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物流EDI技術應用在哪些方面
EDI最初是由美國企業應用在企業間訂貨業務活動中的電子數據交換系統,其後EDI的應用范圍從訂貨業務向其他業務擴展,如POS銷售信息傳送業務、庫存管理業務、發貨送貨信息和支付信息的傳送業務等。近年EDI在物流中廣泛應用,被稱為物流EDI。
所謂物流EDI是指貨主、承運業主以及其他相關的單位之間,通過EDI系統進行物流數據交換,並以此為基礎實施物流作業活動的方法。物流EDI參與單位有發送貨物業主(如生產廠家、貿易商、批發商、零售商等)、承運業主(如獨立的物流承運企業等)、實際運送貨物的交通運輸企業(鐵路企業、水運企業、航空企業、公路運輸企業等)、協助單位(政府有關部門、金融企業等)和其他的物流相關單位(如倉庫業者、專業報送業者等)。
這個物流模型的主要步驟如下:
1、發送貨物業主(如生產廠家)在接到訂貨後制定貨物運送計劃,並把運送貨物的清單及運送時間安排等信息通過EDI發送給物流運輸業主和接收貨物業主(如零售商),以便物流運輸業主預先制定車輛調配計劃和接收貨物業主制定貨物接收計劃。
2、發送貨物業主依據顧客訂貨的要求和貨物運送計劃下達發貨指令、分揀配貨、列印出物流條形碼的貨物標簽(即SCM標簽,Shipping Carton Marking)並貼在貨物包裝箱上,同時把運送貨物品種、數量、包裝等信息通過EDI發送給物流運輸業主和接收貨物業主依據請示下達車輛調配指令。
3、物流運輸業主在向發貨貨物業主取運貨物時,利用車載掃描讀數儀讀取貨物標簽的物流條形碼,並與先前收到的貨物運輸數據進行核對,確認運送貨物。
4、物流運輸業主在物流中心對貨物進行整理、集裝、作成送貨清單並通過EDI向收貨業主發送發貨信息。在貨物運送的同時進行貨物跟蹤管理,並在貨物交納給收貨業主之後,通過EDI向發貨物業主發送完成運送業務信息和運費請示信息。
5、收貨業主在貨物到達時,利用掃描讀數儀讀取貨物標簽的物漢條形,並與先前收到的貨物運輸數據進行核對確認,開出收貨發票,貨物入庫。同時通過EDI向物流運輸業主和發送貨物業主發送收貨確認信息.
物流EDI的優點在於供應鏈組成各方基於標准化的信息格式和處理方法通過EDI共同分享信息、提高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應用傳統的EDI成本較高,一是因為通過VAN進行通訊的成本高,二是制定和滿足EDI標准較為困難。但近年來,互聯網的迅速普及,為物流信息活動提供了快速、簡便、廉價的通訊方式,所以,互聯網將為企業實施物流EDI提供堅實的基礎。
⑵ 什麼是傳統EDI(物流方面的)
物流外貿,EDI這個詞下面我來給你做出解釋
EDI是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的縮寫,在大陸譯為電子數據交換,有時也譯為無紙貿易。香港譯為電子資料聯通。國際標准化組織將EDI定義為一種電子傳輸方法,用這種方法,首先將商業或行政事務處理中的報文數據按照一個公認的標准,形成結構化的事務處理的報文數據格式,進而將這些結構化的報文數據經由網路,從計算機傳輸到計算機。
除了硬譯的這個定義之外,我們應該正確地理解一下EDI的含義。從譯名上可以看出有許多不同的理解,例如,不少文獻將它譯為無紙貿易,在貿易領域中來說,這一名稱很形象地說明了它的狀況及效果。然而,從基本意義來說,電子數據交換的意思並不限於貿易活動,例如醫院中的信息交流,現在也已採用EDI的思想與方法,並已在國外一些地方實際使用。因此,嚴格地講,無紙貿易是EDI在貿易領域中的實際應用,EDI的概念應當更廣泛一些。當然,在現實的應用中,貿易領域的應用是發展最快,應用最多的方面,目前在這一方面的成果,標准,軟體也是最多的。有的同志正確地指出:EDI的實質在於「數據不落地」,用技術語言來說,那就是信息存儲及傳遞的介質從紙張轉為電磁設備。這樣所謂EDI就應當包括以下三個基本方面:
1、 需要進行信息交換的某一應用領域,即EDI的環境。例如:國際貿易,國內貿易,醫院工作,圖書館工作,項目管理等等。它限定了有哪裡信息需要傳遞,在哪些地點之間進行傳遞。
2、 信息交換的流程及規則,即EDI的過程。它反映了實際領域中的業務過程,以及與之相伴的信息流程。例如在貿易過程中,從詢價,報價開始,直到付款,交貨。中間涉及供應者,購買者,銀行,運輸公司,保險公司等多種企業(或稱角色),先後幾十種信息交換業務需要執行。在實際工作中,這種流程體現為一系列規則與標准。
3、 信息交流的手段,括硬體設備,通信設備以及軟體,即EDI的技術實現。從目前來看,計算機設備,通信設備已經比較普遍,EDI的應用也沒有什麼特殊的要求,一般來說不需要特殊的開發。例如,通信線路可以使用已有的各種方式解決,從最簡單的電話線到租用衛星專線。需要的是軟體的開發。 針對某一領域的應用,遵從某一特定的標准,就要有一套專門的軟體。解決這一領域的問題是技術方面的任務。
總之,對於EDI,應當全面地去認識和理解,而不要只從技術,甚至只從硬體的角度去看待與處理EDI的工作。
⑶ 物流EDI是什麼
是指貨主、承運人以及其他相關的單位之間,通過EDI系統進行物流數據交換,並以此為基礎實施物流作業活動的方法。歐興儲運就應用這一信息技術實現快速報關報檢,合理利用運輸資源。
⑷ 什麼是EDI,什麼是物流EDI
EDI是 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的縮寫,是指電子數據交換
EDI商務是指將商業或行政事務按一回個公認的答標准,形成結構化的事務處理或文檔數據格式,從計算機到計算機的電子傳輸方法。簡單地說,EDI就是按照商定的協議,將商業文件標准化和格式化,並通過計算機網路,在貿易夥伴的計算機網路系統之間進行數據交換和自動處理。
物流EDI平台以完整的貨物運輸流程為主要業務,集成與此流程相關的各種增值業務服務(物流保險、車輛定位、物流信息、RFID應用等),最終實現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高度集成應用,使信息流通速度加快,物流服務能力提升。
物流EDI平台採用「雲計算」概念基於SOA架構設計,貫穿物流業務流程,拼合物流功能模塊,取得靈活的、豐富的EDI應用,打造一個健全、可靠、安全、可擴展的物流EDI平台,為達到簡化業務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目的。
同時向網站軟硬體開發者開放多種API介面,提供物流下單、物流保險、GPS服務、RFID服務、供求信息、運單等數據的交換,共同建造一個物流行業的平台。
⑸ 【高分】求一篇物流專業的論文~~~
21世紀物流發展充滿變化
進入21世紀,物流產業一個最有影響的變革,是電子商務模式給物流帶來的變化,電子商務發展等於對整個物流進行了一個重新定義的過程,對物流所有的環節和所有的方面都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物流業必須在互連網爆炸性發展、競爭激烈的新經濟環境下,發展速度、完美、客戶滿意的新概念。
由於任何企業都不能窮盡物流的地理范圍,而且物流企業與客戶之間也必須相互依存,因此,強調在變革中建立戰略夥伴關系成為2001年的主題。那麼戰略夥伴關系怎麼理解呢?第一是物流服務商與供應鏈服務需求商之間在不穩定的經濟中建立穩步的關系;第二個是指在物流供應商之間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系。與供應鏈合作夥伴在不穩定的經濟中建立穩步的關系,獲取足夠的知識和技巧以便在這個以技術為導向且快速發展的領域發展上述關系,而這對他們來說無疑是十分重要的,不僅是為了企業的成功,還為了企業能夠生存下去。
變化的世界對供應鏈管理、對第三方物流、對運輸、倉儲、國際物流、商業物流都帶來了挑戰,物流產業必須自身變革,才能應對挑戰。這也是物流的魅力所在。
從量變到質變-物流進入供應鏈時代
從物流發展歷程分析,物流思想經歷了一個持續變革的過程。權威物流學者鮑爾索克斯教授對物流思想的演變過程做了總結:
50年代以前:強調運輸效率;
50年代:強調物流成本、客戶服務;
60年代:強調綜合外包;
70年代:強調運作整合、質量;
80年代:強調財務表現和運作優化;
90年代:強調客戶關系和企業延伸;
21世紀:強調供應鏈整合管理。
美國物流協會的兩次更名,則體現了兩次質的飛越。1963年成立時,協會的名字是「實物配送協會」,1985年更名為物流管理協會,是由於運輸和配送增加了越來越多的內容,這個職業從狹義的運輸和倉儲,發展到更廣的物流領域。21世紀的情形與當時的情形非常相似,物流與80年代初CLM更名時所處的同樣的重大變革的環境。在過去的10年甚至過去的5年間,物流職業的專業人員所包括的范圍越來越大,在企業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關鍵了。物流的專業人員在組織內部和組織外部與越來越多的人們打交道。物流專業人員的角色已經發生演變,不僅包括物流的內容,而且包括采購、生產運作、市場/營銷的功能。表明物流這個產業比原來的運輸和倉儲又擴大了、加深了,更注重管理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和升級。2005年更名為供應鏈管理專業協會,表明了從物流到供應鏈的合乎邏輯的演進。
美國物流協會發布了最新的供應鏈管理的概念。按照CLM 供應鏈管理定義(SCM定義),供應鏈管理包括了對涉及采購、外包、轉化等過程的全部計劃和管理活動和全部物流管理活動。更重要的是,它也包括了與渠道夥伴之間的協調和協作,涉及供應商、中間商、第三方服務供應商和客戶。從本質上說,供應鏈管理是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的供給和需求管理的集成。
從供應鏈管理的概念邊界和關系分析,CLM認為,供應鏈管理是聯系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主要功能和基本商業過程、將其轉化成為有機的、高效的商業模式的管理集成。它包括了上述過程中的所有物流活動,也包括了生產運作,它驅動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的營銷、銷售、產品設計、財務和信息技術等過程和活動的協調一致。
21世紀物流和供應鏈前沿概念和技術
1、精細物流(Lean Logistics)
精細物流來源於精細製造,精細製造作為成產領域管理技術研究的成果,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精細物流所強調的是同步操作環境,循環時間壓縮,全過程的可視性,精確時點績效,過程的一致性和無缺陷。
2、6西格瑪物流 (6 Sigma Logistics)。
6 西格瑪物流是6 西格瑪在物流管理中的應用。6 西格瑪是過程設計和提高的方法,它的目標是在滿足客戶主要的質量要求方面達到近乎完美的境地。它注重應用、結果和成功實施的要素等方面。
3、閉環物流與逆向物流(Closed Loop Logistics and Reverse Logistics)。
閉環物流的概念,是正向物流和供應鏈、逆向物流和儲存能力的集成。它主要應用在以下幾個方面:
售後服務、零部件更換(高科技產業)
未出售、未使用、廢棄物的回收
回召或有缺陷的產品
綠色產品的「保鮮」
4、精細供應鏈(Lean Supply Chain)
精細供應鏈的概念是精細原理與供應鏈結合,是對精細物流的進一步發展。精細管理為減少浪費、降低成本、縮短操作周期、提供強化的客戶價值從而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提供了一種偉大的方法,在生產過程已經取得就巨大的成功。精細供應鏈的基本計劃方法是設定企業目標,部門目標,操作目標,明確現有績效與目標值的差別認定,制定達到預期目標的時間框架和要求。
精細供應鏈的建立五個步驟:選擇工具、確定原則,制定戰略,明確價值,領先方法的適應性實施策略。它要求在精細供應鏈環境中創造產出文化,建立環境要素,最大限度避免非產出行為。精細供應鏈與6 西格瑪的結合,又在創造新的概念。
供應鏈績效考量
供應鏈實施的目的使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但供應鏈實施的效果,應有客觀的體系。美國物流最新的發展,是將供應鏈管理與企業財務銜接,將供應鏈管理與財務表現的主要驅動因素連接,對供應鏈實現的績效進行考量。主要的財務指標包括收益、利潤和企業的資金利用率三個方面。主要方法是利用主要財務指標的差距作為尋找供應鏈過程、活動、任務提升的線路圖,並與主要操作績效指標對應,以案例研究探究供應鏈解決方案的真實價值,研究供應鏈總成本(操作支出+資本費用),使用財務指標建立供應鏈績效和有效性度量的目標。
領先的生產企業已經成功使用6西格瑪方法提高產出績效。在供應鏈過程中,這種方法同樣有效。從客戶協作到運輸,從采購到銷售(客戶服務),從員工表現到企業戰略的提升,均顯示出供應鏈績效的提高。
供應鏈績效考量-現金周期模型
現金周期模型,英文為Cash-to-Cash Cycle,其基本方法是將企業的應付款、存貨、應收款三個指標折算成以天為單位的數值,用存貨天數加上應收款天數減去應付款天數,得出的數值就是企業現金周期,數值越小,說明現金周期越短,企業盈利能力越強。根據北德克薩斯大學的研究,美國企業高水平的現金周期是就是62.1天,平均水平為81.7天,較低水平為96.8-185.1天。以零售企業為例,美國JC Penny公司的現金周期為26天,而戴爾的現金周期是-16天,也就是完全使用別人的現金在周轉,而且具分析戴爾的現金周期還有提升的潛力。
這種現金周期模型的優勢是數據容易採集,從度量企業流動性的角度可以度量企業價值,應用貫穿供應商、製造商、銷售(客戶)的供應鏈活動,可以動態評估整個供應鏈的績效在上下游企業中的均衡關系。現金周期提升的方法有延長應付款、縮短應收款、降低存貨水平三個,而通過提升供應鏈績效降低存貨周期是核心的方法。將整個供應鏈的成本降低,速度提高,可以使製造商、供應商和客戶的同時收益。
物流新技術-RFID
RFID作為一種成熟的技術,在物流和供應鏈領域的應用需要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從技術發展階段分析,初始階段的任務是建設基礎設施,進行RFID的技術准備;然後是訂立標准。目前,美國和歐洲對RFID的技術標准已經達成了一致;第三階段是技術創新階段,要使技術的成本不斷的降低,以適應大規模商業應用的需求;第四階段使規模化應用;第五階段使成本和績效的均衡,使技術發揮最大的產出。對於RFID在供應鏈中的應用使一個復雜的過程,因此,把它比喻成「與大象共舞」,形象地說明了技術的能力與掌握技術的挑戰性。
RFID在物流領域中的應用由美國國防部和沃爾瑪發起的,因此,在RFID物流應用方面,美國軍方的實踐再次吸引了物流業界的關注。美國軍方後勤保障的目標,使建立知識驅動的供應鏈保障體系,RFID的應用,是後勤保障的需要,而不是終極目標。作為一種現金的技術手段,國防部通過RFID在物流領域中的應用,使美軍的平均補給時間從33天降低到11天。
國防部在RFID應用方面,同樣充分利用了民間資源。它採用了商品電子編碼標准,按物品、小包裝、托盤、集裝箱分級使用標簽,在托盤、集裝箱、重點設備上使用主動(有源)標簽。但標簽的數據格式採用國防部的定製。從2005年一月起,美國主要戰區將全部引入RFID系統,並在2006、2007年在全部後勤保障體系實施RFID技術。
沃爾瑪是美國國防部的供應商,它的意義在於使美軍在任何戰場上,能夠「過上象在家裡一樣的生活」。沃爾瑪實施RFID,也是分步進行的。2003-2004年,主要是標准和技術的准備階段,2004年在在托盤和紙箱層測試應用,主要是在與國防部的合約中使用RFID.目前在德州的配送中心的8 個供應商、7 個商店全部的紙箱和托盤上應用, 2005 年1 月,開始在前100 名供應商推廣使用。RFID的使用,並沒有排斥使用現有技術的供貨商。
供應鏈對中國物流的影響
1、把握供應鏈,提升核心競爭力
供應鏈是物流管理在深度和廣度方面的擴展。製造業企業、物流企業都應重視供應鏈。
供應鏈取代物流,不僅是理論的發展,更是時代的變革。供應鏈對製造業所起的作用,應引起中國生產企業的足夠重視。同時,第三方物流企業掌握供應鏈技術,才能在市場上具有競爭能力。
而一個區域、一個城市的競爭力,則直接取決於產業競爭力,因此,供應鏈關繫到區域競爭力。研究供應鏈發展趨勢,分析所處區域的供應鏈結構,打造供應鏈服務基地,不僅關繫到物流產業發展的問題,更涉及到未來區域競爭優勢和可持續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因此,政府應組織力量,開展供應鏈戰略研究。
2、為新技術的發展做好充分的准備
RFID是全球物流領域最新的應用技術。RFID成為物流和供應鏈「速度」和「價值」實現的最先進的手段,因此,該項技術在物流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由於RFID具備從生產點到最終消費點的供應鏈的全程跟蹤、操作管理能力,能夠實現物流操作工具的標識和操作(托盤、集裝箱)的自動識別,使倉儲管理、存貨管理、貨位指派監督、供應商存貨管理、貴重商品管理等實現自動化,並可實現全程供應鏈安全監控,因此,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由於深圳處於國際供應鏈的起點,RFID在國際供應鏈的應用問題、實施RFID的成本與投入產出問題,將對深圳物流業在未來幾年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政府應加大投入,對物流新技術進行基礎性研究。
3、開展廣泛合作,擴大中國物流的國際影響
博鰲深圳物流大會,將成為中國目前為止規模最高、影響最大的物流大會,得到了國際物流界的廣泛參與。中國物流繼續擴大物流國際合作,承辦更多高水平的物流大會,引入更多的物流企業和機構,建立物流對外合作網路,擴大中國物流的國際影響。
⑹ 貨代中什麼是EDI
EDI是英文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的縮寫,中文可譯為「電子數據交換」。它是一種在公司專之間傳輸訂單屬、發票等作業文件的電子化手段。
電子數據交換 (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縮寫 EDI ) 是指按照同一規定的一套通用標准格式,將標準的經濟信息,通過通信網路傳輸,在貿易夥伴的電子計算機系統之間進行數據交換和自動處理。由於使用 EDI 能有效的減少直到最終消除貿易過程中的紙面單證,因而 EDI 也被俗稱為 「 無紙交易 」 。它是一種利用計算機進行商務處理的新方法。EDI是將貿易、運輸、保險、銀行和海關等行業的信息,用一種國際公認的標准格式,通過計算機通信網路,使各有關部門、公司與企業之間進行數據交換與處理,並完成以貿易為中心的全部業務過程。
⑺ edi技術在物流行業中是如何應用的
EDI即電子數據交換技術,聯合國的定義是指為了商業和行政事務處理,按照一個公認的標准,形成結構化的數據處理或消息報文數據格式,從計算機到計算機的數據交換方法。由於使用EDI可以減少甚至消除貿易過程中的直面文件,所以又被稱為「無紙貿易」。
物流EDI的運作過程如下所示:
1.發送貨物業主在接到訂貨後制定貨物配送計劃,並把運送貨物的清單及運送時間安排等信息通過EDI發送給物流運輸業主和接收貨物業主,以便物流運輸業主預先定製車輛調配計劃,接收貨物業主制定接收計劃。
2.發送貨物業主依據顧客訂貨要求和貨物運送計劃下達發貨指令,分揀配貨,將物流條碼標簽貼在貨物包裝箱上,同時把運送貨物品種、數量、包裝等信息通過EDI
發送給物流運輸業主和接收貨物業主。
3.物流運輸業主從發送貨物業主處取運貨物時,利用車載掃描讀數儀讀取貨物標簽的物流條形碼,核實與先前送到的貨物運輸數據是否一致,以確認運送貨物。
4. 物流運輸業主對貨物進行整理、集裝、製作送貨清單並通過EDI向接收貨物業主發送發貨信息。在貨物運抵接收方後,物流運輸業主通過EDI向發送貨物業主發送完成運送業務信息和運費請示信息。
5.接收貨物業主在貨物到達時,利用掃描讀數儀讀取貨物標簽的物流條形碼,並與先前收到的貨物運輸數據進行核對確認,開出收貨發票,貨物入庫,同時通過EDI向物流運輸業主和發送貨物業主發送收貨確認信息.
——更多物流行業相關規劃、項目及數據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物流產業研究院。
⑻ 什麼是EDI什麼是物流EDI
物流edi和采購供應掛鉤的,就是買方和供應商談定采購合約後建立雙方的內網edi系統,就是通過內網系統下訂單給供應商等方式。以前通信不發達,所以建立公司於公司之間內部的電子化采購和信息交換系統。
⑼ EDI在物流有什麼作用
EDI在物抄流過程中的作用
EDI是一種信襲息管理或處理的有效手段,它可以對物流供應鏈上物流信息進行有效地運作,比如傳輸物流單證等。EDI在物流運作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現有計算機及通信網路資源,提高交易雙方信息的傳輸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首先,對於製造業來說,利用EDI可以有效地減少庫存量及生產線待料時間,降低生產成本;其次,對於運輸業說,利用EDI可以快速通送報檢、科學合理地利用運輸資源、縮短運輸距離、降低運輸成本費用和節約運輸時間;再次,對於零售業來說,利用EDI可以建立快速響應系統,減少商場庫存量與空架率,加速獎金周轉,降低物流成本;同時也可以建立起物流配送體系,完成產、存、運、銷一體化的供應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