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污水处理工艺有哪些需要哪些设备呢
污水处理有五种典型的工艺:
(1)间歇活性污泥法(SBR)
间歇活性污泥法也称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它由个或多个SBR池组成,运行时,废水分批进入池中,依次经历5个独立阶段,即进水、反应、沉淀、排水和闲置。进水及排水用水位控制,反应及沉淀用时间控制,一个运行周期的时间依负荷及出水要求而异,一般为4~12h,其中反应占40%,有效池容积为周期内进水量与所需污泥体积之和。
比连续流法反应速度快,处理效率高,耐负荷冲击的能力强;由于底物浓度高,浓度梯度也大,交替出现缺氧、好氧状态,能抑制专性好氧菌的过量繁殖,有利于生物脱氮除磷,又由于泥龄较短,丝状菌不可能成为优势,因此,污泥不易膨胀;与连续流方法相比,SBR法流程短、装置结构简单,当水量较小时,只需一个间歇反应器,不需要设专门沉淀池和调节池,不需要污泥回流,运行费用低。
(2) 吸附再生(接触稳定)法
这种方式充分利用活性污泥的初期去除能力,在较短的时间里(10~40min),通过吸附去除废水中悬浮的和胶态的有机物,再通过液固分离,废水即获得净化,BOD5可去除85%~90%左右。吸附饱和的活性污泥中,一部分需要回流的,引入再生池进一步氧化分解,恢复其活性;另一部分剩余污泥不经氧化分解即排入污泥处理系统。
分别在两池(吸附池和再生他)或在同一池的两段进行。它适应负荷冲击的能力强,还可省去初次沉淀池。主要优点是可以大大节省基建投资,最适于处理含悬浮和胶体物质较多的废水,如制革废水、焦化废水等,工艺灵活。但由于吸附时间较短,处理效率不及传统法的高。
(3)氧化沟
氧化沟是延时曝气法的一种特殊型式,它的平面象跑道,沟槽中设置两个曝气转刷(盘),也有用表面曝气机、射流器或提升管式曝气装置的。曝气设备工作时,推动沟液迅速流动,实现供氧和搅拌作用。
与普通曝气法相比,氧化沟具有基建投资省,维护管理容易,处理效果稳定,出水水质好,污泥产量少,还有较好的脱N、P作用,适应负荷冲击能力强等优点。
(4)连续进水周期循环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ICEAS)
ICEAS反应器前部设有预反应区(占池容积的10%)。反应池由预反应区和主反应区组成,并实现连续进水,间歇排水。预反应区一般处在厌氧和缺氧状态,有机物在此被活性污泥吸附,该区还具有生物选择作用,抑制丝状菌生长,防止污泥膨胀。被吸附的有机物在主反应区内被活性污泥氧化分解。
反应连续进水,解决了来水与间歇进水不匹配的矛盾。但该工艺沉淀效果较差、净化效果变差,易发生污泥膨胀,污泥负荷较低,反应时间长,设备容积增大,投资较大。
(5)生物脱氮除磷工艺(A/A/O)
污水首先进入厌氧池与回流污泥混合,在兼性厌氧发酵菌的作用下,废水中易生物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聚磷菌可以吸收小分子有机物(如VFA),并以PHB的形式贮存在体内,其所需的能量来自聚磷链的分解。随后,废水进入缺氧区,反硝化细菌利用废水中的有机基质对随回流混合液带入的NO3- 进行反硝化。废水进入好氧池时,废水中有机物的浓度较低,聚磷菌主要是通过分解体内的PHB而获得能量,供细菌增殖,同时将周围环境中的溶解性磷吸收到体内,并以聚磷链的形式贮存起来,随后以剩余污泥的形式排出系统。系统中好氧区的有机物浓度较低,正有利于该区中自养硝化菌的生长。
污水处理需要以下设备:
1格栅清污机
2砂水分离器
3一沉池刮泥机
4单臂周边传动幅流式刮泥机
5一沉池排泥泵
6曝气机
7污泥回流泵
8二沉池刮吸泥机
9带式压滤机
10罗茨鼓风机
11剩余污泥泵
12滤带冲洗泵
13污泥输送泵
14加药计量泵
15空气压缩机(移动式空气压缩机 )
16二氧化氯消毒器
2. 试分析城镇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工艺流程的回流方式和目的
你好。这个问题的话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的呢。俗话说三思而后行,多思考一下总是没错的。可以的话最好也咨询一下相关专业人士的意见呢。望采纳,谢谢。
3. 请问污泥回流中气提泵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谢谢
气提泵的原理是利用升液管内外液体的密度差,使液体得到提升的方法。气提泵没有转动部件,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在现场可以根据需要使用管材就地装配。气提泵的缺点是需要有压缩空气为动力源,而且效率较低,一般只有30%左右。
气提泵由压缩空气管、布气器、升液管和气液分离箱等四部分组成,压缩空气经布气器与污水或污泥混合后,形成的混合液密度比原液密度要低,密度差形成升液管内外液体的液面高度变化,密度小的混合液升高随升液管排出。为减少混合液在气提泵后渠道内的流动阻力,在升液管的最高处设置气液分离箱,将混合液中的空气释放出来。
当用气提泵提升回流污泥时,为避免相互干扰,一座污泥回流井应当只设一条升液管,而且只与一座二沉池相连,以免造成不同二沉池排泥量的相互干扰。污泥回流量可通过调节进气阀调整进气量来控制。理论上,压缩空气管的入水深度约等于污泥的提升高度,但考虑到摩擦损失,一般空气压力应大于浸没深度30cm以上,空气管的最小管径为25mm,升液管最小管径为75mm。当压缩空气压力为O.02MPa(约2m水头)时,如果要求污泥的提升高度为1.5m,压缩空气管人水深度应为1.6~1.8m,升泥管直径等于压缩空气管直径的3~4倍时效果最好。
4. 回流在污水处理生物滤池工艺中的作用有哪些
1、过滤作抄用:填料截留过滤进水中的大的颗粒物和悬浮物。
2、水解作用:厌氧微生物可以将大分子的不溶性的物质水解转化为小分子的可溶性的物质。
3、吸收作用:厌氧微生物吸附、吸收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繁殖,一部分以沼气的形式通过u型水封出。
4、脱氮作用:将接触氧化床出水回流至厌氧滤池,厌氧微生物中的反硝化菌可以利用回流水中的硝态氮并将其转化为氮气,以去除污水中的氮物质。
5. 污水处理气冲和气提的原理
气力提升泵相当于一台低压流态化仓罐,提升泵的上部为泵体,下部为气化室,中间隔有多孔透气板。一次风出口装有喷嘴,对准输料管:输料管下部出口装有膨胀仓,二次风与气化室相连,透过透气层,将灰吹起形成瘫态化状态。
输送的物料随来自喷嘴的压缩空气流通过提升管向上输送。其风量由球阀来调节,气源由罗茨风机供给。打开气源阀门给气力提升泵进风管供气,同时调节流化气风管上的球阀,使物料在提升泵下部的流化仓内充分流化,这时当供给进风管的气源压力达到额定值时,由喷嘴高速喷出的空气流产生的牵引力引导已被流化的粉状。
(5)污水回流气提工艺扩展阅读
1、气力提升泵安装的地坑应留有充分的空间,每边距泵体距离不小于1.2米,以便于操作和维护。
2、气力提升泵安装时应保证泵体垂直误差每米长度小于5毫米,各连接法兰间垫入3毫米橡胶垫或石棉垫,不得有漏气。
3、罗茨鼓风机与泵体之间的距离尽量不超过5米。
4、罗茨鼓风机的配电盘和U型压差计的安装位置应便于操作,观察。
5、气力提升泵配有多种形式。规格的喷嘴。喷嘴与输料管之间的距离H。可依输送高度与输送量等工艺参数在80-200毫米范围内调整。为调整操作方便,初次安装时可选装口径φ100毫米的喷嘴。喷嘴距离H可选定150毫米,调试时逐步调整。
6、气力提升泵的输送管道其重量不得作用于泵体,应在不同高度敷设管路支架。
7、安装.调整时应保证喷嘴与输料管同心,逆止阀应经常检查维护,确保开关灵活。
8、罗茨鼓风机的出口应避免安装阀门,如安装阀门,阀门必须处于常开位置。物料沿着泵体中心的输送管及外接的管道提升至所需高度。
9、气力提升泵的料气分离器的排气孔应加防雨设施,避免受潮或进水。
6. 在污水处理aao工艺中回流泵经常开的是内回流还是外回流
内回流应该是常开。
外回流可根据现场情况而定,可选择间歇开启。如果满足不了要求的话,加上变频器常开是最好的,间歇开启也没什么致命影响。
7. 废水处理工艺的回流比是怎么计算的
计算公式:来
R·源Q·Xr = (R·Q + Q)·X
式中:Xr——回流污泥的悬浮固体浓度,mg/L。
R——污泥回流比。
X——混合液污泥浓度,mg/L。
Q——流量
为了实现污泥回流浓度及曝气池混合液污泥浓度的相对稳定和操作管理方便,控制污泥回流的方式有三种:
1、保持回流量恒定。
2、保持剩余污泥排放量恒定。
3、回流比和回流量均随时调整。
(7)污水回流气提工艺扩展阅读
一、当回流水质水量变化时,希望能随时调整回流比。污水在活性污泥中一般要停留8h以上,以回流比进行某种调节后,其效果往往不能立即显现,需要在几小时之后才能反应出来。
因此,通过调节回流比,无法适应污水水质水量的随时变化,一般保持回流比恒定。但在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中,通过调整回流比作为应付突发情况是一种有效的应急手段。
8. 污水回流在水处理当中有什么作用
不是脱氮一样可以回流,可以降低前面处理工艺的负荷
生物脱氮的话,一般叫硝化液回流,目的是把好氧过程中产生的硝态氮回流至缺氧段反硝化成气提排出,典型的工艺是A/O或A2/O
9. 一般的污水处理工艺有哪些
不溶态污染物来的分离技术:自
1、重力沉降:沉砂池(平流、竖流、旋流、曝气)、沉淀池(平流、竖流、辐流、斜流);
2、混凝澄清;
3、浮力浮上法:隔油、气浮;
4、其他:阻力截留、离心力分离法、磁力分离法。
污染物的生物化学转化技术:
1、活性污泥法:SBR、AO、AAO、氧化沟等;
2、生物膜法: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池等;
3、厌氧生物处理法:厌氧消化、水解酸化池、UASB等;
4、自然条件下的生物处理法:稳定塘、生态系统塘、土地处理法。
污染物的化学转化技术:
1、中和法:酸碱中和;
2、化学沉淀法:氢氧化物沉淀、铁氧体沉淀、其他化学沉淀;
3、氧化还原法:药剂氧化法、药剂还原法、电化学法;
4、化学物理消毒法:臭氧、紫外线、二氧化氯、氯气、次氯酸钠。
溶解态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分离技术:
1、吸附法;
2、离子交换法;
3、膜分离法:扩散渗析、电渗析、反渗透、超滤、纳滤、微滤 ;
4、其他分离方法:吹脱和气提、萃取、蒸发、结晶、冷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