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碘量法测溶解氧,滴定过程中淀粉溶液为什么要在溶液呈淡黄色后加入
1、碘量法测溶解氧,滴定过程中淀粉溶液要在溶液呈淡黄色后加入的内原因,是使终点容准确。
2、淀粉溶液是碘量法的指示剂。其原理是微量的碘(显黄色)和淀粉能够形成显蓝色的碘淀粉“复合物”,同时也存在脱附碘,使蓝色褪去,显示滴定终点。
3、如果在滴定有较多的碘(显红色、棕红色)的溶液里加入淀粉溶液,就存在强烈的吸附碘,显很深的蓝色,再脱附碘,就很不容易,造成在终点时,产生严重的“拖后现象”,而不能准确指示终点。即滴定操作失败。
4、碘量法测溶解氧,原理是水中的溶解氧可以氧化二价锰为四价锰,四价锰氧化碘化钾后测定等当量的碘。碘被被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在滴定过程中,碘的含量逐渐减少,颜色由深红色逐渐变浅,到鲜黄色时加入淀粉溶液,滴定到蓝色刚好褪去,即为滴定终点。
5、正确的操作:碘量法必须在接近滴定终点(约需滴定的体积是1ml标准溶液)时(剩余很少量的碘,显黄色),才可以加入3ml左右的淀粉指示剂。
2. 实验中,碘溶液加入淀粉溶液中不出现蓝色,而是深橘色,为什么啊~~
碘遇淀粉溶液变蓝色是很灵敏的,只需要很少量的一点碘就能变成蓝色。 应该是碘的量太大了,建议在弱酸性条件下取一滴试液滴加在淀粉溶液里看能否变色。
3. 为什么用碘溶液滴定硫代硫酸钠时应预先加入淀粉指示剂
1、用碘溶液滴定硫代硫酸钠时应预先加入淀粉指示剂是因为要利用碘离子的还原作用与氧化性物质反应生成游离的碘,再用还原剂硫代硫酸钠的标准用业滴定从而测出氧化性物质的含量;
2、碘溶于不同溶剂形成的不同颜色的溶液。在四氯化碳、三氯甲烷、二硫化碳、苯等非极性或弱极性溶剂中,由于不发生溶剂化作用,碘溶液显示碘蒸气的特征紫色;
3、淀粉指示剂,是将可溶性淀粉溶解,加入沸水中形成的一种液体,是滴定中碘量法使用的专属指示剂。
(3)为什么在碘废水中加淀粉溶液扩展阅读:
滴定分析中注意事项:
1、标准溶液浓度要准确(包括基准物质的称量、标定操作规范);
2、被测定样品溶液的滴定条件要严格控制;
3、指示剂滴定终点的准确控制(包括 1/2滴的准确控制的操作);
4、滴定体积的准确性保证(滴定管的体积 校正、滴定操作规范、滴定管出口管段无气泡、滴定管不漏液、摇瓶不损失瓶内溶液)。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碘溶液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淀粉指示剂
4. 在淀粉水解的实验中,若把碘水加入最后溶液中检验淀粉的存在,合理吗
合理
淀粉遇碘成蓝紫色
你说的最后溶液应该是淀粉水解后的产物葡萄糖溶液吧...碘在葡萄糖溶液中没有明显现象的,如果水解不完全还有淀粉残留那就有变色现象
5. 碘水中滴加淀粉碘化钾会不会有颜色的变化
有 颜色变蓝
原因
碘水中含有碘单质遇到淀粉碘化钾中的淀粉 颜色变蓝
6. 为什么用硫代硫酸钠滴定碘溶液时必须在临近终点之前才能加入淀粉指示剂
淀粉溶液作为指示剂与其他大部分指示剂不同,它不能过早加入试样中,这与淀粉特殊的结构以及淀粉变色反应的机理有关系。
可溶性淀粉呈螺旋状结构,可以弱键结合游离碘,开始出现变色反应,随结合量的增加,颜色由红紫色变为蓝色,这就是淀粉遇碘变色的机理。
间接碘量法在接近终点时加入淀粉指示剂使少量未反应碘和淀粉结合显色有利于终点的观察和滴定精度的提高。
提前加淀粉指示剂的话,部分碘已经提前参与反应,淀粉变色将会提前,影响到滴定终点颜色的变化,对滴定终点的判断会产生误差。
淀粉是植物体中贮存的养分,贮存在种子和块茎中,各类植物中的淀粉含量都较高。淀粉可以看作是葡萄糖的高聚体。淀粉除食用外,工业上用于制糊精、麦芽糖、葡萄糖、酒精等,也用于调制印花浆、纺织品的上浆、纸张的上胶、药物片剂的压制等。
7. 为什么检验加碘盐中的KIO3可用淀粉-KI溶液和食醋
碘盐中的碘是存在于KIO3中的,以IO3-的形式存在。可通过如下方法检验加碘盐中的IO3-:取少量样品,溶解于水中,加入KI的淀粉溶液,最后滴加食醋使溶液呈酸性,单质碘遇到淀粉呈蓝色。
现象:变蓝为真。无蓝为假
(IO3-)+5(I-)+6H+=3I2+3H2O
8. 当碘中加淀粉溶液时到底是淀粉变蓝还是碘
解:楼主好! 是淀粉变蓝了~淀粉相当于指示剂,像石蕊那样,淀粉变成了蓝色,但是碘没有。 只有碘单质可以使淀粉变蓝,而碘离子、IO3-离子等碘的化合物都不行。 楼主加油!
9. 请问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时,为什么先要滴定至淡黄色再加淀粉溶液呢可以在深黄色时就加吗
主要是滴定终点准确与否的问题,颜色深,含碘多,此时加淀粉溶液易形成络合物,其离解较慢,就会发生颜色已澄清,但并未反应彻底,造成终点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