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树脂佛像能不能装藏
中间内空的是可以的
⑵ 树脂佛像产地靠谱的都在那里
真正的绿色造型!
⑶ 唐代印刷术与佛教有什么关系
唐代的佛教十分发达,高僧玄奘曾西游印度17年,取回25匹马驮的大小乘经律论专252夹,657部。当时,属各地寺院林立,僧侣人数很多,对佛教宣传品需求量也很大,因此,他们是印刷术的积极使用者。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佛教印刷物,即是早期的印刷物。
早期的佛教印刷品,只是将佛像雕在木版上,进行大批量印刷。唐代末期冯贽在《云仙散录》中,记载了645年之后,“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这是最早关于佛教印刷的记载,印刷品只是一张佛像,而且每年印量都很大,但遗憾的是未流传下来。
现存最早有明确日期记载和精美扉画的唐代佛教印刷品,是考古工作者在1900年于敦煌千佛洞里发现一本印刷精美的《金刚经》,卷末刻印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为二亲敬造普施”题字,证明它是868年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是由雕版印刷、卷轴装订的,其全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历史学家向达在《唐代刊书考》中说:“我国印刷术之起源与佛教有密切之关系。”这个论断,充分证明了佛教僧侣对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是有贡献的。
金刚经
⑷ 唐代灭佛
唐武宗尚未即位时,已偏好道术。即位后,即召道士赵归真等八十一人入宫,于三殿修“金箓道场”,并亲临三殿,受法箓。在日益偏信道教的同时,武宗开始了对佛教的整顿。而赵归真因曾遭京师诸僧的诮谤,常感“痛切心骨,何日忘之”(《宋高僧传》卷十七),这时便利用武宗对道教的偏信,于宫中“每对,必排毁释氏”(《佛祖历代通载》)。他向武宗荐引了道士邓元起、刘玄靖等人,以声气相求,同谋毁佛。道教徒的煽动,加强了唐武宗灭佛的决心。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迅速衰退。以往那种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完全开放的勇气和信心丧失殆尽。佛教作为异族宗教,自然也就在被排斥之列。会昌三年(843)四月,朝廷“命杀天下摩尼师,剃发令著袈裟作沙门形而杀之”(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会昌四年三月,以赵归真为“左右街道门教授先生”,而“归真乘宠,每对,排毁释氏,言非中国之教,蠹耗生灵,尽宜除去。帝颇信之”(《武宗本纪》,《旧唐书》卷十八)。 唐武宗灭佛,实始于会昌初年,而至会昌末年达到高潮。早在会昌二年(842),武宗已令僧尼中的犯罪者和违戒者还俗,并没收其全部财产,“充入两税徭役”(《武宗本纪》,《旧唐书》卷十八)。会昌四年七月,敕令毁拆天下凡房屋不满二百间,没有敕额的一切寺院、兰若、佛堂等,命其僧尼全部还俗。 会昌五年三月,敕令不许天下寺院建置庄园,又令勘检所有寺院及其所属僧尼、奴婢、财产之数,为彻底灭佛作好准备。同年四月,即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全面毁佛运动。僧尼不论有牒或无牒,皆令还俗;一切寺庙全部摧毁;所有废寺的铜像、钟磬悉交盐铁使销熔铸钱,铁交本州铸为农具。八月,下诏宣布灭佛结果:“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武宗本纪》,《旧唐书》卷十八)同时还“勒大秦穆护、祆三千余人还俗”,以使“不杂中华之风”。
⑸ 这个唐代汉白玉佛像值多少钱带价格的采纳. 现在这种佛像存世量多吗
这个根本不可能是汉白玉的,因为石制品很沉重,也做不出活页扣件。
如果是真品的话回应该答是木雕,而如果是伪品的话,多是树脂制作,而且看图的样子此可能性很大。
就款式而言,是一种民间祭祀使用的物品,不是陪葬品。折叠起来很方便携带和保存,使用时就是一佛二尊者或三世佛的简易供佛桌。所以民间多以木制。
如果分量很沉,表面光滑,又没有木裂、木纹理,而且没有雕刻痕迹,形象呆板,(放大镜去观察这些),那多数是树脂灌注做的工艺品。
⑹ 成都万佛斯出土的唐代佛雕像的手法具有什么特点
四川成都万佛寺出土的唐代残佛、菩萨头像中,也有优秀出众的作回品。如其中的一个答佛头和一个菩萨头,前者表现出庄重中的微笑,以示佛的慈祥,后者则运用了写实的手法,把一个四川多见的美好妇女所具有的娟秀和温情表达无遗。这种结合现实的深入刻划,也只有雕像高手才能雕刻出来。
⑺ 怎么做树脂佛像
树脂佛像需要用模具硅胶进行开模,是开模的有一点点复杂,等模具开好了,就比较容易操作了!用于开树脂佛像的硅胶是HF-318跟HF-308两种!详细的操作视频可以网络!
⑻ 唐代木雕佛像有什么办法能鉴别真
北魏佛像保留了更多的印度人的面目特点,如云冈石窟的第十六窟主佛像,显然不是中国人的长相。相比而言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塑造在唐朝,其面相明显是中国人,有人还说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
⑼ 听说树脂佛像几年就会分解吗
佛像千来年来都是用樟木雕刻的,源樟木防虫耐腐蚀,重量适宜。并且具有特殊的清香味,使参佛之人心平脑明,更加接近佛缘。
而小件的佛像多以铜铸为主,方便携带不易损坏。瓷的是现代刚流行,只是好看,不利于接近佛缘。求美观有贪念。
树脂佛也是现代制作工艺的佛,树脂只要不直接使用并无多大毒性,并且现在出厂树脂佛类都是有上漆上彩数层,所以不具备所谓毒性,除非上的漆、彩有毒。如无阳光暴晒,树脂的保存时间也是很久的。
⑽ 唐代佛像艺术的特点及鉴定方法
1、面相饱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采稳重而又不失慈祥。
2、身体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丰满,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
3、体态天然舒展,具有很强的动态感。
4、衣饰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更多的是方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
5、台座多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底边。
6、衣纹流利,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若台布,具时期特征。
7、鎏金泛红,具时期特点。
唐代佛像的鉴定方法:
1、初唐的造像
初唐佛像一般仍多保留着隋代造像遗风,造型多呈体态丰肥,饱满壮硕,佛像的头部略显偏大,身体稍短。面相丰满而偏方。
衣纹上多喜用隆起如圆绳状的纹线,又圆形或六角形的台座上搭敷披布,布的纹褶转折曲复,成为一时流行的样式,这种台座样式和纹线是以前所见不到的。
佛的发髻从北朝末期到隋的较为平缓低矮的样式发展到较为高耸,螺发所见渐多。水波式发髻又变得翻卷自由,纹路活泼,起伏明显。
菩萨的体型稍显丰肥,姿态向更自如发展。佛、菩萨、罗汉弟子、天王、力士、供养人等组成一堂,各尊的职守更加明确,个性化更强,可以说佛经上所描述的各神祗都已完备,个性化的诸神出场了。
由于武则天称帝,和尚们伪造大云经,宣称武则天即是弥勒佛降生,在此风影响下,各地多造弥勒大佛。弥勒佛多取善跏趺坐姿(双腿下垂倚坐)。
2、盛唐造像
盛唐时代可以说是佛造像的黄金时代,此期的造像比例舒展匀称,结构合理,已完全摆脱了隋和初唐时佛头部偏大,体态略僵板的感觉,动态极为自由活泼。
佛的头部与身躯比例合理,面型丰满,方圆适度,佛发为水波纹式或螺发。除通肩式和袒右肩大衣以及褒衣博带式大衣外,又流行所谓方领下垂式大衣,内着僧祗支和裙,体态饱满丰肥。喜用束腰式台座,底边为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上搭覆布,布纹转折曲复生动。
菩萨多束高髻,发型优美,五官姣好,上身袒,束腰,重心向一侧扭曲,体态极为生动妩媚。帔帛也有动感,婉转活泼。
3、中晚唐和五代的造像
晚唐造像和五代时(907~960年)造像样式接近。此时的造像仍为唐代风格范畴,但技法较前略为退步,盛唐时的那种气势恢宏,充满自信,自由发挥的作风逐渐消失,变成较为拘谨,略显生硬的样子。坐佛下垂台座的大衣角退缩,仅搭于台座边缘上。
菩萨略欠自由感,衣带帔帛等装饰亦稍显朴素,体形亦匀称有余,但气势夸张不足。由于晚唐到五代时间不过百年,佛像存世量较少,有些特征介于唐宋之问,不易区别,可仔细琢磨。
(10)唐代树脂佛扩展阅读
佛像艺术的出现,是公元一、二世纪的事情。那是一种受到古希腊文化影响的、印度文化和西域文化相混合的犍陀罗文化的产物。
在古代犍陀罗的遗址(今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进行发掘时,曾发现过一枚迦腻色迦时期的钱币,钱币上铸有穿着希腊服装的释迦牟尼像,像的周围有用希腊字母拼写成的佛陀字样。
此外,在西域还发现了一尊骨瘦如柴、头有光轮、貌似古希腊人形象的早期佛像。这些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佛像说明,佛像的出现同信仰佛教的希腊人后裔有着密切关系。
他们把希腊诸神的艺术表现形式引进到佛教中,塑造了具有明显的希腊人脸型的佛像,供奉在伽蓝(佛教寺庙)里,以形象的艺术形式来突出佛的神圣性,开始背离了释迦牟尼生前反对偶像崇拜的遗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