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凈水問答 > EDI在南京港集團edi中心研究

EDI在南京港集團edi中心研究

發布時間:2022-12-07 21:03:56

Ⅰ EDI中心與電子口岸的區別

edi是英文electronic datainterchange的縮寫,中文譯為電子數據交換。edi是將貿易、生產、運輸、保險、金融和海關等事務文件,通過電子郵箱按各有關部門或公司企業之間的標准格式進行數據交換,並按國際統一的語法規則對報文進行處理,是一種利用計算機進行事務處理的新業務。在國際、國內貿易活動中使用edi業務,取消了傳統的紙面貿易文件(如訂單、發貨單、發票等),代之以電子資料交換,雙方使用統一的國際標准格式編文件資料,利用電子方式將貿易資料由一方傳遞到另一方,處理迅速准確,是發達國家已經普遍採用的「無紙貿易」手段,也是關貿總協定成員國將來必須使用和推廣的標准貿易方式。採用edi業務可以將原料采購與生產製造、訂貨與庫存、市場需求與銷售以及金融、保險、運輸、海關等業務有機地聯系起來,集先進技術與科學管理於一體,為實現「金關」工程奠定了基礎。用戶終端可通過電話網、chinapac網、ddn網、chinan-et網等方式接入edi系統。edi(電子數據交易)是一個交換商業數據的標准格式。標準是ansi x12,它是由數據交易標准協會開發出來的。一個edi信息包括了一個多數據元素的字元串,每個元素代表了一個單一的事實,互相由分隔符隔開。整個字元串被稱為數據段。一個或多個數據段由頭到尾限制定義為一個交易集,此交易集就是edi傳輸單元(等同於一個信息)。一個交易集通常由經常被包含在一個特定商業文檔或模式中的內容所組成。當交換edi傳輸時即被視為交易夥伴了。
中國電子口岸(口岸電子執法系統)是海關總署等國務院十二部委在電信公網上(Internet)聯合共建公共數據中心,它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藉助國家電信公網資源,將國家各行政管理機關分別管理的進出口業務信息流、資金流、貨物流電子底帳數據集中存放到公共數據中心,在統一、安全、高效的計算機物理平台上實現數據共享和數據交換。各國家行政管理部門可進行跨部門、跨行業的聯網數據核查,企業可以在網上辦理各種進出口業務。
相比較,電子口岸入網成本低。登錄中國電子口岸網站,企業只需配備一些簡單設備,數據中心提供免費的系統安裝軟體,比EDI 方式成本低。而且,相關管理部門提供免費技術、業務支持,企業將得到更多的實惠。

Ⅱ EDI的主要優勢有哪些

EDI的主要優勢:

通過降低成本,提高速度、精度和企業效益,EDI繼續證明其重大的商業價值。EDI最大的優勢來自戰略業務層面。

根據來自Forrester的研究結果顯示,EDI作為一種電子數據模式,繼續證明著它的價值。這項研究闡述了「全球EDI交易量每年超過20億,並且還在不斷地增長。」對於處理大量交易的買家來說,使用EDI每年可節省數百萬美元。

單從財務的角度來看 ,EDI的實現帶來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好處。交換電子文件提高了交易速度和可視性,同時降低人工流程的花銷。但是,節約成本遠非是使用電子數據交換的唯一好處。

(2)EDI在南京港集團edi中心研究擴展閱讀:

方便高效:

採用EDI業務可以將原材料采購與生產製造、訂貨與庫存、市場需求與銷售,以及金融、保險、運輸、海關等業務有機地結合起來,集先進技術與科學管理為一體,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為實現「金關」工程奠定了基礎。

安全可靠在EDI系統中每個環節都建立了責任的概念,每個環節上信息的出入都有明確的簽收、證實的要求,以便於為責任的審計、跟蹤、檢測提供可靠的保證。在EDI的安全保密系統中廣泛應用了密碼加密技術,以提供防止流量分析、防假冒、防否認等安全服務。

減少了許多重復勞動,提高了工作效率。如果沒有EDI系統,即使是高度計算機化的公司,也需要經常將外來的資料重新輸入電腦。調查表明,從一部電腦輸出的資料70%的數據需要再輸入其他的電腦,既費時又容易出錯。

EDI使貿易雙方能夠以更迅速有效的方式進行貿易,大大簡化了訂貨或存貨的過程,使雙方能及時地充分利用各自的人力和物力資源。美國DEC公司應用了EDI後,使存貨期由5天縮短為3天,每筆訂單費用從125美.通過EDI可以改善貿易雙方的關系。

Ⅲ 南京港股份有限公司的簡介

南京股份公司是經國家經貿委國經貿企改[2001]898號文批准,由南京港務管理局作為主發起人,聯合南京長江油運公司、中國外運江蘇公司、中國石化集團九江石油化工總廠、中國石化集團武漢石油化工廠、中國南京外輪代理公司共同發起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於2001年9月21日在江蘇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注冊成立。南京港務管理局作為主發起人,將所擁有的第五公司、第六公司的經營性凈資產投入本公司,其他發起人以現金投入。經財政部財辦企[2001]462號文確認
、財政部財企[2001]497號文批准,並經注冊會計師審驗,南京港務管理局投入本公司的凈資產為13,532.4萬元,按80%的比例折為10,826萬元發起人股,占本次A股發行前本公司總股本的94%,其他股東以現金出資共863.75萬元,按相同的比例折為691萬元發起人股,占本次A股發行前本公司總股本的6%。南京港股份有限公司處於南京長江二橋下游段黃金水域,岸線長3500多米,固定資產2億元,總佔地面積47萬平方米,員工5080人。
公司全體員工以「勤勉、高效、誠信、奉獻」的精神,貫徹「組織精心、作業細心、服務全心、顧客放心」的質量方針,努力將公司建設成為長江中下游地區石油化工物流中心,創造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給股東和社會最大的投資回報。 南京港股份有限公司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最理想的原油、成品油及液體化工產品集疏換裝基地。作為魯寧管線的重要配套工程,公司主要從事管道原油、海進江原油、成品油、以及乙二醇、對二甲苯、苯乙烯等多種液體化工產品的裝卸儲存業務,公司的年裝卸能力為4,200萬噸,儲存能力為222萬立方米/年,是我國內河港口中泊位最多、靠泊等級最高、吞吐能力最強的石油液體化工中轉儲運港口運輸企業。主要服務客戶為沿江石化企業及地方化工、化纖企業。
公司總佔地面積47萬平方米,擁有深水岸線3,500多米,現有碼頭16座,江中過駁錨地2處共7座錨位,以及總容積達18.46萬立方米的儲罐群。公司所屬港區內水、電、氣、通訊、消防、環保等生產輔助設施齊全,口岸聯檢方便快捷,外籍船舶可以直接靠泊公司碼頭和錨地進行裝卸作業。
公司棲霞港區為江面錨地,地處長江南京水域,水域寬闊,港務設施齊全配套,設備先進,錨地擁有五座萬噸級油輪泊位,具有接卸六萬噸以下各類油輪中轉過駁能力,可同時進行五艘萬噸級油輪中轉作業。
公司的重要組成部分——儀征港區地處揚州市境內,港區同時擁有水路、公路、管道等多種聯運方式,具有便捷的交通和現代化運輸網路和優越的集疏運條件和發展港口物流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儀征港區延綿5000多米的岸線,是長江下游北岸最優良的深水港區,這里岸線順直,百年不淤不積,現擁有碼頭15座,其中生產性碼頭12座、最大靠泊能力5萬噸級。 南京港股份公司所屬港區通信設施齊全、先進,建成有覆蓋各作業區作業現場的專用程式控制電話通信網路和生產調度指揮無線通信設備,通過數字微波干線與南京港和外部電信線路連通,電話聯系方便快捷,已建成公司內部計算機區域網絡和專用Internet寬頻線路,計算機硬體設施配置齊全先進。為公司生產作業和業務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信息系統保障。
公司以建成現代化港口物流中心為目標,大力發展作為現代物流關鍵技術的智能化技術,著力提高公司管理信息化水平,以建成的通信和計算機網路為基礎,公司正大力加強企業信息化建設,已建成涵蓋生產和管理全過程的生產業務系統、財務管理系統、物資管理
系統、人力資源系統、辦公自動化(OA)系統及各個子系統、和多功能的公司外部網站;提升企業管理水平的ERP信息系統已初步形成。使公司管理實現自動化、高效化。同時對生產控制設備進行自動化改造,開發了原油和化工罐區PLC電腦液位集中控制系統,建成覆蓋公司港區現場重點部位的視頻監控系統和電子巡更系統,提高公司生產過程自動化監測和控制能力。公司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以計算機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港口物流管理信息系統。在沿江口岸信息化建設的基礎上,與外部進行交流的電子數據交換系統(EDI)正在進行規劃和實施過程中。EDI系統的建成使用,將使本公司物流系統實現內外數據共享,形成港口物流中心的信息基礎平台。逐步形成公司、海關、海事等口岸部門的一體化信息網路。提高口岸通過能力和效率,滿足現代港口物流體系建立與發展的需要。

Ⅳ EDI在我國發展的必要性

我國發展EDI業務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1)外開放的發展,特別是對外經濟貿易活動規模的迅速擴大,導致與國外商業(及其他類型)數據交換量的急劇擴大。根據許多國家統計,單證費用占產品貿易額的7%左右,我國對外貿易每年的單證費用大約是70億美元,如果採用EDI技術,估計每年僅此一項就可節省數十億美元。

此外,由於歐、美等發達國家海關均已採用EDI,我國的亞洲鄰國或地區(如「四小龍」等)也已開展了EDI,因此不論是從創造國際貿易夥伴條件,提高通關效率,或是有效地參加國際商業競爭和創造巨大外貿效益考慮,EDI的開發與應用都已成為我國經濟貿易發展的一項急忙待解決的重大課題。據我國外貿部門反映,美國海關規定,遠洋船到港前7天,必須報關,否則作滯後處理,一切責任由運輸部門負責。資料分析得知,一般裝載2700箱集裝箱的遠洋輪,如壓港一天,便要損失5~6萬美元,由此延安誤交貨日期所付的違約損失就更高。僅以1991年我國出口歐洲的紡織品為例,由於壓關、壓港和非法分子的活動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幾千萬美元,不僅如此,由於與世界各國和地區信息交換不通或不及時,帶來的無形損失,喪失的機會更是無法統計。由此可見,未來貿曳⒄的先決條件是誰擁有EDI手段,誰才有資格成為國際貿易夥伴。

(2)國內經濟的快速增長,特別是各類市場,對EDI系統有著潛在的需求,以生產資料市場為例,過去,重要的生產資料完全由國家分配,每年召開一次或兩次定貨會議,生產廠家和用戶代表在會上供需見面,落實訂貨,其結果是一方面庫存總量高得驚人,另一方面是規格品種不對路現象嚴重,企業還需派出大批采購人員設法尋找,近年來,生產資料市場里逐步放開,但重要生產資料庫存總量過高和采購人員滿天飛的現象仍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變,這里原因很多,但是,信息交換少而且時效性差,缺少像EDI這樣的信息交換系統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

(3)香港的迫切要求,香港和大陸是緊密的貿易夥伴,大陸80%的出口貿易都是通過香港轉口的,年產值達數百億美元,香港是亞太地區「四小龍」之一,為了保持這個地位,香港必須努力與其它三小龍競爭,鑒於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後更應繼續保持其繁榮與穩定,為加強香港的外貿競爭能力,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與大陸緊密合作。為此香港的企業家已反復強調「...雙方沒有高度的合作,沒有兼容的貿易手段,大陸與香港緊密的經濟關系便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因此,當務之急是大陸與香港雙方都應該發展EDI,實現電子資料聯通(EDI),這是一個能使人們更加緊密和諧全作的極佳機會。」為此,我們應在充分考慮目前香港EDI工作的復雜性的同時,從長計議,認真研究並做出積極響應。

(註:我國香港、台灣地區EDI業務的發展情況:香港1988年由華潤和匯豐等11家大公司投資1400萬港元隨便成立了「貿易通國際貿易電腦服務有限公司」簡稱「貿易通」。1990年3月又與政府攜手合作在香港全面推行EDI服務計劃,SPEDI計劃(shared project for EDI)該項目耗資900萬港元,歷時8個月才完成,它的完成為在全港范圍內實現EDI,5年後有關EDI設備交給政府。目前香港現有的商業性EDI服務網路主要有航運業的GssertreNet,香港電訊有限公司的Intertrade,以及若干以英國及北歐為基地的網路如GE網,IIN網等。

台灣EDI雖然起步晚,但發展也很快,1991年7月成立了由標准局、經貿部、海關、交通及信息加工業等14個單位組成的EDIFACT委員會,並於1992年11月開通了「海關通關系統」)。

(4)「復關」的要求。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coment On tairffs adn Trade,縮寫為GATT)是推動世界多邊貿易和貿易自由化的帶有總括性的多邊貿易協定,它於1947年10月由23個國家的代表在瑞士日內瓦簽字成立,並於1948年元旦正式生效。目前,關貿總協定(關貿總協定已於1995年1月1日被新的世界貿易組織WTO所代替,)已成為世界各國在國際貿易領域中共同遵守的國際貿易准則,並起著貿易組織的作用。它被稱為「經濟上的聯合國」,是調節民辦經濟的三大支柱(其餘兩個為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有108個正式締約方之間的貿易額已佔世界貿易總額的90%左右。

中另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一方面意味著我國國內市場已經納入了世界大市場,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我們的生產要面向世界的大循環中。因此,在未來世界貿易組織活動中,我們要想在況爭激烈的國際貿易市場中站穩腳跟,全面推廣、採用EDI技術已成為我國一項重要的技術政策。它對促使我國消除國際貿易中的技術壁壘,推進產品和企業步入國際統一的大市場,無疑有十分深遠的影響。

總之,隨著計算機通信事業的發展和電算化科學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加上國際交往、國際貿易的發展、EDI市場需求勢在必行。如果我們不採用EDI技術,就會像當初集裝箱和條形碼技術不被認識,不被付諸實施一樣,會削弱我們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以致喪失更多的甚至現有的貿易機會。

EDI的影響正逐步擴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已有了長足的發展,1992年的進口總額已達到1560億美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8%,躍居民辦第十一位,其中出品額為840億美元。面對國際EDI潮流的興起,開發和應用EDI技術已引起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專家的高度重視。

一般認為,EDI的概念是在1990年元月份傳入我國內的。當時在新華社香港分社的支持下,香港電腦協會與國家技術監督局在蛇口進行了一次中文EDI標准座談會,揭開了國內研究EDI的帷幕。

幾年來,我國的EDI研究、試驗都有了一定的發展。EDI的應用和開發也已初步納入了國家計委和各部委的「八五」計劃,各地也相繼舉辦了各種EDI研討會。同時,國家技術監督局與經貿部計算中心能力合作,翻譯整理了聯合國《貿易數據元目錄》和《用於行政管理、商業、運輸領域的電子數據交換規則》兩本EDI標準的基本文獻,並在此基礎上准備擬定《經貿部EDI標准化體系表》。1991年8月,由原國務院電子信息系統推廣應用辦公室牽頭,成立了有國家科委、經貿部、海關總署、國家技術監督局、中國人民銀行、保險公司、交通部、國家商檢局、中國貿促會等部門參加的「促進EDI應用協調小組」(CEC),並以該組織的名義加入了「亞洲EDIFACT理事會」。隨後成立了中國EDIFACT理事會秘書級和EDI標准化組。1992年5月又召開了「中國EDI發展戰略與標准化」研討會,草擬了「中國EDI發展戰略總體規劃建議」。會議指出EDI系統建設是一薦技術工程2和社會工程相結合的大型系統工程,同時決定建立國家EDI試驗系統(海關總署、中國遠尖運輸集團公司),地區EDI試驗系統(廣東、山東、江蘇、上海、福建)和行業EDI試驗系統(山東抽紗企業集團公司、中國電子工業總公司行業EDI試點工程)等。1993年4月,國家技術監督局、外經貿部、海關總署、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郵電部、電子部、全國信息技術標准經技術委員會、復旦大學以及中國標准化與信息分類編碼研究所等部門召開了《EDI標准化總體規范》編制工作組第一次工作會議。會議明確了《規范的目的和意義,討論通過了《規范》的編制提綱。並對編制任務進行了分工。1993年底拿出初稿,今後此《規范》就作為EDI技術開發和系統建設的依據,購置系統設備的參考以及坐標培訓的資料。

目前,外貿部門正積極推進適應EDI的「經貿系統計算機應用和聯網工作」的五年計劃。銀行系統則擬在現有的SWIFT系統的基礎上,為EDI創造條件。海關已把報關自動化列為工作重點,在先後開發了海關貿易統計程序,征稅程序和新貿合同備案核銷程序的基礎上,又開發了「自動化報關處理系統」(H883工程「。同時海關已提出未來EDI應用計劃:即1993~1994年試點階段,主要是修改相應報關制度,允許EDI申報;完成15個海關標准報文子集的制定;開通痃、上海國際機場EDI通關試點等。1995~1996年擴大試階段,主要工作;將EDI通關系統擴大到10個主要口岸;探索與境外海關EDI信息交換業務;開發通關業務以外的應用試點。1997~1998年推廣階段,全國海關普遍開展EDI應用。運輸部門,特別是中國遠洋運輸(集團)公司從1990年起開始使用計算機處理單證,進行統計分析查詢;並於1991年5月正式使用CHINAPAC網和英國GE公司的網路,開展了代理公司之間的電子數據互換。電子工業部已決定把推廣應用EDI作為一項重大信息系統工程,弄為近期的重點任務,經過三至五年的努力,在一些重要的經濟和工業部門訓,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起具有初步規模和功能的EDI系統。力爭到2000年初步建立起覆蓋全國的通用EDI系統。

郵電部門已越來越重視EDI的發展,並積極投資建設EDI通信系統,為EDI提供良好的通信平台,1992年10月,青島市郵電局和美國SPRINT國際通信公司簽訂合同,投資138萬美元購習該公司電子信箱3000個,EDI功能信箱1000個,傳真轉發功能信箱3000個,EDI功能信箱1000個,傳真轉發功能信箱500個,另外,美國SPRINT公司負責開發適合中國EDI標準的介面。同時,青島市郵電局還及時投資20萬美元,引進了一個帶有交換功能的PAD,為山東抽紗公司、銀行、海關和保險部門分別提供了一個分組交換網的同步介面。此外,上海市長途曜局亦投資90萬美元,引進美國SPRINT公司的EDI信箱4000個,傳真存儲轉信箱1000個;廣東在DGPAC網的基礎上建立了廣東省信息處理系統(GDMHS),該系統首期在廣州、深圳、江門共設立三個主機系統,可心容納9000個電子信箱用戶和1500個EDI用戶。所有這些都將為本地區EDI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通信環境。

1995年6月9日,山東省郵電管理局與美國通用電氣資訊服務國際公司(GEIS)就山東郵電EDI系統平台達成協議,山東省郵電管理局採用國際標准介面,並與國際EDI網路相聯的山東郵電EDI系統,1995年8月該系統投入商業運行。

中國公用分組交換網(CHINAPAC)的發展為我國EDI的應用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1992年6月,郵電部引進加拿大北方電訊公司的DPN-100分組交換系統組建了我國新一代分組交換骨幹網CHINAPAC。新組建的CHINAPAC網包括一個網控中心、32台節點機及相關設備,頒在全國31個省會城市,見圖6.3。建網初期,全網埠總容量為5800多。目前該網已覆蓋全國大部分地、市以上城市和部分縣級城市。通過公用電話網PSTN還可以覆蓋到已開通電話的所有地區。

同時該網通過北京、上海、廣州節點機與國際及我國港澳地區的44個分組交換數據網相聯,CHINAPAC骨幹網中繼電路主要採用PCM數字電路(光纜、數字微波和衛星電路)和部分電路,通信速率為64kb/s~256kb/s和9.6kb/s~19.2kb/s。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沈陽、南京、成都、西安為匯接點,它們之間採用全網狀結構,保證了高速度、高質量、大吞吐量、低延遲等性能。

CHINAPAC網具有靈活的接入方式,接入的用戶可以是非同步字元型終端、同步SDLC終端或主機、同步分組式終端或主機,其入網方式分專線(x.25/X.28)和電話撥號(X.28/X.32兩種。該網已於1993年9月建成並投入使用。

CHINAPAC網與國內各專用分組交換網的互聯均採用ITU-T建議X.25規程,接入地點不受限制。在CHINAPAC骨幹網建設的同時,許多省、市也積極籌建本地區分組交換網,逐步形成CHINAPAC網向省內延伸的趨勢。到現在在除西藏外,其餘各省均已建立了自己的分組網(不包括台、港、澳)。今後CHINAPAC將以更大的規模覆蓋全國廣大區域,一些省、市甚至覆蓋至縣。它必將為我國EDI業務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我國專用計算機網路的發展

發展和應用EDI技術,充分發揮EDI效益,完備的計算機通信網路是不可缺少的先決條件之一。「七五」期間,我國為大力發展信息技術,推動計算機、資料庫及信息資源的共享,各種專用計算機網路發展很快。國務院確定重點建設的12個大型電子信息系統也已初具規模,到目前為止,銀行、鐵路、民航、航天、電力、農業統計、新華通訊社、海關、公安等部門已基本建成全行業的專用計算機網路系統,在為本部門提供計算機數據業務、聯網資料庫資源共享及通信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

「八五」期間,各部門將重點開發和興建本行業的專用數據通信網,組網形式以自建專用網和利用CHINAPAC聯網為主,這些也為我國EDI業務的發展提供了保證。

文章出處:中國製造業
文章作者:中國製造業

Ⅳ 名詞解釋「EDI」

EDI,全稱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譯名:電子數據交換,港、澳及海外華人地區稱作「電子資料通」。

EDI是由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推出使用的國際標准,是指一種為商業或行政事務處理,按照一個公認的標准,形成結構化的事務處理或消息報文格式,從計算機到計算機的電子傳輸方法,也是計算機可識別的商業語言。例如,國際貿易中的采購訂單、裝箱單、提貨單等數據的交換。

簡單地說,EDI 就是按照商定的協議,將商業文件標准化和格式化,並通過計算機網路,在貿易夥伴的計算機網路系統之間進行數據交換和自動處理。俗稱「無紙化貿易」。

(5)EDI在南京港集團edi中心研究擴展閱讀:

EDI的優點:

GS1英國的研究顯示,雜貨店行業每年因使用EDI而節省的成本多達六億五千萬英鎊。

該項研究還指出,僅僅將「提前發貨通知」這項商業文件自動化,就可為雜貨店行業進一步節省二億英鎊。光是從財政角度而言,與業務夥伴實施EDI,有助於顯著節省成本,而且每添加一項文檔,都可以提升節省幅度。不過,在眾多EDI優點中,節省成本只是冰山一角。

1、各項研究均顯示,EDI的成本只及紙張文件模式的三分之一。

2、一項報告更指出可將成本減低至1/70。

3、歐盟報告指出,若處理電子發票能節省10分鍾時間,則每年每項發票能節省120歐元。

4、GS1英國發現,英國雜貨商每張電子訂單可節省14英鎊。

EDI的主要優點是速度及准確度:

1、通過紙張文件模式要花5天時間的交易,通過EDI只需不足1小時;

2、研究顯示,通過紙張文件模式處理發票,數據出錯率可高達5%;

3、提高數據准確度,可相應提高整個供應鏈的效率。有分析估計,EDI可將交付時間加快30%;

提升營商效率也是主要考慮因素之一:

1、將紙張文件工作自動化,可讓員工有更多時間處理更有價值的工作,並提升他們的生產力。研究顯示,使用EDI可節省多達50%人力資源;

2、快速、准確地處理商業文檔,可減少重做訂單、缺貨及訂單取消等問題的發生;

3、買家可享有更優惠的付款安排及折扣;

4、買家可增加現金流及縮短」訂貨-收回現金」周期;

5、縮短訂單處理及交付時間,有助於企業減少庫存量。研究數據顯示,庫存量可平均減少約10%。若庫存成本占產品成本的90%,那麼,所節省的成本的非常顯著。

在很多情況下,最大的優點在於商業運營的策略性層面:

1、縮短改良產品或推出新產品的周期;

2、快速導入全球各地的業務夥伴,以拓展新領域或市場;

3、取得全新層次的管理信息,以提升管理供應鏈及業務夥伴的表現;

4、把商業模式由供應主導轉化為由需求主導;

5、以電子方式取代紙張文件流程,從而加強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及可持續性,既可節省成本,又能減少碳排放。

Ⅵ EDI中心的主要功能

EDI中心的來主要功能:
1.郵箱管理:自如信件的收發管理,信件的分送管理等功能。
2.回執響應功能:返回信件被收件人收取,或未在制定時間內取走等回應通知。
3.分類區件:由使用者選擇,可依照信件的種類及送件人的地址等分類方式取件。
4.斷點重發功能:用戶可以重復操作。
5.編制管理報表:如送件人清單、收件清單及回執清單等。客戶的基本信息管理及客戶關系管理。
6.檢查信件的正確性:如檢查EDI交換、格式的正確性等。
7.EDI的翻譯功能:如不同標準的轉換等。
8.安全控制能力:如對多重密碼的修改,使用者存取記錄,防止多次不正確的系統登錄及跟蹤核查對系統的安全造成了威脅。
9.災害恢復功能:在災害發生時,自動保存現行系統數據,啟動備份系統,使系統的損壞最小。
EDI簡介:

EDI,全稱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譯名:電子數據交換。是由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推出使用的國際標准,是指一種為商業或行政事務處理,按照一個公認的標准,形成結構化的事務處理或消息報文格式,從計算機到計算機的電子傳輸方法,也是計算機可識別的商業語言。例如,國際貿易中的采購訂單、裝箱單、提貨單等數據的交換。

Ⅶ 急需:中小企業開展電子商務並獲得成功的案例!!!

案例分析:中遠集團電子商務發展戰略談
作者: 時間: 2006年08月01日
不同的企業或行業,因為主營業務的不同,其信息技術的應用都帶有深刻的行業色彩。具體到中遠集團,可以說他們信息系統的建設歷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對電子商務不斷認知、探索、發展的過程。 EDI起步 中遠集團主要從事海洋運輸,在貨物運輸的過程中,打交道的部門涉及銀行、海關、港口、碼頭、商檢、衛生檢疫等各種各樣的單位,貨物的流轉和信息傳遞息息相關。如果採用紙面文件形式進行信息傳輸,工作量之大是不可想像的。所以,從80年代初中遠集團就開始了EDI(電子數據交換)方面的研究,當時研發出的EDI標准後來成為了中國海運界的通用標准,一直沿用至今。 中遠集團EDI中心的建設起步於90年代初,當時主要是與國際著名的GEIS公司合作,由他們為中遠集團提供報文傳輸服務。1995年,中遠集團正式立項,1996年至1997年完成了中遠集團EDI中心和EDI網路的建設,該EDI網路基本覆蓋了國內50多家大小中貨和外代網點,實現了對海關和港口的EDI報文交換,並通過北京EDI中心實現了與GEIS EDI中心的互聯,連通了中遠集團海外各區域公司。目前,中遠集團已經通過EDI實現了對艙單、船圖、箱管等數據的EDI傳送,在電子商務方面走在了國內運輸行業的前列。

「中遠網」建設漸入佳境 1997年,中遠集團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建成中遠集團全球通信專網,並以該網路為基礎,構建了中遠集團Intranet網路平台。該平台的建成,促進了中遠集團全球E-Mail中心的建設。截止1999年10月,中遠集團已經建成以北京為中心,覆蓋中國、新加坡、日本、美洲、歐洲、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電子郵件網路,中遠集團海內外的大部分業務人員已經通過其全球E-Mail系統進行日常業務往來。 1997年1月,中遠集團總公司正式開通www.cosco .com.cn網站。北美、歐洲、中遠集運、中遠散運、廣遠等集團各所屬單位的網站也相繼建成。網站的建立在樹立中遠集團良好企業形象、擴大中遠集團影響、為用戶提供高效便捷服務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時也為中遠集團開辟了一條通過Internet與外界溝通信息、加速中遠信息流轉的新途徑。 1998年9月,中遠集運在網站上率先推出網上船期公告和訂艙業務。這一業務的開展,突破了傳統服務中速度慢、效率低、工作量大、差錯率高的問題,將貨運服務直接送到客戶的辦公桌上,使客戶足不出戶便可辦理貨物出口業務流程中的委託訂艙、單證製作、信息查詢等多種業務手續。在網上定艙業務的基礎上,中遠集團又向全球客戶推出了中轉查詢、信息公告、貨物跟蹤等多項業務,從而使全球互聯網用戶均可直接在網上與公司開展商務活動。目前,公司推出的整套網上營銷系統,已初步具備虛擬網上運輸的雛形,具有較強的雙向互動功能和較高的服務效率。其中電子訂艙系統可使每一位網上用戶在任何地區和時間內,通過互聯網與公司開展委託訂艙業務,任何一位客戶只要具備上網條件,都可足不出戶地直接訪問中遠的電子訂艙系統。貨物運輸及中轉查詢系統則體現出方便、快捷、准確的操作特色。這項功能可使客戶對貨物實行動態跟蹤,在網上隨時查詢單證流轉、海關申報、進出口及中轉貨物走向等相關信息。信息公告系統還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將中遠有關船期調整、運價變化等情況在互聯網上作出及時反映。中遠集團電子商務應用的成功開展,極大地提高了市場營銷的科技含量,新的客戶群越來越多地從互聯網上聚集而來。 目前,「中遠網」的建設已初具規模,中遠集團近二十個所屬單位網站的建設已基本完成,各站點間也實現了鏈接,組成了「中遠網」的基本框架,無論從企業形象還是業務功能上,都在向世界幅射著中遠的影響。

電子商務發展戰略 中遠發展電子商務的戰略目標定位在從全球客戶的需求變化出發,以全球一體化的營銷體系為業務平台,以物流、信息流和業務流程重組為管理平台,以客戶滿意為文化理念平台構建基於Internet的、智能的、服務方式柔性的、運輸方式綜合多樣並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網上運輸和綜合物流系統。 動力平台——滿足全球客戶需求變化 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客戶的需求正由實體交易轉向虛擬交易,客戶最終關心的是以消費者為本的「供給鏈」、「供給鏈管理」以及「供給鏈一體化」在網上與現實之間的完美結合。

因此,中遠發展電子商務的根本出發點和唯一動力就是圍繞全球客戶的需求變化,為企業創造最佳的效益。 業務平台——全球一體化的市場營銷體系 當前,包括中遠在內的國際上各大航運企業的內部資源配置模式正在由航線型資源配置模式向全球承運的資源配置模式轉變,將遍布於全球各地的人員、設備、信息、知識和網路等資源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協調和整合,形成全球一體化的營銷體系。中遠電子商務是其全球營銷體系的網上體現,中遠全球營銷體系則是中遠全球性電子商務的基礎平台。 管理平台——物流、信息流和業務流程的重組 中遠電子商務的管理平台是實現物流、信息流和業務流三流統一,以創造更科學、更合理、更節約的生產與消費的銜接。這一管理體系從構成上講,不是單純的硬、軟體技術,而是從市場上收集各種物流提供者所提供的信息,包括服務內容、方式、費用、時間等,另一方面以客戶需求為准提供包括服務水平、質量、成本等信息,並將兩方面的信息進行集中、加工整理、分析和融匯貫通,從而在供求關繫上達到互動性交易。作為全球承運人,航運作為全球物流的主幹環節,與客戶和其他環節的物流提供商存在天然密切的聯系而使得發展電子物流具備先天優勢,關鍵是要以互聯網為基礎,整合客戶供應鏈各環節的物流提供者,構造面向客戶的虛擬綜合物流網路。

服務平台——「一站服務」和「綠色服務」 中遠獨具特色的「一站服務」,現在是由其全球營銷網路中的每一個服務窗口全部接受客戶原先需在公司其他幾個部門或窗口才能完成的托運操作手續。客戶只要找一位業務員,進一道門,辦理一次委託手續,就可以將極其繁復的出運操作流程交付處理。而將來中遠網上的「一站服務」,將使客戶操作更便捷,只點擊一下滑鼠,就可完成所有手續。中遠現在推出的綠色服務,是業務人員進駐客戶單位進行聯合辦公,客戶只需提供委託書或訂艙書,整個出運業務流程便全部由這些業務人員來完成。而將來「綠色服務」的功能將直接嵌入客戶的內部網路中,參與客戶的電子商務過程,給客戶提供更優良的服務平台。 技術平台——Internet和中遠全球信息管理系統 完善的電子商務的前提和基礎是完善的企業級計算機網路及金融、貿易和法律環境,中遠集團正致力於從系統設計、數據標准、功能模塊、網路技術上,將現有信息系統按照電子商務的更高要求進行完善和調整,致力於在國內外推廣電子提單的應用,並在中國航運電子商務業內標準的建立上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找准切入點 如果說企業過去建網、做信息系統多源於提高辦公效率的目的,現在搞電子商務則更多了一重關乎企業生存發展的使命感。企業做電子商務,首先都是搭平台建網站,但這只是第一步,電子商務之路應該怎麼走,還要看企業想用這個平台做什麼。 產品製造型企業想建的可能是網上市場,通過它更好地賣東西;服務型企業可能更希望通過網站增強、延伸自己的服務內容和手段,使自己更具競爭力。

但這也只是泛泛而談,讓電子商務真正成為促進企業發展的有效手段,最重要的還是應該從核心業務入手,切入企業的關鍵需求。 以中遠集團為例,它的核心業務是物流運輸,涉及的單位多,處理的信息量大,為用戶提供服務最需要解決的就是方便用戶的辦事流程,進行高效、准確、安全的信息服務。多年來,他們一直圍繞這個主題,在運輸服務領域進行信息技術的探索應用,從EDI中心、企業內部網到現在的「中遠網」建設,先實現了信息流轉電子化,然後一步步地把自己的各種業務搬上網,現在又在籌劃開拓新的服務內容。他們看清了物流運輸中自己應該扮演的角色,走出了一條中遠特色的電子商務發展之路。 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特色的業務需求,找准自己的應用點,信息技術貫穿其中,發展電子商務就目標明確、有的放矢。如果看到別人做好了,自己單純地進行模仿,南桔北枳,很容易費力不討好。

Ⅷ EDI主要內容

EDI(Electric Data Interchange,電子數據交換)是一種利用計算機進行商務處理的新方法,它是將貿易、運輸、保險、銀行和海關等行業的信息,用一種國際公認的標准格式,通過計算機通信網路,使各有關部門、公司和企業之間進行數據交換和處理,並完成以貿易為中心的全部業務過程。由於EDI的使用可以完全取代傳統的紙張文件的交換,因此也有人稱它為「無紙貿易」或「電子貿易」。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各種貿易量逐漸增大,為了適應這種形勢,我國將陸續實行「三金」工程,即金卡、金橋、金關工程,這其中的金關工程就是為了適應貿易的發展,加快報關過程而設立的。

一、使用EDI的優點

1.降低了紙張的消費。根據聯合國組織的一次調查,進行一次進出口貿易,雙方約需交換近200份文件和表格,其紙張、行文、列印及差錯可能引起的總開銷等大約為貨物價格的7%。據統計,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採用EDI後,每生產一輛汽車可節約成本250美元,按每年生成500萬輛計算,可以產生12.5億美元的經濟效益。

2.減少了許多重復勞動,提高了工作效率。如果沒有EDI系統,即使是高度計算機化的公司,也需要經常將外來的資料重新輸入本公司的電腦。調查表明,從一部電腦輸出的資料有多達70%的數據需要再輸入其他的電腦,既費時又容易出錯。

3.EDI使貿易雙方能夠以更迅速有效的方式進行貿易,大大簡化了訂貨或存貨的過程,使雙方能及時地充分利用各自的人力和物力資源。美國DEC公司應用了EDI後,使存貨期由5天縮短為3天,每筆訂單費用從125美元降到32美元。新加坡採用EDI貿易網路之後,使貿易的海關手續從原來的3~4天縮短到10~15分鍾。

4.通過EDI可以改善貿易雙方的關系,廠商可以准確地估計日後商品的尋求量,貨運代理商可以簡化大量的出口文書工作,商戶可以提高存貨的效率,大大提高他們的競爭能力。

EDI技術是電子信箱技術的自然發展,電子信箱的應用和發展大大提高了人們的辦公效率,將它應用於商業事務的願望促進了EDI技術的發展。

EDI和電子信箱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從通信的角度來說,EDI和電子信箱是相似的,但是它們也有比較明顯的區別。例如電子信箱是通過交換網路將人與人聯系起來,使人和人之間可以通過交換網路快速准確地交換信息,而EDI則是通過交換網路將兩個計算機系統聯系起來,例如將服裝進出口公司的電腦系統與海關的電腦系統聯系起來,以此簡化報關手續。所以說,EDI是計算機之間通過交換網路傳遞商務信息。此外,電子信箱與EDI的另一大不同是,電子信箱存儲和傳遞的信息是用戶(人)之間的信息,這種信息只要人能讀懂即可,不要求有一定格式(當然,你使用電子郵箱時最好給信件加上前面的稱呼和後面的祝詞,否則,對方可能就會有意見了)。而EDI通信不一樣,EDI通信的雙方是計算機,說本質一點,是計算機上的軟體。軟體可沒人那麼聰明,什麼格式都能看懂,軟體之間的通信需要格式化信息內容,況且,EDI通信內容主要是貿易中的文件和報表,使格式化信息成為可能,這是EDI與電子郵箱的另一不同。

舉一個例子,電子信箱傳遞的是普通的信件,EDI傳遞的是文件、表格,但是無論傳遞的是何種內容的信息都要將這些待傳遞的內容裝入信封,寫上收信人地址,貼足郵票,丟入郵筒。也就是說通信的過程是一樣的。

EDI不是用戶間的簡單的數據交換系統,EDI用戶需要按照國際通用的消息格式發送消息,接收方也需要按照國際統一規定的語法規則,對消息進行處理,並引起其他相關系統的EDI綜合處理,整個過程都是自動完成,不需要人工的干預,減少了差錯,提高了效率。例如,有一個工廠採用了EDI系統,它通過計算機通信網路接收到來自用戶的一筆EDI方式的訂貨單,工廠的EDI系統隨即檢查訂貨單是否符合要求和工廠是否接收訂貨,然後向用戶回送確認信息。工廠的EDI系統根據訂貨單的要求檢查庫存,如果需要則向相關的零部件和配套設備廠商發出EDI訂貨單;向鐵路、海運、航空等部門預訂車輛、艙位和集裝箱;以EDI方式與保險公司和海關聯系,申請保險手續和辦理出口手續;向用戶開EDI發票;同銀行以EDI方式結算帳目等。從訂貨、庫存檢查與零部件訂貨,辦理相關手續及簽發發貨票等全部過程都由計算機自動完成,既快速又准確。

二、電子數據交換的應用

EDI用於金融、保險和商檢

EDI用於金融、保險和商檢,可以實現對外經貿的快速循環和可靠的支付,降低銀行間轉帳所需的時間,增加可用資金的比例,加快資金的流動,簡化手續,降低作業成本。

EDI用於外貿、通關和報關

EDI用於外貿業,可提高用戶的競爭能力。EDI用於通關和報關,可加速貨物通關,提高對外服務能力,減輕海關業務的壓力,防止人為弊端,實現貨物通關自動化和國際貿易的無紙化。

EDI用於稅務
稅務部門可利用EDI開發電子報稅系統,實現納稅申報的自動化,即方便快竭、又節省人力物力。

EDI用於製造業、運輸業和倉儲業
製造業利用EDI能充分理解並滿足客戶的需要,制訂出供應計劃,達到降低庫存,加快資金流動的目的。運輸業採用EDI能實現貨運單證的電子數據傳輸,充分利用運輸設備、倉位,為客戶提供高層次和快竭的服務。對倉儲業,可加速貨物的提取及周轉,減緩倉儲空間緊張的矛盾,從而提高利用率。

三、電子數據交換的用戶入網方式

用戶終端可通過電話網、CHINAPAC網、DDN網、CHINANET網等方式接入EDI系統。

四、EDI標准體系

電子數據交換(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是目前為止最為成熟和使用范圍最廣泛的電子商務應用系統。其根本特徵在於標準的國際化,標准化是實現EDI的關鍵環節。早期的EDI標准,只是由貿易雙方自行約定,隨著使用范圍的擴大,出現了行業標准和國家標准,最後形成了統一的國際標准。國際標準的出現,大大地促進了EDI的發展。隨著EDI各項國際標準的推出,以及開放式EDI概念模型的趨於成熟,EDI的應用領域不僅只限於國際貿易領域,而且在行政管理、醫療、建築、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可見EDI的各項標準是使EDI技術得以廣泛應用的重要技術支撐,EDI的標准化工作是在EDI發展進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EDI標准體系是在EDI應用領域范圍內的、具有內在聯系的標准組成的科學有機整體,它由若干個分體系構成,各分體系之間又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相互依賴和相互補充的內在聯系。我國根據國際標准體系和我國EDI應用的實際以及未來一段時期的發展情況,制訂了EDI標准體系,以《EDI系統標准化總體規范》作為總體技術文件。該規范作為我國「八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是這一段時間內我國EDI標准化工作的技術指南,處於主導和支配作用。

根據該規范,EDI標准體系分基礎、單證、報文、代碼、通信、安全、管理應用七個部分,大致情況如下:

1. EDI基礎標准體系
主要由UN/EDIFACT的基礎標准和開放式EDI基礎標准兩部分組成,是EDI的核心標准體系。其中,EDIFACT有7項基礎標准,包括EDI術語、EDIFACT應用級語法規則、語法規則實施指南、報文設計指南和規則、貿易數據元目錄、復合數據元目錄、段目錄、代碼表,我國等同採用了這7項標准;開放式EDI基礎標準是實現開放式EDI最重要、最基本的條件,包括業務、法律、通信、安全標准及信息技術方面的通用標准等,ISO/IEC JTC1 SC30推出《開放式EDI概念模型》和《開放式EDI參考模型》,規定了用於協調和制定現有的和未來的開放式EDI標準的總體框架,成為未來開放式EDI標准化工作的指南。隨之推出的一大批功能服務標准和業務操作標准等將成為指導各個領域EDI應用的國際標准。

2. EDI單證標准體系
EDI報文標准源於相關業務,而業務的過程則以單證體現。單證標准化的主要目標是統一單證中的數據元和紙面格式,內容相當廣泛。其標准體系包括管理、貿易、運輸、海關、銀行、保險、稅務、郵政等方面的單證標准。

3. EDI報文標准體系
EDI報文標準是每一個具體應用數據的結構化體現,所有的數據都以報文的形式傳輸出去或接收進來。EDI報文標准主要體現於聯合國標准報文(United Nations Standard Message ,簡稱UNSM),其1987年正式形成時只有十幾個報文,而到1999年2月止,UN/EDIFACT D.99A版已包括247個報文,其中有178個聯合國標准報文(UNSM)、50個草案報文(Message in Development ,簡稱MiD)及19個作廢報文,涉及到海關、銀行、保險、運輸、法律、稅務、統計、旅遊、零售、醫療、製造業等諸多領域。

4. EDI代碼標准體系
在EDI傳輸的數據中,除了公司名稱、地址、人名和一些自由文本內容外,幾乎大多數數據都以代碼形式發出,為使交換各方便於理解收到信息的內容,便以代碼形式把傳輸數據固定下來。代碼標準是EDI實現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EDI代碼標准體系包括管理、貿易、運輸、海關、銀行、保險、檢驗等方面的代碼標准。

5. EDI通信標准體系
計算機網路通信是EDI得以實現的必備條件,EDI通信標准則是順利傳輸以EDI方式發送或接收的數據的基本保證。EDI通信標准體系包括ITU 的X.25、X.200/ISO 7498、X.400系列/ISO 10021、X.500系列等,其中X.400系列/ISO 10021標準是一套關於電子郵政的國際標准。雖然這套標准,ISO叫做MOTIS,ITU稱為MHS,但其技術內容是兼容的,它們和EDI有著更為密切的關系。

6. EDI安全標准體系
由於經EDI傳輸的數據會涉及商業秘密、金額、訂貨數量等內容,為防止數據的篡改、遺失,必須通過一系列安全保密的規范給以保證。EDI安全標准體系包括EDI安全規范、電子簽名規范、電文認證規范、密鑰管理規范、X.435安全服務、X.509鑒別框架體系等。為制定EDIFACT安全標准,聯合國於1991年成立了UN/EDIFACT安全聯合工作組,進行有關標準的制定。

7. EDI管理標准體系
EDI管理標准體系主要涉及EDI標准維護的有關評審指南和規則,包括標准技術評審導則、標准報文與目錄文件編制規則、目錄維護規則、報文維護規則、技術評審單格式、目錄及代碼編制原則、EDIFACT標准版本號與發布號編制原則等。

8. EDI應用標准體系
EDI應用標准體系主要指在應用過程中用到的字元集標准及其他相關標准,包括: 信息交換用七位編碼字元集及其擴充方法;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元集;通用多八位編碼字元集;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元集輔2集、4集等。

EDI標准體系的框架結構並非一成不變,它將隨著EDI技術的發展和EDI國際標準的不斷完善而將不斷地進行更新和充實。

五、UN/EDIFACT

聯合國行政、商業與運輸電子數據交換組織(United Nations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for Administration Commerce and Transport,UN/EDIFACT)是國際EDI的主流標准。當今EDI國際標准主要就是指UN/EDIFACT標准和ISO標准。UN/EDIFACT標準是由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UN/ECE)制定並發布的,而ISO標准由國際標准化組織制定並發布。並且這兩個組織已形成了良好的默契,UN/EDIFACT標准中的一部分已經納入到ISO標准中,UN/EDIFACT的很多標准都涉及到ISO標準的應用。UN/EDIFACT標准比較偏重當前的應用;而ISO的一些標准和研究結果則測重未來的發展。本章著重介紹UN/EDIFACT。

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貿易程序簡化工作組(UN/ECE/WP.4)在貿發會的領導下,成立了兩個專家工作組:GE1和GE2,分別負責UN/EDIFACT標准開發和處理貿易程序及單證問題。70年代初期該工作組推薦了供世界范圍使用的《聯合國貿易單證樣式(UNLK)》,並相繼產生了一系列標准代碼,即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INCOTERM)代碼等,為數據交換提供了重要的規則,為EDI標準的建立奠定了基礎。1981年UN/ECE/WP.4將推出的貿易數據交換指南(GTD1)和ANSI X.12標准一致起來,對統一制訂EDI標准進行了協調,制定了聯合國貿易數據交換用於行政、商業、運輸的標准,並於1986年正式定名為UN/EDIFACT。EDIFACT由一整套用於EDI的國際間公認的標准、規則和指南組成,其公布得到了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的支持,美國也逐步地從ANSI X.12標准過渡到使用EDIFACT。EDIFACT的產生為電子報文取代傳統的紙面單證奠定了基礎,從而使得跨行業、跨國界的EDI應用成為可能。

由UN/ECE發布的EDIFACT標准和規范已達近200個,它們大致分為基礎類、報文類、單證類、代碼類、管理類等。

六、ANSI X.12

當前主要存在兩種EDI報文格式相關標准:一種是上節介紹的適用於行政、商業和運輸業的國際標准EDIFACT;另一種則是美國的適用於各行各業的美國國家標准ANSI X.12。EDIFACT標准,是國際社會公認的EDI國際標准,支持這一標準的國家和地區越來越多,其中許多國家已將其轉化為自己的國家標准。而ANSI X.12由於開發、應用時間較早,目前仍在北美地區流行,故此節單獨介紹。

ANSIX.12的前身是由美國數據協調委員會(TDCC)60年代在美國國防部的支持下,制定的世界上第一個EDI標准——TDCC標准。1975年美國國家標准協會(ANSI)吸收和完善TDCC通用文件,在其基礎上制定了適合各行業的通用標准——ANSI X.12標准。1980年成立了X.12鑒定標准委員會,下設10個分委員會,分別針對不同行業和功能,制訂相應的貿易文件格式和標准。該標准在北美得到推廣,美國沿用至今。

ANSI X.12和EDIFACT的體系結構相似。在EDIFACT系統中,將特定的電子單證(如訂單、發票等)稱為報文,而在ANSI X 12系統中,稱之為交易集。ANSI X.12現已發布100多個交易集標准。

七、FEDI規范

金融電子數據交換(Financial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FEDI)是銀行與其商務夥伴間以標准方式進行的支付、相關支付信息、或金融相關文檔的電子交換。由於EDI在支付活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並對銀行業也有著重要影響,因此,目前不同規模的公司、企業、政府及金融機構正正採納金融EDI進行支付,以最小化紙張流量。目前FEDI標准被嚴格用於B-to-B交易。

目前有4種支付標准方式用於FEDI,分別是現金集中與支付(Cash Concentration or Disbursement,簡稱CCD)、現金集中與支付補遺(Cash Concentration or Disbursement plus addenda,CCD+)、合作貿易交換(Corporate Trade Exchange,CTX)、合作貿易支付(Corporate Trade Payments,CTP)。用這4種格式能使貿易夥伴通過其金融機構,以標准格式進行支付與支付相關信息的電子傳輸

Ⅸ 寧波港口edi中心主要用在什麼領域,主要的服務內容有哪些

領域:寧波港口edi中心主要為寧波口岸的港口碼頭、船公司船代、集疏運場站、理版貨、貨主及代理權和監管職能部門提供了高效、便利、快捷、准確、經濟的電子數據交換服務。

經過多年的推廣應用,EDI應用覆蓋了寧波口岸多個物流節點,網站查詢、一站式服務和報文傳輸這三大主要服務內容也得到充分的實踐。寧波港口EDI中心是寧波港口物流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地改善了寧波口岸集裝箱運作環境。

服務內容:

1、集裝箱信息

2、進出門查詢

3、裝卸船查詢

4、堆存查詢

5、鎮司/大榭信業堆存查詢

6、海關放行查詢

7、海關查驗查詢

8、分撥箱查詢

9、國檢指令信息查詢

(9)EDI在南京港集團edi中心研究擴展閱讀

寧波港口EDI中心開發和實施了集裝箱智能閘口系統、CFS系統以及車隊管理系統等。智能閘口系統實現了碼頭閘口所有進出場作業的實時控制和管理,使閘口管理由人工方式轉為「無人」自動化方式的革命性變化。

CFS系統以及車隊管理系統分別為集裝箱場站企業和集卡車隊企業的信息化綜合管理提供了一套整體的解決方案。系統的成功實施促進了相關企業運營效率的提高和對外服務水平的提升,從而有效增強了口岸綜合競爭力。

閱讀全文

與EDI在南京港集團edi中心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東風雪鐵龍18款空氣濾芯怎麼拆 瀏覽:512
寶來空調濾芯蓋怎麼裝上去 瀏覽:784
污水處理費代征費的必要 瀏覽:7
電氧化污水基板用什麼材料好 瀏覽:651
雞蛋膜是半透膜嗎 瀏覽:109
2015年哈弗空調濾芯怎麼拆 瀏覽:836
東莞大型純水設備多少錢一套 瀏覽:405
反滲透膜行業發展 瀏覽:285
上海什麼品牌的全屋凈水好 瀏覽:903
污水進家什麼兆頭 瀏覽:230
什麼單位用反滲透阻垢劑 瀏覽:551
凈水機燒水壺不燒應該去哪個地方 瀏覽:970
離子交換樹脂原理離子交換平衡 瀏覽:583
測污水cod注意什麼 瀏覽:15
成都興蓉污水處理廠怎麼樣 瀏覽:594
凈水器1812跟2012的ro膜 瀏覽:884
騏達2016款如何更換空調濾芯 瀏覽:298
純水和自來水有什麼功效 瀏覽:798
洗衣機怎麼打開清污水 瀏覽:300
污水mbbr工藝 瀏覽: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