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水中总氮与氨氮的含量有什么联系吗
总氮 和 氨氮 的定义 网络里面都能查到,楼主应该不单独要两个词语的定义吧。
一般情况下,国回家排放标准中一般都指氨氮。
总氮,在废水综合排放标准中有时也提到。
实际应用中,氨氮是具体指处理指标;但是废水中总氮才是影响处理得关键,例如煤化工尿素行业,往往污水站进水氨氮浓度高,但是总氮高,就是因为尿素是有机氮,进入污水站后,逐步水解,成为氨氮,但是测氨氮的答时候又测不出,导致后续处理很麻烦。
为此,测废水中的总氮,对污水处理站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氨氮,就很简单了,厌氧、好氧 逐步消解就行了。
❷ 污水中总氮比氨氮值高是什么原因
水质检测时,氨氮分析结果高于总氮可能的原因
水质检测时,氨氮分析结果高于总氮可能的原因有:
1、样品引入的误差 由于水中的氮化合物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采集后送回实验室等待实验 分析的样品, 它们的存放时间、 存放地点, 光照情况等, 甚至分析人员 取样的先后次序等, 都会给氨氮和总氮的实验分析带来不同的误差。
2、 实验环境引入的误差 在实验室周围有卫生间或存放氨水等等, 使实验室的空气不同程度地 常含有氨和铵盐, 氨和铵盐都极易溶于水, 使实验用水也不同程度地 含有铵离子。 可以说, 整个实验分析过程都难达到无氨操作, 这种环境 当然对氨氮和总氮的分析实验带来用全程序空白难以完全扣除的误差, 尤其给氨氮的实验测试带来的正误差更直接、更大。
3、实验条件引入的误差 氨氮的分析通常采用较为经典的纳氏试剂光度法, 虽然显色要求碱性 环境, 但没有长的前处理过程, 直接显色测定后, 就可以计算得出结 果。当中实验条件一般没有大的误差引入。总氮的分析就要经历在碱性 条件下 30min 的加温加压处理, 使样品中所含的不同形态、 不同状态的 氮全部转化为高价的硝酸根离子, 用稀盐酸调节样品的 pH 值后, 在紫 外分光光度计上比色测定。 这相对于氨氮的测定说来, 是一个很长的前 处理过程, 当中最为重要的是前处理的效率问题, 因为任何前处理的 效率都很难达到 100 % , 也就是说, 样品中氮化合物在前处理后的转化 不可能为 100 % ,这当中必有误差存在。
4、样品浊度引入的误差 总氮分析前处理能消除的浊度影响在氨氮分析中消除不了, 加上比色 时常用不同种比色皿, 这几种影响因素加起来, 对最后结果带来差异。
5、不同分析人员引入的误差所以,本人认为重点要做到: (1)对于总氮和氨氮的分析时间要保持一致; (2)测总氮是要消除浊度的干扰
❸ 污水处理厂的总氮和氨氮值有什么差别
总氮是所有物质来中含有的源氮元素,包括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等等
总氮=有机氮+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用TN表示。
氨氮就是无机氮的一部分,也就是总氮的一部分;用NH3-N表示。
TN总是≥NH3-N
❹ 废水排放中总氮比氨氮含量大多少
水中总氮是指:水中的有机氮与无机氮的总和。
而氨氮中的氮是以有机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所以氨氮属于有机氮。因此水中的总氮包括水中的氨氮。同一水样中的总氮含量大于等于氨氮的含量。希望可以帮到你。
❺ 城市污水中总氮中氨态氮占多少
如果是生活污水,一般氨氮会占总氮的80%以上,如果是工业废水,则需要看是什么行业的废水,各行业指标不一样。
❻ 污水处理中氨氮指标和总氮指标高
个人建议:工业废水,你可以检测下碳氮比是否在控制范围之内;2、活性污泥法中,MLSS浓度是满足要求,DO是否能够满足情况;3、总氮偏高是因为你脱氮的时间过短,即缺氧时间过短,或者是缺氧的DO控制过高,由缺氧变成好氧,而氨氮偏高是硝化反应后,没有及时进行反硝化,或者反硝化时间过短造成的。
❼ 氨氮与总氮的关系
氨氮与总氮的关系的关系是:
氨氮是总氮的组成成分之一。总氮是水中各种专形态无机和有机属氮的总量;包括硝氮NO3-、亚硝氮NO2-和氨氮NH4+等无机氮和蛋白质、氨基酸和有机胺等有机氮。至于氨氮占总氮的比例关系,这个不好确定是多少。
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
动物性有机物的含氮量一般较植物性有机物为高。同时,人畜粪便中含氮有机物很不稳定,容易分解成氨。因此,水中氨氮含量增高时指以氨或铵离子形式存在的化合氮。
❽ 城镇污水处理厂总氮和氨氮有一定比例吗
有的,一般情况下进水的总氮绝大部分是氨氮和有机氮,氨氮占得比例大概是30%~50%左右。当然具体还是要看污水性质、管线长短等情况。
❾ 污水什么情况下氨氮比总氮高
理论上总氮等于氨氮、有机氮与硝态氮的和,在实际的实验中往往达不到理论上的结果,部分样品会存在氨氮≥总氮。
1、样品保存的影响
因为样品中的氮化合物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在水样采集过后应立即检测或者放入冰箱低于4℃的条件下保存,但不得超过24h。如果长时间存放,可在1000ml水样中加入0.5ml硫酸(1.84g/ml),酸化pH小于2,并尽快测量。在样品分取过程中应考虑到与外界空气交叉污染的可能性,应做到与外界空气交叉污染的可能性,应做到取完样品后及时密封样品。避免受光照带来的温度变化和实验室内部环境造成的误差影响。
2、实验室环境的影响
总氮和氨氮的分析都应在无氨的实验室环境中进行,环境内不应含有石油类及其他的氮化合物,不能在分析氨氮等氮类项目的实验室中做总氮项目的分析,所使用的试剂、玻璃器皿等也要单存放并保持干燥与清洁,避免交叉污染。
3、试剂药品的选择与配制的影响
配制任何溶液都离不开水这种介质,首先是无氨水的制备,因为在制备无氨水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使空气中的氨或者铵盐溶于水中,使试剂用水受到污染。这种环境就会对试剂带来难以的误差。尤其会增大总氮的试剂,使总氮检测值较实际值偏小。所以当无氨纯水制备完以后,一定要妥善保存,尽可能做到随用随制。由于测定总氮是利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GB11894—89),虽然此种方法步骤较为简单,对仪器要求也不高,但是对试验的吸光度要求苛刻,其中影响的主要因素就是过硫酸钾的质量,在此推荐配制碱性过硫酸钾溶液的过程中,首先配制氢氧化钠溶液,然后配制过硫酸钾溶液。由于过硫酸钾溶解非常慢,可以采用水浴加热,并且使加热温度控制到55℃~60℃之间,当过硫酸钾溶液充分溶解并冷却到室温后,缓慢地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并同时搅拌,防止氢氧化钠放热使溶液温度过高引起局部过硫酸钾失效。当过硫酸钾试剂质量不合格时,会导致值较高,甚至会严重影响样品结果。因此配制碱性过硫酸钾溶液时尽可能使水浴温度控制到50℃~60℃之间,否则将会使过硫酸钾分解导致失效,影响结果。
4、消解、比色时间的影响
由于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氨氮过程中没有什么繁琐的步骤,只需要10min的显色时间,检测期间几乎没有氨氮的损耗,而在总氮的检测过程中,分解出的原子态氧在120℃~124℃的条件下消解30min,可使水样中的含氮化合物的氮元素转化为硝酸盐,根据在波长220nm和275nm吸光度推算出总氮含量。但是往往由于高压锅内温度和试剂等问题导致过硫酸钾消解不完全,比色管磨口塞子没有完全封闭,造成消解过程中氨的挥发以及样品蒸发,导致随后加纯水至标线,样本体积增大而使总氮含量偏小,从而引起总氮小于或者等于氨氮的可能。
5、水样色度、浑浊的影响
由于水样不经过处理或者凝聚沉淀不完全导致氨氮结果偏大,而在总氮测定时水样的色度和混浊物经过40min的高温消解后可以发现比色管底部有白色沉淀并且水样无色透明,从而了对总氮结果的影响。所以在氨氮检测时如果凝聚沉淀不能够去除色度和完全沉淀,那么就采用蒸馏法沉淀,这样可以更好地氨氮结果偏大所带来的影响。
6、酒石酸钾钠铵盐含量较高的影响
配置氨氮所需药品时,要注意当酒石酸钾钠铵盐含量较高时,会导致氨氮含量偏大而使结果大于总氮。酒石酸钾钠仅仅加热煮沸不能完全除去氨,还应该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煮沸蒸发掉溶液体积的25%左右,冷却后用无氨水稀释至原体积,从而有效减少酒石酸钾钠溶液中的铵盐,使结果更具有准确性。
7、化合物的影响
在工业废水中,(笔者遇到过丁二烯废水会有这种情况,后来发现是废水中有酮类醛类等化合物的成分),水中的酮类,醛类等都会造成假阳性,导致氨氮数值增大,使氨氮的值大于总氮的值。因为此情况很少有,并咨询了专业人士,目前没有很好的防干扰措施,只能通过推断来计算氨氮的量!
总结
1、总氮和氨氮项目应在接到水样的时间检测,并且需要两人分别同时检测,这样可以化避免不同时间检测所带来的影响。
2、严格控制总氮测定所需试剂的质量和配制全过程,避免总氮消解不完全所带来的影响。
3、处理好氨氮检测前的色度、浑浊度和影响氨氮值偏大等因素。
❿ 水处理中哪个池子氨氮比总氮高
污水中氨氮高于总氮原因分析
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城市污水的总量急剧增加,氨氮是城市污水的重要污染因子,一旦氨氮含量超标,就极易造成水体中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并在浮游生物生产的同时,形成水体富营养化。现代环境下,为实现水质的高效利用,进行城市污水的高效化处理至关重要,实现过程中,进行污水氨氮含量与总氮含量的关系研究是其治污处理的首要任务,本文就污水中氨氮含量高于总氮含量的原因展开系统分析。
1、污水中氨氮与总氮的关系
水质衡量过程中,氨氮和总氮是较为重要的两个考察指标;从属性分类上看,氨氮是总氮的基本组成之一。一般情况下,污水中的总氮含量要高于氨氮含量,其包含了各种形式的无机氮和有机氮,譬如,在无机氮中,N3O-、NO2-、NH4+、蛋白质、氨基酸等都是其重要的表现类型,而有机氮一游离氨和铵离子为主要存在形式(如图1)。同时植物性有机物的含氮量明显低于动物性有机物。
需要注意的是,生活污水中含氮有机物的初始污染是水中氨氮含量的主要来源。这些污水中的氨氮因子为微生物的成长、繁殖创造了条件,极易在浮游生物快速成长的基础上,形成水体富营养化;另外,在微生物作用下,污水中的氨氮会进一步分解,并最终形成硝酸盐氮;在该反应过程中,一旦反应过程不充分,就会造成大量亚硝酸盐氮的产生,当其与蛋白质结合时会形成致癌物亚硝胺,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由此可见,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污水中氨氮污染因子的控制势在必行。
2、氨氮高于总氮原因的实验设计
污水处理过程中,氨氮含量高于总氮含量是一种常见的污水超标现象。要实现其超标原因的有效分析,研究人员就必须注重实验操作的具体规范。
2.1 氨氮及总氮检测的实验准备
2.1.1 实验依据及原液准备
污水氨氮及总氮检测过程中,确保其方法原理的控制规范是检测结果高度准确的有效保证。就氨氮检测而言,HJ537—2009《水质氨氮测定》中的蒸馏-中和滴定法是其实验操作的主要依据,而总氮的含量需按照HJ636—2012《水质总氮测定》进行规范,具体而言,其是在碱性过硫酸钾的应用下,实现污水氨氮含量消解的过程。本次实验鉴定过程中,污水的总氮含量的平均值为30.5mg/L,而氨氮含量平均值为32.2mg/L。
2.1.2 实验仪器准备
医用蒸汽灭菌器、超纯水器、紫外线分光光度计、比色管。在仪器应用过程中,实验人员应对其仪器的规格和型号进行有效规范,譬如,就比色管而言,其容积需保持在25mL;而分光光度计应用过程中,PELamda-25是一种有效的应用类型。
2.1.3 实验试剂准备
污水中氨氮及总氮含量检测是一项专业要求较高的系统实践过程。在检测操作中,试剂的类型和容量直接影响着检测结果的精确度。就氨氮检测而言,实验人员不仅要做好离子水、轻质氧化镁、硼酸吸收液的规范添加,更要对其添加的容量进行严格规范,譬如,硼酸吸收液的添加量应控制在20g,并确保添加后的稀释液总量为1000mL,另外在盐酸溶液应用中,其规格需保持在0.1023mol/L。总氮检测过程中,在保证去离子水应用的基础上,应做好碱性过硫酸钾溶液的严格规范,具体而言,在溶液配制过程中,其过硫酸钾的规格应控制在40g,而氢氧化钠的规格应控制在15g,将其溶于水后,进行氢氧化钠的充分冷却,一旦其温度达到室温后,须确保碱性过硫酸钾溶液的总量保持在1000mL。只有确保这些内容的控制合理,才能为氨氮含量及总氮含量的检测提供有效保证。
2.2 氨氮及总氮检测的实验结果
在确保实验仪器及试剂准备重复的基础上,按照蒸馏-中和滴定法对污水氨氮含量进行检测。具体而言,实验人员在原液的基础上,添加30mg/L的标准样品,同时按照95%~105%回收率要求,确保其平均加标的回收率控制在98.7%,实验结果显示如表1,由表1可见,氨氮测定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精准性,用于实验对比较为可靠。
氨氮加标平行测试过程中,实验检测其水样本底的平均值为32.2mg/L,而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应用过程中,污水总氮含量的平均值仅为30.5mg/L;同时在离子色谱法的应用下,实验人员对硝酸盐氮及亚硝酸盐氮的含量进行有效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污水中氨氮、硝酸盐氮及亚硝酸盐氮含量的平均值为32.37mg/L。由此可见,氨氮含量与总氮的测定存在较大差距,污水氨氮含量明显高于总氮含量。
3、污水中氨氮高于总氮的原因分析
3.1 污水中金属离子干扰因素分析
污水检测过程中,其水体中含量有一定的六价铬离子和三价铁离子,实验过程中,可在盐酸羟胺溶液的支撑下,实现其影响因素的有效消除。一般情况下,盐酸羟胺溶液的稀释度需保持在5%,同时添加容积要保持在1~2mL。待盐酸羟胺溶液反应充分后,可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的应用下,实现其铬、铁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六价铬、三价铁的含量低于检出限,因而对于氨氮及总氮检查的结果没有影响。
3.2 标准曲线绘制分析
为实现氨氮含量与总氮含量差异的有效分析,实验人员需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其标准曲线的有效绘制;同时在曲线绘制过程中,应注重其结构的独立性,确保检测过程不会和时间结果形成干扰。具体而言,实验人员应以25mL具塞比色管中为基础,然后在硝酸钾标准液添加的基础上,进行溶液的稀释,溶液添加规格分别为0.5、1、2、3、5、7、8mL稀释总容量保持在10mL。最后在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应用下,实现其总氮含量的测定(表2),由此可见,分光光度法检测下,总氮的标准曲线较为规范,其符合相关系数不小于0.999的控制要求,因而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3.3 消解时间分析
氨氮及总氮含量检测过程中,化学反应的过程容易受到反应时间干扰,故实验人员需对氨氮与试剂的消解时间进行控制,确保其分别保持在20、30、40、50、60min,然后在样品冷却滞后进行盐酸添加,确保其添加容量保持在1mL,然后进行不同消解时间下的总氮含量记录,可得如下结果(表3)。由此可见,一旦消解时间低于40min,则试液检测中的硫酸钾转化率处于上升状态,其造成了总氮含量的不断增加,并在40min时,实现了总氮含量的高精度把控,然而在40min以后,其含量变化差距不大,且总氮量已经高于氨氮含量32.2mg/L的控制规格。因此,在检测过程中,氨氮与其他试剂的消解时间应控制在40min。
4、实验结构验证
污水处理过程中,氨氮高于总氮含量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污染症状。在实验分析氨氮含量及总氮含量的基础上,对其金属离子、标准曲线和消解时间进行分析,可见消解时间是造成污水中氨氮含量增加的重要原因。实践过程中,一旦总氮的消解时间不够充分,则硫酸钾就会发生不完全转化,造成硝酸盐氮及亚硝酸盐氮的产生,从而使得污水中的氨氮含量明显高于总氮含量。
5、结论
氨氮与总氮的含量控制是水质衡量的重要指标,消解时间不充分,就会导致总氮含量的降低,从而在增加水体氨氮含量同时,形成水土富营养化。实践过程中,污水处理人员在反应试剂添加过程中,必须确保其与水体总氨的消解实践保持在40min,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污水中氨氮含量的合理控制,继而实现污水处理质量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