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茶具中青花瓷、汝窯、柴燒的知識有哪些
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
柴燒:
現在所稱的柴燒,多數是指日本侘寂審美體系下的陶瓷作品,與我國古代追求的審美風格是不一致的。
柴燒作品表面並不施釉,通過自然草木落灰以及溫度和火焰的流向,在陶土上留下印記。
柴燒是一種由火形成的美,只要你觀察就會發現,柴窯燒成作品的顏色、形狀和肌理千差萬別、耐人回味。
如果用10倍以上放大鏡觀察,釉中含有稀疏的氣泡如晨星般寥寥無幾,故曰「寥若晨星」。釉色天青,深淺不一,釉質瑩潤,光澤內含,上有細密開片,俗稱蟹爪紋。
『貳』 柴窯,煤窯,氣窯燒出的瓷器你能鑒別嗎
景德鎮瓷器分很多種燒制方法,隨著工藝的逐步提升,從傳統的柴燒逐漸進步到現代工藝燒制。所以燒制的瓷器就會有柴窯、氣窯之分,景德鎮王掌櫃以現代工藝的氣窯為例,與傳統柴窯比較,從三個方面來看看它們的區別。
氣泡
首先我們可以用在網上就很容易買到的放大鏡來看瓷器的表面,觀察氣泡,可以很清晰明顯的看出柴窯和氣窯表面氣泡的不同。
1、柴窯的氣泡不均勻
因為柴窯在燒制過程中要不斷加柴,所以溫度時高時低,不可控制,表現在氣泡上就是大小不一,有一定層次感。
▲柴窯在放大鏡下的氣泡
▲柴窯在放大鏡下的氣泡
2、氣窯的氣泡很均勻
燒制過程中溫度可以很好的控制,氣泡大小均勻密集。
▲氣窯在放大鏡下的氣泡
釉面的青花
如果沒有放大鏡,也不要著急,我們還可以觀察釉面上的青花,來進行區別。
柴窯是以松木為木柴進行燒制,在燒制過程中會產生松脂油,松脂油吸附在胎上,感覺柴窯的釉面肥潤。使得柴窯燒的青花,落在胎體里,就像水墨畫一樣,有暈染的感覺。
▲柴窯青花
反觀氣窯的青花,就像浮在表面上,紋飾比較清晰、利落。
▲氣窯青花
柴窯需要燒制50多個小時,而氣窯則需要20多個小時,這個就好比熬湯,慢慢熬制時間長的湯和短時間的湯口感、味道指定不一樣。所以長時間燒制的柴窯的質感會比氣窯更沉穩,溫潤。
顏色
還有一種更直觀的方法,就是看瓷器的顏色。
柴窯在燒制時,木材燃燒所產生的灰燼和火焰宜接竄入窯內,在坯體上產生自然落灰的現象,經長時間的高溫融合成自然的灰釉,顏色會偏灰。
▲柴窯氣窯的顏色則會偏白、偏亮。
▲氣窯這三種方法只是讓大家了解如何區分柴窯和氣窯,這兩種窯並沒有高低之分,只是製作工藝不同。在市場上,柴窯的價格貴是因為它的合格率較低,只有30%到40%,有時甚至全軍覆沒。氣窯是由現代工藝燒制,成功率高,它是一種社會發展、工藝進步的體現。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謝謝
『叄』 柴窯和氣窯的瓷器有什麼區別
一、氣泡
首先我們可以用在網上就很容易買到的放大鏡來看瓷器的表面,觀察氣泡,可以很清晰明顯的看出柴窯和氣窯表面氣泡的不同。
1、柴窯的氣泡不均勻
因為柴窯在燒制過程中要不斷加柴,所以溫度時高時低,不可控制,表現在氣泡上就是大小不一,有一定層次感。
▲柴窯在放大鏡下的氣泡
▲柴窯在放大鏡下的氣泡
2、氣窯的氣泡很均勻
燒制過程中溫度可以很好的控制,氣泡大小均勻密集。
▲ 氣窯在放大鏡下的氣泡
二、釉面的青花
如果沒有放大鏡,也不要著急,我們還可以觀察釉面上的青花,來進行區別。
柴窯是以松木為木柴進行燒制,在燒制過程中會產生松脂油,松脂油吸附在胎上,感覺柴窯的釉面肥潤。使得柴窯燒的青花,落在胎體里,就像水墨畫一樣,有暈染的感覺。
▲ 柴窯青花
反觀氣窯的青花,就像浮在表面上,紋飾比較清晰、利落。
▲ 氣窯青花
柴窯需要燒制50多個小時,而氣窯則需要20多個小時,這個就好比熬湯,慢慢熬制時間長的湯和短時間的湯口感、味道指定不一樣。所以長時間燒制的柴窯的質感會比氣窯更沉穩,溫潤。
三、顏色
還有一種更直觀的方法,就是看瓷器的顏色。
柴窯在燒制時,木材燃燒所產生的灰燼和火焰宜接竄入窯內,在坯體上產生自然落灰的現象,經長時間的高溫融合成自然的灰釉,顏色會偏灰。
『肆』 青花瓷是如何燒制的怎樣才能將胎體燒得雪白無暇
青花瓷是如何燒制的?怎樣才能將胎體燒得雪白無暇?
千百年來,青瓷窯不斷燒制,成為瓷器界的一枝獨秀。根本原因是當地(南方)瓷土和瓷釉的成分在窯的還原氣氛中能呈青色,從而使瓷色呈青色。白瓷和青瓷最大的區別就是釉中鐵的含量不同。含鐵量越低,在窯中還原反應後顏色越淺。所以通過煉釉,把釉中的鐵含量降低到很低的水平,燒制後的成品是白色的。
化妝土的廣泛應用是隋代制瓷技術的一大進步。化妝土,即上釉前,在胎體上施一層白色細膩含鐵量很少的瓷土作為保護釉。這種方法既能彌補胎體表面的粗糙,又能增加胎體的白度,從而使釉面更加白潤。比較接近的例子是現代女性使用的化妝粉底。不管她臉上有什麼坑坑窪窪的斑點,粉底一打就不見了(_)。瓷胎用白妝土打底後,再塗上白釉,燒成後就是白瓷。
『伍』 台灣丞漢寶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產品
*竹杯盤
*電子泡茶壺生鐵壺
*丞漢柴燒
*汝窯手繪青花
*蝶舞青花瓷
*清風荷韻
*簡單沖泡壺
*茶席系列
*水洗系列
*花團錦簇碗盤
*孟宗竹茶盤
*陶藝耐熱壺爐座
*汝窯梅子綠
*汝窯天圓地方
(天青)
*汝窯天圓地方
(粉青)
*汝窯珍珠白
*運動三用壺
*黑檀配件
*精瓷茶罐系列
*花好月圓
*黑檀木茶盤
*十二生肖造型壼
*鎏金牡丹
*白玲瓏迎春
*手繪仿古鐵質
*天目兔毫油滴
*耐熱玻璃杯組
*孟宗竹配件
*茶罐系列
*時來運轉
*石茶盤
*造型壼
*落灰還原燒
*黃金玫瑰
*影青
*花團錦簇壺杯
*耐熱玻璃壺
*線香盤
*工匠茶葉罐
*餐盤、砂鍋
*茶席系列
*茶壺組
* 靛窯
* 陶藝古如意
* 陶藝古佰梅
*水墨蘭花
*耐熱玻璃茶海
*茶具配件
*汝窯茶罐系列
*細竹織布簾墊
*鑒定杯、旅行組
*哥窯(淡青/月白)
*唐宋6大名窯
* 鈞窯藍色油滴
*耐熱玻璃杯
*濾網配件
*錫罐系列
*壺承(盤)系列
*蘭藤花
*花枝招展
*粉彩荷花
*喜上眉梢
*水缸系列
*黑鐵砂
*原礦
*手繪雙魚
*東方玉瓷白玉
*青花以和為貴
*青白釉/錦綉年華
*點金手彩繪
*工筆畫花鳥
*白珍珠金盞花
*黑珍珠金盞花
*黃金雲龍壺組
*手繪杯
*夢幻灑金
*無我自在
*金龍(紅/藍/白)
*堆雕手彩釉
*綜合商品區
*冰裂
*團圓熊貓
*手寫茶詩
『陸』 關於茶具中青花瓷、汝窯、柴燒的知識有哪些
汝窯其實也有柴燒的。目前汝窯一般稱為仿汝,可以分原產地,景德鎮和台灣的。哦對了還有德化的。原產地的有朱法喜、郭留江等。感覺他們做的可能最接近博物館里汝窯最開始的狀態,而台灣的曉芳感覺像是和現在博物館里的汝窯比較像,畢竟人家上手過真品。曉芳的一件也巨貴。但是個人覺得挺大氣的。德化的目前不被看好就不提了,景德鎮的記得好像有的牌子是從台灣傳過來後來在景德鎮做的。忘了柏采算不算。現在汝窯還分純手工的和灌漿胎的,像柏采和問鼎加上德化就灌漿的。我上幾個手工的圖。個人感覺手工的比較耐玩,也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意味在裡面。但是釉面掌控就沒有柏采和問鼎穩定了。畢竟天然礦石入釉。下面中間有一張透光杯子的照片據說是柴燒復火過的,確實很潤,杯子裡面的釉面也像肌膚一樣。接下來是蚯蚓走泥紋。柏采有的,問鼎沒入過,不知道。那些手工的杯子也很明顯有的。
『柒』 柴窯裸燒可以養嗎
可以。柴窯裸燒保養越好越有收藏價值,所以柴窯裸燒可以養。柴燒裸燒與罩燒和精製的青花汝窯哥窯瓷器等不同,二者自然不能用一種審美來做評價。
『捌』 永宣青花除了「蘇麻離青」外還有什麼特徵
在過去,人們往往不加區分,統稱為「宣青」,故有「永宣不分家」之說法。隨著對永樂、宣德瓷器風格的不斷深入研究,現已基本摸清其各自的面貌特徵,完全可以將兩者區分開來。特徵及鑒定要點。
一般說來,永樂圈足矮淺,由於胎土淘煉精細,白沙底溫潤細密,有足牆內直外坡,有時偶見有小塊鐵色斑點,呈糯米粉狀,摸之細膩滑潤。也有施釉底,釉底白釉勻凈,釉薄處泛黃色,厚處呈漿白色或閃青色,有些底釉開有細片紋。小器底足多施釉,有的底釉呈波浪紋;細瓷底足平切,足跟較窄。琢器器足大多是邊棱狀,即削切痕明顯。圈足露胎處泛火石紅,足內牆多泛黃斑。永樂的胎體比較輕薄,修胎工整,器物腹部的胎體接痕處不明顯。
在用料上,永樂青花主要用「蘇麻離青」鈷料,燒造時有自然的暈散現象。青花發色濃艷,猶如寶石藍一般的光澤。由於採用了「蘇麻離青」料這種含錳量低、含鐵量高的青花料,在適當的火候下就能燒出濃艷的青藍色,不過由於青花含鐵量高,往往會在青花燒成部分留下黑疵斑點,一條紋理中常見的鈷鐵結合晶斑,濃重處凝聚為黑色錫光。也有將進口料和國產料相結合使用的,如以淡色國產料繪雲水,濃色進口料繪游龍,使色澤對比鮮明,凸現主題。在傳世品中,也有不帶鐵銹斑黑斑的,青花色澤極為幽雅美麗的瓷器,其實用的青花料還難以確定,估計是淘洗純度較高國產鈷料或進口國產混合料。
永樂時期的釉面以肥厚、細膩、光滑、瑩潤、平凈為主要特徵,絕無橘皮釉紋。就青花瓷器的釉面而論,永樂瓷器的釉面青白程度較元代有所減弱,釉面青白為整個明代傳統燒造方法所致,因釉料中摻有草木灰,並用木柴燒,所以會產生這種效果。現代瓷器的釉面成分及燒造工藝都與明代不同,因此釉面無此青白色。
永樂青花瓷一般無款識,只有極少數有「永樂年制」的年款。但從明正德年開始,就出現了仿永樂窯器款。其後,嘉靖、萬曆,康熙、雍正,清末民初都有仿款出現。歷代仿款有青花寫款、陰文刻款、陽文刻款三種字體;字體和寫法也不一樣。款的外圍常飾花瓣形圖案,線條硬直欠流暢,也有的圍以單圈。所以凡以四字楷書或六字款寫在器里、底足或口上的多是後代仿品。
永樂的紋飾疏朗秀麗、筆意自然。圖畫花紋多為雙鉤填色,繪筆用小筆觸,往往出現深淺不一的顏色。青花紋飾的線條中常有鈷鐵的結晶斑,這是由於鈷料研磨不細所致。器物上構圖形式多樣,豐富多彩,其紋飾無論是粗筆寫意還是細筆描摹,均給人以清秀之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這時已不見洪武朝所盛行的以扁菊花為主題的紋飾圖案了,這在斷代中是一個很重要的提示。
仿品瓷胎厚薄均勻,而真品較薄,迎光可看見釉面有不均勻現象;永樂青花壓手杯為歷代所仿,明萬曆時所仿的產品青花色艷而不濃艷,且器型略大於真品;清康熙、雍正時所仿的產品酷似真品,然而在胎釉上仍然帶有清代的風格;清同治、光緒時所仿的產品器型就要比永樂的大得多,並且胎體厚重,紋飾也比較粗糙。近現代的仿偽品往往忽略了其器足之外的一道貼地凸線。
『玖』 景德鎮哪個窯口做的茶器好
有個小眾品牌,余器 ,裡面做的四大名瓷之一的粉彩瓷很美
『拾』 明朝永樂時期青花瓷賞析
青花瓷器的創燒產生,以及收藏鑒賞普及,是一個世界性文化課題,更是全球范圍內,文博界、收藏界最為關注和熱衷的焦點議題。
永樂青花端莊秀美,器物線條非常柔美流暢。講究修胎,器形十分規整。瓷胎由於注意淘煉,胎質純,含雜質少,胎質細膩,胎色潔白,胎體厚薄適度,靈巧凝重,較之洪武朝普遍輕薄一些。永樂時期由於燒造溫度的提高,釉面肥厚、細膩、光滑、瑩潤、平凈,絕無橘皮釉紋,有少部分器物釉面開片,以脫胎器名傳於世。釉色大多白中泛青,有些呈現潔白色,接近甜白釉,釉汁肥厚處閃現蝦青色。口沿和底部釉薄處大多為白色或黃色,器物里外釉面較均勻。民窯器普遍有縮釉現象。其釉面青白程度較元代有所減弱,釉面青白為整個明代傳統燒造方法所致,因釉料中摻有草木灰,並用木柴燒,所以會產生這種效果。現代瓷器的釉面成分及燒造工藝都與明代不同,因此釉面無此青白色。
永樂時期青花瓷器造型圓潤、靈巧、清秀,不但繼承了前朝器形,還吸收了大量外來的元素,製作出了許多創新器物。傳統器物有梅瓶、玉壺春瓶、貫耳瓶、竹節柄壺、執壺、僧帽壺、梨形壺、折沿盤、盞托、深腹洗、無擋尊、渣斗、香薰、筆盒、三足爐、大盤、大碗、碟、罐、缽、高足杯、各式碗等。
梅瓶線條更加流暢,底部較為豐滿。玉壺春瓶頸部較洪武時期變細,造型顯得更為清秀。僧帽壺比元代也有所變化,線條剛柔相間,勻稱端莊。碗的造型多樣,有撇口、斂口,大小多種式樣。其中一種墩式碗,口至下腹部線條較直,至近底略收,碗下部比較豐滿,足大而淺,為該時期較為常見的,後為宣德時期所仿效。各式大盤亦比洪武時期工藝精細,紋飾多樣,繪畫技法更加成熟。
據明王世懋《窺天外乘》記載:「我朝則專設於浮梁縣之景德鎮,永樂、宣德年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其時以棕眼、甜白為常,以蘇麻離青為飾,以鮮紅為寶。」無疑,進口的蘇麻離青開創了永樂青花瓷燒造藝術的黃金時代。永樂的青花瓷器所用青料,以蘇麻離青為主。蘇離麻青屬高鐵低錳型鈷料,而國產鈷料為低鐵高錳型。二者在發色效果上有著顯著不同:進口蘇離麻青鈷料繪制的青花色調濃艷深沉,線條暈散,藍色中摻雜有黑色斑點,黑色斑點是因含鐵量較高所致,咬入胎骨,用手觸摸有凸凹不平的感覺,視覺上亦有色調深淺變化莫測的效果,恰似中國傳統水墨畫;而採用國產鈷料繪制的青花色調清新淡雅,線條穩定,因青料中減少了鈷鐵著色而增加了鈷錳著色,故形成純正藍色,且藍中略帶紫色調。
也有部分國產青料,但即便是國產料,發色也相當好。反映了這一時期與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與融合。紋飾多見各種纏枝或折枝花果、龍鳳、海水、海怪、游魚等。胎質較以前細膩緻密。釉質肥潤,多見橘皮紋。永樂的器型輕薄、秀美,紋飾疏朗,描繪細膩,底釉較白,器物多無款,僅見「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
清代前期出現了大量仿明永樂青花瓷,尤以雍正、乾隆時期的仿製效果最佳。但其是以國產浙料來模仿永樂蘇離麻青料的呈色,同時採用重筆點染的方法著力顯現永樂青花那種特有的黑褐色結晶斑,青花黑疵沒有沉入胎骨的凹陷現象,顯得規矩生硬而呆板。另因有的器物上落有清代的帝王年號款,時代特徵明確,故給仿永樂青花斷代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而對於那些不帶清代帝王年號款的仿永樂青花則需要格外注意,應採用胎、釉、彩、造型、工藝等多方面結合的綜合鑒定方法進行判斷與評價。
民國時期亦因仿古風氣興盛而燒造有仿永樂青花瓷。民國仿永樂青花除了造型、紋飾、工藝上的模仿外,還刻意模寫「大明永樂年制」款,顯得畫蛇添足。
香港紀伯倫國際徵集處劉生整理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