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土壤中。次生硅酸盐类矿物在土壤中普遍存在,是由长石等硅酸盐矿物风化后形成的。
由于母岩和环境条件的不同,使岩石风化处在不同的阶段,所形成的次生粘土矿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在干旱和半干旱气候条件下,风化程度较低,处于脱盐基初期阶段,主要形成伊利石;在温暖湿润或半湿润的气候条件下,脱盐基作用增强,多形成蒙脱石和蛭石;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原生矿物迅速脱盐基、脱硅,主要形成高岭石。再进一步脱硅,矿物彻底分解形成铁铝氧化物富集。由此可见,岩石通过风化,形成风化壳、土壤,其中赋存着各种类型、各种形态的地球化学元素。
2.水系沉积物与岩石化学成分的比较
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风化过程,随着岩石矿物成分的变化,其化学组成也发生了变化。大量的水系沉积物测量结果表明,元素在水系沉积物中的含量与其在岩石中的含量相比,发生了表生富集-贫化作用。例如,五台-恒山地区元素表生富集-贫化特征(表3-6)是:①As等元素富集系数大于4,表现为强富集;②Pb、Hg等元素富集系数介于2~4之间,为次强富集;③P、Ti、Cd等元素富集系数介于1.2~2之间,为中等富集;④Si、Al、Mn、Cr、Ni、Cu、Zn、Mo、F等元素富集系数介于1~1.2之间,为弱富集;⑤K、Na、Ca、Mg、Fe、Co、B等元素的富集系数小于1,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贫化。而且,不同岩性的元素富集系数又有所不同(表3-7、表3-8)。
表3-6 五台-恒山地区基岩和水系沉积物元素平均含量及各元素表生富集系数Table 3-6 Average content and hypergene concentration factor of element in bedrock and stream sediment in Wutai-Hengshan area
表3-7 五台-恒山地区不同变质岩区基岩和水系沉积物元素平均含量及各元素表生富集系数Table 3-7 Average content and hypergene concentration factor of element in bedrock and stream sediment in vary metamorphic rock region in Wutai-Hengshan area
表3-8 五台-恒山地区奥长花岗岩分布区基岩和水系沉积物成分及各元素表生富集系数Table 3-8 The composition of deposits and element's hypergene concentration factor in bedrock and stream sediment in trondhjemite region in Wutai-Hengshan area
3.表生地球化学作用的不断改造
来自山区的成土母质中的化学元素不可能一直保持原有的组合不变。在长期表生地球化学演变过程中,沉积环境和沉积相使地表的化学元素重新再分配。例如,华北平原的长期沉积过程经历了不同的地质时期,每一个时期对华北平原的形成都有不同的影响。更新世的早中期湿润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易移动元素的迁移,如Ca、Mg、K、Na等元素随流水进入湖泊,归入海洋。至更新世晚期,气候逐渐干旱,沉积物中Ca、Mg等元素残留下来,形成广泛分布的钙结核,还可出现石膏和芒硝。气候在不同时期的冷暖变化,为华北平原形成中的地球化学演变提供了条件,除了Ca、Mg等元素的变化外,其他微量元素的变化也表现出第四纪不同时期的气候演变和沉积物类型的特征。东部平原的海侵与海退在第四纪沉积物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内容,不仅把海洋的化学元素带到了陆地,同时又把陆地的化学元素带到海洋,加速了陆地与海洋的元素迁移过程。
伴随着风化作用和成土过程的进行,及地下水位的不断变动,华北平原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发生了一系列溶解、沉淀、氧化、还原、淋溶、淀积、交换吸附等反应,与此同时,平原的各种地形条件又影响了这些反应进行的方向和强度,其结果是引起化学元素在土壤中的重新分配和重新组合。不同成因和不同形状的洼地是华北平原地球化学元素的主要屏蔽区。从地貌上看,该屏蔽区沿着山前冲积、洪积扇扇缘洼地呈一条带状分布,包括宁晋泊、大陆泽、衡水洼、白洋淀和东淀。从山前冲积、洪积扇到广阔的冲积平原,屏蔽带分布于二者之间,化学元素在迁移过程中受屏蔽带的影响而发生一系列的富集作用。除了地形上造成的屏蔽带以外,在土壤与含水层之间也存在化学元素的屏蔽作用,特别是在华北平原地下水位浅、有季节变化的情况下,屏蔽作用在土壤中出现,并随地下水与土壤层接触的变动而变化,但是在华北平原,这种屏蔽作用在各个地区有着不同的规模和元素富集的效果。
华北平原表层土中地球化学元素含量变化的研究表明,现代土壤中元素组成和分配是地质历史时期及现代表生地球化学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河北沧州地区表层沉积物中Si、Na、Fe、Mn、Ca、Mg、K、Al等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很好,相关系数均在0.85 以上。进一步研究表明,Si、Na元素含量随沉积物颗粒变细而降低,而Fe、Mn、Ca、Mg、K、Al等元素含量随沉积物颗粒变细而增高。其原因可能有三种:①沉积物形成时的河流机械沉积分异作用(水动力条件)对沉积物颗粒的分选起了决定性作用(如Si元素在粗颗粒沉积物中相对富集等),奠定了元素分布的基础;②由于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同,在沉积物形成过程中及形成以后,其颗粒表面的吸附作用对元素的集散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如粘性土中K、Fe等元素的富集可能与颗粒表面吸附作用有关;③沉积物形成以后,后生的水文地质作用如表生带水-岩(土)作用也使元素进行着再分散和集聚,如砂性土中Na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粘性土即属于此种原因。
(三)人类工程活动对地球化学元素组成的影响越来越大
实际上,现代表生地球化学作用还有人类活动的参与。整个华北平原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环境的演化和发展更为迅速。特别是在最近四五百年以来,平原的演化发展受到人为活动的严重影响,平原的河湖水系、土壤组成、地面物质成分以及地形的起伏都发生了变化。人类活动为华北平原的景观地球化学的演化、化学元素的积累与分散提供了各种不同的条件,已经成为土地中化学元素再分配的重要动力之一。
1.人为条件下的表生水文地球化学作用
在温凉偏干、河道变迁较频繁的晚全新世,华北平原内陆盐碱地的面积占其总面积的1/6。隋代以前的周秦、两汉和南北朝时期,内陆盐碱地主要分布在扇缘洼地(汲县、临漳、成安等地)和河间洼地(曲周、新河等地)的周边与两侧,基本属于自然状态。自唐代至今,华北平原的盐碱地面积在不同时期有增有减,主要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唐代以后,河道变迁频繁,盐碱地面积扩大,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的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盐碱地;元代以后,滹沱河下游的深泽、深县、河间、高阳、文安等地也有了盐碱地,而且盐碱地程度越来越重。至20世纪40年代末期,仅河北平原的盐碱地就达8700km2,占当时耕地面积的21%,主要是由于南北大运河的修建造成原来分流入海的河道变成统一入海的河道,使上游河水宣泄不畅,河流改道更为频繁,河间洼地被堵,地下水位抬高所致。
20世纪60年代初期,河北平原的盐碱地面积上升到13700km2,占当时耕地面积的28%,这与当时大搞平原蓄水、大水漫灌、有灌无排等有关。之后,河北平原的盐碱地面积减少,至1988年已减少到8000km2,占当时耕地面积的17%,这是由于1970年以后,随着滹沱河等上游水库的修改蓄水,河北平原地下水补给量减少而开采量加大,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的结果。这一盐碱地面积的增减过程是一种典型的人类活动控制下的表生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其中土壤元素含量变化主要表现为Na、Ca、Mg、Cl、S等的增减。
2.各种土壤污染
许多研究表明,与农村土壤相比,城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已有不同程度的积累,从农村土向城市公园土、路边土及工业污染区重金属元素含量逐渐升高,其中Cu、Pb、Zn、Cd被认为是典型的人类活动源元素。污灌和施用污泥是农田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例如,在墨西哥的瓜纳华托州的莱昂市,污水灌溉已有几十年,目前约有20km2的土地用污水灌溉,主要作物是小麦和高粱;另外,在伊达尔戈州的梅斯基塔尔流域,约450km2的土地主要利用墨西哥市的污水灌溉,作物包括谷物和蔬菜,其中100km2的土地直接用污水灌溉,其余350km2用80%的污水和20%的水库蓄水混合后灌溉。德国1990年的污泥产生量约为250×104t干污泥,其中的25%~30%被农用;1986~1990年间,农用的污泥量由47.6×104t增加到71.4×104t。
作者把这种由于人类工程活动造成、含量超过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并使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异、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降低并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称为土壤污染。
我国1995年工业废水的总排放量为222×108t,达标率仅为55%。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等污染物,全年共排放汞13.44t、镉202.34t、六价铬330.93t、铅1250.54t、砷1086.17t,其中约有152×108t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泊中。尤其是我国北方地区由于严重缺水,北京、天津、沈阳、西安、长春等城市周边农田污灌较为普遍。工业生产污泥及城市生活垃圾往往含有大量的重金属,而在我国利用污泥和城市垃圾作农用堆肥还很普遍。如江苏省仅污水处理厂每年至少生产污泥128×104t,至少吞噬1000亩土地。
废气飘尘中一般也含有大量的镉、铅、锌、铜等重金属元素,其影响的范围在主风向上可达10km,严重污染范围约为1100m。湖南省衡阳市铅锌冶炼厂附近,在10168m范围内生产的糙米中镉含量大于0.2mg/kg,在1096m范围内和污染源的主风向1156m范围内的农田生产出含镉1.0mg/kg的“镉米”。汽车尾气中50%的铅尘飘落在距公路30m的范围内,这些地区每千克蔬菜中铅含量高达数百毫克。燃煤中也含有氟、氯、汞、砷、铅、镉、铬、铍、铀、磷等微量元素,如贵州西部晚二叠世主采煤层中As、F、Hg、Pb和Cd等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87×10-6、37.76×10-6、0.27×10-6、19.48×10-6和1.11×10-6。
I. 黄河的资料 200字
关于黄河的资料第一个资料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1万多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关于黄河的资料第二个资料
一、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世界第五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 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 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 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 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 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 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 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 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 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 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 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
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 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 枣、黄荆条等生长。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 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地处中 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 之地。
六、历史兴盛的基础
地质学家们发现,黄土具备优良的解理性,适合开掘窑洞居住; 农学家们发现,黄土中各种矿物营养物质丰富,具有较高的天然肥力。 先民们渐渐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凿窑洞居住,种植五谷为生。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兴盛起来,华夏先祖的足迹踏遍了黄土地。 随后的日子里,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兴盛于此,立国800年的周朝源 起于此,而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也勃兴于此。
七、远古时代文明的启蒙
在160多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类活动遗址中,人们找到 了被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万年前的山西蓝田人类遗址中,人们找到了多处碳末堆积。
从那以后,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的臂湾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 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一片绿野间狩猎采集,度过了华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历史记述改造自然的功绩
这里确实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这里也难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传说,神农氏曾教民稼穑。耐人寻味的是,神农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实际上是焚林垦殖。
《孟子》中记载了三皇五帝烧山林的"功绩": "当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在诗经中,我们听到了先民们砍伐时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伐木叮叮, 鸟鸣嘤嘤。"
九、黄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损
始皇帝统一六国,大量人口随之进入关中,垦殖面积大增。与此同 时,他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寝,大肆砍伐关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 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击溃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大片土地,随后 实行屯垦戍边,多次向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移民,每次人数多达数十万, 原本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农耕区。
十、黄土高原森林第二次受大损
西汉时期,天下大治,中国人口激增至6000万。向西北开拓移 民成为解决人口膨胀压力的主要手段,仅汉武帝时期,就向西北边塞迁 徙了70余万人口。西汉将匈奴赶到遥远的漠北,将大片林牧区变成了 农耕区。西汉在河套开发的引黄灌溉工程,是以宁夏内蒙的贺兰山森林 和陕北森林的大破坏为代价的。
十一、黄土高原森林第三次受大损
唐朝立国之初,励精图治,经济迅速恢复。由于其经济贸易外交 的中心皆偏于西北,因而西北地区的屯田垦殖搞得有声有色。黄土高 原的林牧区开辟了大片农田,垦田数十万亩。每丁耕田有二三百亩, 广种薄收,造成植被大面积破坏。
唐代定都黄土地的中心城市-长安。盛唐气象,国力达到顶峰, 都城的规模当然前无古人,耗用木材无数。仅就长安附近而言,唐代除了在宝鸡、眉县、周至、户县等邻近山中采伐外,还远到岐山、陇山和当时岚州(今岚县)、盛州(今内蒙额尔多斯高原一带)采办。
十二、黄土高原森林第四次受大损
宋代建都开封,因为洛阳附近黄河南北的山岭早被砍伐一空了, 不得不远去吕梁山采伐,当时渭河上游林区也横遭暴劫。史载北宋刚 刚立国,就在秦陇之间大肆采伐。陕西秦岭、子午岭、罗山,宁夏贺 兰山、大盘山,甘肃沼河、陇南山地,森林先后遭到破坏。宋朝官商 每年仅从陕甘间的陇山就采得大木万株以上,竟使当时开封城内良木堆积如山,私商采卖木材更是不计其数。
十三、黄土高原森林第五次受大损
明朝重得西北,重视屯田,以便以屯养军,以军隶民。当时"屯 田普天下","而西北为最"。明初驻屯雁门、偏关长城附近时,那 里因山势峭壁拔,林木茂盛,"人鲜径行,骑不能入"。到了明中叶, 北京的高官显贵,边关将士,当地居民,群起砍伐,"百家成群,千 夫为邻,逐之不可,禁之不从"。单是每年贩运到北京的林木,就不 下百万根。
十四、黄土高原森林第六次受大损
满清入关,短短几十年休养生息,人口由8000万增至两亿。 华北、江南人满为患,于是大量流民自发涌向西北。黄土高原又一次成为破坏的重灾区,祈连山、六盘山明代以前尚有巨木参天,此时完 全成了光山秃岭。
十五、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
六千年后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成了名副其实的一片黄土。 黄土本身土质疏松,没有任何抗冲性,完全依靠地面植被及其根系的保 护。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森林为最,草原次之,农作物则几乎为零。 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在扫平具备保护能力的天然植被,代之以没有保护 能力的农作物。
十六、呜呼!黄河!
呜呼!千百年来,我们就这样在刀斧和战火中毁灭了黄河中下游的 天然植被。可叹伐尽林木营造的无数恢宏殿宇,而今安在哉?
黄土地是深厚的,也是脆弱的。因为它土质疏松,颗粒细腻,植被 一经破坏,水土流失就极其严重。很快我们就听到了哀婉的叹息:"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十七、黄土高原植被破坏沟壑纵深
目前高原上长度在1公里以上的沟壑有30多万条,1公里以下的 支沟、毛沟更是不计其数。一道道沟壑最终的归宿都是黄河,它们不停 地切割着黄土高原,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十八、黄土高原植被破坏,生态环境今非昔比
走在我们今天称之为黄土高原的莽原之上,满眼是嶙峋干裂、支离 破碎的黄土,没有树,甚至没有草,多少人曾深深感叹:人类的先民们, 怎能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发出如此灿烂的文明?
它们没有意识到的是,直到6000年前,绿色还是这里的主色调, 那时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9%。
十九、一场暴雨地形巨变
随着植被覆盖率的下降,高原上河流沟壑强烈下切,在向上延伸的同 时,两侧也在拓宽,并且发展出支沟,支沟又发展成毛沟。这样的变化, 往往只需要数年、数月、数天甚至一场暴雨过后就能完成,因此黄土高原 也被称作世界上地形改变最为迅速的地区。
二十、年倾泻16亿吨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
每年倾泻16亿吨泥沙,90%来自黄土高原这些沟壑。每年流失的 16亿吨泥土,绝不仅仅是把一条河染成触目惊心的黄色。它随水而下, 淤塞了湖泊,冲决了丘陵,抬高了河床,涤荡了平原。
二十一、三年两决口,百年大改道
黄河一天天暴虐起来,"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次大改道",母亲河 终于成了"中华之忧患"。与黄河水患的搏斗,成了中原大地上生死存 亡的头等大事。
二十二、守着黄河缺水,郑州可为中游一例
郑州本来因水而兴,它依傍黄河,还有贾鲁河、熊耳河、金水河从 城中流过。但随着工农业的巨大发展,污染日趋加重,引水渠道纵横交错,三条曾经流淌不尽的河流先后枯竭。至70年代,郑州已完全依赖 黄河供水。
二十三、山东缺水,越近黄河越缺水
山东的水资源情况更加紧张,人口和耕地分别占到全国的7.2% 和7.3%,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3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平的13.3%。每公顷耕地占有水量4560立方米,是全国的17.3%。是越接近黄河水资源越短缺, 到黄河一带径流深降到只有60毫米,到鲁西北的临清、冠县一带竟只 有25毫米。
凉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