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潮汕功夫茶的杯子怎麼清洗更干凈呢
功夫茶是中國民間品茶的習俗。功夫茶最重要的的就是茶具,所以說對功夫茶具的清洗是更加重要的。對功夫茶使用的茶具來說,及時有效的清潔很尤為重要的。當我們每次喝完茶後記得把茶倒掉,然後進行一個徹底地清洗。除了徹底的清洗杯子的內外,而且還要長期地保持這樣清潔,這樣茶具就會自然的展現出一個明亮有光澤的狀態。
我們一定要養成喝完茶及時清洗這樣的習慣,不要讓用過的茶壺或者是茶杯不洗過夜。每天喝茶後及時清洗,如果茶壺和茶杯長時間沒有進行清洗,茶漬就會改變茶具的顏色。在這里也要注意提醒一下,隔夜的茶也是不要使用的。清洗和維護功夫茶具的方法其實並不是那麼難,它的關鍵點在於長期的堅持清潔。
⑵ 潮汕的功夫茶,為什麼會那麼講究沖泡過程呢
廣東鳳凰鎮,而鳳凰鎮就在潮州。在潮州我們看到,當地人泡茶一般只用一個蓋碗,配三個品茗杯,一般不用公道杯。那為什麼是三個杯,而不是兩個或四個杯呢?因為三個杯擺在一起,就是一個標準的「品」字啊!最後一步就是篩茶:講究「低篩」,這是潮州工夫茶的特有篩茶方法,茶杯先擺放整齊,茶壺嘴要貼近茶杯,然後就連續不停地把茶均勻地倒入在各個茶杯里,但是不能一次性注滿一杯,並且要把一壺茶都篩完才可。
不分雅趣,你會發現潮汕地區除了在他們家裡,在大街小巷都能看到他們在泡茶。潮汕的功夫茶更是被評為國家非遺項目,可見它不僅是他們生活的日常,而且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沿海一帶人們都十分喜歡飲茶,在廣東潮汕當地更是把茶做為了待客的最佳禮儀並加以完善,這不僅是因為茶在許多方面有著養生的作用更因為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說到潮汕茶的步驟得先提一提他們最講究的茶具。廣東潮汕工夫茶有別於其它喝茶方法也在於茶具上,一般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種。紅泥小火爐、茶盤、茶壺、茶洗、茶杯等等
⑶ 潮汕工夫茶的背景,我要做研究報告
【工夫茶簡介】:
工夫茶是潮汕一帶品茶的一種風尚,以其獨特、精細而聞名。所謂工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且操作時必須很「工夫」(精細的意思)。
工夫茶的基本特徵,可用一句話加以概括:用小壺、小杯沖沏烏龍茶。茶壺茶杯小不但可以使茶香不渙散,而且也是因為喝工夫茶往往不是為了解渴而是為了消遣、享受和作為迎賓敬客的重要手段。這一點外地人不知道往往很難理解,總怪異喝水幹嘛不用大一點的杯子。
【工夫茶的起源】:
據考證,工夫茶起源於宋代的茶俗,由於士人品茶講究理趣,追求品飲過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趨小巧精 致。
【工夫茶沖泡的考究】:
工夫茶在全國可謂最精緻、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峰。
工夫茶很講究選茶、用水、茶具、沖法和品味。茶葉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潔凈、甘醇,以山泉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盛茶器皿以江蘇宜興的硃砂泥製品為佳;瓷杯要選用細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講究「高沖低灑、刮沫淋蓋、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的手藝;品茶講究色、香、味外,還講究「喉底韻味」。
而飲茶程式、禮儀更是繁復。比如茶沖出來後,一般是沖茶者自己不先喝,請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且一般是順手勢先拿旁邊的一盅,最後的人才拿中間一盅,還有如果喝茶的過程,來了尊貴的客人,就得撤換茶葉重新沖茶。 【工夫茶的影響】:
工夫茶是潮汕家家戶戶幾乎不可缺少的必備品,幾乎家家戶戶都備有工夫茶具,工余之暇舉家品茶,有客到必待之工夫茶。而遍布世界的潮汕人也把工夫茶帶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在國內一些大城市的街邊店鋪如果看到裡面擺有工夫茶具,就可以判定一定是潮汕人開的店鋪了,而潮汕的學生到外地讀書也往往少不了帶茶具到學校沖。
工夫茶不但在潮汕地區非常盛行,也延及福建的漳州、泉州和梅州的豐順、大埔、梅縣等地。
潮州工夫茶(一)
在潮汕飲食文化中,工夫茶可以同潮州菜比肩齊名。許多外地人,是在潮州菜桌上見識了潮州工夫茶的。不管是因為口味不合而淺嘗輒止,還是津津有味地慢品細呷,這一小盞釅香的熱茶,總會給你留下深深的印象。不過,飯桌上的工夫茶,並沒有給你潮汕工夫茶的全貌。潮州工夫茶在中國茶藝之林一枝秀出,在於它的用器精細,沖飲程式講究,能夠將烏龍茶釅香的特色,淋漓盡致地顯示出來。工夫茶是潮汕人最喜好的飲品。在潮汕,幾乎家家戶戶都備有一副白瓷釉下彩工夫茶具:茶鼓上,四隻晶瑩的小瓷杯,一個白瓷蓋甌或者一柄紫砂陶壺。在裝飾豪華的客廳里,不失其精美;豆棚下蓮缸邊,配上一張小木桌,幾只竹椅頭,更顯得雅素。或家人閑聚,或賓客登門,沏上一泡雪片,殷勤一聲「食茶」,一種親切融洽的感覺,便漫上心頭。潮州工夫茶中,充滿著敬愛和諧的文化精神。
潮州人的這種工夫茶俗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工夫茶名稱的來歷
工夫茶的名稱,至遲在清代雍正年間就已經出現在文獻上。一開始,工夫茶是武夷岩茶的一種品牌,舉凡岩茶中製作精良者,都叫做工夫茶。
雍正十二年(1734),做過福建崇安縣令的陸廷燦在他所著的《續茶經》中,引用《隨見錄》,就說:
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岩茶,水邊者為洲茶。岩茶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 山者為上,南山者次之。兩山又以所產之岩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工夫之上,又有「小種」,則以樹為名,每株不過數兩,不可多得。
乾隆十八年(1753),劉靖的《片刻餘閑集》也談到:
岩茶中最高者曰老樹小種,次則小種,次則小種工夫,次則工夫花香, 次則名(草頭名)香......
岩茶何以名「工夫茶」?《續茶經》引用康熙五十六年(1717)王草堂的《茶說》,比較詳細地記載了武夷岩茶的製作過程,並與綠茶的製作比較:
茶采後,以竹筐勻鋪,架於風日中,名曰曬青。候其青色漸收,然後再 加炒焙。陽羨(山+介)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羅龍井,皆炒而不焙, 故其色純。獨武夷炒而兼焙,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 色。茶采而攤,攤而摝,香氣發越即炒,過時,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復 撿去其中老葉枝蒂,使之一色。釋超全詩雲,「如梅斯馥蘭斯馨」,「心閑 手敏工夫細」,形容殆盡矣。
陽羨(山+介)片,松羅龍井,都是綠茶的名品。陽羨茶出江蘇宜興,(山+介)片即羅(山+介)茶,出浙江長興,屬於蒸青類,製作時將採下的茶葉蒸過,碾焙而成。松羅茶出安徽休寧,龍井茶出浙江杭州,屬於炒青類,製作時先把茶葉用鐵鍋殺青,經反復揉炒而成。武夷岩茶是一種半發酵茶,它的製作過程,要經過攤、摝、炒、烘、撿幾道工序,其中最關鍵的工藝是摝。攤就是搖青,在室內將曬過的茶葉反復搖動,茶葉就在這個過程輕微發酵,葉邊帶紅,有香氣發出。這時,便可以入鍋炒,邊炒邊揉,最後用焙籠烘乾,就成了毛茶。再經過撿擇重焙,才成為可以銷售的「熟茶」。可見,武夷岩茶的製作,要比綠茶多好幾道工序。故爾,釋超全用「心閑手敏工夫細」來形容它。工夫茶的名稱,或即由於它的製作精良而起。工夫茶製作的精良,在光緒十二年(1886)郭柏蒼所著的《閩產錄異》卷一中有更為詳細的記述:
還有一種就名(草頭名)柯擇嫩芽,以指頭入鍋逐葉卷之,火候不精則 色黝而味焦,即泉漳台澎人所稱工夫茶。
武夷岩茶在明代已經成為名茶,17世紀初期開始遠銷歐洲,深受歡迎。清初,西洋番舶年年前來采購,岩茶供不應求,閩南茶工遂仿照岩茶工藝製作,世稱「溪茶」。曾經任過鄭成功幕僚的閩人阮(曰+文)的《安溪茶歌》,就寫到此事。潮州制茶仿效岩茶工藝,大約敢在這個時候。大約到嘉慶時,這類半發酵茶在市場上統稱烏龍茶,或者仍然沿用工夫茶的舊稱,以「工夫名種」為名。
清代乾隆嘉慶以來,閩台粵東的茶人在飲茶的實踐中,摸索出一種能夠充分顯示烏龍茶類釅香特色的小壺小杯、熱湯厚味的品飲形式,謂之「食工夫茶」。於是,工夫茶也就慢慢地由茶名演變為烏龍茶的一種品飲程式的指稱。
潮州工夫茶(二)
二、工夫茶品飲程式溯源
到唐代,中國人的飲茶,從生理上的需要發展為文化上的享受。享受飲茶的精神樂趣,也就更加註重茶的品味。品茶過程對用茶、用器與沖飲程式的講究,在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中已經有了系統的總結。宋元以後,飲茶風俗,代有所尚,用茶、用器與沖飲程式不免要有所變化。特別是到了明代,散條茶瀹飲成為時尚,與之相應,用器方面,茶甌配上了蓋子,成為一盞、一托、一蓋三器合一的蓋甌,茶壺茶杯的配套也出現了。於是,茶的品飲程式與唐宋相比,面貌一新。
散茶瀹飲,要求湯水溫度較高,才能使茶葉的味和香充分發揮。茶甌加蓋,就是為了有利於保溫。茶壺沏茶,即沏即飲,茶湯熱而味香發,比蓋甌又更為優越。明清兩代,宜興的紫砂茶壺,最為茶人所珍重。而壺形則講究小巧。生活在明清之交的馮可賓,在所著《(山+介)茶箋》中對茶壺有一段十分有趣的議論,說:
或問茶壺畢竟宜大宜小?茶壺以小為貴。每一客,壺一把,任自酌自飲 ,方為得趣。何也?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
茶壺小容易留香出味,原因正在便於保溫。而馮可賓似乎更注重茶人在品飲過程的》「得趣」,即文化上的享受。實際上,明代中後期,享受品茶的精神樂趣,已經成為士大夫出身的茶人們的共同追求。小壺沖沏的主張,在當時許多茶書中都可以讀到。例如,周高起以宜興紫砂陶壺為題材的《陽羨名(草頭名)壺系》就強調:
名(草頭名)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壺蓋宜盎不宜砥,湯力名( 草頭名)香,俾得團結氤氳,方為佳也。
俗諺雲,「少食多知味」,品飲的茶湯不求多,名(草頭名)壺宜小,茶杯也趨於小型化。明萬曆間羅廩著《茶解》,討論飲茶的器具,便說到茶甌「以小為佳,不必求古」。
總之,到了明代中後期,散茶瀹飲的需要,加上茶人飲茶的目的,是追求品味過程的「得趣」,這兩個原因,導致了小壺小杯、即沏即飲的品飲程式的產生。這種程式,最初運用於散條綠茶的品飲,但是一如馮可賓《(山+介)茶箋》所說,「施於他茶,亦無不可」。烏龍茶一般要等到新梢的頂端的幼葉已經開平,將上端二三片葉子一齊採摘,茶葉比較粗老,沖沏的時候對水溫的要求更高,採用小壺小杯的程式也更加適宜。
乾隆年間,用小壺小杯沖沏武夷茶的程式盛行於閩北、閩南。工夫茶的品飲方式實際上已經出現,只是還沒有把「工夫茶」作為這種品飲程式的名稱。乾隆二十七年(1762)修纂的福建漳州《龍溪縣志》最先記載了這種品飲程式,該書卷之十《風俗》篇說:
靈山寺茶,俗貴之。近則遠購武夷茶,以五月至,至則鬥茶。必以大彬 之壺,必以若深之杯,必以大壯之爐,扇必以琯溪之 ,盛必以竹之筐。凡 烹名(草頭名),以水為本,火候佐之。水以三叉河為上,惠民泉次之,龍 腰石泉又次之,余泉又次之。窮山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費,歲數千。
龍溪是漳州轄縣,治所在漳州府城。明末清初,武夷茶工多漳州人,這種茶俗的興起,或者與此有關。《縣志》這短短一段文字,既記茶具,又論用水,可以當做「簡明工夫茶經」讀,當時是否將這種品茶程式稱作「工夫茶」,則尚不得而知。二十多年後,袁枚中《隨園食單》「武夷茶」條中談到他在乾隆丙午(五十一年,1786)品飲武夷茶的經過:
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濃苦如飲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 寺諸處,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 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一 杯之後,再試一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
用小壺小杯沖沏武夷岩茶,嗅香試味,細吞慢嚼,姑不論砂銚泥爐、活泉響炭、松風蟹眼,個中情趣,已經和工夫茶享治之法相同,只是袁枚也還沒有提到「工夫茶」這一名目而已。更有意思的是,袁子才品嘗了小杯武夷茶之後,竟然不再「嫌其濃苦如飲葯」,反而「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
潮州工夫茶(三)
乾隆嘉慶之交,上述品茶方式流行到粵東,「工夫茶」也由茶名被借代而且成為這種品飲程式的名稱。最先把「工夫茶」作為一種品茶程式的名稱載諸文獻的,是俞蛟的《夢廠雜著.潮嘉風月》。俞蛟是浙江山陰人,乾隆五十八年至嘉慶五年(1793-1800)任廣東興寧典史,《潮嘉風月》所記載的大約是一段時間的聞見。俞氏說: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緻。爐形如截筒,高絕 約一尺二三寸,以細白泥為之。壺出宜興窯者最佳,圓體扁腹,努嘴曲柄,大 者可受半升許。杯、盤則花瓷居多,內外寫山水人物,極工緻,類非近代物, 然無款識,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爐及壺、盤各一,惟杯之數,同視客之多寡 。杯小而盤如滿月。此外尚有瓦鐺、棕墊、紙扇、竹夾,制皆朴雅。壺、盤與 杯,舊而佳者,貴如拱璧。尋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將泉水貯鐺,用細炭煮至 初沸,投閩茶於壺內沖之,蓋定復遍澆其上,然後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較 嚼梅花更為清絕。......蜀茶久不至矣,今舟中所尚者,惟武夷,極佳者每斤 需白鏹二枚。
這一段記載,對當時韓江六篷船上的飲茶習俗有很詳細的描繪。六篷船上所用的烹茶器具,有泥爐、瓦鐺(砂銚)、宜興紫砂陶壺、花瓷小茶杯和茶盤,還有墊茶用的棕墊、煽火用的紙扇和夾木炭用的竹夾,茶具已相當齊備。茶葉用福建茶,尤尚武夷茶,以及投茶、沖泡、淋罐、篩茶、品呷等程式,也和今天相同。作為品飲程式的工夫茶至遲到這個時候已經名實具存了。
不過,當時工夫茶並不只流行於潮州。《潮嘉風月》所記六篷船主人,往來韓江上下,有的是梅州人,有的是興寧人,並不都是潮州籍。道光以後,閩南的工夫茶俗也仍然十分流行。道光十二年(1832)修《夏門志》卷十五《風俗記》載:
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壺必曰孟公壺,杯必曰若深杯。 茶葉重一兩,價有 貴至四五番錢者。文火煎之,如啜酒然。以餉客,客必辨其香味而細啜之,否 則相為嗤笑。名曰工夫茶,或曰君謨茶之訛。彼誇此竟,遂有鬥茶之舉。有其 癖者,不能自己。甚有士子終歲課讀,所入不足以供茶費,亦嘗試之,殊覺悶 人。雖無傷於雅,尚何忍以有用工夫,而棄之於無益之茶也。
施鴻保《閩雜記》也說:
漳泉各屬,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壺有小如胡桃者,曰孟公壺,杯極小 者名若深杯。茶以武夷小種為尚,有一兩值番錢數圓者。飲必細啜久咀,否則 相為嗤笑。予在友黃玉懷明府言,下府水性寒,多飲傷人,故尚此茶,以其飲 不多而渴易解也。
《閩雜記》中多記道咸間事,此條所述,應該也在這一時間。實際上,一直到今天,閩南人嗜工夫茶的也還不少。
況且,潮人飲茶也並非從來就採用工夫茶的品飲程式。
三、潮人飲茶的歷史
潮人飲茶的歷史,今天只能從文獻上去尋考了。
宋代以前,潮州文獻闕略,潮人飲茶與否,茫然無征。宋代飲茶的風氣很盛,建茶崛起,又有許多閩人到潮州當官,飲茶的風氣自然容易濡染到潮州。
潮州市金山南麓,殘留著一處宋代摩崖石刻,刻著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知州王漢的《金城山詩》,其中有「茶灶香龕平」的句子。茶灶是烹茶煮水用的火爐,這是現在可以見到的潮州茶事的最早記錄。元豐三年到七年(1080-1084)間,蘇東坡在黃州,他的好友、潮州名士吳復古送給他一些建茶。東坡有《答吳子野》書道謝,說:「寄惠建名(草頭名)數種,皆佳絕。彼土自難得茶,更蒙輟惠,慚悚。」吳復古所送的建茶,都絕好,可見潮州文士中,也有能品茶的。「彼土自難得茶」是因為那時潮州不產茶,「無採茶之戶,無販茶之商」(《永樂大典》卷5343《潮州府.稅課》引《三陽圖志》)。因而,那時飲茶的風氣,恐怕只能在潮州文士中蔓延,而很難影響到一般百姓。
潮州工夫茶(四)
四、潮州工夫茶馳名的原因
用小壺小杯沖沏烏龍茶類的「工夫茶」,本來是在閩、台、潮汕各地都很流行的茶俗。不過,現在許多茶人,習慣把這種品茶方式稱作「潮汕工夫茶」;許多研究茶文化的著作講到工夫茶,也經常舉潮汕工夫茶做例子。為什麼潮汕地區的品茶習俗會被視為工夫茶品飲藝術的代表,而在中國茶藝之林一枝秀出呢?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商業的推動,二是文人的潤色。
清代乾隆嘉慶以後,潮汕的商業十分發達。乾嘉之交的潮州,一如俞蛟《潮嘉風月》所載,物產珍奇,商旅輻輳,「儼然自成都會」。工夫茶藝的傳入潮州,與這種繁榮的商業活動有很大的關系。嘉慶十三年(1808)《崇安縣志》卷之一《風俗》有這樣一段記載:
茶市之盛,星渚為最。初春後,筐盈於山,擔屬於路。負販之輩,江西、 汀州及興、泉人為多,而貿易於姑蘇、廈門及粵東諸處者,亦不盡皆土著。
崇安是武夷岩茶的產地,粵東應該是指廣東東部的潮梅循三州(包括今天的汕頭、潮州、揭陽、梅州、汕尾數市)。根據這條記載,嘉慶初已經有粵東商人進行茶葉貿易。而《潮嘉風月》說六篷船中喜用武夷茶,則粵東工夫茶俗的形成,必定與這種貿易有關。這兩書的記載正可以互相印證。 到了明代,情況似乎已經很不一樣。明代嘉靖四十五年(1566)刊刻的《荔鏡記》、萬曆九年(1581)刊刻的《荔枝記》和相傳也是萬曆年間刊刻的《金花女》附刻的《蘇六娘》,搬演的都是潮州本地故事。戲文中有許多情節,寫到當時潮州民間的茶事。請看下面幾個例子。
《荔鏡記》第22出《梳妝意懶》,益春有一段潮腔唱詞:
十八年前在深房,盆水茶湯是你捧。
這兩段文字說明,至遲到明代中期以後,茶在潮州民間生活中,已經成為日常家居必備的飲品。
以茶待客的習俗也已經形成,有《蘇六娘》中《六娘出嫁》一節,蘇媽叮囑女兒的唱詞為證:
你油鹽醬醋須看理,人來客往檳榔茶。
檳榔是待客的禮果,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說:「粵人最重檳榔,以為禮果,款客必先擎進。」唱詞中檳榔與茶相提並論,可見茶也用於敬客。潮諺雲:「過門是客。」對方不論是什麼身份,只要進了家門,都會有茶招待。《荔枝記》第8出,寫李婆婆到黃家說親,黃父讓家人小七接待:
(公白)原來正是媒姨,老漢失接。小七,端椅坐,計茶食。
《蘇六娘》中也有類似情節。林婆到蘇家做媒,蘇媽見了,連忙招呼:
(末)原來正是林婆,請坐,討茶來食。
這是請媒婆喝茶。《荔鏡記》第19出《打破寶鏡》寫陳三到五娘家磨鏡,益春請他喝茶:
(貼)人客,茶請你。
(生)只茶是乜人使你捧來?
《荔枝記》第17出,這個情節寫得更加具體:
(春白)師父,師父鍾茶待恁。
(生白)小妹,阮做工夫人,夭有茶食?
(春白)阮只處見貴客來,都有茶食。
這是請做工的工匠喝茶。可見,當時潮州民間社會茶事已經十分普及。
不過,明代潮人飲茶,烹治方法還不很講究。正統七年(1422)潮陽教諭周泰《治平寺》詩有「僧童煮名(草頭名)燒紅葉,遊客題詩掃綠苔」句,就講到燒葉烹茶。如果說「燒紅葉」是為了同「掃綠苔」對偶的修辭文字,不一定是寫實,那麼,嘉靖二十年(1541)前後林大軟《齋居》詩「掃葉烹茶坐復行,孤吟照月又三更」所寫的,就切切實實反映了明代士大夫飲茶時追求的那種野趣。
野趣是有了,但烹治之法實在還未見功夫。
清代前期,工夫茶似乎還未曾在潮州流行。乾隆十年(1745)《普寧縣志》卷十《藝文志》中,收錄主纂者、縣令蕭麟趾的《慧花岩品泉論》,其中有品茶慧花岩的一段描寫:
因就泉設茶具,依活水法烹之,松風既清,蟹眼旋起,取陽羨春芽,浮碧碗 中,味果帶甘,而清冽更勝。
蕭縣令品茶,茶取陽羨,器用蓋碗,雖然也很講究,但畢竟不是工夫茶。從上面引用過的《潮嘉風月》看,要到乾隆嘉慶之交,工夫茶的品飲程式才在潮州出現。光緒十年(1884)稍前,江都張心泰來粵,有《粵游小記》,其中寫到:
潮郡尤尚工夫茶,有大焙、小焙、小種、名種、奇種、烏龍等名色,大抵 色香味三者兼全。以鼎臣制胡桃大之宜興壺,若深制寸許之杯,用欖核炭煎湯 ,乍沸泡如蟹眼時,以之瀹名(草頭名),味尤香美。甚有酷嗜破產者。
是則光緒時品飲工夫茶在潮汕已經開始成為習尚。
潮州工夫茶(五)
從這一時期開始,潮汕民間海外貿易日益活躍。到汕頭開埠後,茶葉成為大宗貿易項目之一。光緒十一年到十五年(1885-1890),由汕頭海關出口的茶葉,每年接近1萬司馬擔,是銷往國外價值額最高的貨物。這些茶葉除了小部分潮汕自產的之外,多數是由商人們從武夷、安溪采辦的。清末經營茶業並在武夷擁有茶園和茶店的潮州商人,有汕頭李湖山、潮州楊瑤珍等。一直到抗戰前,仍有很多潮汕商人在福建和台灣經營茶業。連橫《台灣通史》就說:
夫烏龍茶為台北獨得風味,售之美國,銷途日廣。自是以來,茶業大興 ,歲可值銀二百數十萬圓。廈汕商人之來者,設茶行二三十家,茶工亦多安 溪人,春至夏返。
民國十八年(1929)修《建甌縣志》卷二十五《實業》「烏龍茶」條也記載:
近今廣潮幫來采辦者,不下數十號。市場在城內及東區之東峰屯、南區 之南雅口。出產倍於水仙,年以數萬箱計(箱有大斗及二五箱之別,二五箱 以三十斤為量,大斗倍之)。
潮商采辦的茶葉,大多銷往香港海外,也有部分在潮汕本地銷售。有人統計,前揭陽縣解放前平均每月銷售茶葉萬余斤,基本上都是建茶。茶商的經營活動無疑推動了工夫茶品飲的普及和潮汕工夫茶俗的形成。
乾嘉以來,潮汕人經商蔚為風氣,海內外各大埠頭,都有潮汕人的足跡。潮汕人經營的鋪戶,一般都備有工夫茶待客,以廣結人緣。幾多南來北往客,便因此而見識了工夫茶。梁實秋先生在一篇回憶潮汕籍著名學者黃際遇先生的文字中寫道:
我們在青島的朋友,在酒中八仙之稱,先生實其中佼佼者。三十斤的花 雕一壇,一夕罄盡,往往尚人余興。隨先生到其熟悉之潮州幫的貿易商號, 排闥而入,直趨後廳,可以一榻橫陳,吞煙吐霧,有佼童兮,伺候茶水,小 壺小盞,真正的工夫茶。
梁先生殆因此有這樣的印象:
潮汕一帶的人沒有不講究喝茶的,我們享用的起碼是「大紅袍」、「水 仙」之類。
潮州商人的經營活動,使工夫茶藝擴散到更加廣闊的地域。而潮汕地區的品茶習俗,也因此被視為工夫茶品飲藝術的代表。
大抵一種日常生活行為的藝術化,免不了要經歷一個總結和潤色的過程。從陸羽《茶經》開始,歷代文士騷人留下大量的茶書、茶文和茶詩,使後人得以了解中國茶藝的燦爛和中國茶道的精博。潮汕地區的品茶習俗被視為工夫茶品飲藝術的代表,文化人的潤色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上面已經介紹過,用小壺小杯沖沏烏龍茶的茶俗形成以後,有不少地方誌書、文人筆記對它進行描述和總結,並名之曰「工夫茶」。大概是由於寫作體例的限制,這些描述和總結十分簡略而不成系統。
第一個系統地對工夫茶俗進行總結和潤色,並能夠發其精蘊的,是潮籍學者翁輝東。他有油印本《潮州茶經——工夫茶》行世,據作者自序,寫作時間是1957年。作者系統地記述的潮汕工夫茶的用茶,取水,掌火,茶具和烹治程式。基本內容如下:1.用茶,「潮人所嗜,在產區則為武夷、安溪,在品種則為奇各、鐵觀音。」2.取水,「山水為一,江水為中,井水其下」,對烹茶用水的講究,只沿用《茶經》的說法。3.掌火,明代茶書已有「活火」的說法,潮人煎茶,選用炭火則更加講究。4.羅列潮人常用茶具,對茶壺、蓋甌、茶杯的介紹最詳細,其他如茶洗、茶盤、茶墊、水瓶、水缽、龍缸、砂銚、羽扇等等,也述其形制用法。5.翁氏認為,「工夫茶之收功,全在烹法」,所以對工夫茶的烹治程式,分治器、納茶、候湯、沖點、刮沫、淋罐、燙杯、灑茶八事詳加說明。這篇文章將潮州工夫茶俗最基本的特色概括了。
此後40年,又出現不少介紹潮州工夫茶的著作。伍羽的《說潮汕工夫茶》在香港《文匯報》刊登,馬風的《功夫茶》收入《潮汕文化叢談》在新加坡出版,使潮汕工夫茶名揚海外。張華雲的《潮汕工夫茶道》,陳香白的《潮汕工夫茶與儒家思想》,努力發掘潮州工夫茶的文化精神。曾楚楠的《潮汕工夫茶芻議》,黃光武的《工夫茶與工夫茶道》,更注重對潮汕工夫茶歷史的探討。
幾十年來,潮汕工夫茶俗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從器具到烹治程式都刪繁就簡,不再是舊日狀貌。文人的總結和潤色,並不能對這種生活習俗有規范和提高的作用。但是,這些總結和潤色,卻使得潮汕的茶俗遐邇聞名,以至一提起工夫茶,總要舉潮汕茶俗為例,對孟臣罐、若深甌,對「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津津樂道。
先是經商業的推動,後又加文人的潤色,「潮汕工夫茶」終於成為流行於閩南粵東一帶的、用小壺小杯沖沏烏龍茶的品茶習俗的代表。
⑷ 潮汕功夫茶如何泡
潮汕功夫茶如何泡
潮汕功夫茶如何泡,泡茶一直是一門獨特的絕技,很多地方都有飲茶的習慣,尤其是廣東這邊基本每家都會備上一套茶具,飲茶是他們生活上的習慣,下面來了解一下潮汕功夫茶如何泡。
潮汕功夫茶在沖泡時最好選擇安溪鐵觀音或者武夷山岩茶,沖泡的茶具最好選擇紫砂茶具,還要准備電爐或酒精爐以及茶茶和茶海等全套的功夫茶茶具。准備好茶具,以後還要准備泡茶用的水,他喜歡水質較軟的水,最好使用礦泉水或者天然山泉水,把它放在水壺中加熱燒開,燒好以後直接泡茶。
潮汕功夫茶的沖泡步驟
1、潮汕功夫茶在沖泡時要先准備好燒水用的壺和爐具,然後要准備好泡茶用的功夫茶具,把准備好的'礦泉水直接放在水壺中,放在風爐或者酒精爐上加熱燒開,再用開水沖燙准備好的茶具,把茶具清洗干凈,並讓它們溫度升高。
2、把准備好的茶葉放在賞茶盤中,觀賞茶葉的外形並品為茶葉的自然香氣,然後把准備好的蓋板茶具放在碗托上,再取適量茶葉,直接放在蓋碗中,從高處讓開水注入到蓋板中,沖水時要一氣呵成,不能斷續水沖到茶具的9分滿就可以。
3、沖水後會發現茶湯中有白色的泡沫出現,這時要用中指和拇指捏住茶牛,拿著碗蓋兒把泡沫輕輕颳去,沖水以後15秒左右裡面的茶湯就要到處把它倒入的公道杯再分,到品名杯中先聞茶香官湯色,最後慢慢品飲。倒出茶湯後要及時續水,每次放到的茶葉可以反復沖泡3~5次,不過每增加一泡出湯時間就要適當延長,不然會影響茶湯的色澤與口感。
與朋友聚,泡一杯好茶。中國是茶葉之國,茶的品種繁多,沖泡的工藝也不同。最為精湛的應數潮汕地區的潮汕功夫茶了。
茶具。 潮汕工夫茶最講究是茶具。潮汕功夫茶有別於其它喝茶方法也在於茶具上,一般潮州功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種。紅泥小火爐、茶盤、茶壺、茶洗、茶杯等等。
水。 是潮汕功夫茶重要的一個元素。茶水,99。9%是水,所以水的質量直接影響到茶口感。一般認識,山泉水最佳,溪水,雪水次之,自來水最後。當然,隨人環境污染的加重,在選擇天然水的時候,要考慮到水資源附近的環境污染情情況。
水溫。 不是所以有茶都用100度的水進行沖泡。一般來說,烏龍茶、普洱茶和花茶需要100度的開水。各種芽葉細嫩的綠茶,不能用100℃的沸水沖泡,一般以80℃左右為宜。茶葉越嫩、越綠,水溫就要低。
茶葉。 潮汕地區工夫茶的茶葉以烏龍茶為主,有鐵觀音、大紅袍、鳳凰單叢(樅)等。大紅袍:主產於福建武夷岩,烏龍茶類,此外還有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並稱「四大名樅」;鐵觀音:主產於福建安溪縣,烏龍茶類,半發酵;鳳凰單叢:主產於廣東潮州市鳳凰山,烏龍茶類,為潮汕本地產名茶。
茶藝。 潮州工夫茶一般只放三個杯子,潮汕有「茶三酒四」的說法,體現潮汕人禮讓精神。斟茶時,三個茶杯並圍成「品」字,凸顯潮汕人重品德。茶杯七分滿,茶太滿了欺客。最後,主人雙手依長幼次策奉上,先敬首席,然後左右佳賓,自己最末。
品茶。 品茶的「品」字是由三個「口」組成的,喝茶時要分成三口,一口啜,二口品,三口回味。
⑸ 潮汕功夫茶的泡茶步驟
潮汕功夫茶的泡茶步驟
潮汕功夫茶是中國古老的傳統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下面是我推薦給大家的潮汕功夫茶的泡茶步驟,希望大家有所收獲。
第一,治器。
治器一共包括起火、掏火、扇爐、清器、候湯、淋杯六個動作。正如太極中的「太極起勢」,治器其實是一個預備階段。起火、掏火、扇爐、清器自然不必多說,「候湯」和」淋杯」也都是初試功夫。大約起火煮水後十幾分鍾,砂銚中就有聲颼颼作響,當它的聲音突然變小時,魚眼水就成了,應立即將砂銚提起,淋罐淋杯,再重新將砂銚置於爐上。
第二,納茶。
納茶是沖功夫茶的第一步功夫。神明變幻,由此起矣。打開茶葉,把其倒在一張潔白的紙上,將粗細分開,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處,再將細末置於中層,然後再將粗葉放在上面,納茶的功夫就完成了。這樣做是為了防止細末多時,將滴嘴堵住,同時也有助於泡出的茶湯色澤味道均勻一致。
納茶,每一泡茶,大約以茶壺為准,放有七成茶葉在裡面就足夠了。太多太少都會影響茶湯的味道,如果茶葉過多,泡出的茶太濃,味道苦中帶澀,而且隨著沖水後嫩芽的逐漸舒展,變得很大,最後甚至連水也沖不進去了。如果茶葉太少,則茶味太淡。
第三,候湯。
蘇東坡煎茶詩雲:「蟹眼已過魚眼生」。《茶說》雲:「湯者茶之司命,見其沸如魚目,微微有聲,是為一沸。銚緣涌如連珠,是為二沸。騰波鼓浪,是為三沸。一沸太稚,謂之嬰兒沸;三沸太老,謂之百壽湯;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觀茶論》也說:「凡用湯以魚日蟹眼連繹並躍為度」。
第四,沖茶。
當水二沸,就可以提銚沖茶了。火爐與茶壺的放置處大約剛好走七步。提銚後走了七步,揭開茶壺蓋,緣壺邊沖人,切忌直沖壺心。所謂「高沖低斟」,所以提銚宜高不易低。高沖是為了使開水能夠有力地沖擊茶葉,茶葉在壺中來回翻滾,從而促使茶的香味更快揮發,茶葉也不會有澀滯。至於七步再沖正適合,是為了讓開水稍涼一點,避免破壞茶葉中的維生素c等。
第五,刮沫。
沖水一定要滿,好茶壺水沖滿後茶沫浮起,但決不溢出,提起壺蓋,從壺口輕輕颳去茶沫,然後蓋定。
第六,淋罐。
所謂「淋罐」,也就是蓋好壺蓋,再以開水淋於壺上。淋罐不僅使熱氣內外夾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揮發,追加熱氣;還能夠判斷茶熟時機,當罐身水分全乾時,即是茶熟之時。此外,還可以通過淋罐沖去壺外的茶沫。
第七,燙杯。
「燙杯」用潮州當地的土話說就是「燒盅熱罐」,這是沖泡潮汕功夫茶最為關鍵的'一步。在淋罐之後,用開水淋杯,淋杯時要注意,應使開水直沖杯心。燙杯完了,添冷水於砂銚形態的動作,操作熟練的茶藝師可以同時兩手洗兩個杯,動作迅速,聲調鏗鏘,姿態美妙。
第八,灑茶。
幾經數度功夫,最後一步便是灑茶。灑茶遵循低、快、勻、盡的四字訣。
所謂「低」,正是前面「高沖低斟」里所說的「低」。灑茶不宜過高,高則香味易散,泡沫四起,對客人極不禮貌。所說的「快」,是為了使茶的香味不散失,並且保持茶的熱度。而「勻」則是指灑茶過程中必須像車輪轉動一樣,杯杯輪流灑勻,以保證各杯茶色均勻。切忌灑滿一杯才灑另一杯,因為茶初出,色淡,後出,色濃。最後的「盡」字,就是說不要讓余水留在壺中。第一沖還可以留一點,第二沖、第三沖切不可留在壺中。灑完茶後,將茶壺倒放過來,置於茶墊上,以使壺中之水分全部滴出,灑茶既畢,請各位賓客乘熱而飲,杯緣接唇,一股茶香撲鼻而米,一啜而盡,三嗅杯底。據說是「味雲腴,餐秀美,芳香溢齒頰,甘澤潤喉吻,神明凌霄漢,思想馳古今」。
;⑹ 如何沖泡工夫茶
步驟一:首先,燒水,然後清洗茶具。
/iknow-pic.cdn.bcebos.com/7aec54e736d12f2e2048406e41c2d5628535686b"target="_blank"title="點擊查看大圖"class="illustration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7aec54e736d12f2e2048406e41c2d5628535686b?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www.jmangel.gd.cn/pure_7aec54e736d12f2e2048406e41c2d5628535686b"/>
步驟二:在茶壺中放入茶葉,加入沸水。
/iknow-pic.cdn.bcebos.com/9345d688d43f879443baa620dc1b0ef41bd53a73"target="_blank"title="點擊查看大圖"class="illustration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9345d688d43f879443baa620dc1b0ef41bd53a73?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www.jmangel.gd.cn/pure_9345d688d43f879443baa620dc1b0ef41bd53a73"/>
步驟三:將茶水先倒入公道杯,為了茶水的清澈,可以在公道杯上放茶漏,過濾茶渣。
/iknow-pic.cdn.bcebos.com/dcc451da81cb39db47138958de160924aa1830e9"target="_blank"title="點擊查看大圖"class="illustration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dcc451da81cb39db47138958de160924aa1830e9?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www.jmangel.gd.cn/pure_dcc451da81cb39db47138958de160924aa1830e9"/>
步驟四:把茶依次倒入杯中即可享受飲用。
/iknow-pic.cdn.bcebos.com/5ab5c9ea15ce36d3a5dc6d3e34f33a87e850b1e0"target="_blank"title="點擊查看大圖"class="illustration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5ab5c9ea15ce36d3a5dc6d3e34f33a87e850b1e0?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www.jmangel.gd.cn/pure_5ab5c9ea15ce36d3a5dc6d3e34f33a87e850b1e0"/>
步驟五:最後不要忘記清理干凈茶具和茶台。
/iknow-pic.cdn.bcebos.com/11385343fbf2b211e8fe6b40c48065380dd78ee8"target="_blank"title="點擊查看大圖"class="illustration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11385343fbf2b211e8fe6b40c48065380dd78ee8?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www.jmangel.gd.cn/pure_11385343fbf2b211e8fe6b40c48065380dd78ee8"/>
⑺ 潮汕功夫茶如何清洗茶具
潮汕功夫茶,熟之透耳。對於很多喜歡喝茶的朋友來說,都會有一個小小的煩惱,就是茶具很容易沾上一層茶垢,如何很容易地清洗這些茶具。茶具上的茶垢愈厚,泡出來的茶不見得愈健康或是香純。常會聽愛泡茶的老人家拿出心愛的茶壺,「展示」烏黑油亮的茶垢,似乎茶垢愈厚愈值錢。有些老壺友,喜歡其茶杯里積有一層厚厚的「茶垢」,似乎以此表明自己是「愛茶」。甚至有的人認為用有茶垢的茶具沖泡茶才更有味。 然而,茶垢對人體健康是極為不利的。在潮濕的環境中茶水會迅速氧化出褐色茶銹,其中含有有害金屬。而沒有喝完或存放較長時間的茶水,暴露在空氣中,茶葉中的茶多酚與茶銹中的金屬物質在空氣中發生氧化作用,便會生成茶垢,並附在茶具內壁,而且越積越厚。有人曾對茶垢進行了抽樣化驗,發現茶垢中還含有致癌物,如亞硝酸鹽等,它們對人體健康顯然有威脅。因此,愛喝茶也應該勤於刷洗茶具,才是良好的生活習慣。
一般很多人都會用鋼絲球(清潔球)或是絲瓜等比較粗糙的清洗工具來刷洗,但這樣是可以起到清洗的效果。試想一下用這些比較粗糙的工具來清洗你的茶具,會很容易傷害茶具表面的釉質,使之變得越來越薄。慢慢的,這些茶垢就會完全滲入到茶具裡面。那樣茶具就會變成茶湯的顏色了,而且怎麼也清洗不掉了。 最好的清洗方法是:在每次喝完茶後,記得把茶葉倒掉,把茶具用水清洗干凈。能夠長期保持這種良好的習慣話,什麼清洗工具都不用,茶具保持明亮光澤,但有很多朋友都是喝完茶後就去休息或是做別的事情,清洗茶具的事情就忘記了。等到下次品茶的時候再來清洗茶具。這樣經過長時間的浸泡,很多茶具都上了茶色,用清水是洗不掉的。這個時候,可以擠少量的牙膏在茶具上面,用手或是棉花棒把牙膏均勻的塗在茶具表面。大約過一分鍾後再來用水清洗這些茶具,這樣,茶具上面的茶垢就很容易被清洗干凈了。用牙膏清洗,既方便,又不會損壞茶具或傷害手,既方便又簡單,茶友們都可以試試看。對於茶垢沉積已久的茶杯,用牙膏反復擦洗便可除凈;對於積有茶垢的茶壺,用米醋加熱或用小蘇打浸泡一晝夜後,再搖晃著反復沖洗便可清洗干凈。
⑻ 功夫茶道茶具的介紹
功夫茶道茶具的介紹
「功夫茶」是一種泡茶技藝,不僅由於煮制和啜飲時費功夫,且泡茶用具也十分講究,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功夫茶道茶具的介紹,一起來看看。
功夫茶道茶具的介紹
1.孟臣壺
又稱「孟公壺」、「孟臣罐」。泡茶用具,紫砂茶具,適宜於沖泡烏龍茶,為功夫茶茶具之一。宜興惠孟臣制,多為赭石色,壺小如香櫞,器底刻有「孟臣」鈐記。清代施鳴保《閩雜記》中載:「漳泉各屬,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壺有小如胡桃者,名孟臣壺。」其標準是「小、淺、齊、老」,小指容量少;淺指壺小水淺能釀味,能翻香,不蓄水,會翻泡;齊指壺嘴、口、把三點能平成一線,製作精細;老器物者為貴,使用時間越長越好,「銹」厚時香重。
清「孟臣」款朱泥水平壺(現藏於中國茶葉博物館)
2.若琛杯
又稱「若琛甌」。白瓷質飲具,功夫茶「烹茶四寶」之一,品飲功夫茶茶湯用。相傳為清代江西景德鎮燒瓷名將若琛所作。為白色翻口小杯,杯沿常有花紋,杯身有山水字畫,杯底書「若琛珍藏」。1832年的《廈門志》中載:」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壺必孟臣壺,杯必若琛杯。」
3.玉書茶碨
又稱「玉書碨」。煮水器,功夫茶「烹茶四寶」之一,赤色、扁形、薄瓷質,容水約200ml。閩南、粵東和台灣人稱瓷質水壺為「碨」能耐冷熱急變,保溫,便於觀察煮水過程。「玉書」解釋有二:一說水壺設計製造者的名字;二說壺出水時宛如玉液輸出,故稱「玉輸」,因「輸」字不吉祥,取諧音為「玉書」。使用時,置於汕頭風爐上急火燒之,水開時,碨蓋一開闔,卜卜有聲,此時即可沖泡茶葉。
4.汕頭風爐
又稱「潮汕風爐」。煮水燃具,功夫茶「烹茶四寶」之一。黏土燒制的紅泥小火爐,高溫下遇水不裂。外形如鼎,通紅古樸,長形,高約20厘米,置碳的爐心既深又小,有蓋有門,通風性好。汕頭風爐是玉書茶碨的配套器具,由風爐改進而來,其爐口大小與碨底相稱,燃料一般用白炭,也有講究的茶友會用橄欖核碳。
現代意義上的功夫茶具
隨著飲茶之風的興盛以及茶文化的發展,茶具的品種越來越多,樣式越來越精美,成套茶具的組合方式越來越靈活多樣。現代意義上的功夫茶具,更多體現在用於茶葉沖泡和品飲時的細斟慢飲。
功夫茶用具也越來越多樣,泡茶用具除了選擇紫砂壺外,我們還可以選用瓷質蓋碗。此外還有各式各樣的品茗杯和聞香杯一起配套使用,其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聞茶香。煮水器具也形式多樣,常見的有隨手泡、電水壺、也有講究的茶友會選擇鐵壺。當然,想要泡得一杯上好的功夫茶,除了主要用具外,此外還有很多其它常用茶具,如公道杯、茶荷、茶葉罐、過濾網、過濾架、杯墊、茶巾、茶盤、茶道用具組合等。這些器具都可以根據個人需要組成一套功夫茶用具。
功夫茶沖茶方法
水分三等
品工夫茶既是一件風雅之事,當然也有不少講究。潮州功夫茶從水質、器皿到沖泡方法都有特定的要求。沖茶自然離不開水,那麼我們首先從水開始吧。陸羽在《茶經》中寫道:「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茶藝師介紹說,水分為天水、地水、泉水三等。天水當然就是最上乘的,指的是雪水、露水等。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曾寫到用五年前在梅花上收的雪水沖茶喝,可謂是把飲茶的水寫到極致了,這樣喝茶不僅關乎格調,還是極度奢華的。
以前有錢人家會在早上第一道光線出來之前用竹筒等器皿去一滴滴地收集,據說太陽出來前的水屬陰性,沖茶更清香。真是考功夫啊!現代有研究說自然界中的水只有雨水、雪水為純軟水,而用軟水泡茶確實能令湯色清明,味道清香。
地水指的是山泉水,按照土質的不同還分為土質、沙質、泥質等。茶藝師說沙質是最好的,沙子有過濾的作用,想來也有幾分道理。現在在酒店、茶樓喝茶當然不可能對水這樣要求了,只要水質要求清澈、味道甘洌就可以了。
高沖低斟
「高沖低斟」說的'是沖茶和斟茶的方法。
沖茶,要沿茶壺口內緣沖入沸水,水柱不能從壺心直沖而入,因為那樣會「沖破茶膽」,破壞茶的味道。沖茶要像書法,不急不緩、一氣呵成,水壺和茶壺的距離要比較大,這樣沖下來就叫「高沖」。據說「高沖」能使熱力直透罐底,使茶沫上揚,不僅美觀,也能讓茶味更香。
斟茶,茶壺要盡量靠近茶杯,這樣才能防止熱氣四散,水可能不夠燙,使茶香過早揮發。同時,低斟還不會激起泡沫,也不會發出滴答的聲響。
斟茶要把茶湯依次輪轉灑入茶杯,如此反復二、三次把各個茶杯漸漸斟滿,就叫做「關公巡城」,這樣能使各杯里的茶湯湯色均勻。
茶藝師介紹說,潮州工夫茶,第一泡是最重要的。第一泡如果泡得不好,之後的茶味都會有影響。第一泡是洗茶的,沖出來要輕輕抹開茶沫,斟出茶水,沖洗茶具。這道工序還可以起到預熱茶具的作用。
品茶禮儀
傳統的潮汕工夫茶一般只有三個杯子,不管多少客人都只用三個杯子。第一杯茶一定先給左手第一位客人,無論其身份尊卑,無論其年齡大小,也無分性別。每喝完一杯茶要用滾燙的茶水洗一次杯子,然後再把帶有熱度的杯子給下一個用。這種習俗據說是人們為了表示團結、友愛和互相謙讓的美好品德。
品茶,要先聞香味,然後看茶湯的顏色,最後才是品味道,一杯茶要剛好分為三口品完。香味從舌尖逐漸向喉嚨擴散,最後一飲而盡,可謂暢快淋漓。這就是工夫茶的三個境界———「芳香溢齒頰,甘澤潤喉嚨,神明凌霄漢」。據說專業的品茶師可以憑一杯茶品出茶藝師當時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