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形成原尿的是肾小球还是肾小囊
你这个提法不对,“肾小囊”是“肾小球”的一个组成部分,两者可分而不可离,所以不能说“原尿”是在那一个里形成的。
尿液的形成机制是这样:
血液通过“肾动脉”进入肾脏,再经过“入球小动脉”进入肾小球,在“有效滤过压”的推动下,血液中除了蛋白和血细胞等大分子物质以外,其它全部成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实际原尿的成分就等同于血浆)。这一过程在生理学上称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囊向外移行形成“肾小管”,所以肾小囊中的原尿也流入肾小管。原尿在肾小管流动的过程中,对身体有益的成分如水份、各种电解质、葡萄糖等等又被反渗回血液中。剩下的多余的水分,以及对身体有害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肌酐”等,就留在肾小管中形成“终尿”。这一过程被称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肾小管里面的终尿经“输尿管”流入膀胱,在膀胱里储存到一定数量以后,刺激中枢产生“尿意”,经尿道排出来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便”了。
Ⅱ 尿液形成的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Ⅲ 肾小球滤出液与血液成分有什么不同
超滤液其实很多成分,但相对于血浆的相对浓度不一样,比如钠离子,钾离子,水,回氯离子,尿素,答葡萄糖,蔗糖,PEG,菊粉等等和血浆浓度几乎百分百一样,但是溶解酵素,肌红蛋白,乳球蛋白,卵清蛋白,本周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等蛋白浓度会降的不一。
此结论参照1974年的Pitts RF:Physiology of the kidney and Body Fluids,第三版。
Ⅳ 什么是超滤液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你首先要知道渗透压分为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在机回体内,晶体渗透答压是无机小分子维持的,它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胶体渗透压是血浆蛋白维持的,它维持血容量,即维持血液和组织液的平衡,所以营养不良等原因造成的胶体渗透压下降会使患者出现水肿。超滤液指的是血液第一次被肾小球滤过形成的液体,即原尿,之后超滤液在肾小管中会被稀释,其中的蛋白质、钙离子、水分、钠离子等绝大多数会重吸收,最终形成的才是排出体外的尿液,正常人的尿液中是检不出蛋白质和钙离子的!说了这么多,你可以知道超滤液中的蛋白质决定超滤液的胶体渗透压大小。
Ⅳ 尿是怎样生成的,简述其基本过程
尿的生成主要经过3个过程: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分和其它物质(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物)从肾小球滤过,而形成肾小球滤过液,即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经过肾小管,99%的水分被重吸收,还有葡萄糖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也全部被重吸收到血液中。钠离子、氯离子、水和尿素,虽然在肾小管各段均能重吸收,但主要是在近曲小管重吸收。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尿中有相当一部分物质是由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它们周围毛细血管血液中的一些成分,以及这些细胞本身产生的一些物质分泌或排泄到管腔中的。
Ⅵ 生物题目
可以理解为血浆中的无机盐和的水含量比肾小囊中少。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除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外,其他的物质都可以通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这样原来血浆中的大部分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都进入肾小囊腔中,所以血浆中的含量就少了。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更多,肾小囊中的应该已经是原尿了,它是血浆的超滤液,况且人还要从其中重新吸收无机盐和水,当然相对来讲会多一些 .肾小球滤过作用的时候,血浆中有些成分不能滤出如蛋白质,这样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的水的比例小于血浆,而无机盐滤过的量在肾小球和肾小囊中相等,所以肾小囊中无机盐的比例要高于血浆。
总结嘿嘿、
Ⅶ 为什么血液循环一圈只需要23秒 而每天经过肾小球的原尿只有180L
决定肾小球原尿量的一个决定因素是 肾小球率过滤(GFR)。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内管时,除蛋白质容分子外的血浆成分被滤过,进入肾小囊腔而形成超滤液,也就是原尿,这是尿生成的第一步。
每分钟两肾生成超滤液的量成为GFR。据测定,正常成年人的GFR是125ml/min,故每天两肾生成的肾小球滤过液总量可达180L。这里还有一个滤过分数(FF)的概念,就是GFR与肾血浆流量(RPF)的比值。从GFR和红细胞比容可计算RPF。RPF的正常值是600~800ml/min。若RPF为660ml,GFR为125ml/min,则FF约为19%。这说明当血液流经肾脏时,只有约为19%的血浆经滤过进入肾小囊腔,形成超滤液即原尿。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有不懂得再问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