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赞美汾河的诗句
1. 关于汾河诗句
关于汾河诗句 1.赞美汾河的古诗句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第一首 《汾河晚渡》张 颐)
山衔落日千林紫,渡口归来蔟如蚁。
中流扎扎橹声清,沙际纷纷雁行起。
遥忆横流有幸秋,当时意气谁能俦。
楼船萧鼓今何在?红蓼年年下白鸥。
(第二首)
在这春回大地的夜晚,
静静的漫步在河边,
这一刻,
汾河的清流洗净了,
白天的铅华和浮躁,
也洗净了我,
周身的劳顿和疲惫,
伸展肢体,
深吸一口,
沁人心脾的空气,
环顾四周,
早已忘却了,
一直压在心头的哀伤,
感觉很美很美。
放眼的汾河,
静静地流淌着,
一切感动天地的,
历史和现实,
都将被静静的河水,
珍藏在记忆深处。
这就是山西文化,
最深层次的体现,
一切能掀起,
风云际会的力量,
都会在这里,
得到最纯真的注解。
在历经千年的岁月之后,
汾河依然常怀慈爱之情,
灌溉养育着这片,
博大精深的三晋土地。
于是,我又想到了,
真实的爱情,
想到了一切,
人世间的爱意,
汾河满盛着,
这深浓的爱意,
从古至今奔流不息,
又多么像人间,
处处存在的久远真情,
世世代代,绵延不绝。
圆梦汾河,
情深悠远!
2.赞美汾河的古诗句有哪些
1、《水》唐代:徐夤火性何如水性柔,西来东出几时休。
莫言通海能通汉, 虽解浮舟也覆舟。湘浦暮沈尧女怨,汾河秋泛汉皇愁。
洪波激湍归何处,二月桃花满眼流。2、《览史》唐代:张良璞享年八十已,历数穷苍生。
七虎门源上,咆哮关内鸣。 建都用鹑宿,设险因金城。
舜曲烟火起,汾河珠翠明。 海云引天仗,朔雪留边兵。
作孽人怨久,其亡鬼信盈。 素灵感刘季,白马从子婴。
昏虐不务德,百代无芳声。3、《送狄尚书镇太原》唐代:姚合授钺儒生贵,倾朝赴饯筵。
麾幢官在省,礼乐将临边。 代马龙相杂,汾河海暗连。
远戎移帐幕,高鸟避旌旃。 天下屯兵处,皇威破虏年。
防秋嫌垒近,入塞必身先。 中外恩重叠,科名岁接连。
散材无所用,老向琐闱眠。4、《送邢郎中赴太原》唐代:姚合上将得良策,恩威作长城。
如今并州北,不见有胡兵。 晋野雨初足,汾河波亦清。
所从古无比,意气送君行。5、《送友人往太原》唐代:李频离亭聊把酒,此路彻边头。
草白雁来尽,时清人去游。 汾河流晋地,塞雪满并州。
别后相思夜,空看北斗愁。
3.关于太原的诗句
送裴相公上原 唐•王建
还携堂印向并州,将相兼权是武侯。
时难独当天下事,功成却进手中筹。
再三陈乞垆烟里,前后封章玉案头。
朱架早朝立剑戟,绿槐残雨看张油。
遥知塞雁从今好,直得渔阳已北愁。
边铺警巡旗尽换,山城候馆壁重修。
千群白刃兵迎节,十对红妆妓打球。
圣主分明交暂去,不须高起见京楼。
送狄尚书镇太原
年代:唐 作者:姚合 体裁:五排
授钺儒生贵,倾朝赴饯筵。麾幢官在省,礼乐将临边。
代马龙相杂,汾河海暗连。远戎移帐幕,高鸟避旌旃。
天下屯兵处,皇威破虏年。防秋嫌垒近,入塞必身先。
中外恩重叠,科名岁接连。散材无所用,老向琐闱眠。
太原早秋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体裁:五律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4.求一篇描写太原汾河的文章(300~500)
太原汾河景区,即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建于1998年10月,2000年9月首期工程完工并对外开放,总投资5.6亿元。景区北起胜利桥上游155米,南至南内环桥下游125米,全长6公里,宽500米,占地300公顷。设计为人工复式河槽,由中隔墙分成东西两渠,东侧为清水渠,宽220米,由四道橡胶坝分为三级蓄水湖面;西侧浑水渠,宽80米,排泄上游洪水和水库灌溉输水。东西两岸各布置一条箱形排污暗涵,接纳沿线城市排污管道和边山支沟来水,送至下游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
汾河景区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积极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围绕“人.城市.生态.文化”的主题,把河道治理、环境保护、城市绿化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环境综合整治,保持了城市滨河区良好的自然生态,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
景区共种植乔木15286株,灌木8301株,色块4万平方米,草坪82万平方米,形成130万平方米的绿地和178万平方米的水面,使市区人均增加公共绿地1.5平方米。在人口密集的市区中心,形成如此规模的绿色走廊,对净化空气、消除水体污染、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产生了重要作用。据观测,该区域夏季最高气温比其它区域降低4℃左右,相对湿度提高10-20%,每日可生产新鲜氧气1678.5吨,吸收降解废气3480余吨。
景区两岸带状绿化平台上分布着六个分景区、四个广场、十个园子,建设了十四个各具特点的景观景点。沿汾河西岸,“晋汾古韵”、“梨园余音”、“五环生辉”广场,分别反映了悠久的三晋历史文脉、博大精深的戏曲文化和活力四溢的体育健身场景。沿汾河东岸,“汾河晚渡”、“雁丘”、“沙滩碧水”、“超越时空”、“生命之源”、“日台”、“七亭”、“渡口”、“画舫”、“乐坛”等景点,依水造景、依绿设景,畅游其间,您可领略到现代文明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景区湖面上点缀有彩色橡胶坝、大型音乐喷泉、鸟岛、绿洲等,展现出一幅波光潋滟、水天一色的画面。夜幕降临,遍布各分景区的80多种风格各异的7000余盏灯饰与滨河东西路四条光带交相辉映,展现出一幅彩斑斓的立体美景。
5.关于风的诗句——《秋风辞》
《秋风辞》原文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秋风辞》赏析
诗开篇写道:“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阵阵秋风卸白云而飞,岸边的树木已不复葱郁,然而纷纷飘坠的金色的落叶,为秋日渲染了一副斑斓的背景。大雁苍鸣,缓缓掠过樯桅……短短两句,清远流丽。
秋日乃惹人思情,虽有幽兰含芳,秋菊斗艳,然凋零的草木,归雁声声,勾起汉武帝对“佳人”不尽的思念之情:“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此句写的缠绵流丽乃一诗之精华。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三句,竭力描写汉武帝泛舟中流、君臣欢宴景致。当楼船在汾河中流疾驶,潺缓的碧水,顿时扬起一片白色的波浪。在酒酣耳热之际,不禁随着棹橹之声叩舷而歌。
紧接着却出现了“欢乐极兮哀情多”。君临天下,当藐视一世,俯视天地之间,应慨然得意忘形尔。何来如此幽情哀音?王尧衢《古诗合解》卷一一语道破:“乐极悲来,乃人情之常也。愁乐事可复而盛年难在。武帝求长生而慕神仙,正为此一段苦处难谴耳。念及此而歌啸中流,顿觉兴尽,然自是绝妙好辞”原来,即便是君王也免不了生老病死,眼前的尊贵荣华终有尽时,人生老之将至,所有一切也会随着死亡不复存在,所以又怎能不因为“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而忧伤呢?
⑵ 谁能说说兖州历史
兖州,古九州之一,今山东省兖州市。 “兖州”一词的出现始于春秋以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著书立说,把禹时的九州冠以称谓,兖州即其一。“兖”古作“沇”,《史记·夏本纪》“兖州”作“沇州”。 沇水原出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入海。沇水的河段称谓与流域记载不一,《尚书·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伪孔传》载:“泉源为沇,流去为济。”《水经注·济水》:“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以上记载,沇水在黄河北岸济水的发源处,《禹贡》载兖州得名于沇水,其州境在黄河以南济水中、下游。《汉书·地理志》叙沇水自发源入海,未提发源以后或下游称济水,则沇实指济水全流。近世黄河北岸的济水有时亦称沇水。总之,从以上的这些记载分析, 沇水和济水实为一条河流,上游称沇水,下游称济水,有时全流亦称沇水或济水,只是由于各个时期的称谓不同而已。古兖州的地域范围与沇水的流域有关。《尚书·禹贡》载:“济、河惟兖州。”《尔雅·释地》载:“济、河间曰兖州。”《周礼·夏官·职方氏》载:“河东曰兖州。”这些古书中的济为济水,亦应为沇水。因此,济水与黄河之间应为古兖州的区域范围。 《尔雅·释地》邢昺疏:“李巡去:济、河间其气专质,厥性信谦,故曰兖。兖,信也。”《隋书·地理志中》载:“兖之为言端也,言阳精端端,故其气纤杀也。……旧传太公唐叔之教,亦有周孔遗风。今此数郡,其人尚多好儒学,性质直怀义,有古之风烈矣。”意指济水和黄河之间,所处地理条件甚好,属孔孟圣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受周礼孔孟思想影响,其德行忠厚,信义诚实,性情严谨,因此“封”为兖。 “兖”通“沇”在许多史书上都已得到证实。而“沇”演变成“兖”,古人有这样的说话:“沇”字的篆文立水旁写作横水置于“允”上,后又隶变为“六”,改为“兖”字。因此,“沇”的本义为水名,今“兖”的意义是后人附加的。封其地为“兖”,也应在春秋战国以后。 兖州的“州”,原指水中可居之地。后来人们在河边的高地上居住,继而形成为居民点,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繁衍以及阶级的对立,逐渐发展为邑或都城。“州”便成为一种行政区划的代名词。然而作为古九州的“州”仍指水中可居之地。 兖州最早出现是依地理区划而言的。古书中有黄帝划州分野、建置万国的说话,虽系后人用王朝观念对原始社会疆域的附会依托,不足信以为实,但禹分中国为九州的说法则较为流行。夏禹是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过渡式人物,虽有理想人物化身之意,但仍不失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尚书·禹贡》记载:禹根据地理概况,依照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把中国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个大的区域,故曰九州(“九州”在禹时并非确指,“九州”的具体称谓也并非大禹时所为)。并分别叙述其山川、湖泊、土壤、物产、田赋等级、贡品名目以及水陆经路和少数民族等。 作为地理区划,早在夏禹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形成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原始文化中,就存在着类似于区域性的形式。通过考古学诸文化的发现,并通过它们本身所反映出来的特殊性与共性表明,我们的祖先所创造的原始文化就已经存在着区域性问题,因此,也可设想为“整体”的划分。至于能否形成人为的区域性划分,却很难证明。 古代的行政区划往往以地理条件为根据,受地理因素的制约。夏、商、周三代均有关于九州或十二州的记载,虽所指有所不同,三代皆有“兖州”,作为地理概念用语。其地约在今河南东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春秋以后,诸侯国逐渐确立了自己的行政区划,但由于地理概念的代名词不太适应作为行政区划的用语需要,因此常易混淆。到了秦代,废除州名,全国实行郡县制。 兖州正式作为行政区划是在西汉武帝设十四州刺史时开始的。 汉代由于“开地斥境”,扩大了疆域规模。据《汉书·地理志》载,汉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把全国重新划分为十四州,设十四州刺史部。兖州是其中之一,治所设在濮阳,辖山阳(辖瑕丘、橐县、方与……等)、东郡、陈留、济阳、泰山、东平六郡国。王莽时期认为汉代的“州名及界,多不应经”,把州名作了改动或合并,兖州未变。东汉建武十一年(35),将西汉时期的朔方并入并州,改全国为十三州。兖州治所在昌邑(今山东金乡县西北40里),下辖陈留、东郡、任城、泰山、济北、山阳(今兖州属山阳郡)、济阳、东平八个郡国,大体范围在今山东西部及河南东部。 三国时,兖州区域属魏国。曹操领冀州牧后,为扩大势力范围,缩小其他州区并入冀州,兖州辖区未动,仍辖八个郡国。仅将汉时陈留改为陈留国,任城国改为任城郡。据《三国疆域志》载,兖州初治昌邑,后移治廪丘(今山东鄄城县东)。 晋时,设兖州刺史部,辖濮阳国、东平国、济北国、泰山郡、陈留郡、济阳郡、任城国、高平国(治昌邑,辖瑕丘、金乡、巨野……等)八郡国五十六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西晋灭掉吴国,把全国划分为十九个州部。永嘉年间设立二十一个州部。兖州均为其中之一,初治廪兵,后移治郓城(今山东郓城西北)。晋惠帝末年(290),兖州全境沦没,附属后赵。战乱中的兖州黎民百姓,大量南迁,到东晋元帝时便在南方设置了侨州、侨郡、侨县、侨乡等,兖州为侨州之一,治所设在京口(今江苏丹徒)。晋明帝太宁年间(323—325)以郄鉴为兖州刺史,寄居广陵(今江苏江都县东北)。康帝建元初(343)寄治金城(今江苏江宁县北)。穆帝永和(345—356)中侨治下邳(今江苏邳县东),淮西公太和(366—371)中又移治山阴(今江苏淮安),孝武帝太元(376—396)中还治广陵,并割江淮地区为兖州辖境,领十四郡。历史上称广陵之兖州为南兖州。而称北方郓城同时存在的兖州为北兖州。北兖州辖东平、高平、济阳、济北、任城等郡。 南朝刘宋初年,武帝刘裕平河南,又设兖州于滑台(今河南滑县),时称西兖州。宋文帝元嘉十年(433)移治邹山(今山东邹城东南故邾城),又寄治彭城(今江苏铜山县),徒迁须昌(今山东东平县西北50里)。元嘉二十年(443)把兖州区域分属徐州、冀州,其兖州旧地为鲁郡代替。至元嘉三十年(453)六月复立兖州,治瑕丘(今兖州市),宋孝武帝孝建初年(454)治湖陆(今江苏沛县北),宋明帝秦始初(465)移治瑕丘。齐、梁时,又设北兖州于清江,设南兖州于广陵。 兖州降魏之后,侨治于淮阴,旧地兖州移治于滑台,后治瑕丘。时称瑕丘之兖州为东兖州,复曰兖州。而滑台之兖州则为西兖州。北魏孝昌年间(525—527),西兖州又移治于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北魏太和年间(477—499)置南兖州于涡阳(今安徽蒙城县东北),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又移治谯城(今安徽毫州)。当时称兖州(瑕丘)、西兖州(滑台)、南兖州(谯城)为三兖州。东魏时设兖州于瑕丘,改置南兖州于陈留,西兖州于济阳(今山东曹县西北)。北齐时,改清江之兖州为淮州,广陵之兖州为东广州。 隋初沿袭前制,开皇三年(583),“遂废诸郡,行州县之制”。大业二年(606),瑕丘之兖州改为鲁郡,领十县。西兖州改为东郡,南兖州改为谯郡。 唐高祖李渊立朝后,实行州治。武德五年(622)平徐元朗部,置兖州。治所设在瑕丘,领任城、瑕丘、平陆、袭丘、曲阜、邹、泗水七县。贞观十四年(640)置兖州都督府,辖兖、秦、沂三个州。天宝元年(742)改兖州为鲁郡,乾元元年(758)复为兖州,领八县,同时设兖海节度使,治瑕丘,隶属河南道,辖兖、海、沂、密四个州。 五代十国时期,梁、唐、晋、汉设兖州秦沂节度使,属河南道,治瑕丘。到后周时期,因慕容彦超据兖州时反叛,遂降兖州为防御州,领六个县。 宋朝大中祥符元年(1008),兖州升为大都督府,政和八年(1118)改为袭庆府,治瑕县,隶属山东东路,下辖瑕县(今兖州市)、奉符(今泰安)、泗水、袭县(今宁阳)、邹县(今邹城)、任城(今属济宁市)、仙源(今曲阜)、莱芜、金乡、鱼台十个县。 金改设兖州。初置泰宁军,治嵫阳。大定十九年(1179)改为泰宁军节度使,隶属山东西路,辖嵫阳、曲阜、泗水、宁阳四个县。 元朝设兖州,治嵫阳,隶属济宁路。宪宗二年(1252)分隶东平路。至元五年(1268)复属济州,至元十六年(1279)改隶济宁路总管府,辖嵫阳、曲阜、泗水、宁阳四个县。 明初,嵫阳并入兖州。兖州辖三县,隶属济宁府。洪武十八年(1385),明太祖封其第十子朱檀为鲁王,藩兖州,升兖州为府,隶属于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复置嵫阳县为兖州府治所在地,辖济宁、东平、曹、沂四州二十三县。 清代仍设兖州府,治滋阳,隶属山东省。据乾隆三十一年(1766)版(兖州府志)记载,兖州府辖一州十三县。 1913年废州府制,改道县制。撤销兖州府,府所在地改属济宁道。 1948年7月,滋阳县城区称兖州市,农村称滋阳县。同年12月,市县合并,称滋阳县,隶属尼山专署。1962年1月,滋阳与曲阜分治,滋阳县改称兖州县,隶属济宁专署。1984年4月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兖州县隶属济宁市,下辖十三区(镇),三十五个乡,六个街道办事处,五个居民委员会。1992年兖州县辖五个镇八个乡。1995年9月19日,兖州县改称兖州市。1995年兖州市辖九镇四乡。2002年兖州市辖十镇和两个办事处。2011年兖州市辖六镇(含两个省级开发园区)和五个办事处。
⑶ 山东曲阜简介
基本概况曲阜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北距省会济南135公里,西南距济宁45公里。北依泰岱,南瞻凫峄,东连泗水,西抵兖州。地理坐标为东经116°51′-117°13′,北纬35°29′-35°49′。南北最大纵距35.8公里,东西最大横距25公里,总面积895.93平方公里。 “东方圣城”曲阜由于是先秦时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诞生、讲学、墓葬和后人祭祀之地,因此被列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曲阜是儒学之源,儒教之根, 是儒学开山的开山之地,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历史悠久、文物众多、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资源丰富、交通发达,是鲁中南的一块宝地。
曲阜是古代东夷族部落居住中心,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主要地区,亦是周代东方的礼乐之邦,孔子诞生于尼山,成长于阙里,设教于杏坛,出仕于鲁都,归葬于泗上,在曲阜留下了众多活动遗迹。
春秋时期,鲁国文化发达,人才辈出, 国都定位曲阜。曲阜是周代东方的礼乐之邦,这就为儒学的产生于此,提供了丰厚的基础。在这礼乐得天独厚环境熏导下长大的孔子,勤学好思,孜孜不倦,治学严谨,身体厉行。初周游列国14年,后潜心治学,聚徒讲学,册《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全面整理了中国古代文献,并培养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积毕生之功力,在曲阜创立并传播了儒家学说。
孔子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以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作为孔子的故乡曲阜素以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文物丰富、及古建筑雄伟称誉世界。全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300多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2 处。其中“三孔”(孔府、孔庙、孔林)最为著名,已于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近年来曲阜城市建设基本形成了以明故城为中心,东工、西文、南新、北林的十字花瓣型城建格局。旧城城墙重新进行了修复,保持了传统的风貌和和谐的环境,新城向南新区、火车站方向发展。市区大街小巷全部建成沥青或水泥路面,各主要街道栽植了以国槐为主的行道树,道旁增建了绿篱、绿地,对大沂河公园、327国道城区段、京福高速公路出口均进行了重点绿化美化。 城区面积已达13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33、8%,主要街道保洁率100 %。昔日古老的旧城已变成道路宽阔、楼房林立、环境优美、服务设施齐全的新兴旅游城市。 区位交通曲阜位处中国经济的区域中心,辐射国内经济最大市场的前沿和腹地。
曲阜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京沪经济带和新亚欧大陆桥的交汇点上,位列山东省综合实力30强。
曲阜位于山东省重点发展的三大区域经济中心之一的济宁中心。
曲阜是山东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之一济宁都市圈的核心。
曲阜鲁西南最具发展优势的地区,连接华东与华北、沿海与内陆的重要通道。
曲阜周边地区拥有国内最广阔的市场。以曲阜为半径的500公里范围内包括了京津环渤海经济圈、山东半岛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等中国经济最有潜力的区域。
曲阜所在的山东及毗邻的江苏、河南、安徽等省为中国华东地区经济强省和人口大省。
曲阜具有内陆和沿海城市的双重优势,京沪高铁的建设将给曲阜带来一个空前的机遇。
公路:中国南北大动脉104国道、京福(北京—福州)高速公路,和东西大动脉327国道、日菏(日照—菏泽)高速公路在曲阜境内纵横交叉,连接成网。
铁路:中国经济大动脉京沪(北京—上海)铁路通过曲阜;兖石(兖州—日照)铁路通过曲阜,向西与陇海线相连,直达中国西部、中亚、西亚与欧洲。
高速铁路: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沪高铁在境内穿过并设中心站,预计2008开工建设。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后,从曲阜乘高速列车2小时可达北京,2.5小时可达上海。
航空:曲阜到济南遥墙国际机场1.5小时,到建设中的济宁机场1小时,到徐州观音机场1.5小时。
港口:曲阜距日照港240公里,距青岛港420公里,距京杭大运河重要河港济宁港40公里。 地理位置曲阜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位居北京至上海中心,北距省会济南135公里,西南距济宁45 公里。北依泰山,南瞻凫峄,东连泗水,西抵兖州。南北最大纵距35.8公里,东西最大横距25公里,总面积895.93平方公里。境内百余座山头绵亘在东、北、南三面边境线上,群山内侧散布着几十个大小不等的阜丘,中西部为大片的肥田沃土。山丘与平原之比为3:7, 构成了东北高、西南低的基本地势。最高点是北部的凤凰山,海拔548.1米, 最低点在西南部的程庄,海拔47米,城区中心海拔60.5米。
境内地下水属淮河流域南四湖水系。共有大小河流14条,主要有泗河、沂河、蓼河、崄河4条河流。泗、沂两条主干河流自东向西横贯全境。 河流总长度245.9公里,年平均径流量18044万立方米,年平均径流深201.4毫米, 年平均实际可利用水资源总量23087万立方米。全市有水库塘坝270座,总库容15516 万立方米。其中:水库62座,主要有尼山水库、河夹店水库、梨园水库、胡二东水库、白塔水库、吴村水库、韦家庄水库等。 气候特点曲阜属暖温带季风性大陆气候,四季分明,降水较为丰沛,具有春季多旱、夏季多雨、秋季干旱、冬季干冷少雪的气候特点。境内年平均太阳辐射热量120千卡/平方公里,常年平均日照时数2433小时,常年平均气温13.6℃,常年降雨量666.3毫米,常年无霜期199天,年平均风速2.4米/秒。 生物资源全市生物资源繁多。粮食作物15种,115个品种,主要有小麦、 玉米、高梁、谷子、绿豆、地瓜、大豆、水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等。常种的蔬菜、瓜果类作物有40余种。各类花卉135种,其中:兰花为“市花”。 药材120余种。林木有乔、灌、花木140种及变种。经济树主要有苹果、桃、杏、梨、山楂等29种。观赏树有桧、柏、银杏、雪松、丁香等49种,其中:桧柏为“市树”。水生植物26种。畜禽主要有牛、马、驴、骡、猪、羊、鸡、鸭、鹅、兔等。各种鸟类29种,其中:鹭鸶为“市鸟”。还有野生兽类10余种,昆虫类30余种。水生动物主要有鱼类、虾类、贝类等。 矿产资源境内矿产主要有煤炭、石灰岩、耐火粘土、磷、混合花岗岩、花岗石、磷矿、耐火黏土、地热矿泉水河沙等。已探明的煤炭储量约为10亿吨,石灰岩储量16.6亿吨。 历史沿革公元前249年楚灭鲁始设鲁县,596年初定县名为曲阜。“曲阜”二字,始见于《礼记.明堂位》中:“成王以周公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尔雅》释名说:“大陆曰阜。”东汉应劭诠释说:“曲阜在鲁城中,委曲长七、八里。”这就是“曲阜”名称的由来。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曲阜,是中华民族始祖先皇古帝的发祥地,殷商故都,周、汉鲁国都城,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她以其悠久的历史文明和灿烂的东方古文化而蜚声中外,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人们心中的圣地名城,被西方人士誉为“东方耶路撒冷”。
早在上古时代,人类祖先就在曲阜一带生息劳作,开拓了早期的物质文明,文物发掘中发现大量公元前4300--前2400年间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迹。据古籍记载,在四、五千年前,这里即是炎帝神农氏营都聚居的“大庭氏之墟”。杜预注释中说:“大庭氏,古国名,在鲁城内,鲁于其上作库。”.....《帝王世纪》记载:“神农氏,姜姓也,...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今淮阳),复徙鲁。”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前后,曲阜属上古尧舜时代九大部洲之一的徐州域。公元前十六世纪后的商代,曲阜为奄国国都,并一度成为商王朝的都城。公元前1066年,西周武王伐纣灭商,武王将其胞弟、王国宰辅周公旦封于故奄地曲阜,立国为“鲁”。
鲁国是曲阜历史上的黄金时期,是当时除周王朝首都镐京外全国文化最发达的城市。特别是春秋末年,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鲁国聚徒讲学,鲁国俨然成了全国的教育中心。鲁国文化高度发达,所以,人们至今仍用“鲁”作为山东省的简称。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鲁县入于秦,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始实行郡县制,鲁薛郡,郡治设在曲阜,隶徐州部。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皇帝刘启改封皇子、淮南王刘余为鲁王,以鲁县为国都。鲁王在鲁南宫泮水以北周鲁故宫废址上兴建规模庞大、雄伟豪华的鲁王宫建筑群,为在扩大王宫的面积,在拆除阙里孔子旧宅中发现孔鲋所藏《尚书》、《论语》、《诗经》《仪礼》等古文经书竹简,得以使孔子思想流传推广。
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诏改鲁县为“汶阳”,自鲁国灭亡改为鲁县,至是年止,曲阜以“鲁”为县名,历时长达833年。开皇十六年,诏改县名为“曲阜”,“曲阜”一名,作为地理名词历数千年,一直沿用至今。
隋唐五代之时,曲阜虽不再是鲁南的行政中心,但因其为“圣人”孔子故里而依然受到重视。通过“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曲阜的文化、经济也空前发达。晚唐之际,仅孔家就出了六位状元和十四名进士。
宋仙源县城是曲阜有史以来继周、汉鲁城之后的第三座古城。由于宋王朝崇儒重道,致使朝拜少昊、周公、孔子的文武大臣和学者络绎不绝,文化气氛十分醇浓。期间赐孔庙文宣王殿名为“大成殿”,于孔子墓前造立石仪。大修少昊陵,立“万人愁”石碑。宋高宗建炎二年(1129年),金兵入侵,将北宋王朝在曲阜建造的仙源县治及宫观、庙宇等建筑群及大批珍贵书籍化为灰烬,仙源县沦入金人统治之下,并恢复曲阜县旧名。
曲阜城在历史上曾有四次大的变迁。最后一次是在明代中期。正德六年(1571年)河北刘六、刘七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破曲阜、焚官寺民居数百,县治为墟”。明武宗朱厚燳令山东巡抚于鲁故城西南隅--以孔庙为中心重筑新县城,即现存明故城。
清代曲阜地方建制与明代略同。清皇帝累计10余次到曲阜“朝圣”,学者骚人竟相莅临曲阜,为曲阜留下难以胜纪的文化遗存。
新中国成立后,曲阜迎来新的时代,1953年,曲阜改属济宁专署,1958年与滋阳合并,仍命名曲阜县,1962年,曲、滋分治,恢复原建制,1983年,济宁专署改为省辖市,曲阜仍隶属济宁市。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制,改为省辖县级市,始称“曲阜市”,属济宁市代管。 风土人情腊八 腊八的一切活动围绕腊八粥: 熬粥与喝粥。熬粥安排很多人,“户人”中的烧火户这天专来烧火,支起大锅,熬出来的粥分盛在很多缸里。腊八粥分两种:一种粗的,给当差的喝,粥里放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类,喝粥时,一人还给一斤馍馍;一种细的,用薏米仁、桂元、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红豇豆、江米等熬成,粥面再放上用山楂雕刻的“粥果”,这样的粥是内宅,本族和上供用的。佛堂楼有成千上万尊神和佛,每尊佛神面前都要供一碗粥。孔府外的香火院,都在腊八这天派尼姑来要粥,要“盆头米”。
蒸壮 “蒸壮”是孔府忙年活动中最热闹的场面,就是为过年蒸各种馒头、包子、糕饼。这时“烧火户”又采烧火,蒸各式各样的馒头。
除夕 年三十整夜包饺子,府内到处燃灯、燃檀香末、铺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彩带。午后去报本堂行礼,晚饭后去祖庙辞岁。大人给孩子“压岁钱”,装在红纸袋里,上写“长命百岁”放在枕边,每人备一个景泰蓝食盒,其中放粘米面做的如意、小柿子、桔子等。 除夕夜晚衍圣公还要亲自到安怀堂(又称“九套间”)摆供,祭拜白胡子老神仙,据说孔府中所有的精灵鬼怪都归这个白胡子老神仙管。
元旦 午夜过后所有的人起来拜天地神。在前上房院子里用席子搭起“天地楼”朝各个方向,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各摆一张桌子,桌上摆神的牌位,正中一张桌子上摆天地神牌位,“天地楼”旁,立“朝天竿”,点“天灯”,日夜不熄,一直点半个月。元旦早晨醒来,先不说话,用手摸摸食盒里的东西和压岁钱。起床后拜庙、拜祠堂、接受仆人拜年,本家来孔府拜年。下午当地“龙灯会”的狮子舞等进孔府表演,孔府的当差和“花炮户”燃放焰火。
端午节 端午节日以雄黄酒为儿童抹前额。抹酒时,为幼年衍圣公在额上写一个“王”字,为女孩只横着抹几道。
七月七 在前堂楼院子里,桌上迭桌子,迭好几层,最上面一张摆香炉,供巧果,巧果用模子扣出,有各种七巧形,油炸而成。
接北斗 传说孔子是天上的魁星下凡,孔府里有七座楼摆成北斗星的形状,称为“明七星”,表示孔府和天上的北斗星相接。每年农历八月初四日,衍圣公都要祭北斗星,名为“接北斗”,以示孔府与天上的联系不断,确保孔府“同天并老”。“接北斗”的仪式极神秘,只有衍圣公带一个“接线人”参加。在内宅前堂楼的墙上,有个玻璃罩子,里面放着一只小表,小表里放着一团线。八月初四晚“接北斗”时,衍圣公和“接线人”,悄悄取出这一团线,到佛堂楼,摆五碗供,燃一股香,将七盏油灯摆成北斗形,名为“七星灯”。摆完供,看着佛堂楼的人出去,衍圣公先叩头,“接线人”再叩头,然后把那一团线拿出来,那是好多根不同颜色的断线,有黄、白、黑、绿、红五色,表示黄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接线人”依次将几段线接上线头,就算孔府和天上的北斗接通了。 经济概况曲阜市工业经济运行良好,增量拉动日益增强。2003年,全市限额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5.89亿元,利税3.52亿元,利润1.39亿元。日产2500吨旋窑水泥熟料、新型刹车片、变频调速器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生物芯片、星村煤矿、5万纱绽纺织扩能等一批项目进展顺利。锦绣纺织、金皇活塞、天博汽配、华能电气等一批企业发展迅速,成为推动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迅速增长,规模企业显著增加。
坚持量的扩大和质的提高并重,民营经济规模、档次有了新的提高。2003年实现营业收入68.07亿元,入库税金2.31亿元,民营经济户数达到14702户,从业人员达到75276人。市造纸厂、圣旺集团、天幕集团、远大工程等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良好,鲁抗淀粉糖、铸造材料等一批企业发展壮大。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园区经济亮点凸现。2003年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192个,其中投资过亿元的项目10个,完成合同引资8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1.3亿元,外向型经济实现新突破,全市完成出口创汇2030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404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797万美元,超额完成了济宁市下达的任务目标。济宁海关曲阜办事处和监管场站投入运营,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按照拓展两翼、整体推进的思路,规划启动曲阜工业园,加快建设经济开发区,拉开了曲阜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框架。开发区一期规模全面实施,二期规划已经启动,全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5.3亿元,利税1.5亿元,入库税金1亿元。 行政区划曲阜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北距省会济南135公里,西南距济宁45公里。北依泰岱,南瞻凫峄,东连泗水,西抵兖州。
地理坐标为东经116°51′-117°13′ 北纬35°29′-35°49′。
Qufu Shi
0537
370881
273100
市人民政府驻鲁城街道
曲阜市辖1个经济开发区,2个街道、5个镇、4个乡:曲阜经济开发区(时庄镇)、鲁城街道、书院街道、吴村镇、姚村镇、陵城镇、小雪镇、南辛镇、时庄镇、王庄乡、董庄乡、息陬乡、防山乡。共41个居委会、355个村委会,483个自然村。 文化古迹曲阜市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2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12处,被称为中国书法艺术宝库的孔庙、"天下第一家"的孔府、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墓地孔林被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另外,黄帝出生地寿丘、中国金字塔少昊陵、后圣颜庙、元圣周公庙以及尼山古代建筑群、九龙山汉墓群等,也都闻名遐迩。新建的孔子六艺城、论语碑苑、孔子精华苑等新景点也成为世人所景仰、所向往的旅游胜地。游览曲阜,可以装载进背包的古城特殊印记就是曲阜三宝了:碑帖、楷雕、尼山砚。
在曲阜每年举行的主要旅游活动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的举行时间是每年的9月26日至10月10日。 城市建设【交通条件】曲阜地处交通要津,铁路纵横交错,公路四通发达。京沪铁路斜掠西北,兖石铁路横跨东南,兖南铁路环绕腹地。104国道、京福高速公路纵贯南北,327国道、日东高速公路直穿东西。市乡村均有公路相连,全市公路总里程900公里。
【通讯手段】全市邮电局、支局14处,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到2.5万门,开通了移动通讯通讯业务。进入了国内国际通讯网。全市13个乡镇全部开通了程控电话,达到了村村通电话。邮电系统全面实现了电话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农村支局楼房化,业务处理微机化。
【市政建设】城市规划面积160平方公里,城区面积20公里,城区人口15万人。城市布局形成了以明故城为中心、东鲁(鲁国故城遗址)、西文(曲阜师范大学)、南新(新城区)北林(孔林)的十字花瓣型。城市主干道由六横五纵和外环路组成。供水能力为6.5万立方米/日;建有供气能力为8万立方米/日的管道煤气厂一座,城市气化率达到80%;日处理污水4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正在加紧建设;城市热电厂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
【电力供应】曲阜电力供应方面,开成了以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10千伏四个电压等级构成的布局合理、运行经济、安全可靠的电网结构。现有220千伏变电站4座、110千伏变电站2座、35千伏变电站5座。
【发展目标】未来几年,曲阜将立足于资源、区位优势,以旅游业为龙头,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技术进步为动力,以建设“东方圣城”特色的经济强市的着力点,构筑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儒学研究中心、生态式旅游城市的框架。
【文化产业】曲阜已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
【新项目有】曲阜新汽车站,09年年底投入使用,孔子商品交易城 名优特产曲阜盛产的曲阜香稻、果旦杏、矿泉水被誉为“曲阜三宝”。生产的孔府家酒、楷雕如意、全毛地毯、龙头手仗和尼山石砚被誉为“鲁中五绝”。
【孔 府 宴】是当年孔府接待贵宾、袭爵、祭日、生辰、婚丧时特备的高级宴席,是经过数百年不断发展充实逐渐形成的一种独具风味的家宴。孔府宴是吸取了全国各地的烹调技艺而逐渐形成的。数百年来孔府宴不断翻新,留传至今。
【孔府糕点】也象孔府宴一样,是源远流长、世代相传的一种独具风味糕点。特别是明、清两代,孔府糕点要比市面上出售的名点好得多。孔府的糕点讲究现吃现烤,求其色、香、味、形俱佳。
【楷 雕】是曲阜独有的一种工艺产品,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楷雕的原料是楷树。孔府珍藏的孔子及夫人亓官氏二尊圆雕立像,相传是子贡为孔子守墓时用楷木雕刻而成的。曲阜楷雕的传统产品是手杖和如意。楷木木质坚实而柔韧,有直性无横性,刻制成杖,不会暴折;折枝为杖,天然屈曲,状似龙蛇,古雅可爱。楷木纹细,色呈金黄,刻制的如意,玲珑剔透,如丝不断,曾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奖。
【碑 贴】是从碑石上用纸和墨捶拓而成的。曲阜是我国碑贴的主要产地之一。因为这里碑贴资源丰富,存有西汉以来历代碑刻5000余块,是我国石碑最为集中的地方之一。曲阜拓碑的技法很多,但不外乎擦拓和扑拓两种,而且是以扑拓为主,其拓本清细精美,深受人们喜爱。
【尼 山 砚】因其石料取于尼山而得名。清乾隆年间修订的《曲阜县志》载:“尼山之石,文理精腻,质坚色黄,可以为砚”,可见尼山石制砚已有悠久的历史了。尼山砚的制作以简朴大方见长。一方砚石,巧用自然,略加点缀,情趣盎然;而且发墨如锉,舔笔如油,拭不损毫。尼山砚的佼佼者为松花砚,石色褐黄,遍布青黑色松花纹,其砚利用料石的自然形状开墨堂墨池,砚额将松花纹剔成浮雕,雅致可爱。
【曲阜香稻】色白而略露青头,米质粘细油韧,清香醇口,有“一家煮饭,十里飘香”之誉,又因它是进献皇帝的贡品而名闻遐迩。 市容市貌城市建设基本形成了以明故城为中心,东工、西文、南新、北林的十字花瓣型城建格局。旧城保持传统风貌和和谐的环境,新城向南新区、火车站方向发展。
市区大街小巷全部建成沥青或水泥路面,各主要街道栽植了以国槐为主的行道树,道旁增建了绿篱、绿地,护城河8个桥头均进行了重点绿化美化。城区面积已达9.2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36.6%,主要街道保洁率100%,城区道路长度97.2公里,道路面积114万平方米。
昔日古老的旧城已变成道路宽阔、楼房林立、环境优美、服务设施齐全的旅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