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酿出来的白酒度数不高什么原因
入甑粮糟水分过大,影响发酵不完全。蒸馏时适宜稳定气压中气流酒,大气排酸和追尾。蒸馏时底锅水适量点。蒸馏过的糟子可以摊晾配料加曲,重新入甑发酵。
Ⅱ 蒸馏白酒--酒花和酒度的关系是什么
酒花的大小与溶液表面张力有关,一定的酒花反映着一定的酒精度。这样根据酒专花的大小、多少及持续时属间,使可以近似地估记出酒精的度数。
补充:
中国特有的一种蒸馏酒。世界八大蒸馏酒(白兰地Brandy、威士忌Whisky、伏特加Vodka、金酒Gin、朗姆酒Rum、龙舌兰酒Tequila、日本清酒Sake、中国白酒Spirit)之一。由淀粉或糖质原料制成酒醅或发酵醪经蒸馏而得。又称烧酒、老白干、烧刀子等,解放后称为白酒。酒质无色(或微黄)透明,气味芳香纯正,入口绵甜爽净,酒精含量较高,经贮存老熟后,具有以酯类为主体的复合香味。以曲类、酒母为糖化发酵剂,利用淀粉质(糖质)原料,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和勾兑而酿制而成的各类酒。
Ⅲ 酿酒过程中酒的度数是怎么控制的
酿酒过程中是不控制的,蒸馏的器皿叫甄桶(就是锅),都是通过蒸气进行蒸馏,可以控制蒸馏的蒸气压来控制蒸馏时间,通常是缓气蒸馏。蒸馏出来基酒的度数逐渐降低。
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含一定浓度酒精饮料的过程。酿酒原料与酿酒容器,是谷物酿酒的两个先决条件。据考古出土距今五千多年的酿酒器具表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夏禹时代存在酿酒这一行业,而酿酒之起源还在此之前。远古时人们可能先接触到某些天然发酵的酒,然后加以仿制。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龙山文化时期酿酒是较为发达的行业。酿酒原料不同,所用微生物及酿造过程也不一样。酒曲酿酒是中国酿酒的精华所在。《齐民要术》记载的制曲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后世也有少量的改进。
中国酿酒习俗的起源与发生,一般认为是在出现确凿的饮酒器的新石器时代晚朝。所谓饮酒器,便是指陶盉、鬶、高足杯之类。这种饮酒器概念是比照夏商周时期酒器的一般情况而限定的,故难免有失偏颇。
其实,原始时期的人类在使用陶器制品时,虽有一定的分类使用概念,但并无严格的使用定则,一器多用是非常流行的习俗,且有不少器类的用途并未被现代人所认识,按图索骥般地寻酒器溯酒源,显然不能真实地反映中国酿酒的起源情况。
Ⅳ 蒸馏出的酒通常度数比较高,通常添加处理过的水进行降度,但是度数太低的酒不适
蒸馏酒一般度数较高。饮用酒都会经过降度处理。度数太低的酒不适合长期保存。
Ⅳ 自酿米酒度数很低怎么办
1、因为米酒度数低,复喝下去感觉制太淡了. 就像饮料一样,不知不觉你会喝了许多,撑大了你的胃,酒精吸收量也不断增多 相比之下,白酒你就只会喝一点点。
2、米酒,黄酒这些酒在酿造过程中,酿酒酵母会产生大量的高级醇(俗称的“上头”物质) 这些物质要比白酒中多的多,通常少量高级醇令口感醇厚,但大量高级醇令人容易喝醉即上头
3、自然发酵根本无法检测到度数,时间越长度数越深高,1度可能是厂家添加的酒精度数。的自制的糯米酒和葡萄酒很容易醉人的。
4、土法酿造的米酒或者白酒因为酿造过程不可控,酵母菌产生的代谢产物不仅仅有乙醇,还会产生一些其他醇,而这些杂醇正是让你醉的快,宿醉头疼的元凶。米酒相对于白酒,溶入人血液中会更快,更持久。
(5)蒸馏酒时气太大度数低扩展阅读:
保鲜方式
米酒保鲜方法是,把一个鲜鸡蛋放在未煮 的米酒上,两小时后,蛋壳的颜色开始变深,随着时间的延长,蛋壳的颜色逐渐变深,这样, 米酒的保鲜时间可以延长2.5倍。把米酒用完 后,鸡蛋仍然可以食用。
把米酒连同装米酒的容器一起放在开水中煮上10分钟,用这种方法来延长米酒的保鲜时间。
Ⅵ 为什么日本会把非蒸馏酒度数做得很高,蒸馏酒度数却做得很低
其实我觉得日本人比较喜欢把非蒸馏的酒度数弄得很高,蒸馏酒的度数却弄了很多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日本人可能他们对于这两个酒的口感有着不同的要求吧,相比较我们中国人来说,我们可能会喜欢非蒸馏酒的度数要偏低一点,蒸馏酒可能它的度数就会变得高一点,而日本人,他们是一个与中国还是有着不同的地方。
所以对于日本人,他们喜欢将非蒸馏酒度数弄得很高,蒸馏酒的度数弄得很低,我想也是他们的口感与饮食习惯的不同导致的吧!
Ⅶ 蒸馏酒的蒸馏酒酒度
蒸馏酒的酒度都在40°以上,最高可达68°。国外许多国家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中的法律及税收规定,凡酒精含量超过43%的酒将加倍收税。所以,许多世界名酒的酒精度数只在40°左右。而中国名酒的酒度过去一直则多在55°~65°之间。
蒸馏酒因其酒精含量高、杂质含量少,所以可以在常温下长期保存。一般情况下,可以存放5~10年。即使在开瓶使用后,也可以存放一年以上的时间而不变质。所以,在酒吧中蒸馏酒可以散卖、调酒甚至经常开盖而不必考虑其是否很快变质 。
Ⅷ 出酒少出酒慢出酒度数不高怎么回事
1、 酿酒原料淀粉和糖份的含量
毫无疑问,酿酒原料的淀粉和糖份含量高者,其出酒率自然就高,例如大米的淀粉含量为74%,玉米的淀
粉含量为62%,自然采用大米酿酒,其出酒率当然就比玉米的出酒率高。
但是,大米是粳米还是籼米,玉米是黄玉米还是白玉米;是早稻还是晚稻都有区别,都会影响到出酒率。
还有,大米是老米还是新米,是碎米还是颗饱满者,对出酒率也有一定的影响,更不需说霉的病的原料了。
2、原料发酵不完全彻底
酿酒原料发酵不完全彻底,是指原料内所含的淀粉没有完全转化为糖,糖没完全发酵为酒精,其残余淀
粉、残余糖还很多。酿酒原料发酵不完全彻底,有很多因素影响和制约,下面还将论及这里即不多述。
酿酒原料发酵不完全彻底,不仅直接影响到出酒率,而且在蒸馏时还会造成焦锅、煳锅和淤锅现象,这些现
象一旦产生,不仅是出酒率问题而是废品问题。
3、原料在发酵时由于密封不严而产酸
在发酵时由于密封不严,外界空气大量进入发酵容器,同时空气中的杂菌也随之进入。尤其是从空气中
进入发酵容器的醋酸菌大量繁殖而造成醪液的酸败。众人皆知,发酵醪液的酒精成分即是醋酸菌的营养。醋
酸菌吸收酒精营养后大量繁殖从而使酒变为醋。酸败的发酵醪液不但出酒率不高,而且其酒质也很差。
4、蒸酒设备的影响
传统的甑桶在蒸馏酒醅时,其酒醅就能起到浓缩酒精的作用,但用于液态醪液的蒸馏却没有浓缩酒精的
机制,而且对醪液内的酒精成份还不能充分的提取。换句话说,采用传统的甑桶来蒸馏生料发酵醪液,不仅
50度以上的高度酒得酒率不高,酒尾过多过长,而且不能将醪液内的酒精分子提尽而影响出酒率。
目前市场上的一些简陋质劣的所谓“无酒尾”的蒸酒设备,虽然是为适应液态蒸馏而生产,但主要是从
“不糊锅”的角度来考虑设计,虽然醪液不会糊锅了,但缺乏浓缩酒精的装置和提尽醪液内酒精分了的装置。
因此,采用这种设备蒸馏液态醪液,不仅高度酒得酒率不多,而且也不能把醪液内的酒精分子提尽而也影响
出酒率。
笔者用上述两种蒸馏设备作过如下试验:将100斤大米发酵醪液蒸馏出100斤水来,测量其酒度为40度。
再蒸馏出100斤水来与前100斤40度酒混合,测其酒度为20度。然而,将这200斤20度酒全部倒入上述甑锅内
去蒸馏出100斤水来。这100斤水的酒度,按理说应该同样只有40度酒,然而结果是,这第二次蒸馏出来的
100斤水的酒度却有45度!请问:这多出来的5度酒,是从什么地方来的?笔者认为,这是甑锅关系。由此
可见,选择好的蒸酒设备能提高出酒率。
5、工艺和机械的损失
酿酒原料在粉碎、发酵、蒸馏和搬运的过程中,必然造成机械的、人工的损失。其损失的大小对出酒
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专家计算,在正常情况下,这种损耗率约为5%左右,如果操作不当和人为的
疏忽大意,这种损耗率更高,当然也就体现在出酒率上了。所以,为了保持和提高出酒率,应将酿酒原料
的损耗降到最低限度。
6、生料酒曲的质量
毫无疑问,生料酒曲的质量,是出酒率高低的关健。质量好的生料酒曲,能将原料内的淀粉和糖全部
发酵为酒精,出酒率自然就高。更深一层次说,质量好的生料酒曲,不仅能水解原料中的支链淀粉,还能
水解原料中的直链淀粉,甚至还能将原料中的纤维素水解并发酵成为酒精。
综上所述,如果过上述5个影响到出酒率的因素问题都注意到了,而出酒率还是不高或不理想,那就
是酒曲的质量问题了。
关于生料酒曲问题,巳有文章专门论及就不在赘述。目前国内的生料酒曲产品与其它商品一样,鱼龙
混杂伪劣假冒比比皆是,再加上信息不灵,用户很难选择到质量较好的生料酒曲。不过一般说来,正规厂
家生产的生料酒曲,其质量肯定要好一些,什么是正规的产品?根据国家规定有规范的商标标识,有技术
执行标准,有生产许可证等等即为正规产品,反之即为假冒伪劣产品。
三、影响原料完全彻底发酵的原因
在上节“影响出酒率的因素”里,我们讨论了影响出酒率的诸多因素,在这些诸多因素中,除了生料
酒曲质量外,其主要和关键的因素,就是原料是否完全彻底发酵这个因素。然而,原料是否完全彻底发酵
,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讨论影响原料完全彻底发酵的因素,对成功采用生料酿酒具有极为重要
的意义。
1、 生料酒曲的质量
生料酒曲质量的好坏,对原料能否完全彻底发酵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单位研究和生产生料酒曲已有
10年以上的历史,虽然其生料酒曲一天比一天有所改进和提高,但至今还不是完美无缺的。因此不敢狂妄
地自称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是“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产品”。
研究表明:酶制剂是采用黄曲霉或是黑曲霉生产;何种霉能水解支链淀粉,何种霉能水解直链淀粉;
酶制剂中采用何种原料作为填充剂;能产酒精的酵母有几十种,选用何种酵母作为发酵剂;何种元素物质
能对发酵起到促酵作用;何种元素物质对发酵产生仰制作用;何种原料加入生料酒曲好,何种原料加入生
料酒曲没有作用等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研究。这是生料酒曲研究者和生产者必须解决的课题。
生料酒曲的研究和生产是一门集微生物,发酵工程和酿酒技术于一身的复杂工程,并非如一些“发明
者”所说:“是由18种原料泡制而成”,更非是由几个塑料桶和一把铁铲就能生产。由此可见,选择质量
好的生料酒曲是原料完全彻底发酵的根本。
2、 水质问题
水的酸碱度(PH值)对原料的完全彻底发酵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的酸碱度(PH值)对其发酵产品都不
一样。例如:黑曲霉在PH2-3时,生成柠檬酸;PH值近中性时生成草酸;酵母在PH5时其产物是酒精,而PH
值为8时其产物是甘油。可见,酸碱度过高过低时,对酒精发酵都产生严重的影响。
因为,氢离子浓度(PH值)对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是由于氢离子浓度影响细胞原生质膜的电荷。
原生质膜具有胶体性质,在一定的PH值内,原生质膜带正电荷;而在另一种PH值内则带负电荷。这种正负
电荷的改变,同时又会引起原生质膜对个别离子渗透性的变化,从而影响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因此
,要求发酵用水第一、要符合饮用水的卫生标准,第二、其水的PH值一定调到4-5的范围。PH值高于5者,
要用柠檬酸或醋酸调;PH值低于4者要用碱性物质调。
3、 发酵时间和温度(指室温)
v原料是否完全彻底发酵与时间和温度直接关系,换句话说,发酵时间长能保证完全彻底发酵;发酵时间短
可能不完全彻底发酵。发酵时间长短又与温度有关系。例如:温度在20℃以下时,发酵缓慢;在10℃以下
时很难发酵,甚至不发酵,微生物处于冬眠状态。温度超过42℃者要降温,最佳发酵温度为25-35℃之间,
同时要适当延长一点发酵时间,以保证原料的完全彻底发酵。
4、 搅拌
搅拌的目的是为了使所有的原料,尤其是使堆积于发酵容器底部的原料都能得到完全彻底的发酵,发
酵不完全彻底,尤其是发酵容器底部的原料没有完全彻底发酵,不仅是影响到出酒率,而且蒸馏时还会出
现焦锅、煳锅和淤锅,而造成报废。关于搅拌的次数和搅拌的方法,前面已讲过就不在重复。
5、 原料粗细度的均匀性
实践证明,原料的粒度越小越好,越细越好,原料的粒度小,对酒曲内的糖化剂的接触面积就越大,
原料接触酒曲的面积越大,原料不仅能得到完全彻底的发酵,而且还将大大缩短其发酵时间。同时原料的
粒度要求均匀,粗的粗细的细,使其发酵不同步进行同步结束,必然使粒度细者小者先发酵,粒度粗者大
者后发酵,给人造成错觉认为:都完全彻底发酵了。结果蒸馏时不仅出酒率不高,而且不容易造成焦锅、
煳锅和淤锅。因此,对原料的粒度要求:第一是大小均匀,第二是越细越好,便于原料的完全彻底发酵。
6、原料完全彻底发酵的标志
原料是否完全彻底发酵,可以检测。即检测其原料的残余淀粉,残余糖在1%以下时,即证明其原料已
完全彻底发酵。但是,广大的中小酒厂不具有这种检测手段时,则可以用眼直观其发酵醪液的颜色:凡是
发酵醪液的颜色变为淡茶色或啤酒色时,即证明其原料已经完全彻底发酵了。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虽然发酵醪液的颜色已经变为淡茶色或啤酒色了,但要考虑原料粒度大者和堆
积于发酵容器底部的原料是否完全彻底发酵了。检查原料粒度大者和堆积于发酵容器底部的原料是否完全
彻底发酵的简便办法是,首先用母指和食捏其发酵容器底部的原料,如果一捏就化无硬芯,即证明已完全
彻底发酵。其次是再彻底搅拌一次,如果再搅拌后的一二天内,不是淡茶色和啤酒色者,即证明其原料还
没有完全彻底发酵,至少证明堆积于发酵容器底部的原料或者颗粒大者的原料还没有完全彻底发酵。在这
种情况下,就不能进行蒸馏。否则,不仅出酒率不高还会产生焦锅、煳锅和淤锅现象。没有完全彻底发酵
者,就应该继续进行发酵,直到能达到上述的标准为止。
四、 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措施
在采用生料酿酒过程中,由于操作上的关系会产生种种问题,如处置不当即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现
例举几种情况并加以说明供用户参考。
1、 产酸的原因及其处理措施
发酵醪液产酸和酸败有多种原因。如发酵温度过高,发酵时间过长,用曲量过大等等都会导致酸度增
加。但是,目前许多采用生料酿酒者所反映的发酵醪液过酸的原因,都是在发酵时由于密封不严,漏气而
产生的。如上所述,在发酵时其发酵容器一定要密封,不漏气,不能让外界空气进入参与共酵。发酵醪液
过酸必然使出酒率降低。发酵醪液或酒质过酸,只能预防无法调整,唯一的办法采用二次和多次再蒸馏。
2、 苦味的来源及其处理措施
用含单宁成份过高的原料,霉病的原料酿酒,酒有苦味.,发酵时间过长,用曲量过大密封不严等,
也会使酒产生苦味。但用户所反映的酒中苦味,多半是由于在蒸酒时采用大火、大气所产生的。
无论是熟料和生料发酵,在蒸馏时一定要坚持采用“慢火蒸酒,大火追尾”的原则。有的厂家希望一
二个小时内把酒蒸完,所以采用大火、大气,结果把苦味物质蒸馏出来了。因为大部分苦味成份是高沸点
物质,蒸馏时温度过高,压力过大,把一般情况下蒸不出来的苦味成份也蒸馏出来了。
苦味是酒中必具的,没有苦味即不是白酒。但苦味在白酒香味中所占的比量微小,就是说白酒入口后
应微有一点苦味,但这种苦味在喉部应很快消失,不能长期停留。如长期停留者即不是好酒。为了避免酒
中苦味物质过多,应采取如下的措施:不要用霉病腐败的原料酿酒;要控制酒曲的用量,发酵时要密封不
漏气;控制发酵温度不能过高;尤其在蒸馏时不能采用大火、大气等等。
蒸馏出来的酒有苦味者,可采用如下措施处理:苦味不严重者,经过一段时间(30-60天)的存放苦味
自然消失;采用勾调方法处理,即用酸味剂(如柠檬酸)和甜味剂(如蛋白糖)勾调,虽然不能消除苦味
但能掩盖苦味,而且会使酒的口感更好;如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其苦味仍然突出者即可采用重新蒸馏的方
法。重新蒸馏当然要用小火,否则苦味仍然被再次蒸馏出来。
3、 酒味淡薄及其处理措施:
生料白酒最大的优点也是最大的弱点是:酒质纯和、不燥辣。城市人很欢迎,但农村和山区的人则认
为“酒度不够”,用酒表测量,明明有50度他说只有30多度。
究其原因,主要是生料内的酸味不够,因此显得水味重,后味差。酸是一种呈香物质,酒中酸味不够
,很多芳香物质都难以表现出来。正如味精一样,如菜和汤里没有盐和盐不够的情况一样,即使加入再多
的味精,也不能使菜和汤鲜甜。
实践经验证明,在生料酒中适当地加入一些乙酸或柠檬酸,即能消除其淡水味,而且会使酒味更趋于
芳香和丰满。如果还需要使酒味增加燥辣感,再适当微量地加入一些“乙缩醛”或市售的“增度剂”即能
满足。
在加入上述物质时,要多作几次小试验,便于找到最佳的量比关系。
4、 发酵醪液不发酵的原因及其措施
有人反应,原料投入后几十天者不见动静,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是发酵温度过低。如上所述,发酵温度
低于10℃以下时很难发酵甚至是不发酵。因为在这个温度条件下,生料酒曲内的微生物处于冬眠状态,不会
生长繁殖,当然不能发酵。二是投料时,发酵容器内的料温超过36℃下酒曲。应该知道,下,工后温度要增
加5-8℃。品温超过42℃时,酒曲内的发酵剂(酵母)即会因温度高而衰老或死亡,因此也不发酵。品尝其
发酵醪液时,有甜味而无酒味。
由此可见,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原料长期不能发酵。蒸馏长期不能发酵的醪液,酒内还带有一种臭
味。
长期不能发酵者的挽救措施如下:温度过低不能发酵者,即时采取升温措施,使温度达到20℃以上时,
醪液即开始发酵。温度高而不能发酵者,重新再加入生料酒曲或加入原料总量的0.3%左右的糖化酶和0.2%左
Ⅸ 怎么控制蒸馏酒的度数
很简单控制水的含量就好了,然后测定酒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