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粗苯馏程95蒸馏温度达不到180和哪些指标有关
是脱笨塔塔顶温度是95度吗!?
你这个问题,我可能没大理解,但我会就这2个参数做些意见
关于这个蒸馏温度
——
目前国内是多是管式炉加热富油常温大气压下水蒸汽蒸馏法(此外还有不再举例)
-----------这2个参数基本上是牵一发动全身--------------------------------------
我就目前从事经验,做下浅谈
具体不再详写
1)关于这个95度
属于塔顶温度的调节
其中可能涉及的因素1、软水塔的风扇2、贫油冷却器3.软水泵4,回流温的控制5,油水分离器等
2)关于这个180度
属于富油出口温度
其中可能涉及的因素1,管式炉的煤气水问题2,管式炉风口问题3,供管式炉煤气压力问题4.再生器问题,5,蒸汽问题(锅炉房,水——是否含碱)6,排渣多少问题7,加洗油多少问题8,油油换热器问题9富有泵或则贫油泵问题压力等!
② 关于恒沸精馏塔的请问描述中,那一个不正确
在一定温度下来沸腾而其组成自不变的溶液称为恒沸溶液。恒沸溶液也叫恒沸液,或恒沸混合物。许多液体(如:酒精、HNO3、H2SO4、氢卤酸等与水组成的溶液)都有这种在恒压下组成保持一定沸点的特性。而当压力改变后,不仅它的沸点将改变,而且它的组成也将改变。
举例说明如下: 当盐酸的浓溶液加热时,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汽同时逸出,但氯化氢气体逸出比较快;稀溶液加热时,水蒸汽逸出比较快。这样将使溶液的组成不断改变,浓溶液的浓度逐渐降低,稀溶液的浓度逐步升高,最后达到这样的浓度,从这溶液逸出的气体----氯化氢与水蒸汽----它们的分子书比值和溶液的组成相同,这时溶液的组成将保持不变,在恒压下将保持一个恒定的沸点,即恒沸溶液。 按恒沸溶液的性质,用加热蒸发法就不能将溶在水种的气体全部驱除出去。同样,例如用蒸发方法来浓缩含水的硫酸,最后也无法得到无水硫酸,因温度达到338°C时(即恒沸点),这时硫酸的浓度为98.3%,在恒压下,继续加热,其组成不变。
③ 生活中含有一定量的水蒸气,举例子
1、冰镇的汽水瓶放在空气中,一会瓶壁上有水珠
鸡精潮解
2、尝;浮力;蒸发等
④ 共公浴室蒸气怎么排方案
由四大要件组成:①压缩机;②冷凝器;③节流阀;④蒸发器; 我们日常使用的电冰箱,正好由这四要件加上箱体组成,箱体就好像冷库。不过电 冰箱上的③节流阀在技术上由相同作用的毛细管替代。首先讲讲什么叫制冷。制冷 两字只能说是技术上的术语,严格讲是错误的,世界上没有那国的科学家能制造出 “冷”来。 那到底什么是冷,先举例说明:在寒冬腊月,气温降到-5℃,我们说 今天天气真冷,可东北人说不冷;在大伏天,气温在+32℃时,我们会说不算热, 但气温突然降到+25℃,我们会说太冷了;这冷是随着人的常识来定的,在物理学 中没有冷的定义。在工程中冷是跟着生产需要而定的。如老总问,冷库打冷了吗? 你说打冷了,这个冷是指-18℃;老总问,水果库温度稳定吗?你说很稳定,这回 答的含义是水果库温度稳定在±0 ℃了,这是我们这个行业对冷的定义。但是我们 还是把这种利用机械设备把降温对象降到所需温度的方法叫制冷,这就是术语。 什么叫制冷,比如我们将装有一公斤20℃冷水的水壶放到一块烧到500℃的铁板上, 没有多久水就开了,如果不拿开水壶,不多久水就干了。大家和说钢板在对水加热, 反过来也可以说水在对钢板降温。而且,降了多少度,都可计算出来,因为一公斤 水从20℃升到100℃,它需要外界提供它80大卡热量,水从100℃到烧干,它需要外 界提供539大卡热量,也就是说一公斤20℃冷水烧到干,要外界提供619大卡热量。 如果按制冷的角度它从外界或钢板中提取了619 大卡热量而变成了水蒸汽,使钢板 降温了,这就是制冷,是利用水对钢板制冷。如果将水倒在钢板上,那就更直观了。 在上述的制冷过程中,如果钢板的大小一定,并排除外界空气的降温因素,那么钢 板降了多少度,是可以精确计算出来的。在这里所述及到的‘热量’、‘温度’、 ‘大卡’、‘℃’等物理量,我想学过物理的人都能理解。 初中物理就讲到,热量总是通过传导、对流、辐射,从温度高的物体转移到温度低 的物体,绝不可能反过来进行。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热量后,它的温度也会降低一些。 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制冷系统,将商品中和空气中的热量向比商品温度更低的制冷 剂传递,达到降低商品温度的目的。 我们的制冷系统与锅炉的制热系统在热力学上来讲是完全一样的,它们的热传导公 式也完全一样,我们先以锅炉作比拟,进一步讲讲制冷剂在制冷时的作用。 上面讲的烧水壶也可算是一只锅炉,不过水烧开了,我们就灌热水瓶了,如果我们 在壶嘴上套根管子,通到浴室,那就可以洗桑拿了,水壶就成小锅炉了。要注意的 是这时水壶中的水永远是 100℃,水壶出口处的蒸汽温度也是 100℃,为什么不是 110℃,不是90℃?这是因为在一个大气压下水的沸腾温度是100℃,这是水的物理 性能所决定了的。在青藏高原,大气压力较低,水70℃左右就开了,没有高压锅就 只能吃夹生饭,而在高压锅里,温度可达到 110℃,因为高压锅排气阀的重量,刚 好使锅内压力保持在1 Kg/CM2表压力(实际是2个大气压)。一般小型锅炉可烧 4Kg/CM2表压力蒸汽,蒸汽温度也接近140℃,锅炉中的水温也与蒸汽温度一样也是 140 ℃。煤气炉的火头温度可达1000℃左右,火头将热量传递给水,使水的温度上 升直达沸点,一公斤水从沸点到烧干(全部变成蒸汽),将从煤气火头中带走的热 量与上面所讲水壶给钢板降温是一样的,接近壶底的火焰是一个降温过程。锅炉中 的煤燃烧温度在1200℃左右,没有锅炉中水的降温,锅炉中的排管将被烧塌。从我 们的角度来讲,在这里的水就是制冷剂。 反过来水蒸汽进了浴室马上凝结成小水珠(雾气),放出热量使浴室内温度上升, 同样一公斤水烧成的一公斤蒸汽,汽在浴室里放出 539大卡热量后全部变成水,在 蒸汽变成水的时候,小水珠的温度是 100℃,这是一个冷凝过程。当然小水珠会继 续放出热量而降低温度,等水珠变成水滴落到地上或附在墙壁上时,只有30℃左右 了,这就不是冷凝过程了,而只是普通降温过程。同样将锅炉蒸汽通到室内热水汀 (室内供热排管)中,热水汀对蒸汽来说就成了冷凝器,如果供应的蒸汽压力是 1 Kg/CM2表压力(实际是2个大气压),热水汀表面温度就是110℃,热水汀向室内 空气散发热量,使室内温度上升,而蒸汽就在热水汀内冷凝成水,如果向室内散发 了539大卡热量,热水汀内就冷凝下来1公斤水。按制冷角度来讲,这整个过程就是 煤燃烧的热量被水吸收而沸腾,成为蒸汽,蒸汽带着吸收来的热量来到热水汀,热 水汀的表面向空气散发了热量,蒸汽失去热量后又从新冷凝成蒸馏水,这水可通过 设备回到锅炉继续使用。 现在回到制冷的四大要件: ①压缩机,与空气压缩机原理一样; ②冷凝器,可以理解为热水汀或做酒业的蒸馏器(锡锅); ③蒸发器,可以理解为上面所讲的水壶或锅炉; ④节流阀,可以理解为从楼上高位的热水汀到锅炉之间,加一只阀,开小一点,让 蒸馏下来的水流进锅炉继续使用,不让热水汀中的水流光了使锅炉中的蒸汽反冲回 热水汀,这一点与我们制冷不同,因为整个系统是均压的,而制冷系统冷凝部分是 高压的,节流阀是控制制冷剂合理分配给蒸发器,让蒸发器处于正常的制冷工作状 态。 在电冰箱上制冷的四大要件是: ①压缩机,藏在冰箱后面,圆头圆脑的家伙; ②冷凝器,就是在冰箱后面的散热片; ③蒸发器,在初期的单门冰箱中的冻结框,可以看得很清楚,拆开无霜冰箱的内衬 也能看到冷风机一样的翅片管; ④节流阀,在冰箱后面有一段绕成螺旋状的细铜管,那就是毛细管。冰箱的外壳就 相当与冷库外体。
⑤ 结合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谈谈其中用到的生物化学原理(结合书上的知识点)
1、农药除害虫
利用蛋白质变性原理除害虫。这是由于农药的物理和化学因素使害虫体内蛋白质分子的空间构象发生变化或破坏,导致其生物活性丧失活性和和一些理化性质的改变,将害虫致死。
2、和面加入酵母
酵母是一种单细胞的兼性厌氧真核微生物,添加到面团后,可以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达到蓬松的目的,这个过程通常就叫发酵。以前常用老面来发酵,主要靠野生酵母和一些杂菌,发出的面团常含有有机酸而使它带酸味,需要加入小苏打中和酸味。
普遍使用的活性酵母则纯度高,很少产生酸性物质,同时,酵母本身由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构成的,并且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钙、铁等其他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酵母作为面食蓬松剂,需要足够的时间和温度产生二氧化碳。
3、冰汽水流汗
凝结,是气体遇冷而变成液体,如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温度越低,凝结速度越快。它的逆过程称作蒸发。凝结属于液化形式中的一种,但不完全等于液化。凝结是一种相变,故在通常情况下发生的凝结,会伴随着物质的一些物理性质如密度、比热、声音在其中的传播速度等发生跃变。
4、白醋祛污
白醋里有醋酸,酸可以溶解很多油性污垢和碱性污垢,与油脂起到化学反应。在一个容器中分别加入些许洗洁精和白醋,然后倒入一点清水稀释,搅拌均匀,让洗洁精充分溶解。洗洁精的去污效果非常好,但是加上白醋能使去污的能力更高。
5、啤酒发酵
啤酒发酵过程是啤酒酵母在一定的条件下,利用麦汁中的可发酵性物质而进行的正常生命活动,其代谢的产物就是所要的产品——啤酒。
由于酵母类型的不同,发酵的条件和产品要求、风味不同,发酵的方式也不相同。根据酵母发酵类型不同可把啤酒分成上面发酵啤酒和下面发酵啤酒。
一般可以把啤酒发酵技术分为传统发酵技术和现代发酵技术。现代发酵主要有圆柱露天锥形发酵罐发酵、连续发酵和高浓稀释发酵等方式,目前主要采用圆柱露天锥形发酵罐发酵。
⑥ 举例说明最原始的酒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搜集的第一个:
最原始的酒应该是含糖水果自然发酵而成。也有人称之为带酒味的水果,而不称其为酿酒。 有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的酒是游牧时代用兽乳酿造的酒(自然发酵)。有的书称之为第一代人工饮料酒。据说至今内蒙、西藏等地少数民族地区仍有酿造乳酒的习惯。
搜集的第二个:
中国原始的谷物酒究竟是哪种类型?的做法
首先要弄清楚,在历史上古代外国的啤酒也好,中国的"啤酒"也好,啤酒的最基本特征是什么?不言而喻,啤酒的最基本特征应是用谷物发芽后的谷芽作为基本原料.啤酒中加酒花,人工加酵母菌是后来才有的.
毫无疑问,含淀粉的原料都可能用来酿酒,问题是采用何种方式酿造。不同方式酿造的酒其类型不同。从世界范围来看,谷物酿造酒可分成啤酒和米酒两大类型。啤酒是采用发芽的谷物酿造的,发芽的谷物既是糖化剂,本身又是酿酒原料。而米酒则不同,需从外部加入糖化发酵剂(即酒曲)。远古时期著名的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时期的酿酒,已有证据表明当时的酒是属于啤酒类型。而对于中国远古时期的谷物酒,究竟属于哪一种类型,还并未彻底了解清楚。主要的观点有:
中国最早的谷物酒是醴和酒,这两种饮料酒按不同的方法酿造,醴相当于啤酒,用麦芽酿成,酒是用酒曲酿成。第二种观点是原始的饮料酒是不分的,都是用发霉或发芽的从物酿成的,还有一种观点是酒和醴都是用酒曲酿成的。下面分别讨论。
(1)曲造酒,蘖造醴 第一种也是较为普遍的看法是:酒和醴历来就是两种不同方法酿造的酒精饮料。
在中国的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出现了酒和醴这两个字。醴和酒是分别叙述,互不相混的。有专家认为这是不同的两种方式酿造的酒精饮料。(温少峰等:<<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但持不同意见者也大有人在。
周朝的著作<<书经·说命篇>>中有"若作酒醴,尔惟曲蘖"。从文字对应关系来看,可以理解为曲酿酒,蘖作醴。明代的李时珍也持有同样的看法。
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说:"古来曲造酒,蘖造醴,后世厌醴味薄,遂至失传,则并蘖法亦亡。"西方的啤酒,酒精度一般为4%左右,而我国的黄酒其酒精度可达15-20%。这是黄酒取代原始啤酒的基本原因。
西汉,蘖的生产还未停止,醴仍是酒精类饮料的一部分。<<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蘖曲盐豉千合"之记载。汉代因与匈奴发生战事,汉败,还要向匈奴贡奉蘖(见<<史记·匈奴列传>>)。<<汉书>>记载:有一个人叫穆生的人,不会饮酒,每逢被邀请参加酒宴时,主人都为他准备醴这种酒度低的饮料,后来穆生受到了冷落,就不再为其设醴了。从这一则记载还可看出,醴是一种酒度很低的酒精饮料,适合于不会饮酒的人。
现代酿酒专家朱宝镛先生提出:我国用谷芽酿造醴酒,和巴比伦人用麦芽做啤酒,差不多同时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彼此之间是否有联系却无从考察"(朱宝镛:"酿酒工业的变迁")。对这个即有趣,又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问题,看来还需要时间才能得到充分的证据。酒类品种的变化及酿酒技术的变迁,很可能会从一个侧面反映不同民族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谷物酿酒的起源这一问题的考察应当放在更为宽广的历史和地理的 环境中。
此外还有一些观点,如日本的山崎百治先生则认为:曲和蘖向来就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曲是块状的饼曲,后来发展成为大曲,酒药(小曲)等;蘖则为散曲, 后发展为黄衣曲(用于酱油,豉的生产)和女曲(用于清酒生产)。
(2)曲蘖是发芽发霉的谷物
第二种观点是现代方心芳先生提出的,他认为曲蘖是发霉发芽的谷粒,即酒曲。即在远古时代,曲蘖是不分的。后来才分化为谷芽,酒曲和黄衣曲。”这样可理解为,即然曲蘖不分,酒醴在远古应是同一种东西。
(3)醴也是酒曲酿造的
第三种观点认为醴也是用酒曲酿造的。其酿造时间很短,或汁渣相将的酒醪。醴的基本特点是糖度较高而酒度低,酿造时间短。如<<释名>>将醴解释为是酿造时间仅一天的,口味很淡的酒东汉成书的<<说文解字>>也是如此说,郑玄在注释<<周礼>>中的醴时说醴是一种酒液和酒糟混合在一起的甜酒。根据众多的历史资料加以分析,都并未说明醴就一定是用蘖所酿成的。用酒曲酿造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例如<<周礼>>中所提到的"五齐"中有"醴齐",实际上就是用来描述发酵过程第二个阶段的酒醪。又如西
汉邹阳在<<酒赋>>中写到:清澈透明的是酒,混浊的是醴,它们都是谷米为原料用麦曲酿成的,虽然都来自相同的原料,但口味却大不相同。这里更能说明汉代时的醴是用曲 酿造而成的。
搜集的第三个:http://www.cn-jiu.com/jiu/html/69/n-2369.html 酒史酒源
中国古代蒸馏酒的酿造
由于酵母菌在高浓度酒精下不能继续发酵,所得到的酒醪或酒液酒精浓度一般不会超过20%。采用蒸馏器,利用酒液中不同物质,其挥发性不同的特点,可以将易挥发的酒精(乙醇)蒸馏出来,蒸馏出来的酒汽中酒精含量较高,酒汽经冷凝,收集,就成为浓度约为65-70%(v/v)的蒸馏酒。蒸馏器的采用是酿酒工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而且蒸馏技术还可以用于其它行业。尤其是现代的石油工业广泛使用蒸馏器,这些都为现代文明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一节、古代蒸馏酒生产技术
我国蒸馏酒的起源问题在第一章已有阐述,本节主要介绍传统的蒸馏酒生产技术发展情况。 一、蒸馏酒的传统发酵技术
1、发酵容器
发酵容器的多样性也是造成烧酒香型各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的发酵容器分为陶缸和地窖两大类型。陶缸还有地缸(将缸的大部分埋入地面之下)和一般置放在室内的缸。
自古以来,酒的发酵便离不开容器,黄酒发酵的容器多数为陶质容器,有的烧酒仍继承陶质容器发酵的传统。如南方的烧酒发酵容器几乎都是采用陶器。即使是象糟烧酒,也是如此。但自从出现蒸馏酒后,这一传统观念发生了变化,地窖这一特殊的容器应运而生。所谓地窖发酵,就是掘地为窖,将原料堆积其中,让其自然发酵。此法创于何时,目前仍无公认的答案。四川省有的地区,据说有窖令达五,六百年的老窖。如果确实,则地窖的挖筑采用在明代之初(此资料来自四川省宜宾博物馆所提供的考古资料)。地窖分为泥窖、碎石窖和条石窖等多种类型。
2、发酵工艺
蒸馏酒的发酵工艺脱胎于黄酒发酵工艺。但由于蒸馏酒本身的特点,也形成了独特的发酵工艺技术。
(1)、与黄酒类似的米烧酒发酵工艺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简单地记载了当时蒸馏酒的生产方法,可以认为这是一种与黄酒类似的发酵方法,所不同的是增加了一道蒸馏工艺。该书记载?quot;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简言之,就是用黄酒发酵常用的一些原料,在酒瓮中发酵7天,然后用甑蒸馏。所以说,这是类似于黄酒的发酵工艺。
明末清初写成的《沈氏农书》中记载了一例大麦烧酒方法,从中可知当时南方的烧酒酿造法类似于黄酒的酿造方法。发酵是在陶缸中进行,采用固态发酵。发酵时间为七天,最后增加了一道蒸馏工艺。
南方的米烧酒,如著名的桂林三花酒,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仍基本上采用上述方式,前期是固态,主要进行扩大培菌与糖化过程,下缸约1天后,加水进行半液态发酵。发酵时间约为七天,其工艺流程为:
水 药小曲粉
↓ ↓
大米→淋→蒸煮→摊冷→加曲拌料→下缸→加水,发酵→蒸馏→陈酿→包装
现在称之为"清渣法"的酿造工艺直接继承了以上工艺,稍有不同的是采用二次发酵,即第一次将发酵成熟的酒醅从缸中挖出,不加新粮,只加少许清蒸辅料,单独蒸酒,蒸馏后的酒糟经冷却,加曲后入缸再次发酵,发酵28天左右,再出缸蒸馏,酒糟作饲料用。发酵容器仍是陶缸。在清代,汾酒可能就是采用这种工艺,汾酒成为清代时期烧酒的姣姣者之一。
(2)、混蒸续渣法发酵工艺
续渣法可视为循环发酵法,此法的特点是酒醅或酒糟经过蒸馏后,一部分仍入窖(或瓮)发酵,同时加入一定数量的新料和酒曲;还有一部分则丢弃不用。初始采用这种方法的目的可能是节约粮食,同时反复发酵的酒质量也较好。
续渣法则是后来才形成的。但续渣法起源于何时,也至今未有定论。前面所提到的四川宜宾地区的杂粮酒秘方中,最后一句是"糟糠拌料天锅蒸"。这句话明确表明当时采用了酒糟,糠和原料三部分混合后进行蒸馏和蒸煮。这是典型的混蒸混烧的续渣法。采用续渣法的主要优点是原料经过多次发酵,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经过多次发酵,也有利于积累酒香物质。在蒸馏的同时,又对原料加以蒸煮,可把新鲜原料中的香气成分带入酒中。加和谷糠作填充剂,可使酒醅保持疏松,有利于蒸汽流通,在发酵时,谷糠也起到了稀释淀粉浓度,冲淡酸度,吸收酒精,保持浆水的作用。加入谷糠作填充剂的作法起码在明末清初就采用了,最早的文字记载见《沈氏农书》。在《调鼎集》记载?quot;糟烧"生产过程中,也有类似的做法。
(3)、茅台酒工艺
烧酒中最著名的是茅台酒。1936年编修的《续遵义府志》记载:"茅台酒,……,出仁怀县茅台村,黔省称第一……。法纯用高梁作沙,煮熟和小麦曲三分,纳粮地窖中,经月而出蒸烤之,即烤而复酿。必经数回然后成,初曰生沙,三四轮曰燧沙,六七轮曰大回沙,以次概曰小回沙,终乃得酒可饮。"
以上记载虽简单,但茅台酒所特有酿造工艺却跃然纸上。近代对茅台酒的生产工艺进行了整理,其过程如下所述:
茅台酒生产,采用高梁为原料,并且称之为"沙"。一年一个周期,只投料两次,第一次称为下沙投料,第二次为糙沙,各占投料量的50%。
第一次投料,先经热水润料后,加入5-7%的母糟(即上一年最后一轮发酵出窖未经蒸酒的优质酒醅),进行混蒸(蒸粮蒸酒同时进行),冷却后堆积发酵,入窖发酵一个月。
第二次原料料经粉碎,润料后,加入等量的上述酒糟进行混蒸,蒸馏后所得到的第一次酒称为“生沙酒”,全部泼回原酒醅中,摊冷后,加上一批蒸馏得到的尾酒,再加曲入窖发酵一个月。
发酵成熟的酒醅经蒸馏,得到第二次的蒸馏酒,称为“糙沙酒”。酒头部分单独贮存,用于勾兑,酒尾则仍泼回酒醅中重新发酵。酒醅经摊冷,加酒尾,酒曲,堆积后再入窖发酵一个月,蒸馏,从此周而复始,再分别发酵,蒸馏。总共要经过八次发酵,八次蒸酒,第三次蒸馏得到的酒称为“生沙酒”,第四、五、六次所蒸馏得到的酒统称为“大回酒”,第七次蒸馏所得到的称为“小回酒”,第八次蒸馏得到的称为“追糟酒”。其中最后七次蒸馏出来的酒作为产品分别入库,再行勾兑。
二、传统的蒸馏器
在第一章讨论蒸馏酒的起源时,曾简单地谈到我国初期的蒸馏器。我国的蒸馏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其主要结构可分为四大部分:釜体部分,用于加热,产生蒸汽;甑体部份,用于酒醅的装载。在早期的蒸馏器中,可能釜体和甑体是连在一起的,这较适合于液态蒸馏。冷凝部分,在古代称为天锅,用来盛冷水,酒汽则盛水锅的另一侧被冷凝;酒液收集部分,位于天锅的底部,根据天锅的形状不同,酒液的收集位置也有所不同。如果天锅是凹形,则酒液汇集器在天锅的正中部位之下方;如果天锅是凸形(穹状顶),则酒液汇集器在甑体的环形边缘的内侧。
东汉的蒸馏器:该蒸馏器为青铜所制,通高53.9 cm,分为甑体和釜体两部分。甑体有储料室和凝露室,还有一导流管。从器形结构来看,应属于蒸馏器,上海博物馆的研究人员用该蒸馏器还蒸出了酒度为26.6-20.4的酒。
我国的蒸馏器的基本结构特点可从东汉的这一青铜蒸馏器得到反映。大致可分为釜体(加热或装料部分),甑体(装料或蒸汽挥发),冷凝器部分,冷凝液收集部分和冷凝液导出部分。这一器形结构一直延续至今。与外国的蒸馏器有较明显的区别。
宋代的蒸馏器:关于宋代蒸馏器的史料有三条,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器形。
《丹房须知》的蒸馏器"抽汞器",下部是加热用的炉,上面有一盛药物的密闭容器,在下部加热炉的作用下,上面密闭容器内的物质挥发成蒸汽。在此容器上有一旁通管,可使内部的水银蒸汽流入旁边的冷凝罐中。
南宋周去非在1178年写成的《岭外代答》中记载了一种广西人升练"银朱"的用具。从记载文字中可对其结构作出推测。这种蒸馏器的基本结构与《丹房须知》中的大致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则在于顶部安一管子。
南宋张世南的《游宦纪闻》卷五记载了一例蒸馏器,用于蒸馏花露,可推测花露在器内就冷凝成液态了。说明在甑内还有冷凝液收集装置,冷却装置可能在包括在这套装置中。
金元时期的蒸馏器:1975年在河北承德地区青龙县发掘出的金代铜制蒸馏器结构如图所示。 无独有偶,无代朱德润在《轧赖机酒赋》中描述的一种蒸馏器,据我们分析,正好与上述金代的蒸馏烧锅结构相同。
明清以来的蒸馏器的结构如何,大概可从民国时期的资料得到一些启示。基本结构与宋金元时代的并没有很大的变化,主要是蒸馏器的容积增大了,适用于固态蒸馏的蒸馏器发展得更加完善。下面是几例近代的蒸馏器图形。
广西地区用来蒸馏小曲酒的"土甑",酒蒸汽引出蒸馏器后在另外的冷却器中冷却。这实际上由天锅,甑体和地锅所组成的蒸馏器。所谓天锅,是盛冷却水的锅,置于最顶部,甑体内置酒醅,地锅内盛水。
据民国时期的著作,广泛使用的传统蒸馏器有如图4-6所示的几种类型。
三、蒸馏工艺技术
(1)、液态蒸馏和固态蒸馏:最早的蒸馏方式可能是液态蒸馏。也可能是固态蒸馏法。但在元代的《饮膳正要》,《轧赖机酒赋》及《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所记载的的蒸馏方式都是液态法。液态法是最为简单的方法。元代时的葡萄烧酒,马奶烧酒都属于液态蒸馏这一类型。固态法蒸馏烧酒的历史演变情况不详,但固态法蒸馏花露的最早记载是在南宋《游宦纪闻》。另外据考古工作者分析,挖掘出来的金代铜烧酒锅是采用固态蒸馏。
(2)、冷却和酒液的收集:蒸馏时,酒汽的冷却及蒸馏酒液的收集是重要的操作。我国传统的蒸馏器有两种冷却方式。一种是把蒸馏出来的酒蒸汽引至蒸馏器外面的冷却器中冷却后被收集。或让蒸馏出来的酒汽在蒸馏器上部内壁自然冷却。最古老的冷却方法见于元代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quot;南番烧酒法",另一种是在蒸馏锅上部的冷凝器(古称天锅,天湖)中冷却,酒液在蒸馏锅内的汇酒槽中汇集,排出后被收集。如《调鼎集》中记载:"天湖之水,每蒸二放,三放不等,看流酒之长短,时候之冷热,大约花散而味淡即止。"
(3)、看酒花与分段取酒:我国人民起码在十六世纪就懂得在蒸馏时,蒸馏出来的酒的质量是随蒸馏时间发生变化的。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道:"烧酒,……,面有细花者为真,小便清者,以头烧酒饮之,即止。"这里所说的"酒花"并非酿造啤酒时所用的香料植物酒花,而是在蒸馏时或烧酒经摇晃后,在酒的表面所形成的泡沫。由于酒度不同,或由于酒液中其它一些成分的种类含量不同,酒的表面张力也有所不同。这会通过起泡性能的差异而表现出来。古人通过看酒花就可大致确定烧酒的质量,从而决定馏出物的舍取。在商业上则用酒花的性状来决定酒的价钱。因此酒花成了度量酒度酒质的客观标准。《调鼎集》中总结道:"烧酒,碧清堆细花者顶高,花粗而疏者次之(名曰'朝奉花'),无花而浑者下之。"传统的茅台酒的酒花可分为:鱼眼花,堆花,满花,碎米花,和圈花。汾酒的酒花则分为:大花,小花,云花,水花和油花。名称各异,有一些内容实际上是相同的。在古代,还没有酒精度的概念,至到民国时,由于当时科技并不发达,酒度计的使用不普遍,为了便于民间烧酒作坊统一看酒花的标准,当时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的方心芳先生创造了一种方法,力图把酒花与酒度联系起来。这套方法规定了酒花的定义,测验方法及单位,并明确了测量时的标准条件,得到了计算公式。
古代由于掌握了看酒花的方法,分段取酒便有了可靠的依据。《本草纲目》中所说的"头烧酒"就是蒸馏时首先流出来的酒。"头烧酒"的概念与现在所说的"酒头"稍有不同。古代取酒,一般为二段取酒。头烧酒质量较好,第二段取的酒,质量明显较差。头烧酒和第二次取酒的数量比为3:1。如《沈氏农书》中的大麦烧酒,头烧酒为15斤,次酒为5斤。现代一般分为三段,中间所取的部分作为成品酒,酒头,酒尾不作为成品酒。即所谓的"掐头去尾,中间取酒。"酒头可作为调味酒或重新发酵。酒尾也重新发酵。
四、风格多样的蒸馏酒
从文史资料的角度考察,古代的蒸馏酒分为南北两大类型,如在明代,蒸馏酒就起码分为二大流派,一类为北方烧酒,一类为南方烧酒。《金瓶梅词话》中的烧酒种类除了有"烧酒"(未注明产地)外,还有"南烧酒"这一名称。但实际情况是在北方除了粮食原料酿造的蒸馏酒外,还有西北的葡萄烧酒,内蒙的马乳烧酒;在南方还可分为西南(以四川,贵州为中心)及中南和东南(包括广西,广东)两种类型。这样的分类仅仅是粗略的,并无统一的划分标准。
由于烧酒的主要特点是酒精浓度高,许多芳香成分在酒中的浓度是随着酒精度而提高的,酒的香气成分及其浓淡成了判断烧酒质量的标准之一。我国风格多样的烧酒,主要是酿造原料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其次是酿造技术等因素。
北方盛产小麦,高梁,南方盛产稻米,广西一带产包米,新疆盛产葡萄,蒸馏烧酒的酿造原料因地制宜,不同原料用来酿造烧酒是很自然的事。在蒸馏酒发展的初期,人们也许并不清楚究竟哪种原料最适于酿造烧酒。经过长时间的比较,人们有机会品尝比较各种原料酿造的烧酒之后,对不同原料酿造的烧酒的特点有了较为统一的看法。
高梁酒:在古代,高梁烧酒受到交口称赞。清代中后期成书的《浪迹丛谈续谈三谈》在评论各地的烧酒时说:"今各地皆有烧酒,而以高梁所酿为最正。北方之沛酒,潞酒,汾酒皆高梁所为。"清代中后期至民国时期,高梁酒几乎成了烧酒的专用名称。这是由于高梁原料的特性所决定的。
杂粮酒:西南地区的烧酒在选料方面大概继承了其饮食特点,为强调酒香及酒体的丰富,采用各种原料,按一定的比例搭配发酵酿造。据四川博物馆的有关资料,四川宜宾的五粮液酒,在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1567-1619)就被称为"杂粮酒",所用的混合原料中有高梁,大米,糯米,荞麦,玉米。当地文物部门所收集到的一例祖传秘方中这样写到:"饭米酒米各两成,荞子成半添半成,川南红梁溱足数,糟糠拌料天锅蒸,此方传子不传女,儿孙务必深藏之。"(此资料来自中国首届酒文化研讨会期间,四川省宜宾酒史展中的"叙州府北门外温德丰糟坊陈氏家传")。
米烧酒:东南一带,米烧酒盛行,如明末清初成书的《沈氏农书》曾提到,米烧酒和大麦烧酒相比,后者的口味"粗猛",质量不及前者。
糟烧酒:主产于南方黄酒产区,以黄酒压榨后的糟粕为原料,进一步发酵后经蒸馏而成。《沈氏农书》中记载了黄酒糟用来制造糟烧酒的方法。
经过长期的品尝比较,人们认识到不同的原料所酿造的烧酒各有其特点,总结到"高梁香,玉米甜,大米净,大麦冲"。
从元代开始,蒸馏酒在文献中已有明确的记载。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我国蒸馏酒形成了几大流派,如清蒸清烧二遍清的清香型酒(以汾酒为代表),有混蒸混烧续糟法老窖发酵的浓香型酒(以泸州老窖为代表),有酿造周期多达一年,数次发酵,数次蒸馏而得到的酱香型酒(以茅台酒为代表),有大小曲并用,采用独特的串香工艺酿造得到的董酒,有先培菌糖化后发酵,液态蒸馏的三花酒,还有富有广东特色的玉冰烧,有黄酒糟再次发酵蒸馏得到的糟烧酒。此外还有葡萄烧酒,马乳酒烧酒。这些香型独特的蒸馏酒是如何形成发展,定型的?从目前所掌握的古代资料来看,还很难得到全面而准确的答案。较为系统总结我国传统蒸馏酒的资料主要有民国期间及新中国成立后所出版的一些专著。
⑦ 急求,石脑油管式炉蒸汽裂解制乙烯。。相关内容
可以查邢其毅《基础有机化学》第三版,P146-147,烷烃的热裂
1、自由基反应
不从石脑油开始了
链引发,
CH3(CH2)7CH3 -----> CH3CH2CH2CH2CH2. + CH3CH2CH2CH2.
大烷烃分子在某个位置断裂,一般会在中间,得到2个自由基
链传递,
CH3CH2CH2-CH2CH2. ----> CH3CH2CH2. + CH2=CH2
CH3CH2CH2. --------> CH3. + CH2=CH2,自由基依次从端位断裂生成CH2=CH2,得到CH3.自由基
CH3CH2CH2CH2. ----> CH3CH2. + CH2=CH2
CH3CH2. ----> H. + CH2=CH2,依次断裂生成CH2=CH2和H.自由基
CH3. + CH3(CH2)7CH3 ----> CH4 + CH3(CH2)5-CH-CH2CH3
CH3(CH2)5-CH-CH2CH3 -----> CH3CH2CH2CH2CH2. + CH2=CHCH2CH3
CH3CH2CH2CH2CH2. -------> CH3CH2CH2. + CH2=CH2
CH3CH2CH2. -----> CH3. + CH2=CH2
CH3.和H.都可以继续与烷烃分子作用,得到烷基自由基
链终止,
CH3.和H.也可以自行,或者与其它自由基结合,终止反应
2、直连烷烃较好
3、催化剂等因素
⑧ 普通蒸馏的作用有哪些
用特制的蒸馏器将酒液,酒醪或酒醅加热,由于它们所含的各种物质的挥内发性不同,容在加热蒸馏时,在蒸汽中和酒液中,各种物质的相对含量就有所不同。酒精(乙醇)较易挥发,则加热后产生的蒸汽中含有的酒精浓度增加,而酒液或酒醪中酒精浓度就下降。
收集酒气并经过冷却,得到的酒液虽然无色,气味却辛辣浓烈。其酒度比原酒液的酒度要高得多,一般的酿造酒,酒度低于20%。 蒸馏酒则可高达60%以上。我国的蒸馏酒主要是用谷物原料酿造后经蒸馏得到的。
(8)蒸汽蒸馏举例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2、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口下端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3、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1/3。
4、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5、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
⑨ 水蒸气蒸馏在药学中它主要有什么应用
一、水蒸气蒸馏就是抄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挥发度的差别,使液体混合物部分汽化并随之使蒸气部分冷凝,从而实现其所含组分的分离.是一种属于传质分离的单元操作。广泛应用于炼油、化工、轻工等领域.
二、水蒸气整流适用于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中药成分的提取。这些化合物与水不相混溶或仅微溶,且在约100℃时有一定的蒸汽压。当水蒸气加热沸腾时,能将该物质-并随水蒸气带出。如中药中的挥发油,某些小分子生物碱,如麻黄碱、槟榔碱等,以及某些小分子的酸性物质,如丹皮酚等均可如此提取。
三、对一些在水中溶解度较大的挥发性成分可采用蒸馏液重新蒸馏的办法,收集最先馏出部分,使挥发油分层,或用盐析法将蒸馏液中挥发性成分用低沸点非极性溶剂如石油醚、乙醚抽提出来。
⑩ 两种互相溶解但是沸点不同的液体可用什么方法分离,(举例)
蒸馏,但液体混合物各组分的沸点必须相差很大(至少30℃以上)才能得到较好的分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