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般的污水處理工藝有哪些
不溶態污染物來的分離技術:自
1、重力沉降:沉砂池(平流、豎流、旋流、曝氣)、沉澱池(平流、豎流、輻流、斜流);
2、混凝澄清;
3、浮力浮上法:隔油、氣浮;
4、其他:阻力截留、離心力分離法、磁力分離法。
污染物的生物化學轉化技術:
1、活性污泥法:SBR、AO、AAO、氧化溝等;
2、生物膜法:生物濾池、生物轉盤、生物接觸氧化池等;
3、厭氧生物處理法:厭氧消化、水解酸化池、UASB等;
4、自然條件下的生物處理法:穩定塘、生態系統塘、土地處理法。
污染物的化學轉化技術:
1、中和法:酸鹼中和;
2、化學沉澱法:氫氧化物沉澱、鐵氧體沉澱、其他化學沉澱;
3、氧化還原法:葯劑氧化法、葯劑還原法、電化學法;
4、化學物理消毒法:臭氧、紫外線、二氧化氯、氯氣、次氯酸鈉。
溶解態污染物的物理化學分離技術:
1、吸附法;
2、離子交換法;
3、膜分離法:擴散滲析、電滲析、反滲透、超濾、納濾、微濾 ;
4、其他分離方法:吹脫和氣提、萃取、蒸發、結晶、冷凍。
❷ mbr污水處理工藝有沒有廢氣和污泥產生
有污泥產生的,污泥量可以通過工藝調整,減少污泥量的。廢氣要看有沒有厭氧段了。
❸ 廢水處理會有廢料污泥產生嗎
會有固體廢料產生,但是泥量不大,建議你咨詢下萬和環保!
❹ 水處理工藝中哪些池體產生污泥
基本上是每個池子都有,就是不知道你到底想問什麼,一沉池是無機泥,生化池是活性污泥,二沉池也是生化污泥
❺ 污水處理剩餘污泥是怎樣產生的
科普回答方式:
利用微生物來處理污水中的有機物,微生物將有機物變成自內己的身體,然後容產生絮體,最終使水體得到凈化。因為在處理的過程中要吧污泥不斷地返回到處理的前端以保證微生物的濃度,所以就有了迴流。但是並不是要把所有的污泥都迴流,所以就有了剩餘,多餘的部分就叫做剩餘污泥。
也可以從另外的角度理解,污水處理的過程就是把水中的污染物轉化為水和二氧化碳或泥,這樣誰才會干凈。
一些不需要迴流的工藝比如:延遲氧化,氧化溝等等,其實也產生剩餘污泥,只不過量會比較小而已。
❻ 污泥是怎麼產生的
污泥(sludge)是由水和污水處理過程所產生的固體沉澱物質。
污泥是污水處理後的產物,是一種由有機殘片、細菌菌體、無機顆粒、膠體等組成的極其復雜的非均質體。
由於污泥中的微生物不斷地消耗著廢水中的有機物質。被消耗的有機物質中,一部分有機物質被氧化以提供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另一部分有機物質則被微生物利用以合成新的細胞質,從而使微生物繁衍生殖,微生物在新陳代謝的同時,又有一部分老的微生物死亡,故產生了污泥。
污泥的主要特性是含水率高(可高達99%以上),有機物含量高,容易腐化發臭,並且顆粒較細,比重較小,呈膠狀液態。它是介於液體和固體之間的濃稠物,可以用泵運輸,但它很難通過沉降進行固液分離。
(6)哪些污水處理工藝會產生污泥擴展閱讀
分類方法
1、按來源分污泥主要有生活污水污泥,工業廢水污泥和給水污泥。
2、按處理方法和分離過程分污泥可分為以下幾類:
初沉污泥():指污水一級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沉澱物;
活性污泥(activitedsludge):指活性污泥法處理工藝二沉池產生的沉澱物;
腐殖污泥:指生物膜法(如生物濾池、生物轉盤、部分生物接觸氧化池等)污水處理工藝中二次沉澱池產生的沉澱物。
化學污泥:指化學強化一級處理(或三級處理)後產生的污泥。
3、按污泥的不同產生階段分:
沉澱污泥(primarysettlingsludge):初次沉澱池中截留的污泥,包括物理沉澱污泥,混凝沉澱污泥,化學沉澱污泥。
❼ 生活污水處理廠中污泥是怎樣產生的
根據污泥的來源和污泥的性質可分為以下幾種污泥:
1、初次沉澱污泥專: 來自初次沉澱池,其性質隨屬廢水的成分而異.
2、剩餘活性污泥與腐殖污泥: 來自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後的二次沉澱池.前者稱為剩餘活性污泥,後者稱為腐殖污泥.
3、消化污泥: 初次沉澱污泥、剩餘活性污泥和腐殖污泥等經過消化穩定處理後的污泥稱為消化污泥.
4、化學污泥: 用混凝、化學沉澱等化學法處理廢水,所產生的污泥稱為化學污泥.
5、有機污泥; 有機污泥主要含有有機物,典型的有機污泥是剩餘生物污泥,如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厭氧消化處理後的消化污泥等,此外還有抽泥及廢水固相有機污染物沉澱後形成的污泥.
6、無機污泥: 無機污泥主要以無機物為主要成分,亦稱泥渣,如廢水利用石灰中和沉澱、混凝沉澱和化學沉澱的沉澱物.
❽ 污水處理在什麼情況下會發生污泥解體有什麼指示菌種嗎
廢水生物處理是利用有關微生物的代謝過程,是對廢水中有機物進行降解或轉化的過程。微生物在降解有機物的同時其本身也得到了增殖。污泥膨脹有兩種類型,一是由於活性污泥中大量絲狀菌的繁殖而引起的污泥絲狀菌膨脹,二是由於菌膠團細菌體內大量累積高粘性物質(如葡萄糖、甘露糖、阿拉伯糖、鼠李糖和脫氧核糖等形成的多類糖)而引起的非絲狀菌性膨脹。
污泥絲狀菌膨脹可根據絲狀微生物對環境條件和基質種類要求的不同而劃分為五類類型:
(1)低基質濃度型;
(2)低溶解氧濃度型;
(3)營養缺乏型;
(4)高硫化物型;
(5)pH不平衡型。
在實際運行中,一般以污泥絲狀菌膨脹為主,佔90%以上。發生污泥膨脹時,主要有以下特徵:
(1)二沉池中污泥的SVI值大於200ml/g;
(2)迴流污泥濃度下降;
(3)二沉池中污泥層增高。
污泥膨脹相關理論:
(1)A/V假說:當混合液中基質收到限制或控制時,由於比表面積大的絲狀菌獲取基質的能力要強於菌膠團,因而菌膠團受到抑制,絲狀菌大量繁殖;
(2)動力選擇性理論:以微生物生長動力學為基礎,根據不同種類微生物具有不同的最大比生長速率和飽和常數,分析絲狀菌與菌膠團的競爭情況;
(3)飢餓假說:將活性污泥中微生物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菌膠團細菌,第二類是具有高基質親和力但生長緩慢的耐飢餓絲狀菌,第三類是對溶解氧有高親和力、對飢餓高度敏感的快速生長絲狀菌;
(4)存儲選擇理論:在底物風度的狀態下,非絲狀菌具有貯存底物的能力,而被貯存物質在底物匱乏時能夠被代謝產生能量或合成蛋白質。但是一些絲狀菌也具有底物貯存能力,底物貯存能力不能完全用來解釋污泥膨脹機理;
(5)氮氧化氮假說:CASEY提出低負荷生物脫氮除磷工藝的污泥膨脹假說,如果缺氧區的反硝化不充分,導致好氧區存在亞硝酸氮,那中間產物NO、N2O就會抑制菌膠團的好氧細胞色素,進而抑制其好氧情況下的基質利用,相反一些絲狀菌只能將硝酸氮還原為亞硝酸氮,因此不會在反硝化條件下胞內積累NO和N2O,絲狀菌就不會在好氧段被抑制,因而更具競爭優勢。亞硝酸與SVI有一定的正相關性。沉澱性能良好的污泥粒徑分布較廣,且以球菌為主,膨脹污泥的粒徑大都在10μm以內,污泥較為細碎。
影響污泥膨脹的因子:
1、溫度
低溫有利於絲狀菌生長,Daigger等人發現10℃容易導致絲狀菌性污泥膨脹,而污水溫度提高到22℃則不容易產生污泥膨脹現象;
2、pH 值
活性污泥微生物適宜pH范圍為6.5~8.5,pH小於6時,菌膠團活性減弱,生長受到抑制,但絲狀菌能大量繁殖,取代菌膠團成為優勢種群,污泥的沉降性能明顯變差並發生污泥膨脹。pH值低於4.5時,真菌完全占優勢。
3、DO
低DO是引起絲狀菌污泥膨脹的主要原因之一,若DO成為限制因子,菌膠團生長受抑制,而絲狀菌因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積,更易獲得溶解氧進行生長繁殖,在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具有低Ks的絲狀菌在低基質濃度下,具有比菌膠團高的比生長速率,這可以解釋基質限制、溶解氧限制和營養物質限制引起的污泥膨脹現象。只要溶解氧成為限制,任何負荷下都會發生污泥膨脹。污水處理中DO控制在2左右,太高太低都容易引起污泥膨脹。
4、F/M
低負荷情況下,由於絲狀菌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積,低Ks,其對碳源有較強的親和力,優先利用碳源,造成競爭優勢。低F/M經常出現在完全混合式曝氣池、大迴流比的氧化溝(如卡魯薩爾氧化溝)、沿程分散進水曝氣池中;低負荷容易引發絲狀菌污泥膨脹,高負荷容易引發污泥粘性膨脹。負荷分布不均,好氧區一直處於低負荷運行狀態易造成絲狀菌大量增殖。
Li等人對膜生物反應器內污泥負荷參數的影響研究表明,當F/M<0.2kg/kg.d時,容易引發污泥膨脹;Pan和Su等人將污水通過好氧選擇器進入膜生物反應器,將F/M調整到0.4kg/kgd,有效的控制了污泥膨脹;而Laitinen和Luonis等人則是利用缺氧選擇器,加強反硝化除磷作用,有效解決了污泥膨脹。
高有機負荷下,反應器內底物充裕,在這種情況中菌膠團比絲狀菌具有更強的吸附與存貯營養物質的能力,能夠充分利用高濃度的底物迅速增殖,具有較高的比生長速率,抑制了絲狀菌的生長,但是如果DO濃度不夠,在0.5mg/L以下,菌膠團在低溶氧的條件下增殖受到抑制,而絲狀菌由於其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積,即使在低溶氧的條件下也能獲得氧,其增殖速率明顯高於菌膠團,發生高負荷低DO下的污泥膨脹;低負荷下由於長時間缺少足夠的營養物質,菌膠團生長受到抑制,而絲狀菌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其菌絲會從菌膠團中伸展出來以增加其攝取營養的表面積。
由於研究者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條件不盡相同,研究結果也很不一致尤其是關於有機負荷與污泥膨脹關系的說法也比較混亂。高低有機負荷都可能引起污泥膨脹,Ford和Eckenfeilder等人發現高低負荷下都可能發生污泥膨脹,Palm等人認為根據負荷不同,在任何DO濃度條件下都可能發生膨脹,Chudoba等人認為即使對於推流式曝氣池,雖然沿吃長方向存在著高的濃度梯度,但在高負荷下也會發生污泥膨脹。
5、N、P營養物質
通常認為污水中BOD5:N:P=100:5:1為微生物的適宜比例。N、P含量不均衡的廢水,會引發絲狀菌與非絲狀菌膨脹,絲狀菌膨脹:有研究發現在缺N的情況下,由於絲狀菌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積,低Ks,其對N、P等營養物質有較強的親和力,優先利用營養物質,造成競爭優勢;非絲狀菌污泥膨脹:BOD5/N為100:3時,菌膠團未能有充分的N完成代謝,於是把有機物以高親水性的多糖胞外聚合物(EPS)的形式貯存在胞外。因此要降低進水C/N比。
6、微量元素
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會助長絲狀菌的過量生長,這可用痕量金屬缺乏症理論分析。由於絲狀菌具有比菌膠團更大的比表面積,其在痕量金屬含量不足時比後者具有更大的對痕量金屬的吸附能力,從而抑制了菌膠團的生長。
7、有毒物質
當有毒工業廢水進入污水廠時,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要出現中毒現象,Novak在對非絲狀菌膨脹的研究中發現,菌膠團吸收污水中的有毒物質後,粘性物質分泌減少,生理活動出現異常,可能引起污泥膨脹。
污泥膨脹解決辦法:
1、應急措施:
(1)增加絮凝劑,如投加硅藻土、粘土、厭氧污泥、金屬鹽類、混凝劑,如投加鐵鹽(氯化亞鐵5~50mg/L)、鋁鹽(礬土10~100mg/L)。
(2)採用消毒氧化劑,如採用迴流污泥加氯措施,投加量一般為2~10kgCl2/1000kg干污泥,既可控制曝氣池污泥膨脹也可對二級處理出水消毒,同時使控制污泥膨脹所需要的加氯量最少。銅離子濃度在0.75mg/L時或食鹽濃度為4g/L時對抑制絲狀菌污泥膨脹效果良好。但是此法治標不治本。
2、改變工藝
(1)設置選擇器,選擇器是曝氣池之前或前段設定的高有機負荷區(接觸區),為菌膠團細菌提供高濃度的可吸收的溶解底物,以提高其攝取和貯存能力,使其在與絲狀菌的競爭中處於優勢。
(2)此外改變反應器形式,如將完全混合曝氣池改為推流式曝氣池,連續進水改為間歇進水。絲狀菌幾乎都不能在完全無分子氧的環境中吸收底物,這使得通過脫氮和除磷過程而利用底物的功能菌迅速增殖,所以A/O和A/A/O系統能有效控制絲狀菌污泥膨脹。在A2/O工藝中,厭氧、缺氧區不利於絲狀菌增殖,如果在好氧段能旁流一部分進水提供碳源,則絲狀菌在整個系統中都處於不利狀況。
(3)工藝運行調控:由於污水腐化產生的膨脹,可以對消化污水預曝氣,沉澱池中污泥應及時刮除;N、P缺乏的污水,可及時投加尿素、銨鹽、化肥或與生活污水混合,使BOD5:N:P=100:5:1左右;缺氮時可從污泥消化池往曝氣池投加高含氮污泥上清液;低溶解氧可以增加供氧,採用表面轉刷曝氣的氧化溝,欲提高DO,可通過提高出水堰的高度,以提高轉刷的吃水深度的方法,強化轉刷的曝氣能力;低負荷導致的污泥膨脹,可以適當提高F/M;高負荷污泥膨脹,可射流曝氣剪切絲狀菌,射流高的傳質效率提供充足的溶解氧。增加水力剪切力:通過曝氣時產生的強水力剪切作用使蓬鬆污泥自聚、密實,同時使絮團表面不穩定的絲狀菌脫落。
(4)在完全混合曝氣池中負荷0.1~0.5kgBOD5/(kgMLSSd)都發生膨脹,而推流式中污泥負荷大於0.5kgBOD5/(kgMLSSd)才發生膨脹,而間歇式反應器內沒有發現膨脹現象;變化的水力負荷造成SVI上升,具體分析為高負荷、低溶解氧刺激了絲狀菌的生長,且絲狀菌生長的不可逆性,造成污泥膨脹,特別是當有機物濃度劇增時極易引起污泥膨脹;污泥有機負荷為0.5kg/kgd,並且DO在2mg/L時,可以有效的控制絲狀菌的生長。
(5)低負荷引起污泥膨脹的恢復:加大污泥負荷,利用在高底物濃度的環境條件下,菌膠團的貯存能力與最大比生長速率均比絲狀菌的高這一特點,在反應器中創造出有利於菌膠團生長繁殖的生態環境,使其取代絲狀菌逐漸成為污泥中的優勢菌種,從而使發生膨脹的污泥逐漸恢復正常。
(6)增大污泥迴流量有利於提高菌膠團細菌攝取有機物的能力並且增大與絲狀菌的競爭力度,抑制絲狀菌的膨脹。絲狀菌的生長速率小於非絲狀菌,長SRT有利於絲狀菌的生長,因而增加排泥量,可以有效排除池內過多絲狀菌。並且長泥齡情況下,發生污泥老化,老化的污泥活性不夠,競爭不過絲狀菌,會使絲狀菌在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
3、污泥膨脹自然消除的原因:污泥膨脹導致污泥的大量流失,使MLSS濃度降低,其結果是在其它條件不變時,有機負荷提高,DO上升,OUR減小,這都有利於抑制絲狀菌的增殖。
其他污泥膨脹原因:
1、一般認為懸浮固體少而溶解性和易降解的有機物較多,特別是含低分子量的烴類、糖類和有機酸等容易發生絲狀菌膨脹,例如啤酒、食品、乳品、造紙廢水;絲狀菌對高分子物質的水解能力弱,較難吸收不溶性物質,對低分子有機物可直接作為能源加以利用,最有代表性的絲狀菌是球衣菌屬,它能將葡萄糖、蔗糖、乳糖等糖類物質直接利用,當廢水中含有可溶性有機物多時,易誘發絲狀菌膨脹,而不溶性有機物作為去除對象的廢水則不易產生污泥膨脹。Van等發現葡萄糖、乙酸鹽這些低分子可溶性有機物容易引起污泥膨脹,而大分子澱粉不易引起污泥膨脹;
2、腐化的污水,還有大量硫化氫的污水,污水在下水管和初沉池等貯存設施中,停留時間過長,發生早起消化,使pH下降,產生利於絲狀菌攝取的低分子溶解性有機物和硫化氫,引起硫代謝絲狀菌。但是硫化氫大部分是厭氧發酵中的副產物,而厭氧發酵會產生大量小分子有機酸,這些是污泥膨脹的主要原因;
3、一些厭氧裝置雖然出水含有大量硫化氫,但是揮發性有機酸濃度很低時也不會發生污泥膨脹,當揮發性有機酸達到一定濃度時,其中主要的低分子有機酸(乙酸、丙酸)易於降解,因此造成耗氧速率的增加,引起DO限制膨脹。
詳情請參考:《污泥膨脹原因和解決辦法》
http://tyh.1.blog.163.com/blog/static/7414591020145173347324/
❾ 污水處理工藝採用生物膜處理會有污泥嗎
什麼叫會有污泥,是剩餘污泥嗎?
微生物的生長肯定會有剩餘污泥的,但是相比
活性污泥法
,產量小很多。
這個你就不用問了,所有的生化處理工藝,只要微生物生長繁衍,都會有剩餘污泥。
❿ 污水處理出水帶泥是什麼原因
污泥在沉澱池停留時將太長,造成反硝化和厭氧反應,這個不好解決。有兩種可內能容,產生氣體托住污泥絮體上升隨出水排出,如果是普通小型沉澱池,超過設計負荷、水量太大,可以改造成斜板沉澱池增加處理能力。控制泥齡,在出水堰設置隔離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