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深圳市鵬海運電子數據交換有限公司的業務范圍
鵬海運的服務內容涵蓋深圳市海、陸、空各種運輸方式。海運方面,鵬海運以深圳港鹽田港區、蛇口港區、赤灣港區、媽灣港區為龍頭應用,向其夥伴船公司、船代等延伸;在航空運輸方面,以深圳機場物流園區、快件中心為龍頭應用向航空公司、快件公司、航空貨代延伸;同時,以華南國際集裝箱中心、前海物流園區、平湖物流園區為基礎形成了公路EDI信息服務基礎,以深圳鐵路北站為軸心,將服務延伸至倉儲、配送中心、運輸車輛、製造業、商貿企業等各個行業。
作為政府部門和企業電子申報的橋梁,鵬海運提供電子報關、電子報檢、電子備案合同、電子報稅、海事局電子申報等服務;結合物流運輸,提供平台增值服務、減少企業運作環節、提高政府服務效率,組建運量、運能網上交易市場,實現電子商務。研究、開發、推廣物流信息應用系統。同時,努力成為政府主管部門之間信息交換的橋梁及政府指定物流相關信息的發布站點,建立共享資料庫,為相關政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
主要運行的系統有:
電子數據交換系統(AMTRIX)
EDI-BOOKING項目
堆場ASP項目
深圳海事危險品報文EDI電子申報系統
深圳港鹽田港區海運空箱快速通關系統
深圳海關艙單電子數據預申報及備案系統
深圳市港口外堆場公共提還箱預約登記系統
交通部深圳港海運艙單數據採集系統
深圳市港口建設費徵收系統
海運集裝箱航線統計系統
聯網監管電子報關系統
出口加工區審批平台
物流與供應鏈系統
電子化支付系統
物流互動信息平台
B. 深圳港口有哪些
深圳港位於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南部,擁有蛇口、赤灣、媽灣、東角頭、鹽田、福永機場、沙魚涌、內河8個港區。
1、蛇口港
蛇口港是中國最大的轉運中心之一,位於廣東省深圳市蛇口半島南端,是華南地區重要的集散中心和中轉口岸。
(2)深圳港edi應用實例擴展閱讀:
深圳港位於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南部,珠江入海口伶仃洋東岸,毗鄰香港。世界上港口比較知名聞名,全市260公里的海岸線被九龍半島分割為東西兩大部分。
西部港區位於珠江入海口伶仃洋東岸,水深港闊,天然屏障良好,南距香港20海里,北至廣州60海里,經珠江水系可與珠江三角洲水網地區各市、縣相連,經香港暗士頓水道可達國內沿海及世界各地港口。
東部港區位於大鵬灣內,灣內水深—12至—14米,海面開闊,風平浪靜,是華南地區優良的天然港灣。
深圳港口的直接腹地為深圳市、惠州市、東莞市和珠江三角洲的部分地區,轉運腹地范圍包括京廣鐵路和京九鐵路沿線的湖北、湖南、江西、粵北、粵東、粵西和廣西的西江兩岸。
貨物以集裝箱為主,兼營化肥、糧食、飼料、糖、鋼材、水泥、木材、砂石、石油、煤炭、礦石等。
1999 年深圳外貿進出口總額突破 500 億美元大關,達 504 . 34 億美元:其中外貿出口 282 . 11 億美元,同比增長 6 . 9% 。深圳外貿出口額、進口額和進出口總額三項指標已連續七年位居全國大中城市之首。[1]
2003 年貨物吞吐量為 11220 萬噸,比 2002 年增長 28% ;集裝箱
吞吐量完成 1065 萬標准箱,同比增長 39 . 8% 。
深圳市港務局 1 月 5 日 公布的統計顯示, 2004 年深圳港貨物吞吐量達 1 . 35 億噸,增長 20 . 33% ,集裝箱吞吐量 1365 萬標准箱,增幅為 28 . 22% ,較上年凈增 300 萬標准箱,在世界港口中繼續位居第四。
至 2005 年,深圳港將建成 10 個集裝箱專用泊位,並開發建設銅鼓航道;至 2010 年,再規劃建設 10 個集裝箱專用泊位,同時開發建設大鏟灣集裝箱專用港區。
隨著深圳港的快速發展,深圳港不僅成為名副其實的華南地區集裝箱樞紐港,而且將通過與香港港口的優勢互補、互相促進,聯手構築亞太地區國際航運中心。
一、一般分類
(1)基本港(Base Port):
是運價表限定班輪公司的船一般要定期掛靠的港口。大多數為位於中心的較大口岸,港口設備條件比較好,貨載多而穩定。規定為基本港口就不再限制貨量。
運往基本港口的貨物一般均為直達運輸,無需中途轉船。但有時也因貨量太少,船方決定中途轉運,由船方自行安排,承擔轉船費用。按基本港口運費率向貨方收取運費,不得加收轉船附加費或直航附加費。並應簽發直達提單。
(2)非基本港(Non-Base Port):
凡基本港口以外的港口都稱為非基本港口。非基本港口一般除按基本港口收費外,還需另外加收轉船附加費。達到一定貨量時則改為加收直航附加費。
例如新幾內亞航線的侯尼阿臘港(HONIARA),便是索羅門群島的基本港口;而基埃塔港(KIETA),則是非基本港口。運往基埃塔港口的貨物運費率要在侯尼阿臘運費率的基礎上增加轉船附加費43.00美元(USD)/FT。
二、按位置分類
按所在位置可分為海岸港、河口港和內河港,海岸港和河口港統稱為海港。
(1)河口港
位於河流入海口或受潮汐影響的河口段內,可兼為海船和河船服務。一般有大城市作依託,水陸交通便利,內河水道往往深入內地廣闊的經濟腹地,承擔大量的貨流量,故世界上許多大港都建在河口附近,如鹿特丹港、倫敦港、紐約港、列寧格勒港、上海港等。
河口港的特點是,碼頭設施沿河岸布置,離海不遠而又不需建防波堤,如岸線長度不夠,可增設挖入式港池。
(2)海港
位於海岸、海灣或潟湖內,也有離開海岸建在深水海面上的。位於開敞海面岸邊或天然掩護不足的海灣內的港口,通常須修建相當規模的防波堤,如大連港、青島港、連雲港、基隆港、義大利的熱那亞港等。
供巨型油輪或礦石船靠泊的單點或多點系泊碼頭和島式碼頭屬於無掩護的外海海港,如利比亞的卜拉加港、黎巴嫩的西頓港等。瀉湖被天然沙嘴完全或部分隔開,開挖運河或拓寬、浚深航道後,可在潟湖岸邊建港,如廣西北海港。
也有完全靠天然掩護的大型海港,如東京港、香港港、澳大利亞的悉尼港等。
(3)河港
位於天然河流或人工運河上的港口,包括湖泊港和水庫港。湖泊港和水庫港水面寬闊,有時風浪較大,因此同海港有許多相似處,如往往需修建防波堤等。蘇聯古比雪夫、齊姆良斯克等大型水庫上的港口和中國洪澤湖上的小型港口均屬此類。
三、按地位分類
(1)國際性港
靠泊來自世界各國港口的船舶的港口稱為國際性港。如中國的上海港和大連港等、國外的鹿特丹和倫敦港等均屬於此類。
(2)國家性港
主要靠舶往來於國內港口的船舶的港口稱為國家性港。
(3)地區性港
主要靠泊往來於國內某一地區港口的船舶的港口稱為地區性港口
三、功能
港口歷來在一國的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運輸將全世界連成一片,而港口是運輸中的重要環節。世界上的發達國家一般都具有自己的海岸線和功能較為完善的港口。港口的功能可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1.物流服務功能。港口首先應該為船舶、汽車、火車、飛機、貨物、集裝箱提供中轉、裝卸和倉儲等綜合物流服務,尤其是提高多式聯運和流通加工的物流服務。
2.信息服務功能。現代港口不但應該為用戶提供市場決策的信息及其咨詢,而且還要建成電子數據交換(EDI)系統的增值服務網路,為客戶提供訂單管理、供應鏈控制等物流服務。
3.商業功能。港口的存在既是商品交流和內外貿存在的前提,又促進了它們的發展。現代港口應該為用戶提供方便的運輸、商貿和金融服務,如代理、保險、融資、貨代、船代、通關等。
4.產業功能。建立現代物流需要具有整合生產力要素功能的平台,港口作為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接軌點,已經實現從傳統貨流到人流、貨流、商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的全面大流通,是貨物、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的聚集點。
C. 深圳市鵬海運電子數據交換有限公司的發展歷程
1998年,深圳市集裝箱運輸EDI項目正式啟動。深圳市集裝箱運輸EDI項目按「政府推動,企業運作」的方式,成立深圳市鵬海運電子數據交換有限公司負責具體運作。
1999年,按照國家交通部的統一規劃,「深圳市集裝箱運輸EDI中心」更名為「深圳市交通運輸EDI信息網路中心」。
1999年,完成深圳各主要碼頭的上網工作,實現了船圖和箱動態信息EDI報文的傳送交換,同時,掛靠深圳港口所有國際班輪公司均接入EDI系統並正式投產。
2000年,深圳市確定現代物流業為支柱產業,要大力建設和完善物流業發展的政策平台、基礎設施平台、公共信息平台。
2001年8月,深圳市政府、深圳海關聯合推動深圳市加工貿易企業聯網監管工程。
2001年10月,深圳市政府召開專門會議,確定深圳市交通運輸EDI信息網路中心為深圳市現代物流信息網路技術中心。深圳市「十五」及2015年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確定了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設規劃,將EDI平台發展成為深圳市物流信息公共平台的目標。
2002年5月,深圳市現代物流信息網路平台建設工程被國家科技部確定為首批全國智能交通系統應用示範工程試點項目。
2002年,與深圳市海事局合作,啟動深圳海事執法系統信息化工程。
2003年,配合深圳海關完成了深圳出口加工區信息平台的建立。
2003年,與深圳海關及鹽田國際碼頭聯合開發的深圳海關推進空箱快速通關系統項目啟動。
2003年,海關總署和深圳市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推進建設深圳電子口岸平台。
2003年,作為市政府的授權代表參與建設深圳市電子口岸平台及其應用推廣機構。
2004年,與中國電子口岸深圳數據分中心、東方口岸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深圳南方電子口岸有限公司」;
2004年,研究開發「物流之星」 軟體系統,向供應鏈提供綜合電子化物流系統服務;
2005年,承擔深圳市物流辦、交通局的《深圳市物流信息公共平台構建方案研究》課題。
2006年,啟動策劃、建設海運業務綜合處理系統(即海商網項目),提供基於海運業務系統數據共享的綜合信息服務;
2007年,受深圳市交通局委託,承擔深圳港集裝箱港口建設費征費系統與相關單位之間的EDI數據傳輸和監控工作;
2008年,受深圳市交通局委託,承擔深圳港航線統計工作。
D. 09年中國大陸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排名
綜合競爭力成港口排行新標准 中國港口TOP10出爐 1月29日,中國國際海運網與大連海事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在北京聯合舉辦了「2006中國港口綜合競爭力指數排行榜說明會」,港口的綜合競爭力成為港口排行的新標准。 在過去的一年裡幾乎全面盈利的中國港口,迎來了新年裡的首次大盤點。上海港憑借自身的經濟實力,以及內銜長三角、南連珠三角、北接環渤海、西貫長江黃金水道,東扼釜山、仁川的區位優勢,成為中國及世界頭號國際大港,排名第一;深圳港的地理位置,投資結構為其帶來了顯著效益,名列第二,並被評為最具效益的港口;青島港、廣州港、天津港分列第三至五位,珠海港、海口港分列第二十四、五位,被評為環境友好型港口。 據大連海事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劉斌博士介紹,本次排名的依據是,將競爭力定義為港口企業在競爭的市場環境中為相關企業和行業提供質優價廉的服務的能力和機會,從而達到港口企業價值的最大化。根據邁克爾·波特的競爭優勢和薩繆爾遜的經濟學原理,劃分5個層次,設立13個指標,利用統計學軟體排序,從中國60個港口中,遴選出中國大陸最具競爭力的25大港口。其5個層次分別為:投資趨勢、吞吐量、港口作業能力、港口財務狀況和港口自然條件。而其中所包含的指標分別為:外商直接投資額、港口投資額、集裝箱吞吐量、貨物吞吐量、航線、裝卸率、橋吊、泊位、靠泊艘次、總資產、總利潤、吃水和區位優勢。名列前十的港口具體情況如下:最具國際化競爭力的港口:上海港 上海港名列第一。上海港在十三項指標中,優勢明顯。九項指標名列第一,兩項指標名列第二,「利潤額」指標名列第三,其劣勢在於「區位優勢」不足。2000億美元的國際貿易額、10億美元的外商港口投資,400家500強公司的湧入、440億元港口的整體上市、100多條國際航線打造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國際航運中心。外資、外貿、外商和國際航線都是上海港強有力的競爭優勢,上海港具有的國際競爭力是中國大陸其他港口所不具有的。因此,上海港是國際型港口,本榜單中唯一的國際性港口。最具效益競爭力的港口:深圳港 深圳港名列第二。在十三項指標中,競爭力最不佔優勢的是深圳港的貨物吞吐量,這一劣勢被深圳港強大的集裝箱吞吐量所彌補。集裝箱業務發展迅速,低成本、高效率的運營方式是深圳港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前提。深圳港依靠低廉的物流成本,快速有效的通關效率,港區間的有效競爭充分吸引了珠江三角洲產業區的貨源,增加了港口的有效利潤額。在單箱成本、單吊成本、單箱收費、效率和利潤形成核心競爭力。因此,深圳港是最具有效益的效益型港口。最具創新競爭力的港口:青島港 青島港名列第三。超過上半年領先的深圳港,成為「利潤額」單指標排行第一。青島港在本次排行中表現不俗——兩項指標排名第一,一項指標排名第二,五項指標排名第三,兩項指標排名第四。創新使青島港在相對弱勢的環境中頑強競爭,盡顯北方大港實力本色。技術上的創新使青島港在裝卸水平、電子化、信息化、EDI通關水平領先於同行業;管理上的創新使青島港創造了90名管理人員管理一個中國第三大港的神話,是青島港管理低成本、高效率的根本。因此,青島港是創新型港口。最具進取競爭力的港口:廣州港 廣州港名列第四。進取的廣州港在2006年下半年奮起直追,由上半年的第五名上升到年度排行榜的第四名,綜合競爭力提高。十三項指標中,廣州港「貨物吞吐量」排名第二,僅次於世界第一的上海港。此外,港口「航線數」、「靠泊艘次」、「港口橋吊數」、「集裝箱吞吐量」、「港口總資產」等單項指標均排在前五位,單項指標和整體實力都有所提高。廣州港不斷進取,不失時機地推動港口的發展。汽車、煤、油等貨物的運輸,捍衛了廣州港在珠江三角洲地區乃至全國的大港地位,對推動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廣州港是進取型港口。最具民營化競爭力的港口:寧波—舟山港 寧波港名列第五。與上半年排名相比,寧波——舟山港排名下降,跌至第五位。十三項指標中寧波港兩項指標排名第二,兩項指標排名第三,四項指標排名第四名名,一項指標排名第五,四項指標排名第六。該港利用自身優勢,沖破各種阻力,藉助民營資本市場,成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一部分。寧波港積極調整戰略目標,與舟山港強強聯手,建設「寧波——舟山」一體化工程。民營經濟所具有的信息靈、轉向快、效率高的特點在寧波港體現的淋漓盡致。因此,寧波港是民營型港口。最具政府支持競爭力的港口:天津港 天津港名列第六。2006年度排行與上半年排行相同。港口「總投資額」排名靠前,名列第二。「貨物吞吐量」、「外商投資額」名列第四,其他指標中,天津港共有七項指標排進前五。天津港經濟地理位置重要,是國家戰略型港口。濱海新區的不斷發展,為天津港提供強大的貨源支持;東疆保稅區自由港的試行又為天津港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充沛的人力資源,尤其是來自中南海的人力資源,使其競爭力保持昂揚的態勢。因此,天津港是最具政府支持型的港口。台海型港口:廈門港 廈門港名列第七。在十三項指標中,廈門港「泊位數」、「靠泊艘次」兩項指標排名前五,其它各項指標比較平均,均處於十名之內。走台海型發展路線的廈門港,任務鮮明,目標明確,對台貿易特色顯著,是大陸和台灣島開展三通的必經之地。特定時期,經濟讓位於政治,政治又促進經濟增長。廈門港的發展是台灣海峽兩岸經濟的晴雨表。因此,廈門港是台海型港口。保守型港口:大連港 大連港名列第八。綜合十三項指標中,大連港「總資產」指標第二位,大連市港口的規劃和建設處於探索階段。觀念落後、行為保守,缺乏市場意識是大連市港口的顯著特點。高投資、高財務費用、高管理費用與低投資回報率、低現金流、低利潤說明了大連港的投資與經營績效的狀態。雖在香港資本市場成功上市,但體量過小,龐大的存蓄資產未能上市。缺乏資本市場意識,資本運營技巧稚嫩,效果差。大連市在過去10里曾提出不同的發展戰略,從「不求最大、但求最佳」到「大大連「又到現在的「港航立市」。政策的不穩定性是大連港發展的硬傷。保守和迷茫是大連港落伍的重要原因。因此,大連港是保守型港口。爆發式增長的港口:連雲港港 連雲港港名列第九。在十三項指標中,連雲港港「港口吃水」排在前五,「港口總投資額」排在前十。其他各項指標均排在十名以後。集裝箱吞吐量保持40%以上增長,這得益於連雲港港的亞歐大陸橋的橋頭堡地位。連雲港在氧化鋁、鋁錠出口,膠合板、煤炭、焦炭進口和糧食等產品的裝卸擁有絕對優勢。2006年引起吞吐量井噴式地增長。因此,連雲港港是爆發式增長型港口。最具潛力的港口:營口港 營口港名列第十。各項指標都很平均,是營口港的一大特點。在建的20萬噸原油碼頭、鮁魚圈港區的整體規劃建設的完成,為營口港的發展提供了保證。以沈陽為中心的遼寧中部城市群經濟區的建設,帶動了營口港以及周邊地區臨港工業的發展。區位優勢造就的低物流運輸成本,使營口港在與大連港的博弈中搶佔了地利先機。2006年營口港貨物吞吐量0.94億噸,集裝箱超過百萬標箱。不斷創造輝煌是營口港作為潛力型港口發展的動力。因此,營口港是最具潛力型的港口。 摘自中國水運網
E. 港口有哪些組成部分
港口由水域和陸域所組成。水域通常包括進港航道、錨泊地和港池。陸域指港口供貨物裝卸、堆存、轉運和旅客集散之用的陸地面積。陸域上有進港陸上通道、碼頭前方裝卸作業區和港口後方區。
前方裝卸作業區供分配貨物,布置碼頭前沿鐵路、道路、裝卸機械設備和快速周轉貨物的倉庫或堆場(前方庫場)及候船大廳等之用。港口後方區供布置港內鐵路、道路、較長時間堆存貨物的倉庫或堆場、港口附屬設施以及行政、服務房屋等。
港口的功能:
1、物流服務功能。港口首先應該為船舶、汽車、火車、飛機、貨物、集裝箱提供中轉、裝卸和倉儲等綜合物流服務,尤其是提高多式聯運和流通加工的物流服務。
2、信息服務功能。現代港口不但應該為用戶提供市場決策的信息及其咨詢,而且還要建成電子數據交換(EDI)系統的增值服務網路,為客戶提供訂單管理、供應鏈控制等物流服務。
3、商業功能。港口的存在既是商品交流和內外貿存在的前提,又促進了它們的發展。現代港口應該為用戶提供方便的運輸、商貿和金融服務,如代理、保險、融資、貨代、船代、通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