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水的沸點是多少
常壓下水的沸點通常被認為是100℃。在一個標准大氣壓(氣壓為一個標准大氣壓時,也就是101.375kPa)下水的沸點為:99.975℃。
1990國際溫標(ITS-90)對攝氏溫標和熱力學溫標進行統一,規定攝氏溫標由熱力學溫標導出,0℃=273.15K,劃分不變。因此冰點並不嚴格等於0℃(1/10000級才有區別),水的沸點不嚴格等100℃(0.01級才有區別)。
1990國際溫標,取消了「實用」二字,因為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這一溫標已經相當接近於熱力學溫標。和舊國際溫度標准(IPTS-68)相比較,100℃時偏低0.026℃,即標准狀態下水的沸點已不再是100℃,而是1標准大氣壓下99.974℃。
(1)純水的沸點是0度擴展閱讀:
攝氏溫標的定義「在標准大氣壓下,以水的冰點為0度,水的沸點為100度,中間分為100等分的溫標。」
所以通常人們都認為水的沸點是1標准大氣壓下100℃,但是1990年後不再如此(2013年使用的水沸點是1標准大氣壓下99.974℃)。
定義不是說水的沸點是100度嗎?為什麼又不再是了呢?
1988年國際度量衡委員會推薦,第十八屆國際計量大會及第77屆國際計量委員會作出決議,從1990年1月1日起開始在全世界范圍內採用重新修訂的國際溫標,這一次取名為1990年國際溫標,代號為ITS-90。
1990國際溫標(ITS-90)對攝氏溫標和熱力學溫標進行統一,規定攝氏溫標由熱力學溫標導出,0℃=273.15K,劃分不變。因此冰點並不嚴格等於0℃(1/10000級才有區別),水的沸點不嚴格等100℃(0.01級才有區別)
註上修改原因:1990國際溫標,取消了「實用」二字,因為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這一溫標已經相當接近於熱力學溫標。和舊國際溫度標准(IPTS-68)相比較,100℃時偏低0.026℃,即標准狀態下水的沸點已不再是100℃,而是1標准大氣壓下99.974℃。
所以說國際通用的不再是「正宗的」攝氏溫標,而是國際(攝氏)溫標。
國際(攝氏)溫標新定義:0℃=273.15K
參考資料網路-沸點
網路-水
⑵ 純水的沸點是多少度
把人體正常溫度
定為96華氏度,中間分為96等分,而後又作調整,將純水的沸點定為212華氏度
⑶ 水的沸點是什麼水的冰點是什麼
水冰點是0度,海水的冰點是-1.85度。當水要結冰的時候,水分子之間會產生氫鍵,而形成規律的晶體。鹽溶液冰點是比水低的,所以如果水中溶解有其他的物質的話,會妨礙晶體的形成,於是使水的凝固點下降.
水沸騰時的溫度叫做水的沸點,我們平常說「水的沸點是100℃」,那是指在一個大氣壓下(標准大氣壓)水沸騰時的溫度。那麼水的沸點是不是一成不變呢?不是的。水的沸點是隨大氣壓強的變化而變化的:氣壓增大了,沸點就升高。因為水面上的大氣壓力,總是要阻止水分子蒸發出來,所以氣壓升高的時候,水要化成水蒸氣必須有更高的溫度。一般在海拔不高的地面上,大氣壓強基本上是一個大氣壓。低於海平面的地方(如很深的礦井),氣壓高於一個大氣壓,在那裡燒水,水的沸點要升高,據測定,深度增加一公里,水的沸點就提高3度。
相反,氣壓減小,沸點也就降低。如海拔越高的地方,空氣越稀薄,氣壓也越低,這個地方水的沸點就降低了。在世界之巔的珠穆朗瑪峰上燒水,只要燒到73.5℃,水就被燒「開」了。這樣的「開水」,不能把飯菜煮熟,也不能殺死某些細菌。因此,地質工作者和登山隊員在高山上工作時,都要使用高壓炊具——高壓鍋。它是利用高壓下沸點升高的原理製成的。密封的鍋蓋使鍋內的蒸氣無法逸出,因此氣壓增大,沸點提高,飯菜就熟得快了。家用高壓鍋在正常使用的情況下,鍋內氣壓是1.3個大氣壓,溫度一般在125℃左右。當鍋內的氣壓過高時,鍋上的安全閥就自動打開,放掉一部分蒸氣,使氣壓降低。
原則:
每1000公尺下降
6度攝氏。
例子:
假設水在平地面
(離海拔0公尺)上的沸點是100度攝氏;
當你在1000公尺的山上燒水時,該沸點應該是:
山上(離海拔1000公尺)的沸點
=
100度攝氏
-
6度攝氏
=
94度攝氏
⑷ 水的沸點是多少度
在常壓下,水的沸點是99.975攝氏度 。
當液體沸騰時,在其內部所形成的氣泡中的飽和蒸汽壓必須與外界施予的壓強相等,氣泡才有可能長大並上升,所以,沸點也就是液體的飽和蒸汽壓等於外界壓強時的溫度。液體的沸點跟外部壓強有關。當液體所受的壓強增大時,它的沸點升高;壓強減小時;沸點降低。例如,蒸汽鍋爐里的蒸汽壓強,約有幾十個大氣壓,鍋爐里的水的沸點可在200℃以上。又如,在高山上煮飯,水易沸騰,但飯不易熟。這是由於大氣壓隨地勢的升高而降低,水的沸點也隨高度的升高而逐漸下降。(在海拔1900米處,大氣壓約為79800帕(600毫米汞柱),水的沸點是93.5℃),沸點低的一般先汽化,而沸點高的一般較難汽化。
在相同的大氣壓下,不同種類液體的沸點亦不相同。這是因為飽和汽壓和液體種類有關。在一定的溫度下,各種液體的飽和汽壓亦一定。例如,乙醚在20℃時飽和氣壓為5865.2帕(44厘米汞柱)低於大氣壓,溫度稍有升高,使乙醚的飽和汽壓與大氣壓強相等,將乙醚加熱到35℃即可沸騰。液體中若含有雜質,則對液體的沸點亦有影響。液體中含有溶質後它的沸點要比純凈的液體高,這是由於存在溶質後,液體分子之間的引力增加了,液體不易汽化,飽和汽壓也較小。要使飽和汽壓與大氣壓相同,必須提高沸點。不同液體在同一外界壓強下,沸點不同。沸點隨壓強而變化的關系可由克勞修斯方程式得到。
⑸ 純水的凝固點是多少(不是0℃哦)
標准狀況下純水的凝固點0℃,加入某些物質會出現凝固點下降,沸點升高,
273.15K
溫度是表徵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溫度只能通過物體隨溫度變化的某些特性來間接測量,而用來量度物體溫度數值的標尺叫溫標。它規定了溫度的讀數起點(零點)和測量溫度的基本單位。目前國際上用得較多的溫標有華氏溫標、攝氏溫標、熱力學溫標和國際實用溫標。
第一種:k(kelvin)或(milli--)mk,水的熱力學溫度之1/273.15,
k=t℃+273.15℃,溫度之計量單位,由熱力學理論上推斷之絕對溫度,依英國物理學者kelvin之名而來.它規定分子運動停止時的溫度為絕對零度,記符號為K
第二種:℃(攝氏度(degree)),表示溫度差時可簡寫為deg. 表示符號可以用C表示,平時也可用 t 表示,華氏用F表示。攝氏溫度與華氏溫度的換算公式:
F=(C×9/5)+32 ;C=(F-32)×5/9 ;
式中F--華氏溫度,C--攝氏溫度
攝氏溫度,冰點時溫度為0攝氏度,沸點為100攝氏度.所以1攝氏度等於33.8華氏度
第三種:℉(華氏溫度(degreefahrenheit)),℉=t℃x9/5+32℉,德國人fahrenheit首先制定之溫度表示法,以冰及食鹽之混合物之溫度為0度,人體溫度為96度,冰點為32度,沸點為32度。
華氏溫標(℉)規定:在標准大氣壓下,冰的熔點為32度,水的沸點為212度,中間劃分180等分,每等分為華氏1度,符號為℉。
國際實用溫標是一個國際協議性溫標,它與熱力學溫標相接近,而且復現精度高,使用方便。目前國際通用的溫標是1975年第15屆國際權度大會通過的《1968年國際實用溫標-1975年修訂版》,記為:IPTS-68(Rev-75)。但由於IPTS-68溫示存在一定的不足,國際計量委員會在18屆國際計量大會第七號決議授權予1989年會議通過了1990年國際溫標ITS-90,ITS-90溫標替代IPTS-68。我國自1994年1月1日起全面實施ITS-90國際溫標。
1990年國際溫標(ITS-90)簡介如下。
1.溫度單位熱力學溫度(符號為T)是基本功手物理量,它的單位為開爾文(符號為K),定義為水三相點的熱力學溫度的1/273.16。由於以前的溫標定義中,使用了與273.15K(冰點)的差值來表示溫度,因此現在仍保留273.15這各方法。
根據定義,攝氏度的大小等於開爾文,溫差亦可以用攝氏度或開爾文來表示。國際溫標ITS-90同時定義國際開爾文溫度(符號為T90)和國際攝氏溫度(符號為t90)
2.國際溫標ITS-90的通則ITS-90由0.65K向上到普朗克輻射定律使用單色輻射實際可測量的最高溫度。ITS-90是這樣制訂的,即在全量程中,任何溫度的T90值非常接近於溫標採納時T的最佳估計值,與直接測量熱力學溫度相比,T90的測量要方便得多,而且更為精密,並具有很高的復現性。
3. ITS-90的定義 第一溫區為0.65K到5.00K之間, T90由3He和4He的蒸氣壓與溫度的關系式來定義。第二溫區為3.0K到氖三相點(24.5661K)之間T90是用氦氣體溫度計來定義. 第二溫區為平衡氫三相點(13.8033K)到銀的凝固點(961.78℃)之間,T90是由鉑電阻溫度計來定義.它使用一組規定的定義固定點及利用規定的內插法來分度. 銀凝固點(961.78℃)以上的溫區,T90是按普朗克輻射定律來定義的,復現儀器為光學高溫計.
⑹ 為什麼鹽水的冰點比水低
因為放了鹽了
鹽水不易結冰。
純水的冰點是0度,而鹽水的冰點都在0度以下。
你可以在網上找到不同濃度鹽水的冰點對照表,記得15%鹽水的冰點好象在-20度左右。
高速公路冬天常用鹽水溶雪。
⑺ 1.水的熔點. 沸點、凝固點、液化點分別是多少攝氏度
在一個大氣壓下,水的熔點、凝固點是攝氏0度,沸點、液化點是攝氏100度。
⑻ 一個標准氣壓下純水的沸點
一個標准氣壓下純水的沸點是100攝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