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雨水调蓄池的设计方法
4.14 雨水调蓄池
4.14.1 需要控制面源污染、削减排水管道峰值流量防治地面积水、提高雨水利用程度时,宜设置雨水调蓄池。4.14.2 雨水调蓄池的设置应尽量利用现有设施。4.14.3 雨水调蓄池的位置,应根据调蓄目的、排水体制、管网布置、溢流管下游水位高程和周围环境等综合考虑后确定。4.14.4 用于控制面源污染时,雨水调蓄池的有效容积可按下式计算:
V=3600ti(n-n0)Qdrβ (4.14.4)
式中:V——调蓄池有效容积(m);ti——调蓄池进水时间(h),宜采用0.5h~1h,当合流制排水系统雨天溢流污水水质在单次降雨事件中无明显初期效应时,宜取上限;反之,可取下限;n——调蓄池运行期间的截流倍数,由要求的污染负荷目标削减率、当地截流倍数和截流量占降雨量比例之间的关系求得;n0——系统原截流倍数;Qdr——截流井以前的旱流污水量(m/s);β——调蓄池容积计算安全系数,可取1.1~1.5。4.14.5 用于削减排水管道洪峰流量时,雨水调蓄池的有效容积可按下式计算:
V=[-(0.65/n+b/t·0.5/(n+0.2)+1.10)lg(α+0.3)+0.215/n]·Q·t (4.14.5)
式中:V——调蓄池有效容积(m);α——脱过系数,取值为调蓄池下游设计流量和上游设计流量之比;Q——调蓄池上游设计流量Q(m/min);b、n——暴雨强度公式参数;t——降雨历时(min),根据式(3.2.5)计算。其中,m=1。4.14.6 用于提高雨水利用程度时,雨水调蓄池的有效容积应根据降雨特征、用水需求和经济效益等确定。4.14.7 雨水调蓄池的放空时间,可按下式计算:
to=V/3600Q'η (4.14.7)
式中:to——放空时间(h);V——调蓄池有效容积((m);Q'——下游排水管道或设施的受纳能力(m/s);η——排放效率,一般可取0.3~0.9。4.14.8 雨水调蓄池应设置清洗、排气和除臭等附属设施和检修通道。
㈡ 如何根据降雨量推求雨水收集池的大小
希望采纳
我有关于雨水收集池的相关施工方案的资料。
深圳雨博士公司就是做雨水收集的
雨水收集池其它使用范围 :
机场跑道雨水快速排放沟;
公路(道路)积水路段快速排放施工;
新建(改造)小区雨水收集地埋式雨水收集池;
停车场(露天货场)雨水收集及排放;
运动场雨水初步处理及储存;
垃圾填埋场的废水、废气收集;
湿地生态浅沟改造;
别墅雨水收集及地热共生系统;
雨博士公司提供支持:
提供产品安装图纸指导,
提供产品安全性检测报告,
提供中国主要城市雨水收集量数据及计算方法,
提供工程设计之雨水收集、排放、处理的有关公布数据
㈢ 雨水蓄水池容积怎么计算
雨水收集池就是建筑红线内面积乘以建筑所在地的全年最大降雨量,就得出这个体积了
㈣ 清水池有效容积计算
清水池的调节容积计算,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根据24小时供水量和用水量变化曲线推算,一种是凭经验估算。前者需要知道城市24小时用水量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拟定泵站的供水线。缺乏用水量变化规律资料时,城市清水池调节容积,可凭经验,按最高日用水量的10%~20%估算。供水量大的城市,因24小时用水量变化较小,可取较低的百分数,以免清水池过大。
㈤ 雨水调蓄池容积计算
实际工程中雨水调蓄池的原理实际上就两个字:调-蓄 调蓄池既可以是人工构筑物例如地上的蓄水池,底下的混凝土池,甚至可以是地下的下水道(前提是你的容积足够,国内一般都打达不到)也可以是天然场所,例如湿地,人工湖,或者蓄洪池等等。
㈥ 水池容积计算公式
摘要 水池容积的计算公式如下。
㈦ 消防水池有效容积计算
现在有一个小区,有五栋三十层的普通住宅,另有一座单独的一类地下车库。要计算该小区消防水池的有效容积。
高层住宅楼所需室内消防用水量为20L/s,室外消防用水量为15L/s,消火栓灭火时间按2h计算;消防水池内贮存室内、外消防用水量,则有:Q1=(15+20)*3.6*2=252m3。
地下车库室内消防用水量为10L/s,室外消防用水量为20L/s,消火栓灭火时间按2h计算;自喷用水量为30L/s,灭火时间按1h计算。消防水池内贮存室内、外消防用水量,则有:
Q2=(10+20)*3.6*2+30*3.6*1=324m3。
㈧ 如何根据降雨量推求雨水收集池的大小
通常采用降雨量(降雨厚度)计算,
根据《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2006),
雨水收集利用工程的降雨设计重现期一般按1-2年计。
雨水径流总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W =10Ψchy F
式中:
W——雨水设计径流总量(m³);
Ψc——雨量径流系数,径流时取0.9(屋面);
hy——设计降雨厚度(mm);
F ——汇水面积(hm²)。
设计收集量(收集池)=径流总量 - 弃流总量
弃流量一般按降雨厚度的3~5mm计算。
参考资料: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