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都用鐵碳填料對污水進行預處理
主要還是便宜,和復廢物利制用,以及後續可以減少fenton工藝的催化劑加葯量。
鐵碳微電解的原理是利用金屬腐蝕原理法,形成原電池對廢水進行處理的良好工藝,又稱內電解法、鐵屑過濾法等。微電解技術是目前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的一種理想工藝,又稱內電解法。它是在不通電的情況下,利用填充在廢水中的微電解材料自身產生1.2V電位差對廢水進行電解處理,以達到降解有機污染物的目的。
根據上海電氣中央研究院的大量工業廢水處理實驗測試結果,鐵碳作為預處理的方式,可以極大程度降低難降解廢水中的有害有毒物質的濃度,配合後續的fenton工藝,可以最大限度降低預處理成本,並使廢水具有生化性。
2. 化學預氧化技術在飲用水處理中有哪些作用
我國城市自來水水質明顯低於國外發達國家。這一方面是由於我國多數水源的原水水質相對較低、污染嚴重、水中濁度和色度及有機物濃度偏高;另一方面是由於我國絕大多數水廠仍然主要採用的是常規給水處理工藝,對某些特殊有機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有限,難以充分適應不斷變化的水質。由於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長期欠缺,加上工程投資大、運行管理費用高,因而我國的污水處理率在短時期內難以得到明顯提高,在今後相當長時期內,對於微污染水(含有微量污染物的水)的凈化處理將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目前制約飲用水處理領域的科技問題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1)水中微量有機污染物去除的工藝理論與技術;(2)水中藻類及其代謝產物(嗅味、藻毒素等)的強化處理技術;(3)水處理過程副產物的去除與控制技術;(4)常規水處理的強化技術;(5)高效消毒技術等。飲用水中微量有機污染物對人體危害大,但難於去除。特別是高穩定性的溶解性有機污染物,如鹵代有機物、硝基化合物、多環芳烴等,對人體危害較大。傳統給水處理工藝對這些有機微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有限,迫切需要研究開發經濟高效的微污染物去除技術。水中藻類一般帶負電,具有較高的穩定性,難於混凝,嚴重地影響給水處理效果;藻類比重小,沉澱效果差;藻類在代謝過程中產生多種嗅味,對水的感官性狀產生直接影響;某些藻類尺寸很小,可穿透濾池進入到給水管網中,影響管網內水質;藻類是典型的氯化消毒副產物前驅物質,在後續消毒過程中與氯作用生成多種有害副產物,增加水的致突變活性;某些藻類(如藍藻)能產生藻毒素,對人體和動物構成威脅,其中有些藻毒素是肝毒素和神經毒素。此外,藻類會粘附在濾料表面,使濾池過濾周期顯著縮短,造成濾池頻繁反沖洗;有機成分對膠體產生嚴重保護作用,影響混凝效果,導致耗葯量顯著增加,水中鋁的剩餘濃度升高。水處理過程中引入的一些副產物(如聚丙烯醯胺中的單體等),也會對飲用水水質產生不良影響。在氯化消毒過程中產生的多種鹵代有機副產物對人體危害較大,是飲用水中重點控制的副產物。特別是傳統的預氯化工藝,高濃度的氯與原水中較高濃度的有機污染物直接作用,生成的氯化消毒副產物濃度會更高。消毒一直是給水處理中最為重要的環節。消毒效果不佳將造成流行病爆發,特別是甲第蟲、隱孢子蟲等致病原生動物的滅活,是目前消毒技術研究的關鍵問題。目前我國的生活飲用水水質標准過低,明顯低於發達國家。有必要動態地、及時地、科學地對飲用水水質標准進行系統研究,並及時地對標准作出補充。一般除污染工藝設備投資較大,由於受資金限制,難以大規模地採用昂貴的除污染工藝,這也是目前我國飲用水質量偏低的主要原因,急迫需要研究與發展適合我國國情、易於在我國推廣應用的安全與優質飲用水處理技術。 我國飲用水源污染嚴重,但絕大多數城市水廠採用的是傳統的常規給水處理工藝,其主要功能是除濁、除色和殺菌,對水中溶解性有機污染物的去除作用有限。國內外近些年來發展了一些受污染水的凈化處理技術,主要可分為吸附法、氧化法、生物法、膜法等幾大類方法。活性炭吸附活性炭吸附是一種較早地被應用於生產的除微污染技術,其原理是利用活性炭巨大的比表面積吸附水中的有機污染物。粒狀活性炭的使用通過活性炭濾床實現,將其置於砂濾後或者取代現有砂濾床。受污染的水經過活性炭濾床後,有機污染物被截留在活性炭濾床中。但由於我國水源污染較重,活性炭使用不久便飽和、失效,水體污染嚴重時活性炭只能運行幾周時間。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可以通過再生得到恢復,但更換活性炭頻繁、再生費用很高。粉末活性炭在應用中基建與設備投資較低,使用靈活方便。但活性炭難以回收,使用過程中運行費用較大,僅在污染嚴重時期使用。近些年來,人們將粉末活性炭預塗到某些載體上,提高了粉末活性炭利用率,也提高了有機污染物的去除效率。粉狀活性炭在運行過程中可逐漸地形成生物活性炭,微生物不斷對吸附在活性炭表面的有機污染物進行生物降解,從而可以有效地延長活性炭的使用周期。預氧化可以提高有機污染物的可生化性,延長活性炭使用周期。氧化工藝氧化除污染方法是利用強氧化劑分解水中的有機污染物。氧化工藝一般除污染效果好、適應面廣,應用得相對較多。目前能夠用於給水處理的氧化劑主要有氯、二氧化氯、高錳酸鉀、過氧化氫和臭氧,它們在標准狀態下的氧化還原電位分別為1.36V、1.50V、1.69V、1.77V和2.07V。顯然,臭氧在可用於給水處理的幾種氧化劑中具有最高的氧化還原電位(氧化電位+2.07 V),因而具有最強的氧化性,對水質的適應能力強,目前已被發達國家較多地應用於給水處理中。臭氧能使水中多種有機污染物氧化破壞,但僅能使水中含有不飽和鍵或者部分芳香類的有機污染物氧化分解,相當多的穩定性有機污染物(如農葯、鹵代有機物和硝基化合物等)難以被氧化分解。雖然臭氧氧化技穿范扁既壯煥憋唯鉑瀝術在我國也進行了多年的研究工作,但由於投資很大、運行管理費用很高,在我國一直難以推廣應用。 「八五」期間,我國開展了高錳酸鉀除微污染技術研究,投資相對較小,已在多個水廠和凈水設施中應用。過氧化氫除污染能力很低,但與二價鐵聯用在酸性條件下有較強的氧化能力,由於在給水處理中難以進行pH調整,因而過氧化氫的應用受到限制。二氧化氯具有很強的消毒能力,但與有機物氧化時被還原成亞氯酸根,後者對紅血球有破壞作用。氯對有機物具有一定的氧化作用,長期以來被用做給水處理的預氧化劑,但由於氯與原水中多種有機污染物作用,生成一些列對人體危害較大的鹵代有機物,因而預氯化逐漸地受到各國的限制。建設部在「九五」期間研究了化學預氧化除污染技術,對比了各種化學預氧化技術的相對除污染效能,發現某些化學預氧化復合技術對於去除水中微量有機污染物有良好的效果。我國部分高校對光化學氧化除污染技術進行了研究,利用光催化氧化降解水中微量有機污染物,一般可應用於小型凈水設施,但在大規模水廠中應用設備投資較大。生物預處理技術生物預處理技術是在常規給水處理工藝流程之前或在處理過程中,利用微生物對水中有機污染物進行代謝分解,使之無機化。「八五」和「九五」期間,我國對各種生物預處理技術進行了系統研究工作,表明對於可生化性較高的水,生物預處理能夠顯著地去除水中氨氮,對有機污染物有一定去除效果。在我國的華南地區已進行了生產性試驗,當水中有機污染物可生化性較強時,可明顯地提高水質;但對於受工業廢水污染、可生化性較低的原水,生物預處理除污染效率較低。生物預處理對於北方地區,特別對於低溫水的處理效果有限,由於微生物活性較低,需要停留時間較長,因而設備投資較大。膜技術膜技術是近些年來發展起來的給水處理工藝。膜在除污染中的作用是通過其很小的孔徑將水中有機物分子截留到膜的一側,從水相中去除。具有除污染作用的膜主要有納濾膜和反滲透膜。目前膜處理技術設備投資大,膜更換費用較高,一般只用於小規模的凈水設施,難以應用於大規模水廠。此外,膜過濾在去除水中有害成分(微污染物)的同時,還將水中無機離子去除(如反滲透),長期飲用高純水並不利於身體健康。總之,目前國內外在受污染水處理技術領域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能夠在生產中推廣應用從而經濟有效地提高飲用水水質的新技術與設備還仍然有限。特別缺乏具有高效低耗等特徵易於在我國推廣應用的除微污染技術與設備。我國在「八五」和「九五」期間主要是針對單項除微污染技術進行研究,但對於除微污染集成技術與成套設備的研究尚較薄弱。由於我國飲用水源普遍受到污染,對受污染水源水的凈化處理集成技術與成套設備在我國具有相當大的潛在市場,是我國水工業產業的一個重要方面,有重要的研究與開發價值。 問魚 很高興為你解答。
3. 污水處理為什麼要曝氣
曝氣量就是水中的供氧量,溶解在水體中的氧被稱溶解氧。單位用/l表示。水體中的生物與好氧微生物,它們所賴以生存的氧氣就是溶解氧。在自然情況下,空氣中的含氧量變動不大,故水溫是主要的因素,水溫愈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愈高。溶解於水中的分子態氧稱為溶解氧,通常記作do,用每升水裡氧氣的毫克數表示。
水中溶解氧的多少是衡量水體自凈能力的一個指標。不同的微生物對溶解氧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好氧微生物需要供給充足的溶解氧,一般來說,溶解氧應維持在3mg/l為宜,最低不應低於2mg/l;兼氧微生物要求溶解氧的范圍在0.2-2.0mg/l之間,而在sbr好氧生化過程中,水中的溶解氧一般在2.0-8.0mg/l之間。因此,兼氧池操作時曝氣量要小,曝氣時間要短;而在sbr好氧池操作時,曝氣量和曝氣時間要大得多和長得多;而厭氧微生物要求溶解氧的范圍在0.2mg/l以下,而我們用的是接觸氧化,溶解氧控制在2.0-4.0mg/l。
污水處理廠好氧池溶解氧過高會造成如下幾種狀況,所以必須控制。
①好氧污泥會自身氧化,污泥顏色變白
②好氧污泥逐漸老化,結構鬆散,菌膠團瘦小,絲狀菌增多,輪蟲大量繁殖
③上清液細碎污泥多,處理效果變差,出水變混濁
④出水顏色會變深(經過厭氧處理後斷開的鍵在高氧氧化下會重新鏈接起來)
4. 為什麼向污水中輸送氧氣可以使水質改善
因為污水之所以惡臭是其中的厭氧微生物作用的結果,輸送氧氣可以增加水中好氧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將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阻礙厭氧微生物的繁殖,防止他們產生有毒物質 ,還可以保證水生生物的生存,通過他們保持水質,防止他們死亡屍體腐爛進一部惡化水質。
而氯氣只能凈化自來水,通入自然水體一來成本過高,二來使水呈酸性影響生態,三來氯氣足以殺死所有水生微生物使其變成一潭死水。
5. 生活水的凈化一般需要幾個程序
不一樣。
通常來講飲用水的原水雜質主要是泥沙(懸浮物)、有機顆粒(膠體)和鹽類(如鐵鹽,屬於溶解物質),成分相對單一,處理流程相對簡單。最常規的一套流程便是「原水-投葯-混凝-沉澱-過濾-消毒-用戶」,對於特殊的原水水質(比如受到了污染),則可以在初期增加預氧化,在後期附加活性炭吸附、氣浮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飲用水的出水指標要求是很嚴的,濁度、色度、臭閾值以及大腸菌群數、有機物濃度、重金屬離子濃度、放射性等必須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GB 5749-2006)。
污水的成分相對復雜得多,因而相應的處理流程也很繁瑣。通常來講,城市排水管網里的污水主要包括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工業廢水在出廠時就已進行了初級處理,水質必須符合國家頒布的工業廢水排放標准;而城市生活污水裡的雜質大到果皮等生活垃圾,小到含氮、含磷的小分子有機物,無所不包。可見,城市污水處理的重點集中在生活污水上。生活污水的含碳類有機物含量很高,氮、磷也不少,直接排放會導致河湖水體腐敗,生物死亡以及富營養化等後果,必須進行處理。考慮到成本的因素,目前國內的污水廠主要採用生物處理法。
污水常見的一套處理流程便是「污水-格柵-沉砂池-初級沉澱池-曝氣池-二級沉澱池-消毒-排放」,這便是傳統的活性污泥法。此外,與之平行的還有生物膜法,原理都是利用微生物對污染物的降解來提高水質,只是具體的生物反應器有所不同。這些均是好氧生物處理,對於高濃度的有機廢水,先進行厭氧生物處理往往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厭氧生物處理工藝有氧化塘、上升式厭氧污泥床(UASB)、厭氧流化床(AFB)等。
此外,脫氮除磷往往是污水處理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國外對活性污泥法進行改進後,用以脫氮。如三級生物脫氮工藝「進水-BOD去除/氨化-沉澱-硝化-沉澱-反硝化-沉澱-出水」,二級脫氮工藝「進水-BOD去除/氨化/硝化-沉澱-反硝化-沉澱-出水」。對於脫氮,當然還有SHARON工藝、ANAMMOX工藝等新式工藝。除磷常用的有厭氧-好氧工藝(A/O法)「進水-厭氧池-好氧池-二沉池-出水」、厭氧-缺氧-好氧工藝(A2/O法)「進水-厭氧池-缺氧池-好氧池-二沉池-出水」,另外還有Phostrip、Phoredox、UCT、VIP等除磷工藝。
還需說明的是,與污水處理同時進行的是污泥的處置,這是兩套系統。常用的流程是「/初沉池污泥-一級硝化-二級硝化-脫水-填埋/外運」。
總之,飲用水處理追求的是精益求精,出水水質要求高;污水處理面對的是高濃度污染物的問題,首要任務是有效地降低其濃度,兩者的出發點是不同的。
6. 污水處理的六個步驟是什麼
1、廢水首先經過格柵、篩網後流至絮凝沉澱池,為了使處理效果好,在絮凝沉澱池中加入混凝劑,使廢水中懸浮物治理效果更好,混凝加葯也起到調節廢水的作用,絮凝沉澱後的廢水流入預曝氣調節池中。
2、曝氣調節池中通入空氣,起到預曝氣調節的作用,調節均勻的廢水用泵提升到一級浮動填料生化池中。
3、生化池中安裝充氧效率很高的曝氣頭,並裝入浮動填料,實踐證明該項技術對COD和BOD有較高的去除效率,一級浮動填料生化池中廢水自流入二級浮動填料生化池,二池採用方法相同。
4、二級浮動填料生化池水自流入斜板沉澱池中,池中加入聚丙烯蜂窩斜管,可大大提高沉降效率,另外水力負荷高,停留時間短,佔地面積小。
5、混凝沉澱池與斜板沉澱池沉澱污泥排入污泥濃縮池中,然後經污泥脫水機械脫水。
6、斜板沉澱池排出的水流入清水池中,經檢測後外排。
(6)為什麼除污水還要預氧化擴展閱讀:
污水處理一般來說包含以下三級處理:
一級處理是它通過機械處理,如格柵、沉澱或氣浮,去除污水中所含的石塊、砂石和脂肪、油脂等。一級處理具有投資少、成本低等特點,但是廢水經過一級處理一般達不到符合國家排放標准所以還需要進行第二級處理。
二級處理是生物處理,污水中的污染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降解和轉化為污泥。使bod5降至20-30mg.l-1,經過二級處理後的水一般就可以達到國家排放標准了。
三級處理是污水的深度處理,它包括營養物的去除和通過加氯、紫外輻射或臭氧技術對污水進行消毒。
7. 工業廢水在處理之前為什麼要進行預處理
污水預處理是污水進入傳統的沉澱、生物等處理之前根據後續處理流程對水質的要求而設置的預處理設施,是污水處理廠的咽喉。對於城市污水集中處理廠和污染源內分散污水處理廠,預處理主要包括格柵、篩網、沉砂池、砂水分離器等處理設施。而對於某些工業廢水在進入集中或分散污水處理廠前則除需要進行上述一般的預處理外,還需進行水質水量的調節處理和其他一些特殊的預處理,例如中和、撈毛、預沉、預曝氣等。若預處理工藝不達標,造成柵渣過多,對後續的處理設備損耗大。
生化處理前的處理一般都習慣地叫作預處理。由於生化法處理費用比較低、運行比較穩定,因此一般的工業廢水都採用生化法處理,某些公司廢水的治理也以生化法作為主要的處理手段。廢水中含有某些對微生物有抑制、有毒害的有機物質,因此廢水在進入生化池之前必須進行必要的預處理,目的是將廢水中對微生物有抑制、有毒害的物質盡可能地削減或去除,以保證生化池中的微生物能正常地運行。
預處理的目的有二個:一是將廢水中對微生物有抑制有毒害、有抑製作用的物質盡可能地消減和去除或轉化為對微生物無害或有利的物質,以保證生化池中的微生物能正常運行;其二是在預處理過程中削減COD負荷,以減輕生化池的運行負擔。
一般的預處理工藝可用鐵炭微電解與Fe2+/Fe3+還原氧化法,形成的無數個微小的鐵炭原電池有利於氧化還原反應的進行,可將廢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質破壞去除,在中和沉澱過程中還可以通過二價鐵與三價鐵在鹼性條件所形成的活性絮體吸附廢水中的有機物質以削減COD負荷,保證後續的生化處理系統能正常地運行。
8. 污水凈化處理
所謂的污水凈化處理,就是處理後的污水出水水質非常好,其指標至少要達到中回用以上要求,才稱的上污水凈化處理。
採用傳統的污水處理工藝,使污水處理後,達到凈化處理後的效果,其處理工藝一般採取三級或三級以上的處理工藝。一級工藝為預處理,二級為生化處理,三級為深度處理,只有這樣,才能將污水中的污染物較徹底的去除,使出水不質達到凈化水平。 預處理工藝很多,一般視其不同水質而定,最常用的方法有平流沉砂池、豎流沉砂池、旋流沉砂池、曝氣沉砂池、平流沉澱池、豎流沉澱池、輻流沉澱池、斜流沉澱池;酸鹼中和;預氧化、機械過濾、氣浮分離,;氣提,吹脫,吸附,萃取;厭氧、水解酸化等等。 二級處理工藝一般採取生化法,常用的生化法有:AB法,AO法、A2O法、SBR法、接觸氧化法、氧化溝、生物濾池(BAF)導流曝氣生物濾池(CCB)等。 三個級處理工藝即深度處理工藝,深度處理工藝有活性炭吸附、鈉濾、超濾、臭氧氣浮、導流曝氣生物濾池(CCB)等。 最後是消毒工藝,消毒工藝有次氯酸鈉、次氯酸鈣、液氯、二氧化氯、臭氧、紫外線、微波等。 傳統的污水處理工藝較為復雜,建議採用集約化污水處理新工藝新技術導流曝氣生物濾池。
導流曝氣生物濾池是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污水處理新工藝,根據後續處理工藝的不同,它又分為:水解-導流曝氣生物濾池、厭氧-導流曝氣生物濾池、氣浮-導流曝氣生物濾池、快沉-導流曝氣生物濾池、超超聲波-導流曝氣生物濾池、微波-導流曝氣生物濾池、臭氧-導流曝氣生物濾池等。
導流曝氣生物濾池在舊污水處理工程升級改造、脫氮除磷、中水回用方面與其它工藝結合,發展出AB法-導流曝氣生物濾池;A/O法-導流曝氣生物濾池;A2/O法-導流曝氣生物濾池;氧化溝-導流曝氣生物濾池;SBR-導流曝氣生物濾池;生物接觸氧化-導流曝氣生物濾池等多種深度處理工藝。
導流曝氣生物濾池充分借鑒了曝氣生物濾池法、接觸氧化法、生物膜法、間隙曝氣法、人工快濾法、沉降分離法、硝化返硝化法、給水快濾法等八者設計手法,並結合二級或三級污水處理工藝而研製出來的污水處理新工藝、新技術。
導流曝氣生物濾池在我國的北京、山東、河北、貴州、山西、四川、內蒙古、黑龍江、江蘇、吉林、河南、湖北、天津、新疆等地已有工程實例,案例涉及生活、醫院、化工、屠宰、食品、亞麻、酒精、制葯、榨菜等領域的污水處理。大量的應用證明:出水水質CODcr一般在20mg/L以下,最低5.95mg/L;BOD5一般在10mg/L以下,最低3.50mg/L;SS一般在20mg/L以下,最低6.55mg/L。
導流曝氣生物濾池使污水在同一個處理池內,完成兩次曝氣,兩次沉澱、兩次過濾,解決其它污水處理需要四個池子才能完成的工藝流程,特別是在連續進水條件下,實現間隙曝氣,活性污泥迴流,整個運行沒有閑置,其優點較處理其它方法較為突出,處理效果尤為顯著。2009年被列為「創新項目」;同年12月又被列為「國家鼓勵發展的環境保護技術」;2010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新產品」;12年又被列為十二五期間,國家加大投入在城鎮、村鎮、農村、工業、養殖、以及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升級改造、脫氮除磷、中水回用等領域中推薦使用、鼓勵發展的環境保護技術。具有以下優點:
(1)、技術前瞻性
導流曝氣生物濾池是一種典型的高負荷、淹沒式、固定化生物床的三相導流,脫氮除磷反應器,在不加大投資的前提下,使處理後的污水優於排放標准,達到中水回用水質,因此技術前瞻性。
(2)、工藝創新性
導流曝氣生物濾池使污水在同一個處理池內,解決其它污水處理需要四個池子才能完成的工藝過程。整個運行沒有閑置。 因此工藝創新性。
(3)、工程投資經濟性
導流曝氣生物濾池的BOD5容積負荷是常規二級生物處理的5~10倍,並將兩個曝氣池、兩個沉澱池、兩個過濾池合為一體,因此,工程投資經濟性。
(4)、處理效果穩定性
導流曝氣生物濾池具有硝化、反硝化功能,沒有污泥膨脹之慮,不受水力負荷的沖擊,因此處理效果穩定性。
(5)、處理流程簡化性
導流曝氣生物過濾能將污水理後,在不用深度處理設施和設備的條件下,達到中水回用水質,因此處理流程性簡化。
(6)、運轉費用經濟性
導流曝氣生物濾池利用濾料切割、阻擋、細碎氣泡,強化氣、液傳質效應,增加微生物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和時間,大大提高充氧率,減小耗電功率,因此運轉費用經濟性。
(7)、操作管理簡單性
導流曝氣生物濾池採用PLC實現程式控制運行,即通過通過液位感測與設備連鎖,做到有污水自動開機,無污水自動停機;通過溶氧測定儀變頻器連鎖,實現曝氣量調節;通過無錢傳輸,實現遠程監控,達到水質監控、故障判等目的,因此操作管理簡單性。
(8)、脫氮除磷典型性
通過內錐的下部、和外錐的上部的自養型細菌(如硝化菌)等,使氨氮被兩次硝化,能將氨氮脫到3mg/L以下,最低的小於0.068mg/L,因此脫氮典型性。
導流曝氣生物濾池的除磷,是在內錐、和外錐這兩個好氧段產生的聚磷菌,能大量攝取溶解性磷,並且通過導流曝氣生物濾池的錐底沉降後,很順暢的排泥,因此出水中的磷一般小於0.5mg/L,最低的達到0.08mg/L,因此除磷典型性。
導流曝氣生物濾池有效解決了BAF(曝氣生物濾池)、脫氮效果好,除磷效果差的技術難題。同時還解決了A2/O在二沉池中N2附著污泥上浮,沉澱效果不理想。增大二沉池還原電位增高、造成磷釋放,除磷效果不盡人意等技術難題。
(9)、氣溫及運行方式適應性
導流曝氣生物濾池能在1℃—50℃之間正常運行,不受地理氣候條件影響,適用於南方,也適合於北方,加上大量的微生物不會流失,即使長時間不運轉也能保持其菌種的活性,進水後很快正常運行,因此氣溫及運行方式適應性。
(10)、檢修換件方便性
導流曝氣生物濾池的主要轉動設備置於地上,加上採用的是國產設備,並且設有故障判報警統,因此檢修換件方便性。
(11)、工程建設靈活性
導流曝氣生物過濾池為模塊化結構,可集中設計,也可分開設計,有利於工程的升擴建,能較好地適應各個地區地貌,對於舊污水處理工程的升級改造也時分有利。
9. 污水處理臭氧發生器有什麼用途
1、投加臭復氧能改變小粒徑顆粒製表面電荷的性質和大小,使帶電的小顆粒聚集;同時臭氧氧化溶解性有機物的過程中,還存在「徽絮凝作用」,對提高混凝效果有一定作用。
2、臭氧消毒效果好,劑量小,作用快,不產生三氯甲烷等有害物質,同時還可使水具有較好的感官指標。
3、臭氧能將水中不易降解的大分子有機物氯化分解為小分子有機物,並向水中充氧使水中溶解氧增加,為後續處理(特別是生物處理)提供了更好的條件。
污水處理臭氧發生器還可以滅菌,氧化,脫色,除味。也正是這些功效,讓臭氧在給排水處理,污水廢水處理,紙漿漂白,畜牧殺菌除臭等各行各業有了用武之地。
10. 污水處理中為什麼要進行預處理
預處理的抄目的有二個:襲一是將廢水中對微生物有抑制有毒害、有抑製作用的物質盡可能地消減和去除或轉化為對微生物無害或有利的物質,以保證生化池中的微生物能正常運行;其二是在預處理過程中削減COD負荷,以減輕生化池的運行負擔。
一般的預處理工藝可用鐵炭微電解與Fe2+/Fe3+還原氧化法,形成的無數個微小的鐵炭原電池有利於氧化還原反應的進行,可將廢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質破壞去除,在中和沉澱過程中還可以通過二價鐵與三價鐵在鹼性條件所形成的活性絮體吸附廢水中的有機物質以削減COD負荷,保證後續的生化處理系統能正常地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