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黄河污染有多严重
针对黄河治污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利益纠葛,记者采访的部分环保、水利和水环境专家开内出了建立流域容"和谐治污机制"的"药方":尽快制定《黄河法》,确立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合理机制,依法规范和管理好黄河,修改现有《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中不完善的部分;确立统一的污染监测、管理和信息发布体系,避免多部门联合导致的利益扯皮、监管不到位;建立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和省、市、县界断面水质、水量双控制制度,强化黄河水环境保护的统一监管,建立总量控制指标、水环境质量指标考核制度,特别要加大跨界断面水质监测和考核力度,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加大政府和企业的压力,有效制裁违法排污,同时强化环境准入和淘汰制度,加大对工业污染的防治力度;在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优先保证上游的污染治理,有序有效地进行污染治理,确保治一段好一段,避免撒胡椒面方式造成的花钱不奏效或“花大钱收微效”的局面
㈡ 黄河的资料
第一个资料:http://www.xxjxw.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5 (图文黄河资料)
第二个资料
一、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世界第五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 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 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 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 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 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 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 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 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 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 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 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
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 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 枣、黄荆条等生长。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 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地处中 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 之地。
六、历史兴盛的基础
地质学家们发现,黄土具备优良的解理性,适合开掘窑洞居住; 农学家们发现,黄土中各种矿物营养物质丰富,具有较高的天然肥力。 先民们渐渐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凿窑洞居住,种植五谷为生。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兴盛起来,华夏先祖的足迹踏遍了黄土地。 随后的日子里,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兴盛于此,立国800年的周朝源 起于此,而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也勃兴于此。
七、远古时代文明的启蒙
在160多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类活动遗址中,人们找到 了被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万年前的山西蓝田人类遗址中,人们找到了多处碳末堆积。
从那以后,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的臂湾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 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一片绿野间狩猎采集,度过了华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历史记述改造自然的功绩
这里确实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这里也难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传说,神农氏曾教民稼穑。耐人寻味的是,神农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实际上是焚林垦殖。
《孟子》中记载了三皇五帝烧山林的"功绩": "当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在诗经中,我们听到了先民们砍伐时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伐木叮叮, 鸟鸣嘤嘤。"
……
…………
………………
㈢ 黄河污染的资料
黄河是西北、华北地区的生命之泉。前不久,记者从青海省出发,途经甘肃、宁夏,到达内蒙古,行程3000多公里,亲眼目睹了黄河中上游水污染的现状和日益加剧的危害。调查中记者发现,尽管黄河流域各地都采取了一些治污措施,但目前黄河仍面临着工业污染治理举步艰难,生活污水和农业退水污染加重的状况,污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苦水”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基本丧失水体功能120多万市民只能饮用苦水
今年年初,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组织专家组,对黄河水污染的状况及危害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劣五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随着经济发展,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比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多了一倍,达44亿立方米,污染事件不断发生。黄河上游的绝大部分支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中下游几乎所有支流水质长年处于劣五类状态,支流变成了“排污河”。
乌梁素海总排干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境内通向黄河的一条主要排污渠道。记者看到在这条总排干的沿线分布着许多造纸、焦化等企业,这些高污染企业规模大小不一,一旦环保设施停运或本身就无处理设施,大量污染物就会直排入黄河,影响下游供水安全。
今年年初,黄河包头段遭遇空前严重的以挥发酚为代表的污染,挥发酚、氨氮等超标几倍到几十倍,由于包头市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来自黄河,120多万市民只能硬着头皮饮“苦水”。记者在包头市环保局上报国家局的信息中看到,造成这次黄河挥发酚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乌梁素海总排干的排放,而氨氮的污染主要来自宁夏和包头。
“祸首”沿黄:重点污染源偷排现象仍比较严重“十五小”、“新五小”企业点多面广,很难根除
工业污染一直是黄河水污染的“祸首”。从青海,经甘肃、宁夏,至内蒙古,黄河沿岸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属、造纸等高污染的工业企业林立,产生出了包括COD(化学需氧量)、氨氮、重金属、高锰酸盐指数以及挥发酚等在内的大量污染物。由于环保设施投入大,运转成本高,沿黄重点污染源偷排现象仍比较严重,而一些“十五小”、“新五小”企业点多面广,很难根除。
在甘肃白银市采访时,当地环保部门的干部引导记者查看了横穿城区直入黄河的东大沟,这条天然排洪沟现在成了排污沟。人还未下车,沟里的污水散发出的恶臭扑面刺鼻,河道里的红色酸性废水缓缓流淌着,旁边的支岔小沟还不时注入小股绿色的水流,河沟滩上的土壤被污水侵蚀,呈现出了金属铜色。白银市环保局的干部介绍说,东大沟的沿线有八九家污染企业,包括生活污水在内,每天有近5万立方米废水排入黄河,其中最大的污染源来自于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冶炼厂,这家运转了40多年的铜冶炼老企业,设备严重老化,虽经国家、甘肃省有关部门多次限期治理,至今没有效果,现在每天还有8000多立方米的酸性废水直排黄河,废水中铜、铅、锌、砷等重金属含量超出国家标准几十倍到上千倍。“白银区原来最主要的居民饮用水水源地位于东大沟下游,距离入黄口仅有200多米,现在这里的水因为净化后水质难以达标,已经停止向城市供水。”环保干部忧郁地说。
“消亡”现状: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染”呈现加重趋势乌梁素海湖已经濒临消亡
在沿途调查中记者发现,除工业污染外,生活污水和过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的“农业污染”目前也呈现加重趋势,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同时,沿黄一些城市沿河乱堆、乱倒生活垃圾,加剧了黄河河段的污染。
日趋严重的黄河水污染,严重破坏了黄河生态系统,导致河道中的水生物濒临灭绝。上世纪五十年代兰州市雁滩滩边遍布红柳、芦苇,栖息斑头雁、高原山鹑等十几种水鸟,如今这些鸟种已没有了踪迹。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黄河甘肃段生长的鱼类大大减少,有些已经绝迹。就连兰州人引以为自豪的兰州特产青白石白兰瓜,近年来也因浇了受污染的黄河水而品质下降。
据甘肃省环保局统计,黄河甘肃段年排放废水2.37亿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已达到了1.41亿吨,占到废水排放总量的59.5%。黄河流经甘肃四座城市,目前仅有兰州市有4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仅有15.8万吨。而且兰州市征收的污水处理费只有每立方米0.2元,全市所收的污水处理费也只能维持一座日处理10万吨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甘肃省环保局局长赵伟民介绍说,作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目前兰州市的污水管网普及率只有12.2%。较小的污水处理和收集能力远不足以处理日益增加的城市污水排放量,致使黄河沿岸排污管、排污沟密布,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黄河。记者发现,这一问题许多沿黄城市都普遍存在。
污染加重的黄河,不仅影响了沿河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更为严峻的是直接危及了生态环境和沿黄百姓的饮水安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境内的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现在每年有5亿立方米的废水注入湖区,其中排入黄河有0.5亿立方米。记者在乌梁素海看到,水体已呈现酱黑色。由于工业废水,特别是农药、化肥含量很高的农业退水注入湖区,使水域的富营养化加剧,水草、芦苇疯长,湖区明水面萎缩,湖底抬升加快。
巴彦淖尔市环保局局长杨介中介绍说:“乌梁素海水质目前基本处于劣五类,昔日的渔场现在已有19种鱼类灭绝。2002年,找到的一条最大的鱼还不足3两重。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治理,不仅危及黄河,而且这块重要的湿地也会在20到40年间消亡。”
“毒水”水质:近百亩小麦引溉了污水后被烧死村民饮水后常拉肚子
湟水河是黄河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在青海省境内流长约300公里,流域集中了青海省60%以上的人口和大部分的工农业生产。然而,由于近年来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废水的排放量逐年加大,年排放量已达到近2亿立方米,湟水河的水质污染急剧恶化。特别是进入西宁市后的各河段,枯水期水质基本在五类或劣五类。2002年,青海省海东地区平安县东庄村的近百亩小麦,引溉了污染的湟水后被活活烧死。正在田头浇地的东庄村村民王成发告诉记者:“现在引湟水浇地,先要看河道里的水,水多了才敢浇,水少了灌进地里,苗子准烧死。”
在甘肃省靖远县靡滩乡,村民们长期饮用的是经过简单沉淀的黄河水。村民们说,锅里经常有白色的沉淀物,饮过水后常拉肚子,洗过脸后皮肤龟裂起皮。“这个水咸得人吃不成,沏出来的茶咸得喝不成。河流里漂着黑乎乎的东西,看着像有油。”村民陶国才说。
记者在宁夏石嘴山市黄河水厂采访时了解到,从2001年开始由于黄河水质急剧下降,水厂的处理难度不断加大。水里的氨氮、挥发酚等含量过高,消耗了大量用于杀菌的氯,水厂不得不将加氯量由原来的处理每升水使用0.15毫克增加到4毫克左右,而用于澄清、处理有机物的药料也在成倍增加。去年和今年春天这家水厂还曾两次被迫停止处理。水厂副厂长张玉和说:“枯水期最严重的时候,感觉就是在处理污水,即使目前处理过的水,口感还是比较差,有时还有些怪味。现在大约有7万多人在饮用这样的水,今后水厂的供水范围还将不断扩大。”
黄委会宁蒙水文水资源管理局局长钞增平说,黄河污染问题也到了应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高度重视的地步了。
作者:肖敏马维坤侯德强
来源:北京青年报 编辑:谢玲
回答者:冰月蓝樱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7 20:30
九五”期间“三河三湖”的治理仅仅是拉开了我国水污染防治的序幕。在大规模治理“三河三湖”的同时,必须看到,黄河、长江的污染问题也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了。黄河这个中华民族的摇篮,他养育了人类,也无数次地给人类带来灾难。如今,由于人类活动的作用力,使黄河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1999年,在黄河流域的114个重点监测断面上,V类和劣V类水体分别为70%和56.2%,黄河主要支流的污染更为严重,而且黄河的污染主要来自支流。目前,黄河水量少,自净能力弱,水环境处于危机之中。在西部大开发中,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将进入较快增长时期。黄河的水污染必然使沿岸的水资源短缺“雪上加霜”。
㈣ 关于保护环境的资料有吗
你可曾看到浓密的黑烟遮住了蓝天?您可曾见到那墨黑的废水污染了碧河?你可曾听到树林临伐前的呼救?您可曾闻到鸟儿在枪口下绝望的哀鸣?您也许会说:是啊,我只看到城市闪烁的霓虹灯,却寻不到星星的踪迹;您也许会说:是啊,我儿时的那一方秀水已干涸,我梦中的青山已荒芜,我见不到鸟儿成群地飞过天空,只能偶尔听到它们孤单凄历的鸣声。
仔细看看我们的四周吧,环境正发生着可怕的变化,别再乱排废气污水了,别再滥伐树木了,别再捕杀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了……人类在野蛮地破坏大自然!地球,这颗曾经蔚蓝美丽的水球,如今却面临着被黄沙吞噬的危险,然而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破坏自然的每一秒,便是给我们自己头上套上一把可怕的枷锁,毁灭自然的那一天,也就是人类自己的临行日!
为了我们的生存,为了我们的明天不会上演各种悲剧,我们作为社会成员的一分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小事开做起,持之以恒,为此我们倡议如下:
1、 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从点滴做起,节约利用资源。不使用或者少使用一次性饭盒、筷子等消费品,不浪费纸张,不浪费水电,随手关灯关紧水龙头,节约能源,做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绿色消费、环保选择。使用环保电池,防止汞、铬污染,慎用洗涤剂,尽量用肥皂,减少洗涤剂中的化学物质对水的污染,认准绿色食品标志,选购环保食品。
3、 讲究卫生、保护环境。制止乱贴乱画、乱停乱放等不文明行为。不随地吐痰,不制造噪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常开窗户多通风,勤换衣服勤洗手。不乱扔垃圾,正确处理好废弃物,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4、 保护自然、万物共存。不猎杀、食用珍惜动物和受保护动物,关爱救助野生动物。植树造林,爱护身边的每一份绿地、每一株花草、每一片树林。
行动起来吧!加入我们的环保行列,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只有一个”,让我们共同珍惜,共同维护。让我们的家园再呈现昔日的碧水青山,鸟语花香。那么,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来美化我们的家园!
地球是我家,美化靠大家!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我们人类!
1)防止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和电磁微波辐射,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液体、噪声,海上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城镇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2)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农垦和围湖造田活动、海上油田、海岸带和沼泽地的开发、森林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和建设等对环境的破坏、污染和影响。 (3)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包括对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特殊的自然发展史遗迹、地质现象、地貌景观等提供有效的保护。 另外,城乡规划,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树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等,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动和主要任务之一。我国则把环境保护宣布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 (4) 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编辑本段我国的环境问题
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污染物排放量还相当大,远远高于环境的自净力;工业污染治理任务仍相当繁重,有些经过治理的地方又出现反复,城镇生活污染比重明显增加;不少地区农业水质,土质污染日渐突出,有些地方的农副产品有害残留物超标,影响人体健康和产品出口;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仍在加剧,等等。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严峻的环境形势迫使我们必须做出选择:是持续发展还是自我毁灭。毫无疑问,我们应当刻不容缓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否则,日益恶化的环境将使我们在其他领域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黯然失色。因此,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我们应该认识到: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编辑本段相关发展
我国环境保护的发起及发展
环境保护是由于工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过于严重,首先引起工业化国家的重视而产生的,利用国家法律法规和舆论宣传而使全社会重视和处理污染问题。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一本名为《寂静的春天》的书,书中阐释了农药杀虫剂滴滴涕(DDT)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作用,由于该书的警示,美国政府开始对剧毒杀虫剂问题进行调查,并于1970年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各州也相继通过禁止生产和使用剧毒杀虫剂的法律。该书被认为是20世纪环境生态学的标志性起点。 1972年6月5日至16日由联合国发起,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届人类环境大会”, 为人类和国际环境保护事业树起了第一块里程碑。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保护环境的全球性国际文件,它标志着国际环境法的诞生。 1975年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的国际环境教育会议,该会议发表了著名的《贝尔格莱德宪章》,此宪章阐明了环境教育的目的、目标、对象和指导原理。 1977年在苏联邦格鲁吉亚共和国首都第比利斯召开的第一次环境教育政府间会议,会议发表了《关于环境教育的第比利斯政府间会议宣言》和《环境教育政府间会议建议书》 2009年12月7日—18日,丹麦首都哥本哈根Bella中心召开了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会议发表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中国环境保护的起步
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也是从1972年开始起步,北京市成立了官厅水库保护办公室,河北省成立了三废处理办公室共同研究处理位于官厅水库畔属于河北省的沙城农药厂污染官厅水库问题,导致中国颁布法律正式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和使用滴滴涕。1973年成立国家建委下设的环境保护办公室,后来改为有国务院直属的部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各省{市、区}也相继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厅}。
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缔结或参加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公约、议定书和双边协定,其中主要有: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及该议定书的修正; 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关于特别是水禽生境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及其该公约的修正,东南亚及太平洋区植物保护协定、国际热带木材协定; 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防止因倾倒废物及其它物质而引起的海洋污染的公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污染公约的1978年议定书,关于油类以外物质造成污染时在公海上进行干涉的议定书,国际捕鲸管制公约,国际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公约; 关于禁止发展、生产和储存细菌(生物)及毒素武器和销毁此种武器的公约,核材料的实质保护公约,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核事故及早通报公约,禁止在海底洋床及其底土安置核武器和其它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条约; 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主要职责是执行各级议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控制污染物排放政策,鼓励开发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以控制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1]
㈤ 有关黄河现状的调查报告500字
近几十年来,黄河河床淤积严重,行洪能力急剧降低,“悬河”形势加剧,防洪水位逐年抬高。1950~1998年,高村、孙口、艾山、泺口、利津5个水文站3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时水位分别抬高了3.94米、4.18米、3.72米、3.90米、2.70米。尤其是1987年以来,黄河来水量较小,主河槽淤积进一步加剧,1987~1997年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平均每年淤高0.12~0.16米,平槽流量由6000立方米每秒左右降为3000立方米每秒左右,二级悬河的不利局面进一步加剧,即便是中常洪水也可能发生滚河、斜河和顺堤行洪,威胁堤防安全。 回答者: 前fdd | 一级 | 2010-4-3 12:13
据黄委水文局负责人介绍,2008年11月以来,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不足10毫米,其中上游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少四至七成,中游的陕西、山西省偏少七成左右,陕西省局部地区偏少九成,黄河下游地区偏少五至八成。黄河流域165个雨量站点中有18个站降水量偏枯程度超过50年一遇,占雨量站总数的11%;有30个站降水量偏枯程度超过30年一遇,占雨量站总数的18%。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连续无降雨日数达60天以上,局部地区达100天以上。在“九曲黄河第一县”的玛多,80岁的老县长拉保不断感叹“沧海桑田”。20多年间,他亲眼目睹这个县二十多年的变化。
1966至1984年,拉保担任黄河源头的青海省玛多县县长。1979到1982年,玛多是中国最好的草场,一跃成为全国首富县。现在由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玛多县是全国贫困县之一。
“30年前,因为黄河水太多,县城周围都是湿地,玛多县城搬迁一次。”拉保说,“现在,它面临第二次搬迁———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全县吃水成了问题。”
全球气候的变暖,是黄河源头以至长江源头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这一点,老县长拉保也能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找到蛛丝马迹,“现在气候变得越来越暖和。过去我们在冬天都要穿厚厚的棉毡衣,而现在穿一件绒衣就能过冬了。”
黄河流域水污调查:“母亲河”已成“三害”
5月下旬,记者在甘肃、宁夏、陕西等省区的黄河两岸采访,亲眼目睹了黄河中上游水污染的现状和日益加剧的危害。随着城市工业化程度的提高,黄河流域污染已形成点源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排放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的严峻形势,黄河污染程度已远甚于淮河。污染的黄河使西北和华北约1.6亿城乡人民深受其害,而受害最深的是农业、农村和农民。
从青海,经甘肃、宁夏、至内蒙古,黄河沿岸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属、造纸等高污染的工业企业林立,废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大。由于污染治理严重滞后,污水处理率偏低,不少企业未能实现达标排放,部分企业偷排偷放屡禁不止,导致每年排入黄河的废污水量不断增加。而随着国家西部开发进程的加快,旧的高污染还没有彻底治理,新的高污染项目又在西部上马。一些东部污染企业纷纷涌入西部,加剧了黄河污染形势。
据2004年《中国环境统计年报》,黄河流域废水排放量达39.5亿吨,比2000年增加了13.8亿吨;主要污染物COD年排放量已占到全国排放总量的13.3%。
地处黄河上游宁夏灌区的农用水源几乎全部来自黄河。近年来,由于宁夏及上游地区的大量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相继开工建设、投入生产,大量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引黄支渠,导致在一些个别时段内部分灌溉面积近似于污水灌溉。
工业污染物污染水体,被污染水体又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在黄河流域的一些地区农作物因污水灌溉导致减产甚至绝收的现象时有发生。去年,山西省介休市松安村用被污染了的汾河水浇地,致使200亩玉米及杨树死亡。2002年,青海省海东地区平安县东庄村的近百亩小麦,引溉了污染的湟水后被活活烧死。村民告诉记者:"现在引湟水浇地,先要看河道里的水,水多了才敢浇,水少了灌进地里,苗子准烧死。"
据水利部黄委会专家测算,目前沿黄地区引黄灌溉面积已发展到1.1亿亩,用水占黄河总用水量的90%。黄河水污染不但造成农作物品质下降,还使一些农田水利设施报废,给农业造成的损失每年最高已达33亿元。
污水处理厂多数晒太阳
目前,黄河流域8省已建成污水处理厂25座,日处理能力217万吨,而实际日处理能力只有86.8万吨,流域内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13%,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
甘肃省环保局局长赵伟民介绍说,作为黄河惟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目前兰州市的污水管网普及率只有12.2%。较小的污水处理和收集能力远不足以处理日益增加的城市污水,致使黄河沿岸排污管、排污沟密布,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黄河。
记者调查发现,黄河流域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行滞后,一是黄河流域内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建设污水处理厂的积极性不高;二是污水处理厂市场化机制推行慢。黄河流域城市污水处理费低,收取晚,收取面不宽,一些地区甚至不收。三是城市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管网不配套现象,实际处理能力远达不到设计要求,出水水质不达标使一些污水处理厂事实上成了排污场。
陕西省渭南市是地处渭河最下游的城市,渭河从这里汇入黄河。渭南市投资1.2亿元修建的城东污水处理厂去年年初就已建成,然而由于缺少运行费,只试运行了一个月就一直停运。市区每天形成的近5万吨污水虽然收集到了污水处理厂,却仍然未经治理排入河流,污水处理工程成了"晒太阳"工程。
陕西省环保局副局长李孝廉介绍说,陕西渭河沿岸宝鸡、西安等5个大中城市,目前基本至少都建成一座污水处理厂,但都存在闲置或"吃不饱"的问题。
臭水入村、毒水浇地、脏水进肚,黄河水成“三害”
时下,正是黄河上游沿岸水稻插秧即将结束的季节,可甘肃省白银市四龙镇民乐村的村民却每天站在自家的稻田边心急如焚。民乐及周边金山等几个村的村民祖祖辈辈用黄河水灌溉,但让村民欲哭无泪的是,这两年浇水烧苗的事几乎年年都有。5月下旬,村民们已经是今年第三次插秧了,前两次的苗已全部被烧死。望着田里泛着浓稠白沫的水,民乐村村民王太良说,水稻一直是他们的口粮和经济来源,可这几年水稻种不成,村里有农户挖池塘养鱼,结果去年秋季引了黄河水鱼就全死了,损失了10多万元。"鱼养不好,眼看着水稻也没活气,我们可怎么活?"王太良说。
黄河自兰州进入白银,汇聚了白银市区大量冶炼、焦化、化工等企业和生活污水后,先后流经白银市的四龙镇、北湾乡、靖远县,涉及沿途十几个村庄。当地村民不仅依靠黄河水浇灌,而且直接饮用经过简单沉淀的黄河水。"用过河水锅里经常有白色硬块,饮过水后常拉肚子,而且头痛。水的咸味重,而且每周总有个别天,家里储水窖里还能看到漂着油花。村里人更喜欢喝雨水。"靖远县大芦乡庄口村村民段兴平说。
记者从靖远县大芦乡卫生院门诊部了解到,在大芦乡饮用黄河水的几个村庄里,胃肠道疾病和头痛十分常见,找不出病因的怪病更多。"肯定和饮水有关,但还没听说谁检测过水质。我们一般是查不清的头痛按感冒治,腹泻就反复用抗生素,直到不泻为止。"乡医马克俊说。
在黄河沿岸,直接饮用黄河水的农民已经成了各种怪病的"高危人群"。近年来,山西临猗县牛杜村村民因水环境被污染,年龄在40至60岁的村民中,患脑血栓、瘫痪和癌症的人数逐年增加。村民在一张控诉状中说,由于水源被污染,到去年6月已有42人得怪病死亡,目前还有患怪病者28人。白银市四龙镇金山村中心小学学生王永胜告诉记者,在他们班里28个男生中,20个男生都有白头发。而且还有不少同学和他一样,经常肚子痛、头痛。
一方面是农民备受黄河污水之害,而另一方面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导致的农村面源污染,已成为黄河水环境污染最难治理的硬骨头。中科院院士朱兆良说,在未来几年里,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由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业导致的面源污染,对水质污染的"贡献率"将日益凸显。
一条黄河,多种“扯皮数据”;下游忙治理,上游忙排污;干流控制紧,支流排污易……记者5月份在黄河中上游及其部分支流采访时了解到的这些现象犹如一个个"怪圈",牵制着流域内治污成效。记者采访的部分环保、水利专家及地方政府主管领导呼吁,建立黄河流域"和谐治污机制",真正还母亲河以"清白"。
下游忙治理 上游忙排污
陕西省武功县东方纸业集团是当地最大的造纸企业,也是当地最大的工业污染源。2005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将“东方纸业集团公司污染渭河案”列为首批挂牌督办的环境违法案件之一。5月中旬,记者来到武功县,发现其境内渭河黑水流淌依旧,而在武功境内注入渭河的渭惠渠和漆水河臭气熏天,长达数里都是泡沫,有的地段泡沫高出水面1米左右。沿途的老百姓告诉记者,东方纸业集团被勒令停产治理后,武功县境内的造纸厂污染减轻了许多,但是上游宝鸡市的造纸企业继续偷排污水。
武功县环保局局长徐耀华告诉记者,对于上游宝鸡市来水污染问题,他们曾多次通过上级主管部门与宝鸡市有关部门协调,但收效甚微。徐耀华说:“境内水源又黑又臭,老百姓发牢骚,上头施压,环保部门夹在中间实在憋屈。谁愿意背着恶名挨骂?我也想把水弄清啊,可我一个小小的武功县环保局局长总不能跑到人家宝鸡市去搞什么协调吧?”兰州副市长马琦明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对于兰州境内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黄河的问题,政府花了很大力气来协调,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效果比较明显。但对于上游湟水河来水长期处于IV类水的问题该如何处理,政府觉得非常棘手。
同样污染监测数据大不同
治污首先要摸清污染的“家底”,但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水利和环保两大部门提供的黄河污染监测数据完全不同。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2004年《中国环境统计年报》数字显示,黄河流域废水排放量为39.5亿吨,其中工业废水约占总量40%,生活污水约占总量60%;而水利部2004年底所下发的《关于黄河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的文件中,指出“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42.7亿吨/年,其中工业废水约占总量69%,生活污水约占总量31%”。比较可以看出,两部门关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比例有“天壤之别”。由此,两部门制定的黄河污染治理方案中的重点也有所区别。
黄河只有一条,数字却有多种,到底该以哪个为基准?记者所采访的各路专家莫衷一是。一致的观点是,国家对黄河流域内的水污染应由统一部门监测、管理并发布相关数据,受权的部门应摒弃部门利益。
流域问题需综合治理
当前,黄河流域内污染正呈现逐步加重态势,跨行政区域的水污染问题突出。如何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流域重大资源可持续的利用统筹起来考虑?基层环保人士建议,国家对于水环境应加强规划和立法工作,考虑全流域的管理,综合治水,统一监管,统筹协调解决,由区域管理上升到流域管理,解决目前出现的包括部门扯皮、立法分散等在内的问题。
针对黄河治污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利益纠葛,记者采访的部分环保、水利和水环境专家开出了建立流域"和谐治污机制"的"药方":尽快制定《黄河法》,确立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合理机制,依法规范和管理好黄河,修改现有《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中不完善的部分;确立统一的污染监测、管理和信息发布体系,避免多部门联合导致的利益扯皮、监管不到位;建立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和省、市、县界断面水质、水量双控制制度,强化黄河水环境保护的统一监管,建立总量控制指标、水环境质量指标考核制度,特别要加大跨界断面水质监测和考核力度,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加大政府和企业的压力,有效制裁违法排污,同时强化环境准入和淘汰制度,加大对工业污染的防治力度;在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优先保证上游的污染治理,有序有效地进行污染治理,确保治一段好一段,避免撒胡椒面方式造成的花钱不奏效或“花大钱收微效”的局面
㈥ 有关黄河问题:1.黄河如今断流缺水的现状如何造成的原因有哪些
黄河流域水污调查:“母亲河”已成“三害”
5月下旬,记者在甘肃、宁夏、陕西等省区的黄河两岸采访,亲眼目睹了黄河中上游水污染的现状和日益加剧的危害。随着城市工业化程度的提高,黄河流域污染已形成点源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排放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的严峻形势,黄河污染程度已远甚于淮河。污染的黄河使西北和华北约1.6亿城乡人民深受其害,而受害最深的是农业、农村和农民。
从青海,经甘肃、宁夏、至内蒙古,黄河沿岸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属、造纸等高污染的工业企业林立,废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大。由于污染治理严重滞后,污水处理率偏低,不少企业未能实现达标排放,部分企业偷排偷放屡禁不止,导致每年排入黄河的废污水量不断增加。而随着国家西部开发进程的加快,旧的高污染还没有彻底治理,新的高污染项目又在西部上马。一些东部污染企业纷纷涌入西部,加剧了黄河污染形势。
据2004年《中国环境统计年报》,黄河流域废水排放量达39.5亿吨,比2000年增加了13.8亿吨;主要污染物COD年排放量已占到全国排放总量的13.3%。
地处黄河上游宁夏灌区的农用水源几乎全部来自黄河。近年来,由于宁夏及上游地区的大量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相继开工建设、投入生产,大量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引黄支渠,导致在一些个别时段内部分灌溉面积近似于污水灌溉。
工业污染物污染水体,被污染水体又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在黄河流域的一些地区农作物因污水灌溉导致减产甚至绝收的现象时有发生。去年,山西省介休市松安村用被污染了的汾河水浇地,致使200亩玉米及杨树死亡。2002年,青海省海东地区平安县东庄村的近百亩小麦,引溉了污染的湟水后被活活烧死。村民告诉记者:"现在引湟水浇地,先要看河道里的水,水多了才敢浇,水少了灌进地里,苗子准烧死。"
据水利部黄委会专家测算,目前沿黄地区引黄灌溉面积已发展到1.1亿亩,用水占黄河总用水量的90%。黄河水污染不但造成农作物品质下降,还使一些农田水利设施报废,给农业造成的损失每年最高已达33亿元。
污水处理厂多数晒太阳
目前,黄河流域8省已建成污水处理厂25座,日处理能力217万吨,而实际日处理能力只有86.8万吨,流域内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13%,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
甘肃省环保局局长赵伟民介绍说,作为黄河惟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目前兰州市的污水管网普及率只有12.2%。较小的污水处理和收集能力远不足以处理日益增加的城市污水,致使黄河沿岸排污管、排污沟密布,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黄河。
记者调查发现,黄河流域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行滞后,一是黄河流域内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建设污水处理厂的积极性不高;二是污水处理厂市场化机制推行慢。黄河流域城市污水处理费低,收取晚,收取面不宽,一些地区甚至不收。三是城市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管网不配套现象,实际处理能力远达不到设计要求,出水水质不达标使一些污水处理厂事实上成了排污场。
陕西省渭南市是地处渭河最下游的城市,渭河从这里汇入黄河。渭南市投资1.2亿元修建的城东污水处理厂去年年初就已建成,然而由于缺少运行费,只试运行了一个月就一直停运。市区每天形成的近5万吨污水虽然收集到了污水处理厂,却仍然未经治理排入河流,污水处理工程成了"晒太阳"工程。
陕西省环保局副局长李孝廉介绍说,陕西渭河沿岸宝鸡、西安等5个大中城市,目前基本至少都建成一座污水处理厂,但都存在闲置或"吃不饱"的问题。
臭水入村、毒水浇地、脏水进肚,黄河水成“三害”
时下,正是黄河上游沿岸水稻插秧即将结束的季节,可甘肃省白银市四龙镇民乐村的村民却每天站在自家的稻田边心急如焚。民乐及周边金山等几个村的村民祖祖辈辈用黄河水灌溉,但让村民欲哭无泪的是,这两年浇水烧苗的事几乎年年都有。5月下旬,村民们已经是今年第三次插秧了,前两次的苗已全部被烧死。望着田里泛着浓稠白沫的水,民乐村村民王太良说,水稻一直是他们的口粮和经济来源,可这几年水稻种不成,村里有农户挖池塘养鱼,结果去年秋季引了黄河水鱼就全死了,损失了10多万元。"鱼养不好,眼看着水稻也没活气,我们可怎么活?"王太良说。
黄河自兰州进入白银,汇聚了白银市区大量冶炼、焦化、化工等企业和生活污水后,先后流经白银市的四龙镇、北湾乡、靖远县,涉及沿途十几个村庄。当地村民不仅依靠黄河水浇灌,而且直接饮用经过简单沉淀的黄河水。"用过河水锅里经常有白色硬块,饮过水后常拉肚子,而且头痛。水的咸味重,而且每周总有个别天,家里储水窖里还能看到漂着油花。村里人更喜欢喝雨水。"靖远县大芦乡庄口村村民段兴平说。
记者从靖远县大芦乡卫生院门诊部了解到,在大芦乡饮用黄河水的几个村庄里,胃肠道疾病和头痛十分常见,找不出病因的怪病更多。"肯定和饮水有关,但还没听说谁检测过水质。我们一般是查不清的头痛按感冒治,腹泻就反复用抗生素,直到不泻为止。"乡医马克俊说。
在黄河沿岸,直接饮用黄河水的农民已经成了各种怪病的"高危人群"。近年来,山西临猗县牛杜村村民因水环境被污染,年龄在40至60岁的村民中,患脑血栓、瘫痪和癌症的人数逐年增加。村民在一张控诉状中说,由于水源被污染,到去年6月已有42人得怪病死亡,目前还有患怪病者28人。白银市四龙镇金山村中心小学学生王永胜告诉记者,在他们班里28个男生中,20个男生都有白头发。而且还有不少同学和他一样,经常肚子痛、头痛。
一方面是农民备受黄河污水之害,而另一方面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导致的农村面源污染,已成为黄河水环境污染最难治理的硬骨头。中科院院士朱兆良说,在未来几年里,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由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业导致的面源污染,对水质污染的"贡献率"将日益凸显。
一条黄河,多种“扯皮数据”;下游忙治理,上游忙排污;干流控制紧,支流排污易……记者5月份在黄河中上游及其部分支流采访时了解到的这些现象犹如一个个"怪圈",牵制着流域内治污成效。记者采访的部分环保、水利专家及地方政府主管领导呼吁,建立黄河流域"和谐治污机制",真正还母亲河以"清白"。
下游忙治理 上游忙排污
陕西省武功县东方纸业集团是当地最大的造纸企业,也是当地最大的工业污染源。2005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将“东方纸业集团公司污染渭河案”列为首批挂牌督办的环境违法案件之一。5月中旬,记者来到武功县,发现其境内渭河黑水流淌依旧,而在武功境内注入渭河的渭惠渠和漆水河臭气熏天,长达数里都是泡沫,有的地段泡沫高出水面1米左右。沿途的老百姓告诉记者,东方纸业集团被勒令停产治理后,武功县境内的造纸厂污染减轻了许多,但是上游宝鸡市的造纸企业继续偷排污水。
武功县环保局局长徐耀华告诉记者,对于上游宝鸡市来水污染问题,他们曾多次通过上级主管部门与宝鸡市有关部门协调,但收效甚微。徐耀华说:“境内水源又黑又臭,老百姓发牢骚,上头施压,环保部门夹在中间实在憋屈。谁愿意背着恶名挨骂?我也想把水弄清啊,可我一个小小的武功县环保局局长总不能跑到人家宝鸡市去搞什么协调吧?”兰州副市长马琦明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对于兰州境内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黄河的问题,政府花了很大力气来协调,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效果比较明显。但对于上游湟水河来水长期处于IV类水的问题该如何处理,政府觉得非常棘手。
同样污染监测数据大不同
治污首先要摸清污染的“家底”,但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水利和环保两大部门提供的黄河污染监测数据完全不同。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2004年《中国环境统计年报》数字显示,黄河流域废水排放量为39.5亿吨,其中工业废水约占总量40%,生活污水约占总量60%;而水利部2004年底所下发的《关于黄河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的文件中,指出“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42.7亿吨/年,其中工业废水约占总量69%,生活污水约占总量31%”。比较可以看出,两部门关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比例有“天壤之别”。由此,两部门制定的黄河污染治理方案中的重点也有所区别。
黄河只有一条,数字却有多种,到底该以哪个为基准?记者所采访的各路专家莫衷一是。一致的观点是,国家对黄河流域内的水污染应由统一部门监测、管理并发布相关数据,受权的部门应摒弃部门利益。
流域问题需综合治理
当前,黄河流域内污染正呈现逐步加重态势,跨行政区域的水污染问题突出。如何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流域重大资源可持续的利用统筹起来考虑?基层环保人士建议,国家对于水环境应加强规划和立法工作,考虑全流域的管理,综合治水,统一监管,统筹协调解决,由区域管理上升到流域管理,解决目前出现的包括部门扯皮、立法分散等在内的问题。
针对黄河治污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利益纠葛,记者采访的部分环保、水利和水环境专家开出了建立流域"和谐治污机制"的"药方":尽快制定《黄河法》,确立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合理机制,依法规范和管理好黄河,修改
㈦ 现在的黄河是怎样的
黄河流域水污调查:“母亲河”已成“三害”
5月下旬,记者在甘肃、宁夏、陕西等省区的黄河两岸采访,亲眼目睹了黄河中上游水污染的现状和日益加剧的危害。随着城市工业化程度的提高,黄河流域污染已形成点源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排放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的严峻形势,黄河污染程度已远甚于淮河。污染的黄河使西北和华北约1.6亿城乡人民深受其害,而受害最深的是农业、农村和农民。
从青海,经甘肃、宁夏、至内蒙古,黄河沿岸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属、造纸等高污染的工业企业林立,废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大。由于污染治理严重滞后,污水处理率偏低,不少企业未能实现达标排放,部分企业偷排偷放屡禁不止,导致每年排入黄河的废污水量不断增加。而随着国家西部开发进程的加快,旧的高污染还没有彻底治理,新的高污染项目又在西部上马。一些东部污染企业纷纷涌入西部,加剧了黄河污染形势。
据2004年《中国环境统计年报》,黄河流域废水排放量达39.5亿吨,比2000年增加了13.8亿吨;主要污染物COD年排放量已占到全国排放总量的13.3%。
地处黄河上游宁夏灌区的农用水源几乎全部来自黄河。近年来,由于宁夏及上游地区的大量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相继开工建设、投入生产,大量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引黄支渠,导致在一些个别时段内部分灌溉面积近似于污水灌溉。
工业污染物污染水体,被污染水体又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在黄河流域的一些地区农作物因污水灌溉导致减产甚至绝收的现象时有发生。去年,山西省介休市松安村用被污染了的汾河水浇地,致使200亩玉米及杨树死亡。2002年,青海省海东地区平安县东庄村的近百亩小麦,引溉了污染的湟水后被活活烧死。村民告诉记者:"现在引湟水浇地,先要看河道里的水,水多了才敢浇,水少了灌进地里,苗子准烧死。"
据水利部黄委会专家测算,目前沿黄地区引黄灌溉面积已发展到1.1亿亩,用水占黄河总用水量的90%。黄河水污染不但造成农作物品质下降,还使一些农田水利设施报废,给农业造成的损失每年最高已达33亿元。
污水处理厂多数晒太阳
目前,黄河流域8省已建成污水处理厂25座,日处理能力217万吨,而实际日处理能力只有86.8万吨,流域内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13%,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
甘肃省环保局局长赵伟民介绍说,作为黄河惟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目前兰州市的污水管网普及率只有12.2%。较小的污水处理和收集能力远不足以处理日益增加的城市污水,致使黄河沿岸排污管、排污沟密布,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黄河。
记者调查发现,黄河流域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行滞后,一是黄河流域内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建设污水处理厂的积极性不高;二是污水处理厂市场化机制推行慢。黄河流域城市污水处理费低,收取晚,收取面不宽,一些地区甚至不收。三是城市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管网不配套现象,实际处理能力远达不到设计要求,出水水质不达标使一些污水处理厂事实上成了排污场。
陕西省渭南市是地处渭河最下游的城市,渭河从这里汇入黄河。渭南市投资1.2亿元修建的城东污水处理厂去年年初就已建成,然而由于缺少运行费,只试运行了一个月就一直停运。市区每天形成的近5万吨污水虽然收集到了污水处理厂,却仍然未经治理排入河流,污水处理工程成了"晒太阳"工程。
陕西省环保局副局长李孝廉介绍说,陕西渭河沿岸宝鸡、西安等5个大中城市,目前基本至少都建成一座污水处理厂,但都存在闲置或"吃不饱"的问题。
臭水入村、毒水浇地、脏水进肚,黄河水成“三害”
时下,正是黄河上游沿岸水稻插秧即将结束的季节,可甘肃省白银市四龙镇民乐村的村民却每天站在自家的稻田边心急如焚。民乐及周边金山等几个村的村民祖祖辈辈用黄河水灌溉,但让村民欲哭无泪的是,这两年浇水烧苗的事几乎年年都有。5月下旬,村民们已经是今年第三次插秧了,前两次的苗已全部被烧死。望着田里泛着浓稠白沫的水,民乐村村民王太良说,水稻一直是他们的口粮和经济来源,可这几年水稻种不成,村里有农户挖池塘养鱼,结果去年秋季引了黄河水鱼就全死了,损失了10多万元。"鱼养不好,眼看着水稻也没活气,我们可怎么活?"王太良说。
黄河自兰州进入白银,汇聚了白银市区大量冶炼、焦化、化工等企业和生活污水后,先后流经白银市的四龙镇、北湾乡、靖远县,涉及沿途十几个村庄。当地村民不仅依靠黄河水浇灌,而且直接饮用经过简单沉淀的黄河水。"用过河水锅里经常有白色硬块,饮过水后常拉肚子,而且头痛。水的咸味重,而且每周总有个别天,家里储水窖里还能看到漂着油花。村里人更喜欢喝雨水。"靖远县大芦乡庄口村村民段兴平说。
记者从靖远县大芦乡卫生院门诊部了解到,在大芦乡饮用黄河水的几个村庄里,胃肠道疾病和头痛十分常见,找不出病因的怪病更多。"肯定和饮水有关,但还没听说谁检测过水质。我们一般是查不清的头痛按感冒治,腹泻就反复用抗生素,直到不泻为止。"乡医马克俊说。
在黄河沿岸,直接饮用黄河水的农民已经成了各种怪病的"高危人群"。近年来,山西临猗县牛杜村村民因水环境被污染,年龄在40至60岁的村民中,患脑血栓、瘫痪和癌症的人数逐年增加。村民在一张控诉状中说,由于水源被污染,到去年6月已有42人得怪病死亡,目前还有患怪病者28人。白银市四龙镇金山村中心小学学生王永胜告诉记者,在他们班里28个男生中,20个男生都有白头发。而且还有不少同学和他一样,经常肚子痛、头痛。
一方面是农民备受黄河污水之害,而另一方面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导致的农村面源污染,已成为黄河水环境污染最难治理的硬骨头。中科院院士朱兆良说,在未来几年里,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由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业导致的面源污染,对水质污染的"贡献率"将日益凸显。
一条黄河,多种“扯皮数据”;下游忙治理,上游忙排污;干流控制紧,支流排污易……记者5月份在黄河中上游及其部分支流采访时了解到的这些现象犹如一个个"怪圈",牵制着流域内治污成效。记者采访的部分环保、水利专家及地方政府主管领导呼吁,建立黄河流域"和谐治污机制",真正还母亲河以"清白"。
下游忙治理 上游忙排污
陕西省武功县东方纸业集团是当地最大的造纸企业,也是当地最大的工业污染源。2005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将“东方纸业集团公司污染渭河案”列为首批挂牌督办的环境违法案件之一。5月中旬,记者来到武功县,发现其境内渭河黑水流淌依旧,而在武功境内注入渭河的渭惠渠和漆水河臭气熏天,长达数里都是泡沫,有的地段泡沫高出水面1米左右。沿途的老百姓告诉记者,东方纸业集团被勒令停产治理后,武功县境内的造纸厂污染减轻了许多,但是上游宝鸡市的造纸企业继续偷排污水。
武功县环保局局长徐耀华告诉记者,对于上游宝鸡市来水污染问题,他们曾多次通过上级主管部门与宝鸡市有关部门协调,但收效甚微。徐耀华说:“境内水源又黑又臭,老百姓发牢骚,上头施压,环保部门夹在中间实在憋屈。谁愿意背着恶名挨骂?我也想把水弄清啊,可我一个小小的武功县环保局局长总不能跑到人家宝鸡市去搞什么协调吧?”兰州副市长马琦明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对于兰州境内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黄河的问题,政府花了很大力气来协调,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效果比较明显。但对于上游湟水河来水长期处于IV类水的问题该如何处理,政府觉得非常棘手。
同样污染监测数据大不同
治污首先要摸清污染的“家底”,但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水利和环保两大部门提供的黄河污染监测数据完全不同。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2004年《中国环境统计年报》数字显示,黄河流域废水排放量为39.5亿吨,其中工业废水约占总量40%,生活污水约占总量60%;而水利部2004年底所下发的《关于黄河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的文件中,指出“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42.7亿吨/年,其中工业废水约占总量69%,生活污水约占总量31%”。比较可以看出,两部门关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比例有“天壤之别”。由此,两部门制定的黄河污染治理方案中的重点也有所区别。
黄河只有一条,数字却有多种,到底该以哪个为基准?记者所采访的各路专家莫衷一是。一致的观点是,国家对黄河流域内的水污染应由统一部门监测、管理并发布相关数据,受权的部门应摒弃部门利益。
流域问题需综合治理
当前,黄河流域内污染正呈现逐步加重态势,跨行政区域的水污染问题突出。如何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流域重大资源可持续的利用统筹起来考虑?基层环保人士建议,国家对于水环境应加强规划和立法工作,考虑全流域的管理,综合治水,统一监管,统筹协调解决,由区域管理上升到流域管理,解决目前出现的包括部门扯皮、立法分散等在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