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讓水蒸氣迅速消失
辦法一:在太陽下曬可以將水汽蒸發掉,是真的我試過。
辦法二:晚上睡覺前把手錶反過來放在房間的電視機上、桌子上或其他地方等,但是,切忌,一定要是空氣流通的室內(最好不要開窗),因為一般晚上房間的濕度會比較低,容易把水蒸發掉!
⑵ 有沒有什麼物質可以即刻放下就讓污水變清的
廢水處理方法可按其作用分為四大類,即物理處理法、化學處理法、物理化學法和生物處理法。
(1)物理處理法,通過物理作用,以分離、回收廢水中不溶解的呈懸浮狀態污染物質(包括油膜和油珠),常用的有重力分離法、離心分離法、過濾法等。
(2)化學處理法,向污水中投加某種化學物質,利用化學反應來分離、回收污水中的污染物質,常用的有化學沉澱法、混凝法、中和法、氧化還原(包括電解)法等。
(3)物理化學法,利用物理化學作用去除廢水中的污染物質,主要有吸附法、離子交換法、膜分離法、萃取法等。
(4)生物處理法,通過微生物的代謝作用,使廢水中呈溶液、膠體以及微細懸浮狀態的有機性污染物質轉化為穩定、無害的物質,可分為好氧生物處理法和厭氧生物處理法。
如何用物理法處理污水
物理處理法就是利用物理作用除去污水的漂浮物、懸浮物和油污等,同時從廢水中回收有用物質的一種簡單水處理法。
常用於水處理的物理方法有重力分離、過濾、蒸發結晶和物理調節等方法。
重力分離法指利用污水中泥沙、懸浮固體和油類等在重力作用下與水分離的特性,經過自然沉降,將污水中比重較大的懸浮物除去;
離心分離法指在機械高速旋轉的離心作用下,把不同質量的懸浮物或乳化油通過不同出口分別引流出來,進行回收;
過濾法是用石英沙、篩網、尼龍布、隔柵等作過濾介質,對懸浮物進行截留;
蒸發結晶法是加熱使污水中的水氣化,固體物得到濃縮結晶;
磁力分離法是利用磁場力的作用,快速除去廢水中難於分離的細小懸浮物和膠體,如油、重金屬離子、藻類、細菌、病毒等污染物質。
如何用化學法處理污水
化學法就是使有毒、有害廢水轉為無毒無害水或低毒水的一種方法,主要有酸鹼中和法、混凝、化學沉澱、氧化還原等。
酸鹼中和法是指採用加鹼性物質處理酸性廢水,加酸性物質處理鹼性廢水,讓兩者中和後,加以過濾可將廢水基本凈化;
凝聚法指將污水中加入明礬,充分攪拌,使帶電荷的膠體離子沉澱下來;
化學沉澱法是在廢水中加入化學沉澱劑,使之與廢水中的重金屬污染物發生反應,以生成難溶的固體物而沉澱;
氧化還原法是加入化學氧化劑或還原劑,有選擇地改變廢水中有毒物質的性質,使之變成無毒或微毒的物質;電化學法是利用電解槽的化學反應,處理廢水中污染物質的一種技術,包括電解氧化還原、電解凝聚等不同的過程。
如何用生化法處理污水
未經處理即被排放的廢水,流經一段距離後會逐漸變清,臭氣消失,這種現象是水體的自然凈化。水中的微生物起著清潔污水的作用,它們以水體中的有機污染物作為自己的營養食料,通過吸附、吸收、氧化、分解等過程,把有機物變成簡單的無機物,既滿足了微生物本身繁殖和生命活動的需要,又凈化了污水。菌類、藻類和原生動物等微生物,具有很強的吸附、氧化、分解有機污染物的能力。它們對廢物的處理過程中,對氧的要求不同,據此可將生化處理分為好氣處理和厭氣處理兩類。好氣處理是需氧處理,厭氣處理則在無氧條件下進行。生化處理法是廢水中應用最久最廣且相當有效的一種方法,特別適用於處理有機污水。
污水處理工藝應根據污水水質特性、排放水質要求, 以及當地的用地、氣候、經濟等實際情況, 經全面的技術經濟比較後優選確定。處理水量在10 萬m 3 以下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可以優先考慮的處理工藝有水解- SBR 法、SBR 法、氧化溝法、AB 法、水解- 接觸氧化法、AO 法等, 如果條件適宜也可採用穩定塘等自然凈化工藝。 http://bbs.bio668.com/read.php?tid=1688 。
腦筋急轉彎回答:污水倒掉,換上清水..........
⑶ 如何讓水分快速蒸干
加速蒸發的方法:
1增加液體表面空氣流速
2增加溫度
3增大液體表面積
你說的這種情況可以將兩手並攏,將水碾勻,放在干手機下烘乾,一般一兩秒就幹了
⑷ 如何讓物體短時間內水分蒸發
原理上應該可行。因為微波爐產生微波,能使水分子快速震盪,升溫,最後蒸發。但要是在2m*1m的箱子里用微波的話,我認為不太可行。一是因為使用微波的話,為保證微波不泄,需要使用金屬導體將其整個空間完全封閉,難度較大,而且蒸發出來的水蒸氣因此無法擴散出去!二是空間很大,需要使用的微波源發射功率也很大,不實惠。如果只是用來蒸發水分,我覺得用加熱和通風的方法就好。
⑸ 如何做到讓養殖場的廢水無臭味就地向空中蒸發
感謝邀請,如何處理做到養殖場的廢水無味就地向空中蒸發?我們先了解一下養殖廢水主要包括什麼!養殖廢水包括動物尿液、部分糞便和養殖設備沖洗的水,水中還有氮、磷、有機物、高懸浮物,是一種高濃度有機廢水。養殖場的污染物的污染成份非常復雜。其中氨氣、硫化氫、甲烷、甲醇、甲胺、二甲基硫醚等惡臭氣體,這些是造成養殖場周圍氣味污染的源頭。
要想養殖廢水就地向空中蒸發就要建造一個蓄糞池和水簾牆。池子上必須要用透明彩鋼瓦搭建,讓雨水不直接進去蓄糞池,這樣雨污分離,不增加蒸發的水量!在蓄糞池中加入污水生物處理劑,激活菌液,每天均勻滴入蓄糞池可自動完成養殖廢水的自動處理,廢水的臭味就去除了。然後要把處理過得廢水抽到水簾牆上進行流動蒸發!
在進入蓄糞池的水要進行沉澱過濾固體污物,將沉澱的固體渣做有機肥料!
隨著規模化養殖發展,養殖廢水會有更多的處理辦法,更符合我們操作,環境的保護!
個人所見,簡單描述,如有錯誤,請廣大同行指正!
⑹ 如何讓水蒸發得更快
蒸發快慢與液體表面積的大小、溫度的高低、濕度的高低、通風條件以及壓強大小等有關。可以通過增大液體表面面積、提高溫度、降低濕度、加快液體表面上方空氣流動的速度以及增加壓強的方式讓水蒸發得更快。
蒸發的現象廣泛存在著,大氣中的水分經常處於沒有飽和的狀態,於是無論是海洋還是陸地都緩慢進行著水分從下墊面「蒸發」而進入大氣的物理過程。
(6)如何讓污水快速蒸發的方法擴展閱讀:
其他條件相同的不同液體,蒸發快慢亦不相同。這是由於液體分子之間內聚力大小不同而造成的。例如,水銀分子之間的內聚力很大,只有極少數動能足夠大的分子才能從液面逸出,這種液體蒸發就極慢。而另一些液體如乙醚,分子之間的內聚力很小,能夠逸出液面的分子數量較多,所以蒸發得就快。
在蒸發的過程要從液體中吸收熱量,使液體溫度降低,所以蒸發有製冷作用;沸騰時要從周圍的物體吸收熱量,但溫度保持不變,這個不變的溫度叫沸點。
⑺ 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一噸水快速蒸發掉
.提高溫度
2.增加空氣流通速度
3.擴大表面積
水面蒸發(evaporation from water surface),指水面的水分從液態轉化為氣態逸出水面的過程。水面蒸發包括水分化汽(又稱汽化)和水汽擴散兩個過程。
自然條件下的蒸發是水分和熱量的綜合反映,一般來說,蒸發的發生取決於兩個條件:一個是將水由液態變為氣態的熱能;另一個是是否有水分的供應,以及水分供應的狀況。水面蒸發是最簡單的蒸發形式,屬於水分供應不受限制的蒸發面。因此蒸發主要受制於水面所接受的太陽輻射能量。對於一個自由水面來說,太陽輻射熱量進入水體使得水體表層溫度升高,水分子動能增加,運動加劇,且水面溫度愈高,水分子的運動愈活躍。由於水分子之間本身存在著一定的相互作用力,即內聚力,使得水分子聚集於水體。但當水分子運動的動能大於水分子之間的內聚能時,水分子就能從水體逸出而散失到大氣當中,此即為蒸發的物理機制。由於水體獲得的能量不是均勻的,只有表層那些動能足夠大的水分子才能突破水面進入大氣,所以蒸發主要在水的表層發生。通常將單位水量從液態變為氣態所吸收的熱量稱為蒸發潛熱或大氣蒸發能力。
根據理想氣體狀態方程和混合氣體壓強公式,溫度和體積一定時,氣體的壓力正比於氣體的分子數。在蒸發的初期,由於空氣中水汽分子的數量相對較少,因而水汽壓也較小。
水面與空氣中的水汽壓差則較大,由水面逸出的水分子數量較多。相反的,從空氣中返回水面的水分子數量較小。通常認為水面逸出的水分子數量與返回水面的水分子數量之差,就是實際觀測到的蒸發量或蒸發強度。
隨著蒸發的不斷進行,從水面躍入空氣中的水汽分子愈來愈多,以致水面以上大氣中的水汽含量越來越多,水汽壓也就愈大,水面與空氣中的水汽壓差減小,水汽分子由水面進人大氣的速率明顯減小,而空氣中的水汽分子返回水面的速率則明顯增大。對於一個封閉的系統來說,當兩者進行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出現躍出水面的水汽分子數等於進入水面的水汽分子數,此時空氣與水面的水汽壓差為零,蒸發因此停止。水汽壓差為零時,空氣中的水汽分子達到飽和,此時的水汽壓稱為飽和水汽壓。如果水面的溫度繼續增加,空氣中的蒸發又開始進行,直到空氣中的水汽分子再次達到飽和為止。因此,對於封閉的自由水面來說,蒸發速率主要取決於水面和水面以上大氣之間的水汽壓差。
在自然條件下,由於空氣的體積是無限的,水面上空氣中的水汽分子存在一定的濃度梯度,由水面進入大氣的水汽分子會通過空氣對流、紊動以及水汽的擴散等作用不斷的沿梯度方向向上輸送,從而減少了水面以上空氣中的水分子數,降低了水汽壓,使其很難達到飽和狀態,因此實際上不可能出現空氣與水面的水汽壓差為零的情況。所以自然條件下的蒸發量不僅與飽和水汽壓差有關,還與空氣的對流和紊動以及水汽的擴散等作用有關,而影響這些作用的因素主要有風速、氣壓、濕度等氣象條件。
根據蒸發的發生機制,可將影響蒸發的因素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物體表面以上的氣象條件,如太陽輻射、溫度、濕度、風速、氣壓等;另一類是物體自身的因素,對於水面蒸發來說,有水體表面的面積和形狀、水深、水質和水面的狀況等因素。以下分別就這些因素作簡單的分析。
(1)太陽輻射。太陽輻射直接供給蒸發所需的能量,尤其對水面蒸發來說,太陽輻射幾乎都用於蒸發,因此,太陽輻射是影響蒸發的主要因素。太陽輻射有日變化、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水面蒸發也會隨著這些變化而發生相應地變化。
(2)溫度。隨著水溫的增加,水分子的運動速度會加快,從而更易於逸出水面,所以水面蒸發量會隨著水面溫度的增加而增加。而直接影響水溫的主要因素是氣溫,所以氣溫的變化會影響水面蒸發的變化。但由於水面蒸發的影響因素較為復雜,氣溫的變化有時與水面蒸發規律並不十分一致。
(3)濕度。水面上方大氣的濕度增加,其中的水汽分子數量增加,飽和水汽壓差減小,水面與大氣的水汽壓差越小,水分子由水面逸出的速度越慢。因此,在相同條件下,空氣濕度越小,水面蒸發量越大。同時,濕度的變化與氣溫也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4)水汽壓差。水汽壓差是指水面的水汽壓與水面上空一定高度的大氣水汽壓之差。一般來說,空氣密度越大,單位體積的水汽分子數量越多,水汽壓就越大;反之,則水汽壓越小。大氣的水汽壓越大,水面與大氣的水汽壓差越小,水面蒸發量也越小,這與濕度變化對蒸發的影響基本一致。
(5)風速。風能夠加強空氣之間的對流和交換,使水面上空的水汽分子不斷被帶走,從而保證蒸發面與上空始終保持一定的水汽壓差,使得蒸發持續進行。在一定范圍內,風速越大,空氣流動越快,越有利於水汽在空氣中的對流和交換,從而增加水汽界面的水汽壓差,越有利於水面的蒸發。但當風速達到一定程度時,水面的蒸發趨於穩定,此時影響相對較小。同時當冷空氣到來時,風速增加不僅不會促進水面蒸發,相反還會減
⑻ 什麼化學反應可以讓水快速蒸發
3.1.1機械粉碎法
機械粉碎法主要過程是將基質粉末與納米粉體進行混合、球磨,然後燒結。普通粉碎法很難製得納米粉體,但高能球磨能為固相反應提供巨大的驅動力。將高能球磨法和固相反應結合起來,則可通過顆粒間的反應直接合成納米化合物粉體。如合成金屬碳化物、氟化物、氮化物、金屬一氧化物復合納米粉體等。義大利的Matteazzi P和澳大利亞的Calka等人,在高能球磨法制備上述納米陶瓷粉體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如在室溫下、N2氣氛中將鋁粉進行高能球磨,則可得到納米AlN粉[1]。
機械粉碎法存在一些問題,如粉體粒徑控制較難,使得工業化生產有一定的困難,球磨本身不能完全破壞納米顆粒之間的團聚,不能保證兩相組成的均勻分散,以致球磨之後分散顆粒團聚、沉降造成進一步的不均勻。另外球磨及氧化等帶來的污染也會降低納米陶瓷粉體的純度。如果在機械混合分散的基礎上使用大功率超聲波破壞團聚,調整體系的pH值使兩種粉末懸浮顆粒的雙電層結構具有靜電穩定性,可使最終的分散性有所改善。
3.2.2固相反應法
固相反應法又分為燃燒法和熱分解法。燃燒法是指把金屬鹽或金屬氧化物按配方充分混合,研磨後進行鍛燒,發生固相反應後,直接得到納米陶瓷粉體或再進行研磨得到納米陶瓷粉體。例如現在常見的BaTiO3的制備方法之一就是將TiO2和BaCO3等摩爾混合後鍛燒,發生固相反應,合成了BaTi03後再進行粉碎來獲得納米陶瓷粉[2]。熱分解法則是利用金屬化合物的熱分解來制備納米陶瓷材料。如草酸鹽、碳酸鹽熱分解都可製得納米氧化物。還可以加熱分解金屬與某些螯合劑(如檸檬酸、乳酸等)所形成的螯合物,製得高性能的納米陶瓷粉體。
3.2液相法
液相法是目前廣泛採用的制備納米陶瓷粉體的方法,其基本過程原理是:選擇一種或多種合適的可溶性金屬鹽類,按所制備的材料組成計量配製成溶液,再選擇一種合適的沉澱劑或用蒸發、升華、水解等操作,使金屬離子均勻沉澱或結晶出來,最後將沉澱或結晶的脫水或者加熱分解而得到納米陶瓷粉體。
3.2.1沉澱法
沉澱法又分為直接沉澱法、共沉澱法和均勻沉澱法等,都是利用生成沉澱的液相反應來製取。共沉澱法可在制備過程中完成反應及摻雜過程,因此較多地應用於電子陶瓷的制備。BaTiO3是一種重要的電子陶瓷材料,具有高介電常數和優異的鐵電和壓電性能。用TiCl4,H2O2和BaCl2以共沉澱法制備過氧化鈦前驅體,經無水乙醇分散脫水,熱分解制備出顆粒直徑小於30 nm的BaTi03納米晶[3]。
3.2.2水熱法
水熱法是通過高溫高壓在水溶液或蒸汽中合成物質,再經分離和熱處理得到納米微粒。水熱條件下離子反應和水解反應可以得到加速和促進,使一些在常溫常壓下反應速度很慢的熱力學反應,在水熱條件下可以快速進行。依據反應類型不同可分為:水熱氧化、還原、沉澱、合成、水解、結晶等。利用超臨界的水熱合成裝置,可連續地獲得Fe203 ,鈦TiO2, ZrO2, BaO?6Fe2O3, Ce02等一系列納米氧化物粉體[4-5]。水熱法比較適合氧化物材料合成和少數對水不敏感的硫化物的制備。
3.2.3溶膠一凝膠法
溶膠一凝膠法是利用金屬醇鹽的水解和聚合反應制備金屬氧化物或金屬氫氧化物的均勻溶膠,然後利用溶劑、催化劑、配合劑等將溶膠濃縮成透明凝膠,凝膠經乾燥,熱處理可得到所需納米微粒。其中,控制溶膠凝膠化的主要參數有溶液的pH值、溶液濃度、反應溫度和時間等。通過調節工藝條件,可以制備出粒徑小、粒徑分布窄的納米微粉。採用溶膠一凝膠法工藝簡單,可實現顆粒粒徑的控制,制備出的納米粉體純度高,但成本相對較大。
3.2.4水解法
有很多化合物可用水解生成沉澱,其中有些還廣泛用來合成納米陶瓷粉體。水解反應的產物一般是氫氧化物或水合物。經過濾、乾燥、焙燒等過程就可以得到氧化物納米陶瓷粉體。
在制備納米陶瓷粉體過程中,通常採用金屬醇鹽水解法。該法是將醇鹽溶解於有機溶劑中,通過加人蒸餾水使醇鹽水解、聚合,形成溶膠。溶膠形成後,隨著水的加人轉變為凝膠,凝膠在真空狀態下低溫乾燥,得到疏鬆的干凝膠,再將干凝膠作高溫燃燒處理,即可得到氧化物納米陶瓷粉體。如Mazdiyashi等人利用此方法合成了粒徑在5-15nm的精細BaTiO3納米陶瓷粉末[6]。
3.3氣相法
氣相法是直接利用氣體,或者通過各種手段將物質轉變為氣體,使之在氣體狀態下發生物理變化或者化學反應,最後在冷卻過程中凝聚長大形成納米粒子的方法。用該法可制備純度高、顆粒分散性好、粒徑分布窄、粒徑小的納米陶瓷粉體。氣相法又可分為氣體中蒸發法、化學氣相反應法、濺射源法、流動油麵上真空沉積法和金屬蒸汽合成法。
3.3.1氣體中蒸發法
氣體中蒸發法是在惰性氣體(如He, Ar, Xe等)或活性氣體(如O2,CH4,NH3等)中將金屬、合金或化合物進行真空加熱蒸發氣化,然後在氣體介質中冷凝而形成納米陶瓷粉體。通過蒸發溫度、氣體種類和壓力控制顆粒的大小,一般製得顆粒的粒徑為10nm左右。其中蒸發源可用電阻加熱、高頻感應加熱,對高熔點物質則可採用等離子體、激光和電子束加熱等1987年美國的Argonne實驗室的Sicgel等採用此法制備了平均粒徑為12 nm的Ti02陶瓷粉體,而後該實驗室還用該方法制備了粒徑在4-8nm的ZrO2和中粒徑為4 nm的Y203等納米陶瓷粉體[7]。該方法適合制備熔點較低的粉體;對於高熔點的碳化物和氮化物等,則能量消耗太大,而且裝置龐大、結構復雜,設備也較昂貴。
3.3.2化學氣相反應法
化學氣相反應法制備納米微粒是利用揮發性的金屬化合物的蒸汽,通過化學反應生成所需要的化合物,在保護氣體環境下快速冷凝,從而制備各類物質的納米微粒。該方法也叫化學氣相沉積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簡稱CVD)。
自上世紀80年代起,CVD技術逐漸用於粉狀、快狀材料和纖維等的合成,成功制備了SiC, Si304和AlN等多種超細顆粒[8]。最初的CVD反應器是由電爐加熱,這種熱CVD技術雖可合成一些材料的超細顆粒,但由於反應器內溫度梯度小,合成的粒子不但粒度大,而且易團聚和燒結,這也是熱CVD合成納米顆粒的最大局限。在此基礎上,人們又開發了多種制備技術,如等離子體CVD法、激光CVD法等等。
3.3.3濺射源法
濺射源法用兩塊金屬板作為陽極和陰極,陰極為蒸發用的材料,在兩電極間充人惰性氣體Ar(40-250 Pa),兩電極間施加的電壓范圍為(0-31.5V)。由於兩極間的輝光放電使Ar離子形成,在電場的作用下Ar離子沖擊陰極靶材表面,使靶材原子從表面蒸發出來形成超微粒子,並在附著面上沉積下來。粒子的大小及尺寸分布主要取決於兩電極間的電壓、電流和氣體的壓力。靶材的面積愈大,原子的蒸發速度愈高,納米陶瓷粉體的獲得量就愈多[9]。商用磁控濺射裝置可用來制備7-50 nm直徑的納米陶瓷分子團,己用磁控濺射研究了TiO2, Zr02等陶瓷納米品的生成。
3.3.4流動油麵上真空沉積法
流動油麵上真空沉積法(VEROS法)的原理是在高真空中將原料用電子束加熱蒸發,讓蒸發物沉積到旋轉圓盤的下表面的流動油麵,在油中蒸發原子結合形成納米陶瓷粉體[10]。其優點是,平均粒徑很小,為3nm左右,而且粒度很整齊,另外,納米陶瓷粉體一形成就在油中分散,處於孤立狀態。其缺點是,生成的納米陶瓷粉體與油較難分離,且產率低。
總的說來氣相法所得的納米陶瓷粉體純度高、團聚較少、燒結性能也往往較好但設備昂貴、產量較低、不易普及;固相法所用設備簡單、操作方便,但所得粉體往往不夠純,粒度分布也較大,適用於要求比較低的場合;液相法介於氣相法與固相法之間,與氣相法相比,液相法具有設備簡單、無需真空等苛刻物理條件、易放大等優點,同時又比固相法製得的粉體純凈、團聚少,很容易實現工業化生產,因此很有發展前途。
4納米陶瓷的熱力學特性
4.1納米陶瓷的燒結
4.1.1燒結溫度的變化
納米陶瓷粉體的燒結溫度較低。研究表明,無團聚的含ZrO2納米粉體(顆粒尺寸為10-20nm)在1200℃時.即可燒結到理論密度的95%,且升溫速率可達500℃/min.保溫時間僅需2min,而微米級時燒結溫度為1650℃左右。文獻 [l4]通過對Y-TZP納米份體燒結初期動力學過程的研究,提出了晶界擴散是燒結初期導致收縮的主導因素並推導出如下燒結動力學方程:
其中為晶界擴散系數;Ω為空位體積;R為顆粒半徑;k為波爾茲曼常致;T為燒結溫度;t燒結時間。實驗表明:對於無團聚體的超細粉體,燒結初期素坯收縮量與燒結時間成線性關系。
4.1.2燒結動力學
超微粉體的巨大比表面,意味著作為粉體燒結的驅動力的表面能劇增,引起擴散速率增加,更兼擴散路徑變小.在有化學反應參與的燒結過程中,顆粒接觸表面增加,增加反應的機率,加快了反應速率;這些均引起燒結活化能變小,使整個燒結的速率加快,燒結溫度變低,燒結時間變短.但是整個燒結過程中的晶粒長大亦即重結晶過程亦會加速,而燒結溫度的降低和時間的縮短,會使重結晶過程減緩.這些相互促進和制約因素的作用,有必要加以重新認識和研究,以確立適應於超微顆粒燒結的動力學.
4.2納米陶瓷的力學性能
4.2.1力學性能的改善
研究表明在材料基體中引入納米分散相進行復合,可使材料的力學性能得到極大的改善。主要表現為大幅度提高了斷裂強度及斷裂韌性,材料的耐高溫性能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圖1為A1203/SiC納米復合材料中SiC含量對復合陶瓷強度和韌性的影響[11]。圖2表示Si3N4/SiC復合陶瓷強度和斷裂韌性隨納米SiC含量的變化[12]。
圖1 SiC含量對強度和韌性
的影響(A1203/SiC系統)
SiC(體積分數,下同)%<25%時均可使力學性能得到改善,同時材料的硬度、彈性模量和抗熱震、抗高溫性能均得到提高。新原皓一等在Si3N4納米粒子中摻入25 % SiC納米粒子,可將Si3N4納米陶瓷的斷裂韌性從4.5MPa?m1/2提高到6.5 MPa?m1/2,強度從850 MPa增加到1550MPa[16]。
4.2.2超塑性
超塑性是指在應力作用下產生異常大的拉伸形變而不發生破壞的能力。陶瓷材料是具有方向性的離子鍵和共價鍵的過渡鍵型,位錯密度小,晶界難以滑移,使得陶瓷硬度大,脆性高,普通陶瓷材料在常溫下幾乎不產生塑性形變。只有當溫度達到1000℃以上,晶質與晶界的熱運動加速,陶瓷才具有一定的塑性。
最近研究發現,隨著粒徑的減少,納米Ti02和Zn0陶瓷的形變率敏感度明顯提高,主要是試樣中氣孔減少,可以認為這種趨勢是細晶陶瓷所固有的。最細晶粒處的形變率敏感度大約為0. 04,表明這些陶瓷具有延展性,盡管沒有表現出室溫超塑性,但隨著晶粒的進一步減小,這一可能是存在的。通過原子力顯微鏡發現納米3Y -T7P陶瓷( 100nm左右)在經室溫循環拉伸實驗後,其樣品的斷口區域發生了局部超塑性形變,並從斷口側面觀察到了大量通常出現在金屬斷口的滑移線。
4.2.3強化增韌機理
一般認為陶瓷具有超塑性應該具有兩個條件:(1)較小的粒徑;(2)快速的擴散途徑(增強的晶格、晶界擴散能力)。目前已知的強化增韌機理大致可分為5種類型:彌散增韌、裂紋增韌、延性相增韌、陶瓷顯微(晶須)增韌及相變增韌。根據新原皓一的研究[14],認為納米復合陶瓷的強化增韌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效應得以實現:1)彌散相可有效抑制基質晶粒的生長及異常長大;2)存在於彌散相或彌散相周圍的局部應力,是由基體與彌散相之間膨脹失配而產生,並在冷卻階段產生位錯,納米粒子釘扎或進入位錯區使基體晶粒內產生潛晶界,晶粒發生細化而減弱了主晶界的作用;3)納米級粒子周圍的局部拉伸應力誘發穿晶斷裂,並由於A1203硬粒子對裂紋尖端的反射作用而產生韌化;4)納米粒子高溫牽制位錯運動,使高溫力學性能如硬度、強度及抗蠕變性能得到改善。研究[15]通過對A1203/SiC納米復合材料熱壓合成實驗後認為:晶內粒子對裂紋的偏析和微裂紋及加工引起的壓縮表面應力都不是強化增韌的主要機理;斷裂模式的改變,即從純基體的沿晶斷裂至復合材料的穿晶斷裂,可能是使材料韌性增強的主要原因,穿晶斷裂的發生與結構中存在的納米化效應有關。
⑼ 如何快速讓污水變成清水
從污水到清水,是需要經過一整套污水處理工藝,步驟如下:
1.預處理:格柵回,沉砂答,調節,預沉(主要是清除淤泥和大的沉澱物)等
2.二級處理:生物處理(普通活性污泥法,A/A/O,CASS,氧化溝,BAF等)
3.三級處理:消毒,過濾,吸附,膜處理等(一般用於中水回用)
而對於工業廢水處理,工藝依據污染物的種類不同,變化較大:
例如:電鍍廢水處理:酸鹼中和,化學還原,化學沉澱,加葯混凝等單元
⑽ 什麼能讓水蒸發掉
你的這個問題還是不完整,你所說的污水是一般的生活污水還是工業污水,主要的污染物是什麼?不過,既然看到了,我還是說兩句吧:
污水大都有毒性,有一種叫水蔥的植物,它能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質,且又能殺死水中的細菌,如果在污水池塘中種上水蔥,那些有毒的有機物就會被水蔥吸收掉。除水蔥外,蘆葦、香蒲、空心莧、金魚藻、浮萍等都有較好的凈化污水的能力。
如果一定要使用菌類,去沼氣推廣站買一些產生沼氣的菌類就可以,由於地域性原因,各地使用的菌種不同。
另外,有種叫做水質浄化活性粉的產品,至於效果我不清楚,你可以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