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活性污泥處理處理污水,其中最重要的微生物是什麼微生物
活性污泥是活性污泥處理系統中的主體作用物質,在廢水生物處理中,不論採用何種方法處理構築物及何種工藝流程,都是通過處理系統中活性污泥或生物膜微生物的新陳代謝的作用,使活性污泥具有將有機污染物轉化為穩定無機物,在有氧的條件下,將廢水中的有機物氧化分解為無機物,從而達到廢水凈化的目的。處理後出水水質的好壞同組成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的種類、數量及其活性有關。
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1)體積小、面積大;(2)吸收多、轉化快;(3)生長旺、繁殖快;(4)適應強、易變異;
(5)分布廣、種類多。
細菌類體積小、種類多、代謝活力強
在污水處理所利用的生物群體中,細菌是體型是最微小的一種。(直徑0.5-2um,只有在1千倍電子顯微鏡才觀察到)它具有在好氧及厭氧條件下吸收分解各種有機物的能力。
對污水起作用的主要菌種有:菌膠團、球衣細菌、硝化菌、脫氮菌、 聚磷菌等……
在廢水生化處理中,正是利用了這些特徵,很容易找到能分解有機污染物的微生物。由於細菌繁殖快可使之繁殖增多到我們所需的數量由於它體積小同外界環境物質交換頻繁,因此代謝活力極高,即可快速地從廢水中降解有機污染物。此外由於細菌易變異,可使我們篩選、馴化出適合與需要的菌種。
菌膠團
它是形成生物絮體和生物膜的主要生物,在膠質中含有無數的菌體。菌膠團細菌的作用菌膠團細菌是構成活性污泥凝絮體的主要成分,有很強的吸附、氧化分解的能力
保護作用,細菌形成菌膠團後可防止被微型動物所吞噬,並在一定程度上可免受毒物的影響n有很好的沉降性能,使污泥在二沉池中迅速地泥水分離
球衣菌
菌體排列一系列呈絲狀,通常為白色或灰色,使常見的一類菌種,在活性污泥中大量繁殖,使污泥膨脹,給污水處理帶來危害。
脫氮菌
在缺氧條件下,利用硝酸鹽中的氧來氧化分解有機物,將硝酸鹽或亞硝酸鹽還原為氮氣
硝化菌
在好氧條件下,將氨氮氧化為亞硝酸鹽 氧化成 硝酸鹽的細菌
聚磷菌
在厭氧(無溶解氧,無硝化鹽和亞硝酸鹽)和耗氧交替條件下,對磷有過剩攝取能力。
原生動物(單細胞的好氧動物)起主導作用。
個體很小,長度一般在100~300um,用普通顯微鏡可清楚觀察到其形態。
它具有吞食污水中的有機物和細菌,在體內迅速氧化分解的能力,在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中它除了去除有機物,加快有機物的分解外,能使生物膜的表面吸附能力獲得再生。
後生動物
後生動物稍復雜,多細胞構成,體內有各種器官。參與污水處理的後生動物,包括 從體型較小的輪蟲到棲息於生物濾池的甲殼蟲,昆蟲幼體等體型較大的類型。
以上為最粗略的回答,要講此課的5天。
⑵ 污水生物處理中厭氧池和二沉池出現污泥膨脹是什麼原因,怎麼解決
產生污泥膨脹的原因是十分復雜的。一般來說:出現污泥膨脹有兩種類型:絲狀菌膨脹和非絲狀菌膨脹。
先說非絲狀菌膨脹:主要是由於溫度低太低和污泥負荷太高而導致的,如果是長期運行的污水廠我相信一般都會在運行過程中能夠輕松解決的,一般不是太大的問題。
其實主要的原因就是絲狀菌膨脹:產生的原因是比較復雜的。1)污泥負荷太高或者太低,太低是由於絲狀菌相對普通菌種具有更大的表面積,生長更快,負荷太低會成為優勢菌種,造成膨脹。太高是因為對氧氣傳質不利,造成內部厭氧和缺氧環境太多,絲狀菌大量繁殖。2)好氧池曝氣不足。絲狀菌表面積更大,對氧氣的利用更好,逐漸成為優勢菌種。3)污水類型的變化。污水中C/N和C/P比例降低也會導致絲狀菌增長(絲狀菌對N P的親和力更強)4)pH和溫度。一般認為pH較低和溫度高和低都易導致絲狀菌膨脹。
針對絲狀菌的解決方式:個人認為最有用的是加鐵鹽或者鋁鹽等絮凝劑,其實絲狀菌對水質的凈化效果是很好的,加入絮凝劑可以緩解膨脹,增加污泥的沉澱性能。其他的方式還有:檢測污水性質,看是否失衡,失衡的話可以加葯;曝氣系統是否正常,維持好氧池的DO不低於2mg/L;控制污泥濃度,及時排泥等措施。
⑶ 污水處理復合菌種原來有這么多講究
復合細菌是由6個屬共50多種細菌組成的復合菌系,可以適應不同的水質環境,並從中自主分化選擇出特異性強的菌種,自主適用面極廣。其主要包含硝化細菌屬、反硝化細菌屬、芽孢桿菌屬、假單胞菌屬和活化酶以及多糖等其它營養物。具備硝化和反硝化雙重作用的復合菌種,在污水處理環鏡逐漸繁瑣的具體情況下,單一化採用硝化或反硝菌種越來越難到達菌種平衡,企業對硝化反硝化的配比也無法准確掌握,造成大量菌種浪費或不足,復合菌種可依據水體具體情況本身擴展繁育,到達菌種平衡,讓污水處理更簡易、高效 。
一、使用方法
1、使用量:按相應構築單元有效容積1000ppm-1300ppm,投加比例可以依污水情況適量增減。其中河道治理和市政污水投加比例一般控制在50ppm-200ppm,配合投加100ppm的光合細菌。
2、按鎮拿照1:6比例和污水溶解,投加到對應池體中,依據工藝狀態的不同調整參數,經過24小時,使微生物激活,附著菌床並進行繁殖,從而達到活躍狀態。
3、建議採用階段式調適進水,以減小對微生物之沖擊,運行初期打開正常進水量的1/3,後期逐步增加水量直至滿負荷運行,時間一般為兩周。如進水量設計負荷偏小,則可一次性全開
4、監測與調適系統運行,約15天後在無若系統穩定,則無需再添加菌劑。
二、參數分析
1、PH值 :作用范圍為6~9之間,最佳使用范圍在6.8-8.5之間;
2、溫度:作用范圍在10℃~50℃之間兆返,最佳作用溫度為25-30℃。高於40℃會導致硝化細菌內酶的變性(厭氧菌不受影響);低於10 ℃時,細胞生長會受到很大的限制
3、溶解氧:在污水處理中的反硝化池,溶氧量為0.5毫克/升以下,硝化池溶解氧2毫克/升以上
4、鹽度:在海水和淡水中都適用,最高可耐受35g/L的鹽度(以氯化鈉計)
三、注意事項
1、培養期間污水中需要保持合理營養物濃度(碳氮比)
2、接觸產品後,應用熱肥族旅飢皂水將手洗凈,以避免吸入或接觸眼部
甘度 | 做好菌種 做好服務
⑷ 污水處理在什麼情況下會發生污泥解體有什麼指示菌種嗎
廢水生物處理是利用有關微生物的代謝過程,是對廢水中有機物進行降解或轉化的過程。微生物在降解有機物的同時其本身也得到了增殖。污泥膨脹有兩種類型,一是由於活性污泥中大量絲狀菌的繁殖而引起的污泥絲狀菌膨脹,二是由於菌膠團細菌體內大量累積高粘性物質(如葡萄糖、甘露糖、阿拉伯糖、鼠李糖和脫氧核糖等形成的多類糖)而引起的非絲狀菌性膨脹。
污泥絲狀菌膨脹可根據絲狀微生物對環境條件和基質種類要求的不同而劃分為五類類型:
(1)低基質濃度型;
(2)低溶解氧濃度型;
(3)營養缺乏型;
(4)高硫化物型;
(5)pH不平衡型。
在實際運行中,一般以污泥絲狀菌膨脹為主,佔90%以上。發生污泥膨脹時,主要有以下特徵:
(1)二沉池中污泥的SVI值大於200ml/g;
(2)迴流污泥濃度下降;
(3)二沉池中污泥層增高。
污泥膨脹相關理論:
(1)A/V假說:當混合液中基質收到限制或控制時,由於比表面積大的絲狀菌獲取基質的能力要強於菌膠團,因而菌膠團受到抑制,絲狀菌大量繁殖;
(2)動力選擇性理論:以微生物生長動力學為基礎,根據不同種類微生物具有不同的最大比生長速率和飽和常數,分析絲狀菌與菌膠團的競爭情況;
(3)飢餓假說:將活性污泥中微生物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菌膠團細菌,第二類是具有高基質親和力但生長緩慢的耐飢餓絲狀菌,第三類是對溶解氧有高親和力、對飢餓高度敏感的快速生長絲狀菌;
(4)存儲選擇理論:在底物風度的狀態下,非絲狀菌具有貯存底物的能力,而被貯存物質在底物匱乏時能夠被代謝產生能量或合成蛋白質。但是一些絲狀菌也具有底物貯存能力,底物貯存能力不能完全用來解釋污泥膨脹機理;
(5)氮氧化氮假說:CASEY提出低負荷生物脫氮除磷工藝的污泥膨脹假說,如果缺氧區的反硝化不充分,導致好氧區存在亞硝酸氮,那中間產物NO、N2O就會抑制菌膠團的好氧細胞色素,進而抑制其好氧情況下的基質利用,相反一些絲狀菌只能將硝酸氮還原為亞硝酸氮,因此不會在反硝化條件下胞內積累NO和N2O,絲狀菌就不會在好氧段被抑制,因而更具競爭優勢。亞硝酸與SVI有一定的正相關性。沉澱性能良好的污泥粒徑分布較廣,且以球菌為主,膨脹污泥的粒徑大都在10μm以內,污泥較為細碎。
影響污泥膨脹的因子:
1、溫度
低溫有利於絲狀菌生長,Daigger等人發現10℃容易導致絲狀菌性污泥膨脹,而污水溫度提高到22℃則不容易產生污泥膨脹現象;
2、pH 值
活性污泥微生物適宜pH范圍為6.5~8.5,pH小於6時,菌膠團活性減弱,生長受到抑制,但絲狀菌能大量繁殖,取代菌膠團成為優勢種群,污泥的沉降性能明顯變差並發生污泥膨脹。pH值低於4.5時,真菌完全占優勢。
3、DO
低DO是引起絲狀菌污泥膨脹的主要原因之一,若DO成為限制因子,菌膠團生長受抑制,而絲狀菌因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積,更易獲得溶解氧進行生長繁殖,在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具有低Ks的絲狀菌在低基質濃度下,具有比菌膠團高的比生長速率,這可以解釋基質限制、溶解氧限制和營養物質限制引起的污泥膨脹現象。只要溶解氧成為限制,任何負荷下都會發生污泥膨脹。污水處理中DO控制在2左右,太高太低都容易引起污泥膨脹。
4、F/M
低負荷情況下,由於絲狀菌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積,低Ks,其對碳源有較強的親和力,優先利用碳源,造成競爭優勢。低F/M經常出現在完全混合式曝氣池、大迴流比的氧化溝(如卡魯薩爾氧化溝)、沿程分散進水曝氣池中;低負荷容易引發絲狀菌污泥膨脹,高負荷容易引發污泥粘性膨脹。負荷分布不均,好氧區一直處於低負荷運行狀態易造成絲狀菌大量增殖。
Li等人對膜生物反應器內污泥負荷參數的影響研究表明,當F/M<0.2kg/kg.d時,容易引發污泥膨脹;Pan和Su等人將污水通過好氧選擇器進入膜生物反應器,將F/M調整到0.4kg/kgd,有效的控制了污泥膨脹;而Laitinen和Luonis等人則是利用缺氧選擇器,加強反硝化除磷作用,有效解決了污泥膨脹。
高有機負荷下,反應器內底物充裕,在這種情況中菌膠團比絲狀菌具有更強的吸附與存貯營養物質的能力,能夠充分利用高濃度的底物迅速增殖,具有較高的比生長速率,抑制了絲狀菌的生長,但是如果DO濃度不夠,在0.5mg/L以下,菌膠團在低溶氧的條件下增殖受到抑制,而絲狀菌由於其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積,即使在低溶氧的條件下也能獲得氧,其增殖速率明顯高於菌膠團,發生高負荷低DO下的污泥膨脹;低負荷下由於長時間缺少足夠的營養物質,菌膠團生長受到抑制,而絲狀菌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其菌絲會從菌膠團中伸展出來以增加其攝取營養的表面積。
由於研究者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條件不盡相同,研究結果也很不一致尤其是關於有機負荷與污泥膨脹關系的說法也比較混亂。高低有機負荷都可能引起污泥膨脹,Ford和Eckenfeilder等人發現高低負荷下都可能發生污泥膨脹,Palm等人認為根據負荷不同,在任何DO濃度條件下都可能發生膨脹,Chudoba等人認為即使對於推流式曝氣池,雖然沿吃長方向存在著高的濃度梯度,但在高負荷下也會發生污泥膨脹。
5、N、P營養物質
通常認為污水中BOD5:N:P=100:5:1為微生物的適宜比例。N、P含量不均衡的廢水,會引發絲狀菌與非絲狀菌膨脹,絲狀菌膨脹:有研究發現在缺N的情況下,由於絲狀菌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積,低Ks,其對N、P等營養物質有較強的親和力,優先利用營養物質,造成競爭優勢;非絲狀菌污泥膨脹:BOD5/N為100:3時,菌膠團未能有充分的N完成代謝,於是把有機物以高親水性的多糖胞外聚合物(EPS)的形式貯存在胞外。因此要降低進水C/N比。
6、微量元素
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會助長絲狀菌的過量生長,這可用痕量金屬缺乏症理論分析。由於絲狀菌具有比菌膠團更大的比表面積,其在痕量金屬含量不足時比後者具有更大的對痕量金屬的吸附能力,從而抑制了菌膠團的生長。
7、有毒物質
當有毒工業廢水進入污水廠時,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要出現中毒現象,Novak在對非絲狀菌膨脹的研究中發現,菌膠團吸收污水中的有毒物質後,粘性物質分泌減少,生理活動出現異常,可能引起污泥膨脹。
污泥膨脹解決辦法:
1、應急措施:
(1)增加絮凝劑,如投加硅藻土、粘土、厭氧污泥、金屬鹽類、混凝劑,如投加鐵鹽(氯化亞鐵5~50mg/L)、鋁鹽(礬土10~100mg/L)。
(2)採用消毒氧化劑,如採用迴流污泥加氯措施,投加量一般為2~10kgCl2/1000kg干污泥,既可控制曝氣池污泥膨脹也可對二級處理出水消毒,同時使控制污泥膨脹所需要的加氯量最少。銅離子濃度在0.75mg/L時或食鹽濃度為4g/L時對抑制絲狀菌污泥膨脹效果良好。但是此法治標不治本。
2、改變工藝
(1)設置選擇器,選擇器是曝氣池之前或前段設定的高有機負荷區(接觸區),為菌膠團細菌提供高濃度的可吸收的溶解底物,以提高其攝取和貯存能力,使其在與絲狀菌的競爭中處於優勢。
(2)此外改變反應器形式,如將完全混合曝氣池改為推流式曝氣池,連續進水改為間歇進水。絲狀菌幾乎都不能在完全無分子氧的環境中吸收底物,這使得通過脫氮和除磷過程而利用底物的功能菌迅速增殖,所以A/O和A/A/O系統能有效控制絲狀菌污泥膨脹。在A2/O工藝中,厭氧、缺氧區不利於絲狀菌增殖,如果在好氧段能旁流一部分進水提供碳源,則絲狀菌在整個系統中都處於不利狀況。
(3)工藝運行調控:由於污水腐化產生的膨脹,可以對消化污水預曝氣,沉澱池中污泥應及時刮除;N、P缺乏的污水,可及時投加尿素、銨鹽、化肥或與生活污水混合,使BOD5:N:P=100:5:1左右;缺氮時可從污泥消化池往曝氣池投加高含氮污泥上清液;低溶解氧可以增加供氧,採用表面轉刷曝氣的氧化溝,欲提高DO,可通過提高出水堰的高度,以提高轉刷的吃水深度的方法,強化轉刷的曝氣能力;低負荷導致的污泥膨脹,可以適當提高F/M;高負荷污泥膨脹,可射流曝氣剪切絲狀菌,射流高的傳質效率提供充足的溶解氧。增加水力剪切力:通過曝氣時產生的強水力剪切作用使蓬鬆污泥自聚、密實,同時使絮團表面不穩定的絲狀菌脫落。
(4)在完全混合曝氣池中負荷0.1~0.5kgBOD5/(kgMLSSd)都發生膨脹,而推流式中污泥負荷大於0.5kgBOD5/(kgMLSSd)才發生膨脹,而間歇式反應器內沒有發現膨脹現象;變化的水力負荷造成SVI上升,具體分析為高負荷、低溶解氧刺激了絲狀菌的生長,且絲狀菌生長的不可逆性,造成污泥膨脹,特別是當有機物濃度劇增時極易引起污泥膨脹;污泥有機負荷為0.5kg/kgd,並且DO在2mg/L時,可以有效的控制絲狀菌的生長。
(5)低負荷引起污泥膨脹的恢復:加大污泥負荷,利用在高底物濃度的環境條件下,菌膠團的貯存能力與最大比生長速率均比絲狀菌的高這一特點,在反應器中創造出有利於菌膠團生長繁殖的生態環境,使其取代絲狀菌逐漸成為污泥中的優勢菌種,從而使發生膨脹的污泥逐漸恢復正常。
(6)增大污泥迴流量有利於提高菌膠團細菌攝取有機物的能力並且增大與絲狀菌的競爭力度,抑制絲狀菌的膨脹。絲狀菌的生長速率小於非絲狀菌,長SRT有利於絲狀菌的生長,因而增加排泥量,可以有效排除池內過多絲狀菌。並且長泥齡情況下,發生污泥老化,老化的污泥活性不夠,競爭不過絲狀菌,會使絲狀菌在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
3、污泥膨脹自然消除的原因:污泥膨脹導致污泥的大量流失,使MLSS濃度降低,其結果是在其它條件不變時,有機負荷提高,DO上升,OUR減小,這都有利於抑制絲狀菌的增殖。
其他污泥膨脹原因:
1、一般認為懸浮固體少而溶解性和易降解的有機物較多,特別是含低分子量的烴類、糖類和有機酸等容易發生絲狀菌膨脹,例如啤酒、食品、乳品、造紙廢水;絲狀菌對高分子物質的水解能力弱,較難吸收不溶性物質,對低分子有機物可直接作為能源加以利用,最有代表性的絲狀菌是球衣菌屬,它能將葡萄糖、蔗糖、乳糖等糖類物質直接利用,當廢水中含有可溶性有機物多時,易誘發絲狀菌膨脹,而不溶性有機物作為去除對象的廢水則不易產生污泥膨脹。Van等發現葡萄糖、乙酸鹽這些低分子可溶性有機物容易引起污泥膨脹,而大分子澱粉不易引起污泥膨脹;
2、腐化的污水,還有大量硫化氫的污水,污水在下水管和初沉池等貯存設施中,停留時間過長,發生早起消化,使pH下降,產生利於絲狀菌攝取的低分子溶解性有機物和硫化氫,引起硫代謝絲狀菌。但是硫化氫大部分是厭氧發酵中的副產物,而厭氧發酵會產生大量小分子有機酸,這些是污泥膨脹的主要原因;
3、一些厭氧裝置雖然出水含有大量硫化氫,但是揮發性有機酸濃度很低時也不會發生污泥膨脹,當揮發性有機酸達到一定濃度時,其中主要的低分子有機酸(乙酸、丙酸)易於降解,因此造成耗氧速率的增加,引起DO限制膨脹。
詳情請參考:《污泥膨脹原因和解決辦法》
http://tyh.1.blog.163.com/blog/static/7414591020145173347324/
⑸ 生活污水處理廠菌種怕什麼污水指標
主要怕3點:
1,工業污染源的有毒物質,例如一些抗生素,重金屬等等都會造成微生物的中版毒。權
2,怕營養不均衡,污水中的主要污染比例應該為COD:N:P=100:5:1,COD需要200以上,400以下,過高或者過低都影響菌種。
3,污水中的融氧(DO),污水中的融氧主要是依靠鼓風機的曝氣提供,必須適量(3到5之間)且均勻,一般設計都是適宜風量,但是如果你的管道有漏點或者池內有曝氣死角,就會造成菌種的厭氧和膨脹,影響處理效果
⑹ 污水處理設備菌種怎麼培養,附菌種的保存方法
1、生活污水培菌法:選在溫暖的季節,往曝氣池裡注入污水並悶曝曝氣池數十小時,隨後再往裡面開始進水,水量由小到大,一般連續運行一段時間後便可以看見活性污泥了。2、干泥接種培菌法:先把干污泥作為菌種源,隨後用適量的水將干泥搗爛之後再加入工業廢水和糞便水,接著再過段時間便能看見活性污泥。
一、污水處理設備菌種怎麼培養
1、生活污水培菌法
(1)在溫暖的季節,先悶曝(曝氣卻不進污水)有污水的曝氣池數十小時。
(2)隨後再開始進水,進水量是由小到大慢慢的進行調節,連續操作一段時間之後,就可以看見活性污泥。需注意,因為在培菌的初期,還未能形成大量的污泥,污泥的濃度比較低,因此需要控制曝氣量。
2、干泥接種培菌法
(1)針對已經正常運行的污水系統,將經過脫水處理之後留下來的干污泥作為菌種源進行接種配種。
(2)用適量水將適量的干泥弄爛,隨後再加入適量的工業廢水和糞便水,過一段時間一般就能夠形成濃度比較高的活性污泥。
二、菌種的保存方法
1、甘油管保存法
(1)先准備80%甘油並做好高壓蒸汽滅菌處理,隨後將菌種培養在合適的斜面培養基上並注入無菌水,將其製成高濃度的菌懸液。
(2)接著將1ml的甘油與菌液混合均勻,使得甘油的濃度變成10-30%左右,然後便可以保存在溫度為零下70℃的環境中。
2、冷凍乾燥保存法
(1)首先把微生物放在零下70℃左右的環境中,使其快速冷凍。
(2)隨後把它放在真空條件下進行乾燥,停止微生物的生長。
3、液體石蠟覆蓋保藏法
(1)首先准備三角燒瓶中並將液體石蠟裝在裡面,用棉塞塞好之後,再用牛皮紙包紮。
(2)隨後把它放在0.1MPa、121.3℃的環境中進行滅菌,時間約為30分鍾,滅菌完成後,再放在溫度為40℃的恆溫箱中,使水汽蒸發掉。
(3)用合適的斜面培養基培養需要保藏的菌種,並得到健壯的孢子或者菌體。
(4)接著用吸管(已滅菌)吸出液體石蠟並弄在斜面上,液體石蠟的用量以高出斜面頂端1cm左右為宜。
(5)然後直立試管,就可以放在低溫環境中進行保存。
⑺ 污水處理設備處理污水時經常用到的菌種有哪些呢
說到污水處理設備,就不得不說能夠強效降解污水中污染物質的污水處理菌了,常見的污水處理中的菌種有哪些呢?
首先我們了解下它的概念,大量的多種類的污水菌種通過人工篩選出的優質菌種,然後經過一系列的馴化、培養而得到耐鹽、耐沖擊、穩定性強的污水處理菌種,只有這樣的微生物菌才可以用做污水處理。
常見的污水處理菌種共有四類,分別是:硝化細菌、反硝化細菌、復合型污水處理菌種和COD降解菌種。
硝化細菌是一種好氧性細菌,存在於好氧池或者接觸氧化池,主要是為了將廢水中的氨氮轉化成硝酸鹽。而反硝化細菌和硝化細菌是很好的「合作夥伴」,可以對好氧池迴流過來的混合液進行脫氮處理。
復合菌種主要應對污水新系統啟動,幫助污水生化池能快速培養微生物菌種,具有降解COD、BOD、氨氮、總氮的作用,它的適應能力強,抗沖擊能力強,穩定性比較好,對於復雜的工業化廢水有一定的去除能力,菌種經馴化後耐鹽度可達2%。
最後說下COD降解菌,COD降解菌主要使用在生化池中,它的常見作用共有4個,分別是:提高COD的去除率、提高處理系統穩定性、提升抗沖擊能力和縮短調試或重啟周期。
⑻ 污水處理廠掊養菌種加入葡萄糖COD為什麼會高
有一種COD標液的成分就是葡萄糖,所以添加葡萄糖就相當於再加COD。所以COD會升高
⑼ 什麼是(污水處理)菌種
微生物污水處理菌種具有繁殖快速、生命力強、安全無毒等特點,微生物污水處理菌種能有效消除惡臭困擾,防止病原菌蚊蠅滋生,解決水污染問題。
一: 具有以下特點
1:零污泥污水處理技術,一舉攻堅污水處理程序中污泥排放之痛
2、具備超強去除BOD、COD、SS、氨氮、磷等污染物質,有效率達90-9%%以上。
3、二沉池出水可直接達到國家一級A標准或相關標准。
4、應對染料及染整廢水及其他具有難消除顏色之廢水,投放可直接脫色。
5、具備顯著的除臭效果,消除 NK3、P、H2S及有機酸之能力超強。
6、一次投放,系統穩定後無需持續添加菌種
7、污水處理菌種系列易培養、繁殖快、對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自然進化等特性,一旦出現新的污染化合物,它們也能逐步通過自發或誘導產生新的酶系,具備新的代謝功能,從而降解或轉化新的化合物。
二: 2015年,凝結德豐生物27年智慧結晶,由公司多位水處理專家的潛心研究,推出【零污泥排放技術】的水處理菌:硝化細菌、反硝化細菌、復合菌種,一舉攻堅了污水處理程序中污泥排放的重大難題,產品具備超高的效率去除COD、氨氮、磷、SS等污染物質,系統調試穩定後無需持續添加菌種等諸多明顯優勢,成為微生物污水處理技術的里程碑。
⑽ 污水處理設備項目中經常用到的菌種有什麼作用啊
污水處理設備運行中用到的菌種優勢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種類多樣,覆蓋面范圍廣。採用不同的污水處理菌種分別能有效的去除廢水中的BOD、COD、氨氮等指標。
第二,穩定性強,運圓培養周期短,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固體粉末菌種對水質高低負荷的適應能力較強,能很好的培養繁殖,並且降解污水中的有機物。
第三,具有除臭、凈化水體、促進生態平衡的作用。
第四,投放簡單,繁殖能力強。大部分菌種從第一代繁殖到第二、第三周期逗歷非常短,對高負荷水質造成的沖擊的恢復能力也比較強。其中,生物接觸氧化法培菌旁指塌能3-7天快速掛膜。
第五,對於低濃度重金屬污染,能夠通過富集作用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