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凈水問答 > 離子交換層析純化抗體

離子交換層析純化抗體

發布時間:2023-02-26 01:07:45

1. 單克隆抗體的純化技術操作步驟

從培養液或腹腔積液獲得的單克隆抗體,不需要純化即可應用於日常診斷或定性研究。如果用於免疫標記測定,須分離和純化。可用半飽和、飽和硫酸銨進行沉澱,進行初步濃縮和純化;可用親和層析法進一步純化。

一、腹水型單抗的純化

在單抗純化之前,一般均需對腹水進行預處理,目的是為了進一步除去細胞及其殘渣、小顆粒物質、以及脂肪滴等。常用的方法有二氧化硅吸附法和過濾離心法,以前者處理效果為佳,而且操作簡便。

1、二氧化硅吸附法

新鮮採集的腹水(或凍存的腹水),2000r/min 15分鍾,除去細胞成分(或凍存過程中形成的固體物質)等;取上層清亮的腹水,等量加入PH7.2巴比妥緩沖鹽水(VBS;0.004mol/L巴比妥,0.15mol/L NaCl,0.8mmol/L Mg2+,0.3mmol/L Ca2+)稀釋;然後以每10ml稀釋腹水中加150mg二氧化硅粉末,混勻,懸液在室溫孵育30分鍾,不時搖動;2000g離心20分鍾,脂質等通過該法除去,即可得澄清的腹水。

2、過濾離心法

用微孔濾膜過濾腹水,以除去較大的凝塊及脂肪滴;用10000g 15分鍾高速離心(4℃)除去細胞殘渣及小顆粒物質。

3、混合法

即上述兩法的組合,先將腹水高速離心,取上清液再用二氧化硅吸附處理。

二、單抗的粗提

1、硫酸銨沉澱法

(1)飽和硫酸銨溶液的配製

500g硫酸銨加入500ml蒸餾水中,加熱至完全溶解,室溫過夜,析出的結晶任其留在瓶中。臨用前取所需的量,用2mol/L NaOH調PH至7.8。

(2)鹽析

吸取10ml處理好的腹水移入小燒杯中,在攪拌下,滴加飽和硫酸銨溶液5.0ml;繼續緩慢攪拌30分鍾;10000r/min離心15分鍾;棄去上清液,沉澱物用1/3飽和度硫酸銨懸浮,攪拌作用30分鍾,同法離心;重復前一步1-2次;沉澱物溶於1.5ml PBS(0.01mol/L PH7.2)或Tris-HCl緩沖液中。

(3)脫鹽

常用柱層析或透析法。柱層析法是將鹽析樣品過Sephadex G-50層析柱,以PBS或Tris-HCl緩沖液作為平衡液和洗脫液,流速每分鍾1ml。第一個蛋白峰即為脫鹽的抗體溶液。透析法是將透析袋於2% NaHCO3,1mmol/L EDTA溶液中煮10分鍾,用蒸餾水清洗透析袋內外表面,再用蒸餾水煮透析袋10分鍾,冷至室溫即可使用(並可於0.2mol/L EDTA溶液中,4℃保存備用)。將鹽析樣品裝入透析袋中,對50-100倍體積的PBS或Tris-HCl緩沖液透析(4℃)12-24小時,其間更換5次透析液,用萘氏試劑(碘化汞11.5g,碘化鉀8g,加蒸餾水50ml,待溶解後,再加20% NaOH 50ml)檢測,直至透析外液無黃色物形成為止。

(4)蛋白質含量的測定

(Pr)(mg/ml)=(1.45×OD280-0.74×OD260)×稀釋倍數;或(Pr)=OD280×稀釋倍數/1.3

(5)分裝凍存備用

2、辛酸-硫酸銨沉澱法

該法簡單易行,適合於提純IgG1和IgG2b,但對IgG3和IgA的回收率及純化效果差。其主要步驟如下:取1份預處理過的腹水加2份0.06mol/L PH5.0醋酸緩沖液,用1mol/L HCl調PH至4.8;按每毫升稀釋腹水加11ul辛酸的比例,室溫攪拌下逐滴加入辛酸,於30分鍾內加完,4℃靜置2小時,取出15000g離心30分鍾,棄沉澱;上清經尼龍篩過濾(125um),加入1/10體積的0.01mol/L PBS,用1mol/L NaOH調PH至7.2;在4℃下加入飽和硫酸銨至45%飽和度,作用30分鍾,靜置1小時;10000g離心30分鍾,棄上清;沉澱溶於適量PBS(含137mmol/L NaCl,2.6mol/L KCl,0.2mmol/L EDTA)中,對50-100倍體積的PBS透析,4℃過夜,其間換水3次以上;取出10000g離心30分鍾,除去不溶性沉渣,測定蛋白質含量後,分裝,凍存備用。

3、優球蛋白沉澱法

該法適用於IgG3和IgM型單抗的提取,所獲製品的抗體活性幾乎保持不變,對IgG3單抗的回收率高於90%,對IgM單抗的回收率為40-90%不等。其操作步驟如下:取一定量的預處理過的腹水,先後加入NaCl和CaCl2,使各自的濃度分別達0.2mol/L和25mmol/L,隨之可見纖維蛋白的產生;經濾紙過濾後,濾液對100倍體積的去離子水透析,4℃ 8-15小時(若是IgG3單抗,也可室溫2小時),其間換水1-2次;取出後22000g離心30分鍾,棄上清;將沉澱溶於PH8.0 1mol/L NaCl,0.1mol/L Tris-HCl溶液中,重復上述的透析與離心;將沉澱的優球蛋白濃度調至5-10mg/ml,分裝凍存備用。

三、單抗純化的方法

單抗純化的方法有很多種,應根據具體單抗的特性和實驗條件選擇適宜的方法,常用的技術有DEAE離子交換層析柱、凝膠過濾法和親和層析法三種。

1、離子交換層析:

分離蛋白質是根據在一定pH 條件下,蛋白質所帶電荷不同而進行的分離方法。常用於蛋白質分離的離子交換劑有弱酸型的羧甲基纖維素(CM纖維素) 和弱鹼型的二乙基氨基乙基纖維素(DEAE纖維素)。前者為陽離子交換劑,後者為陰離子交換劑。

離子交換層析中,基質是由帶有電荷的樹脂或纖維素組成。帶有正電荷的稱之陰離子交換樹脂;而帶有負電荷的稱之陽離子樹脂。離子交換層析同樣可以用於蛋白質的分離純化。由於蛋白質也有等電點,當蛋白質處於不同的pH條件下,其帶電狀況也不同。陰離子交換基質結合帶有負電荷的蛋白質,所以這類蛋白質被留在柱子上,然後通過提高洗脫液中的鹽濃度等措施,將吸附在柱子上的蛋白質洗脫下來。結合較弱的蛋白質首先被洗脫下來。反之陽離子交換基質結合帶有正電荷的蛋白質,結合的蛋白可以通過逐步增加洗脫液中的鹽濃度或是提高洗脫液的pH值洗脫下來

2、凝膠過濾法:

一定型號的凝膠網孔大小一定,只允許相應大小的分子進入凝膠顆粒內部,大分子則被排阻在外。洗脫時,大分子隨洗脫液從顆粒間隙流下來,洗脫液體積小,小分子則在顆粒網狀結構中穿來穿去,歷程長,後洗脫下來,洗脫體積大。

缺點:從凝膠過濾的原理可知,蛋白質分子通過凝膠柱的速度(即洗脫體積的大小)並不直接取決於分子的質量,而是它的斯篤克半徑,利用凝膠過濾法測定蛋白質分子量時,標准蛋白質(已知分子量和斯篤克半徑)和待測蛋白質必須具有相同的分子形狀(接近球體),否則不能得到比較准確的分子量。分子形狀為線形的或與凝膠能發生吸附作用的蛋白質,則不能用此方法測定分子量。而且柱子成本比較高,整個實驗過程耗時很長。

3、免疫親和層析法:

是利用生物體內存在的抗原、抗體之間高度特異性的親和力進行分離的方法。親和層析的應用主要是生物大分子的分離、純化。利用抗原、抗體之間高特異的親和力而進行分離的方法又稱為免疫親和層析。例如將抗原結合於親和層析基質上,就可以從血清中分離其對應的抗體。在蛋白質工程菌發酵液中所需蛋白質的濃度通常較低。

用離子交換、凝膠過濾等方法都難於進行分離,而親和層析法則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將所需蛋白質作為抗原,經動物免疫後制備抗體,將抗體與適當基質偶聯形成親和吸附劑,就可以對發酵液中的所需蛋白質進行分離純化。

2. 抗原抗體反應的應用

(1)抗原:免疫動物是制備抗血清的第—步。免疫所用的抗原可用病毒、細菌或者其他蛋白質抗原,如果使用半抗原如小分子激素等,必須與大分子載體連接。抗原的用量視抗原種類及動物而異,—次注射小鼠可以少至幾個微克,免、羊甚至更大的動物每次注射的量就相應增加,從幾百μg/次至幾mg/次。
〔2)佐劑及乳化:佐劑可以幫助抗原在注射部位緩慢釋放,以增加免疫刺激的效果。佐劑有完全和不完全佐劑之分。完全佐劑加有滅活的分枝桿菌(如卡介苗)或棒狀桿菌。福氏佐劑可從試劑公司購買,也可用羊毛脂和石蠟油按1:2—4混合自行制備。佐劑與抗原按1:1的比例混合乳化為均勻的乳液,放置後不會發生油水分離。
(3)免疫動物:常用於制備抗血清的動物打豚鼠、家免、小鼠、大鼠等,如果大量生產可用動物羊、馬等,動物接受免疫的乳液量小鼠為1.0—2.0 mL,家兔為2—4mL。抗原免疫動物的途徑取決於動物種類、抗原特性和是否使用佐劑。腹腔注射(i.p),肌肉注射(i.m),皮內注射(i.d.)和皮下注射(s.c.)適合於任何抗原,這些途徑主要刺激局部淋巴結發生免疫應答,初次免疫和免疫加強注射均可使用。靜脈注射(i.v.)則只適合於可溶性抗原及分散的單細胞懸液,且不能使用佐劑,其誘發的免疫應答主要發生在脾臟。此外,在單克隆抗體制備時,亦可用脾臟直接注射或體外免疫方法,尤其對微量抗原比較實用。體外免疫方法也常用於人源單克隆抗體的制備。體外免疫時將脾細胞或外周血淋巴細胞(包括B細胞,T細胞及抗原遞呈細胞)與抗原一起作體外培養,然後再與骨髓瘤細胞融合。初次免疫後要經過2—3次以上的免疫加強以保證能形成較高水平的IgC抗體。兩次免疫注射之間的時間間隔,一般3—4周比較適合大部分動物,小動物可間隔10—14d,大動物則在2月左右。在免疫加強最後一次注射後的一周內採集抗血清,可獲得高水平的抗體。 (1)采血:加強免疫的動物2—3次後,可通過耳靜脈或眼球(小鼠)采血,進行抗血清效價測定。當效價達到理想的高度後,可以采血。采血方式可以從心臟直接取血,也可通過動脈放血。待血液凝固後用針筒或吸管吸取血清。
(2)抗血清的純化與保存:除抗體外血清中含有多種其他蛋白成分。為了避免這些蛋白質干擾抗體(免疫球蛋白)標記反應和抗原抗體反應,抗血清可經過純化以獲得單一的機體(常為IgG)組分。常用的純化IgG的方法為飽和硫酸胺鹽析和層析法。蛋白質在不同的鹽濃度的溶液中,其溶解度不一樣,鹽離子干擾蛋白質和水分子間氫鍵形成,因為水—鹽結合比水—蛋白質結合更穩定,蛋白質即可從溶液中沉澱出來。蛋白質分子越大,沉澱時所需鹽離子濃度越低。免疫球蛋白(Mr 1.5×105)比血清中主要蛋白質白蛋白(M r 6.7×104)的分子大得多,抗體在30%—50%飽和度的硫酸鹽中析出,而白蛋白需在70%—80%飽和度才析出,因此常用33%飽和度的硫酸胺純化血清中的IgG。鹽析時為了減少抗體變性,需在4℃進行,同時用pH8.0緩沖液稀釋抗血清,以減少蛋白濃度過高而發生共沉澱。銨鹽的溶解度不隨溫度變化而明顯改變,0℃和25℃僅差3%,而鈉鹽則相差5倍,因此常在低溫沉澱時用銨鹽,室溫沉澱用鈉鹽。銨鹽對抗體的標記反應(如FITC和biotin標記時)有一定的干擾作用。
鹽析法只能部分純化抗體,更高純度的抗體制劑可用層析法制備。IgM五聚體相對分子質量達9.7×10,比血清中任何其他蛋白都大,用分子篩層析很容易將其純化。IgG在PH 8.0時帶負電荷,能與DEAE纖維素上的陽離子結合,因此可用離子交換層析來純化IgG。IgG純化最常用的方法為親和層析。IgG與葡萄球菌A蛋白和鏈球菌G蛋白具合高度的親和性,可用這兩種蛋白質交聯親和層析柱將IgG純化。大部分IgG與蛋白A結合PH為8—9,洗脫PH為2—4;而與蛋白G的結合PH為5—7,洗脫PH為9—10。C蛋白更適合於IgG的純化,不但反應條件為溫和的弱酸性或弱鹼性,並且與IgG的結合力高於A蛋白。G蛋自能與大部分動物種類的IgG結合,而A蛋白對小鼠IgG1、大鼠IgG2b、人IgG3、馬和綿羊IgG結合力弱或不能結合G蛋白和A蛋白均不能與雞IgG結合。
抗血清或純化的抗體在低溫保存可維持活性數年,反復凍融使抗體很快失活,被細菌或黴菌污染的抗血清或IgG製品也易失去活性。稀釋的抗血清加入防腐劑疊氮化鈉和保護劑如BSA等可於4℃保存。長期保存常用等量甘油於—20℃以下冷藏。也可置於 50%飽和硫酸銨中4℃保存,還可以冷凍乾燥保存。 根據不同目的制備的抗血清,對其中所含抗體的濃度,特異性及免疫球蛋白種類的要求也不一樣。為了獲得質量和數量上合符要求的抗血清,在收集動物血清前必須對免疫效果進行檢測,對收獲後的抗血清也必須對—些參數進行分析,如效價、親和力及交叉反應等。根據不同的抗原性質選用合適的檢測方法。最常用的為免疫沉澱,ELISA,放射免疫等。
效價又稱滴度(titer),是常用於表達抗血清中特異性抗體相對含量的—個半定量指標,即在給定的條件下,結合—定量抗原的抗血清的稀釋度。抗血清經一系列稀釋後(如倍比稀釋)與定量的抗原反應,以能檢測抗血清最大稀釋倍數即為該抗血清的效價。不同的檢測方法測定同一種抗血清的效價,靈敏度不一樣,抗血清的效價也不一樣,如沉澱反應(瓊脂雙擴散)與ELISA二者的效價相差甚大,後者遠高於前者。放射免疫分析(RIA)常用於標記小分子抗原來檢測抗血清的效價。
親和力(affinity)表示抗血清與相應抗原的結合強度,是描述抗體持異性的重要指標,
常用親和常數K表示。親和常數K與抗原抗體反應的平衡常數有關:
抗體特異性與交叉反應:抗體是特異的。只與相應抗原反應。實際制備的抗體卻常有非特異性反應,這是因為抗原不純造成的。多組分抗原之間存在共同的抗原決定簇,或者兩個抗原決定簇結構類似能與同一抗體結合,均可出現抗體與異源抗原的交叉反應。用瓊脂雙擴散能簡便直觀地反映不同抗原與同一抗血清,或不同抗血清與同一抗原的交叉反應。 原理1:單克隆抗體(MAb)與抗血清(又稱多克隆抗體,PAb)最主要的區別是MAb為單一種B細胞克隆所產生的一種均一的免疫球蛋白分子。所以MAb是B細胞克隆的標志,是一種獨特型的抗體,它的特異性是針對一個抗原決定簇的。制備單克隆抗體不能用化學分離的方法從多克隆抗體中去分離純化得到它,而是用分離產生抗體的B細胞克隆的方法得到它。為了使B細胞克隆能在體外人工培養下長期存活並產生完全均一的MAb,G.KÖhler合Milstein於1975年創立了雜交瘤方法。所以制備單克隆抗體的技術又稱雜交瘤技術(hybredoma technique)。
雜交瘤技術的基本原理是用分泌抗體但不能長期培養的B細胞與能在體外長期培養並可低溫保存的腫瘤細胞進行雜交。篩選得到的雜交瘤細胞應該是既能分泌抗體又有瘤細胞的特性,可長期傳代培養,又可在液氮中保存的細胞。把這些細胞單克隆化,用單克隆化的雜交瘤細胞進行單克隆抗體的生產。
原理:最常用的單克隆抗體是小鼠的單抗,此外也有大鼠的和人源的單抗。人源單抗制備比較復雜。小鼠單抗的制備通常是使用Balb/c小鼠的B細胞和它的骨髓瘤細胞。大鼠的單抗制備通常用Lou/c大鼠及其骨髓瘤和Y3/AO大鼠及其骨髓瘤細胞。B細胞是從免疫動物的脾臟中分離出來的。動物免疫方法與抗血清制備相同,只是在制備脾臟前3d必須進行一次靜脈加強注射以保證得到的B細胞有旺盛的分泌抗體的活性。骨髓瘤細胞有許多細胞株是經過誘變和篩選得到的缺陷型。篩選的標準是①瘤細胞本身不產生抗體或者產生抗體的某種鏈,但不能分泌;②是次黃嘌呤鳥嘌呤核苷酸轉移酶(HGPRT)和胸腺嘧啶激酶(TK)的缺陷型。因為這種缺陷型的瘤細胞正常的核酸合成途徑被氨基喋吟(aminopterin)阻斷後,由於缺失這些酶,即使補充它的底物次黃嘌呤(H)和胸腺嘧啶(T),核酸合成的旁路也不能起到救援的作用,結果導致瘤細胞死亡(圖7—2)。而雜交瘤細胞因帶有B細胞的全套基因,在HAT存在的條件下藉助於HGPRT和TK的作用通過替代的核酸合成途徑能正常合成DNA和RNA。所以雜交瘤能正常地生長繁殖而被選擇出來。未被融合的游離的B細胞只能存活3d而後自行死亡。這就是用HAT培養基進行選擇的原理。 (1)融合:細胞雜交之前,要分別准備好脾臟的B細胞懸液和小鼠骨髓瘤細胞(如SP2/0—Agl4細胞株)。免疫後的小鼠脾臟在無菌條件下破碎,將B細胞懸浮在沒有血清的培養液中(通常使用RPMIl640商品配製),並洗滌3次去掉小鼠的血清。SP2/0細胞是用加有10%胎牛或小牛血清培養的,每天更換新鮮培養液使成為對數分裂期生長旺盛的細胞。細胞用RPMIl640洗滌2—3次,把兩種細胞合並在同—試管中,用50%的聚乙二醇(相對分子質量為1000—1500)作為融合劑,在37℃條件下融合l—2min。然後用1640培養液緩慢稀釋,然後除去PEG,將細胞分散至HAT選擇培養板中。電融合方法也可用於單克隆抗體制備,雖融合率較高,但一次融合的細胞數少,且需專門設備,故限制了其廣泛使用。融合時脾細胞和骨髓瘤細胞的比例在5:1—10:1均可獲得滿意結果,每次融合細胞數量在10—10較為合適。融合後的細胞在40或96孔板上的HAT培養液(RPMIl640含10%—20%胎牛或小牛血清和HAT)中37℃,5%CO2條件下培養。融合後的細胞懸液中只有脾細胞和骨髓瘤細胞形成的雜交瘤細胞能在HAT培養基中生長,其他形式的融合細胞均不能生長.未融合的細胞也不能在HAT培養液中生存。
在融合後的細胞培養過程中,飼養細胞(feeder cell)有助於雜交瘤細胞的生長。飼養細胞可用同種動物的腹腔細胞或胸腹細胞。腹腔細胞中的吞噬細胞能清除死亡細胞碎片。使背景更為清潔「干凈」。同時飼養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或活性物質有助於雜交瘤細胞的生長。現有商品「雜交瘤細胞生長因子」可用於替代飼養細胞。
(2)陽性雜交瘤細胞的篩選與單克降化:雜交細胞經約10—14d培養後,形成可用的細胞集落(克隆)。經過幾次更換培養液(HT培養液)後進行抗體活性檢測。常用的篩選槍測方法是ELISA和凝集試驗,前者常用於可溶性抗原,後者適用於細胞、細菌等表面抗原。此外,Dot-ELISA、免疫印跡及免疫熒光試驗均可用於雜交瘤細胞的篩選。
使許多細胞克隆混合生長的細胞分離為單個的細胞克隆的過程稱克隆化(colonization)最常用的單克隆化方法是有限稀釋法(limited dilution),即將混合細胞經稀釋後分裝於培養板上,使培養板的大部分孔中只出現一個細胞。為了確保抗體分泌細胞來源於單個細胞,克隆化過程可重復進行,稱為亞克隆化(subclonization)。除有限稀釋法外,熒光激活細胞分揀法(FACS)也用於雜交瘤細胞的克隆化過程。 產生特異性抗體的單克隆雜交瘤細胞株應立即擴大培養,以獲得足夠的細胞用於保存和生產可供應用的抗體。生產大量單克隆抗體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有3種:小鼠腹水制備、大瓶培養和中空纖維反應器,前者多用於實驗室制備,後二者適應於工廠化生產。
腹水制備:雜交骨髓瘤細胞在腹腔中定植,並產生大量腹水。選用與單克隆抗體制備所用相同的動物品系或者含有相同基因的Fl代雜交品系。雜交F1代品系更適合於腹水制備,如果用異源動物制備腹水時可選用無MHC限制性的裸鼠。用小鼠制備腹水時,先用礦物油或Pristane致敏,以抑制其免疫功能,利於腹水的形成。腹腔注射10—10個雜交瘤細胞,經過7—10 d後形成腹水。每隻小鼠可獲得3—5mL腹水,每mL含IgG抗體可達5—10mg。腹水中含有較多的雜蛋白和非特異性IgG,並且含有許多蛋白酶,易使抗體失活,因此腹水收集後應盡快純化,以防止降解。
大瓶培養:採用1000mL或更大的搖瓶培養。大瓶培養上清體積大,但抗體濃度低,給抗體純化帶來很大困難,消耗人力和培養液,增加生產成本。
中空纖維反應器:是比較經濟的單克隆抗體生產方法。該裝置由具有半透膜性質的成束的微孔纖維組成,雜交瘤細胞位於纖維外部的小量培養液中,培養液在纖維的微孔中循環,供給營養和帶走廢物,抗體大分子和小分子化合物被隔開。高密度的雜交瘤細胞能在此系統中維持數月,每天可產生數百毫克的抗體,抗體濃度高,體積小易於純化。
胎(小)牛血清一直是細胞培養所必須的,在單克隆抗體生產過程中培養液中的血清蛋白使抗體的純化增加了困難,近年開發的無血清培養技術已逐漸用於單克隆抗體的生產中。 小鼠的單克隆抗體蛋白應用於人體後,作為抗原能引起人的免疫應答,大大降低其生物活性,並可能導致變態反應。因此人源單克隆抗體在臨床治療上有廣泛應用前景,引起人們的普遍興趣。但是人單克隆抗體制備存在許多技術上和倫理上的障礙,如人雜交瘤細胞系不穩定,有些抗原不能對人進行人工免疫,人B細胞只能從外周血中分離而無法從脾臟取得等。盡管如此,一些人源單克隆抗體已經獲得,技術上也在逐步完善起來。
人的瘤細胞株U—266常用來與人外周血B細胞融合以獲得人源單克隆抗體。另一些淋巴母細胞抹(LCL)則來源於EB病毒轉化的淋巴細胞,如GMl500,W1—L2和ARH77等也用於雜交瘤細胞的制備。這些細胞系表現ED病毒核抗原(EBNA)陽性,且形成的雜交瘤細胞抗體的分泌水平不高。
獲得人單克隆抗體的另一方法是用EBV直接轉化某些抗體分泌細胞,使之成為「不死」的細胞在體外培養。EBV感染人B細胞後,病毒基因插入人B細胞基因組中,有1%的細胞轉化為「不死」的細胞。B細胞轉化可通過「病毒驅動」和「細胞驅動」兩種方法獲得。前者是將B細胞與分泌EBV的B95—8細胞系一同培養,後者則是與EBNA陽性的LCL細胞一同培養。「細胞驅動」轉化的B細胞比較穩定,抗體分泌能力也較強。
人淋巴母細胞系和人雜交瘤細胞較難獲得,人單克隆抗體也可以通過異源雜文的辦法制備,即將EBV轉化的B細胞與小鼠骨髓瘤細胞融合,將獲得的異源雜交瘤細胞再與免疫後的B細胞融合,得到人單克隆抗體分泌細胞,不產生自身免疫球蛋白,EBVA也是陰性。 抗體的化學修飾:
抗體Fc段用雙功能連接劑與熒光素,同位素,酶,發光化合物,稀土元素以及葯物,毒素等連接後,並不影響其Fab功能區與特異性抗原結合。根據交聯物的性質不同,標記的抗體可用作診斷試劑,也可作為葯物的定向載體,引導葯物或毒素到達抗原存在部位使葯物或使毒素發揮更有效的作用,即俗稱「生物導彈」。從而減少葯物、毒素、同位素、酶在腫瘤治療過程中引起嚴重的副作用,大大提高治療腫瘤的效果。
許多毒素如蓖麻毒素,白喉毒素,天花粉,紅豆毒素等均為蛋白質或糖蛋白,可用雙功能劑與抗體相連;嗎啡,前列腺素,氨甲喋吟,磷酸酯酶C等含有羧基能用碳二亞胺(EDC),混合酸酐法與抗體的氨基形成醯胺鍵;同樣,含脂肪胺的葯物如慶大雷素,阿黴素在水溶性EDC的作用下與抗體的羧基連接;而含芳香胺的葯物則先在低溫下與亞硝酸作用形成重氮化合物,再與抗體分子上的酪氨酸或組氨酸殘基形成偶氮鍵。總之通過抗體的化學修飾把抗體的特異性用到定向給葯和定位檢測上。 抗體基因文庫(antibody recombination library)是將不同的重鏈和輕鏈基因隨機組合,克隆到合適的表達載體中,在原核細胞表達不同的抗體,形成一個抗體庫,從這個抗體庫中,用抗原可以篩選到相應的抗體基因。抗體基因來源於雜交瘤細胞或動物B細胞(免疫或未免疫)的DNA和mRNA。
用質粒作為抗體文庫的載體,雖然也可能表達有活性的抗體分子或片段,但由線狀噬菌體表達更為方便有效。M13、fd、F1等噬菌體的外殼蛋白由5種蛋白組成:pⅢ、pⅥ、pⅦ、pⅧ和pⅨ。每種含量不一,其中pⅧ含量最多,每個噬菌體有2700個pⅧ亞基,其餘4種蛋白僅5個拷貝。增加噬菌體外殼蛋白的長度並不影響噬菌體的裝配,抗體以融合蛋白的形式表達於噬菌體表面。噬菌體表達質粒常用的有fd-CAT1、fd-tet-DOG1、PHEN1、pComb3和pComb3H等。抗體融合蛋白構建多用pⅢ和pⅧ,pⅧ拷貝數高,低親和力的抗體蛋白容易篩選出來。
在噬菌體表達抗體時,常常不表達完整的抗體分子,(因為CH2上不能進行糖基化)。根據不同的引物得到重鏈的VH或VHCH1區,輕鏈的VL或VLCL區。VL和VH兩個片段用一短肽作連接片段,形成單鏈可變區(single-chain fragment variable,scFv);VHCH1和VLCL兩片段則形成Fab片段。另外,單獨的VH和VL也能結合抗原,如果二者形成同源或異源二聚體(dAb),則穩定性和親和性明顯提高(圖7—4)。此外在抗體片段DNA末端加上一些功能蛋白(如鹼性磷酸酶和蛋白毒素)的基因,則表達的抗體就帶有一定生物活性功能片段,可用於檢測或治療。如果在抗體基因末端加上終止子(TAG)則表達的抗體片段是可溶性的,而不是結合在噬菌體表面。
用特異性抗原免疫的動物B細胞構建抗體的噬菌體文庫,抗體親和性高,用與免疫抗原不同的抗原篩選得到的抗體親和性普遍較低。可用模擬天然體細胞突變的方法來提高親和力。如混雜重組法,即將己獲得的輕鏈或重鏈的V片段切下,再克隆至隨機的文庫中的V區構成二級文庫,使H鏈和L鏈混雜,可以使抗體片段的親和性提高。利用PCR錯配將隨機突變引人至抗體的抗原結合區,也能提高對抗原的親和力。先用低親和力的載體在噬菌體的PⅧ表達,篩選後、將抗體基因片段PCR擴增轉至PⅢ上表達,可獲得高親和力的抗體片段。
抗體基因文庫有兩個優點,一是從不適合進行人工免疫的物種獲得單克隆抗體,如人源單克隆抗體;二是可快速方便獲得單克隆抗體。 將鼠源抗體的V區基因與人源抗體C區基因重組,獲得的嵌合抗體(chimericalantibody),可保留鼠抗體對抗原的高親和性,又減弱鼠源抗體對人的免疫原性,提高治療性抗體的效果。
重組的嵌合抗體基因轉化骨髓瘤細胞或中國地鼠卵細胞(CH0),可在其中表達。為了進一步地消除鼠抗體V區框架區(FW)的異源性,可實行CDR移植(CDR grafting),以獲得與鼠FW類似的人FW結構的嵌合抗體。
噬菌體表達的抗體僅含V區(scFv)或Fab片段,缺乏Fc區,使抗體的穩定性下降,半衰期縮短,與Fc受體結合功能也消失。因此在抗體功能片段的末端連接A蛋白、酶、細胞因子、CD4和毒素等分子,既可增加抗體片段的穩定性,又可發揮某些生物學活性功能。
用抗體基因工程方法獲得的抗體與效應分子交聯物比用化學交聯法具有優點:可以大量生產,不會因修飾作用影響抗體及效應分子的活性,效應分子還可根據需要進行改造。
此外在抗體片段的末端連接一段特異的雙親性螺旋(amphiphilic helixes)結構,如亮氨酸拉鏈結構(leucine zipper),可使單價的scFv或Fab片段在體內或體外形成穩定的雙分子聚合體,從而提高抗體片段的親和力。此法也可用於制備雙特異性抗體。 噬菌體表達的抗體片段常常是在原核細胞(E.coli)中完成。原核系統表達抗體片段產量
高,成本低,快速易於操作。但抗體片段在原核表達系統中不能進行CH2糖基化,從而影響抗體的活性。因此重組抗體基因片段可轉移至適合的骨髓瘤細胞系或哺乳動物細胞系(如CHO),甚至於植物細胞中表達,可以得到與淋巴細胞表達相同的抗體分子。免疫球蛋白IgA的重鏈和輕鏈及分泌片基因可以分別轉化不同的植株,將表達這些蛋白的植株進行有性雜交,在雜交後代中可以裝配成完整的IgA雙分子。以植物作為生物反應器進行抗體的表達已有許多成功的研究報道,與動物細胞相比更為經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抗體酶是抗原決定簇處於轉換態結構的抗體。因為轉換態分子極不穩定無法制備抗體,所以催化性抗體的獲得主要是通過設計穩定的轉換態的類似物作為半抗原,與載體蛋白交聯後,免疫動物,獲得針對半抗原的抗體,從中篩選具有催化活性的抗體。篩選催化性單克隆抗體所用的ELISA與篩選一般抗體的方法不完全一樣,應根據催化反應的特點而進行適當的修改。經典的方法是先篩選出與底物或半抗原結合的抗體,然後從中再篩選出有催化活力的抗體,這種方法費時費力。利用催化性抗體對底物的催化活性,對底物進行適當修飾,使催化反應的產物可直接表現抗體的催化活性,這樣可以簡化檢測步驟。
轉換態類似物半抗原的設計,必須了解催化反應的轉換態模型的結構特點。催化抗體的抗原結合位點上與轉換態互補的某些催化基團的形成,能穩定轉換態分子。此外有人把單克隆抗體分子用化學修飾方法引入一些活性基團,提高催化性抗體的催化與親和效率。應用噬菌體抗體文庫也可以篩選催化性抗體,可省去制備轉換態類似物的復雜過程,直接用底物從文庫中篩選有催化活性的抗體片段。如用半抗原免疫後制備的文庫或文庫經過多次混雜重組,則可以得到更高的親和力的催化性抗體。抗獨特型抗體也用於催化性抗體的制備,用酶作為抗原免疫小鼠獲得能夠封閉酶活性位點的單克隆抗體,將這個抗體用蛋白酶除去Fc片段,用Fab免疫其他品系的小鼠或家兔,得到的抗體具有相應的酶催化活性。
從理論上看,B細胞具有全套免疫球蛋白的多樣性的胚系基因,當然也包括有催化作用的自身抗體在內。然而1989年Paul W.首次報道了人體的一種能催化蛋白質水解的免疫球蛋白。它是—種自身抗體,能水解血管活性腸肽(vasoactive intenstinal peptide,VIP)的Glnl6—Met17鍵。用VIP作為抗原能得到有催化作用的單克隆抗體,也能催化Glnl6—Met17鍵。大約有17%的人有這種自身抗體酶,但患有氣喘的病人中該抗體與VIP的親和力比健康人高50倍。由於VIP是一種氣管鬆弛劑,因此有人認為這種VIP自身抗體的長期作用可能與氣喘的過敏應答有一定關系。由此推測除了人工設計催化抗體以及發現的自身催化抗體外,用篩選單抗的方法,也有可能找到所需要的催化抗體。

3. 離子交換層析和親和層析都可以用來分離所有的蛋白質嗎哪種的效果更好

這個你問的太籠統了,方法沒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適的

蛋白的分離純化無非是利用版目標蛋白和權別的蛋白不同進行分離,這包括分子量大小,電荷,極性等特性的不同,此外包括別的特性,特別是酶例如酶需要輔酶象蘋果酸 脫氫酶,或者底物,酶抑制劑,金屬離子等,那相對應的純化方法有凝膠過濾,離子交換,疏水層析,後面的可以分別把底物,酶抑制劑,金屬離子偶聯或鰲合到介質上做親和介質,而象果酸脫氫酶也可以用染料親和的辦法,因為染料的結構和NAD類似。糖蛋白可以用凝集素親和或者苯硼酸瓊脂糖親和分離等方法,總之要盡 量多知道目標蛋白的特性和了解各種分離的手段,就很容易找到最有效的分離純化的方法。

4. 五類免疫球蛋白分離純化的方法有何不同

一般選用2~3種,或同一方法反復進行2~3次。

鹽析法:在不同濃度的中性鹽中蛋白質會脫水,降低帶電電勢,親水性變為疏水性,分子間相互凝聚而沉澱(鹽析作用)。不同蛋白質鹽析所需中性鹽的濃度不同,故可分離不同蛋白質。常用中性鹽:硫酸銨分析純試劑。

離子交換層析法:利用不同的蛋白質在緩沖溶液中所帶電荷不同,與某一載體上的具有相反電荷的離子基團進行吸附,然後進行解脫,達到純化蛋白質目的。常用載體:纖維素DEAE,帶正電,吸附帶負電的Alb、α、β球蛋白。

凝膠過濾法:凝膠顆粒是網狀結構,當分子大小不同的混合物通過凝膠柱時,分子大的先下來,分子小的嵌入凝膠顆粒的網狀結構中後下來,從而將分子大小不同的物質分離開來,即為分子篩的作用。常用凝膠:葡聚糖凝膠、聚丙烯醯胺凝膠、瓊脂糖凝膠,分離Ig多用G150。

親和層析法:利用抗原抗體的結合具有特異性、可逆性,將純化抗原先交聯到載體(瓊脂糖珠)上,製成親和層析柱,當Ab(Ig)通過時,與抗原特異性結合在柱上,Ab中雜質流出。然後通過改變緩沖液 pH、離子強度,使Ab解脫下來。

5. 可溶性抗原提純中,哪種方法能得到純度最高的抗原

有以下五種提純方法:蛋白質純化方法屬於生物化學技術,本章只作較簡要介紹。
1、超速離心法
此法分離和純化抗原的原理是利用各顆粒在梯度液中沉降速度的不同,使具有不同沉降速度的顆粒處於不同密度梯度層內,達到彼此分離的目的。常用的密度梯度介質有蔗糖、甘油、CsCl等。
用超速離心或梯度密度離心分離和純化抗原時,除個別成分外,極難將某一抗原成分分離出來,故只用於少數大分子抗原的分離,如IgM、C1q,甲狀腺球蛋白等,以及一些比重較輕的抗原物質如載脂蛋白A、B等。多數的中、小分子量蛋白質採用此種方法很難純化。
2、選擇性沉澱法
其原理多根據各蛋白質理化特性的差異,採用各種沉澱劑或改變某些條件促使蛋白質抗原成分沉澱,從而達到純化的目的。zui常用的方法是鹽析沉澱法。
鹽析法的原理
蛋白質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取決於蛋白質分子表面離子周圍的水分子數目,亦即主要是由蛋白質分子外周親水基團與水形成水化膜的程度以及蛋白質分子帶有電荷的情況決定的。蛋白質溶液中加入中性鹽後,由於中性鹽與水分子的親和力大於蛋白質,致使蛋白質分子周圍的水化層減弱乃至消失。同時,中性鹽加入蛋白質溶液後由於離子強度發生改變,蛋白質表面的電荷大量被中和,更加導致蛋白質溶解度降低,使蛋白質分子之間聚集而沉澱。由於各種蛋白質在不同鹽濃度中的溶解度不同,不同飽和度的鹽溶液沉澱的蛋白質不同,從而使之從其他蛋白分離出來。zui常用的鹽溶液是33%~50%飽和度的硫酸銨。鹽析法簡單方便,可用於蛋白質抗原的粗提,丙種球蛋白的提取,蛋白質的濃縮等。鹽析法提純的抗原純度不高,只適用抗原的初步純化。
3、凝膠層析法
凝膠層析是利用分子篩作用對蛋白質進行分離。凝膠是具有三維空間多孔網狀結構的物質,經過適當的溶液平衡後,裝入層析柱。一種含有各種分子的樣品溶液緩慢地流經凝膠層析柱時,大分子物質不易進入凝膠顆粒的微孔,只能分布於顆粒之間,因此在洗脫時向下移動的速度較快,zui先被洗脫。小分子物質除了可在凝膠顆粒間隙中擴散外,還可以進入凝膠顆粒的微孔中,洗脫時向下移動的速度較慢,隨後被洗脫。因此,蛋白質分子按分子大小被分離。
4、離子交換層析法
離子交換層析的原理是利用一些帶離子基團的纖維素或凝膠,吸附交換帶相反電荷的蛋白質抗原。由於各種蛋白質的等電點不同,所帶的電荷量不同,與纖維素(或凝膠)結合的能力有差別。當梯度洗脫時,逐步增加流動相的離子強度,使加入的離子與蛋白質競爭纖維素上的電荷位置,從而使吸附的蛋白與離子交換劑解離。
在離子交換色譜技術中常用的離子交換劑有以下幾種
①具有離子交換基團的纖維素,如羧甲基(CM)纖維素、DEAE-纖維素
②具有離子交換基團的交聯葡聚糖、瓊脂糖和聚丙烯醯胺
③凝膠合成的高度交聯樹脂。
5、親和層析
親和層析是利用生物大分子的生物特異性,即生物大分子間所具有專一親和力而設計的層析技術。例如抗原和抗體、酶和酶抑制劑(或配體)、酶蛋白和輔酶、激素和受體、IgG和葡萄球菌蛋白A(SPA)等物質間具有一種特殊的親和力。例如提純IgG時,可將SPA吸附在一個惰性的固相基質(如Speharose 2B、4B、6B等)上,並制備成層析柱。當樣品流經層析柱時,待分離的IgG可與SPA發生特異性結合,其餘成分不能與之結合。將層析柱充分洗脫後,改變洗脫液的離子強度或pH值,IgG與固相基質上的SPA解離,收集洗脫液便可得到欲純化的IgG。
親和層析法純化蛋白質抗原的主要優點是純度高,簡單快捷,但成本較貴。
相關擴展:
細胞破碎
提取細胞的可溶性抗原,需將細胞破碎。根據細胞類型不同,選擇破碎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差異,現介紹幾種常用的細胞破碎方法。
1、酶處理法
溶菌酶、纖維素酶、蝸牛酶等在一定的條件能消化細菌和組織細胞。如溶菌酶對革蘭陽性菌的細胞壁有溶菌作用。酶處理法適用於多種微生物細胞的溶解,該方法具有作用條件溫和、內含物成分不易受到破壞、細胞壁損壞程度可以控制等特點。
2、凍融法
細胞主要因突然冷凍,細胞內冰晶的形成及胞內外溶劑濃度突然改變而破壞。其方法是將破碎的細胞置-15~-20℃冰箱內完全凍結,然後從冰箱取出,讓其在30~37℃中緩慢融化。如此反復兩次,大部分組織細胞及細胞內的顆粒可被破。此法適用於組織細胞,對微生物的細胞作用較差。
3、超聲破碎法
這是利用超聲波的機械振動而使細胞破碎的一種方法。由於超聲波發生時的空腔作用(cavitation),使液體局部減壓,引發液體內部流動,在漩渦生成與消失時,產生很大的壓力而使細胞破碎。超聲波所使用的頻率從1~20kHz不等。進行超聲破碎時,需間歇進行,避免長時間超聲產熱,導致抗原破壞。也可將超聲粉碎的細胞置於冰浴降溫。超聲破碎細胞,方法簡單,重復性較好,且節省時間。微生物和組織細胞的破碎,均可採用此方法。
4、表面活性劑處理法
在適當的溫度、pH及低離子強度的條件下,表面活性劑能與脂蛋白形成微泡,通過細胞膜的通透性改變使細胞溶解。常用的表面活性劑有十二烷基磺酸鈉(SDS陽離子型),新潔爾滅,Triton X-100等。如將大腸桿菌濕菌體1g,加入2%濃度的Triton X-100作用60min,可使絕大多數大腸桿菌的菌體裂解。此方法作用比較溫和。在提取核酸時,常用此法破碎細胞。

閱讀全文

與離子交換層析純化抗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酚醛樹脂生產企業 瀏覽:224
小飯店過濾池怎麼做 瀏覽:798
蒸餾是溫度降低 瀏覽:54
陶瓷微孔過濾磚參數 瀏覽:731
蒸餾水的通用名 瀏覽:619
精油蒸餾提純 瀏覽:552
工業廢水排口總排口排污口標志 瀏覽:5
凈水器辦理衛生許可證多少錢 瀏覽:910
污水廠調試申請單模板 瀏覽:230
榨汁機可以後配過濾網嗎 瀏覽:892
盛元陽光牌反滲透凈水器怎麼清洗 瀏覽:816
博迅電熱蒸餾水器使用 瀏覽:72
電廠冷卻塔廢水 瀏覽:970
供應二手陶氏反滲透膜 瀏覽:768
除垢器硅磷晶對人體有害嗎 瀏覽:855
廣東游泳池污水處理設備多少錢 瀏覽:329
eco系列反滲透膜 瀏覽:222
24目不銹鋼過濾網 瀏覽:113
怎麼把小米空氣凈化器和空調聯動 瀏覽:467
樹脂瓦頂漏雨維修方法 瀏覽: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