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水中糞大腸菌群數的測定
看來我們使用的方法是一樣的,區別是你沒有操作過,對吧
按你提問的順序分列
一、 試管的規格大約為長度--cm,直徑2--2.5cm,小玻璃管的長度大約2-3cm直徑約0.3-0.5cm。操作的時候是把小的玻璃管(一端封閉)開口的一端朝大試管底部放入,至於需要多少支。要看你一次做幾個樣品,幾個倍數,我們一般准備30--50套。
二、不管是什麼培養基,我們都是自己配製,試劑商店裡可以買到的(按方法中所列試劑品種購買。
三、肯定要加塞子的,我們用的塞子是軟材料(好像是軟橡膠?白色的,塞子中間另有一個可以活動的塞子,能保證加塞後的試管透氣,其實用什麼材料不重要的。
四、需要的儀器設備為:生化培養箱、無菌操作台(空氣精華級別100)、高壓滅菌鍋、冰箱、乾燥箱。
㈡ 電絮凝(EC)技術發展史
電絮凝技術發展史如下:
起源與早期發展:
- 電絮凝技術的起源可追溯至1889年的英國,當時這項技術作為環保水處理技術初露端倪。
- 1901年,英國學者首次提出了電絮凝的概念,並開始了深入的研究與實踐。
- 美國學者隨後憑借專利推動了這項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建設了先進的處理設施。
20世紀50年代後的廣泛應用:
- 電絮凝技術因其高效且原位反應無二次污染的特性,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廣泛應用於廢水處理領域。
- 其優勢包括高有效成分含量、低污泥產生和操作簡便。
- 然而,這一時期技術發展中也面臨著挑戰,如電導率要求高、陽極更換頻繁、金屬離子殘留以及電極鈍化等問題。
強化電絮凝的研究與發展:
- 強化電絮凝理論的根基在於優化化學絮凝,通過增加絮凝劑用量來增強有機物去除效果。
- 自2000年後,電絮凝研究逐年升溫,尤其是強化電絮凝領域,著重於凈水機理、電極技術、電源技術以及集成技術的研究。
- 集成技術成為強化電絮凝的熱點,盡管仍在基礎研究階段,但其潛力巨大。
電源技術的革新:
- 電絮凝電源技術如脈沖電源和光伏電源正在解決電極鈍化問題,提高絮凝效率。
- 脈沖電源能有效處理氟和重金屬,而光伏電源則為偏遠地區提供了綠色能源解決方案。
- 未來電源技術的創新方向包括空氣陰極的應用、無線技術及電極材料改良。
集成與協同處理的突破:
- 電絮凝與其他技術的集成,如電絮凝活性炭吸附和超聲技術,優化了能耗和處理性能。
- 電絮凝與光/電催化、臭氧氧化等技術結合,拓寬了污染物處理范圍,並與MBR技術相結合,提升膜壽命。
未來發展趨勢:
- 強化電絮凝在生活污水和中水處理中展現優勢,未來研究將深入理解強化機理,開發新型電極和反應器設計。
- 推動技術從實驗室向實際應用的轉化,以實現更大規模和經濟性的水處理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