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葯材切制前的軟化技術產生於什麼朝代
南宋時期。
南宋著名學者周密《武林舊事》一書描述了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武林即杭州,南宋時稱杭州為臨安,後改為杭州,因當地有武林山,故又名武林。該書中介紹了各種作坊,其中提到從事「熟葯圓散,生葯飲片」的作坊,這是飲片一詞首次出現。
雖然飲片一詞在宋末元初就有記載,但是在宋末及金元時代,並未興起利用飲片配方入葯。如金代張元素在《醫學啟源》中說,「古之用葯治病,擇凈口嚼,水煮服之,謂之『咀』;後人則用刀桶 內 〔細〕銼,以 竹 篩 齊之」。
相關信息:
在元代王好古的《湯液本草》用丸散葯例中記載:「仲景言:銼如麻豆大,與 咀 同 意。夫 咀,古 之 制 也。古 者 無 鐵刃,以口咬細,今如麻豆,為粗葯,煎之,使葯水清,飲於腹中則易升易散也。此所謂咀者。今人以刀器銼如麻豆大,此咀之易成也」。
這 也 說 明 在 元代還是以將葯物銼成粗顆粒為主,延續了宋代的煮散。同時王好 古 也 提 出「若 一 概 為 細 末,不 分 清 濁矣」,說明其對煮散的缺點有所認識。在元代後期醫學家危亦林所撰的《世醫得效方》中,供湯方使用的中葯如綿附子要「炮,去皮臍,薄切片」。
② 中葯炮製學的炮製方法
炮製方法主要指凈選與加工。
一、凈選的含義:中葯材在切制、炮炙和調配、制劑前,應選取規定的葯用部位,除去非葯用部位、雜質異物及霉變品、蟲蛀品、灰屑等,以達到葯用的純凈度要求的炮製工序,即凈制。
二、凈制的目的:1、分開葯用部位蓮子肉與心,分別能健脾補腎與清心火。2、行分檔在凈選的同時將葯物大小分檔,便於火制和水制時控制工藝質量,保證炮製均勻,防止太過與不及。3、除去非葯用部位凈制除去質次效差(厚朴粗皮、訶子核)、毒性大(蘄蛇頭)、副作用強(枇杷葉絨毛)的部位,便於調劑准確,制劑的安全有效。4.除去雜質異物:清除採集、加工、運輸、貯存中混入的泥砂、異物及蟲蛀霉變等變異的葯物。三、現代研究概況:一些傳統的凈制方法費時費工,增大葯材損耗及成本。對其要具體分析,系統研究,不可輕易否定,但也不要盲從。實驗發現:厚朴的粗皮佔全重的15.47%,厚朴酚、和厚朴酚、β-桉葉醇的含量內皮遠遠高於粗皮。訶子的核佔50%以上,但鞣質僅含4.0%,而果肉含26.06%.這些凈制是必要的。但是有些則值得研究:如丹皮的粗皮僅佔2.06%,含微量的丹皮酚,乾燥後難於除去;過去都在產地趁鮮颳去,商品稱「刮丹皮」,結果含量測定發現其丹皮酚的含量反而降低了。《葯典》未規定丹皮去粗皮是合理的。再如杏仁過去稱「皮尖雙仁者有毒」,實驗證實杏仁的皮尖與仁的成分種類一致,去皮是為了增加溶出和破酶保甙。古稱馬錢子去毛可降低毒性,研究發現其茸毛中毒性成分士的寧和馬錢子鹼的含量只有種仁的30.7%和16.1%,《證類本草》中要求人參去蘆頭,曰「不去者吐人」,以後歷代都去蘆,參蘆占人參全重的12%~15%,研究發現參蘆沒有催吐作用,且成分與人參沒有不同,僅含量略有差別,參蘆人參皂甙Rg含量高,參體人參皂甙Rb含量高;兩者LD50也無差別。《葯典》90年版人參已不要求去蘆,但實際園參仍需去蘆。
四、凈選與加工的方法: 中葯材大多來自於自然界,在生長、採集、加工、運輸、貯存過程中會混入泥砂、殘留的枝梗、木屑及變異葯材。這些雜質異物等必須用手工或機械的方法加以清除。
1、挑選:指用手工挑揀的方法清除雜質。挑選的對象是:⑴、挑出非葯用部位;⑵、揀出用其他方法不宜除去的肉眼可見的雜質,如木屑、砂石、雜草、枝梗、蟲卵、鼠糞等;⑶、挑出霉爛蟲蛀等變質的葯材;⑷、大小分檔,按大小粗細,手工挑揀分檔
2、篩選:根據葯物與雜質的體積大小不同,選用不同規格的篩和羅,用過篩的方法清除雜質。篩選的對象是:⑴、與葯物的體積大小相差懸殊的雜質;⑵、葯渣和殘留的輔料;⑶、用不同規格的篩羅對葯物進行大小分檔。
3、風選:利用葯物與雜質的質量不同,藉助風力清除雜質,其對象是與葯物的質量相差較大的雜質。
4、水選:用水沖洗除去雜質,或利用葯物與雜質的比重不同,藉助水的浮力清除雜質和分離非葯用部位。其對象是:⑴、葯物表面或內部附著的泥土鹽分,如蟬蛻,海藻;⑵、浮選葯物與非葯用部位,如酸棗仁與核的分離。水選時注意不可在水中浸泡過長,防止溶失葯效。
以上方法多配合使用,以針對不同性質的雜質。如挑去大的雜質,篩去浮土,水洗去內部的泥土,風吹去雜草等。
分離不同葯用部位和去除非葯用部位 分離不同葯用部位和去除非葯用部位,兩者的方法相同,目的各異。
中葯炮製分離不同葯用部位:許多中葯來自同一來源,如植物蓮,葯用的就有:藕(地下根莖,清熱涼血),藕節(莖節,止血散瘀),藕粉(根莖制的澱粉,益血調沖),荷梗(葉柄花柄,清熱祛暑利水),荷葉(葉面,清暑利濕止血),蓮花(活血止血),蓮須(雄蕊,清心澀精),蓮房(成熟花托,散瘀止血祛濕),蓮子(種子,健脾益腎),蓮子心(胚芽,清心火)。又如青木香、天仙藤、馬兜鈴,分別入葯。有的葯性各異,如麻黃發汗,根止汗。
去除非葯用部位:去根、去莖、去皮殼、去毛、去心、去蘆、去核、去頭尾足翅、去殘肉筋膜 一、麵粉煨法
將葯物以濕面片包裹,埋入熱滑石粉或砂子拌炒煨至面焦黑或焦黃色的方法稱為麵粉煨法,如麵粉煨肉豆蔻,將適量麵粉打濕壓成薄片,將肉豆蔻逐個包裹,或用清水將肉豆蔻表面溫潤後,如水泛丸法裹麵粉3-4層,稍晾倒入(葯物100kg,滑石粉50kg或砂子適量)炒熱的滑石粉或砂子中,在170~190℃拌炒煨20分鍾左右至麵皮呈焦黃色,取出篩去滑石粉或砂子剝去麵皮,放涼,肉豆蔻煨後能減少揮發油約20%,免於滑腸,刺激性小,降低了肉豆蔻醚的毒性成分;甲基丁香酚和甲基異丁香酚增加,固腸止瀉的作用增強;麵粉煨訶子可以去掉一部分脂肪油,避免對腸道的刺激作用,鞣質增多,增強收斂之性,增強了澀腸止瀉的功效,用於久瀉久痢及脫肛等,與傳統理論煨熟「溫胃固腸」是相符的。
二、紙煨法
取草紙打濕將葯物包裹三層,入火或火灰中爆至紙燒焦為度,剝去紙即得的方法稱為紙煨法。紙煨木香,取未經乾燥的木香片,在鐵絲匾中,一層草紙一層木香片地間隔平鋪數層壓緊,置於煙爐火上,或者烘乾室內,用文火或低溫烘煨至木香中所含的部分揮發油滲透至紙上,取出放涼,木香煨後揮發油減少20%,折光率、旋光度、比重等物理性質有所改變,煨後木香固腸止瀉作用增強,用於治療泄瀉腹痛等;紙煨生薑,取鮮薑片用草紙包好,清水潤濕,置灶中煨或爐台上烘烤,待紙焦枯時剝去紙即可,生薑煨後揮發油減少了約20%,改變了性質,辛散之力不及生薑,而溫中止嘔之力則較生薑為勝,生薑煨後增強了暖胃和中作用,緩和了發散作用,適用胃寒嘔吐及腹痛便泄之症。 純凈處理:採用挑、揀、簸、篩、刮、刷等方法,去掉灰屑、雜質及非葯用部分,使葯物清潔純凈。
粉碎處理:採用搗、碾、鎊、銼等方法,使葯物粉碎,以符合制劑和其他炮製法的要求。
切制處理:採用切、鍘的方法,把葯物切製成一定的規格,便於進行其它炮製,也利於乾燥、貯藏和調劑時稱量。根據葯材的性質和醫療需要,切片有很多規格。 用水或其它液體輔料處理葯物的方法。水制的目的主要是清潔葯材,軟化葯材以便於切制和調整葯性。常用的有洗、淋、泡、漂、浸、潤、水飛等。主要內容如下:洗:將葯材放入清水中,快速洗滌,除去上浮雜物及下沉臟物,及時撈出曬干備用。除少數易溶,或不易乾燥的花、葉、果及肉類葯材外,大多需要淘洗。
淋:將不宜浸泡的葯材,用少量清水澆灑噴淋,使其清潔和軟化。
泡:將質地堅硬的葯材,在保證其葯效的原則下,放入水中浸泡一段時間,使其變軟。
潤:又稱悶或伏。根據葯材質地的軟硬,加工時的氣溫、工具,用淋潤、洗潤、泡潤、晾潤、浸潤、蓋潤、伏潤、露潤、包潤、復潤、雙潤等多種方法,使清水或其它液體輔料徐徐入內,在不損失或少損失葯效的前提下,使葯材軟化,便於切制飲片。
漂:將葯物置寬水或長流水中浸漬一段時間,並反復換水,以去掉腥味、鹽分及毒性成分的方法。 用火加熱處理葯物的方法。本法是使用最為廣泛的炮製方法,常用的火製法有炒、炙、煅、煨、烘焙等,其主要內容如下:
炒:有炒黃、炒焦、炒炭等程度不同的清炒法。除清炒法外,還可拌固體輔料如土、麩、米炒,可減少葯物的刺激性,增強療效,如土炒白術、麩炒枳殼、米炒斑蝥等。與砂或滑石粉、蛤粉同炒的方法習稱燙,葯物受熱均勻酥脆,易於煎出有效成分或便於服用,如砂炒穿山甲,蛤粉炒阿膠等。
炙:是將葯材與液體輔料拌炒,使輔料逐漸滲入葯材內部的炮製方法。炙可以改變葯性,增強療效或減少副作用。
煅:將葯材用猛火直接或間接煅燒,使質地鬆脆,易於粉碎,充分發揮療效。煅法有明煅(直接煅)與密閉煅或燜煅(間接煅)的不同。
煨:將葯材包裹於濕麵粉、濕紙中,放入熱火灰中加熱,或用草紙與飲片隔層分放加熱的方法,稱為煨法。
烘焙:將葯材用微火加熱,使之乾燥的方法叫烘焙。 常見的水火共制包括蒸、煮、潬、淬等。煮:是用清水或液體輔料與葯物共同加熱的方法。如醋煮芫花、酒煮黃芩。
蒸:是利用水蒸氣或隔水加熱葯物的方法。不加輔料者,稱為清蒸;加輔料者,稱為輔料蒸。加熱的時間,視炮製的目的而定。
潬:是將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暫潦過,立即取出的方法。常用於種子類葯物的去皮和肉質多汁葯物的乾燥處理。如潬杏仁、桃仁以去皮;潬馬齒莧、天門冬以便於曬干貯存。
淬:是將葯物煅燒紅後,迅速投入冷水或液體輔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淬後不僅易於粉碎,且輔料被其吸收,可發揮預期療效。如醋淬自然銅、鱉甲,黃連煮汁淬爐甘石等。 除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以外的一些特殊製法,均概括於此類。常用的有制霜、發酵、發芽等。
制霜:種子類葯材壓榨去油或礦物葯材重結晶後的製品,稱為霜。其相應的炮製方法稱為制霜。前者如巴豆霜,後者如西瓜霜。
發酵:將葯材與輔料拌和,置一定的濕度和溫度下,利用黴菌使其發泡、生霉,並改變原葯的葯性,以生產新葯的方法,稱為發酵法。如神曲、淡豆豉。
發芽:將具有發芽能力的種子葯材用水浸泡後,經常保持一定的濕度和溫度,使其萌發幼芽,稱為發芽。如谷芽、麥芽、大豆黃卷等。
③ 中醫炮製的方法有哪些
中醫炮製是傳統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炮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人們為了使用葯物,需要進行必要的處理,例如:洗凈、弄碎、用牙齒咬成顆粒等等,這樣就有了中葯炮製的萌芽。在人類長期使用中草葯的過程中,積累了各種炮製的經驗和方法。下面,就詳細為大家介紹。
4.水火共制 : (1)煮:是用清水或液體輔料與葯物共同加熱的方法。如醋煮芫花可減低毒性,酒煮黃芩可增強清肺熱的功效。 (2)蒸:是利用水蒸氣或隔水加熱葯物的方法。如酒蒸大黃可緩和瀉下作用。有些葯物經反復蒸、曬,才能獲得適合醫療需要的作用。如何首烏經反復蒸曬後不再有瀉下力而能補肝腎、益精血。 (3)淬:是將葯物燃燒紅後,迅速投入冷水或液體輔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淬後不僅易於粉碎,且輔料極其吸收,可發揮預期療效。如醋淬自然銅、鱉甲,黃連煮汁淬爐甘石等。 (4)潬:是將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暫潦過,立即取出的方法。常用於種於類葯物的去皮和肉質多汁類葯物的乾燥處理。如潬杏仁、桃仁以去皮;潬馬齒苑、天門冬以便於曬干貯存。
5.其他製法: 常用的有發芽、發酵、制霜及部分法製法等。其目的在於改變葯物原有性能,增加新的療效,減少毒性或副作用,或使葯物更趨效高質純。如稻、麥的發芽;發酵法製取神曲、淡豆豉;巴豆的去油取霜,西瓜的加工制霜;法制半夏等。 中葯炮製設備中葯炮製是根據中醫中葯理論,按照醫療、調配和制劑的不同要求,對中葯所採取的各種加工處理技術。其目的在於降低或消除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便於服用,提高療效。然而,由於受經濟利益的驅動,忽視了中國歷代醫葯學家在長期的從事醫療實踐中逐步發展起來具有傳統特色的工藝。
④ 如何能讓枇杷葉軟化
將枇杷葉沖刷干凈浸泡一段時間,再將葉片剪碎放進煮鍋煮,後加入冰糖一起煮,最後去掉葉子只留枇杷水。枇杷葉煮水方法非常簡單,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去掉枇杷葉上面的絨毛,不然飲用了會加劇咳嗽。
枇杷葉煮水可以清熱解毒、緩解感冒咳嗽的症狀,搭配其他的葯材還可以治療胃熱嘔吐、聲音嘶啞、流鼻血等病症。下面,就讓小編告訴你怎麼樣用枇杷葉煮水吧!
枇杷葉煮水怎麼做
1、取5--6片新鮮枇杷葉,在流動水中沖洗掉臟物,背部用刷子將所有絨毛刷洗干凈。
2、放入盆中,加水沒過枇杷葉,浸泡15分鍾,再用流動水沖洗一遍。
3、准備一顆冰糖,黃冰糖最好。將葉片剪碎,放入煮鍋內,大概倒入800毫升左右的水,開大火煮;葉片煮開後,用筷子將上面浮起的葉片攪動一下,然後轉為中小火。
4、此時加入一塊冰糖,煮20分鍾即可煮好後不要馬上開蓋子,繼續燜一會兒。
5、將枇杷葉子水倒出,此時還是茶色的,過一會兒就變成酒紅色,帶著淡淡的枇杷葉子的清香,煮出的水當成日常茶飲,每天可以少量服用,3-4次都可以,大人也可以用,止咳化痰效果很好。
枇杷葉煮水的功效
1、胃熱嘔吐。取枇杷葉15g,竹茹20g,麥冬10g,制半夏6g,水煎服,每日1劑。
2、聲音嘶啞。取鮮枇杷葉30g(去毛),淡竹葉15g,水煎服,每日l劑,一般2-3劑即見效。
3、流鼻血。取枇杷葉適量,去毛,焙乾,研末過篩備用。使用時每次取6g,用茶水送服,每日2-3次,一般服數次後可逐漸顯效。
4、回乳。老枇杷葉鮮品11-17張或干品60g,去毛洗凈切碎,加水700ml,用文火煎熬到350-400ml,1天內分3次服完,每天1劑,一般服用2~6劑,即可完全停乳。
5、梅核氣。所謂梅核氣是指自覺咽喉部有梅核狀物梗阻,吐之不出,吞之不下,但無吞咽困難的症狀,是中醫學的病症病名,屬於現代醫學中的神經官能症和慢性咽炎。此病可用枇杷葉30g,刷去絨毛,用水洗凈,切絲曬干;第一次加水200ml,煎至100ml,濾汁;再加水160ml,煎至100ml,濾汁;將二次葯汁混合,分2次早晚溫服。
枇杷葉煮水小技巧
其實,枇杷葉煮水要煮多久,關鍵還是要看朋友們自己的熟練程度,所謂熟能生巧,如果朋友們比較熟悉枇杷葉煮水的方法的話,煮起來自然花費的時間要少一些,對於平時甚少動手進廚房的朋友們來說,也難免會顯得手忙腳亂一些,時間自然多一些。
其實,枇杷葉煮水最關鍵的部分不在於煮的部分,而在與給枇杷葉去毛的部分,因為如果枇杷葉上的絨毛沒有取干凈,隨便煮水的話,不僅起不到止咳的效果,還會加劇咳嗽的症狀哦!有一個很簡單省事的方法,那就是先將枇杷葉用水浸潤使其軟化,然後鍘成一分半的絲,再放入水盆內(水面大約高出葯面2~3寸為宜),用光禿的竹掃帚在水中不停用力攪拌數分鍾後,再換清水攪拌,沖洗數次,至用肉眼看不到茸毛為止。
枇杷葉煮水有副作用嗎
雖然枇杷葉煮水對於治療咳嗽,其所具備的療效是不可否認的,但是畢竟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病症的輕重不同、病因不同,如果盲目地採用枇杷葉煮水的方法來治療自己活著家人的咳嗽,並長期服用,其實有可能反而會延誤到病情哦!如果服用一段時間的枇杷葉煮水,卻看不到咳嗽症狀有所緩解,朋友們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如果不小心服用了沒有去毛的枇杷葉,不僅對於咳嗽症狀沒有緩解的作用,還可以引起咳嗽加劇、喉頭水腫、痙攣等症狀。而寒咳以及胃寒嘔逆者需要慎重使用枇杷葉來緩解病症哦!當然,運用枇杷葉最好的方法便是遵照中醫師的葯房來進行葯材的合理配比,才可以對症下葯,逐漸緩解病症。
因此,枇杷葉煮水並不適宜經常長期服用,如果服用一段時間後尚無看到病情好轉,應該及時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⑤ 葯材在水處理過程中,檢查軟化程度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水處理以後,需要檢查葯材軟化的程度是否符合切制要求,常採用一些傳統的檢查方法,習稱「看水頭」或「看水性」。
(1)彎曲法:葯材軟化後握於手中,大拇指向外推,其餘四指向內縮,以葯材略彎曲,不易折斷為合格。適用於檢查長條狀葯物,如白芍、木通、木香等;
(2)指掐法:以手指甲能掐入軟化後葯材的表面為宜,適用於檢查團塊狀葯物。如白術、白芷、天花粉、澤瀉等;
(3)穿刺法:以鐵扦能刺穿葯材而無硬心感為宜,適用於檢查粗大塊狀葯物。如大黃、虎杖等;
(4)手捏法:軟化後以手捏粗的一端,感覺其較柔軟為宜,適用於檢查不規則的根及根莖類葯材,如當歸、獨活等;有些塊根、果實、菌類葯材,需潤至手握無響聲及無堅硬感,如黃芩、檳榔、延胡索、枳實、雷丸等。
⑥ 干天麻怎麼發泡變軟
因天麻比較貴,為了防止有效成份丟失,一般採用以下種方法軟化後切片:
用干凈的水浸泡天麻12-24小時即可;
拓展資料:
天麻是很硬的,建議去葯材鋪幫切片,天麻有通血脈強筋力去風濕之效,大魚頭可增加記憶力補腦,此湯可補腦、止暈、祛風。天麻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於全國大部分地區。
其乾燥塊莖亦稱天麻,是一味常用而較名貴的中葯材,臨床多用於頭痛眩暈、肢體麻木、小兒驚風、癲癇、抽搐、破傷風等症。
⑦ 炮製的葯材炮製
明代陳嘉謨《本草蒙筌》全面闡述炮製方法、經驗及機理,對後世影響頗深。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雖是綜合性本草著作,但其中多設有「修治」一項,先述前人記載,再記當時炮製經驗,最後談及個人見解,就炮製內容而言,遠遠超過以前的炮製專著,全面反映了明代炮製技術水平,至今仍為中葯炮製的重要參考資料。
明代繆希雍的《炮炙大法》是炮製專書,除介紹《雷公炮炙論》的主要內容外,重點記述了當時所用的具體炮製方法。清代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發展了中葯炮製的炒法,並提出炒炭應注意火候,強調炭化存性問題,為炮製技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張叡的《修事指南》為清代炮製專著,介紹了232種炮製方法,並指出「吳萸汁制抑苦寒而扶胃氣,豬膽汁制瀉膽火而達木郁」,補充闡發了輔料炮炙的機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全面繼承歷代炮製經驗的基礎上,各省市分別制定了《中葯炮製規范》。
國家葯典收載了炮製內容,制定了「中葯炮製通則」,使中葯炮製技術朝規范化、標准化、科學化方向發展。此外,《中葯炮製經驗集成》、《中葯炮製學》、《歷代中葯炮製資料輯要》等著作的出現,促進了中葯炮製理論的整理與研究。現代中葯的炮製加工生產日趨機械化。對炮製機理、炮製方法、工藝改革及炮製品規格質量的研究不斷深入,促進了傳統炮製方法的規范化、現代化和科學化。 (1):增強葯物作用,提高臨床療效
(2):降低或消除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保證用葯安全
(3):改變葯性的性能功效,擴大其適應范圍
(4):改變葯材的某些性狀,便於儲存和(或)制劑
(5):純凈葯材,以保證葯材質量和稱量准確
(6):矯臭矯味,便於服用
(7):引葯入經,便於定向用葯 凈選和加工和其目的
葯材在切制、炮炙、調配或制劑前,應選取規定的葯用部位,去除非葯用部位和雜質。常用挑選、篩選、風選、洗、漂等方法,去除附著混雜在葯材中的泥土、砂石、異物及霉敗物,以達到清潔葯物的目的,並可將大小不等的葯材篩選分開,以便分別進行炮製加工。通過去毛、去蘆、去心、去核、去頭足翅等加工處理,以達到去除非葯用部分的目的,如石韋刷去毛、人參去蘆、巴戟天去心、烏梅去核、斑蝥去頭足翅等。一些礦物、介殼、果實種子葯材如磁石、石決明、女貞子、蘇子等需要碾搗粉碎。某些質地松軟而呈絲條狀的葯物如竹茹、谷精草等須揉搓成團。有些葯物碾成絨狀,如麻黃碾絨、艾葉制絨等。有些葯物潤濕後,加輔料粘附於上,可加強治療作用,如硃砂拌茯神、青黛拌燈心草等。
凈選加工的目的:
1.除去泥沙雜質及蟲蛀霉變品。
2.除去非葯用部位。
3.區分療效不同的葯用部位。
4.將葯材分檔 5.簡單加工。
飲片切制和其目的
將凈選後的葯材用水處理軟化後,用一定的刀具切製成片、絲、段、塊等形狀的炮製工藝過程。飲片最初指為制備湯劑而切製成的片狀葯物,現泛指能調配處方而炮製成各種形狀的葯物。葯物切製成飲片後,易於提取其有效成分,容易粉碎加工,便於制備湯劑及其他制劑;在炮炙中易於與輔料結合,便於進一步加工炮炙;飲片純凈乾燥易於貯藏保管,體積小易於調劑;飲片易於顯露組織結構特徵,便於葯物鑒別。
飲片切制時,首先應根據葯材的特點及季節、溫度條件採用淋、洗、泡、漂、潤等不同水理法,使乾燥葯材吸收一定量的水分而軟化,並有彎曲法、指掐法、穿刺法、手捏法檢查水處理加工質量,習慣稱「看水頭」。既要防止水頭太過,以免有效成分流失過多,葯材太軟,也易於霉爛;又要防止水頭不足,葯材太硬,難於切制,以軟硬適中為宜。水處理後應根據葯材的自然狀況和炮炙、鑒別、醫療及飲片外觀的不同需要將其加工成一定類型。一般來說,質地緻密、堅實的葯材如檳榔、烏葯等切薄片(厚1~2毫米),全草類葯材如瞿麥、青蒿等宜切成段(長度10~15毫米),皮類葯材如陳皮、苦楝皮多切成細絲(寬2~3毫米),葉類葯材如荷葉、枇杷葉等多切成寬絲(寬5~10毫米)。切制方法主要有切、鎊、銼、劈等,視葯材質地及飲片加工類型的不同而定。葯材經水處理切制飲片後,含水量大,必須及時乾燥,才能保證飲片的質量。飲片乾燥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自然乾燥,即曬乾和陰干;二是人工乾燥,即採用直火式、蒸汽式、電熱式、紅外線式、微波式等機械乾燥設備進行乾燥。
飲片切制目的: 利於有效成分煎出。 利於炮炙。 利於調配和制劑。 利於鑒別。 利於貯存。 中葯炮製品是一個復雜的門類,根據中葯炮製的方法和工藝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幾個種類:
1、凈製品;2、切製品;3、炒製品;4、燙製品;5、煅製品;6、制炭品;7、蒸製品;8、燉製品;9、嬋製品;10、煮製品;11、酒製品;12、醋製品;13、鹽製品;14、薑汁炙品;15、蜜炙品;16、油炙品;17、水飛品;18、制霜品;19、煨製品;20、提凈品;21、干餾品;22、烘焙製品;23、發酵製品;24、發芽製品;25、復制製品;26、特殊製法製品,由於不同的臨床用葯的需要,對相應的炮製品的要求不同,無論任何一種炮製方法炮製出來的產品統稱炮製品。 (一)液體輔料
常規液體輔料:酒、醋、蜂蜜、食鹽水
葯汁液體輔料:甘草汁、吳茱萸汁、黑豆汁、薑汁、黃精汁等
特殊液體輔料:米泔水、膽汁、麻油、酥油、羊脂油、鱉血等
(二)固體輔料
礦物類固體輔料:白礬、滑石粉、河砂、石灰、黃土、灶心土等
食物類固體輔料:稻米、豆腐、蘿卜、麥麩等
動物類固體輔料:蛤粉等 清代醫家張叡的《修事指南》是中葯炮製的第三部專著,書中論述各種炮製方法的功能,「煅者去堅性,煨者取燥性,炒者取芳香之性,泡者去辛辣之性,蒸者取味足。」在中葯炮製理論方面多有發揮。
製法分類
修制:對葯物進行純凈 、粉碎和切制的處理方法。純凈是採用手工或機械挑、篩、簸、刷、刮等方法,去掉泥土雜質和非葯用部分,以達到清潔葯物的目的。粉碎是採用搗、碾、研、磨、銼等方法,改變葯物外形,使其符合調劑、制劑和其他炮製法的要求。切制是採用手工或機械切、鍘的方法,把葯物切成片、段、絲、塊等各種形狀,以便於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和葯物的調劑使用。
水制:用水或其他液體輔料處理葯材的方法。常用的水製法有漂洗、浸泡、悶潤等,目的是清潔葯物,軟化葯物,調整葯性。漂洗是將葯物置於寬水或長流水中,反復換水,以去掉腥味或鹽分。浸泡是將葯物置於水中浸濕立即取出,或將葯物置於清水或輔料葯液中,使水分滲入,葯材軟化,除去葯物毒性。悶潤是根據葯材質地的軟硬,用淋浸、洗潤、浸潤等方法,使葯物軟化,便於切制飲片。水飛是將研細的礦石類葯物,放入水中,提取上清部分再沉澱,如水飛硃砂、珍珠、爐甘石等,其目的是內服時更易吸收,外用時可以減少刺激性。
火制:將葯物經火加熱處理的方法。主要有炒、炙、煅、煨等方法。炒是將葯物置鍋中不斷翻動,炒至一定程度。有炒黃、炒焦、炒炭的不同。有便於粉碎加工,並緩和葯性的作用。炙是用液體輔料拌炒葯物,能改變葯性,增強療效,減少副作用。煅是將葯物用猛火直接或間接煅燒,使葯物易於粉碎,充分發揮療效。煨是用濕麵粉或濕紙包裹葯物,置熱火炭中加熱的方法,可減少烈性和副作用。
水火共制:用水又用火的炮製方法。主要有蒸、煮等。蒸是利用水蒸汽和隔水加熱葯物,有增強療效,緩和葯性的作用。煮是將水或液體輔料同葯物共同加熱,可增強療效,減低副作用。是將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立即取出,目的是在保存有效成分的前提下除去非葯用部分。 炒法
將凈選或切制後的葯物,置加熱容器內用不同的火力連續加熱,並不斷攪拌翻動至一定程度的炮製方法。又分清炒和加輔料炒兩大類。
①清炒法。即不加輔料的炒法。根據火力大小又分炒黃、炒焦、炒炭三種。炒黃是將葯物置於加熱容器內,用文火或中火炒至表面呈黃色,或較原色加深,或發泡鼓起,或種皮爆烈並透出固有的氣味。主要目的是增強療效,如炒蓮子肉可增強止瀉澀精的作用;緩和葯性、降低毒性,如炒牽牛子可降低毒性、緩和瀉下作用;炒後質脆,易於煎出有效成分,如胡蘆巴、王不留行等;炒制可破壞酶類,保存甙類有效成分,如槐花炒後可避免酶的作用,使其所含蘆丁分解,從而保持葯效。炒焦是將葯物置加熱容器內,用中火或武火加熱,不斷攪拌翻動,炒至葯物表面呈焦黃色或焦褐色,並有焦香氣味。主要目的是增強療效或緩和葯性,如山楂炒焦不僅減弱酸味,減少對胃的刺激,還可增強消脹止瀉止痢的功效。炒炭是將葯物置加熱容器內,用武火或中火加熱,不斷攪拌翻動,炒至表面呈焦黑色,內部焦黃或焦褐色。如大薊炒炭增強止血作用;乾薑炒炭或炮姜,葯性苦溫而澀,使其辛散溫中作用減弱,增加溫經止血的作用。
②加輔料炒法。將某種輔料放入鍋內加熱至規定程度,並投入葯物共同拌炒的方法。根據所加輔料的不同,可分為麩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滑石粉炒等。麩炒即葯物與麥麩同炒。主要目的是增強療效,如白術、山葯麩炒後增強其補脾益氣的作用;緩和葯性,如枳實麩炒後可緩和其破氣作用,免傷正氣;矯味矯臭,如麩炒僵蠶,可除其腥臭味。米炒即葯物與米同炒。主要目的是增強葯物健脾止瀉的作用,如米炒黨參;降低葯物的毒性、矯正不良氣味,如米炒紅娘子、斑蝥。土炒即葯物與灶心土同炒。主要目的是增強健脾止瀉的作用,如土炒山葯、白術。砂炒即葯物與砂同炒。主要目的是利於調劑和制劑,如狗脊、穿山甲等質地堅硬的葯材,砂炒後變得松軟酥脆,易於調劑、煎煮和粉碎;降低毒性,如砂炒馬錢子;矯味矯臭,如砂炒刺蝟皮;利於凈選,如砂炒馬錢子、骨碎補可去掉絨毛。蛤粉炒即葯物與蛤粉同炒。主要目的是使葯物質地酥脆,便於調劑和制劑,並有矯味及增強化痰的作用,如蛤粉炒阿膠。滑石粉炒即葯物與滑石粉同炒。主要目的是使葯材松泡酥脆,便於煎煮和粉碎,便於制劑和調劑,如滑石粉炒象皮、黃狗腎;降低毒性及矯正不良氣味,如滑石粉炒刺蝟皮、水蛭等。
炙法
將凈選或切制後的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體輔料拌炒,使輔料逐漸滲入葯物組織內部的炮製方法。根據所加輔料不同,炙法可分為酒炙、醋炙、鹽炙、姜炙、蜜炙、油炙等法。
①酒炙法。即將凈選或切制後的葯物加入一定量的酒拌炒。100千克葯物,用黃酒10~20千克,白酒減半。酒炙的目的是因酒能行葯勢,可改變葯性,引葯上行,如黃連主清胃腸濕火郁結,酒炙後可清上焦火熱;酒能行血脈,如川芎、牛膝等活血化瘀葯多用酒劑,有協同作用,可提高療效;酒炙起矯臭作用,具有腥臭味的葯物如烏梢蛇、蘄蛇等多用酒炙。
②醋炙法。即將凈選或切制後的葯物加入一定量米醋拌炒。100千克葯物,用米醋20~30千克,最多不超過50千克。醋炙的目的是引葯入肝,增強活血化瘀及舒肝止痛的作用,如乳香、沒葯、延胡索、五靈脂等活血化瘀止痛葯及柴胡、香附、青皮等疏肝解郁止痛葯均多用醋炒;降低毒性,如甘遂、大戟、芫花等峻下毒性強烈的葯物,均用醋炙;同時醋炙還有矯臭矯味的作用,如五靈脂、乳香、沒葯用醋炙即有矯味的用意,以便於服用。
③鹽炙法。即將凈選或切制後的葯物加入一定數量食鹽的水溶液拌炒。每100千克葯物,用食鹽2~3千克。鹽炙的目的是引葯下行入腎,增強療效,如杜仲、巴戟天、補骨脂鹽炙增加補腎作用,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鹽炙可增強療疝止痛的作用,知母、黃柏鹽炙可增強滋陰降火的作用。
④姜炙法。即將凈選或切制後的葯物加入一定量薑汁拌炒或煮制。100千克葯物,用生薑10千克壓汁或煮汁。姜炙的目的是制其寒性,增強止嘔作用,如姜炙黃連、姜炙竹茹、姜炙厚朴可緩和刺激咽喉的副作用,增強溫中化濕的作用。
⑤蜜炙法。即將凈選或切制後的葯物加入一定量的煉蜜拌炒。100千克葯物約用煉蜜25千克左右。蜂蜜加熱煉熟後稱煉蜜。蜜炙的目的是增強療效,如蜜炙百部、款冬花、紫菀等可以增強潤肺止咳的作用,蜜炙黃芪、甘草等可以增強補中益氣的作用;蜜炙麻黃可緩和發汗作用,增強潤肺止咳作用;蜜炙還可矯味,緩和刺激胃而引起嘔吐的副作用,如蜜炙馬兜鈴。⑥油炙法。即將凈選或切制後的葯物與一定量食用油脂共同加熱處理,又稱酥炙法。有羊脂油拌炒、植物油炸和油脂塗酥烘烤三種方法。如羊脂炙淫羊藿(每100千克淫羊藿用羊脂油20千克)。
煅法
將葯物直接放於無煙爐火中或適當的耐火容器內煅燒的炮製方法。可分為明煅法、煅淬法和悶煅法。
①明煅法。即將葯物直接放於爐火上或裝入適當耐火容器內進行高溫煅燒。目的是使葯物疏鬆或失去結晶水,便於粉碎及煎煮,如白礬、石決明等;增強葯物收斂作用,如牡蠣、赤石脂等。
②煅淬法。即將葯物按明煅法煅燒至紅透,趁熱投入一定量的淬液或冷水中,驟然冷卻,使之酥脆。煅淬的目的是改變葯物的理化性質,增強療效,減少副作用,除去不純成分,並使葯物酥脆而易於粉碎,利於煎出有效成分。如醋淬自然銅(每100千克自然銅用醋25~30千克)、醋淬代赭石、水淬爐甘石等。
③煅悶法。即葯物在高溫缺氧條件下煅燒成炭,又稱密閉煅、暗煅、扣鍋煅。目的是增強止血作用,如血餘炭、燈心炭;降低毒副作用,如煅乾漆。
蒸煮法
水火共制的炮製方法。使葯物由生變熟,從而改變某些性能以符合葯用要求。
①蒸法。即將凈選後的葯物加輔料(酒、醋等)或不加輔料裝入蒸制容器內隔水加熱至一定程度。目的是改變葯物性能,擴大使用范圍,如黑豆汁拌蒸何首烏製成首烏(100千克首烏片用黑豆10千克),黃酒拌生地黃遂成熟地黃(100千克生地黃,用黃酒30千克),可明顯增強滋補肝腎、滋陰益血的作用;減少毒副作用,如酒蒸黃精可免去生用刺激咽喉的毒副作用;酒蒸黃芩可阻止黃芩素酶解,利於保存葯效;清蒸桑螵蛸,可殺死蟲卵以利貯存;宣木瓜蒸後變軟宜於切片。
②煮法。即將葯物加入輔料或不加輔料放入鍋中(固體輔料需先搗碎),加適量清水同煮。目的是消除或降低葯物的毒性,如清水煮川烏、草烏,豆腐煮藤黃、硫黃等;而豆腐煮珍珠則可令其清潔,便於服用。
③即將凈選後的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暫時間後取出分離種皮,又稱水燙法。目的是在保存有效成分的前提下除去非葯用部分,如杏仁?後去掉杏仁皮;剝取不同葯用部分,如白扁豆?後使種仁及種皮分離,均作葯用。
復製法
將凈選後的葯物加入一種或數種輔料,按規定程序反復炮製的方法。目的是為增強葯效,如姜半夏,即半夏用清水浸漂後用姜、礬水共煮,再經切片乾燥而製成,增強了止嘔化痰的作用;改變葯性,如天南星用膽汁浸制後,其性味由辛溫變苦涼;半夏用清水浸漂後再用甘草、石灰水浸泡,然後洗凈、陰干,用時搗碎則稱法半夏,有降低毒性、增強葯效的作用。
發酵發芽法
藉助酶的作用使葯物發酵、發芽。
①發酵法。即葯物在一定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由於黴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葯物發泡生衣。目的是改變性能,產生新的治療作用,擴大葯物品種,如由杏仁、赤小豆、鮮青蒿、鮮蒼耳、鮮辣蓼、麵粉混合發酵而成的神曲,產生了行氣消食、健脾開胃的新功效,成為一種新葯物。
②發芽法。即成熟的果實或種子在一定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萌發幼芽,古稱櫱法。目的是改變或產生新的功效。如大麥生用,和胃止瀉利水;製成麥芽後可行氣消食,健脾開胃,回乳消脹。
其他製法
烘焙法。即將葯物用文火加熱使之充分乾燥。多用於虻蟲、蜈蚣等動物葯以達到降低毒性、便於粉碎的目的。
煨法。即將葯物用濕紙或濕麵包裹後置於滑石粉或麥麩中加熱,分別稱滑石煨、麥麩煨。目的是除去葯物中的部分揮發性及刺激性成分,以降低副作用,緩和葯性,增強療效。如肉豆蔻煨後可降低油質,免於滑腸,增強固腸止瀉作用。
制霜法。即葯物經過去油製成鬆散粉末,或析出細小結晶。目的是降低毒性,緩和葯性,消除副作用,如巴豆、千金子去油取霜可降低毒性,緩和瀉下作用;用西瓜和芒硝混裝瓦罐內封口於陰涼通風處,瓦罐外析出的白色結晶即西瓜霜,能增強消熱泄火、消腫止痛的作用。
提凈法。即將某些礦物葯進行溶解、過濾、重結晶處理而除去雜質。如芒硝與蘿卜、硇砂與米醋共煮,經溶解、過濾,收取結晶,均可達到純凈葯材,降低毒副作用的目的。
水飛法。即利用某些礦物葯的粗細粉末在水中有不同的懸浮性而分離。傾取細粉,目的是使葯物更加細膩和純凈,便於內服和外用,如水飛滑石、硃砂、雄黃等。
干餾法。即將葯物置於容器內或直接用火烤灼,不加水,使之產生液汁。目的是制備適合臨床需要的葯,如淡竹莖經火烤灼而流出的汁液即是竹瀝;蛋黃直接熬煉成蛋黃油;黑豆用砂壺密封置火爐上干餾而成黑豆餾油等。
⑧ 冷浸悶潤軟化方法適用於哪些種類的葯材,大小分檔的目的是
荊芥、薄荷、佩蘭、香薷、枇杷葉、陳皮,是為了防止有效成分的流失。
淋法即用水噴淋或澆淋葯物的軟化方法。淋法適用於軟化氣味芳香、質地疏鬆的全草、葉、果皮及有效成分易溶解流失的葯物。將葯材整齊垛放或攤開,用清水均勻噴淋或自上而下澆淋葯物,次數視質地而定,並需稍潤,以適合切制。
水處理是傳統的葯材軟化方法。根據植物葯的吸水性,採用自然或人工的方法,使葯物緩緩吸收水分,至其內外軟硬適度,達到軟化,以便於切制。在操作時要根據外界季節、氣候、溫度,葯材的品種、質地和吸水程度等客觀情況,選用適宜的軟化方法。每次軟化葯材要適量,以當日能夠切完為度,防止過夜變質。
⑨ 請問中葯水製法中的晾潤,蓋潤,伏潤,露潤,復潤,雙潤是什麼
露潤是指中葯炮製方法中的「潤」,又稱悶或伏。有淋潤、洗潤、泡潤、晾潤、浸潤、蓋潤、伏潤、露潤、包潤、復潤、雙潤等術語。使清水或其它液體徐徐入內,使葯材軟化,便於切制飲片。按復不復遮蓋物分為復潤、露潤。復潤就是表面復蓋濕麻袋等遮蓋物。露潤就是不覆蓋,讓葯材露在空氣中自然潤軟。
⑩ 中葯怎麼熬
中葯煎煮具體方法: 1、先用冷水(高出葯面少許)充分浸泡20~30分鍾,目的是使葯物完全滲透,煎煮時便於葯物有效成份溶解。
2、煎葯前,水不足時需再加水,以水高出葯面3--4厘米為易。
3、大火煮開後,再慢火(小火)使葯液保持較小沸騰即可。從煮開後算起,時間約20分鍾。
4、以上為頭煎,倒出煎好的葯液,再加冷水(等砂鍋稍冷卻後再加水,這樣砂鍋不易破裂。)量比頭煎時稍少,大火煮開,再小火煮約15分鍾即可。些為二煎。
5、頭煎、二煎葯液合起來(約300~500毫升),分數次溫服。
希望能幫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