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純水知識 > 南宮湖純水岸

南宮湖純水岸

發布時間:2022-08-03 19:34:38

1. 魚的詩句:魚兒水中游,自在心不憂,倦了卧水草,餓了覓小蟲…補充完整

找到一首當代大家寫的類似的關於「魚」的唯美山水風光古詩詞名言名句供參考:

南宮觀魚
文/李者也
北地少見碧水清,蒼原難得煙波興。
一尾獨浮蓮葉間,百千群游雲影中。
空靈似欲與人戲,時而翻躍浪花生。
南宮之湖滄浪下,卻疑當有魚之宮。
【注】南宮湖,位於南宮市。原名群英水庫,1976年疏浚改造,分南、北、西三個湖區,面積3000餘畝,邢台市平原地區最大的地上蓄水湖。濕地公園,分為重點保護區、科普展覽區、游覽活動區、管理服務區等功能區。

2. 邢台南宮附近的著名旅遊景點有哪些

南宮普彤寺塔
普彤寺塔位於河北省南宮市西約2公里的北舊城村,有鄉村公路直達塔下,古塔原位於普彤寺內,現古寺已毀,古塔尚存,現在塔下的普彤寺是近年來重建的。 塔高30餘米,九層樓閣式磚塔,每層均出單檐,檐下以斗拱依託,比較奇特的是此塔的塔檐全部呈弧形,塔的第一層原南面開門,近代維修中加固封閉,並被包在厚厚的保護牆內,二層以上各層在東、西、南、北四面各開一門。塔身向上逐漸收小,頂部置金屬塔剎,普彤寺塔的塔剎部分較為完整,蓮花座之上是一個廟宇狀的剎穴,剎穴的作用是用來供奉舍利或存放經書的,剎穴之上是四珠葫蘆狀剎體。 古塔已封閉,無法攀登,據寺內僧人介紹,塔內有梯道可登頂,應為內壁折上式塔梯,塔的中心部分無塔室,而是以夯土上下貫通,起到支撐作用。 普彤寺塔又被稱為中國最古老的佛塔,據現存於寺內的清光緒年間修塔碑刻記載,普彤塔始建於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距今1900多年。據《後漢書》記載:「世傳明帝夜寐南宮,夢見金人長大,頂有光明,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長丈六尺,而黃金色。』帝於是譴使天竺問佛道法,遂於中國圖畫形象焉。」《高僧傳》卷一記載:「明帝劉庄永平中,譴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往西域天竺尋求佛法。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帶)遇攝摩騰、竺法蘭,邀二人來中國……」,攝摩騰和竺法蘭在回洛陽途中,明帝劉庄命其在南宮修建佛塔。 這段記載,也成了目前可查的中國朝廷正式接納佛教的最早記錄,普彤塔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開建,,永平十五年落成,歷史上已經有七次維修和重修。第一次重修是魏(三國)太和四年(公元230年),第二次維修是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第三次維修是在宋代中期,第四次是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的重修,第五次是清光緒十一(公元1885年)年進行的重大維修,第六次是民國年間進行的一次維修,第七次是1991年,河北省文物部門將塔「上三層」全部翻新。其中明代的重修規模較大,並按當時的建築風格將古塔修飾一新。 相傳建佛塔選址南宮,是因漢明帝劉庄隨其父光武帝劉秀被王莽追殺,曾在南宮駐蹕並吃飯歇息,劉秀言此地是風水寶地。 在普彤塔的西北角,有一座新修的覆缽式石塔,那是普彤寺上任住持弘川法師的墓塔,據寺內僧人介紹,古普彤寺早年已毀,現在的普彤寺是九十年代弘川大師一手重建起來的,大師圓寂後,人們感念大師的公德,捐資為大師修建了墓塔。墓塔是佛教的特有建築,多為覆缽式,我們前面介紹的這些七層以上的高大的佛塔,多為供奉舍利之用,並非墓塔,可能是墓塔較為低矮,易遭破壞的原因,現存的古代墓塔並不多,主要集中在少林寺、靈岩寺等幾個塔林內,隨著佛教的復興,現代高僧大德的墓塔也會逐漸增多,這些塔更象是一座座紀念碑,記載著他們對佛教發展作出的貢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877d4d010005nd.html

3. 南宮是什麼地方

有兩個名叫南宮的地方,一個隸屬於河北省邢台市;一個位於故宮東南方向。

1、南宮(隸屬於河北省邢台市)

南宮市,位於河北省中南部、邢台市東北部,西南與巨鹿縣、威縣接壤。總面積863.3平方公里。下轄6鎮、5鄉、4個街道。

南宮市歷史悠久,文化璀璨,因西周八士之一的南宮適封侯於此而得名,是邢台市19個縣市區之一,有冀南紅都之稱。西漢初置南宮縣,1986年撤縣建市,1987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城市。

2、南宮(位於故宮東南方向)

南宮位於故宮東南方向,即南池子大街緞庫胡同內,又名崇質殿,俗稱小南城,是明代北京的南宮即洪慶宮,後來李自成入北京,將其焚毀,清朝不再復建。



(3)南宮湖純水岸擴展閱讀:

南宮市內河流屬海河流域黑龍港水系。有清涼江、溹瀘河、西沙河3條主要河流,全長62.8km,流域面積540.9km2。全市有河流、運河27條,總長367公里。河網密度0.43km/km2,總徑流量7110萬立方米。群英湖(南宮湖)位於城市西北部。

它建於1976年。湖區面積2780畝,庫區面積2400畝,最大蓄水量800萬立方米,蓄水灌區面積25000畝。清溪乾渠從東南向西北貫穿全境,全長65公里,是該河的主要軸線。

4. 煙雨江湖南宮靖一改學槍棍嗎

不可以。游戲中的槍法和棍法並不一樣,雖然這兩者都屬於長兵器,並且受到的屬性影響也是一樣的,不過具體的實戰打法並不一樣,槍法偏向輸出,而棍法偏向防禦,使用槍武器的攻擊會高一些,棍武器的命中率則會高一些。

5. 南宮群英湖作文200字

今天我 坐著豪華公共汽車來到了群英湖公園。我們沿著小路一一看了這里的風景,今天是一個特殊的節日 九月九日重陽節,大概是想在這個特殊的節日里搞一個特殊的活動。
我們下了車,走過大門,一眼望見的是門上五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南宮湖公園」。一進門看到這里有很多漂亮的盆景,五顏六色的花擺成形狀各異的造型,這些菊花好像是菱形的,非常漂亮,非常耀眼。在路上老師給我們說這是我們邢台最大的人工湖,大約有260萬平方米……老師給我們講著,我們不知不覺來到了一個小亭子里,真涼快呀,太陽似乎要把我們烤糊了,終於有一個給我們遮涼的好地方了。太棒了!我們紛紛去搶座位,從這往下看一切盡收眼底。小丘上的綠草就像小天使在對我們眨眼睛,這道風景看夠了,就該到下一站了。我們經過了一個拱橋,下面是一潭死水,道路兩旁的樹千姿百態,有的像對我們招手,有的像一隻只自由的天使,往上生長……,那還有一個亭子,我們又不約而同的跑上去,這次我不怎麼累,所以我跑下去玩了會,我在小丘上發現了一個蒲公英,它長的好漂亮,白白的毛把它的身體裝點的像公主一樣,在這玩夠了,我又跑到上面去了,咦!那個亭子幾個角啊,我數了數一面四個十六個吧。下一站的目標是兒童樂園在去這的路上,路邊有一塊大石頭,上面寫著一個大字「舞」,那種字體寫起來還真像是一個人在跳舞耶!兒童樂園到了,我們風一樣的沖了過去,玩這個玩那個,忙的不得了,玩了好長時間我們回到了門口,老師讓我們去湖那看水,哇!好漂亮啊!那還有小亭子和花呢,那些花真的比那次的還要漂亮一百倍,有很多蝴蝶在上面偏偏起舞,蜜蜂也在這和花玩的開心呢,站在這往水那邊看。湖面像一塊無暇的翡翠,閃爍著美麗的光澤。它宛如明鏡一般,清晰的映出綠樹、藍天、、白雲,一陣微風吹過,那水像一幅迎風舞動的綢,層層鱗浪迎風而起,伴著跳躍的陽光,伴著我的心在追逐,在嬉戲。我想湖中肯定有個水晶宮,那是個金色的家園。不然它為什麼整天這么快活呢?接著我們在這合了影,幾乎我們都成了人們的風景線了。這湖我們游覽完了。
我們依依不捨得回去了,在這里留下了美好的心情。

6. 群英湖純水岸周邊環境怎麼樣生活便利嗎

城市:邢台

樓盤名稱:邢台群英湖純水岸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77922平方米,容積率,綠化率0%,共0棟樓,停車位1138個

周邊配套:本項目是南宮市政府重點項目,現有交通四通八達,北城街和企之路的沿街商鋪,將作為餐飲、購物、醫療等社區生活配套建設。二期項目會建有幼兒園、小學教育機構,滿足居民孩子上學需求。
北街上有北街小學,育才路上有東街小學,東行有南宮中學,另外二期的望湖國際規劃有幼兒園和小學。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點擊查看更多房產信息

7. 普彤塔的肇建年考證

普彤塔是一幢佛教古塔,坐落在河北省南宮市(縣級市)西約1.5公里處。其地理坐標為東經115°21'19′′,北緯37°22'07′′,地面海拔高度28米。現存普彤塔為八角形樓閣式九級紅磚塔,通高33米,呈明代建築風格。198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方誌資料顯示,普彤塔建於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若果真如此,則該塔建造年代比公認的「神州第一剎」洛陽白馬寺(始建於永平十一年)及其齊雲塔(始建於永平十二年)還要稍早,可謂神州最早之佛塔。
此說是否屬實,涉及佛教初傳漢地的諸多問題,有必要加以探究。 普彤塔的建造年代在歷代《南宮縣志》中均有記載。
經查,自明朝至民國,共編纂南宮志書10部,其中7部傳世,可供今人查閱[①],而其中[明]嘉靖版、[清]康熙版和民國版的《南宮縣志》可作為代表。
[明]嘉靖版《南宮縣志·卷之一·地理志第一·古跡》關於普彤塔的記載如下:
普彤塔,在廢縣。漢明帝永平十年建,貞觀四年重修。有唐時斷碑:大耳禪師重建。
[清]康熙版《南宮縣志》對嘉靖版《南宮縣志》的記載有所補充:
普彤塔,在舊城。漢明帝永平十年建,貞觀四年重修。有唐時斷碑:大耳禪師重建。基周三十二武,高十仞。府志一作「彤塔書院」。
民國版《南宮縣志》又有所補充:
普彤塔,在舊城,漢明帝永平十年建,貞觀四年重修。有唐時斷碑:大耳禪師重建。基周三十二武,高十仞。《一統志》作「普同寺」。《正定府志》作「彤塔書院」。
從上述方誌資料可以獲得如下信息:
(一)歷代《南宮縣志》均明確記載普彤塔建於漢明帝永平十年,而且文中沒有「傳」、「聞」的字樣。這表明,普彤塔建於永平十年的傳說非常久遠,至少明清兩代南宮當地方誌著者對此說不存疑議。
(二)各版縣志中對普彤塔的地理位置描述十分准確,增強了關於普彤塔建造年代記述的可信度。所謂「廢縣」或「舊城」,就是成化十四年(1478年)以前的南宮縣城,因被洪水淹浸而廢棄,在新縣城以西3華里處(見嘉靖版《南宮縣志·卷之二·建置志第二·城池》。距離現南宮市中心1.5公里。
(三)因地震和洪水之患,普彤塔在歷史上屢遭損毀,但又多次被修繕和重建,反映了當時人對該塔的珍視。縣志中特別提到,唐代大耳禪師曾主持普彤塔的重建,這一點值得特別注意。
據[宋]道彥《景德傳燈錄·忠國師章》記載,大耳三藏法師是「西天」高僧,唐代宗時抵達帝都。唐代宗因聞知大耳三藏法師「得心慧眼」(能夠以心靈感知他人所思,亦即有「他心通」),遂敕令他與中國高僧忠國師當面驗證:
三藏方見師,便禮拜,而立於右邊。師問:汝得他心通耶?對曰:不敢。師曰:道老僧即今在什麼處?曰: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卻去西川看競渡?師再問:汝道老僧即今在什麼處?曰: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卻在天津橋上看弄猢猻?師第三問語曰亦同前,三藏良久而罔知去處。師叱曰:這野狐精!他心通在什麼處?三藏無以對。
而嘉靖版《南宮縣志·卷之四·雜物志第八·仙釋》則記載:
大耳禪師,不知何許人也,唐貞元年間居普彤寺,建浮圖,高十餘丈。
唐代宗在位年代是公元763-779年;「貞元」是唐德宗年號,相當於公元785-805年。看來大耳法師是唐代宗時抵達首都,唐德宗時到達南宮的。一位印度旅華高僧,專程到南宮普彤寺住持一段時間,並且傾力修繕已經損毀的普彤塔,這一事件印證了普彤塔在海外僧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佐證了普彤塔的特殊身世。
有必要說明,上述幾部縣志中所記「貞觀四年」疑為「貞元四年」之訛,因為大耳三藏法師應當是在貞元年間重修普彤塔的,除非有證據表明,在貞觀年間另有人重修普彤塔。 如果說縣志資料有所欠缺,那麼已發現的文物資料則可以提供補充和佐證。
1、1995-2006年,在南宮境內3處地點陸續發現北朝至唐朝時期漢白玉和青石佛教造像殘件數百件,應為唐朝末年「武宗滅佛」事件的遺跡。特別是在普彤塔側畔群英湖湖底發現的北齊時期漢白玉佛教造像殘件近百件,堪稱中國佛教考古稀有發現。這些佛教造像數量眾多,年代久遠,且許多造像基座上都鐫刻著供養者的姓名,可彌補方誌之不足,佐證南宮普彤塔年代之久遠,名聲之顯赫[②]。
2、據南宮文物管理部門介紹,1990-1992年河北省文物局撥款,由河北省古建築研究所主持,對普彤塔進行維修時,曾經發現一塊帶銘文石板殘片,系民國二十二年(1933)修繕普彤塔的記事板,上有銘文說明普彤塔的建造年代:
……漢明帝永平十年始建,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竣工 ……
此銘文說明普彤塔的肇建時間是永平十年,而竣工時間是永平十五年初,歷時近5年,這應當符合當時南宮縣的物力狀況和建塔主持者的精力狀況。此外,永平十年是眾所周知的佛教始傳中國內地標志性年代,如果普彤塔肇建於永平十年,則建塔的發起者只能是傳說中第一批來中國內地傳法的印度高僧攝摩騰(Kashyapa-matanga,又譯稱「迦葉摩騰」,意譯為飲光象)以及竺法蘭(Dharma-ratna,即天竺的「法寶」, 概順漢人三字姓名習慣,故均以三字稱呼之)等人,因為當時中國內地別無佛僧。
3、邢台市文物局現收藏1966年大地震時從普彤塔塔頂震落的3尊明代銅佛像,其中最大的一尊(高41厘米,重6.25公斤)佛像背部有銘文,說明普彤塔肇建者的確是攝摩騰等人:
……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攝摩騰建……竺法蘭……大耳三藏公……至元和四年正月初五海和尚重修,至嘉靖十五年七月十五重修……
此段銘文中的「永平十五年」應當是普彤塔的建成年代。
也許正是因為普彤塔的初建者是外國僧人,所以後來才有多名外國僧人對其進行修繕。除前文提到的「大耳三藏」外,此段銘文中的「海和尚」疑為「海東和尚」,即一位唐朝時期來華訪學的新羅高僧(見[宋]贊寧《宋高僧傳·卷四》)。先後有兩位海外高僧對中國的一座佛塔進行修葺,這種情形在佛教史上並不多見。它是否暗示普彤塔的身世非同一般呢? 方誌和文物所提供的線索,使普彤塔的修建與「永平求法」聯系起來,因此有必要回顧一下佛教史上這個著名事件。
所謂「永平求法」,就是漢明帝(東漢第二位皇帝劉庄)於永平年間派遣使者前往西域迎請佛法之事,是世所公認的佛教傳入中國內地之始。惟因「正史」《後漢書》中對此只記有寥寥數語,而記載該事件的其他多種著作又說法不一,以致後人無從了解事件的詳情,而僅能推測其梗概: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某夜,漢明帝夢有金身大神飛翔於殿前,因此詢問朝臣;有人回答說:西方有身高一丈六尺的金色大神,稱作佛;於是漢明帝派遣使者赴印度迎請佛法;漢使者在大月氏國(貴霜王國,Kushan)遇到印度高僧迦攝摩騰等,遂帶領高僧返還東土,以白馬馱載佛經和佛像,終於永平十年十二月底抵達東漢首都洛陽[③];漢明帝接見攝摩騰等人,並下令將高僧安置在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下屬的館舍,並且在第二年(公元68年)敕令在洛陽城雍門外興建僧院,即「白馬寺」,又於永平十二年(公元69)敕建「釋迦舍利塔」(後稱「齊雲塔」);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等在白馬寺完成了第一部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的撰譯工作,佛教從此傳播於華夏九州。
根據這個史實輪廓判斷,若南宮普彤塔肇建於永平十年,其日期只能在攝摩騰等人進入東漢首都之前,因為他們抵達洛陽的日期已經是永平十年年底。
如果攝摩騰等在抵達雒陽之前開始建造普彤塔,就意味著他們從西域到洛陽的旅行路線經過南宮。這是否可能呢?
首先應當承認,從西域到洛陽的最便捷路線不經過南宮。這條路線西起蔥嶺的烏孜別里山口,東到東漢首都洛陽,分為三段。第一段是西域都護府轄區,其路線是烏孜別里山口--疏勒--龜茲--焉耆--戊己校尉城--宜禾校尉城--玉門關;第二段是涼洲刺史轄區,其路線串聯「河西五郡」(敦煌郡、酒泉郡、張掖郡、武威郡、金城郡)以及隴西郡和漢陽郡(永平十七年改天水郡置)的治所;第三段是司隸校尉轄區(即當時中央直轄區),其路線是天水--長安--弘農--黽池--函谷關--洛陽。
在這條「便捷路線」中,從烏孜別里山口到玉門關,是處於漢朝政權控制下的一連串沙漠綠洲,自然是漢朝使者旅行的最佳路線;而從玉門關到武威郡治所姑臧(今甘肅省武威市),是狹長河西走廊中別無選擇的路徑;但是自武威以東,道路有多條,可供旅行者選擇。而恰恰在漢明帝即位當年,武威以東的路段上出現了嚴重情況。《後漢書·卷二·明帝紀第二》記載如下:
秋九月,燒當羌寇隴西,敗郡兵於允街。赦隴西囚徒罪減一等,亦復免是年更賦,遣謁者張鴻討叛羌於允吾,鴻軍大敗戰歿。冬十一月,遣中郎將竇固監捕虜將軍馬武,討燒當羌。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就在漢明帝即位當年(中元二年,公元57年),游居於金城郡和隴西郡的「燒當羌」(羌族一支)暴動,先在隴西郡的允街(音「沿佳」)城打敗駐隴西漢軍,又在金城郡的允吾(音「沿牙」)城附近打敗朝廷派來的征討軍隊,斬殺漢軍統帥張鴻及其所統官兵。緊急關頭,漢明帝派遣竇固作監軍,委派馬武為主帥,率領重兵,才將暴動鎮壓。但是羌人活動並未從此被遏止。永平初年,金城郡和隴西郡境內大道被旅行者視為險途。因此攝摩騰和漢使者難免要避開這段道路,向東北方向迂迴。
向東北方向迂迴可能是「小迂迴」,也可能是「大迂迴」。前者是指經過安定郡(在武威郡東方、金城郡的東北方,亦屬於涼州刺史轄區),沿涇水進入司隸校尉轄區,抵達長安後再續走「便捷路線」的第三段;後者是指經過涼州刺史轄區的安定郡、北地郡進入並州刺史轄區(包括今山西大部以及陝西、內蒙古各一部),然後進入冀州刺史轄區(大致相當於今河北的中南部),最後轉入洛陽。由於兩漢之際長安城及其周圍地區(右扶風、京兆尹、左馮翊)屢遭兵燹,以致建武年間曾出現「三輔大飢,人自相食,城郭皆空」的情況,估計攝摩騰等人可能進行「大迂迴」。此外,漢使者和攝摩騰選擇「大迂迴」路線的原因還有兩個。
第一,明帝求法的動因。世人皆知漢明帝「感夢」而求法,卻鮮有人分析他為何「感夢」。《後漢書》中記載了明帝兩次「感夢」,一次發生於是永平十七年,《後漢書·卷第十上·後紀第十上·陰皇後紀》記載為:
十七年正月,當謁原陵,明帝夜夢先帝太後如平生歡。既寤,悲不能寐,即案歷。明旦日吉,率百官故客上陵,其日降甘露於陵樹,帝令百官採取以薦。會畢,帝從席前伏御床,視太後鏡奩中物,感動悲涕,令易脂澤裝具。左右皆泣,莫能仰視焉。
另一次「感夢」發生在「永平求法」事件之前,其夢境已為人所熟知。《後漢書·卷一百十八·西域傳第七十八》記載為:
傳明帝夢見金人長大,頂有光明,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身形長丈六尺而黃金色。帝於是遣使天竺問佛道法。
後一段記載沒有標明「感夢」的年月,但是聯想到陰太後崩於永平七年正月癸卯,葬於二月庚申(見《後漢書·卷二·明帝紀第二》),可以推斷此次「感夢」發生時間應當與陰太後逝世或安葬的日期相去不遠。
漢明帝與其母親的深厚情感史書中多有記載,他的兩次「感夢」都與其母親陰太後(陰麗華)有關,這本不足為奇。但是,它能夠說明,漢明帝遣使求法之初衷,並非尋求海外治國之道,而是要拜求有大功德的異域神祇庇佑母後亡靈,以盡自己孝心。而冀州與陰太後以及漢明帝的經歷密切相關,例如陰太後(當時為陰貴人)就是在冀州的元氏縣生下漢明帝的。既然漢使者明了漢明帝的心跡,在被迫迂迴奔赴洛陽的情況下,取道冀州以取悅於漢明帝,並非不可思議之舉。
第二,冀州與劉秀、劉庄父子的特殊關系。眾所周知,冀州是東漢光武帝劉秀起家之地。當年劉秀開始經略河北,曾經受到豪強王朗(當時占據邯鄲)的追迫。劉秀經過南宮時,躲到一所民舍中避風雨,當時惶然不知投奔何處,奇跡般見到一位白衣老者,指點他投奔約80華里外的信都郡治所(當時南宮縣屬於信都郡),於是取得了第一座歸自己控制的城池。正是在信都立腳之後,劉秀才得以率軍轉戰河北,取真定,陷元氏,克房子,占邯鄲,在篙縣(後改名為高邑)稱帝(見《後漢書·卷一上·光武帝紀上》)。為紀念在南宮的奇遇,後來東漢朝廷在南宮縣建立「大風亭」(見嘉靖版《南宮縣志·卷之一·地理志第一·古跡》),標明此處是東漢王朝的「福地」。而在劉秀、劉庄父子統治期間,冀州始終是東漢朝廷統治最穩固的地區。因此漢使者攜攝摩騰等取道冀州,不僅可以確保旅途安全,而且可以沿途瞻仰元氏、高邑、南宮等地「聖跡」。
從並州刺史轄區進入冀州刺史轄區,必須穿越太行山脈,其數條道路皆為河谷通道,諸如浣水河谷、滹沱河河谷、綿曼水河谷、漳水河谷,而其中滹沱河河谷大概是攝摩騰一行所經之路。做此推測的理由有兩個:第一,該河谷中央水流終年不斷,河畔道路較為寬敞,兩側山峰植被之繁茂為太行山脈中段所鮮見,地理條件最佳。第二,滹沱河蜿蜒穿流太行山的地段,即東經113°30'-114°30',北緯38°00'-39°10',後來在這里興建了幾座名寺,如太行山西側的五台山佛教寺院群,太行山東側的臨濟宗的祖庭臨濟院(寺);從臨濟院(寺)向東南約75公里,有趙州柏林寺;再向南約80公里,就是南宮的的普彤寺。這些寺院雖然規模不一,卻都有起源於東漢的傳說。傳說固然不等於歷史,但是其中可能包含著歷史信息。
由此判斷,攝摩騰等人的第三段行程可能是從並州刺史轄區,沿滹沱河進入冀州刺史轄區,經由真定(屬於常山國)、元氏(屬於常山國)、高邑(屬於常山國)、南宮(當時已屬於安平國)、邯鄲(屬於趙國)等地,再由魏郡進入司隸校尉轄區,最終抵達洛陽。 對於以上結論,還有幾點說明。
第一,永平十年是普彤塔的肇建年代,據現有已知的歷史資料證明,普彤塔是中國內地肇建年代最早的佛塔。因此,完全有理由稱普彤塔是「中國第一佛塔」。
第二,普彤塔雖然也泛稱為「塔」,但估計它不是「浮屠」,而是「支提」。依照印度佛教慣例,安置舍利的塔稱作「浮屠」(Stūpa),而不安置舍利的塔稱作「支提」(Caitya)。根據南宮文管部門資料記載,在1990-1992年修復普彤塔時,發現該塔1-6層塔為空筒結構,底部有一水井,7-9層是實心結構,整塔之中未發現安放舍利寶匣的空間。由此推斷該塔並未安置舍利,應當是弘揚佛法的標志,以表明佛法從此在中國內地紮根。
第三,有學者注意到,攝摩騰和竺法蘭不是同時到達洛陽的,即攝摩騰於永平十年十二月三十日抵洛陽,而竺法蘭稍後才至。這不禁令人猜想,究竟什麼事情耽擱了竺法蘭的行程?會不會是普彤塔的籌建呢?

8. 群英湖風景名勝區的簡介

一個佔地一千餘畝耕地,總投資約五個億,配有溫泉、陽光水岸小區、高爾夫球場、專生態觀光園、湖泊等屬設施的大型項目浮出水面。該項目設計書上註明,這是一個集餐飲娛樂、住宿、會議、旅遊為一體的大型項目,項目規劃在湖面中心設計一個小島,上面建有12棟豪華別墅。
這就是在河北南宮市一個叫做南湖溫泉度假村的項目。該項目組工作人員謝先生介紹說,門前的企之路是政府專門為這個酒店修建的,可見這個項目在當地政府的地位。
與它緊鄰的群英湖純水岸已經建起了兩排十幾棟聯排別墅,這是另外一個項目,銷售員告訴記者,包括南湖公園在內,這個項目佔地近千畝。別墅五證齊全,已經銷售出去30多套。而附近村民卻向記者反映,這個地方其實都是他們的口糧田被改頭換面後修建的。而在南宮市,幾百畝上千畝的土地被圍牆圈起待建設的地方隨處可見。

9. 南宮市屬於哪

南宮市屬於河北省邢台市。位於河北省中南部、邢台市東北部,西南與巨鹿縣、威縣接壤。總面積863.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8.17萬人(2016年)。下轄6鎮、5鄉、4個街道。

1958年12月20日,撤銷威縣、清河縣並入南宮縣。

1961年7月9日,析南宮縣復置威縣、清河縣。

1970年,邢台專區改稱邢台地區,仍轄南宮縣。

1986年3月5日,南宮縣經國務院批准改建為南宮市,為縣級,區域不變,仍隸屬邢台地區。

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邢台地區與邢台市合並為邢台市,南宮市仍屬之。

(9)南宮湖純水岸擴展閱讀

南宮市地處河北平原南部,屬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地面高程海拔27.2~30.1米,東南稍高,西北低,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坡降1/7000。

由於自然和人為的因素,局部地區出現緩崗、窪地、道溝、坑塘等微地貌,呈現大平小不平。有較大通渠存水窪地九處:西康窪、崔村窪、宋家都水窪、六方窪、開河窪、大潘庄窪、雲家莊窪、獨水張家莊窪、北孟村窪,面積28174畝,涉及49個村莊。

南宮市內河流屬海河流域黑龍港水系。有清涼江、溹瀘河、西沙河3條主要河流,境內總長62.8公里,流域面積540.9平方公里。

全市共有大小河渠27條,總長367公里。河網密度0.43公里/平方公里,徑流總量7110萬立方米。群英湖(南宮湖)位於城區西北,1976年開工興建,湖區面積2780畝,蓄水面積2400畝,最大蓄水量800萬立方米,蓄水灌溉面積2.5萬畝。

清西乾渠自東南至西北貫穿全境,流長65公里,為境內河道之主軸。

南宮境內土壤分3個土類、7個亞類、15個土屬、46個土種。潮土面積有1251212畝,占總面積的98.27%,分布廣泛。

鹽土面積有1705畝,佔0.13%,主要分布於清涼江河床。風沙土面積20360畝,佔1.6%,主要分布於西沙河、清涼江、溹瀘河兩岸。

南宮市屬暖溫帶亞濕潤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區,氣候四季分明,晝夜溫差較大。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晴朗涼爽,冬季寒冷少雪;全年平均氣溫13.1℃,1月平均氣溫-3.7℃,極端最低氣溫-20.8℃(1971年12月21日)。

10. 邢台南宮市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邢台南宮市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1.南宮普彤寺
普彤寺坐落於河北省南宮市西郊華北最大的人工湖群英湖畔,與萬畝省級濕地保護區相毗鄰。東漢初年,佛法東來,第一批御准傳法的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在南宮親自主持修建了普彤寺、普彤塔,成為中國第一座佛寺、佛塔,南宮也因此成為中原佛教文化的發源地。「普彤」,二字源自於佛經《妙法蓮華經冠科卷感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解釋:「普以周普為義」。佛學「普渡」指大慈大悲,普渡眾生。「彤」為硃色。東漢時,娘娘住的皇宮塗紅色,叫「彤庭」,因為塔後普彤寺內供奉著菩薩,塔身及寺均為硃色,故取「彤」字。
2.南宮湖濕地公園
南宮湖的前身為古水潭,史料多有記載。民國版南宮縣志中說,這片積水早年間連成一片,稱「古水潭」,「衡漳諸水匯積為淵」,「廣數里,人常泛舟其中,舉網得魚。」 古水潭形成於夏代至宋紹熙年間,當時是黃河幹流支脈過境南宮,經新河、武強由天津入海,造就而成巨鹿、任縣、隆堯、寧晉間的大陸澤,匯流形成了南宮境內的「古水潭」。
明孝宗年間,兵部尚書白鉞作為南宮人,在回鄉游覽間揮筆寫就《游舊城潭記》,記載了當年古水潭「汀浦岸柳,鷗鷺翔舞」的情景,發出「儼然江鄉景也」的感嘆之詞。

閱讀全文

與南宮湖純水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廢水回用設備 瀏覽:626
昆明污水xuehong 瀏覽:381
y型過濾閥門怎麼安裝 瀏覽:263
超濾膜用的無紡布 瀏覽:781
倉鼠不會喝飲水機裡面的水怎麼辦 瀏覽:575
為什麼飲水機排氣孔噴熱水 瀏覽:322
15t君威空調濾芯怎麼拆 瀏覽:399
村莊污水治理率是什麼意思 瀏覽:396
教我怎麼自製過濾器 瀏覽:360
8噸造紙廢水儲罐工廠 瀏覽:402
長壽污水處理廠epc 瀏覽:552
樹脂圍擋 瀏覽:580
污水化驗工作什麼情況的人做不了 瀏覽:24
紹興污水池膜加蓋多少錢 瀏覽:419
超濾進水過濾器精度 瀏覽:781
四川殺雞污水處理設備多少錢 瀏覽:260
排入城市管網的污水執行幾級標准 瀏覽:367
電鍍工業廢水處理什麼價錢 瀏覽:800
福特focus兩廂車空調濾芯在哪裡 瀏覽:466
造紙污水處理污泥 瀏覽: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