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溶液四大理论
溶液理论
人们对溶液的早期认识人类应用溶液有悠久的历史,水、动植物体液、醋、酒都属于溶液。据记载,在4、5世纪时,希腊炼金术士辛内索(Synesios)制作了一种比重计,以测量酒、醋、牛奶、蜂蜜等水溶液的相对密度。医药化学时期,很多人从事矿泉水的研究,促进了有关溶液的分析
中文名
溶液理论
外文名
theories for electrolyte solution
部分电离理论
dissociation and ionization
晶体结构理论
crystalline structure
离子结合理论
conjugation theory
简介
溶液理论的发展(Development of theories for electrolyte solution)1886: Vat Horff: 物质的依数性(colligative property)
1887: Arrhenius: 部分电离理论(dissociation and ionization)
1918: Ghosh: 晶体结构理论(crystallinestructure)
1923:德拜-尤格尔离子互吸理论(Debye-Hückel theory)
1926: Bjerrum离子结合理论(conjugation theory)
1927: Onsager: 德拜-尤格尔-翁萨格理论(Debye-Hückel-Onsager theory)
1948: Robinson and Stokes:溶剂化理论(solvation theory)
渗透现象
古代时,人们就已经注意到溶液,并对其进行各种研究和猜测,但是卓有成效的研究却迟至1748年。在这一年,诺勒发现了渗透现象。在实验中,诺勒把装满了酒精的容器用动物膀胱密封住,放入水中之后,发现水穿过了膀胱薄膜进入容器中。一段时间之后,膀胱薄膜几乎要被进入的水撑破了。之后,许多科学家做过类似的实验,直到1827年杜特罗夏得出一个结论。他称这种现象为渗透现象,并认为在类似的情况下压力与溶液的深度成正比。
半透膜
在杜特罗夏之后,特劳贝和其他科学家一直在寻求只能让水透过的膜,范特霍夫后来称之为半透膜,千辛万苦之后,特劳贝于1867年得到了几种半透膜。他和其他科学家成功地应用这几种半透膜测出了最大压力。其中最具效果的是一种用硫氰化铜沉积多孔磁筒上所形成的半透膜,德国人浦非弗将它进行改造之后,制成了一种测量渗透压的仪器。利用这种仪器,他做了很多测定工作,种种数据证明,渗透压取决于溶液浓度,并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 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为一种名为“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10-9m)恢复了磁性.“钴酞菁”分子结
A.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nm),属于胶体分散系,故A错误;
B.“钴酞菁”分子(直径为1.3nm),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故B错误;
C.“钴酞菁”分子(直径为1.3nm),Na+半径小于1nm,故C错误;
D.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nm),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分散系,具有胶体的性质,具有丁达尔现象、能透过滤纸等性质,故D正确.
故选D.
3. 溶液理论的半透膜
在杜特罗夏之后,特劳贝和其他科学家一直在寻求只能让水透过的膜,范特霍夫后来称之为半透膜,千辛万苦之后,特劳贝于1867年得到了几种半透膜。他和其他科学家成功地应用这几种半透膜测出了最大压力。其中最具效果的是一种用硫氰化铜沉积多孔磁筒上所形成的半透膜,德国人浦非弗将它进行改造之后,制成了一种测量渗透压的仪器。利用这种仪器,他做了很多测定工作,种种数据证明,渗透压取决于溶液浓度,并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4. 哪里可以找到半透膜急救!!!生活中有什么地方或东西使用不方便或不足
一般水处理厂都要使用半透膜,特别是纯水生产用的,也叫RO膜,关于RO膜你可以上网上去找一找,有各种规格,很多厂家都有生产,一般都为圆筒形的。
5. 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为一种名为“钴钛箐”的分子(直径为1.3×10-9m)恢复了磁性.“钴钛箐”分子的
A.Na+为溶液中的微粒小于1nm,“钴钛箐”的分子(直径为1.3×10-9m)为胶体,它的分子直径比Na+大,故A错误;
B.滤纸上的孔隙相对于胶体粒子大小较大,所以它的分子既能透过滤纸,半透膜上的孔隙相对于胶体粒子大小较小,所以胶体的粒子不可以通过,故B错误;
C.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钴钛箐”的分子(直径为1.3×10-9m)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为胶体,当一束光线透过.“钴钛箐”的分子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钴钛箐”的分子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故C正确;
D.“钴钛箐”的分子(直径为1.3×10-9m)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为胶体,故D错误;
故选C.
6. 高中生物半透膜试验
这个问题非常抄有水平啊袭!
1:水的势能转化为水的势能。因为漏斗中的液面上升,那么烧杯中的液面就会下降。
2:下凹。由水的压强公式P=p(液体的密度)gh,因为蔗糖溶液的密度肯定比水大,而且漏斗内的液面比烧杯中的液面逐渐升高,因此蔗糖溶液对半透膜的压强比水溶液对它的压强大,而受力的是同一张半透膜,因此受力面积一样大,所以蔗糖溶液对半透膜的压力大(方向向下),水溶液对它的压力较小(方向向上),所以半透膜应该下凹。
3:这个过程是自由扩散,所以应该是分子本身的运动造成的,而不是什么外力使它运动的。
7. 首次提出"胶体"的概念的科学家是
胶体化学之父——格雷哈姆
1861—1864年间格雷哈姆基于对胶体进行的大量实验,区别了胶体和晶体的不同概念,首先提出了“胶体”这一名称。他采用半透膜的渗析法将晶体溶质粒子与胶体粒子分离,从而纯制了胶体。他还区别了溶胶和凝胶,并指出硅酸和氢氧化铝沉淀均属于凝胶。还研究了凝胶的“胶溶”现象和“脱水收缩”现象。他提出了胶体的英文名称(colloid)。导致一门有系统性的新学科——胶体化学的建立。因而,被誉为胶体化学之父。
在格雷哈姆出生的城市格拉斯哥,科学界为他树立了纪念碑,向这位杰出的科学家致以最后的敬意。
英国物理化学家格雷哈姆,1805年12月20日生于格拉斯哥,1869年 9月11日卒于伦敦。1819年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靠写作和当家庭教师维持学习生活。由于受到他的老师T.汤姆孙的鼓励而热爱化学。后转入爱丁堡大学,1824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回格拉斯哥后,在机械学院任教。1830年任格拉斯哥安德森学院教授。1837~1855年,任伦敦大学学院教授。1836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841年创建伦敦化学会,并任第一任会长。
格雷姆以研究气体和液体的扩散现象著称。1831年发表了气体扩散定律:各种气体的扩散速率反比于该气体密度的平方根。他1833年区别了三种不同形式的磷酸盐(焦磷酸盐、正磷酸盐和偏磷酸盐),并为后来J.von李比希的多元酸学说奠定基础。1861~1864年,格雷姆对胶体(见胶体和表面化学)进行了大量的实验。1861年他首先提出了胶体这一名称。1854年发明了用渗析的方法将晶体和胶体分开。还区别了溶胶和凝胶,研究了凝胶的“胶溶”和“脱水收缩”现象。由于他对胶体的多方面研究,导致建立了一门新的学科——胶体化学。因此,格雷姆有“胶体化学之父”之称。著有《化学纲要》(1841)和《格雷姆文集》(1876)。
8. 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为一种名为“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纳米)恢复了磁性,“钴酞菁”分子结构
A.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nm),其大小在胶体粒子范围之内,属于胶体,故A错误;
B.“钴酞菁”分子(直径为1.3nm),Na+半径小于1nm,故B错误;
C.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nm),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等性质,故C正确;
D.“钴酞菁”分子(直径为1.3nm),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故D错误.
故选C.
9. 半透膜是“麦克斯韦妖”吗
关键只在一抄点,严格的“麦克袭斯韦妖”是被设想成在一个封闭系统之中的、凭自身的能力使速度大小不同的分子分开的精灵,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已经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实验室中的半透膜并不具备这种封闭条件:没有物质也没有能量交换(意味着你甚至不能看见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