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廢水污水 > 古代的污水房是什麼

古代的污水房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9-14 10:44:07

⑴ 唐朝長安人口有百萬之多,古人是如和何處理垃圾及污水

唐朝長安人口有百萬之多,古人處理生活垃圾以及污水開始的時候以就地掩埋為主,最後慢慢的會有專門的人進行處理,而且每家每戶門前都有一條水溝,並且為此還規定了很多的處罰。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可以說是非常優美的,因為每家每戶基本上都有一個垃圾箱,當垃圾滿的時候拿到規定的垃圾桶裡面投放就可以了。而且每家每戶都會有一根下水道專門排放生活的垃圾,我們根本不需要為了這些處理垃圾的事情而煩惱,但是在古代你們可能不知道那裡既沒有垃圾桶也沒有下水管道,他們進行垃圾處理的方法非常的古老,就是打一口深井將垃圾。將污水直接放進去或者是挖一個坑,將垃圾直接掩埋,但是這樣造成了很大的環境污染,接下來就給大家好好的講解一下古代垃圾處理的方法。
對於古代處理污水和垃圾的方式,你還有什麼好的意見,歡迎寫在評論下方,我們一起討論吧。

⑵ 在沒有沖水馬桶和凈水系統的古代,古人是如何處理廢水和污穢物的

不同的朝代在處理糞便的問題上是不一樣的。在說明古人如何處理污穢物之前,我建議,如果大家穿越了,想好好的上廁所,那麼清選擇漢代包括漢代之後。漢代以前請不要隨意穿越。

不過,不是所有的糞便和污水都會成為肥料,大部分還是順著排水管流向了河。一般古代人會選擇一條河流作為污水河,什麼垃圾都會在河裡出現。不過排水做的好城市衛生狀況會好很多。至於不好的。嗯,如果大家有心,可以參考一下印度的恆河水。就可以知道古人是怎麼處理污水和糞便的了。

⑶ 古代皇宮里的廁所是什麼樣的

清代皇宮里主要是使用便器,包括便盆、恭桶等,而沒有專門的廁所,存放便器的地方叫做「凈房」。裝滿炭灰的便盆是為大便准備的,解完後用炭灰蓋住就行了,小便時不用炭灰,直接倒進恭桶里,用蓋蓋好。皇帝、後妃們使用的便器叫做 「官房」,有專門的太監保管,需要時則傳「官房」,平時不放在寢宮中,其餘下等人的便器都叫做「便盆」。漢高祖劉邦同學,和大臣們開會的時候內急,不知道是怕掉進廁所還是節約時間,活捉了一隻文臣的官帽尿了一碗。

⑷ 古代污水和垃圾是怎麼處理的

古代沒有大量的化學污染,不會對環境造成持久性損害。基本上採取排之入海,埋入土的方法。

⑸ 古代建築的下水道是怎麼排列的

第一節 原始社會建築一.舊石器時期1. 文化背景: 上古傳說—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 、神農逐鹿之戰——遷徙、戰爭、聚合中 產生 具有多根系、多元性 「中國」、「華夏」、「朝代」2.穴居、巢居
二.新石器時期的建築遺存
1. 仰韶文化 ——仰韶村、半坡村
2. 龍山文化 :面積變小、出現套間式半穴居
3. 河姆渡文化 :干闌式建築 、榫卯構造
4. 細石器文化 :神廟與祭壇
第二節 奴隸社會建築
一、 夏(前21世紀——前16世紀)
1、 文化背景
禪讓----傳子不傳賢
圖騰崇拜—祖先崇拜
夏鑄九鼎——青銅時代
2、 科學技術
有規則的使用土地、天文歷法
整理河道、防洪、挖溝溉渠
3、 建築狀況
國家機器、修築宮室台榭
二、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
1.歷史背景
2. 建築狀況:
• 宮殿—居住、厚葬—等級制
例:河南偃師二里頭、河南安陽小屯村
• 技術發展——永定柱、夯土技術
茅茨土階
• 藝術特徵——線的藝術
整齊方正、院落式布局
二、 西周(前11世紀——前771年)
1. 歷史文化背景:
• 世代重農—走向封建制
• 重禮,分封諸侯——宗法秩序,等級制
2.建築狀況:
• 城市——「鎬京」
• 最早的四合院——山西岐山鳳雛村遺址
3.建築技術:
• 湖北圻春干闌式建築
• 斗的形象出現
• 瓦、排水管道的出現
第二節 封建社會前期建築
一、 東周(前770——前476為春秋,475——前280為戰國)
秦、楚、齊、燕、趙、魏、韓
1.歷史文化背景:
田地私有制、諸侯國爭戰
天子失學、百家爭鳴
先秦理性精神——倫理理性的社會
色彩寓意:
「禮楹,天子丹,諸侯黑,大夫蒼
2.建築狀況:
• 城市建設高潮:齊臨淄、楚鄢郢
趙邯鄲、魏大梁
• 高台建築、大型工程:七國競築長城
西門豹引漳水溉鄴
李冰父子都江堰
• 木構技術:榫卯構造,墓棺
《考工記》西周齊國官書
公輸班——魯班
3.建築特徵:
防禦性、禮制、線的藝術:(北)理性對稱
(南)楚漢浪漫主義,絢爛、神仙世界
二、秦(前221——前207)
1. 阿房宮:上壓天宮,下壓黎庶
2. 修長城、馳道
3.臨潼秦始皇陵:氣勢龐大、
平面舒展、軸線對稱
三、漢(前206——公元220年)
1.藝術風格:
交融——開闊而奔放、自然拙樸、圓潤、氣魄恢弘
2.建築狀況:
• <1>長安城(相當於公元前4世紀羅馬城2、5倍).
• <2>單體建築:
• 明堂辟雍、洛陽白馬寺
• 園林——蓬萊三島模式
• 闕——「觀」。
3. 技術成熟:
<1>木構形式:穿斗式、抬梁式
<2>屋頂豐富,出現歇山
<3>拱券式、疊澀式藝術風格:
三、三國、晉、南北朝(公元220—589
1. 歷史文化背景:
戰爭、遷徙、分裂、割據——「魏晉玄學」
人的自覺——藝術形式表現人本身
2. 對建築的影響:
• 薄葬、園林
• 佛教建築盛行——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石窟,新疆克孜爾——最早的石窟
甘肅麥積山
敦煌莫高窟
大同雲崗
洛陽龍門
太原天龍山
第三節 封建社會中期建築
一、隋、唐、五代

1.文化背景:儒的理性 + 道的內在精神
文士風度 + 佛教釋的影響
互存互補——開朗、生機勃勃
文化的交流:鑒真東渡、引進胡床
形式、結構、材料充分結合
2.建築群的發展:夯土台——以山為陵
加強總體規劃——「三朝五門」
唐長安——嚴整、有序「萬國和 」
寺廟——佛光寺大殿、南禪寺大殿、小雁塔
3.建築技術:
<1> 河北趙縣安濟橋
• 四個敞肩券,減少1/5自重,減少水壓
• 鐵件加固——連接28道拱、加契子
• 28道並列券—券上加伏石、兩邊大中間小
• 造型:平緩舒展,輕盈流暢
<2>木構——大面積、大體量
<3>都料匠 宇文愷
五代:完美——停滯——定型
<4>磚木混合結構——靈隱寺雙石塔、虎丘塔
棲霞山舍利塔、廣東光孝寺鐵塔
二、宋、遼、金
歷史背景:10世紀(北宋+遼)12世紀(金+南宋)
趙匡胤——「藝祖」 、趙佶
1.建築理論:李誡《營造法式》
模數化、定型化、等級制、成就和局限
2.群體結合:城市,東京汴梁—《清明上河圖》
水城蘇州 ——「平江圖」
宋三大名樓
河北正定隆興寺
3.建築藝術趣味:
• 雋永、秀麗、優雅 1、園林 2、裝飾
• 遼代承唐風
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
北京天寧寺塔
河北薊縣獨樂寺
• 金代為遼宋之結合,秀美纖細、色彩華麗
山西縣崇福寺彌陀殿
山西佛光寺文殊殿
大同上下華嚴寺、大同善化寺、凈土寺小木作
第五節 封建社會晚期建築

一、元代
1.歷史背景:
蒙古帝國——游獵生活——圈地
農業、工商業停滯
2.木構架:大膽、草率、簡約
• 減柱法、移柱法
• 外檐大額作,內檐去斗拱,柱樑直接交接
• 採用天然大彎木
二、明代
1.歷史背景:
朱元璋國策——恢復唐宋風格
2.建築技術:
<1> 木構——注重整體性和規范性:
• 沿用元代柱樑交接,建築結構整體性加強
• 官方建築中看不到減柱造,平面布局整齊
<2>民間建築水平提高——延續南宋建築風格
《魯班營造正式》——總結江浙一帶經驗
<3>磚普遍運用於地面建築
長城、北京故宮史皇城(現檔案館)
明洪武年間南京靈谷寺無梁殿(磚拱)
琉璃:大同九龍壁、南京報恩寺琉璃塔
山西洪洞縣廣勝寺飛虹塔
空斗磚牆
3.建築群的成熟:
園林——《園冶》
十三陵、南京明孝陵
4.建築藝術風格:
平直,無側腳——比較呆板。
唐:8/1000升起 10/1000側腳——舒展、穩重
商品發展——「通俗小說」
藝術「世俗化」——蘇式彩畫
三、清代

文化背景:懷柔政策——對外寬容:聯姻
對內高壓,「文治武功」
1.建築群:
• 住宅類型豐富
• 皇家園林:頤和園、避暑山莊、圓明園
• 藏傳佛教建築發展——拉薩布達拉宮
承德外八廟
• 各地建文廟、貢院、學院
2.建築技術:
<1>雍正年間官書《工部工程做法》
以鬥口為基礎單位
強調等級制走向極端
<2>算房、樣房:專門從事設計、施工、預算的人
雷發達「樣式雷」:開始用模型「燙樣」
<3>斗拱退化成為裝飾
小結:
1. 中國古代建築的各時代特質
原始社會 浪漫時期
夏商周 理性時期
秦漢 浪漫時期 高潮
三國、兩晉南北朝理性時期
隋唐、五代、宋 浪漫時期 高潮
元明清 理性時期 高潮
<1>浪漫—理性—浪漫—理性…看似一種循環,又並非一種簡單的循環——循環上升的過程
<2>三個高潮,文化成果的量大、規模大。其前都是一段多元化時期,但發展脈絡始終一元化
<3>漸變、互補——在動態中發展
2. 中國古代建築的地區差異
3. 純金文化與合金文化

新石器時期(約公元前8000~前2000) 此期建築基本可分南北兩大系。南方潮濕地區從巢居發展為架空的干欄,已發現的最早遺跡為7000年前的餘姚河姆渡遺址中的兼用榫卯和綁扎的干欄式建築。黃河中下游黃土地區的房屋由半地穴居址發展為地上的木骨泥牆圓形房子和方形房子,如半坡遺址和姜寨遺址所見的居址。隨後又發展成鄭州大河村遺址的那種兩坡頂多間橫排房子(見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建築)。

商周時期(約前21世紀~前221) 傳說中的夏代的建築遺址尚在探索中。已發現的此期最早建築是偃師二里頭遺址的早商建築。為在濕陷性黃土地上建大屋而不致沉陷,此時建築上已大量應用夯土技術,二里頭遺址1號宮殿即有近2萬平方米的夯土台基。二里頭的兩座宮殿址都是主殿居中,四周用迴廊或夯土圍牆圍成庭院,南面開門。商代中期的黃陂盤龍城遺址有大量夯土城牆和殿基。據這兩個遺址所示,此期較大的建築主體用木骨泥牆為承重牆,四周或前後檐另在夯土基中栽植檐柱,建一圈迴廊或前後檐廊。在商代後期的藁城台西遺址的較小的建築中,還出現了土坯砌的承重山牆。商代已出現了城牆,偃師屍鄉溝商城、鄭州商城和黃陂盤龍城等的城牆均用夯土築成。城市布局已初具雛型。西周都城中的宮殿情況不明,但周原遺址中的鳳雛早周房址已是兩進的四合院,並有明確的南北中軸線,房屋主體用包有木柱的夯土或垛泥牆為承重牆,內柱沿面闊方向成列,進深方向則不成列,說明當時是以檁架為主梁架。西周已出現板瓦、筒瓦,屋頂局部用瓦。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一個重要進步。建築台基以草泥制土坯砌築,周原遺址西周中期已出現了面積達280平方米、最大面闊5.6米、全部瓦屋頂的大型木框架房屋,夯土牆只起保持穩定和圍牆作用。至此,中國古代建築中使用木構架、採取封閉式有中軸線的院落式布局這兩個主要特點已初步形成。但直到隋以前,仍有大量建築是夯土承重牆的土木混合結構。

春秋時,各國興建了大量城市和宮室。宮室都屬台榭式建築,以階梯形夯土台為核心,倚台逐層建木構房屋,藉助土台,以聚合在一起的單層房屋形成類似多層大型建築的外觀,以滿足統治者的侈欲和防衛要求。侯馬晉城遺址中的牛村古城可能是晉都新田遺址,城內有每邊寬52米的夯土台,就是巨大的台榭。鳳翔雍城遺址出土的用於室內裝飾的青銅表明此時建築已很精美。此後的戰國時出現了更多的城邑、宮室。戰國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二城,大城又稱郭,是居民區,其內為封閉的閭里和集中的市;小城是宮城,建有大量的台榭。戰國時出現的《考工記·匠人》提出了若干王都和城邑的規劃原則,對後代頗有影響。此時屋面已大量使用青瓦覆蓋,晚期開始出現陶制的欄桿和排水管等。

秦漢至南北朝時期(前221~公元581) 秦統一全國,仿建六國宮殿於咸陽北坂,建朝宮、信宮於渭河之南。現存阿房宮前殿址和驪山陵的規模和氣勢都遠過於戰國時代,咸陽秦宮殿遺址發現有大量瓦當、花磚、石雕和青銅構件。秦代在修建長城、馳道等工程上也有巨大成就。

西漢時期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第一個高峰。首都長安包秦代舊宮而建,城內陸續起造宮殿,但均不居中。各宮前都建巨大的闕,主殿仍盛行台榭式。王莽時又在南郊建明堂及九廟,也是台榭。長安居住區有一百六十閭里,有九市做商業區。城周圍有七個陵,各陵建陵邑,遷富豪及前朝官吏居住,近似現代的衛星城。西漢地方城市及建築都很興盛,並有計劃地在邊遠地區建回字形平面的屯墾城市和移民區。

東漢定都洛陽,有南北兩宮。大量東漢壁畫、畫像石、陶屋、石祠等反映了不同類型的東漢建築形象:北方及四川等地建築多用台梁式構架,間或用承重的土牆;南方則用穿斗架,斗栱已成為大型建築挑檐常用的構件。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築中常用的抬梁、 穿逗、密梁平頂3種基本構架形式此時已經成型。西漢中後期至東漢磚石拱券結構日益發達,用於墓室、下水道,除並列縱聯的磚砌筒殼外,還有穹窿頂和雙曲扁殼。畫像石中還畫有拱橋。但現存漢代遺物只有石闕、石祠和崖墓。

三國時代建築是東漢的繼續,最值得注意的成就是204年改建的曹魏鄴城。全城面積6.5平方公里,平面矩形,由一條東西幹道分為南北兩部。北部除東北一角為貴族區外,均為宮室苑囿,主殿居全城南北中軸線上。南部為衙署和居住區,中間有南北幹道直抵宮門。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輪廓方正、分區明確、有中軸線的都城。

西晉出現短暫統一後,隨即陷入長達300年的混亂和分裂局面。各政權先後建有雄侈的都城宮室,最著名的是南朝的建康和北魏的洛陽、北齊的鄴城南城。北魏洛陽宮城位於漢魏洛陽城北半部,衙署分列宮前大道的兩側,城外有方正的外郭,建有320個里坊,開隋唐長安城之先河。北魏時並出現琉璃瓦。此時期最值得注意者是大量的佛寺、塔、石窟。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後,寺廟逐漸採取中國宮殿官署的院落式布置,塔也與木構樓閣結合起來,僅早期石窟尚有某些中亞地區的特徵,但也很快和中國特點結合起來。寺廟中最著名的是北魏洛陽永寧寺,內有九級木塔,高四十餘丈,可能是歷史上最高的木構建築。現存北朝實物僅有石窟窟廊及嵩岳寺塔等少量磚石建築,南朝則只存陵墓石刻。

隋至宋時期(581~1279) 隋朝為時雖僅37年,卻進行了大量的建設。隋立國次年建新都大興(唐代改稱長安),其面積為84平方公里,是人類在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以前所建的最巨大的城市。城內有108坊和兩個市,縱橫排列,形成方格網街道。宮城在中軸線北端,其南為皇城,集中衙署於內。它是總結北魏洛陽及北齊鄴城南城經驗而建的,集中衙署於皇城則是它首創的(見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這座城一年即建成。一方面顯示出夯土牆壁木構架房屋可以就地取材、預制安裝,施工迅速的優點,同時也表現出組織施工上的卓越能力。隋的另一著名工程是開鑿大運河。河全長2000餘公里,其中80%是在6年內完成的。著名的趙州安濟橋建於隋代,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橋。史載隋代建汾陽宮和明堂等重要工程時已有設計圖紙和模型。

由於房屋採用木構架,隨之出現了另一些重要特點:①外觀分3級。木構架需防潮、防雨水淋濯,故每座建築下有高出地面的台基,上有出檐較大的屋頂,外觀明顯分為台基、屋身、 屋頂3部。屋頂又有硬山、懸山、歇山、廡殿、 攢尖等不同形式。 ②屋面凹曲,屋角上翹。抬梁式屋架自南北朝以來採用調節每層梁下矮柱高度的方法造成凹曲屋面,以利採光和排水。同時,四面坡的屋頂在角脊下要加一條角梁,角梁高度一般為椽徑的三倍,在椽與角梁相並處,為使其上皮相平,就要在這部分椽下加三角形木條,逐漸墊高,這就出現屋檐在屋角處翹起的現象。③使用斗栱。為了增加屋檐挑出寬度以防雨,至遲漢代已出現從柱身逐層挑出橫木以承托屋檐的斗栱。唐宋時,斗栱置於柱頭之上,與梁和柱頭枋交織在一起,外挑屋檐,內承梁尾,成為構架不可分的一部分。這時的斗栱較大,一般二柱之間用一至二朵。明清時斗栱簡化成純裝飾物,尺寸縮小,二柱之間一般用四至六朵。斗栱為中國木構建築體系中所獨創,多用在大型木構建築中。④模數制設計方法。這一特點至遲在唐代已形成,宋代成為定製。其方法是把常用為栱枋的構件——「材」分為八等,根據所建房屋的性質和規模選用,建築的面寬、進深和構件斷面都規定為材高的一定倍數。明清時改為以栱的寬度——「鬥口」為基本模數。這種方法可以簡化設計,甚至不需制圖即可預制構件和大量興建。⑤油飾彩畫。木構架需在外表塗油漆防腐。因而施彩畫便成為木建築外觀的重要特點。至遲在春秋時,已出現建築彩畫。明清以來,北方盛行柱及門窗用赭紅而檐下用青綠的彩畫,南方則多通刷黑色或深栗色。

院落式的布置 中國古代建築除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外,大都是院落式布置。主要建築物都在縱軸線上,次要建築左右對稱地位於其前方兩側,以迴廊或圍牆圍出矩形庭院。這是中國古代建築的最基本的組合單元,較大建築群組可在縱軸線上串連若干院落,每院稱一「進」;更大的還可在主軸之側加次要軸線一至數條,每條稱為一「路」。各種不同規模的住宅、宮殿、衙署、寺觀等就是這樣組成的。院落中的建築外側封閉,門窗開向庭院,這樣可減輕外部的噪音。庭院是交通的樞紐,又可視為露天的敞廳。中國古代建築的單體形式較簡單,所用屋頂形式又受到等級制度的嚴格限制,所以主要靠重重院落中建築的不同組合與庭院空間的變化取得不同的藝術效果。它一般不是一覽無遺,而是在行進中層層展開,逐步引向高潮。北京明清紫禁城宮殿是現存最宏偉、變化最豐富的院落組合傑作。

城市規劃 中國至遲在商代已出現城,在西周初和春秋、戰國時都曾大量營建城市,形成根據政治、軍事、經濟需要,按一定規劃分級建城的傳統。現存最早的按政治需要建都的規劃是戰國時撰輯的《考工記·匠人》,對不同等級的城的大小、高度、宮室、宗祀、市朝的位置和居民區的規模都有規定。以後歷代都城多在不同程度上比附其制。首都和重要府、州在城內另建宮城或衙城,城內居民區自戰國至唐均實行閭里制(亦稱里坊制)。里坊為矩形,四周有坊牆,每面設一坊門,實行宵禁。坊內又被小街分為若干塊,庭院式住宅列於其中。城內商業集中於市,按行業排列,圍以市牆,四面開市門,中心有樓。坊、市實際是城中的小城,矩形的坊縱橫排列,形成城市的垂直交叉的街道網,與宮城、衙城組成一個整體,唐長安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北宋後拆除坊牆,民居區由原坊內小街發展成橫列的巷(胡同),商業沿城市大街布置,一直沿續至清代。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是較典型的代表。自三國鄴城以後,無論里坊制或是街巷制,凡按規劃修建或改建過的城市,大多平面規整,街巷方正,有一條中軸線,從現存明清北京城及大量州縣城中均可見其概貌。

自然山水式的園林布置 中國有悠久的造園傳統,而以兼供游賞、居住之用的城市山林型宅旁園最具特色。這種園林南北朝以後漸盛,宋以後受山水畫和詩詞的影響而日趨精巧,明、清時期達到高峰。其特點是崇尚自然,又不簡單地摹擬自然,而是追求中國山水畫和詩詞的意境,以略帶寫意的手法,創造更能概括自然山水之美之精髓的景物。宅旁園多是人造景物,故疊山掘池技術有突出的成就,在方丈之地能現出深山窮谷、絕壁危磯的效果。園景中山水花樹與廳榭亭館並重,建築密度頗大,多隨宜曲折布置,較少採用對稱手法。至於大型園林和皇家苑囿,因多有較好的自然條件,常常劃分成若干景區,在統一規劃下分群組安排建築。作為觀景處所和點景,以盡力抒發自然風景之美為主,造景次之,與宅園手法有不同處,但崇尚自然山水之美則是一致的

⑹ 冷門科普:古人是怎麼處理污水的

下水道是一種城市公共設施,早在古羅馬時期就有該設備出現。現代下水道的雛形源於拿破崙統治時期的法國巴黎,至今巴黎仍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下水道系統。一般說來,下水道系統是用於收集和排放城市產生的生活廢水以及工業生產上所產生的工業廢水。

我國古代在城市建設中也講究一個城市的供水與排水系統的規劃。我國古代有關下水道的名稱有好幾種,諸如溝、竇、續、石渠、埔墁等。所用的材料和方法也有多種,有用陶管鋪設,有用石塊修造,或用磚塊砌成。據《考工記》記載:「竇,其崇三尺」,表明當時的下水道已有3尺高度。據《左傳》"成公六年"(公元前585年)記載:「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澮以流其惡」(這里的惡指污穢),可見當時人民已發現積存污水今致人疾病,要排除污水以保障人體健康。後來的記載更為明朗,如宋代《養生類纂》引《魯般宅經》說:「廳前天井停水不出主病患」;同書又引《瑣碎錄》說:「溝渠通浚,屋字潔凈無穢氣,不生瘟疫病」。根據這些記載,說明古人對污水處理,基本上是從衛生學角度來考慮的。

隋唐時代,我國封建文化高度繁榮,當時的城市建設和衛生設施,較前代更加進步。唐代的長安,為當時規模最大的都城,整個城市的設計布局,合理整齊,皇宮、百官的衙署、住宅、市場都分區設立。當時,把外廓城規整地劃分為108個坊(居民區),王室所佔的宮城和國家機構所在的皇城,位於北部正中,整個長安城不但街道寬敞,兩旁還栽種整齊的樹木,街道兩側普遍建有排水溝。從發掘到的朱雀街的排水溝來看,溝寬3.3米,深達2.3米。考古工作者又在東西兩市的巷道下面,發現有磚砌的排水暗溝,這些暗溝最後都通向大街兩側的明溝。唐代長安的城市規劃及衛生設施,在世界古文明史上無疑是領先的。

明、清都城北京的設計,即是參照唐代長安的城市規劃。據清昭漣《哨亭雜錄》記載,明宮廷內下水道工程更為壯大,或用生銅鑄成,或用巨石砌成,管徑粗達數尺。這在當時世界范圍來說,也屬少有的衛生工程。

⑺ 古代的廁所怎麼說

古代「廁所」在不同時期的不同叫法如下:

1、春秋時期稱為「溷軒」。《後漢書·黨錮傳·李膺》:「時宛陵大姓羊元羣罷北海郡,臧罪狼藉,郡舍溷軒有奇巧,乃載之以歸。」

2、唐代稱為「更衣室」。現在所指為用於更換衣服的室內獨立空間。商場中經常設有更衣室,試穿需要的衣物。

3、宋代稱為「雪隱」。靈隱寺凈頭寮之額上,書有『雪隱』二字,此語原僅為該寺所用,以後始通用之。

(7)古代的污水房是什麼擴展閱讀:

廁所發展簡介:

1903年,慈禧太後以謁見西陵為名,度行新造的蘆漢鐵路。蘆漢督辦盛宣懷是個馬屁精,特地准備一輛花車,車內床側有一門,門內有一被稱作「如意桶」的馬桶。桶底貯黃沙,上注水銀,糞落水銀中,無跡無味。

16世紀前後的歐洲似乎還未普遍設廁所,莫里喜劇里描寫的巴黎人,便拿起便壺隨便往外倒,路上的行人難免其禍。1596年抽水馬桶被英國人哈林頓發明。從此以後,廁所開始逐漸推廣。

⑻ 古代的下水道系統是怎樣的

本質上和如今的城市下水道系統是一樣的,只不過技術相對落後,都是在地下或地上開鑿、建造通水管道,用來排污。不同的是,今天的城市下水道系統是成熟的,城市所產生的污水及本上不會影響到成內居民的生活,而古代有與技術落後,曾一度導致無水排不出去從而使得城內的水無法供生活使用。

後來改朝換代的時候,曾有帝王想要再次把京城建立在長安,可就是由於水質不適合人類使用,才無奈作罷。畢竟在當時,以人類的力量還沒有強大到能夠改變自然環境。再後來人們總結經驗,把城市的下水道系統與自然環境流動的河流連接起來,這樣子城市內的污水就不會被儲存在城市裡了,也就不會影響環境了。而且古代農業社會,雖然人類產出了不少污水,可是這種污染對於大自然的修復能力而言,是小菜一碟,所以在古代的時候,只需要把下水道系統與河流連通就可以了,不像今天的工業污染還需要進行二次處理才能夠排出去。

⑼ 古代城市污水處理

古代的城市排水系統的原理和今天差不多,只是它是露天的.

城市居民區邊上有用青石砌成的排水溝,居民可以用這個系統來排放生活污水.

古代居民的大小便一般是存在馬桶里,早晨起來,有農民趕著大車到城市裡來收集,帶回農村肥田.民國時期,還有專門管理這一行為的機構,稱為"糞政".

至於護城河,在古代確實是排污的一個重點,不過一般來說,護城河是和比較大的河流相連的,河流不斷沖刷帶動,不會出現污水排不出去的問題.

以下是資料:

古代城市中設置排污工程的歷史,至少可以上溯到商代。商代的城市遺址證明,商代的城市規模相當宏大,排水系統也相當講究。如河南鄭州地區發堀的商代前期城市遺址,城市面積25平方千米,其中有房屋、地窖,也有水溝。在河南淮陽平糧台發掘的龍山文化時期的古城遺址中,發現了陶質排水管道,這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排污設施了。

大多數羅馬家庭都沒有沖水馬桶,他們需要去公共廁所解決問題。截至公元315年,羅馬共有144間公共廁所,水從坐式馬桶下面的溝槽里把排泄物沖走。

和公共澡堂一樣,公共廁所也是社交場所,人們相鄰而坐,一邊上廁所一邊聊天。在羅馬鼎盛時期,長達420公里的管道把大量的水輸送到帝國首都的各個角落,即使是勞動階級每天也要使用65升水。

在伊麗莎白時代,有錢有勢的人會用石頭在城堡里蓋一間廁所,糞便會由此排進污水坑或護城河裡。但是,直到十六世紀末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才有人開始著手做清理工作。伊麗莎白一世的教子約翰·哈林頓爵士發明了第一座新式廁所。

他的發明包括了便池,但在當時,虹吸管還沒有問世,所以沒辦法把水留在裡面。虹吸管、水箱和舌形閥,這三樣也是現代馬桶的必要組成部分。後來又過了幾百年,人類才逐漸完善了各個細節。」

在隨後的200年裡,歐洲的城市居民大多會在自家的後院里挖個坑,然後用石頭砌起來當廁所。到了晚上,倫敦人會在卧室里使用夜壺。天亮後,他們會從窗戶那裡把尿直接倒在街上。

因為不想倒在別人頭上,他們會大喊「格拉得盧」,這句話出自法語的「格爾得盧」,意思是「注意,水來了。」

齊都臨淄故城大、小城內有三條排水系統,四個排水道口。1980年發掘清理的一個排水道口,是通過大城西牆北部流進系水的排水系統的末端。排水道呈東西向,全部用青石壘砌構築,總長42米,寬7~10米,深3米左右,由進水口、過水道和排水道口組成。其排水道口部分呈內窄外寬的喇叭口形,長8米,東端寬8.2米,西端寬9.5米,高2.8米。

排水道口一般用50×40厘米的巨石壘砌,分三層,石頭交錯排列,每層5孔。這樣,水可以從石塊間隙中流出,而人卻不能從石隙中鑽進;起到了既能排泄城中積水,又防止了敵人進攻的雙重作用,可謂匠心獨運、巧奪天工。臨淄故城排水系統是世界古代城市排水系統建築史上的創舉,充分反映了齊地人民的聰明才智。

⑽ 古代的廁所叫什麼

廁所古稱「溷藩」或稱「圊」、「軒」,又因古時農家廁所只用茅草遮蔽,故稱為「茅廁」。

《晉書·王敦傳》雲:「石崇以奢系於物,廁上常有十餘婢侍列,皆有容色,置甲煎粉沉香汁。有如廁者,皆易新衣而出。」

古人管上廁所叫「如廁」,又名「出恭」,從這條史料來看,石崇家裡的廁所確實豪華異常。

(10)古代的污水房是什麼擴展閱讀:

1、廁所文化:

(1)台北:

很多廁所的指示牌上寫著「化妝室」。

台灣把廁所稱為「化妝室」,源於日本。在日本,經常見到廁所的指示牌上寫著「化妝室」。這小小的細節,反映出日本統治台灣五十年所留下的深刻影響。

不過,在台灣的機場或者火車站,指示牌上沒有寫「化妝室」,而是按照國際常規寫作「廁所」或者「盥洗室」。

(2)日本:

的許多廁所里都有洗臉盆、鏡子,進入廁所之後,可以整理一下自己的衣衫,梳理一下頭發,女士還可以搽一下粉、抹一下口紅。

日本人非常愛干凈,養成一進屋就換拖鞋的習慣。在日本,一進客房就要換拖鞋,而進客房的廁所時還要再換另一雙拖鞋,那雙拖鞋上寫著「御手洗用」,意即廁所間專用。

日本賓館的抽水馬桶非常考究:馬桶坐圈是用電預熱的。大便之後,可以摁動馬桶右側的電鈕,便有一股細小而壓力頗大的溫水水柱噴了出來,把便處沖洗得乾乾凈凈。

這水柱的壓力大小、水溫高低都可以調節。連公共廁所里也是這樣的馬桶,只是馬桶坐圈沒有用電預熱而已。

(3)美國:

總是把廁所稱為「休息室」(restroom)。美國人所說的「休息室」,跟日本人所說的「化妝室」,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干凈、寬敞。而且免費提供洗手液和手紙。有的還免費提供鋪在馬桶圈上的紙圈。

(4)澳大利亞:

公共廁所里,發現掛了一個黃色的鐵盒子,專門收集注射毒品的針筒。據說,這是因為澳大利亞充分尊重人權,其中甚至包括吸毒的權利。

一旦吸毒者犯了毒癮,可以到公共廁所里注射毒品,注射完了,就把注射器扔進黃色的鐵盒子。

(5)世界:

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廁所,折射了形形色色的觀念和文化,形成了不同的「廁所文化」。世界上居然有一個專門的「WorldToiletOrganiza-tion」———「世界廁所協會」。

這個協會在各國從事廁所以及廁所文化的研究。其實,改善世界各國的廁所環境,也是一個關系民生的重要問題,值得加以研究和探討。

正因為這樣,「世界廁所協會」在世界各國設立分會,各分會設立主席。「世界廁所協會」每年還舉行年會,組織各會員國互相參觀,以改善和提高各國的廁所設備與環境。

2、污水流向:

每天人們要產生很多的生活污水,包括洗菜、洗碗、洗衣、洗臉的臟水,還有人們的廁所里沖洗大小便的污水,都會經過每家的下水道分別流入總的下水道里。

一般來說,廚房的下水道與廁所的下水道是不同的兩個管道,廚房的下水道由於是清洗物品後剩下的污水,所以沒有大便這樣的有機物質,主要是一些泥沙類很小的污物,所以經過樓道的總下水管以後,直接排進了住宅附近的城市污水總管道。

廁所里的下水道則直通到住宅小區專門修建一個化糞池裡,然後在排放到住宅附近的城市污水總管道里去,很多的城市污水總管道連接在一起就構成了城市污水管網,通向城市的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然後將處理後的水排進河流、江或海里。

當然現在有的新的住宅小區已經不修建化糞池了,直接將糞便污水排進城市污水管道里,然後進入污水處理廠處理。

另外有的小城市,可能沒有污水處理廠,最後所有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里,所以這樣就造成了污染,生活用水還好,有一些工業用水污染很大的,就會造成江河湖海的污染,給人們的環境帶來破壞。

總的來說,污水最終是排放到人們的大自然里的江河湖海去,然後再次循環到自來水廠進行處理,又通過城市自來水管網進入千家萬戶。

閱讀全文

與古代的污水房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叫ro反滲透濾芯 瀏覽:401
浙江新雅樹脂 瀏覽:922
九州凈水機多少錢一台 瀏覽:3
萊克吉米凈化器濾網怎麼清洗 瀏覽:35
69元凈水機多少錢 瀏覽:438
弱鹼性離子交換樹脂 瀏覽:496
蒸餾釜的功率 瀏覽:22
廣東超濾凈水器貼牌 瀏覽:121
污水井怎麼打開專用工具 瀏覽:603
凈水器中水泵接頭怎麼拆 瀏覽:501
污水排放申請報告怎麼寫 瀏覽:84
珍奧尚飲水機的廠家在什麼地方 瀏覽:644
熱水器水垢清除材料 瀏覽:984
酚醛樹脂生產企業 瀏覽:224
小飯店過濾池怎麼做 瀏覽:798
蒸餾是溫度降低 瀏覽:54
陶瓷微孔過濾磚參數 瀏覽:731
蒸餾水的通用名 瀏覽:619
精油蒸餾提純 瀏覽:552
工業廢水排口總排口排污口標志 瀏覽: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