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做豆腐用什麼水最好
豆腐是一種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材,在大家的餐桌上是非常常見的。烹飪豆腐的時候應該注意技巧,製作成功的豆腐是非常嫩滑的。在烹飪豆腐之前,一般要先將豆腐焯水,這樣在炒豆腐的時候豆腐就不容易散開了,吃起來也更香。那麼,焯豆腐到底應該用涼水還是熱水呢?
麻婆豆腐也是經常出現在我們餐桌上的家常菜,非常麻辣爽口,深受大家喜愛,可是很多朋友做的麻婆豆腐很容易散開,而且豆腐容易煮老,吃起來不嫩滑,這可能就是焯水的方法錯了。麻婆豆腐焯水時,用熱水還是冷水?之前做錯了,難怪容易散開!
做麻婆豆腐講究的其鮮嫩的口感,不像炒家常豆腐一樣,所以我們在選擇豆腐的時候也要注意,選擇南豆腐為佳,比較嫩滑。南豆腐是以「石膏」做凝固劑而成的,色澤偏白、質地軟嫩、口感清香。
先要用鹽水浸泡豆腐20分鍾左右,可以使味道保持鮮嫩,而且用鹽水泡過的豆腐也不容易散掉,然後把水倒掉,把豆腐切成小塊狀,鍋里加水煮開,加一勺鹽,把切好的豆腐塊放到水裡一焯水,豆腐受熱均勻後,即可撈出,所以豆腐焯水時,要用熱水,用熱水焯下的豆腐不容易散開。
豆腐焯水這一步是很關鍵的,很多人在做麻婆豆腐時,沒有焯水,結果豆腐很容易散開,而且做這一步還能去除豆腥味,保持豆腐的鮮嫩。但是要記住,豆腐焯水時,焯一分鍾就要快速撈起,以免豆腐變老。
然後熱鍋燒油,放入蒜末、薑末和豆瓣醬小火煸炒出香味,再放入肉末翻炒,加入生抽和一小碗開水煮2、3分鍾,然後下入豆腐塊,燉煮幾分鍾,讓豆腐入味,最後用水澱粉勾芡,出鍋前撒上花椒粉和蔥花就可以了。
這樣做出來的麻婆豆腐口感會非常好,豆腐很嫩滑,還不會散開,喜歡吃的朋友可以按照以上的方法來做哦。
B. 什麼樣的水適合做豆腐
市面上的一般黃豆都適合做豆腐,選擇色澤均勻的,顆粒飽滿的,先用水泡,然後打漿,過濾,煮好以後用石膏水,或是老鹵,或是豆腐王等兌進去,馬上攪勻,成塊後裝到模子里,模子先用紗布墊好,再放上豆腐,包起,壓上墊板,靜置就成了
C. 製作豆腐用硬水好還是軟水
硬水好
工具:帶冷飲功能的豆漿機或料理機,網篩,一大塊棉布,紗布一大塊,帶眼的篦子(只要能漏水就可以),八寸或六寸活底蛋糕模(這個很方便,沒有的話可以用那種帶小孔的洗菜盆),一口煮豆漿的大鍋,一盆水(壓豆腐用)
自製豆腐步驟1
黃豆300克泡一個,八九個小時左右,至黃豆徹底泡發(這些豆子做出的豆腐兩大約1斤左右,夠三口之家吃一頓)
步驟2
黃豆加水用料理機或豆漿機(冷飲功能)磨成豆漿
步驟3
找一塊干凈的大棉布,放在大一點的盆上,將豆漿隔篩網倒入棉布中
步驟4
過濾出豆渣,盡量擠的干一些
步驟5
豆漿放入鍋中,用中小火燒熱,用勺子將表面的浮沫撇去
步驟6
小火慢慢熬煮,邊煮邊用大勺劃圈攪拌,以免糊鍋
步驟7
直到豆漿煮沸騰後關火
步驟8
此時將內酯4克與25克溫水混合,使其溶化
步驟9
將豆漿離火,自然降溫至八九十度,可以用溫度計,這樣更准確些,沒有溫度計也沒關系,像這種天氣,大約一分鍾左右就可以了
步驟10
將內酯液倒入,迅速攪拌開,動作一定要迅速,大約三四秒的時間,就要立馬蓋上鍋蓋開始燜
步驟11
將豆漿蓋蓋燜15分鍾左右,打開鍋蓋你會發現都將已經凝固,這時就是我們平時吃的豆腐腦了,可以取出一點來做豆腐腦
步驟12
將鍋中的豆腐快速的攪碎,攪的越碎出水越多
步驟13
將六寸心形模具取下底墊,放在有孔的篦子上,上面放一塊紗布,一層就可以
步驟14
將豆腐舀到模具中,可以用勺子稍微攪拌下模具里的豆腐,濾去多餘的水分,否則六寸的模具是裝不下的
步驟15
全部放入後,將紗布覆蓋上,再放上拿下來的底墊
步驟16
將一盆水壓在上面,如果盆底部太大,可以找個中介勿,我就用了一個低不小,口大的碗做了個中介
步驟17
壓30分鍾,豆腐就做好了。燉來吃,炒來吃,或涼拌吃都可以,我做的什麼,請看下回分解吧
自製豆腐成品圖
廚房小常識
鹵水:是一種添加劑學名為鹽鹵,是由海水或鹽湖水制鹽後,殘留於鹽池內的母液,主要成分有氯化鎂、硫酸鈣、氯化鈣及氯化鈉等,味苦,有毒。蒸發冷卻後析出氯化鎂結晶,稱為鹵塊。是我國北方制豆腐常用的凝固劑,能使豆漿中的蛋白質凝結成凝膠,把水分析出來
內酯:是一種新型無毒食品添加劑,在食品工業上被用作酸味劑、保鮮劑、防腐劑、蛋白質凝固劑等。內酯是一種易溶於水,在25℃下分解緩饅的白色結晶。用它代替鹵水、石膏做出的豆腐具有質地細膩肥嫩,味道純正,鮮美可口,無蛋白質流失,營養豐富,出品率高的特點
D. 純凈水做出來的豆腐比自來水做的豆腐好吃嗎
天然水做的豆腐更鮮美
E. 對於製作豆腐的水質要求您有沒有深入研究
水質的好壞,直接關繫到豆腐腦的質量。製作豆腐腦一般的以軟水為宜,深井水,溪水,海水,礦泉水等都會影響到豆腐腦的出品率和質量。被污染的水禁止使用做豆腐腦。選擇合適的水,可以用試紙進行測試,可選擇使用ph值在5——6可產生酸鹼反應的水。
溫馨提示:與水質有關系,但豆腐做的好壞,不光水的問題,與大豆的質量、磨的粗細程度、煮的過程以及後期添加的鹵水都有關系。
F. 做豆腐用軟水好還是凈化水好
肯定是純凈水好了,軟水只是把水中的鈣鎂離子給替換掉了,但並不能完全過濾水中其他雜質,但是純凈水能更好的把水質給凈化。
G. 製作豆腐 需要什麼樣的水才好
水質好
做出的豆腐會鮮香,因為豆腐的主料是黃豆,要用水完全浸泡令豆身飽和才能磨豆漿,初了豆里的物質就是水,所以水要好
豆腐製作工藝流程1、選料選用新鮮黃豆,用干選法過篩或用水選法篩除雜物、劣質豆、草木和砂土等雜質。2、浸豆把黃豆浸泡於水中,除去浮於水面的雜質,水量以浸沒黃豆為准。在浸泡的過程中,防止泡豆水質變酸變餿,而影響豆漿質量,根據具體情況及時換水1次,浸泡時間根據氣溫不同而異,一般是夏天泡豆4-6小時;冬天可延長至9一12小時。3、磨漿把泡好的豆分多次加入磨漿機中,邊加黃豆邊加水,磨成豆漿糊,一般是0.5千克泡豆加水0,5千克左右,磨漿時,加豆加水要均勻,與磨速協調一致,這樣才能磨出細膩而嫩滑的豆漿。4、過濾豆漿過濾一般用過濾網布或麵粉袋,把磨好的豆漿糊5千克(約相當於1千克干黃豆)加入約20℃的溫水2
.5千克,拌和均勻後裝入布袋,吊起布袋,用手搖動,待漿液流出,反復操作3—4次,直至漿液瀝干為止。5、煮漿
取過濾後的生豆漿放入鍋內,猛火加熱煮沸
(或用水蒸氣加熱)煮至鍋面豆漿泡沫破裂,撤火便得熟豆漿。6、點漿點漿一般用石膏粉作凝固劑,10克干黃豆需配用石膏約1千克。
點漿的方法:把煮沸的豆漿舀出鍋後稍冷,待溫度降至
80℃時即可點漿。點漿時用小勺將豆漿向前不斷攪動,慢慢加入石膏水,當豆漿粘勺後,攪動放慢,加石膏水的速度也相應放慢,直到豆漿出現玉米大小的豆腐粒時,停止攪動,蓋上鍋蓋,保持約半小時就可以進行包漿工序。7、包漿包漿就是把豆腐腦倒在鋪有棉布的木格內,包好,用重物擠壓,把水擠出,一般不能壓得太干,若制豆腐乾,則可以壓至無水滴出為止。
豆奶、豆腐花、豆腐製作工藝流程圖:
H. 純凈水做出來的豆腐比自來水做的豆腐好吃嗎
這個還真不一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山泉水做出來的豆腐肯定是要比這二者都好吃的。
I. 做豆腐什麼樣的水質最好
純凈水最好,無雜質,無雜味,色澤也不會受水中的礦物質影響。
J. 做豆腐用水的PH值多少最好
做豆腐用水的pH值,在豆製品的加工工藝中,生產用水的PH值需要控制在7左右,偏酸或偏鹼都嚴重影響後續生產。
豆製品生產過程中使用的水需要定期送到有關部門進行檢驗,再根據檢驗結果對水進行相關處理,如果水質不過關,最好對水進行凈化後再使用。
一般在豆製品生產中使用的是軟水(PH值6.0-6.5)。用這種方法生產的豆腐質量好、產量高、品質細膩、口感好。用鹹水(苦水、硬水)做的豆腐,由於大部分水是含鹽或鹼的,在制漿或加熱時會出現沉澱物或絮狀物,所以生產的豆腐質量粗糙,色澤暗,產品保水性差,產量低。
那麼如何判斷水源是否符合豆製品生產的要求呢,一般通過城市自來水公司處理後的飲用水可以用於豆製品的生產,對於未經自來水公司處理的非標准水(地下水、河水、井水等),應該送往當地衛生部門進行檢測。然後,根據試驗結果,通過漂白沉澱或加熱軟化後再使用。
水質的標准如下:
1.感官要求:色度不得超過15度,渾濁度不得超過5度,不能有其他異物和異味。
2.化學指標:pH值6.5-8.5(國家標准),總硬度(以B.O計)不超過250毫克/升(其他指標符合國家飲用水標准)。
3.微生物指數:1毫升水中細菌總數不得超過100個,1升水中大腸菌群不得超過3個,致病菌不能出現。
總之,在豆製品的生產中,水的質量是非常重要的。水的質量好壞直接影響豆製品的質量和產量。一般來說,豆製品生產中要使用軟水(PH值7.0),這樣生產的豆腐質量好、產量高、品質好、口感棒;相反,生產的豆腐則會粗糙、色澤暗、保水性差、產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