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廢水污水 > 污水為什麼深海排放

污水為什麼深海排放

發布時間:2022-08-29 22:55:16

① 在各種海洋污染中,為什麼污水排放是對海洋生物危害最大的

海洋垃圾的主要來源有污水和生活廢棄品等。近來雖然海上原油泄露事故時有發生,但是事故發生後基本都能得到及時的處理和追責,因此能控制住其影響。而作為大陸排污的「終點」,海洋卻始終無法負擔和解決人類生產生活的垃圾問題。

中國海洋總污染量的80%來自陸地,每年僅沿海工廠和城市直接排入海洋的污水就多達上百億噸.近年來,中國海域的石油污染趨於嚴重,對海洋生物資源危害最大.因此,為了使海洋能夠千秋萬代造福於人類,我們應加強海洋環境的保護力度,防止海洋污染,並對海洋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和綜合利用。

② 福島核廢水處理曾提了五種方案,為什麼最終選了排入大海

日本福島核電站的廢水最終選擇了排入大海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便宜不用花錢,全世界人民的健康在金錢面前相比不值一提。

3、日本方面的處理辦法:

在福島核電站泄露的時候,日本東京電力公司第一個反應是隱瞞事故,推遲了20小時才對外宣稱這次事故耽誤了最佳的救助時間。隨後日本京東電力公司放棄救援,只在福島核電站附近留下了50名員工裝作還在救援的樣子,日本方面還厚顏無恥的拍了一部電視劇,叫做50勇士來宣揚這件事情。實際上,這50名員工都是本地的地痞流氓,以及監獄服刑人員。只不過是京東電力公司裝作還在救援的樣子罷了,這50人實際上就是棄子,其中有一些人還是殘疾人,根本無法正常工作,可見日本人的手段無恥至極。這一次日本內閣決定將核廢水直接排入大海,已經是扯下了他們的遮羞布,讓全世界的人民看清了他們的丑惡嘴臉。

③ 福島核污水處理,為什麼多位日本官員提"排放入海"

日本福島核電站爆炸的事情已經過去有那麼多年了,現在那裡也是沒有什麼活物了,算得上是死氣沉沉的一個地方了。現在,對於這些福島核污染,很多的日本官員都提議將福島核污水排入太平洋,讓太平洋將其消化掉,因為他們認為日本已經沒有地方可以處理這些核污水了,而且大海的適應性強,可以解決這些核污水

在另一方面,日韓對立波及此事也使事情更加的復雜。16日在國際原子能機構年度大會上,韓國政府將處理水稱作「核污水」,強調對排放入海的警惕感,鼓動其他各國說恐怖和不安正在全世界高漲等。日方則否定韓方的說法稱是罔顧事實,但圍繞處理水的攻防不見平息的跡象。

④ 海水與海洋污染分別是什麼

海水的化學需氧量又稱化學耗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Mn),是利用高錳酸鉀作為氧化劑,將海水中可氧化物質(有機物、亞硝酸鹽、亞鐵鹽、硫化物等,但主要是有機物)氧化分解,然後根據殘留的氧海水檢測化劑量計算出氧的消耗量,單位為毫克/升。

海水檢測

CODMn和生化需氧量(BOD)都是表示水質有機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標。CODMn的值越小,說明海水污染程度越輕,水質越好,CODMn的值越大,說明水體污染程度越嚴重。相應的,水中溶解氧含量越低,水中需氧生物將因缺氧而死亡。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海水水質標准》(GB3097—1997),我國的海水水質分為四類,對CODMn濃度的限值要求分別為:2毫克/升(Ⅰ類),3毫克/升(Ⅱ類),4毫克/升(Ⅲ類),5毫克/升(Ⅳ類)。

深海環境研究

深海通常是指1,000米以下的海洋,是地球系統中關鍵而又不為人知的部分。那兒面臨高壓、低溫或高溫、黑暗及低營養水平等極端環境,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一片「荒蕪的沙漠」。早在1960年,美國「的里雅斯特」號載人潛水探測器就在馬里亞納海溝下潛了10910米,並由此拉開了人類深海探險活動的序幕,但最早實施深海環境研究計劃的國家卻是日本。1971年成立的日本海洋科學技術中心JAMSTEC(2004年重組為日本海洋地球科學與技術部)從1991年就開始實施了「深海之星(Deep Star)」項目,專注於研究深海環境的微生物。項目組成員建造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深海科研設備,如載人深潛器「深海(SHINKAI)2000」、「深海(SHINKAI)6500」及1萬米級遙控無人探測器「海溝」號,從深海獲得了1,000多株嗜壓、嗜冷、嗜熱(110℃~150℃)、嗜鹼及耐有機溶劑的極端細菌。1995年,JAMSTEC研究人員成功地探測了世界上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從傳回的圖像中可清晰地看到游動著數條小魚。然而,此前人們一直以為魚兒能生存的最深水深是8,370米呢!在從1萬米深海海底採回的泥漿中,科研人員檢測到180種微生物。

近年來,新一輪的深海環境研究計劃已經開始。

利用海水自凈能力治理海洋污染

城市生活污水通過適當方式向深海排放,在海洋的自凈能力范圍內,並不會對海洋水質和生態功能造成顯著影響,還可節約大量治污資金。因此,污水深海排放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在澳大利亞的悉尼市等沿海城市,大約有80%的生活污水在進行淺度處理後進行深海排放。一些濱海城市採用岸邊排放生活污水的方式是相當不合理的,因為近岸海域對污染物的降解速度遠不如深海快,還會直接污染到海灘和近海的海洋自然保護區、海濱風景名勝區等重要保護對象,對保護近海海洋環境十分不利。

利用海水自凈能力治理污染

當然,為了防止海洋環境污染,深海排放必須經過充分的工程設計和技術論證。《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第三十條規定:在有條件的地區,應當將排污口進行深海設置,實行離岸排放。設置陸源污染物深海離岸排放的排污口,應當根據海洋功能區劃、海水動力條件和海底工程設施的有關情況確定,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我國《防治海洋工程建設污染管理條例》第二十三條規定:污水離岸排放工程排污口的設置應當符合海洋功能區劃和海洋環境保護規劃,不得損害相鄰海域的功能。污水離岸排放不得超過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排放標准。在實行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的海域,不得超過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指標。

綠牡蠣事件

1986年1月,我國台灣省高雄縣二仁溪口海域養殖戶發現,自己養殖的牡蠣呈現奇怪的綠色,人稱「綠牡蠣」事件。後經研究表明,附近的廢五金處理廠排放的含銅廢水,是導致牡蠣變綠的主要原因。二仁溪位於高雄縣、台南縣與台南市三個地區的交界處,這里人口稠密,工廠林立。廢五金處理廠在對廢電線電纜、電子零件、電路板等進行酸洗時,所產生的廢液中含有大量的銅離子。這些廢水與其他工業廢水大都未經處理就直接排至二仁溪,順流進入河口附近海域,長期的污染造成海水銅濃度過高,並被養殖牡蠣吸收富集。實測結果顯示,綠牡蠣事件並非台灣地區獨有

該海域的牡蠣含銅量高達4,410μg/g(乾重),富集系數超標50萬倍!一般當牡蠣體內累積的銅超過500μg/g(乾重)時,肉眼看上去呈綠色,但是即使體內含銅量高達4,500μg/g(乾重),牡蠣的生長仍然不受影響。隨後幾年,台灣新竹香山、台南安平附近海域養殖的牡蠣也相繼出現輕微變綠的現象,其銅含量大都介於600~800μg/g(乾重)之間,變綠原因亦和銅污染有關。

綠牡蠣事件並非我國台灣地區獨有,在英國、澳大利亞和美國都曾經因船舶污染或工業污染而使其附近海域的海水銅濃度增加,早在1886年,蘭克斯特(Lankester)就發現了肉體變綠的牡蠣,稱其為「患綠色病(greensick)的牡蠣」。

五日生化需氧量

生化需氧量又稱生化耗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BOD),表示水中有機污染物經好氧微生物分解時所需的溶解氧量(單位毫克/升),是評價水質的常用指標。生化需氧量越高,表示水中的需氧有機污染物質越多。

五日生化需氧量測定有機污染物經微生物氧化分解的過程一般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有機物被轉化成二氧化碳、水和氨,即碳化階段;第二階段主要是氨被轉化為亞硝酸鹽和硝酸鹽,即硝化階段。第二階段對環境質量影響較小。廢水的生化需氧量通常是指第一階段有機物生物進行化學氧化所需的氧量。

因為微生物活動與溫度有關,所以測定生化需氧量時,一般以20℃作為測定時的標准溫度。這時,一般生活污水中的有機物需要20天左右才能基本上完成第一階段的氧化分解過程,即要測定第一階段的生化需氧量至少需要20天時間,這在實際工作中常常比較困難。目前都以5天作為測定生化需氧量的標准時間,簡稱五日生化需氧量,用BOD5表示。

海洋中的生物泵

海洋浮游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CO2,釋放出氧氣,並且成為海洋食物鏈中其他各級生物的有機質食物來源。海洋浮游生物同時產生。

大海中的生物泵示意圖

各種鈣質生物骨骼或殼體,死亡後的殘骸逐漸沉降到洋底——這就猶如一個「泵」,將上層海水中的CO2最終「抽提」輸送到洋底沉積物之中。這個通過光合作用將無機碳固定為有機物,之後在食物網內的轉化、物理混合、輸送及重力沉降等的綜合過程被稱為「生物泵」,其「引擎」受浮游植物吸收碳的速率(光合作用速率)的影響,它的初級生產力是生物泵運轉的「發動機」。

對於各種有機、無機形態碳之間的循環,以及碳從表層向深海的輸送,除了生物泵的作用外,還有物理泵的作用。物理泵的驅動力來自海洋緩慢的環流及冷水中CO2溶解度高於溫暖水體。在高緯度海域,特別是北大西洋和南大洋,冷的、密度較大的水團在沉降至海洋內部前吸收大氣的CO2,這些沉降的水團伴隨著其他海域的上升流流動。水團到達海洋表層時變暖,CO2溶解度降低,因而部分CO2會釋放回大氣中。但其綜合效應的結果是將大氣CO2泵入海洋內部。物理泵和生物泵共同作用,增加海洋內部的CO2濃度。

海洋生物的營養物質

海洋生物的營養物質是指生物需要的能促進細胞或生物體生長、保養、活動和繁殖的物質,這些物質除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和水外,還包括無機鹽等,我們都稱之為營養物質。

海洋生物的營養物質示意圖

在海洋中,許多元素是生物生長所必需的營養元素,如H、C、O、N、P、Si、Mg、Cl、K、S、Ca、Fe、Co、Cu、Zn、Se等。在天然海水介質中,C02、S02-、HBO-3、Mg2+、C1-、K+、Ca2+等的含量很高,它們不會限制海洋生物的生長,通常不將其稱為營養鹽。而一些痕量元素,如Fe、Mn、Co、Zn、Se等,由於在海水中的含量很低,一般稱為痕量營養鹽。N、P、Si是海洋生物生長所必需的最重要元素,也是海洋進行初級生產和食物鏈的基礎,其在海水中的含量高低會影響海洋生物生產力與生態系統結構,反過來,生物活動又會對其在海水中的含量和分布產生明顯的影響,故通常將N、P、Si稱為主要營養鹽(或生源要素)。

海水中營養鹽的來源包括大陸徑流的輸入、大氣沉降、海底熱液作用、海洋生物的分解等。在海洋真光層中,浮游植物在生長和繁殖過程中不斷地吸收營養鹽,它們在代謝過程中的排泄物和生物殘骸,經過細菌的分解,又將一些營養鹽再生,重新回到海水中。從真光層沉降的顆粒組分,在中、深層水體部分中再次被分解,生成無機營養鹽,之後通過垂直平流、擴散作用重新回到真光層,如此不斷循環。

⑤ 沿海城市的沖廁所用水為什麼不用海水

海水沖廁沒有任何技術問題
就海水的腐蝕及海水沖廁的工程成本問題,記者專訪了青島建築工程學院環境工程系主任武周虎教授。由於超強PVC管等鑄鐵替代管材的推廣應用,海水腐蝕已不再是推廣海水沖廁的技術「瓶頸」。只要隨自來水管在廁所中道鋪設一套PVC上下水管道,然後再將海水稍加防腐處理,就可直接用海水沖廁。室內管道鋪設的費用占不到新建小區成本的千分之一,由於海水處理的費用不大,所以在整個沖廁系統建成後,海水沖廁的成本微乎其微。當然,前提是城市公用送排管網必須完善。

對海水沖廁後的排放問題,武周虎教授的科研組也早已拿出可行性分析報告。如果是單獨為沖廁海水鋪設下水管道,海水集中處理後深海排放,問題非常簡單,困難是管網的重新鋪設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如果通過現有市政排污管網,沖廁海水的比例只要不超過污水的35%,現有污水處理設備不用做任何改進就能「勝任」,但缺點是處理後的中水只能深海排放,不能回用

周教授認為,香港的海水沖廁是被「水荒」逼出來的。經近40年沖廁海水的沖刷,至今有的鑄鐵上下水管道仍然能繼續使用的事實說明,「防腐關」確實不在話下。問題的關鍵是試點海水沖廁,中水要不要回用,再就是政府對管網改造的決心和信心,因為城市的市政建設不是小工程。

⑥ 污水為什麼深海排放它的好處

好處就是眼不見心不煩。沒處理過的污水哪排也不對。

⑦ 日本為什麼要把核廢水倒進大海

日本把核廢水倒進大海是因為這種方式成本最低,也最省事。對於如何處理這些核廢水,日本經濟產業省曾提出5種方案:

一是蒸發釋放,但需要電力,成本高。

二是電解排放,但需要巨大電力和高昂成本。

三是地下掩埋,但工程浩大、費用高昂。花費很多。

四是注入地層,但會污染地下水,讓日本斷子絕孫。

五是稀釋入海,雖然成本低,但會讓世界一起承擔核污染。

正因為其中利弊都很鮮明,導致日本當局長期猶豫不決,但根本原因是不願繼續承擔巨額儲存和稀釋處理費用。

(7)污水為什麼深海排放擴展閱讀

專家表示福島核廢水與核電廠正常廢水有本質區別:

生態環境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研究員劉新華日前表示,核電廠正常運行的廢水來源於工業產生水、地面排水等,最後再進行非常嚴密的處理,然後再排放。

福島核事故的廢水是來源於堆芯的冷卻水和進入反應堆芯的雨水、地下水等。這種水是直接和融化後的反應堆堆芯相接觸的,所以它具有反應堆里所有的核素。而日本福島核廢水還是超標的。

此外,專家還表示,福島核事故廢水處理處置形式不只有排入海洋一種,關於廢水處置方案,日本曾提出過氫氣釋放、地層注入、地下掩埋、蒸汽釋放和海洋排放等五種選擇。但日本選擇了經濟代價最小的海洋排放方案,單方面做出排海決定,將本該由自身承擔的責任轉嫁給全人類,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行為,開了一個很不好的先例。

⑧ 日本為什麼要把核廢水倒入大海這樣對海洋生物的威脅有哪些

記者:日本本次的核廢水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要急於排入大海?
蔡傑進:日本這次情況大不一樣,與核電站正常運行產生的核廢水有本質區別,其核廢水主要來源於兩部分:

(1)福島核事故後,需要源源不斷地注入冷卻水用以冷卻仍在釋放衰變余熱的堆芯;

(2)由於事故導致反應堆破損、不完整,大量放射性物質泄漏到堆外進一步污染周邊區域,而由於福島第一核電站地勢的原因,很多地下水和雨水一直源源不斷地往福島第一核電站區域沖刷進去,導致這些核廢水的量越來越多,這是核廢水的主要來源。

而關鍵的是,由於目前對反應物質狀態未知,無法進行有效的處理,所以暫時只能將其裝在罐子里,這就是為什麼福島的海邊排列了密密麻麻的儲水罐。

目前日本急於要把核廢水排到海里去的主要原因——儲水罐和放置儲水罐的地方開始不夠用了,而核廢水每天在以百噸級別的量持續增長。

⑨ 為什麼污水處理廠的建設一般靠近湖泊或海洋

污水處理主要目的是把污水達到排水某一水體或再次使用的水質要求對其進行凈化的過程,直接排放到江河胡泊里,如果污水廠本身靠近江河胡泊,這樣排水方便,減少水排放安裝成本。

⑩ 為什麼大海會被污染

被污染的海洋

海洋在無知人類的全面侵入下,早已被嚴重污染。人類繼續把在陸地上演練純熟的老手段:「開發-掠奪-破壞」運用在了地球最後一塊陣地——海洋。美國每年排放入大海的污水超過200億噸,排放入海的還有超過7000萬噸工業廢渣。日本排放入海的污水超過130億噸,獨聯體每天有超過300萬噸的污水排入波羅的海。中國每年也有100億噸的污水排放入海洋,1996年7月,中央電視台的報道說,中國沿海有200多個排污口,晝夜不停的向大海排放污水,使沿海水域、漁場嚴重污染,渤海灣的漁民沉重的發現:沒有魚了!!!

魚沒有了,赤潮來了。隨著江河排入海洋的氮、磷等大量富含養分的物質,使海域的水體富氧化,導致一些微小的海洋生物——海藻的過度繁殖,從而形成赤潮。這些過度繁殖的藻類消耗掉大量氧氣,使大量海洋生物缺氧致死;一些藻類還會堵塞魚鰓,使魚窒息而死;另一些藻類更會分泌毒素,毒死海洋生物,或侵入貝類體內並殘留一段時間,如被人食用,就會中毒,嚴重的導致死亡。

就在現在,航運中泄露的原油和排放的污水、陸地排放的污水、向海上傾倒的廢棄物、開發-破壞海洋礦物,都時刻嚴重污染著海洋。而過度捕撈使海洋生物有的大大減少、有的瀕危、有的絕種。而大量人類還沒有多少認識的海洋生物則悄悄的消失了。還有各種人工合成的物質,並非來自大自然,生物圈無法分解,即使海洋自身號稱強大的凈化功能也無能為力。

污染嚴重、物種銳減、赤潮頻繁,都使海洋蒙上了巨大的災難。法國著名的學者查卡·伊斯柯瓦斯認為:「近五十年來,由於世界海洋的污染,成千種海洋生物正無影無蹤的消亡,特別是近二十年來,這個過程更加強化了。海洋空間如果繼續污染下去,會給人類帶來嚴重的後果,如果海洋死亡,人類便不復存在。」

閱讀全文

與污水為什麼深海排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過濾開水中的水鹼 瀏覽:180
農村污水處理站初步設計 瀏覽:289
開污水檢測公司多少錢 瀏覽:155
核廢水變異人怎麼畫 瀏覽:50
新的凈水機放多少水可以用 瀏覽:818
變頻器在礦井提升系統中的應用 瀏覽:604
氨氮為什麼要純水凋零 瀏覽:937
反滲透膜更換安全應急措施 瀏覽:149
y型油過濾器型號 瀏覽:879
廢錨固樹脂是危險廢物嗎 瀏覽:71
鄭州污水處理設備什麼牌子好 瀏覽:833
雙擎電池濾芯選什麼牌子 瀏覽:307
徐工漢風g7空調濾芯在哪裡 瀏覽:637
ro膜高壓泵如何選型 瀏覽:357
陶瓷濾芯過濾棒為什麼容易壞 瀏覽:978
水龍頭濾嘴水垢怎麼去除 瀏覽:269
小米代用濾芯什麼意思 瀏覽:305
菏澤車用凈化器多少錢一台 瀏覽:967
玉柴挖機空調濾芯在什麼位置 瀏覽:342
鑒別溶液碳酸鈉溶液蒸餾水 瀏覽: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