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蒸馏酒源于中国古代的
唐朝。
据历史记载所谓“溜酒”(即蒸馏酒),先秦时代尚未之有。有之,则自唐代始。法国《世界风俗·酒》载:“中国酿酒,远在基督纪元前已知之;阿刺吉酒,纪元前八百年印度已有制者。”魏曹操禁酒,人窃饮之。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其非蒸馏酒无疑。
在我国古代,由于历史悠久,地域不一,留传下的蒸馏酒的名称很多,但古代文献中所说的”白酒"这一名称却不是指蒸馏酒。前面已说过它是一种酿造的米酒。只是到了现代,才用白酒代表经蒸馏的酒。
(1)中国葡萄蒸馏酒的历史扩展阅读:
由于酵母菌在高浓度酒精下不能继续发酵,因此所得到的酒醪或酒液酒精浓度般不会超过20%。采用蒸馏器,利用酒液中不同物质挥发性不同的特点,可以将易挥发的酒精(乙醇)蒸馏出来。
蒸馏出来的酒汽往往酒精含量较高,经冷凝、收集就成为浓度约为65% ~70%的蒸馏酒。所以,蒸馏器的采用是酿酒工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而且蒸馏技术还可以用于其他行业,尤其是现代的石油工业广泛使用蒸馏器,这些都为现代文明立下了汗马功劳。
现在人们所熟悉的蒸馏酒分为“白酒”(古时也称'烧酒”)、“白兰地”、“威土忌”、“兰姆酒”等。白酒是中国所特有的,一般是粮食酿成后经蒸馏而成的。白兰地是葡萄酒蒸馏而成的,威土忌是大麦等谷物发酵酿制后经蒸馏而成的,兰姆酒则是甘蔗酒经蒸馏而成的。
发酵容器的多样性也是造成烧酒香型各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的发酵容器分为陶缸和地窖两大类型。陶缸还有地缸(将缸的大部分埋人地面之下)和一般置放在室内的缸。自古以来,酒的发酵便离不开容器,黄酒发酵的容器多数为陶质容器,有的烧酒仍继承陶质容器发酵的传统。
如南方的烧酒发酵容器几乎都是采用陶器,即使是糟烧酒,也是如此。但自从出现蒸馏酒后,这一传统观念发生了变化,地窖这一特殊的容器应运而生。所谓地窖发酵就是掘地为窖将原料堆积其中,让其自然发酵。
Ⅱ 蒸馏酒的历史有哪些
世界上最早的蒸馏酒是由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古代居民凯尔特人在公元前发明的。当时的凯尔特人使用陶制蒸馏字》中记载: “砟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即杜康,秫即高梁,这段话的意思是杜康最早发明的箕帚和高梁酒。这说明中国至时造的还都是黄酒,直到公元10世纪,中国人掌握了蒸馏技术之后才开始酿造白酒。中国的蒸馏酒大多使用陶缸泥窑酿制,所以酒中不含色素。而国外的蒸馏酒多使用各种木桶酿制,并添加有香料和调色的焦糖等,故呈现不同的颜色。
白兰地酒是以葡萄为原料的蒸馏酒,含酒清40%─50%,白兰地的原产地是西亚。公元10─13世纪十字军东侵时,从阿拉伯人那里把白兰地的酿造酒,是糖蜜蒸馏酒。它约在1650年诞生于西印度群岛的巴巴多斯,为美洲人所喜爱。它曾被称为 “辟邪酒”(rumhullion),1667年起简称为朗姆酒(rum)。味道厚重浓烈型的朗姆酒含酒精43%─49%。
伏特加是一种无色透明,没有独特香气和风味的蒸馏酒,含酒精33%─45%。它最早由俄国在14世纪发明,伏特加用最廉价的发酵原料制成,俄国和波兰用马铃薯,其它产地多用谷物。因在加工时除去了香味成分,因此质地非常纯。伏特加(Vodka)─一名来自于俄语中的水(Voda)。它最初流行于俄国和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扩展到了美国和西欧。由于伏特加无色无味,欧美多用其代替其它烈性酒配制不带原烈性酒色味的鸡尾酒等混合饮料。
Ⅲ 蒸馏酒在中国什么时候出现什么时候普及的
东汉。元代普及。
在上海博物馆发现了东汉时期的青铜蒸馏器。该蒸馏器的年代, 经过青铜专家鉴定是东汉早期或中期的制品,用此蒸馏器作蒸馏实验,蒸出了酒度为 26.6-20.4的蒸馏酒。而且在安徽滁洲黄泥乡也出土了一件似乎一模一样的青铜蒸馏器。
专门研究这一课题的吴德铎先生和马承源先生认为我国早在公元初或一,二世纪时期,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便已使用青铜蒸馏器了。但他们并未认定此蒸馏器是用来蒸馏酒(吴德铎:"阿剌吉与蒸馏酒",<<辉煌的世界酒文化>> , 成都出版社, 1993年)。
吴德铎先生在1986 年于澳大利亚召开的第四届中国科技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这一研究结果后,这一轰动世界科技史学界的论文引起了致力于<<中国科学技术史>>这一巨著编撰者,英国剑桥大学东方科学技术史图书馆馆长李约瑟博士的高度重视。
并表示要对其原著作中关于蒸馏器的这部分内容重新修正。这篇论文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有人认为"东汉已有蒸馏酒"(王有鹏:"我国蒸馏酒起源于东汉说"<<水的外形,火的性格---深圳首届中国酒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
东汉青铜蒸馏器的构造与金代蒸馏器的也有相似之处。该蒸馏器分甑体和釜体两部分。通高53.9cm。甑体内有储存料液或固体酒醅的部分,并有凝露室。凝露室有管子接口,可使冷凝液流出蒸馏器外,在釜体上部有一入口,大约是随时加料用的。
蒸馏酒起源于东汉的观点,暂时没有被广泛接受。因为仅靠用途不明的蒸馏器很难说明问题。另外东汉以前的众多酿酒史料中都未找到任何蒸馏酒的踪影,缺乏文字资料的佐证。
(3)中国葡萄蒸馏酒的历史扩展阅读:
流派:
从文史资料的角度考察,古代的蒸馏酒分为南北两大类型,如在明代,蒸馏酒就起码分为二大流派,一类为北方烧酒,一类为南方烧酒。<<金瓶梅词话>>中的烧酒种类除了有"烧酒"(未注明产地)外,还有"南烧酒"这一名称。但实际情况是在北方除了粮食原料酿造的蒸馏酒外,还有西北的葡萄烧酒,内蒙的马乳烧酒;
在南方还可分为西南(以四川,贵州为中心)及中南和东南(包括广西,广东)两种类。这样的分类仅仅是粗略的,并无统一的划分标准。
由于烧酒的主要特点是酒精浓度高,许多芳香成分在酒中的浓度是随着酒精度而提高的,酒的香气成分及其浓淡成了判断烧酒质量的标准之一。我国风格多样的烧酒,主要是酿造原料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其次是酿造技术等因素。
Ⅳ 蒸馏酒的历史有哪些
在我国古代,由于历史悠久,地域不一,留传下的蒸馏酒的名称很多,但古代文献中所说的”白酒"这一名称却不是指蒸馏酒。前面已说过它是一种酿造的米酒。只是到了现代,才用白酒代表经蒸馏的酒。 东汉蒸馏酒我国古代文献中蒸馏酒的称谓主要有:
"烧酒",烧春",始用于唐代,但是唐代所说的烧酒,烧春是否指蒸馏酒还有争论。宋代以后,烧酒,烧春才是真正的蒸馏酒;
阿剌吉酒(元代<<饮膳正要>>;
南番烧酒(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原注为"阿里乞");
轧赖机(元代<<轧赖机酒赋>>);
法酒(明初<<草木子>>,原书又称为" 哈剌基");
汗酒,气酒(清代<<浪迹丛谈续谈三谈>>中引元代人李宗表诗);
火酒(明代<<本草纲目>>);
酒露(清代<<滇海虞衡志>>);
高粱酒,高粱滴烧(清代<< 随园食单>>)。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往往是蒸馏酒的统称。
白酒和老白干,这是现代才启用的名称。 蒸馏酒器皿糟烧或糟烧酒,是黄酒过滤后的酒糟经再次发酵, 并经蒸馏得到的蒸馏酒。有的书将糟烧酒称为“酒汗”。
据考证,阿剌吉,轧赖机,阿里乞,哈剌基等名称都是个来语"Arrack" 的译音。关于"Arrack"这个字,在人认为在语源上它是"汗"的同义词。本来是指"树汁",后来发展成植物的液汁自然发酵成的酒。这个字即可指未经蒸馏的树汁及其自然发酵而成的酒,又可用来指经蒸馏而成的酒。"Arrack"这个字在世界各国古代都通行过,写法上稍有不同,如法语"Arac",德语"Arrck","Rack", 荷兰语 "Arak" 或 "Rak",葡萄芽语"Araca"。(吴德铎:"阿剌吉与蒸馏酒",<<辉煌的世界酒文代>>,成都出版社,1993年)。通过对一些国外酒史资料来看,古代用"Arrack" 等名称所指的酒一般都是蒸馏酒。
对于蒸馏这一过程的描述,古人及现代人所用的词汇也有不少。如“蒸酒”, “烧酒”,“吊酒”,“烤酒”。
对于蒸馏器的称呼,则更多,有:蒸锅、烧锅、酒甑。赫艄?⑸展?⒕脐怠鲎旨纯芍肝淳?袅蟮氖髦?捌渥匀环?酵而成的酒,又可用来指经蒸馏而成的酒。"Arrack"这个字在世界各国古代都通行过,写法上稍有不同,如法语"Arac",德语"Arrck","Rack", 荷兰语 "Arak" 或 "Rak",葡萄芽语"Araca"。(吴德铎:"阿剌吉与蒸馏酒",<<辉煌的世界酒文代>>,成都出版社,1993年)。通过对一些国外酒史资料来看,古代用"Arrack" 等名称所指的酒一般都是蒸馏酒。
Ⅳ 蒸馏酒技术哪年传入中国
蒸馏酒技术是在元朝时期传入中国的。当时,蒙古人远征中亚、西亚和欧洲,使得西方的蒸馏酒法传入中土。清代檀萃的《滇海虞衡志》中说:盖烧酒名酒露,元初传入中国,中国人无处不饮乎烧酒。
蒸馏酒
蒸馏酒是乙醇浓度高于原发酵产物的各种酒精饮料。制作过程为先经过酿造,后进行蒸馏后冷却,最终得到高度数的酒精溶液饮品。
蒸馏酒的原料一般是富含天然糖分或容易转化为糖的淀粉等物质。如蜂蜜、甘蔗、甜菜、水果和玉米、高粱、稻米、麦类马铃薯等。
我国古代文献中蒸馏酒的称谓主要有:烧酒、烧春,始用于唐代,但是唐代所说的烧酒、烧春是否指蒸馏酒还有争论。
Ⅵ 蒸馏酒技术哪年传入中国
蒸馏酒技术是元代传入中国的,元朝时期的欧亚征服,才令蒸馏器传入国内,才出现蒸馏酒技术,不过蒸馏酒也并没有普及,直到清朝之后才开始被推广。
在蒸馏器传入之前,国内一直都是发酵酒,最高也只能达到18度左右,也就是现代的黄酒。要知道秦朝才出现酒曲酿酒,汉朝才有明确的酒曲、谷物配方,知道唐宋时期黄酒也趋于完善,出现了“花雕”“女儿红”“状元红”等历史名酒。
酿造原理及过程:
蒸馏酒是把经过发酵的酿酒原料,经过一次或多次的蒸馏过程提取的高酒度酒液。蒸馏酒的制作原理是根据酒精的物理性质,采取使之汽化的方式,提取的高纯度酒液。因为酒精的汽化点是78.3℃,达到并保持这个温度就可以获得汽化酒精,如果再将汽化酒精输入管道冷却后,便是液体酒精。
Ⅶ 中国最早出现红酒是在什么朝代,什么时候啊。
红酒一般是红葡萄酒的简称。汉朝(最晚最晚三国初期)时期出现红酒了.三国魏文帝曹丕非常喜欢喝清徐葡萄酒。他在《诏群医》中写道:“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此言被服饮食,非长者不别也……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说葡萄……又酿以为酒,甘于鞠蘖,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
资料
http://www.redwinelife.com/new/viewnews.asp?id=23428
根据《史记·大宛历传》中记载“宛左右以蒲萄为酒”可以看出,当时的大宛以及附近地区即新疆地域都已经盛产葡萄和葡萄酒了,古时将葡萄称为蒲陶或蒲桃,这一时期是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根据《汉书·西域传》又载:“于阗国(今和田),有蒲陶诸果”“且末有蒲陶诸果”,且末国(今且末县,离尼雅很近),可见古代新疆早期的园林业较集中在塔里木盆地,主要以葡萄而闻名于世。根据《晋书载记第二十二·吕光》中记载了后凉主李光(公元386年-399年)“攻乌兹城时……入其城……家有蒲桃酒,或至前斛,经十年不败……。”,乌兹既新疆南部库车,这说明在公元四世纪的东晋,葡萄已经在新疆南部一带种植了,从家有千斛来看,当时的种植规模很大的。在六世纪的《齐民要术》中也记载了用埋葡萄藤过冬的种植法,这也说明当时在干燥寒冷地带已经有种植葡萄的经验了。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高昌张武顺等葡萄亩数及出阻酒帐》文书中来看,从事葡萄园和葡萄酒经营的人有地主、官吏、僧人和平民,其中僧人和法师经营的葡萄园比重最大,如大规模经营葡萄园5亩60步的抚军寺,储酒30斛,得酒11姓142斛,这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高昌寺院经济发达,酿酒技术的发达和酿酒业的兴盛。
根据目前新疆玛河流域(即新天酒厂和葡萄园所在地的玛纳斯河)、土鲁番、古楼兰、尼雅附近出土的一些文物来看,2000年前,新疆地域的人就开始用木制的破碎挤压器,将葡萄压碎,放进陶器中进行自然发酵,然后用胶泥封口,埋于地窖中,数月后,取其清汁,便可饮用。当时我们的先辈们,就已经掌握了利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来酿酒了,而且还知道了将葡萄酒埋在地下,保持恒温,储藏成熟方法。
在唐朝的时候,我国除了自然发酵的葡萄酒,还有葡萄蒸馏酒,也就是白色白兰地,以前就是在西方白兰地也都是白色的,只不过是在白兰地卖不掉的情况下,将白兰地放入橡木桶储藏后偶然发现比原来白色的白兰地好,形成了现在的金黄色的白兰地,其实最早的白兰地是西域人发明的,据《本草纲目》记载“葡萄烧酒古者西域造之,唐时破高昌得其法,出哈喇火者最烈,西番者次之,平阳太原者又次之”可见中原的葡萄蒸馏酒达不到西域酒的酒精度,自汉代新疆代称为西域,清代改称为新疆,这也说明,西域这里的葡萄的糖度高,葡萄汁蒸馏的酒精度也高。
Ⅷ 谁能讲下纵横上下5000年的中国葡萄酒历史
商代我国就已出现葡萄酒,西汉时张骞从西域引进内地,唐元两朝达到兴盛,自明朝开始逐渐淡化,清朝时更加衰败,直到清末华侨张弼士创建了张裕葡萄酿酒公司,近代葡萄酒业才开始起步,但连续的战乱,使葡萄酒业苟延残喘,张裕葡萄酿酒公司几乎关闭,解放后我国葡萄酒业才有了长足发展。
关键词:葡萄酒、商代、西汉、元朝、唐朝、张裕葡萄酿酒公司、长城干白
葡萄酒晶莹剔透,色泽华丽,口味甘甜、醇厚, 香气宜人,令无数人钟情。亘古以来,葡萄酒的发展史,就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史。10000多年以前,人类的祖先偶然发现这种由葡萄发酵而成的玉液琼浆,我们的远祖便模仿大自然,开始了葡萄酒的酿造历程。
我国在遥远的商代就已出现了葡萄酒,1980年在河南省发掘的一个商代后期的古墓中发现一个密闭的铜卤,经北大化学系分析,铜卤内的酒即为葡萄酒。公元前206年的汉代以前,我国就已开始种植葡萄、酿制葡萄酒了,并且葡萄酒的生产规模较大,但内地种植较少,主要产地在西域。到公元前138年,西汉特使张骞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于是,带回了葡萄和葡萄酒酿制技术,葡萄酒酿制技术开始从西域传到内地,东汉时,葡萄酒仍很珍贵,“扶风孟佗以葡萄酒一斗遗张让,即以为凉州剌史”(见太平御览 卷972引《续汉书》)用不到20升的葡萄酒向皇帝(汉灵帝)的宠臣(宦官张让)行贿,便买到独揽一个州军政大权的高官,足见当时葡萄酒的珍贵。但是由于葡萄原料的生产有季节性,终究不如谷物原料那么方便,因此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并未大面积推广。
历史上,内地的葡萄酒业一直断断续续、没有连续向前发展,汉代虽引入了葡萄及葡萄酒生产技术,但未使之传播开来,汉代之后,中原地区就不再种植葡萄了,而仅靠一些边远地区以贡酒的方式向后来的历代皇室进贡葡萄酒。
到唐太宗李世民时才又重新从西域引入葡萄和葡萄酒酿造技术,并且葡萄酒在当时颇为盛行,酿造技术也已相当发达,风味色泽更佳,这是一个上至天子满朝文武下至平民百姓文人墨客都喝葡萄酒的辉煌盛世,以致许多文人雅士都以葡萄酒为题材作赋吟诗,如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李白的对酒诗“葡萄酒,金叵箩,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玳瑁筵中杯里醉,芙蓉帐里奈君何!”《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以及刘禹锡的:“我本是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尽日饮不足”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当时还有胡人在长安开设酒店,销售西域葡萄酒。
宋朝重视米酒,创造了用葡萄和米混合酿酒的方法[朱肱(翼中):北山酒经], 从元好问的《葡萄酒赋》及序可知,经过晚唐及五代时期的战乱,到了宋朝,真正的葡萄酒酿造方法,差不多已失传,到了南宋,当时临安虽然繁华,但葡萄酒却是非常稀少珍贵。这主要是因为江南不宜种葡萄,山西太原等葡萄和葡萄酒产区,已沦陷为金国统治。陆游的《夜寒与客烧干柴取暖戏作》诗云:如倾潋潋葡萄酒,似拥重重貂鼠裘.,北宋诗中把喝葡萄酒与穿貂皮大衣相提并论,说明葡萄酒的珍贵。
到了元代中国葡萄酒生产水平达到了历史最高峰,统治者甚至规定祭祀太庙必须用葡萄酒,并在山西太原、江苏南京开辟了葡萄园,而且在元28年还在皇宫中建造了葡萄酒室,甚至有了检测葡萄酒真伪的办法,据记载“至太行山辨真伪,真者下水即流,违者得水即冰矣。”市场上也有大量的商品葡萄酒销售. 马可•波罗在《中国游记》一书中,说道:在山西太原府,那里有许多好葡萄园,制造很多的葡萄酒,贩运到各地去销售。所以山西那里,早就有这样一首诗:“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令人饮 不足。”当地老百姓,把种葡萄酿造葡萄酒,看成是一件很自豪的事。
到明朝时,粮食白酒的发酵、蒸馏技术日臻提高完善,蒸馏白酒开始成为中国酿酒产品的主流,葡萄酒生产由于具有季节性,酒产品不易保存,酒度偏低等特点局限而日渐式微。但葡萄酒仍受到许多人的钟爱,明朝洪武皇帝曰:“辛酉谒禹庙,有以葡萄酒见饷者,其甘寒清冽……”,公元1578年明朝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葡萄和葡萄酒作了详细介绍并提到了用葡萄酒制蒸馏酒的方法,如:“……高昌献蒲桃干冻酒……葡萄皮薄者味美,皮厚者苦,入风谷冻成之酒,经年不坏。”及“……久藏者中有一块,虽极寒,其余皆冰,独此不水,乃酒之精液也。”此法至今仍普遍使用,以人工冷冻方法把葡萄酒里的水分析出,制成浓缩葡萄酒,是现代葡萄酒酿造技术的一个重要工艺。
清朝最伟大的皇帝康熙也是一位热衷于饮用葡萄酒的皇帝。康熙在一次疟疾后就养成了每天喝一杯葡萄酒的习惯一直到去世。他把“上品葡萄酒”比作“人乳”,认为常饮是很有好处的。但由于受历史条件限制,我国的葡萄酒生产虽有悠久的历史,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也曾有过辉煌的鼎盛时期,但由于朝代更迭,战乱不断,最终没有象法国、意大利、西班牙那样,连续的壮大和发展。
到清末时,由于国力衰败,战火不断,人民连基本的温饱都不能满足,葡萄酒业更是颓废败落,直到1892年,华侨张弼士在烟台建立了葡萄园和葡萄酒厂即张裕葡萄酿酒公司,从西方引进了优良的葡萄品种,引进了机械化生产方式,并且将贮酒容器由翁改为了橡木桶,成为唯一由中国人自己经营的葡萄酒厂,我国的近代葡萄酒生产才开始起步,生产技术才上了一个新台阶。之后,青岛、北京、清徐、吉林长白山和通化等葡萄酒厂相继建立,虽然大部分由外国人经营、生产方式落后,但我国近代葡萄酒工业的雏形已经形成,然而,由于军阀连年混战,再加上帝国主义的摧残和官僚资本的掠夺,葡萄酒工业萧条、暗淡,一直没有得到发展,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葡萄酒工业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才有了迅速的发展。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对许多解放前的老厂进行了扩建、改造,提高了质量、扩大了品种、增加了产量,并在沙城、郑州、民权、兰考、连云港、宿迁和安徽肖县、砀山等地新建、扩建了葡萄酒厂,上世纪70年代中期,沙城酒厂率先研制出我国第一批干白葡萄酒,并在1979年全国第三届评酒会上荣获金奖,1983年伦敦国际第14届评酒会上获得银奖,成为近70年来中国酒获得的最高国际荣誉,轰动欧美,被誉为“典型的东方美酒”,开创了中国干型葡萄酒的先河,使中国葡萄酒业迈上一个新台阶,并引领中国葡萄酒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
我国的沙城、烟台等葡萄产区具有与世界葡萄名酒产区——波尔多相同的纬度和地质条件,现在,国际上有名的葡萄酒在我国均已大量生产。
经过四、五个五年计划,我国葡萄酒业拥有一批技术过硬的队伍,总产量也由解放前的260 吨发展到1976年的26700吨、79年的65000吨、85年的232000吨,2006年的495000吨,产量不断增加、品种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量也不断攀升。现在,形成在世界葡萄酒界占有一席之地、欣欣向荣的葡萄酒业。望采纳
Ⅸ 我国哪个历史时期出现了蒸馏酒
唐朝时期,我国除了自然发酵的葡萄酒,还有葡萄蒸馏酒,也就是白专色白兰地,即出现了烧酒属。烧酒利用酒精与水的沸点不同,蒸烤取酒。蒸馏酒的出现,是酿酒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唐太宗在破高昌国时,得到过西域进贡的蒸馏酒,故有“唐破高昌始得其法”“用器承取滴露”的记载,说明唐代已出现了烧酒。
唐朝时期,我国西北和西南两大地区几乎同时出现白酒蒸馏技术。因此,在唐代文献中,出现了烧酒、蒸酒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