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脲醛树脂中为什么加氨水
工业上一般加入氨水来调节PH值。
脲醛树脂在酸性条件下会发内生固化反应,因此在贮存容过程中,为避免树脂发生凝胶化反应而使树脂增稠,要使树脂处于微碱性状态,如果碱性太强,将来在加入固化剂(如氯化铵)时,会使固化剂用量增加,增加成本,且固化后的产物含盐量增加,使固化产物的耐水性下降。因此一般加入弱碱性的物质。氨水价格便宜,碱性不强,调节PH值时,容易把握。
⑵ 一般情况下生产脲醛胶胶合板胶黏剂用量是多少呀
一般情况下生产脲醛胶胶合板胶黏剂用量不完全一样,正常涂胶量250-280克/平方米。内 脲醛胶在使用容的时候,需要添加一定量的面粉。为了降低脲醛胶的生产成本,都使用胶得宝脲醛树脂添加剂,用了胶得宝,每吨脲醛胶可以降低300元。做胶合板是涂胶量不受影响。
⑶ 脲醛树脂
一、配方 液态甲酸(含量不低于85%):适量 液体烧碱(浓度36%):适量 工业尿素(氮含量不少于46%):100 甲醛(含量不小于36%):256
二、制作
1、把计量的甲醛放入瓷桶中,瓷桶放进水位占瓷桶高度约2/3盛水的铁锅中。
2、在不断搅拌下,把烧碱液加入甲醛内,调整pH值至7.8,并开始慢慢升温到25-30℃(以瓷桶内温度为准)。
3、在不断搅拌下,把尿素(粉碎成粉末状)总用量的50%加进瓷桶,并在30分钟内升温至60℃(每10分钟约升温10℃)。
4、当瓷桶内温度达到60℃,第二次加入尿素的25%,同样要不断搅拌,并控制如前升温速度,控制在30分钟内使温度升至90℃。
5、最后加入尿素剩余部分,在90℃保温30分钟。
6、恒温后即用甲醛调整pH值至4.5,调酸后应注意其自然放热反应,如有这种情况要急速降温,以免影响胶料的质量。
7、调酸后的10-20分钟内,用常温清水检验胶料是否达到反应终点,达到反应终点的胶液滴入清水内即起白色雾状。如已达到反应终点,立即降温至75℃左右,再用烧碱调整pH值为7.8,并恒温成胶。这个恒温阶段也是脱水阶段,脱水时间长短根据对胶的浓度的要求而定。
8、成料后立即把胶料冷却至35-40℃,然后放进胶桶,暂不适用,应密封桶盖,放置阴凉室内保存。
用此工艺生产的脲醛树脂,固体含量较高,游离甲醛较低。此胶使用于胶合板、细木工板等的粘接。
三、用法
1、脲醛树脂胶的调制
使用之前在胶料中要加入氯化铵,其作用是使胶料凝固速度加快,但要注意用量适当,加少了固化时间太长,不利施工操作;加多了胶会发脆,胶接质量就不好。根据经验,以100克脲醛树脂而言,在气温10℃以下时,一般应加2.5-3克的氯化铵,而在30℃的气温时,只要加入1历就够了。在胶合木板时,有时在胶料中还加入5-10%的黄豆粉或面粉(粉料不能有粒状,要过100目筛),目的是增加粘稠度,防止过量的胶液渗入木材,使胶液的粗粘性增加。
2、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待胶合的木材其含水率不应超过12%,胶合面要平整,按触面要干净。涂胶要均匀,胶料涂上材面之后,用夹具将胶合面夹紧,直至胶液固化时才能卸去。采用热压法加温至60℃,5小时左右胶料能够凝固。冷压法在常温下一般需10多个小时胶料才能凝固。
⑷ 指接木用脲醛胶水怎样提高粘结强度,耐水性.和夏季加入氯化铵后固化
脲醛树脂胶
是尿素与甲醛在催化剂(碱性或酸性催化剂)作用下,缩聚成初期脲醛树脂,然后再在固专化剂或助剂作用下属,形成不溶、不熔的末期热固性树脂。 固化后的脲醛树脂颜色比酚醛树脂浅,呈半透明状,耐弱酸、弱碱,绝缘性能好,耐磨性极佳,价格便宜,它是胶粘剂中用量最大的品种.特别是在木材加工业各种人造板的制造中,脲醛树脂及其改性产品占胶粘剂总用量的90%左右。然而,遇强酸、强碱易分解,耐候性较差,初粘差、收缩大、脆性大、不耐水、易老化,用脲醛树脂生产的人造板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甲醛释放的问题,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改性。
聚氨酯胶
聚氨酯胶水是分子链中含有氨酯基和异氰酸酯基的胶水,聚氨酯胶水由于含有强极性的异氰酸酯和氨基甲酸酯基,具有很高的反应性,能够室温固化,因而对金属、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木材、织物、皮革等多种材料都有优良的胶粘性能。聚氨酯的主链柔性很好,其最大特点是耐受冲击震动和弯曲疲劳,剥离强度很高,特别是耐低温性能极其优异,在现有的胶水中独占鳌头。聚氨酯胶水工艺简便,室温和加热均能固化,不同材料胶粘时热应力影响小,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聚氨酯胶水耐水性和耐热性较差,选用时需要注意。
⑸ 请问脲醛树脂胶的固体颗粒的大小
是原抄材料吗?是白砂糖到米粒袭这么大的团状料.
补充:脲醛树腊制好后其实是粉状的[如面粉差不多],但为了运输和加工的方便,就把它制成团状料,其颗粒尺寸不是划一的.亦即是白砂糖到米粒这么大,间中也有稍大的.
不明白了,,,,小约1mm,大约5mm,以此来考虑滤网有何意义?????
把粉状料造成团状料这种工艺也用在制药行业的片装药生产中.
⑹ 脲醛树脂胶的制作方法
组分 用量/g 组分 用量/g
工业甲醛(36%) 960 氢氧化钠(30%) 适量
尿素(含氮量46.6%) 370 甲酸(20%) 适量
制备 将甲醛投入反应器,搅拌,用氢氧化钠溶液调PH值为7.5,加热至40℃时,加入占总量3/4的尿素,在50-60min内将温度升至90℃,保持20min。加入剩余的尿素,在90℃下反应40min。用甲酸调PH值为5.3-5.6,于92℃保温30min,之后逐渐升温至97℃。当黏度达到要求后,立即用氢氧化钠溶液调PH值为7.5-8。真空脱水,当脱水量达到甲醛含水量的65%时停止脱水。降温,同时用氢氧化钠溶液调PH值为7-8。当降温至50℃时放料。
用途 本胶在家具的生产过程中主要用作锯末的黏结材料。以本胶、锯末、装饰纸为原料,制作桌面、凳椅面、建筑组合件等模压木制品,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而且美观、牢固、耐水性能优良。
但就目前情况而言,传统工艺生产的产品存在耐水性,耐老化性和韧性较差的缺点,特别是在环境意识和要求日渐提高的今天,传统工艺产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大量逸出游离甲醛,污染环境,将会严重地制约和限制该产品的使用。
工艺方法
工艺配方:甲醛,尿素(摩尔比)=1.36:1 三聚氰胺1%(物料总量),聚乙烯醇1%(物料总量),20%氯化铵7%(物料总量),变性淀粉3%(物料总量)
将配方中的甲醛投入反应釜,用30%的NaOH调PH值为8—8.5,加入第一批尿素(尿素总量的40%),反应15分钟,加入三聚氰胺,控制温度85℃,反应30—40分钟,以20%NH4CL调PH值5—5.5,加入PVA,再加入第二批尿素(总量的50%),控制温度85±5℃,反应40—60分钟,调PH值为7—8,加入剩余的尿素,反应10—20分钟,调PH值7—8,冷却在40℃以下,加入填料,搅拌均匀后出料。
工艺过程注意问题
1、PH值偏低时缩聚时易生成不溶性的聚甲基脲而产生沉淀,且易凝胶,故缩聚时,应严格控制PH5—5.5。
2、过程的第三步应经常测浑蚀点和注意温度控制,因为,粘度与反应终点相关,过早则粘度小,另外,温度与粘度成反比例关系,故控制温度,掌握终点,直接影响产品粘度。
3、若温度偏高,PH值偏低,则粘度过大,且易凝胶。
本工艺根据化学反应原理设计改性工艺生产的产品,耐水性、耐老化性和韧性均得到提高,剪切强度增大,游离甲醛含量降低了67%,且工艺路线进一步简化,成本降低,达到了改性的目地,但仍然有在不足之处,产品的稳定性有所提高,工艺条件的控制较传统工艺要求严格。
⑺ 脲醛树脂用氯化铵固化,PH值,浓度对固化时间和适应期的影响
氯化铵是制造脲醛树脂的催化剂。烧碱是碱性催化剂,氯化铵是酸性催化回剂,在制造脲醛答树脂的过程中烧碱一般至少添加两次,第一次是在添加甲醛溶液以后,添加尿素之前。由于甲醛溶液呈弱酸性,而尿素和甲醛在反应初期必须在弱碱性或中性条件下反应,因此在添加尿素之前必须先加碱液,把甲醛溶液的PH 值调至弱碱性或中性。
当然在加尿素后再加烧碱溶液也可以,但此时添加碱液必须及时,否则加迟了容易发生事故(碱加迟了,由于反应激烈,会出现喷胶现象)。第二次加碱液是在反应后期,当反应终点到达后加入,使缩聚反应终止。第二次加碱液必须及时,加早了或加迟了都会影响脲醛树脂的最终质量。甲酸(或氯化铵)是在反应初期保温结束以后加入,一般加甲酸时都是逐步加入,使反应液的PH 值逐步降低到所需要的值
由95℃先降温到87℃,再调酸,调至PH值4.8。在18℃~20℃水中起大白雾后,雾中微带细丝时,立即压碱到PH值7.5。在90℃成胶。
降温到45℃完成。期间PH值要控制好,一般在PH在7.0~7.5之间,绝对不可以低于7.0。
⑻ 脲醛树脂胶配方
组分 用量/g 组分 用量/g
工业甲醛(36%) 960 氢氧化钠(%) 适量
尿素(含氮量46.6%) 370 甲酸(20%) 适量
制备 将甲醛投入反应器,搅拌,用氢氧化钠溶液调PH值为7.5,加热至40℃时,加入占总量3/4的尿素,在50-60min内将温度升至90℃,保持20min。加入剩余的尿素,在90℃下反应40min。用甲酸调PH值为5.3-5.6,于92℃保温30min,之后逐渐升温至97℃。当黏度达到要求后,立即用氢氧化钠溶液调PH值为7.5-8。真空脱水,当脱水量达到甲醛含水量的65%时停止脱水。降温,同时用氢氧化钠溶液调PH值为7-8。当降温至50℃时放料。
用途 本胶在家具的生产过程中主要用作锯末的黏结材料。以本胶、锯末、装饰纸为原料,制作桌面、凳椅面、建筑组合件等模压木制品,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而且美观、牢固、耐水性能优良。
但就目前情况而言,传统工艺生产的产品存在耐水性,耐老化性和韧性较差的缺点,特别是在环境意识和要求日渐提高的今天,传统工艺产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大量逸出游离甲醛,污染环境,将会严重地制约和限制该产品的使用。
工艺方法
工艺配方:甲醛,尿素(摩尔比)=1.36:1 三聚氰胺1%(物料总量),聚乙烯醇1%(物料总量),20%氯化铵7%(物料总量),变性淀粉3%(物料总量)
将配方中的甲醛投入反应釜,用30%的NaOH调PH值为8—8.5,加入第一批尿素(尿素总量的40%),反应15分钟,加入三聚氰胺,控制温度85℃,反应30—40分钟,以20%NH4CL调PH值5—5.5,加入PVA,再加入第二批尿素(总量的50%),控制温度85±5℃,反应40—60分钟,调PH值为7—8,加入剩余的尿素,反应10—20分钟,调PH值7—8,冷却在40℃以下,加入填料,搅拌均匀后出料。
工艺过程注意问题
1、PH值偏低时缩聚时易生成不溶性的聚甲基脲而产生沉淀,且易凝胶,故缩聚时,应严格控制PH5—5.5。
2、过程的第三步应经常测浑蚀点和注意温度控制,因为,粘度与反应终点相关,过早则粘度小,另外,温度与粘度成反比例关系,故控制温度,掌握终点,直接影响产品粘度。
3、若温度偏高,PH值偏低,则粘度过大,且易凝胶。
本工艺根据化学反应原理设计改性工艺生产的产品,耐水性、耐老化性和韧性均得到提高,剪切强度增大,游离甲醛含量降低了67%,且工艺路线进一步简化,成本降低,达到了改性的目地,但仍然有在不足之处,产品的稳定性有所提高,工艺条件的控制较传统工艺要求严格。
⑼ 脲醛树脂胶和氯化铵一起用有什么缺点
查了一下网络,氯化铵能使脲醛树脂胶固化,所以氯化铵应该会是脲醛树脂胶在粘连东西变得像塑料一样,导致粘连粘连不固,粘口处易于开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