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青玉案原文
宋 辛弃疾《青玉案》
原文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贺铸《青玉案》
原文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宋 黄公绍《青玉案》
原文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
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
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落日解鞍芳草岸。
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宋 黄大临《青玉案》
和贺方回韵,送山谷弟贬宜州
原文
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晓别吾家黄叔度。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异日同归处。
樽罍饮散长亭暮,别语缠绵不成句。已断离肠能几许?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
宋·李清照《青玉案》
征鞍不见邯郸路,莫便匆匆归去。秋风萧条何以度。明窗小酌,暗灯清话,最好流连处。
相逢各自伤迟暮。独把新诗诵奇句。盐絮家风人所许。如今憔悴,但馀双泪,一似黄梅雨。
宋·苏轼《青玉案》
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
原文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犬,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鸳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宋·黄庭坚《青玉案》
烟中一线来时路。极目送、归鸿去。第四阳关云不度。山胡新啭,子规言语。正在人愁处。
忧能损性休朝暮。忆我当年醉时句。渡水穿云心已许。暮年光景,小轩南浦。同卷西山雨。
现代作品
璟翎《青玉案·轩辕情》
原文
浮云碧落轩辕暗,恨欲狂,忧伤满。 指驾长车华夏憾! 古今国辱,永生不忘,谁教风云乱?
狂澜翻涌何人挽,吾自横江裂波断! 但使存亡皆坦荡。 半纸愁绪,一腔宿愿,不把丹心换!
斜阳草树《青玉案》
闺楼忽传歌几缕,但只闻,旧时曲。伊人何事凭栏语,欲言还休,举步却止,思量有几许。
鶗鴂声里春光暮,多少年华空自负。试问缱绻寻何处,东风吹尽,芳菲渐去,梦回千网络。
琴岫兮《青玉案》
罗巾倒压钗痕浅,倩谁见、鸾妆晚?拾翠空牵愁绪乱,柳枝曾折,江南晓岸,立尽湘帘畔。
离群乍咽啼红满,蟾影生凉楚弦断。忆昔君归兰棹远,落霞轻隐,孤烟暗卷,乡梦风吹散。
郑名喆《青玉案》
千载为觅知己友,五万士、无言酌。若有知音何辨左?视而见心,若需言说?一夜皆答诺。
秋风袭袭不敢落,百里寻他不知错。谁想他是炉中火,他还在那,不曾走过,心满歉疚坐。
元雪琴《青玉案》
愁情自古无交代,后来者,翻悲态。多少英雄怜粉黛。盈杯酿月,银辉写隘,都是人情外。
晓楼滴雨双头拜,记故新人总无奈。梦里旧颜今可在?丝连未断,凭添阻碍,错过无言怪。
元雪琴《青玉案》
莲开并蒂双珍偶,鼓浪屿,南湖秀。闲适悠哉诗意透。横波缱绻,花娇枝瘦。正是游时候。
对杯载酒谁人后,饮醉浓茶见红豆。复醒犹如江岸柳。心期绝处,忧君知否?何奈迟回首!
麦向莹《青玉案》
残霞难挽江天暮。浊流里、萍漂处。近月摆横归岸橹。网垂愁泪,惹来白鹭。斜眼观渔父。
顽童未识谋生苦。蹑足潜踪走猫步。手执团荷当剑舞。纵身低喝,公爷站住!笑荡芙蓉浦。
不知楼主要谁的,其中最著名的是辛弃疾的《青玉案》。
㈡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故居的作品原文
青玉案⑴·和贺方回韵送伯固⑵归吴中故居
三年⑶枕上⑷吴中⑸路。遣黄耳⑹、随君去。若到松江⑺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⑻尽是,老子⑼经行处。
辋川图⑽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⑾。春衫犹是,小蛮针线⑿,曾湿西湖雨。 青玉案⑴·和贺方回韵送伯固⑵归吴中
三年⑶枕上⑷吴中⑸路。遣黄犬⑹、随君去。若到松江⑺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⑻尽是,老子⑼经行处。
辋川图⑽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⑾。春衫犹是,小蛮针线⑿,曾湿西湖雨。
㈢ 青玉案 苏轼包括赏析,大意
苏轼-《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 三年枕上吴中路,
谴黄犬,随君去。
若到松江呼小渡,
莫惊鸳鹭,四桥尽是,
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
常记高人右丞句。
作个归期天已许。
春衫犹是小蛮针线,
会湿西湖雨。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注释:
伯固:苏坚,字伯固,作者的友人。
呼小渡:招呼小船摆渡。
四桥:在苏州。
老子:苏轼自称。
辋川图:辋川在陕西兰田,王维曾隐居于此,并曾在寺壁绘辋川图。
右丞:王维曾任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
高人:指伯固。
小蛮:白居易的歌妓。白居易有歌妓樊素、小蛮。此借指苏轼爱妾朝云。 翻译: 那魂牵梦绕,曾经在吴中(苏州)三年里的日日夜夜啊!如果有像陆机(晋代)家里的,能为人们传递书信的狗,我一定派它随您回吴中去。您若到了淞江招呼小船摆渡时,一定不要惊了那里的鸳鹭,那里的鸳鹭与我是那样地相熟。那里的四桥、那里的山山水水都是我足迹曾经踏过的地方。
望着眼前的景色,不禁想起了王维的《辋川图》,也记起了右丞先生送友人归去的诗句。
作个(回吴中的)归期吧,老天爷定会准许。去时带上那件春衫,它是爱妾朝云为我亲手缝制的,上面还有那曾打湿春衫的西湖雨。
赏析: 这首送别词,是苏轼至杭州时为送苏坚归吴中而作。苏坚字伯固,在杭州曾助苏轼浚西湖,修长堤,与苏轼相友善。但苏轼此词别开生面,落墨不在“别”而在“归”。 上阕写送友归去吴中。“三年”两句写对友人的理解和惜别。伯固随苏轼三年,枕上魂牵梦萦希望归去,而今成行,词人既为此欣喜,为朋友高兴,也为朋友即将离别而生眷恋。但欣喜为主,故可洒脱地“遣黄犬,随君去”,希望伯固去后可以遥致书信,以慰朋友挂念之心。“若到”以下,想象伯固沿途景象。松江小渡,鸳鸯四桥,都是老夫曾游之处,虽是想象,亲切如在目前,使人顿生物我两忘之心,也生思旧慕归之意。 下阙写思归情怀。“辋川图”既是写吴中风光如画,也借王维“辋川图”一典表达归隐情怀。苏轼宦海沉浮,始终不忘归隐以求身心的宁静自由。王维后期的隐居生活和词中情调便成了苏轼经常羡慕感叹的对象。在词中,伯固思归已然成行,自己则更因伯固之归吴中而感叹自己欲归而不得归。“作个归期”为铺垫叙事之后直接吐露心愿,,这一愿望强烈如斯,甚至连天都已经感动。被西湖雨淋湿的春衫便是天已许的证明了。此处的天,既是自然的青天,也隐指握有士人命运的朝廷。春衫湿,是送别时雨景,也是惜别时情谊,更使人思念做春衫之人。“小蛮”一词,借白居易姬人名指爱妾朝云。
㈣ 《青玉案·横塘路》翻译,赏析
贺铸《青玉案·横塘路》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首词说来好笑,原是贺方回退居苏州时,因看见了一位女郎,便生了倾慕之情,写出了这篇名作。这事本身并不新奇,好像也没有“重大意义”,值不得表彰。无奈它确实写来美妙动人,当世就已膺盛名,历代传为佳句,——这就不容以“侧艳之词”而轻加蔑视了。
方回在苏州筑“企鸿居”,大约就也是因此而作。何以言之?试看此词开头就以子建忽睹洛神为比,而《洛神赋》中“翩若惊鸿”之句,脍炙千古,企鸿者,岂不是企望此一惊鸿般的宓妃之来临也?可知他为此人,倾心眷慕,真诚以之,而非轻薄文人一时戏语可以并论。闲话且置,如今只说子建当日写那洛神,道是“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其设想异常,出人意表,盖女子细步,轻盈而风致之态如见,所以贺方回上来便用此为比。姑苏本是水乡,横塘恰逢水境——方回在苏州盘门之南十余里处筑企鸿居,其地即是横塘。过,非“经过”“越过”义,在古用“过”,皆是“来到”“莅临”之谓。方回原是渴望女郎芳步,直到横塘近处,而不料翩然径去,怅然以失!——此《青玉案》之所为作也。美人既远,木立如痴,芳尘目送,何以为怀。此芳尘之尘字,仍是遥遥承自“凌波”而来,波者,原谓水面也,而乃美人过处,有若陆行,亦有微尘细馥随之!人不可留,尘亦难驻,目送之劳,惆怅极矣!——全篇主旨,尽于开端三句。
以下全是想象——古来则或谓之“遐思”者是。
义山诗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以锦瑟之音繁,喻青春之岁美(生活之丰盛也)。词人用此,而加以拟想,不知如许华年,与谁同度?以下月桥也,花院也,琐窗也,朱户也,皆外人不可得至之深闺密居,凡此种种,毕竟何似?并想象也无从耳!于是无计奈何,而结以唯有春能知之!可知,不独目送,亦且心随。
下片说来更是好笑:词人一片痴情,只成痴立——他一直呆站在那里,直立到天色已晚,暮霭渐生。这似乎又是暗与“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的江淹名句有脱化关系。本是极可笑的呆事,却写得异样风雅。然后,则自誉“彩笔”,毫不客气,说他自家为此痴情而写出了这断肠难遣的词句。纵笔至此,方才引出全曲煞拍一问三叠答。闲愁,是古人创造的一个可笑也可爱的异名,其意义大约相当或接近于今日的所谓“爱情”。剧曲家写鲁智深,他是“烦恼天来大”,而词人贺方回的烦恼却也曲异而工则同——他巧扣当前的季节风物,一连串举出了三喻,作为叠答:草、絮、雨,皆多极之物,多到不可胜数。方回自问自答说:“我这闲愁闲恨,共有几多?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你去数数看倒是有多少吧!这已巧妙地答毕,然而尚有一层巧妙,同时呈现,即词人也是在说:我这愁恨,已经够多了,偏又赶上这春末夏初草长絮飞、愁霖不止的时节,越增我无限的愁怀恨绪!你看,词人之巧,一至于此。若识此义,也就不怪词人自诩为“彩笔”“新题”了。
贺方回因此一词而得名“贺梅子”。看来古人原本风趣开明。若在后世,一定有人又出而“批判”之,说他种种难听的话,笑骂前人,显示自己的“正派”与“崇高”。晚近时代,似乎再也没有听说哪位诗人词人因哪个名篇名句而得享别名,而传为佳话,——这难道不也是令人深思的一个文坛现象吗? (周汝昌)
我自己认为,这首词生动形象的描绘了作者因爱生愁,最后一句明确点出,却又用满城柳絮来形容,化虚为实,使读者深切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本词亦有化用,如“锦瑟华年”,“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亦与 黄景仁的“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有相同之处,不过我不知这两首孰前孰后,不敢妄加猜测。
㈤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故居的注释译文
⑴青玉案:词牌名。双调,六十七字,前后段各六句,五仄韵。
⑵伯固:北宋诗人苏坚,字伯固,号后湖居士,苏轼友人。
⑶三年:苏坚于己巳(1089)从东坡监杭州商税已有三年。
⑷枕上:床上。
⑸吴中:今江苏 吴县 一带。亦泛指 吴 地。
⑹黄耳:一作“黄犬”。
⑺松江:吴淞江 的古称。
⑻四桥:《苏州府志》卷三十四《津梁》:“甘泉桥一名第四桥,以泉品居第四也。”
⑼老子:老年人的自称,此作者自指。犹老夫。
⑽辋川图:唐诗人王维,其有别墅在辋川,曾于蓝田清凉寺壁上画《辋川图》,表示林泉隐逸之情志。
⑾天已许:在朝廷已准许。
⑿小蛮:指词人侍妾朝云。 三年梦魂总飞向吴中故里路,送只传信黄犬随你回到故土。若到松江呼唤小舟前来摆渡,切莫惊吓了水近的鸥鸟白鹭,吴中地区四桥的河湾渡口处,当年都是我常出游的去处。看《辋川图》如同吴中暮春景物,常常记起高士王右丞的诗句。定个还乡归期天公必然应许,身上春衫还是小蛮细针米线,曾经浸湿了西湖依依的泪雨。
㈥ 青玉案。急急急
青玉案(一说读作qīng yù wǎn ),词牌名,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一诗。又名《横塘路》、《西湖路》,双调六十七字,前后阕各五仄韵,上去通押。辛弃疾、贺铸、黄公绍、李清照等人都写过青玉案。出处董桥先生新书名为《青玉案》,书中《〈青玉案〉散记》解释书名取自宋人贺铸《青玉案》词牌名。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又名《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宋·贺铸
《青玉案·征鞍不见邯郸路》征鞍不见邯郸路,莫便匆匆归去。秋风萧条何以度。明窗小酌,暗灯清话,最好流连处。相逢各自伤迟暮。独把新诗诵奇句。盐絮家风人所许。如今憔悴,但馀双泪,一似黄梅雨。——宋·李清照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三年枕上吴中路,谴黄犬,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鸳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会湿西湖雨。——宋·苏轼
《青玉案·烟中一线来时路》至宜州次韵上酬七兄烟中一线来时路。极目送,归鸿去。第四阳关云不度。山胡新啭,子规言语,正在人愁处。忧能损性休朝暮。忆我当年醉诗句,渡水穿云心已许。暮年光景,小轩南浦,同卷西山雨。——宋·黄庭坚
《青玉案·施孤》朱星紫月归天境,玉龙变,花相竟,酒过三巡方入梦。孤身寻道,亡魂渐冷,千里凄凉景。香烧昼夜孤难佞,聚散无常乃听命,几世轮回绝报应。念回首处,怎堪惊恐,但悟闻清净。——现代·鲁轩
㈦ 《青玉案》贺铸 翻译
翻译:
轻移莲步不再越过横塘路,只有用目力相送,她像芳尘一样飘去。正是青春年华时候,可什么人能与她一起欢度?是月台,是花榭,是雕饰的窗,是紧闭的朱户,这只有春天才会知道她的居处。
飘飞的云彩舒卷自如,芳草岸旁的日色将暮,挥起彩笔刚刚写下断肠的诗句。若问闲情愁绪有几许?好象一江的烟草,满城随风飘落的花絮,梅子刚刚黄熟时的霖雨。
㈧ 求:苏轼-《青玉案》解析
①青玉案:词牌名
②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③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④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星,指焰火。
⑤玉壶:指明月。周密《武林旧事·元夕》说,当时“灯之极品多”,“福建所进,则纯用白玉,晃耀夺目,如冰清玉壶,爽彻心目”。
⑥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
⑦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⑧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⑨蓦然:突然,猛然。
⑩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这首词的上半阕写元宵之夜的盛况。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
“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达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溶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一句写的是元宵观灯的女人,她们穿着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手饰,欢天喜地朝前奔去,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来。“雪柳”是玉簪之类的头饰。
“众里寻他千网络”:(这人)对着众多走过的女人一一辩认(但没有一个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偶一回头,却发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
“灯火阑珊”勿作“良夜将逝”解,“灯火阑珊”虽然是灯火渐渐散尽的意思,但这儿说的是天空飘洒下来的礼花,快接近地面时早已熄灭散尽,所以即使头上有流光溢彩,站立的地方却是昏暗的。
这首词大家耳熟能详,特别是最后一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已是我们久吟不衰的名句。整首词在最精彩的地方嘎然而止,却给我们留下无比宽阔的想象空间。经过等待、寻找、焦灼、失望之后再突然发自己的意中人原来就在身后,那种从天而降的惊喜谁也想象得出来。
词中在“灯火阑珊”的“那人”,不用说是一个青春妙龄的少女,她在词的最后才于模糊的昏暗之处露了一下脸。然而我们感觉得出,这是一个聪明活泼而又有几分淘气的女孩子。等她的人在明处,她在暗处,也许她早就发现他了,但她却不急着与他相见,先考验一下他的耐心,先看看他着急的样子,然后悄然无声地跟在他后头,等到他快要崩溃的时候才给他一份意外的惊喜。
那个青年男子呢,元宵节热闹的盛况他视若未见、毫不在乎,他只关心那些花枝召展从他面前飘然而过的少女,急切地想从中寻出那张可爱的熟悉的面孔。假若寻不到自己心爱的人,那么整个元宵佳节将黯然失色,所有的热闹只会让他倍感失落倍感孤单。只有与他望眼欲穿的“那人”相见,整个欢乐的场面才会被激活,才会真正享受节日带来的双倍的欣狂。
译文.1.宝贵的名马,华丽的雕车,载着美丽的人儿驶过,香气弥漫了整条街。萧声如歌,明月皎洁,时光悄悄流转,整晚上花灯(鱼灯、龙灯)都在绽放光华,美不胜收。美人如花,仕女如云,她们一路上娇笑俏语,带着若有若无的幽香渐渐远去。可是,她们都不是我心底的那人。夜深了,我千百次寻找、等待的那一个人还没有出现。我的心充满疲惫和失落,不经意一回首,却发现她在那灯火寥落的地方静静地站着。
2.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阵阵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职如风萧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寻找她千百次,都没看见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深处。
第一层意思:表明了感情路上的曲折和峰回路转,是爱情的一种存在方式。
第二层意思:作者借此自喻明志。表达自己和词中的女子一样高洁自持、孤芳自赏、娴静高雅。不肯与当时的世风和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宁可一个人寂寞站于灯火阑珊处,也不肯屈身降志,去和志向不同的当权者凑热闹。
第三层意思:它表达了人生的一种境界,或者是一种哲理,这种哲理或境界是人生中超越时间、空间的理解,具有永恒性和宇宙性。不会因岁月、际遇、环境的不同而磨灭或忘却。
它是爱情的境界,是治学的境界,是成事的境界,是做人的境界,是人生的境界、、、、、、
㈨ 急!求苏轼《青玉案》的赏析
苏轼-《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 三年枕上吴中路,
谴黄犬,随君去。
若到松江呼小渡,
莫惊鸳鹭,四桥尽是,
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
常记高人右丞句。
作个归期天已许。
春衫犹是小蛮针线,
会湿西湖雨。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注释:
伯固:苏坚,字伯固,作者的友人。
呼小渡:招呼小船摆渡。
四桥:在苏州。
老子:苏轼自称。
辋川图:辋川在陕西兰田,王维曾隐居于此,并曾在寺壁绘辋川图。
右丞:王维曾任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
高人:指伯固。
小蛮:白居易的歌妓。白居易有歌妓樊素、小蛮。此借指苏轼爱妾朝云。 翻译: 那魂牵梦绕,曾经在吴中(苏州)三年里的日日夜夜啊!如果有像陆机(晋代)家里的,能为人们传递书信的狗,我一定派它随您回吴中去。您若到了淞江招呼小船摆渡时,一定不要惊了那里的鸳鹭,那里的鸳鹭与我是那样地相熟。那里的四桥、那里的山山水水都是我足迹曾经踏过的地方。
望着眼前的景色,不禁想起了王维的《辋川图》,也记起了右丞先生送友人归去的诗句。
作个(回吴中的)归期吧,老天爷定会准许。去时带上那件春衫,它是爱妾朝云为我亲手缝制的,上面还有那曾打湿春衫的西湖雨。
赏析: 这首送别词,是苏轼至杭州时为送苏坚归吴中而作。苏坚字伯固,在杭州曾助苏轼浚西湖,修长堤,与苏轼相友善。但苏轼此词别开生面,落墨不在“别”而在“归”。 上阕写送友归去吴中。“三年”两句写对友人的理解和惜别。伯固随苏轼三年,枕上魂牵梦萦希望归去,而今成行,词人既为此欣喜,为朋友高兴,也为朋友即将离别而生眷恋。但欣喜为主,故可洒脱地“遣黄犬,随君去”,希望伯固去后可以遥致书信,以慰朋友挂念之心。“若到”以下,想象伯固沿途景象。松江小渡,鸳鸯四桥,都是老夫曾游之处,虽是想象,亲切如在目前,使人顿生物我两忘之心,也生思旧慕归之意。 下阙写思归情怀。“辋川图”既是写吴中风光如画,也借王维“辋川图”一典表达归隐情怀。苏轼宦海沉浮,始终不忘归隐以求身心的宁静自由。王维后期的隐居生活和词中情调便成了苏轼经常羡慕感叹的对象。在词中,伯固思归已然成行,自己则更因伯固之归吴中而感叹自己欲归而不得归。“作个归期”为铺垫叙事之后直接吐露心愿,,这一愿望强烈如斯,甚至连天都已经感动。被西湖雨淋湿的春衫便是天已许的证明了。此处的天,既是自然的青天,也隐指握有士人命运的朝廷。春衫湿,是送别时雨景,也是惜别时情谊,更使人思念做春衫之人。“小蛮”一词,借白居易姬人名指爱妾朝云。春衫上细针密线,皆是相思蜜意,更增归隐之意。 全词,明写送友归乡,暗写自己思乡怀归。典故贴切,表意丰富;语言自然流畅,虽是和贺铸韵,却无丝毫勉强处。 参考资料:这是我书上的,我把它打上去的,耗了不少时间呢。
㈩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故居的作品鉴赏
这是首送人之作。在众多的送别词中,苏轼的这首《青玉案》可谓别具一格。一方面作者为送客而作,一方面自己客居他乡,是为“客”中送客之作。
上阕抒写作者对苏坚归吴的羡慕和自己对吴中旧游的思念。
“三年枕上吴中路”写苏坚随苏轼三年为官未归,枕头上都牵绕着回家的道路,展现了自己思乡心切,也表达了对友人归家的理解和关切之情。用“黄犬”这一典故,表达出盼伯固回吴后及时来信。“呼小渡”数句细节传神,虚中寓实,给对方一种“伴你同行”的亲切感。“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表现了词人对吴中故地眷恋之深。“老子”为词人自称,语气幽默诙谐,显出朋友之间的亲昵与坦诚。
下阕写词人思归心切,就苏坚之“归”,抒说己之“归计”,间接表达对官海浮沉的厌倦。
以对王维《辋川图》的仰慕开篇,直言记得王维的诗句,暗许送友思归之意。“作个归期天定许”一句,奇境别开,明知不可归而犹言“天定许”,思归之情,倍见殷切。“小蛮针线”则显出宦游天涯之可哀,情真意切,其意境绝非柳永“针线闲拈伴伊坐”(《定风波》)之类小儿女语所可比拟。 。“作个归期天定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归期天定许”写苏轼迫切思归与亲人爱侣团聚,特借白居易所宠爱的善舞妓人小蛮,喻指其爱妾朝云,朝云亲手缝制的春衫“曾湿西湖雨”,为“天注定”做一注脚:天公有情,为朝云之相思而洒泪雨,淋湿我春衫。
全词中心在于一个“归字”,既是羡慕苏坚归吴中,亦是悲叹自己归梦难成。词写思念亲人含蓄深沉,风格婉曲而又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