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废水污水 > 广州哪些河有污水

广州哪些河有污水

发布时间:2022-05-30 20:21:49

❶ 作为广州人很关心一个问题,现在珠江的水质如何

珠江污染已造成沿江地区水质严重缺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处于珠江口的广州河段水源污染异常严重。2007年珠江片的用户废污水排放量为184.6亿吨,其中入河废污水量141.3亿吨。饮用水源的水质令人担忧。据调查,目前珠江担负主要供水功能的部分江河水质正在下降,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偏低。在流域综合规划调查的79 个水源地中,合格率只有69.5%。其中广东省2004年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只有67.8%。

❷ 广州市哪几条河流污染最重

2014年中国重点城市发展质量排名,广州位居第二位。广州民生发展指数连续两年居中国第一 。广州港是中国第三大港口,广州市内的河流都是珠江的支流,广州内河与100多条河道相连接。治理污染效果显著。

❸ “对珠江或广州市河涌污染状况及对策”的社会调查报告

朋友,这个你要自己调查了才会知道啊,可以先弄个问卷调查 让大家看怎么治理比较好,没去过广州的人肯定说的不一定对。我在深圳待了一年多,感觉这里还是有不少黑水河,原因就是缺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有的镇即使有污水处理厂,但是污水管网不足,有的厂苦于没水处理还有就是企业污水不能达标排放,这个环保局要加强监管和加大处罚力度,群众也加大对排污企业的监督,发现有偷排现象及时 举报垃圾问题也比较严重,前一段时间 广州番禺不是为了建 垃圾焚烧厂的问题有很多市民恐怕产生二恶英等致癌物质 反对建,但是垃圾围城,垃圾填埋场已经快到填埋极限。必要措施,采用垃圾分选技术,分选出垃圾中铁、铜、镍等过渡金属;减少含氯有机物的量,从源头减少垃圾焚烧二恶英生成的氯来源,剩下的垃圾可以焚烧处理。对含氯化合物垃圾可采用填埋处理

❹ 广州最幸运河道,曾因臭气熏天遭封闭,现在咋样了

广州的荔枝湾涌曾因为政府的不理会而出现臭气熏天的情况,现在的它得到了当地的重视,反而再次成为了广州的地标景点。为何说再次成为?其实广州的荔枝湾涌本身就是广州的特色景点,只要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都绝对听过它的名字,只可惜社会的发展导致河水的污染,在某段时间这里的臭成为它的标签而受到大众的嫌弃。

现在的荔枝湾涌已经撕下了臭脏污水河的标签,成为了广州最具特色的景点。

❺ 有关珠江的一些问题

珠江的污染源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垃圾污染;一是城市生活污水。

其中,垃圾污染大致可分三类:一是上游水草垃圾,占45%;二是市区河涌垃圾污水,以东濠涌为例,每小时就产生300公斤垃圾;三是船舶污染。每天进出广州的船舶达8000多艘,以3公斤/艘/天的垃圾生产速度计算,每天由船舶造成的污染就达24吨。珠江上的飘浮垃圾物以20%/年的速度递增,仅从1998到2001年就打捞上10.38万吨垃圾。

城市生活污水是污染珠江的另一黑手。

珠江两旁的生活污水,大都直接排放到河涌,然后再汇入珠江。尤其是某些城乡结合部,大小粪便未经任何处理便排入河涌。每逢酷暑来临,许多河涌变得臭不可闻。

据统计,1985年广州市的生活废水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共计7亿吨左右,到了1994年仅生活废水排放量就有7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68%,成为珠江广州河段主要的有机污染源。到2004年度珠江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182亿多吨,其中入河废污水量139亿多吨,珠江三角洲废污水排放量占总量的52%。而且,随着广州本身及其上游地区经济的发展,珠江水质还将会受到新的、更大的威胁。尤为严重的是,在广州市周围所产生的大量工业及生活废水,通过多条河流经广州入海,也将加重广州的水污染及供水的困难。而广州城市生活废水的处理率仅为10.8%,废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水源将如何解决,就成为广州市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如今,每天通过各种途径排入珠江广州市河段的垃圾约有1300吨,而仅有6条打捞船的珠江水上环卫队能找捞起来的垃圾,充其量仅占1/4,其它则四处飘荡或沉入江底。同时,每天有大约300万吨工业废水排入珠江,广州市内14条河流每天将同样数量的城市生活污水排入珠江,且这个排放量还在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监测数字表明,广州石门等水厂在80年代初期,水质可达2~3类标准,80年代后期,水质仍有3~4类标准,进入90年代,只能达到4~5类水质标准。珠江水质的恶化,已严重影响了芳村、河南、石溪、员村、黄埔等自来水厂的供水。如果遇到海潮顶托,进入珠江中段的污水和污染物就会回荡到上游的流溪河段,将严重危及广州最大的日产120万吨的西村水厂。

1995年枯水期,珠江前航道出现了约20公里长的黑臭带,而监测结果表明,珠江每升水中仅有溶解氧3.2毫克,江水日益发臭。由于受各种污水、污泥、污油的排入和填海造地等的影响,生态环境遭到空前破坏,珠江的渔场已经面临无鱼可捕的危险。珠江每年为珠江口海区带进大量的有机物和无机盐,加上气候条件优越,这里形成了盐度适宜、水质肥沃、饵料生物量高、渔业资源丰富的珠江口渔场和优良的浅海滩涂水产养殖功能区。但近年来随着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工业“三废”、生活污水、污泥、船舶污油的大量侵入和房地产开发填海造地等,使珠江口海区赤潮不断发生,渔业生产损失十分严重。

据多家科研部门调查研究,1992年珠江口八大门入海的污染物总量达154万吨,其中含有大量的无机氮、油类、磷酸盐、铜、汞、铜、农药等,比1987年增加了63%。港、澳每年污水排放量6.6亿吨,未经处理直接排入珠江口海区的占64%。另外,珠江口沿岸各市县及香港、澳门的各类船舶等年排放油类超过30000吨,各市县向该海区倾倒的沙泥、碱渣等年均300万吨,香港填海造地倾倒沙石6亿立方米,倾倒疏浚污泥5.15亿立方米。该海区沉积物中汞、铜、锌、钢和油类等已严重超标,海水中无机磷、无机氮和油类的标准指数竟然高达6.52。

珠江海区的污染使栖息在该海区的鲷科、石首科、带鱼、乌贼、中国对虾等19种经济鱼类和25种经济虾类连续出现大量死亡,使洄游产卵繁殖的狮鱼、马鲛等鱼类锐减。该海区的著名“万山渔汛”已不成汛。过去每年能捕近10万尾的中国对虾,现在减至0.3万尾左右。一份资料表明,珠江口渔场的资源密度已由80年代每小时的360万公斤,下降到现在的2000公斤左右。与此同时,深圳、珠海两市的水产养殖业受害更重。具有悠久历史,曾创汇1400多万港元的牡蛎养殖业,产量连年下降,1993年仅2066吨,比1987年下降了23%。更甚的是,牡蛎食用时有油或其它怪味,港澳市场拒绝出售,广东大量的牡蛎养殖者连年受损。
--------------
广东省投资445.87亿元综合治理珠江水环境。 由广东省环保局编制的《广东省珠江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将珠江三角洲确定为重点整治区域。治理工作共分两期进行,前期到2005年为止,后期到2010年为止。

根据方案,整治珠江的最终目标是使之变成广州的“塞纳河”。珠江变“塞纳河”共分三个阶段性目标:第一步是把城市污水处理率控制在70%以上,争取在2004年将广州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第二步是市民能下珠江游泳;第三步是形成沿岸景观带,提高文化品位,使之成为货真价实的“塞纳河”。

到2010年,珠江流经城市河段有机污染将明显改善;国控、省控江段以及跨市河流交界断面水质80%达标,工业废水排放90%达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珠江三角洲和经济特区城市达到70%以上。

据介绍,在这项综合整治方案中,确定投资的工程包括了161项污水处理项目和31项重点整治项目,并对全省175 家水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提出限期达标要求。

今明两年,广州将投入47亿元治水,其中32亿多元建污水处理厂,15亿元整治河涌。2010年,珠江广州河段水质将达到4类水质。

❻ 石井河的河水污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石井河岸变得更加热闹。河流两旁建起了不少工厂和生活小区,源源不断的污水污染了石井河的清白。近二十多年来,石井河流域内经济发展模式已从传统的渔业、农业转变为工业、房地产开发等第三类产业,污染日益严重。
在每年排放入石井河的各类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CODcr)的排放量为7632.1-9976.3吨,生化需氧量(BOD5)排放量为11380.5-15368.3吨。排入石井河的污染物已经远远超过其自身的环境容量,主要水质指标中的石油类、溶解氧、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总磷、大肠杆菌等浓度均已超标。石井河的污染特点是以溶解氧贫缺为特征的有机污染。
根据《广州市水环境功能区区域》和《广州市饮用水源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和新饮用水源控制区区域》的规定,自科甲水向西往萝岗村、平沙转向南至夏茅、小坪沿京广线至广州火车站的西部地域水源属于二级保护区,执行地面II类水质标准。然而,10年间,化学需氧量上升21.76倍,氨氮含量增加13.14倍,石油类增加3.53倍,污染相当严重,已经超过IV类地面水标准。溶解氧接近零,更超出V类地面水标准。 据调查,石井河的污染主要来源于这三方面:
(1)居民所排放的生活污水。按广州市人均排放污水0.54立方米每日的标准计算,那么污水排放量约6949万吨/年。可见生活污水是最大的污染源,也是治理石井河流域污染的首要对象。
(2)第三产业所排放的污水。按广州市环境监理所统计,排入石井河的第三产业企业共32家。排放量112万吨/年。但据白云区环保局统计,约有60家,排放量约200万吨/年。
(3)工业污染源。排入石井河的工业废水主要来自石井、新市、龙归一带的建材、化工、制鞋等30家企业。污水排放量1037.5万吨/年。综上所述,石井河流域年排放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量总计共8100万吨/年左右。 造成石井河污染严重的原因归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排放的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量大,远远超过了水体的承受能力,尤其以生活污水为甚。
广州人均生活用水量为0.54立方米/人.天,如此大量的污水难以处理,其治理率不足一成,几乎为直接排放。这是石井河变黑发臭,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石井河受工业废水污染相对较轻,工业废水的治理率达90%,达标率达70%,但工业有机污染治理成效被城市生活污水持续增长、处理滞后所遮掩,有机污染指标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上。
2.石井河上游径流被截,河道得不到新水的补给,使河道严重淤积,污水停留时间过长,削弱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由于石井河污染日益严重,为了防止枯水期河水反灌入流溪河河道造成更大的污染,当地村民筑起一道固定的闸门,切断石井河与流溪河的联系,河水因此变成一潭死水,石井河也变成了排污沟。由于没有了活水的补充,从而对河涌自净能力的自然恢复造成极不利的影响。据检测,石井河河道底泥中重金属铬含量为590mg/kg,对照标准值4.18mg/kg高出甚多,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3.城市污水设施的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污水的迅猛增长。石井河流域的大部分村镇地区均未铺设排污管道,生活污水基本上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其量约占总排入污水的75.89%,河涌基本上变成了城市污水的纳污通道。许多饮食服务的污水也仅做简单的初级处理后,为河涌所接纳。某些工厂在交纳了城市污水集资费后便将生产废水直接排入水体,而不设污水处理系统,这也增加了河道的污染。广州城市污水处理厂仅为大坦砂污水处理厂一家,其日处理量仅为15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7.8%,城市污水厂的建设严重滞后。
4.城市规划布局不合理。
某些污染严重的工厂设在河流的上游,影响饮用水水质。某些企业环境意识薄弱,偷偷将污水排入河流.。石井河是水源二级保护区,连通流溪河、卫生河,下游的出口是西航道,这些河流是广州市居民的生活用水水厂取水的所在地。石井河的污染如此严重已危及广州市的饮用水源。所以石井河的治理刻不容缓。

❼ 广州市区哪里还有又黑又臭的河涌最好是在天河区。

据介绍,沙河涌综合整治拟设14个景观点,其中,天河立交处将营造亲水的活动休闲场所,刘永福家庙南侧建成一座民俗文化广场,禺东西路将沿河涌修建亲水散步道和下沉式的散步平台。而车陂涌将打造成六大景观区,分别为家园景区、亚运景区、绿带景区、走廊景区、印象景区。其中,鼓舞飞扬的亚运景区,将把以狂草书写的“广州”巧妙运用到景观中。车陂涌整治预计今年12月月底完成。“头号工程”紧锣密鼓地进行今年列入“头号工程”重点整治的河涌目前进展情况如何?记者4月11日在黄埔涌畔江花园段看到,这里水草茂盛,堤岸上一台勾机正在有条不紊地作业,河涌里没有水,广州市污水公司副经理江秀贤告诉记者,等到珠江涨潮,就可以将活水引到黄埔涌来,到时这里碧水翠柳,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记者了解到,猎德涌截污已从广深铁路至珠江前航道敷设截污管道约12公里,清淤工程计划今年6月份完成。花地河整治截污、堤岸一期和绿化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东漖桥至南出口段共3.7公里堤岸二期已组织进场施工。大沙河的堤岸、景观设计施工图已编制完成并已通过堤岸投资概算专项审查。黄埔涌截污工程已完成工作量约60%。乌涌景观工程的初步设计目前基本通过,乌涌干涌段相关整治工程正在开展招标。四道关考验政府今年“头号工程”据介绍,今年重点整治的7条河涌虽然数量不多,但几乎涵盖了广州中心城区所有范围,流经的都是人口密集区域,记者经过一番调查,要顺利整治完成,至少还要经过四道关。第一关 拆迁补偿标准低据介绍,这7条河涌整治最大的阻力来自于两岸建筑的拆迁。按规定,河涌两岸6米范围内的建筑都要拆除,进行绿化景观建设,两岸20米范围内除了违建要坚决拆除外,有条件拆迁的建筑原则上也要清理,但记者在沙河涌京溪段看到,紧挨河岸都是成排的厂房、市场和居民楼,污水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建筑都是要拆迁但迟迟拆不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拆迁补偿标准是根据2001年的文件,与市场的价格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部分地段拆迁较难。据介绍,沙河涌工程耗费7.14亿元,光征地费就占了6.88亿元,即使如此,拆迁仍有些困难。第二关 沿岸偷排污水居民和河涌周边企业仍存在偷排污水的现象,也影响了河涌的整治效果。市政部门很早就在沙河涌元岗桥至珠江口段两岸已全部完成截污和清淤,但不久市政人员发现上游排放的污水越来越多,目前市政部门不得不也要对沙河涌上游段进行截污。荔湾区建设和市政局副局长林敏英也向记者反映花地河沿岸居民直接排放生活污水现象比较多。有关部门呼吁,河涌整治是全社会的一件大事,希望广大市民能够爱护河涌的环境。第三关 流浪汉河涌边安家在已经整治完成与珠江水同质的沙基涌,两岸榕树葱绿,水中小鱼畅游,附近居民都说沙基涌水质好转,已经成为他们休闲锻炼的好地方,但在与人民桥相交的河涌边,住着一群流浪人,吃喝拉撒都在河边,垃圾袋、饭盒也随手扔到河涌里,有市民建议,河涌整治好了,应该有一个明确的部门来管理好这些来之不易的整治成果。第四关 珠江以南整治难广州地势北高南低,原八区231条河涌遍布珠江两边,其中有116条需要截污整治,但事实上整治起来各自命运并不同。据江秀贤介绍,珠江以北的河涌依靠地势,利用珠江潮汐涨落,顺势从北往南流,只要主涌截了污,整条河涌截污形势明显好转。但珠江以南的河涌,主干、支流纵横交错,如果只有一条河涌截污了,其他的没有截污也会影响整治效果。对策:构建南部水网记者了解到,针对上述道道难关,有关部门采取对策一一化解,积极与河涌周边居民、企事业单位谈判,合理解决拆迁问题,河涌整治将与城中村改造、旧城危房破房改造相结合。另外,严查乱排偷排污水行为。据介绍,今后河涌周边居民的生活污水将由铺设与河涌平行的管道统一收集,附近工厂、企业产生的废水必须达到符合城市下水道排放标准后进入污水管。对于南部河涌地势较低的现状,广州市水利局表示正展开南部水网整治工程,采取群闸联控等措施改善海珠、荔湾(芳村片)的水环境。

❽ 珠江近十年水质的污染情况

珠江广州河段目前以石油类和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石油类、溶解氧、非离子氨和亚硝酸盐等5项,表明了珠江广州河段的水质污染已从过去的工业污染转向以生活有机污染为主。

据了解,近年来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剧增,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却未能满足要求,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珠江,其污染程度超过工业污水。同时,流溪河两岸的禽畜场给水环境也带来了大量的有机污染物。珠江广州河段的石油类多年来都属于主要污染指标,虽然工业污染源基本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船舶含油废水至今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去年,市区河涌水质污染严重,主要以石油类和有机污染为主,其中东濠涌、沙河涌、马涌、西濠涌、棠下涌和纺织涌都属严重污染级,其余河涌属重度污染级,市区4个人工游览湖污染也比较严重。另外,广州市的饮用水质状况并不容乐观,西村水厂和石门水厂的溶解氧、氨氮、总磷和亚硝酸盐均不连续地出现超标现象,水质的有机污染仍然存在。广州市降水时空差异大,枯水期和丰水期水量相差甚远,因此枯水期污染物难以稀释,也导致水质出现超标现象。

广州市环保局表示,将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建设工程,确保猎德二期、大坦沙三期、沥�首期和西朗首期污水处理系统的完成,届时广州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能力将达152万吨/日,新建的生活、工业小区的生活污水要进入污水系统集中处理。对市区河涌进行整治,重视截污,今年要完成对40条河涌的清淤、保洁。环境保护部门还将强化对水环境和珠江污染源的监控工作,特别控制船舶含油废水直排入珠江。

http://www.gd.gov.cn/govpub/fzgh/qygh/0200612200041.htm

http://news.sina.com.cn/o/2006-07-12/09269437492s.shtml

❾ 珠江的污染

珠江口近岸海域,指的是广州、东莞、珠海、中山、深圳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近岸水域,以及这一带20米水深以内的海区,总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

记者近日从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了解到,该局承担的珠江三角洲近岸海域海洋地质环境调查初步表明,珠江口近岸海域约有95%的海水被重金属、无机氮和石油等有害物质重度污染,5%为中污染级,其中深圳、东莞附近海域污染现象特别严重。

为此,记者沿珠江口两岸行程500多公里,深入实地对近岸海域进行了调查采访。

踏访珠江口:污染状况不容忽视

如果不是那尊“女娲补天”的雕像仍然矗立,记者实在认不出来这就是五六年前曾多次光顾的深圳蛇口“海上世界”一带海滨。4月29日下午,当记者来到深圳蛇口半岛时,再也看不到当年深圳最有名的海滨别墅区边上清澈的海水和柔软的沙滩,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大型停车场及一片正在绿化的填海地带,大海已远远把当年深圳最有代表性的海滨别墅抛在了后面。而就在几年前,这里还可以经常看到大人带着孩子戏水,摸鱼捉蟹。

不远处,旅游景点“海上世界”(当年由“退休”客轮改造,泊在海边)今天早已镶在陆地上,深圳湾的海面已距它近一公里之遥了。就在“海上世界”边上,一条从蛇口半岛延伸出来的污水沟散发着扑鼻的臭味,正往深圳湾排放着污水,在入海口北边几十米外,是一条长达数百米堆积如山、发着腥味的生蚝残骸等堆成的“垃圾带”。临靠这条“垃圾带”的海水浑浊得有点发黑,几十只渔船飘浮在海面上,一些渔民在做着下海的准备。

年近四十的潮汕人李天生说:“我在这一带捕捞已十多年了,因为现在这一带很少能捕到鱼,大伙只好都改为钓蚝了。”他指着正在用钢丝捆扎起来的筏子说,“但是,现在钓蚝也不容易了,要到很远的海面去,以前一次上来可以有上千斤,现在少多了。”

从“海上世界”往左大约有500米的地方,是一个叫南海玫瑰园的小区,业主王先生无奈地告诉记者:“当年就是看中了‘海景’这一概念才买了楼,没想到现在每当海风吹拂时,本来想开窗享受那海风的韵味,可现在必须把窗紧闭,因为海风经常是腥臭扑鼻,闻多了会让人有一种窒息的感觉。”

据了解,从“海上世界”前面的蛇口港到深圳福田红树林,是深圳正在规划建设的大约15公里长的滨海休闲长廊,这个面向深圳湾、遥望香港大屿山的滨海休闲长廊,被称为“深港边界上最具特色的风景线”。当地媒体报道说:按规划,海滨长廊上将实现“生态”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为市民创造一个“叹”(享受)大海的休闲场所,把深圳真正打造成亚热带风光的滨海城市,成为深圳的城市名片。

然而,5月3日下午,记者站在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边上,却再也看不到一湾清澈的海水,找不到凭海临风的感觉,这里的海水多年已不见清,海边沉淀的是黑得散发出臭味的淤泥,扑面而来的是腥腥的海风。据南方日报报道,就连深圳规划与国土资源局有关负责人也承认:现有的深圳湾海水水质,离建设滨海休闲带景观需要还有一定差距。

深圳湾的污染情况并不是珠江口污染的个别现象。5月12日下午6时许,记者来到了珠海市香洲交通渔港码头,海面上泊着数百条船,渔港显得十分繁忙,这里的海水与深圳蛇口一带相差无异,被浑浊海水浸泡过的岸边石头已成黑色。附近大约10米处,一个直径近两米的排污口正向这一带海域里流着散发异味的污水,出水口附近与海面交汇处积满了发臭的杂物。

5月13日,记者又来到了东莞市虎门镇一带,从虎门大桥下边的虎门炮台上行,这里的珠江入海口江面开阔,各类运输船忙碌地在江面穿行,近海面可以隐隐约约看到江面上飘浮的油迹。我们在一家临江小餐馆吃饭时,见到店主不时地将收拾起来的垃圾物直接倒入江中。记者问:这样不担心会污染江水吗?店主不屑地回答,我们这里的餐馆多少年来都一直这样。

在虎门渔港村,上午11点钟原本正是出海捕鱼的时间,可是记者看到的是几十只渔船闲置在河面上,渔民陈先生告诉我们,“这带连着珠江口的是双洲河,现在是在涨潮,所以水面上升了,看上去还清一点,到下午海水退下后,太平一带工厂及村镇的污水就会流下来,那时整个河都是黑的、臭的。”陈先生说,“我是本地人,1972年开始捕鱼,现在污染得太厉害,内河基本没什么鱼可以捕了,捕鱼要去到很远的外河,外河的鱼也越来越少,出海捕鱼的收入还不如油费高,所以很多渔民都不捕鱼了,有转行的,不过多数都没工作做了,船又卖不出去,只能每天泡在这里。”他说,“这里10多天前下过一场雨,陆地上的污水流到河里后,河里仅有的很少的鱼也都翻白肚了。”

从渔港出来转了个弯,不一会儿就进入了“中国服装之都”————虎门,走近镇中心黄河服装城边上,扑鼻而来的是一股恶臭,一条犹如墨汁一样黑色的虎门运河在城中心流淌着,当地人称为“臭水河”。河水黑不见底,水流乌黑发亮,两边可以直接看到平均每隔3米—5米就有的直径半米的排污口,沿江居民王先生说,我们这里的生活及工厂污水基本上都直接流到这河里了,这条河臭了10多年了,今天是刚刚放了淡水,并不太臭,下雨的时候,河底的淤泥都被冲刷上来,臭气冲天,没有人敢在路边停步。”但就是这样被居民称为“不太臭”的期间,记者仍明显感觉到犹如走进垃圾场一样,无法不掩着鼻子走路,而附近的居民纷纷表示“习惯了”,散发着恶臭的河边还有人正在乘凉。

看权威报告:珠江口恐成“死海”

深圳、珠海与东莞附近海域的污染只是个缩影。5月12日,记者随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环境与地质工程调查所所长郑志昌来到了珠海最南面的高栏港附近海域,他率领的调查人员正有外伶仃洋调查。他说,这两年来,该所先后对内外伶洋海域近海进行了全方位调查。结果显示,珠江口伶仃洋绝大部分海域的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达到了重污染级水平。

郑志昌所长的团队所进行的调查,正是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承担的珠江三角洲近岸海域海洋地质环境调查项目。该项目从属于新一轮的国土资源大调查,由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局立项,自2003年起,计划历时3年,完成珠三角近岸海域的海洋地质环境和灾害调查工作。珠三角近岸海域,指的是广州、东莞、珠海、中山、深圳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近岸水域,以及20米水深以内的海区,总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主持这个项目的该所高级工程师夏真介绍说,至今年,项目组已经完成了内外伶仃洋近岸海域海洋地质和环境调查工作,大致结论是,这些地区重金属、有机质、氨、氮以及富营养的农药残留污染特别严重,对沿岸包括渔业在内的养殖业有很大影响。珠江口附近海域海水中无机氮、氨、PH值、磷酸盐、铅、硫化物、石油类均达到了重污染级。其中重金属铅、无机氮、石油几乎100%污染超标。而且珠江口伶仃洋绝大部分海域的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达到了重污染级水平。

根据该项目组对珠江口附近2500平方公里的近岸环境调查,在内伶仃岛以北,南沙、虎门、宝安、南澳等海域的浅水层和深水层,约有95%的海水达到了国家重污染级标准,5%为中污染级。其中虎门沙角电厂附近的交椅湾,蛇口到香港间的深圳湾海水污染最为严重。据专家分析,如果不对该区域的污染进行有效治理,这片宽广海域以后可能会无鱼无虾,成为中国的“死海”。

更可怕的是,就是这一片未来的“死海”,也可能从地图上消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这项最新调查还显示:珠江口及周边海岸由于工业污染、无序开发等原因,港湾水面萎缩,污染日趋严重,百年后伶仃洋可能被填平。

曾对此有过专门研究的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平日教授说,伶仃洋萎缩变小以致最终消失这在科学界并没有争议,现在主要研究的是多长时间消失的问题,目前有七八十年和100多年各种说法。而且按照目前珠江口海水淤积的程度,有专家预测,照此下去60年后珠江河道将无法通航。

据了解,由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承担的《珠江三角洲近岸海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采用海陆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空中遥感、海底物探、地质取样、钻探、锥探、海水取样等方式,查明调查区内地形、地貌、沉积物类型,海水化学特征(水污染),重点区段海岸线变迁、航道淤积等,以及区内潜在的地质灾害类型和分布,提出预灾减灾建议。

根据资料及卫星遥感数据,大规模的围海造地、养殖及建设港口码头等,使珠江口沿岸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陆地大规模向海洋推进,珠江口东岸的浜沙、大铲湾、深圳湾、蛇口及珠江口西岸的下沙附近、横门的东西围、新垦的十九涌等,在1978年到1988年之间,陆地向海洋推进多至1000米左右,1988年到1998年之间达到一两千米,1998年到2003年之间也达到6000多米。加上无序采沙,年年开挖航道等,伶仃洋正在变浅,水路不像以前那样开阔,伶仃洋正在萎缩变小。

也就在5月12日,广东省海洋渔业局举行了2004年海洋环境质量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04年度海洋环境质量报告。报告称,由于无机氮和磷酸盐的比例严重超标,导致珠江口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的状态,近岸海域无机氮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活性磷酸盐达到或超过三类海水水质标准,营养盐比例严重失衡,水体呈严重富营养化状态。无机氮和磷酸盐由正常的2∶1上升到150∶1,超标了75倍,污染程度为全省海域最高。有关资料显示,广东珠江口海域环境恶化成全国第二严重污染区。

广东省海洋渔业局的报告说,珠江口滩涂生物受到重金属铜、铅、镉、锌和石油烃的污染。珠江口海域生物多样性已受到了严重威胁,以前大量存在于该地的对虾已消失,优质鱼不见,只剩下了一些杂鱼小鱼,红树林正慢慢在珠江口消亡。这一点,广东沿海的渔民们感触最深。记者在东莞渔港采访周围的渔民时,当地的渔民也说:“我们这里已经没有大鱼了,现在鱼越来越小,价格也贵了。”

据了解,以前珠江口海域是200多种海洋鱼类的产孵和索饵场,但现在这里已鱼不成汛,种不成群,捕捞品种明显减少,且品质极低。有统计显示,近25年间,广东列入国家、省和国际保护名录的珍稀濒危水生动植物已扩大到近400种!广东的海洋捕捞总量已连续5年出现负增长,全省海洋捕捞渔船有2/3以上亏损,近1/8的从业者年人均收入低于省级贫困标准,一些渔民干脆把船租给外地人,上岸另谋生计。

一个小女孩正在海边捡贝壳,而她根本不知道的是,她身后珠三角近岸海域有95%的海水已不同程度地被污染。

❿ 《广州珠江河段近年来水质调查报告》

一: 珠江年前河段水质
珠江广州河段包括西航道、前航道、后航道和黄埔水道,整个河段水环境已受到严 重污染。近些年,广州市政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整治水污染,主要工业废水排放实行了“一控双达标”,2000年工业废水排放量比1996年大幅减少7727.85万吨;但生活污水排放呈迅猛增加之势,由于生活污水收集困难,目前处理率只达到约26%,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珠江,成为珠江水污染的主要因素。
环境污染使广州面临水质性缺水 自“九五”以来,珠江广州河段水质基本为V类(重度污染)。珠江广州河段特别是 西航道是广州市的主要饮用水源地之一,以此为水源的西村、石门两水厂占全市区供水 量的48%,但两水厂的水源水质只能达到IV类,主要是大肠菌群超标。前航道的车陂、 员村水厂,黄埔水道的黄埔水厂,后航道的河南水厂都因水源水质严重污染而关闭。随 着南洲水厂的投产,后航道的石溪、鹤洞水厂即将因水源水质问题被关闭。水源地水质 问题已成为目前和将来广州市供水的主要制约因素,水质性缺水正威胁着广州。
二: 水质受污染原因
原因一

人口和经济增长带来环保压力

1, 虽然 广州工业污染基本得到了控制,但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 2000年广州市区生活污水排放量达 125万吨/日, 成为影响珠江广州河段水质的主导因素。 加上旧城区人口高度密集,污水系统没有实现雨污分流,市区19条主要河涌充当排污渠,大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入珠江。

2, 城市污水治理滞后,目前广州市总污水处理能力62万吨/日。 与生活污水排增长速度比,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相对迟缓。“九五”前期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7.6%, 到2008年才增长到26.3%。生活污水对珠江的影响远远超过工业废水,致使珠江广州河段有机污染突出,并掩盖了工业污染治理所取得的成效
原因二 上游经济快速发展造成污染转移
云南、贵州矿藏资源丰富,工业布局为重型结构,主要是耗能大的化工、冶金和采矿工业,糖烟酒次之;广西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和矿藏资源优势,以有色冶金工业为主,制糖次之;广东珠江三角洲是全国三大经济圈之一,人口和产业高度聚集,在占全国0.3%的国土上,聚集了全国2.8%的人口,创造了全国6.9%的GDP,进出口外贸总额约占全国的1/3。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废污水大量集中排放,《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珠三角地区所排废污水量约占全国废污水量的1/8,使得珠江三角洲城市附近水体受到较严重污染,这是珠江三角洲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流域经济将从下游向中上游发展,化工、造纸、电力、食品、印染、建材等污染行业将继续快速发展,上游污染负荷增加、范围扩大,水污染防治任务将更加艰巨。
原因三 投入不足污染控制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与之配套的管网建设、运行都是巨额费用,目前, 基本上是由政府投入,投资渠道单一, 环境保护投资明显不足。
另外 珠江上游许多城镇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农村的生活污水基本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而且区域建设程度不平衡,流域中上游地区不少地市的城镇污水处理率为零。 生活污水已成为局部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原因四 环境意识薄弱执法力度不够
目前流域内各省各市对一时的经济利益与长远的环境利益的认识还很不足,不能自觉地考虑生产生活行为的环境后果。 环境和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尚未形成,常常出现牺牲环境和资源去追求眼前的经济发展,为获得短暂利益而损害长远利益的现象。 虽然国家已建立了较完善的环保法律 体系,但环保执法力量薄弱, 监督管理机构不健全,个别地方和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存在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现象, 使环境管理效力不高; 由于环境执法监督管理能力不足,加之部分企业受利益驱动, 广东省超标排放废水或偷排废水的情况仍较突出,加剧了水环境恶化。
原因五 排污收费标准远低于环境危害成本

工业排污收费标准远低于内部污染治理成本,更低于导致的环境危害的社会成本,客观上使超标排污合法化,未能对积极控制污染起到刺激作用。 此外,鼓励和刺激全社会预防污染、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的综合经济政策体系远未形成; 废水处理等产业没有走上有利可图、环境成本内部化的良性循环; 环保行业吸纳社会等各方面的资金很少,还处于主要靠政府投资的局面;对超标排污、偷排等处罚过轻。这一切都使高水耗、低效率、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长久在广东保持了下来。
三: 受污染水对居民的影响
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随着饮水和食物,把水中的各种元素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的各个部分。当水中缺乏某些或某种人体生命过程所必需的元素时,都会影响人体健康。例如,有些地区水中缺碘,长期饮用这种水,就会导致“大脖子病”,就是医学上所称的“地方性甲状腺肿 ”。
当水中含有有害物质时,对人体的危害更大。致癌物质可以通过食用受污染的食物(粮食、蔬菜、鱼肉等),带入人体,还可以通过饮水进入人体。据调查,饮用受污染水的人,患肝癌和胃癌等癌症的发病率,要比饮用清洁水的高出61.5%左右。
当污水中含有汞、镉等元素排入河流和湖泊时,水生植物就把汞、镉等元素吸收和富集起来,鱼吃水生植物后,又在其体内进一步富集,人吃了中毒的鱼后,汞、镉等元素在人体内富集,使人体患病而死亡。
这样,从水生植物→ 水生小动物→ 小鱼→ 大鱼→ 人体,形成了一条食物链。人体最后成了汞、镉等元素的“落脚点”。

四: 水污染解决方法
多管齐下管好珠江水污染

改善珠江广州河段水质,显然应从污染源治理着手,采取污染源控制—削减—稳定—管理的途径,实现水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主要对策有:
加强生活污水拦截处理是关键。在进一步巩固工业污染源治理的同时,加大生活污水排放治理力度,老城区沿河涌布设截污管(渠)拦截污水,新城区完全实行雨污分流,污水俱进污水处理厂。尽快实施完善广州市污水处理工程,使污水处理能力在2020年前加大到377万吨/日。并建议考虑建设大坦沙、猎德、西朗等深度污水处理系统。
调整产业结构,限制污染项目上马,推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用水,减少废水产生量。
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衔接,按照城市发展规划逐步向东南搬迁对水源有污染的企业,关闭不符合“一控双达标”要求的企业。与广州流溪河、西航道、沙湾水道、东江北干流及顺德水道等重点水源区保护相结合,建设联片的水污染控制区、优质水源和生态保护区。

根据有关规划,尽快实施在石井河源头约两万平方米的沼泽湿地上兴建一个集观赏功能与治污功能于一体的石井源头湿地公园。利用湿地植物对污水的天然自净能力,帮助处理石井河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保护源头水源。并在沿岸种植乔灌、草皮护岸;

在边滩引种清水型的苦草、金鱼藻、轮叶、黑藻类等水生植物,充分吸引水中氮、磷元素。并且在水中投放鲢鱼、鳙鱼、鲤鱼等滤食性的浮游动植物及底栖动物的鱼类,多管齐下,净化水体。整治后的石井河将直接改善石门、西村水厂的取水质量。
加快实施上游流溪河、白坭河增加来水的措施。
西航道枯、丰水期的水质相差较大,主要是上游枯季来水较小。据研究,流溪河挖潜可增加枯水流量至33 /s,对改善西航道水质有较大的作用。近期应加快流溪河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统一调度水库的运作,增加流溪河上游枯季来水量。
建议加快三座水闸的重建和西南涌、芦苞涌的清淤整治进程。目前,北江位于三水市的刘寨水闸、西南水闸正准备拆除重建,而芦苞水闸则进一步加固。三座水闸下游的芦苞涌、西南涌等进行全面清淤整治,以使河道畅通,为自然引流北江水至西航道创造了条件。引入上游的北江水和流溪河水量挖潜,可以显著提高广州市西村、西村及石门三大骨干水厂的水量、水质。
加强市区河涌整治。改变现有的雨污合流排水系统,逐步改为分流制;在河涌两岸铺设截污管道,把河涌截污污水送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并尽可能将处理厂尾水引至河涌上游排放;加强河涌保洁和管理;日常打捞水中漂浮物,不定期进行河涌清淤,防止和制止向河涌倾倒垃圾及工业废渣;利用潮水涨落自然净化河涌污水,研究改建现有河涌的挡潮闸,充分运用自动化控制技术,根据潮水涨落特点,灵活调度,纳潮冲污。
加强与佛山、南海等周边城市的共同治理跨境的水污染问题。根据对上、游河流污染问题调查研究结果制定《广州、佛山市水污染综合整治方案》,方案确定后将由广东省政府颁布,广州、佛山两市共同联手实施。
制定和实施分阶段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体系。加强水环境治理法规体系建设,依法治理、保护环境。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遵循“控制源头、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分担”的原则。
五:整治后珠江河段水质景观变化
摘自羊城晚报2008年3月25日报:国家环保部昨日公布了今年2月《全国地表水水质月报》,其中珠江干流水质为良好,支流水质为优,珠江广州河段保持了4类水标准。报告认为,与去年同期和上月相比,全国七大水系总体水质无明显变化。

根据报告显示,2月珠江干流与上月及去年同期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15个断面中,I~III类水质占80%,IV、V类占20%,无劣V类水质。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石油类、溶解氧(DO)。珠江支流水质则为优,12条支流的14个断面水质类别为:I~III类水质占92%,劣V类占8%。主要是流经深圳市的深圳河为重度污染,水质属于劣V类。

阅读全文

与广州哪些河有污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博越中央空气净化器滤芯怎么换 浏览:170
达芬奇颜色回批用什么格式 浏览:742
最好的水处理方法 浏览:288
离子交换法什么意思 浏览:968
清洗柴油滤芯怎么换 浏览:220
电热水器加入除垢剂 浏览:864
储水式电热水器免拆水垢工具除垢剂 浏览:164
净水器加盟商哪个好 浏览:896
双氧水加碱除垢功效会娇弱吗 浏览:957
饮水机胆坏了有什么症状 浏览:592
沈阳什么地方卖污水泵 浏览:898
怎么在家里提取蒸馏水 浏览:901
处理碱性废水加入什么 浏览:809
大只屈臣氏蒸馏水 浏览:18
市场污水怎么处理 浏览:140
松江区原装反渗透阻垢剂厂家 浏览:183
北斗七星空气净化器怎么开 浏览:589
农村污水有什么特点 浏览:53
饮水机用的什么泵 浏览:633
淮南净水设备什么牌子好 浏览: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