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教育心理學
同化是指把外部環境中的有關信息吸收進來並結合到兒童已有的認知結構(也稱「圖式」)中,即個體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認知結構內的過程,就像消化系統就營養物吸收一樣,並沒有發生質的改變,比如你原先不知道那種是狗,聽別人說了之後就知道了,這就是同化。
順應是指外部環境發生變化,而原有認知結構無法同化新環境提供的信息時所引起的兒童認知結構發生重組與改造的過程,即個體的認知結構因外部刺激的影響而發生改變的過程,發生了質的改變,比如你原先不吸煙的,但是你們那的人都吸煙,所以你也跟著吸煙了,這就是順應
B. 同化與順應的定義是什麼
皮亞傑所下的定義是「刺激輸入的過濾或改變叫做同化;內部圖式的改變,以適應現實,叫做順應.」
C. 中譯英! 拒絕非人工翻譯!! 翻譯的好,獎勵。。
Piaget's assimilation and response to address the cogni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main struc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stimuli, assimilation, when integrated into the main body to stimulate their cognitive structure, a certain degree of environmental stimuli only by indivial assimilation (absorption) in his cognitive structure (schema), the main body to react to. In other words, the main reason to respond to the stimulus, that is because the main body so that the stimulus is already assimilated (absorbed) of the structure, made of this structure has the capacity to respond. Cognitive structure was e to the effects of assimilation to stimulate change, and that is responsive, not to make such a change (adapt),
Assimilation will not be able to run. In short stimulus input or change the filter is called assimilation, and internal structure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changes in response to reality is called. Assimilation and response to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process of adaptation is awareness, but also the wisdom that is the essence of behavior.
Assimilation can not change or update the schema, go with it can play a role. However, Piaget believed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intellectual structure of the function is the main active assimilation. Adapt to structural change, but the assimilation process is repeated in the main action and a general has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structure.
Piaget's theory of operation is one of the key concepts. Computing here refers to the psychological operator. What is computing? Computing is the action is the internalized, and reversible, there is conservation of the premise, 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action. From this definition we can see, computing or psychological operations not four important features:
D. 順應的名詞解釋
順應指的是外部環境發生變化,而原有認知結構無法同化新環境提供的信息時所引起的認知結構發生重組與改造的過程。
順應則是主體的圖式不能同化客體,必須建立新圖式或調整原有圖式,引起圖式的質的變化,使主體適應環境。所以,皮亞傑對同化和順應所下的定義是:「刺激輸入的過濾或改變叫做同化;內部圖式的改變,以適應現實,叫做順應。」
同化與順應是皮亞傑從生物學移植到心理學和認識論中的概念,其最早提出見於1936 年出版的皮亞傑的《兒童智力的起源》一書。
(4)刺激輸入的過濾或改變叫擴展閱讀:
在這部著作里,皮亞傑在對智力和適應的解說中提出了同化與順應的概念:「機體是一種物理-化學和動態過程的循環,這種循環同環境保持著穩定的關系,雙方相互作用,產生新的循環。
設A、B、C 等為有機體的元素,X、Y、Z 等為對應的周圍環境的元素。這樣構成的組織圖式為:(1) a+x→b;(2) b+y→c (3 ) c+ z→a。把有機體的元素a、b、c等同環境的元素x、y、z等結合在一起的關系,就是同化關系。
如果我們稱環境施加壓力的結果(b變成b』 )為順應,我們就可以因此說適應是同化與順應之間的平衡。
E.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中認為影響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1、奧蘇貝爾認為同化的模式有哪幾類?
奧蘇貝爾也認為認知結構是有一定層次性的,他按照新舊觀念的概括水平的不同及其聯系的方式,提出了三種同化模式。
1、下位學習,又稱為類屬學習,是指將概括程度或包容範圍較低的新概念或命題,歸屬到認知結構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範圍較高的適當概念或命題之下,從而獲得新概念或新命題的意義。分為兩種形式:1、派生類屬 2、相關類屬
2、上位學習,又稱總括關系,是指新概念、新命題具有較廣的包容面或較高的概括水平,這時,新知識通過把一系列已有觀念包含於其下面獲得意義,新學習的內容便於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觀念產生了一種上位關系。
3、組合學習。
2、簡述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
現在有7個。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尊重需要、認知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需要。金字塔形式,需要層次逐漸遞增。前四個是匱乏性需要,後三個是成長性需要。
4、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中認為影響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的基本內容
一、構建主義的發展觀。1、皮亞傑認為,發展是一種建構過程,是個體在與環境的不斷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 2、皮亞傑認為所有有機體都有適應和建構的傾向,同時,適應和建構也是認知發展的兩種機能 3、認知的結構既不是在每一個結構都是心理發生的結果,而心理發生就是從一個較低級的結構過渡到一個不那麼初級(或較復雜的)結構 4、適應包括同化和順應兩種作用和過程,刺激輸入的過濾或改變叫做同化;內部圖示的改變,以適應現實,叫做順應 5、皮亞傑認為個體的心理發展就是通過同化和順應日益復雜的環境而達到平衡的過程。
二、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論。重點先後四個階段順序不能改變。1、感知運動階段(0-2歲) 2、前運算階段(2-7) 3、具體運算階段(7-11) 4、形式運算階段(11-16)
三、皮亞傑提出影響發展的四個基本因素為:1、成熟 2、練習和經驗 3、社會性經驗 4、具有自我調節作用的平衡過程。
F. 一道心理學選擇題 求解
這是gre么
答案是d
a佛洛依德關注的主要是兒童,不選
b吉布森以研究兒童視知覺(視崖實驗)和知覺選擇性出名,他的研究不涉及道德問題
c皮亞傑 它主要研究兒童認知發展,不涉及成人
d科爾布格 美國從心理學研究道德問題的大家,提出三層次六階段理論,包括成人道德
e埃里克森 美國研究畢生發展的心理學家 研究也不涉及道德問題。
G. 皮亞傑的理論有何影響和局限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的基本內容
一、構建主義的發展觀。1、皮亞傑認為,發展是一種建構過程,是個體在與環境的不斷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 2、皮亞傑認為所有有機體都有適應和建構的傾向,同時,適應和建構也是認知發展的兩種機能 3、認知的結構既不是在每一個結構都是心理發生的結果,而心理發生就是從一個較低級的結構過渡到一個不那麼初級(或較復雜的)結構 4、適應包括同化和順應兩種作用和過程,刺激輸入的過濾或改變叫做同化;內部圖示的改變,以適應現實,叫做順應 5、皮亞傑認為個體的心理發展就是通過同化和順應日益復雜的環境而達到平衡的過程。
二、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論。重點先後四個階段順序不能改變。1、感知運動階段(0-2歲) 2、前運算階段(2-7) 3、具體運算階段(7-11) 4、形式運算階段(11-16)
三、皮亞傑提出影響發展的四個基本因素為:1、成熟 2、練習和經驗 3、社會性經驗 4、具有自我調節作用的平衡過程。
H. 順應的發展
在皮亞傑的學術生涯中,他的許多觀點,在後期比之早期有重要的變化和發展。然而,對於同化和順應,皮亞傑早期和後期的觀點卻是相當一致的。在他後期的重要著作《皮亞傑的理論》中,他以新的形式詳細地說明了同化與順應的概念。皮亞傑說:「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於一個機體的正在形成中或已完全形成的結構內。」可以用公式表達為:T+I→A T+ E 式中,T是一種結構;I是被整合的物質或能量;E是被排除的物質和能量;A是大於I的系數,它意味著這種結構的強化是藉助物質的增加或運算效率的增加。
皮亞傑指出:「生物的同化如果沒有它的對立面—順應,從來不會自身單獨存在。……我們把同化性的圖式或結構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響而發生的改變稱為順應。」皮亞傑認為,同化與順應的一般概念,不僅適用於生物學,而且也適用於心理學與認識論。
根據皮亞傑的觀點,在認識過程中,同化是把環境因素納入主體已有的圖式之中,以豐富和加強主體的動作,引起圖式力量的變化。順應則是主體的圖式不能同化客體,必須建立新圖式或調整原有圖式,引起圖式的質的變化,使主體適應環境。所以,皮亞傑對同化和順應所下的定義是:「刺激輸入的過濾或改變叫做同化;內部圖式的改變,以適應現實,叫做順應。」
I. 皮亞傑的四個概念:圖式、同化、順應、平衡的意思區別,最好舉個例子,簡潔明了!
圖式、同化、順應和平衡的意思區別
1、概念不同
(1)圖式:皮亞傑理論中的核心概念,指一個有組織的,可重復的的行為或思維模式。
例如:騎自行車就是一種行為圖式。
(2)同化:把環境因素納入自己已有的圖式中,去加強和豐富主題的動作。這只是數量上的變化,沒有質的改變。
例如:學會騎車以後,再學怎麼左拐彎,怎麼右拐彎,去適應不同路況。
(3)順應:改變主體動作以適應客觀的變化,是質變。
例如:覺得路途遙遠,騎自行車慢,於是換了輛摩托。
(4)平衡:平衡是同化與順應作用兩種機能的平衡,它既是發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結構。當已有的圖式不能解決現有的問題,自然就產生了不平衡,就會想辦法來調整自己以重新達到平衡。
例如:覺得路途遙遠,騎自行車實在麻煩,怎麼辦?正好手邊有摩托,重新學習一下怎麼使用,就可以重新上路了。這就是一個從不平衡到平衡的過程。
2、作用不同
(1)圖式:圖式使個體能對客體的信息進行整理、歸納、使信息秩序化和條理化,從而達到對信息的理解。
(2)同化:在認識過程中把環境因素納入主體已有的圖式之中,以豐富和加強主體的動作,引起圖式力量的變化。
(3)順應:主體的圖式不能同化客體,必須建立新圖式或調整原有圖式,引起圖式的質的變化,使主體適應環境。
(4)平衡:通過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即通過同化或順應,使認識達到一個新的水平,恢復平衡狀態。認識的發展就是平衡——不平衡——平衡的過程。
(9)刺激輸入的過濾或改變叫擴展閱讀:
圖式、同化、順應、平衡的關系
圖式的發展和豐富是通過同化和順應兩種機制來實現的。皮亞傑認為,刺激輸入的過濾或改變叫做同化;內部圖式的改變,以適應現實,叫做順應。同化是量變的過程,而順應是質變的過程。在認知結構的發展中,同化與順應既相互對立,又彼此聯系,相互依存。
就人的認識成長來說,如果只有同化沒有順應,認識就談不上發展。如果不存在同化也就沒有順應可言,認識永遠是外物同化於內部圖式。內部圖式順應於外物這兩個對立統一過程的產物。
平衡從三方面調節著個體的認知過程:一是調節同化與順應兩種技能之間的關系,使兩者保持平衡;二是調節個體認知結構中執行不同功能的子系統;三是在個體知識的分化與整合中保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