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油田EPC项目 都用什么水处理设备
反渗透水处理设备能过滤掉水中的细菌、病毒、重金属、农药、有机专物、矿物质和异色异味属等,是一种纯水,无需加热即可饮用。它所过滤出的水量的成本很低。生产的纯水品质高、卫生指标理想。
反渗透水处理设备是采用先进的反渗透除盐技术来制备去离子水,是一种纯物理过程的制备技术。反渗透纯水机组具有能长期不间断工作,自动化程度高,操作方便,出水水质长期稳定,无污染物排放,制取纯水成本低廉等优点。反渗透膜技术在国内医药、生物、电子、化工、电厂、污水处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㈡ 油田注水开发技术是什么
在采油过程中,仅利用地层天然能量进行采油,称为“一次采油”。一次采油也被称为“能量衰竭法采油”,采收率一般只能达到15%左右,大部分油气仍残留在油层中。为保持和提高地层能量,提高地层中油气采收率,人们采用油田注水开发技术。
向油层注水,保持或提高地层能量,提高油气采收率的采油方法,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就已工业化应用。苏联于1946年第一次在杜依玛兹油田采用早期注水、保持油层压力的开发方法。在这期间注水开发的油田越来越多。1936年美国采用注水开发的区块只有846个,到1970年就发展到9000个以上。我国最早大量注水的油田是克拉玛依油田,现各主要油田都采用了注水开发方式。因此,注水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油田开发的主要手段。
一、油田注水时间的选择
(一)不同时间注水油田开发的特点
不同类型的油田,在油田开发的不同阶段注水,对油田开发过程的影响是不同的,其开发结果也有较大的差异。
1.早期注水
早期注水的特点是在地层压力还没有降到饱和压力之前就及时进行注水,使地层压力始终保持在饱和压力以上。由于地层压力高于饱和压力,油层内不脱气,原油性质较好。注水以后,随着含水饱和度增加,油层内只是油、水两相流动,其渗流特征可由油水两相渗透率曲线所反映。
早期注水可以使油层压力始终保持在饱和压力以上,油井有较高的产能,有利于保持较长的自喷开采期。由于生产压差调整余地大,有利于保持较高的采油速度和实现较长的稳产期。但这种注水方式使油田投产初期注水工程投资较大,投资回收期较长。所以,早期注水方式不是对所有油田都是经济合理的,尤其对原始地层压力较高而饱和压力较低的油田更是如此。
2.晚期注水
油田开发初期依靠天然能量开采,在没有能量补给的情况下,地层压力逐渐降到饱和压力以下,原油中的溶解气析出,油藏驱动方式转为溶解气驱,导致地下原油黏度增加,采油指数下降,产油量下降,气油比上升。如我国某油田,在地层压力降到饱和压力以下后,气油比由77m3/t上升到157m3/t,平均单井日产油由10t左右下降到2t左右。
在溶解气驱之后注水,称晚期注水,在美国称“二次采油”。注水后,地层压力回升,但一般只是在低水平上保持稳定。由于大量溶解气已跑掉,在压力恢复后,也只有少量游离气重新溶解到原油中,溶解气油比不可能恢复到原始值。因此,注水以后,采油指数不会有大的提高。由于油层中残留有残余气或游离气,注水后可能形成油、水两相或油、气、水三相流动,渗流过程变得更加复杂。这种方式的油田产量不可能保持稳产,自喷开采期短,对原油黏度和含蜡量较高的油田,还将由于脱气使原油具有结构力学性质,渗流条件更加恶化。
晚期注水方式初期生产投资少,原油成本低。原油性质较好、面积不大且天然能量比较充足的中、小油田可以考虑采用。
3.中期注水
中期注水介于上述两种方式之间,即投产初期依靠天然能量开采,当地层压力下降到低于饱和压力后,在气油比上升至最大值之前注水。此时油层中将由油、气两相流动变为油、气、水三相流动。随着注水恢复压力,可以有两种情形:
一种情形是地层压力恢复到一定程度,但仍然低于饱和压力。在地层压力稳定条件下,形成水驱混气油驱动方式。据室内模拟和国外文献介绍,如果地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15%以内,此时从原油中析出的气体尚未形成连续相,这部分气体有一定驱油的作用,并由于油—气间的界面张力远比油—水界面、油—岩石界面的张力小,因而部分气泡位于油膜和岩石颗粒表面之间。这对亲油岩石来说,可破坏岩石颗粒表面的连续油膜,有助于提高最终采收率。
另一种情形就是通过注水逐步将地层压力恢复到饱和压力以上。此时,脱出的游离气可以重新溶解到原油中,但天然气组分的相态变化是不可逆过程。当提高压力时,脱出的游离气重新完全溶解所需的压力为溶解压力。显然,溶解压力大于饱和压力。此外,在利用天然能量开采阶段,部分溶解气逸出。因此,即使地层压力恢复到饱和压力以上,溶解气油比和原油性质都不可能恢复到初始情况,产能也将低于初始值。在地层压力高于饱和压力条件下,如将井底流压降至饱和压力以下,尽管采油指数较低,但由于采油井的生产压差大幅度提高,仍可使油井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长的稳产期。
中期注水的特点是初期投资少,经济效益好,也可能保持较长稳产期,并不影响最终采收率。地饱压差较大、天然能量相对较大的油田比较适用于中期注水。
(二)选择注水时机应考虑的因素
1.油田天然能量的大小
要确定油田合理的注水时间,就要研究油田天然能量的大小,研究这些能量在开发过程中可能起的作用。总的原则是:在满足油田开发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利用油田的天然能量,尽可能减少人工能量的补充。如有的油田边水很活跃,边水驱动能满足油田开发的要求,就没有必要采用人工注水的方法开发;有的油田原始地层压力与饱和压力相差很大,有较大的弹性能量,也就没有必要采用早期注水。
2.油田的大小和对油田产量的要求
不同油田由于自然条件和所处位置的不同,对油田开发方针和产量也是不同的。小油田,由于储量少、产量不高,一般要求高速开采,不一定追求稳产期,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强调早期注水。大油田,对国家原油产量的增长起着很大的作用,对国民经济及其他部门的布局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要求大油田投入开发后,产油量逐步稳定上升,在油田达到最高产量后,还要尽可能地保持较长时间的稳产,不允许油田产量出现较大的波动。要确保这个目标的实现,一般要求进行早期注水。如前苏联第二巴库油田大部分是采用早期注水开发。20世纪70年代以后投入开发的西西伯利亚油区的一些大油田也是采用早期注水开发的。如萨马特洛尔油田,1969年4月投入开发,同年10月就开始注水,当年采油140×104t,到1975年产量达到8700×104t,1976年采油速度就达到2%,1980年产量为1.52×108t,地层压力始终保持在原始地层压力附近。
3.油田的开采特点和开采方式
自喷开采的油田,就要求注水时间相对早一些,压力保持的水平相对高一些。原油黏度高、油层非均质性严重、自喷很困难、只能采用机械方式采油的油田,地层压力就没有必要保持在原始地层压力附近,不一定采用早期注水开发。原始油层压力与静水柱压力之比高于1.3以上的油田,即使自喷开采,保持压力的界限也可以比原始压力低,因此注水时间也可以推迟。
总之,注水时间的选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既要考虑到油田开发初期的效果,又要考虑到油田中后期的效果,必须在开发方案中进行全面的技术论证,在不影响油田开发效果和完成国家任务的前提下,适当推迟注水时间,可以减少初期投资,缩短投资回收期,有利于扩大再生产,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油田注水方式
油田注水方式是指注水井在油田上所处的部位和注水井与采油井间的排列关系。
采用人工注水开发的油田,油井之间、注水井之间、油井与注水井之间都存在着严重的相互干扰。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油层性质和构造条件,确定合理的注采井网,进行合理的配产配注。这是油田注水开发中最突出、最关键的一个问题。
油田注水方式可分为边缘注水、切割注水、面积注水和点状注水四种,油田应结合地质条件、流动特征以及开发的要求选择最佳的注水方式。
(一)边缘注水
边缘注水的条件是:油田面积不大,构造比较完整,油层稳定,边部和内部连通性好,油层流动系数(有效渗透率×有效厚度/原油黏度)较高。特别是钻注水井的边缘地区要有较高的吸水能力,能保证压力的有效传递,使油田内部能收到良好的注水效果。边缘注水根据油水过渡带的油层情况又可分为缘外注水、缘上注水和缘内注水三种。
1.缘外注水
缘外注水又称边外注水。这种注水方式要求含水区内渗透率较高,注水井一般与等高线平行,分布在外油水边界以外,如图6-8所示。它的优点是相当于将供给边线移近到油藏开发区,可保持或提高新供给边线的压力。
世界上用这种注水方式开发比较成功的油田,如前苏联的巴夫雷油田,面积为80km2左右,平均有效渗透率为0.6μm2,油层比较均匀而稳定,边水活跃。采用边外注水后,油层平均压力稳定在13.73~15.70MPa之间。在注水后的5年内,石油日产量基本稳定,年采油速度为可采储量的6%左右。我国老君庙油田,面积较小,并有边水存在,在开发初期,L油层和M油层均采用缘外注水方式。
2.缘上注水
当油田在油水外缘以外的区域渗透性差时,不宜缘外注水,而将注水井部署在油水外缘上或在油藏以内距油水外缘不远的地方,即缘上注水,如图6-9所示。
图6-8缘外注水
图6-13面积注水
什么样的油田,选用什么样的面积注水,并无固定的格式。一般说来,油层连通性不好,而又要加速开采,这时注水井就应该多,可采用四点法或反九点法;反之则采用七点法井网开采。在油田开发初期,注水井应少些,到了晚期,注水井数就应适当增多。面积注水方式适用的条件如下:
(1)油层分布不规则,延伸性差,多呈透镜状分布,用切割注水不能控制注入水,不能逐排地影响生产井。
(2)油层渗透性差,流动系数低,切割注水时注水推进的阻力大,采油速度低。
(3)油田面积大,构造不够完整,断层分布复杂。
(4)适用于油田后期的强化开采以提高采收率。
(5)油层具备切割注水或其他注水方式,但要求达到更高的采油速度时也可用面积注水方式。
与切割注水相比,面积注水方式对油层分布适应性要广些,采油速度要高些,但切割注水方式调整的灵活性要大些。
(四)点状注水
点状注水是指注水井零星地分布在开发区内,常作为其他注水方式的一种补充形式。
㈢ 油田污水如何处理
注水是油田开发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开采方式,是补充地层能量,保持油层能量平衡,维持油田长期高产、稳产的有效方法。注入水的水源主要是地面淡水、地下浅层水及采出原油的同时采出的油层水。为了节约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目前注入油层的水大部分来自从开采原油中脱出的水,习惯上称之为污水。大体已经占了全国注水总量的80%。污水未经处理时含有大量的悬浮固体、乳化原油、细菌等有害物质。水注入油层就像饮用水进入人体一样,如果人喝了未经处理的水,人的身体就会受到伤害,发生各种病变;同样,油层注入了未经处理的污水,油层也会受到伤害。这种伤害主要体现在大量繁殖的细菌、机械杂质以及铁的沉淀物堵塞油层等问题上,引起注水压力上升,注水量下降,影响水驱替原油的效率。因此,必须对注入油层的水进行净化处理。
由于污水是从油层采出的,所以油田回注污水处理的主要目的是除油和除悬浮物。概括地讲可分为两个阶段:1.除油阶段。该阶段是利用油、水密度差及药剂的破乳和絮凝作用,将油和水分离开来。2.过滤阶段。该阶段是利用滤料的吸附、拦截作用,将污水中悬浮固体、油和其他杂质吸附于滤料的表面而不让其通过滤料层。除油阶段要根据含油污水中原油的密度、凝固点等性质的不同而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法。目前国内外除油阶段主要采用的技术方法有:重力式隔油罐技术、压力沉降除油技术、气浮选除油技术、水力旋流除油技术等。
1.重力式隔油罐技术,就是靠油水的相对密度差来达到除油的目的。含油污水进入隔油罐后,大的油滴在浮力的作用下自由地上浮,乳化油通过破乳剂(混凝剂)的作用,由小油滴变成大油滴。在一定的停留时间内,绝大部分原油浮升至隔油罐的上部而被除去。其特点是:隔油罐体积大,污水停留时间长。即使来水有流量和水质的突然变化,也不会严重影响出水水质。但其占地面积大,去除乳化油能力差。
2.压力沉降除油技术是在除油设备中装填有使油珠聚结的材料,当含油污水经过聚结材料层后,细小油珠变成较大油滴,加快了油的上升速度,从而缩短了污水停留时间,减小了设备体积。其特点是:设备综合采用了聚结斜板技术,大大提高了除油效率。但其适应来水水量、水质变化能力要比隔油罐差。
3.气浮选除油技术,是在含油污水中产生大量细微气泡,使水中颗粒粒径为0.25~25微米的悬浮油珠及固体颗粒黏附到气泡上,一起浮到水面,从而达到去除污水中的污油及悬浮固体颗粒的目的。采用气浮,可大大提高悬浮油珠及固体颗粒浮升速度,缩短处理时间。其特点是处理量大,处理效率高,适应于稠油油田含油污水以及含乳化油高的含油污水。
4.水力旋流除油技术,是利用油水密度差,在液流高速旋转时,受到不等离心力的作用而实现油水分离。其特点是设备体积小、分离效率高。但其对原油相对密度大于0.9的含油污水适应能力差。过滤阶段采用的过滤技术根据滤后水质的要求不同,分为粗过滤、细过滤和精细过滤。根据水质推荐标准,悬浮物固体含量为1.0~5.0毫克/升,颗粒直径为2.0~5.0微米。过滤的核心技术是滤料的选择与再生。在油田污水处理中,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的滤料有石英砂、无烟煤、陶粒、核桃壳、纤维球、陶瓷膜和有机膜等。滤料的再生方法主要有热水反冲洗、空气反吹等。
㈣ 什么叫油田注水井调驱技术
它可在复地层中产生注入制水增粘,原油降阻,油水混相和高渗透层颗粒堵塞等综合作用。其结果,就可封堵注水井的高渗透层,均衡其吸水剖面,降低油水的流度比,进一步驱出地层中的残余油,并可在地层中形成一面活动的“油墙”,产生“活塞式”驱油作用,以降低油井含水提高原油采收率。
其中的驱油剂可与原油产生混相作用,有效地驱出残余油,在地层中形成向油井运移的类似于活动的“油墙”的原油富集带,具有较长期的远井地带调剖作用。堵水剂可对地层的高渗透大孔道产生封堵作用,均衡其吸水剖面,使驱油剂更有效地驱油。调剖剂可不断地调整地层的吸水剖面,并可更有效地驱油。它对低渗透地层的渗透率无伤害,用它对注水井进行处理后,在同样的注水量下,注水压力下降或上升的幅度不大。
该技术的适应性广,它适应于地层渗透率大于0.1μm2的砂岩和灰岩地层;注水层厚度大于5m,对应油井原油黏度大于1mPaS,含水大于70%的注水井;无边底水或边底水影响不大油藏的油水井对应率较高的注水井。
㈤ 油田注水井地面注水工艺流程图,就是一个小撬块给油井注高压水的,忘高手指教,[email protected]
注水最主要的就是泵前水处理,比如除杂质、脱氧、加杀菌剂等等,以使和低回层物性答匹配。第二是加压后水井注水的管理,地层破裂压力,是否分层注水或者笼统注水。加压没有什么,也就是一个注水增压泵,以及管线的安全阀、回流阀、压力和流量调节阀。
希望有用处对你。
㈥ 注水开发油田的原理有哪些
利用注水井复把水注入油层制,以补充和保持油层压力的措施称为注水。油田投入开发后,随着开采时间的增长,油层本身能量将不断地被消耗,致使油层压力不断地下降,地下原油大量脱气,粘度增加,油井产量大大减少,甚至会停喷停产,造成地下残留大量死油采不出来。为了弥补原油采出后所造成的地下亏空,保持或提高油层压力,实现油田高产稳产,并获得较高的采收率,必须对油田进行注水。
油田注水方式
注水方式即是注采系统,其指注水井在油藏所处的部位和注水井与生产井之间的排列关系,可根据油田特点选择以下注水方式:①边缘注水,其分为缘外注水、缘上注水和边内注水三种;②切割注水;③面积注水,可分五点法注水,七点法注水,歪七点法注水,四点法注水及九点法注水等。
㈦ 使用多功能浮式储油生产处理系统开发陆丰深水油田技术
陆丰22-1油田位于南海珠江口盆地17/22合同区块,在香港东南方约250km,油田平均水深333m,是目前我国海上已开发油田中水深最深的一个油田。
油田面积9.8km2,国家储委批准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903×104t,控制地质储量473×104t,总储量为2376×104t。
油田发现于1986年5月,原作业者为美国西方远东石油公司。1991年9月,澳大利亚AMPOLEX石油公司接替了原作业者,继续对陆丰22-1油田进行评价。1995年9月向中方提出总体开发方案报告,1996年3月获主管部门批准。同年6月AMPOLEX公司正式将陆丰22-1油田转让给挪威STOTAIL石油公司。STOTAIL石油公司接替作业权后,对油藏开展进一步评价,并对开发方案进行了优化调整,最后选用一艘多功能“睦宁号”浮式生产储卸油轮FPSO和水下井口,并由柔性立管回接到浮式生产储油轮FPSO的开发方案。
工程建设自1996年1月开始,1996年12月开始钻开发井,到1997年10月机械完工,12月27日正式投产,高峰日产原油量0.9×104m3,开采年限5年。
一、陆丰油田开发技术难点
a.地质条件复杂。油田为底水油藏,油水界面深度1626m。为满足完井射孔避射高度不小于10m,井眼不能钻过1615m的深度,使井眼轨迹控制相当困难;油藏受断层走向分割控制,水平井的井眼轨迹必须沿主断层走向,致使水平井的水平段必须拐弯;另外,井眼轨迹特别是造斜点深度断层的影响和小于5m断层风险的存在,很容易造成钻井过程中的泄漏和垮塌。
b.底盘钻井方案决定了平台的位置,同时影响到5口水平井的轨迹,影响到整个钻井工作量,加大了实施钻井作业的难度。
c.各井水平段要求精度高,容许变化量小,井眼轨迹控制难度大,这不但要求精确的测量技术,而且变L形井眼轨迹容易形成键槽和磨损套管,同时增加了中靶难度。
d.鉴于钻井存在井漏危险,因此需综合考虑井眼清洗和井眼稳定,认真研究和选用泥浆的类型,确定各项水力参数。
e.防止钻进过程中发生屈曲现象,保证滑动钻进也是一道难关。
f.钻井平台除完成钻井作业外,还要承担许多海底安装任务,因此,钻井作业成为油田开发的关键路线。
二、陆丰油田采用的新技术
该油田是中外双方利用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在南海海域开发的又一个大型深水油田,成功开创了我国只用一艘油轮开发一个海上油田的典范。概括起来,所采用的主要新技术有9项:①多功能、标准生产模块组合的浮式生产储卸油轮 FPSO;②可折叠悬挂式组合底盘HOST;③多相水下电驱动海底增压泵;④新式可解脱的沉没式STP单点系泊系统;⑤深水吸力锚;⑥水下双定位卧式采油井口;⑦立管重力垂直对接安装新工艺;⑧油田全水平井开发,有2000m以上的单井水平段沿断层走向拐弯钻进;⑨电液遥控无潜水作业方式。
三、设计条件
1.环境参数(百年一遇)
陆丰22-1油田位于亚热带地区,受季风影响,频繁的台风和从西伯利亚来的强烈寒流使该地区海况更加恶劣。内波流是一种海洋水下流,对海洋建筑物的安全和生产操作都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主要的环境参数如下:
最大天文潮:1.58m
最大波高:22.8m
最大波高周期:12.2s
海水温度:①表层最高温度30.42℃;②表层平均温度24.81℃;③表层最低温度21.5℃;④底层最低温度10.78℃
海水表层流速:2.11m/s
海水底层流速:0.75m/s
一分钟平均风速:50.3m/s
最高气温:36℃
最低气温:7℃
2.流体性质参数
地层原油:黏度4.35mPa.s
气油比0.7m3/m3
脱气原油:相对密度0.856
倾点43~46℃
黏度22.8mPa·s
凝固点42.2℃
含蜡量25.46%
胶质沥青量5.0%
含硫量0.07%
油田水:水型CaC12
总矿化度28252mg/L
氯离子16927mg/L
四、油田开发方案
陆丰油田水深333m,海况恶劣,地质情况复杂,油藏气油比低、压力低,早期含水高、含蜡高,油田开发难度很大。中国海油与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应用高新技术,将无商业开采价值的油田变为有开采价值的油田的经营理念,经过认真细致的经济评价和技术研究,最后确定采用近几年海上石油开发的新技术,用技术上可行、设备简单、费用少的工程开发方案:只使用1艘多功能浮式生产油轮,配合水下井口方案。油流通过海底水下井口直接输送到多功能浮式生产油轮上进行处理,然后用穿梭油轮外运。
与以往常规油田开发方式建造平台、设置单点、铺设海底管线、系泊浮式生产设施的开发方式完全不同,陆丰22-1油田只租用1艘新造的多功能浮式生产油轮,在陆丰22-1油田作业2~7年后,还可以到其他油田服务,这将大大降低油田初期资金投入和总体工程开发费用,使本来不具备开发条件的边际油田具有了更高的商业开发价值。据估计,这种开发方式使油田开发设备投资至少减少了将近一半。
陆丰22-1油田开发工程设施主要包括(图12-2):5口水平井;水下悬挂式组合井口底盘HOST;用于人工升举的多相电驱动海底增压泵;装有生产模块的多功能浮式生产油轮“睦宁号”;可解脱的沉没式转塔生产系泊系统;4功能(产出液、高压电、低压信号和液压)多通道旋转接头。
(一)水下井口
陆丰22-1油田采用5口水平井,水平井段长达470~2060m。水平井井口和采油树坐落在铰链式组合底盘上,生产井的液流经采油树输送到底盘上的生产管汇,再进入2条203.2 mm(8in)柔性生产立管,柔性生产立管回接到浮式生产储油装置上。
图12-2陆丰22-1油田工程设施图
(二)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
“睦宁号”浮式生产储卸油轮是由多功能穿梭油轮改造而成的,该油轮船长253m,宽42m,具有双壳体,总载重量10.3×104t,可储存原油10.2×104t(64万桶)。处理设备安装在主甲板后方,设计原油日处理能力为1.9×104m3(12.5万桶)油水混合液;主机机舱、生活区和直升机甲板设置在船艏,所有的油舱均可蒸汽加热。货油、压载泵舱以及电力螺旋桨发动机机舱也设在船艏。船上使用柴油电动推进器及动力定位系统,该系统在不使用锚时仍能使船保持在预定位置。中央控制室(CCR)可对船上的主要设备和水下生产实施进行监控。生活区定员86人。船上还安装了3个自由落体式救生船。
由于原油含蜡高,生产处理设备必须保持原油温度在62℃以上。进舱合格原油的含水标准设计为0.3%,分离出来的生产水处理到含油量低于50×10-6,符合环境保护排放标准后排入大海。
在强台风到来时,海上人员需要从现场撤离,“睦宁号”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可以从沉没式转塔生产系泊系统迅速解脱撤离。
(三)沉没式转塔生产系泊系统(STP)
沉没式转塔生产系泊系统主要包括两部分。
(1)STP浮筒及系泊系统
“睦宁号”系泊用6个吸力锚固定在沉没式浮筒上,该浮筒可系泊到浮式生产储卸油轮上,也可在浪高7m时解脱。解脱后STP浮筒沉入水下约45m处。由挪威APL公司和天津海王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设计的吸力锚,直径5m,高度10m,单个锚重量45t,单锚设计系泊力680t。
(2)STP旋转接头(STP-RC)
STP-RC旋转接头包括6个高压电旋转接头向增压泵供电,1组液压旋转接头向水下装置提供液压动力和注化学药剂,1组控制讯号旋转接头在顶部设施和水下控制系统之间传递讯号,还设有2条φ203.2mm原油生产通道,水下生产的原油通过这两个通道输往“睦宁号”。
(四)水下悬挂式井口组合底盘HOST
1.悬挂式组合底盘的特点
全称Hanger Over Subsea Template,简称HOST,是挪威Kongsberg Offshore a.s(简称KOS)海洋工程公司近两年研制开发的井口底盘。陆丰22-1油田所使用的是目前世界上第二套,是我国海上油气田首次采用HOST系统井口。HOST系统的主要特点如下。
(1)设计灵活,适应性强
针对常规整体式底盘在制造、运输、安装和生产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弊端,HOST系统把整体式底盘分成中心模块和若干个井口导向模块HOGS。导向模块的数量和大小视油田规模和井数而定,适应性强。
(2)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中心模块固定后,把井口导向模块逐一组装到中心模块周围,再根据作业程序相继把钻井用的井口和完井用的采油树通过导向柱分别安装到导向模块上。所有安装作业都可以用常规的钻井平台来实现。
(3)轻便灵活,运输方便
HOST底盘可分成若干个小模块,并且是专门为常规半潜式钻井平台6.5m×5.5m月池设计的,因此,它可以用驳船送到平台月池下方,再用吊机吊装到月池上,同平台一起拖航到目的地,下放到井位。用于陆丰22-1油田的HOST系统的中心模块尺寸为5.95m×5.45m×1.777m,重量为30t。
(4)节省钢材,安装费用低
与同等井数的常规整体式底盘相比,可节约钢材25%,节约安装费达40%。
(5)满足完井要求
HOST井口所用的完井系统适应常规完井要求,井口系统使用UWD-5型103.3MPa(150001b/in2)系列,油管悬挂器使用常规的127mm×50.8mm(5in×2in)系统。177.8mm(7in)油管挂与平卧式采油树是HOST系统的特点。
2.HOST系统的安装技术
a.在钻井平台拖航之前,将HOST吊放到钻井平台上。
b.钻井平台和HOST中心模块拖到油田井位后,首先对海底障碍物进行调查,检查范围为40m,海床坡度低于1.0°,同时检查月池区导向绳和气动绞车以及再回收导向绳接头。
c.钻井平台定位合格并压载后即可开始钻1066.8mm(42in)中心井眼,井眼设计深度394m,测量井斜α小于或等于0.5°,起钻前替入20m3的高黏泥浆。用水下机器人ROV在距井眼4m左右处安装一个传感器,在6m前后处安装3个2m长绳索的浮标,用于检查中心模块的安装高度。
d.下入中心模块:
·用常规下套管方法连接914.4mm中心导管串,接上762mm(30in)导管井口头下入工具和固井管串并作好标记。
·割开中心模块和钢梁以及钢梁与月池左右舷之间的固定焊点;下放导管串并坐到月池上的HOST中心模块上,锁紧中心模块的上锁模块,卡紧中心导管,推出下锁模块卡紧中心导管,确认处于锁紧状态。
·把导向绳的导向头插入中心模块4角相应的导向柱并锁紧,上提中心模块并移开模块下的钢垫梁;往中心导管灌注海水,关闭下入工具上的阀门;将中心模块下放到海床上方,在下放过程中保持导向绳处于拉直状态,当中心导管离海床3~5m时,借助ROV寻找浮标并对准1066.8mm井眼下入导管鞋;继续下放中心模块,直到离海床2m为止,从中心模块上表面至海床的最大距离控制在3.5m之内;用调整4根导向绳松紧的方法控制中心模块的水平度使其斜度小于2°。
·用常规方法固井,注水泥浆后,保持中心模块静止直至水泥硬化;检查和调节中心模块的水平度使其等于或小于0.10,最大0.3°。
·用ROV将1根导向绳绳头插入平衡仪连接头使之扣紧,从中心模块上拉出水平仪并起出水面;重新下入该导向绳,并插入下次要下的导向模块(HOGS)相应的导向柱上。
e.安装井口导向模块(HOGS):
井口导向模块(HingOverStructure)系中心模块连接井口的特殊机构,起到支撑和悬挂井口以及将导管下入井眼的作用。HOGS模块也是用钻机安装的。
·用ROV检查中心模块可旋转分离的导向杆(GuidePost)接头处于作业状态,并确认锁紧插销位置。
·用月池后吊车把下入工具组装到HOGS上,然后起吊到平台船尾月池后方,再把从钻台上下来的吊环接到下入工具的吊环上,由司钻和吊车司机联合操作,将HOGS送到月池作业区。
·连接导向绳,用钻杆送下HOGS,下入工具借助导向柱的作用使HOGS坐在中心模块的正确位置上。
·用ROV锁紧上扣模块和中心模块连接固定。
·钻机移位,然后接上中心模块上相应的导向柱,即可进行下一个HOGS的安装。
f.安装钻井井口永久导向架(FGB):
·钻914.4mm井眼至419m。
·用ROVXX起HOGS上的补心,用月池后绞车将导向架FGB移至月池中间。
·用吊装HOGS同样的方法把FGB移到钻机转盘底下,连接762mm导管,并用钻杆下放到月池,导管坐封在FGB上,然后下放导管和FGB。
·将导管鞋插入相应的HOGS,坐封FGB到HOGS上,调整水平度小于0.5°;注水泥浆固井并核实FGB的水平度。
g.安装中心管汇
·将一对对角导向杆安装到中心模块相应的对角导向柱上,锁住导向柱插销。
·把中心管汇模块吊装到月池BOP插车上并固定好。
·把中心模块管汇送到月池下方作业区,将提升中心模块的钢丝绳和钻杆接头对接,提升钻杆,吊起中心管汇模块。
·通过中心管汇模块的一对对角导向柱,把导向绳下放到海底中心模块上并对接到事先安装的导向杆上;下放中心管汇模块并坐到中心模块底盘上使其固定。
h.中心模块HOST系统的安装时间仅3.35d,比计划的7.5d提前了4.15d;而中心管汇模块的安装时间为38h,比计划的60h提前了22h。中心管汇模块安装后,开始水平采油树安装作业,5口采油树安装作业时间为293h。
㈧ 油田开发对注入水水质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日前常用的注水水质标准是什么
油田开发对注入水水质的基本要求是:
①具有化学稳定性,不产生沉淀。
②具有良专好的洗油能力。属
③不堵塞地层。
④腐蚀性小。
日前常用的注水水质标准有:
①悬浮物含量小于2毫克/升。
②总铁含量小于0.5mg/l。
③含油量小于30mg/l。
油田开发通过地质勘探,发现有工业价值的油田以后,就可以着手准备开发油田的工作了。任何一个矿藏的开发,都要讲究其经济有效性。即要能够实现投入少(即少花钱),产出多(即多采矿),最终采收率高。作为对一个油田的开发来说,讲究其有效性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延长油田高产稳产期,使得油田最终能采出最多的原油,有一个高的最终采收率及好的经济效果,但是实现这个目标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