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日處理水量10萬立方米的污水處理廠設計
在我國,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生態環境的要求日益提高,污水處理廠的建設日益增多。根據日處理污水量,污水處理廠分為大、中、小型三種規模。近年來,中小型污水處理廠的數量逐漸增多,如何搞好中、小型污水處理廠,尤其是小型污水處理廠,是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關注的問題。本文以日處理水量在3000-20000立方米的小型污水處理廠為例,探討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
在確定污水處理工藝時,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處理工藝。對於小型污水處理廠,SBR法及氧化溝法是首選。這兩種工藝都具有較高的耐沖擊負荷能力,一般不設初沉池,工藝簡化,節省佔地,採用低負荷延時曝氣方式運行,處理效果好,污泥好氧穩定,同時減少污泥產量。氧化溝的曝氣方式主要採用表曝方式,而SBR工藝則省去二沉池和迴流污泥泵房,使布置更加緊湊,且具有較強的調節能力,對於水質水量變化較大的情況,不需要高調節池。在北方嚴寒地區,冬季室外氣溫較低,氧化溝的表曝曝氣方式也不適宜。SBR池池深也不受限制,必要時可適當加深。
對於CAST工藝,它利用不同微生物在不同負荷條件下生長速率差異和污水生物除磷脫氮機理,將生物選擇器與傳統SBR反應器相結合,具有較強的除磷脫氮能力。但是,由於CAST系統引入了厭氧選擇器,實際的除磷效果需要進一步探討和研究,特別是對於低濃度進水的情況,CAST工藝可有效防止污泥膨脹。相較於傳統SBR工藝,CAST工藝在除磷效果上具有一定優勢,但因沒有內迴流而使處理更為簡化。
設計參數方面,應考慮實際污泥負荷、周期數、高水位污泥濃度、排出比、泥齡等因素,並進行小試加以確定。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設計參數可取值如下:實際污泥負荷為0.05-0.15 KgBOD/KgSS·d,周期數為3-6/d,周期工作時間為4-8小時,高水位污泥濃度為2-5g/L,排出比為1/3-1/6,泥齡為20-30d。
預處理方面,溫度、pH值等一般不需要設置專門的調節池,因為SBR池本身實際上就是一個調節池。格柵的尺寸根據設計流量和總變化系數確定,例如,對於5000噸/日的污水廠,採用並聯設置的粗細格柵,計算得格柵尺寸較小,考慮到人工格柵在柵渣量不多的情況下可能更為經濟。
沉砂池一般選用鍾式沉砂池或類似產品,沉砂池進出水渠採用相應尺寸的碳鋼製作,方便施工安裝,同時造價不高於鋼筋混凝土池。曝氣系統方面,活性污泥法的曝氣方式可分為鼓風曝氣和機械曝氣兩大類,機械曝氣適用於小型污水廠,具有噪音低、安裝簡單等優點。
脫水機一般採用帶式脫水機,設備費用不高,不必連續運行。總圖布置方面,考慮到污水廠較小,各構築物之間一般用渠道相連,既節省佔地,又減少水頭損失。對於採用SBR法的小型污水處理廠,一般將沉砂池與SBR池通過渠道相連、污泥濃縮池與脫水機房和泥餅堆放場合建。
環保措施方面,應盡量採用潛水電機,減少污水處理廠的噪音。對於曝氣系統,應選用機械曝氣方式,同時在處理構築物增設上部建築或加蓋以隔絕臭氣。採用陽光板或壓形鋼板拱形罩棚可增強美觀,便於維護管理,但在嚴寒地區應注意冬季結露問題。在混凝土蓋板上填土種植綠化,可增加全廠的綠化面積,適用於需採用自重抗浮的情況。
總的來說,對於日處理水量在3000-20000立方米的小型污水處理廠,應採用SBR法或CAST工藝,並在設備選擇、總圖布置、環保措施等方面根據實際工程的具體特點,選擇合適的方案,以達到節省工程投資、降低經營成本的目的。在排水管網設計方面,宜採用混合制排水體制,並注意合流污水的溢流問題,如合理確定截流倍數、雨水調蓄、環境評價及分流制管網與排水系統的連接。此外,設計規模的確定、處理工藝類型及選擇、處理工藝參數的設定等也是設計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Ⅱ 格柵設計要求有哪些
格柵設計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柵條間隙的確定:
格柵設置的必要性:
柵渣量的考慮:
機械格柵的配置:
工作區域的設計:
動力裝置的保護:
通風設施的設置:
吊運設備的安裝:
這些設計要求旨在確保格柵能夠有效去除廢水中的懸浮物、漂浮物等雜質,同時保證格柵自身的正常運行及工作人員的安全。
Ⅲ 格柵的設計流量一般在什麼范圍內最好
生活污水一般1.5-2.0。
該設備的最大優點是自動化程度高、分離效率高、動力消耗小、無噪音、耐腐蝕性能好,在無 人看管的情況下可保證連續穩定工作。
設置了過載安全保護裝置,在設備發生故障時,會自動停機,可以避免設備超負荷工作。本設備可以根據用戶需要任意調節設備運行間隔,實現周期性運轉;可以根據格柵前後液位差自動控制;並且有手動控制功能,以方便檢修。用戶可根據不同的工作需要任意選用。
工作原理:
污水處理格柵是由一種獨特的耙齒廠裝配成一組回轉格柵鏈。在電機減速器的驅動下,耙齒鏈進行逆水流方向回轉運動。
耙齒鏈運轉到設備的上部時,由於槽輪和彎軌的導向,使每組耙齒之間產生相對自清運動,絕大部分固體物質靠重力落下。另一部分則依靠清掃器的反向運動把粘在耙齒上的雜物清掃干凈。
按水流方向耙齒鏈類同於格柵,在耙齒鏈軸上裝配的耙齒間隙可以根據使用條件進行選擇。當耙齒把流體中的固態懸浮物分離後可以保證水流暢通流過。整個工作過程是連續的,也可以是間歇的。
Ⅳ 某污水廠最大設計流量2450 設計人口34萬試設計格柵
這個問題,提問的知識面和回答面比較多,這里一般很難給你滿意的回答。但能幫你給你提出一些污水廠常規設施和設備的參數,建議你多去參考相關圖冊去完成這些問題。
按你的最大流量,一般的城市污水廠,從進水的粗格柵一般最少要安裝2台,一般1用1備,或2用1備,你的粗格柵應該在進水端,按你的流量建議你使用高鏈式或反撈式,格柵渠道建議在1.5-2米之間,池深在10-13米之間,格柵角度75度,柵條間隙20-30mm,你沒有提出水泵類型這里就不說了,細格柵要看你後續工藝情況,但一般城市污水廠建議你採用反撈式或轉鼓式細格柵,使用1用1備或2用1備,格柵渠道一般在1.5-2米,轉鼓式渠道深在1.5-2米之間,反撈式渠道深4-6米,柵條間隙建議在5-7mm,這些設計都是為了保證你的過水流量及水力負荷。
曝氣沉砂池建議建成長50米,寬20米,深5米,一分為2的兩個曝氣沉砂池,採用1用1備或2用1備的1000方每小時的羅茨鼓風機進行曝氣,還需要設計吸沙車及砂水分離器。
你提出的平流沉澱池可能說明你是南方人,我們北方一般多採用輻流式沉澱池,北方的泥沙量及懸浮污染物量比較大,平流沉澱池應該根據你的後續工藝設計大小來確定停留時間和排泥方式,缺點是佔地面積大,應該和曝氣沉砂池大小相近。
Ⅳ 污水處理廠設計計算書,非常實用!
一、粗格柵設計
設計流量為30000m³/d,日平均流量約為1250m³/h,等效流量為0.347m³/s或347L/s,取Kz為1.40。計算最大日流量為42000 m³/d,即1750m³/h,等效流量為0.486m³/s。設定柵前水深為0.8m,過柵流速為0.9m/s,格柵條間隙寬度為0.02m,格柵傾角為60°,則柵槽寬度為1.11m。進水渠道漸寬部分長度及柵槽與出水渠道連接處的漸窄部分長度需根據具體情況計算。過格柵的水頭損失計算考慮格柵受污物堵塞時水頭損失的增大倍數,一般為3,計算水頭損失h0及阻力系數ε,其中ε與柵條斷面形狀相關。柵後槽總高度為1.38m,格柵總長度為2.80m。每日柵渣量需大於0.2 m³/d,宜採用機械格柵清渣及輸送設備。
二、細格柵設計
設計流量同粗格柵,取Kz為1.40,最大流量為0.486m³/s。柵條間隙數設定為53,柵槽寬度為1.1m,總槽寬為2.4m,考慮中間隔牆厚度。進水渠道漸寬部分長度及柵槽與出水渠道連接處的漸窄部分長度需計算。過格柵的水頭損失及阻力系數計算與粗格柵類似。柵後槽總高度為2.08m,格柵總長度為2.8m。每日柵渣量需採用機械格柵清渣設備。
三、沉砂池設計
採用曝氣沉砂池,建議設兩組,每組設計流量為0.243 m³/s。池子總有效容積、水流斷面積、池長、所需空氣量、沉砂池所需容積、每個沉砂斗容積、沉砂池上口寬度、沉砂斗有效容積、進水渠道、出水裝置設計需分別計算。出水採用沉砂池末端薄壁出水堰跌落出水。
四、輻流沉澱池設計
選擇兩組輻流沉澱池,每組設計流量為0.243m³/s。沉澱部分有效面積、有效水深、沉澱池直徑、污泥所需容積、周邊傳動刮泥機設計、污泥斗容積、沉澱池總高度、進水配水井、進水渠道、進水穿孔花牆、出水堰、出水渠道、排泥管、刮泥裝置等設計需分別計算。進水擋板和出水擋板設計確保水質均勻,排泥管採用重力排泥方式,刮泥裝置採用行車式刮泥機。
五、污水生物處理設計
設計條件包括平均流量、最大流量、BOD5、SS、TN、TP及水溫。污水處理程度計算後確定為二級處理。設計參數包括BOD5污泥負荷率、曝氣池內混合液污泥濃度等。平面尺寸計算包括曝氣池的有效容積、單座曝氣池面積、長度、總高度等。進出水系統設計包括曝氣池進水設計和曝氣池出水設計,採用多點進水以實現均勻配水。
六、二沉池計算
採用輻流沉澱池設計,配水採用集配水井,各池之間配水均勻,結構緊湊。設計兩組輻流沉澱池,每次設計流量為0.243/s,從曝氣池流出的混合液進入集配水井。沉澱池表面積、直徑、有效水深、徑深比、污泥部分所需容積、總高度、進水管計算、進水豎井計算、穩流筒計算、出水槽計算、出水堰計算、出水管設計、排泥裝置設計、集配水井設計等需分別計算。
七、消毒設施計算
污水處理後,需進行消毒處理以減少細菌數量。消毒劑選擇液氯,每日加氯量為7.0mg/L,設計採用ZJ-1型轉子加氯機,消毒接觸池採用2個3廊道平流式結構,單池容積、表面積、池長、池高、進水部分、混合、出水部分等設計需分別計算。
八、污泥處理構築物設計計算
處理後的污泥需進行有效處理以防止二次污染。初沉污泥直接進行消化、脫水處理,剩餘污泥需先進行濃縮處理,再進行消化、脫水處理。初沉池污泥量計算、剩餘污泥量計算、輻流濃縮池設計、貯泥池設計等需分別計算,包括有效部分面積、直徑、容積、有效水深、濃縮後剩餘污泥量、池底高度、污泥斗容積、總高度、分離出的污水量、溢流堰、溢流管、刮泥裝置、排泥管、貯泥池容積、高度等設計。
Ⅵ 污水處理廠設計計算書,非常實用!
一、粗格柵設計計算
設計流量為日平均流量和最大日流量,日平均流量Qd為30000m³/d,最大日流量Qmax為42000 m³/d。柵條間隙數根據水深、過柵流速、格柵傾角和柵條寬度等參數計算得出。柵槽寬度B為0.015m×(32-1)+0.02×32=1.11m。進水渠道漸寬部分長度、柵槽與出水渠道連接處的漸窄部分長度、過格柵的水頭損失以及柵後槽總高度等參數也都經過詳細的計算。每日柵渣量的計算則依據單位柵渣量和污水量。
二、細格柵設計計算
設計流量Q為30000m³/d,最大流量Qmax為0.486m³/s。柵條間隙數、柵槽寬度、總槽寬、進水渠道漸寬部分長度、柵槽與出水渠道連接處的漸窄部分長度、過格柵的水頭損失以及柵後槽總高度等參數都通過計算得出。每日柵渣量的計算依據單位柵渣量和污水量。
三、沉砂池設計計算
採用曝氣沉砂池,設計兩組,每組設計流量Q為0.243 m³/s。池子總有效容積、水流斷面積、池長、每小時所需空氣量q、沉砂池所需容積、每個沉砂斗容積、沉砂池上口寬度、沉砂斗有效容積等參數通過計算得出。進水渠道通過DN1000的管道送入,出水採用沉砂池末端薄壁出水堰跌落出水。
四、輻流沉澱池設計計算
選擇兩組輻流沉澱池,每組平流沉澱池設計流量為0.243m³/s。沉澱部分有效面積、沉澱池有效水深、沉澱池直徑、污泥所需容積、周邊傳動刮泥機、污泥斗容積、沉澱池總高度、進水配水井、進水渠道、進水穿孔花牆、出水堰、出水渠道等參數通過計算得出。進水擋板和出水擋板、排泥管、刮泥裝置等設施的設計也都有詳細的過程。
五、污水生物處理設計計算
設計條件包括進入曝氣池的平均流量、最大設計流量、污水中BOD5和SS濃度、TN和TP濃度及水溫等。污水處理程度計算、設計參數(BOD5污泥負荷率、曝氣池內混合液污泥濃度)及平面尺寸計算(曝氣池的有效容積、單座曝氣池面積、曝氣池長度、曝氣池總高度)等都有明確的計算依據。進出水系統的設計包括曝氣池進水設計、曝氣池出水設計及其他管道設計。
六、二沉池計算
採用輻流沉澱池,設計二組,每次設計流量為0.243/s。沉澱池表面積、沉澱池直徑、沉澱池有效水深、徑深比、污泥部分所需容積、沉澱池總高度、進水管的計算、進水豎井計算、穩流筒計算、出水槽計算、出水堰計算、出水管設計等參數通過計算得出。排泥裝置設計採用周邊傳動刮吸泥機。
七、消毒設施計算
污水經過處理後,採用液氯作為消毒劑進行消毒。加氯量計算依據二級處理出水採用液氯消毒時的液氯投加量。平流式消毒接觸池設計採用2個3廊道,單池設計計算包括消毒接觸池容積、表面積、池長、池高等參數。
八、污泥處理構築物設計計算
初沉污泥直接進行消化、脫水處理,剩餘污泥則先進行濃縮處理,後進行消化、脫水處理。初沉池污泥量計算依據間歇排泥的運作方式。剩餘污泥量計算包括曝氣池內每日增加的污泥量和曝氣池每日排出的剩餘污泥量。輻流濃縮池設計依據濃縮前污泥量含水率和濃縮後污泥含水率。貯泥池設計用於貯存來自初沉池和濃縮池的污泥,其設計容積根據貯泥池設計進泥量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