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地下集水坑排污泵閥門安裝高度
根據相關圖集,安裝高度應為1500mm(可為閘閥或蝶閥),向下依次是止回閥、軟連接、P型真空壓力表,但是實際施工時應將軟連接直接跟泵體連接,以便將泵體跟管道斷開避免撓動。
⑵ 頂管法主要工程技術
在頂管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可能遇到的障礙,如孤石等。以往的經驗曾經有遇到障礙無法穿過而整個管道廢掉的先例,特別是小直徑管管前無法挖土時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所以在頂管施工前,一定要弄清頂管處的地質情況。對遇到障礙時要有充分可靠的處理方案。
下面以手掘式頂管施工為例對頂管施工進行介紹。
此方法適用於軟土地層中、地下水位以上黃土地層中、地下水位以上強風岩地層中;特點是施工成本低,在頂進過程中如遇前方障礙物可立即採用人工方式排除;其缺點是頂進管徑應大於Φ800mm,否則不便於人員進出,頂進距離不宜過長。工藝流程如圖9-10 所示。
圖9-10 頂管法工藝流程圖
人工頂管施工頂管系統主要包括:千斤頂、頂鐵、後靠背、導軌、頂管管節。施工示意如圖9-11 所示。
圖9-11 頂管施工示意圖
一、施工准備
1.一般工作坑內的布置
如圖9-12 所示,頂管工作井施工,井內設集水坑,便於抽排積水,根據基底情況,可選擇原土基礎、砂礫基礎或混凝土基礎。
圖9-12 工作坑縱斷面圖
2.後靠背設置
工作井基礎設定後,根據管道走向設置後靠背。
(1)採用原土作後背時,後背牆的安裝應符合下列要求:①後背土壁鏟修平整,並使壁面與管道頂進方向垂直。②後背牆宜採用方木、型鋼、鋼板等組裝,組裝後的後背牆應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其後背牆底應低於工作坑底不小於 0.5m。③後背土體壁面應與後背牆緊貼,孔隙用砂石料填塞密實。④後背牆安裝時,緊貼土體的後背材料(型鋼、預制後背、方木等)應橫放,在其前面放置立鐵,立鐵前放置橫鐵。
(2)當工作坑過長,不能用原土作後背時,應採用結構簡單、穩定可靠、就地取材、拆除方便的人工後背牆。
(3)利用已完成頂進的管段作後背時,頂力中心宜與已完工管道中心重合,頂力應小於已頂完管道的抗頂力。後背鋼板與管口間應墊緩沖材料,保護管口不受損傷。
3.導軌安裝
導軌安裝牢固與准確對管子的頂進質量有較大的影響,因此導軌安裝依據管徑大小、管道坡度、頂進方向確定,頂進方向必須平直,標高、軸線准確。
(1)導軌宜採用鐵路鋼軌。
(2)在基礎上鋪設枕木、安裝導軌。導軌用道釘固定於枕木上,兩導軌之間用拉桿控制導軌中距,拉桿間距 1.5~2m。
(3)導軌軌面應高於該處管道外底的高程,其坡度應與管道坡度一致。兩導軌應平行、等高。
(4)枕木截面不小於 150mm×150mm。
(5)兩根導軌應順直。
4.工作平台安裝
(1)頂管工作坑開挖與支護完成後進行工作平台安裝。
(2)工作平台承重主梁根據靜載、活載及其他附加荷載計算選用,主梁兩端伸出工作坑外,一般不小於 1.2m並放於枕木上。
(3)平台開口的長度宜大於管節長度0.4m,寬度宜大於管外徑0.4m。
(4)根據頂進設備和混凝土管的重量,選擇起重設備,並確定豎向提升和水平運輸的支撐架形式。
(5)起重支架安裝在鎖口圈樑上,宜與防護棚結合成一體,並安裝牢固。
(6)工作坑必須設置有護欄的工作鋼梯。
5.頂鐵安裝
(1)頂鐵一般採用鑄鋼件或型鋼焊接成型,具有足夠的剛度,頂鐵上需有吊環(吊孔)及鎖定裝置。
(2)頂鐵放置在管道兩側,且頂鐵中心線應與管道中心線平行、對稱直順。
(3)更換頂鐵時,先使用長頂鐵,以減少頂鐵連接次數。
(4)頂鐵與管口之間安裝緩沖襯墊。在頂力作用下,管節承壓面應力接近設計頂鎬壓力強度時,應使用U形或環形頂鐵等工具,減少管節承壓面應力。
6.頂進設備安裝
(1)安裝前應對高壓油泵、千斤頂、液壓管路控制系統、壓力表等進行檢查標定,設備完好方可安裝。
(2)根據頂管坑的施工設計,安裝高壓油泵、管路及控制系統。油泵設置在千斤頂附近;油管應順直、轉角少;油泵應與千斤頂相匹配,並應有備用油泵;油泵安裝完畢應進行試運轉。
(3)千斤頂的油路應並聯,每台千斤頂應有獨立的進油、退油控制系統。
(4)千斤頂受力中心宜位於管口總高的 1/4 左右處,且不小於組裝後背高度的 1/3。
(5)千斤頂宜固定在支架上,並與管道中心的垂線對稱,其合力的作用點應在管道中心的垂直線上。
(6)當千斤頂多於一台時,宜取偶數,且其規格宜相同;當規格不同時,其行程應同步,並應將同規格的千斤頂對稱布置。
(7)對全部設備進行檢查並經過試運轉合格方可開始頂進。
7.注意
頂管工作坑四周必須採用圍護措施,採用彩鋼瓦圍護,雨帆布防護,並設醒目警示標牌。頂進時,過往車輛應減速慢行,且禁止大噸位、重載車輛通行。
二、挖土與頂進
工作坑內設備安裝完畢,經檢查各部處於良好正常狀態,即可進開挖和頂進。
首先將管子下到導軌上,就位以後,裝好頂鐵,校測管中心和管底標高以便符合設計要求,即可進行管前端挖土。
1.拆除洞口封門
機頭及首節管空頂就位後,拆除洞口封門。採用鋼木支架、立板密撐時,應採取措施保持洞口上方支撐穩固。採用沉井、地下連續牆,應先拆除內側的臨時封門,再拆除井壁外側的封門或其他的封堵措施。在不穩定土層中頂管時,封門拆除後應將工具管立即頂入土層內。應有防止流動性土或地下水由洞口進入工作坑的措施。
2.挖土與運土
管前挖土是保證頂進質量及地上構築物安全的關鍵,管前挖土的方向和開挖形狀,直接影響頂進管位的准確性,因此管前周圍挖土應嚴格控制。在一般頂管地段,土質良好,可超越管端開挖300~500mm;在土質不好的地段,最大不得超過管端 300mm。在鐵路道軌下不得超越管端以外 100mm,並隨挖隨頂,在道軌以外最大不得超過 300mm,同時應遵守其管理單位的有關規定。在土層比較穩定的情況下,管頂以上最大超挖量宜控制在15mm以內,管道下部 135°范圍內不得超挖。
安裝管帽:在土層鬆散或有流沙的地段頂管時,為了防止土方坍落,保證安全和便於挖土操作,在第一節管前端可安裝管帽(帽檐伸出的長度取決於土質)。將管帽頂入土中後便可在帽檐下挖土。
管前挖出的土應及時外運,大管徑可採用手推車推運,管徑較小時,採用雙筒卷揚機牽引小車出土。土運至管外,再用工作平台上的搖頭扒桿吊到平台上,然後運出坑外。
3.頂進
頂進利用千斤頂頂出鎬在後背不動的情況下將頂進管子推向前進,其操作過程如下:①安裝好頂鐵、擠牢,管前端已挖一定長度土後,啟動油泵,千斤頂進油,活塞伸出一個工作行程,將管子推向一定距離;②停止油泵,打開控制閥,千斤頂回油,活塞縮回;③添加頂鐵,重復上述操作,直至需要安裝下一節管子為止。
頂進注意事項:
(1)頂進時應遵照「先挖後頂,隨挖隨頂」的原則。應連續作業,避免中途停止,造成阻力增大,增加頂進困難。
(2)首節管子頂進的方向和高程關繫到整段頂進質量,應勤測量,勤檢查及時校正偏差。
(3)安裝頂鐵應平順,無歪斜扭曲現象,每次回收活塞加放頂鐵時,應換用可能安放的最長頂鐵,使連接的頂鐵數目為最少。
(4)頂進過程中,發現管前土方坍塌或油泵壓力表指針驟然增大等情況,應立即停止頂進,查明原因,排除故障後再繼續頂進。
三、注觸變泥漿
頂進過程中,在管節四周注觸變泥漿,減少摩擦阻力和防止土層坍塌。
1.觸變泥漿的配置
觸變泥漿的配置主要是由膨潤土、外加劑、水充分攪拌而成。調整純鹼用量,使漿液pH 值控制在8~10。外加劑主要有純鹼、燒鹼、氨鹽、高效潤滑劑、防塌劑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品種及摻量。
2.注漿孔的布置
注漿孔的布置宜按管道直徑的大小確定,每個斷面可設置 3~5個,均勻布置,並具備排氣功能;相鄰斷面上的注漿孔可平行布置或交錯布置。
3.注漿作業
注漿前,通過注水檢查注漿設備,確認設備正常後方可灌注。
注漿用注漿泵進行。輸漿管宜用鋼管或高壓膠管,布設至注漿孔口,每個注漿孔宜安裝閥門。注漿遇有機械故障、管路堵塞、接頭滲漏等情況時,經處理後,方可繼續注漿。
注漿壓力從0.1Mpa開始加壓,在注漿過程中的注漿流量、壓力等施工參數,應按減阻及控制地面變形的量測資料調整。
注漿通常從頂管的第一節向後進行,待頂進數米後,改從後端依次向前進行補漿。
注漿量宜按管道與周圍土層之間月牙形間隙的 1~2倍估算。
4.背後注漿
頂進結束後,應進行觸變泥漿的置換(背後注漿):①可採用水泥砂漿或粉煤灰水泥砂漿從注漿孔注入;②拆除注漿孔管後,應用水泥砂漿將注漿孔封閉嚴密。
四、測量和誤差的校正
1.測量
頂管中線和水準點引入工作坑內,控制導軌、頂管機安裝位置和頂進方向及高程。
頂進時,每頂一定距離測量一次,第一節管子測量間距應縮短。校正時,每頂進一鎬即測量一次。
2.頂進偏差的校正
頂進過程中發現管位偏差 10mm 左右時,即應進行校正,糾偏校正應緩緩進行,使管子逐漸復位,不得猛糾硬調。校正方法一般採用:
(1)挖土校正法:偏差值為 10~20mm 時採用此法。即管子偏向設計中心左側時,可在管子中心右側適當超挖,而在偏向一側不超挖,使管子在繼續頂進中逐漸回到設計位置。
(2)頂木校正法:偏差較大時或採用挖土校正法無效時,可用圓木或方木,一端頂在管子偏向一側的內管壁上,另一端支撐在墊有木板的管前土層上,開動千斤頂,利用頂木產生的分力,使管子得到校正。
五、沉降觀測及控制
頂管過程中,因開挖正面土體鬆弛、糾偏對管道周圍空隙填充不足、管道與土層摩擦等原因均會引起地面沉降,因此,施工時必須設置沉降觀測點,加強沉降觀測。
⑶ 地下室污水泵尺寸標准
兩台泵中間距離一厘米。地下室集水坑排污泵閥門安裝高度要看選這多大的排污泵,泵的口徑大小也會影響所選擇閥門的的結構尺寸。預留個300mm是沒問題的。想知道閥門結構長度問下金亞閥門,一個做閥門的廠家。地下集水坑排污泵閥門安裝高度安裝高度應為1500mm(可為閘閥或蝶閥),向下依次是止回閥、軟連接、P型真空壓力表,但是實際施工時應將軟連接直接跟泵體連接,以便將泵體跟管道斷開避免撓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