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養殖牛蛙的水有毒嗎
只能說有危害
牛蛙養殖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污水、病死蛙體及其它污染物,而很多養殖場並沒有相應的防治設施,池中廢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到公共的水域,造成嚴重的水質污染,而且對病死的牛蛙屍體未經處理,就隨意丟棄,使其滋生細菌並污染水質,給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危害。
❷ 牛蛙被冠「很臟的動物」,多地被禁養,為什麼很多消費者卻喜愛
有些人認為牛蛙很臟,體內有寄生蟲。它們也不漂亮。它們看起來非常孤立,所以就非常不喜歡牛蛙。然而,有些人認為牛蛙非常好吃。它的味道不同於人們經常吃的魚和蝦。它有一種特殊的味道。
事實上,牛蛙不僅因其美味而吸引人,而且因其極高的營養價值而非常吸引人。牛蛙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是一種很好的滋補品。此外,它的蛙油也可以用來製造潤滑油,這可以說是充滿了寶藏!然而,畢竟它的成長環境不是很好。我建議你不要吃得太多。
❸ 牛蛙養殖廢水處理方案25畝水面積養殖如何處理廢水
摘要 1、牛蛙養殖的廢水處理方案可採用「預處理+厭氧+好氧」聯合工藝進行。首先將牛蛙的廢水倒進格柵池,然後通過格柵攔截大分子污染物以及浮渣等,這樣可以有效的降低後續工藝運行負荷,減少牛蛙養殖的廢水設備,管道堵塞問題。在格柵經過簡單處理後,就可以進入調節池進行水質、水量、PH等的調節。
❹ 牛蛙養殖場的廢水處理
這個廢水比較簡單,工藝思路可以考慮初沉+過濾+厭氧(或缺氧)+好氧至於後續是否需要除氮看情況。
❺ 牛蛙對環境有什麼危害
1、對水域環境的影響。養殖牛蛙的水體營養化比較嚴重,直接排放沒有經過處理的尾水會對水域環境造成很嚴重的污染,
2、河道生態遭到破壞。病死的牛蛙隨意丟棄處置,沒有經過合理的處理,導致河道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
3、食品安全。一些養殖戶為了增加高密度下養殖牛蛙的成活率,會大量使用抗生素,在食品方面得不到保證,出現了安全隱患。
4、破壞耕地。牛蛙是外來的入侵物種,大量養殖會破壞耕地。
❻ 牛蛙養殖廢水排放標准
針對畜禽養殖污染,我國先後發布了《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准》(GB18596—2001 )、《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規范》(HJ/T81—2001 )、《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沼氣工程設計規范》(NY/T1222 - 2006 )、《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令第 9 號)等文件。
牛蛙養殖廠廢水處理工程項目中排水量一般不會太大,排放廢水一般是牛蛙產生的糞便沖洗水、投喂的餌料殘渣以及一些抗生素葯物殘渣等,由於葯物及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導致牛蛙養殖場產生的廢水可生化性下降,處理起來難度增加,廢水主要污染物為COD,還帶有一定的氨氮和磷。採取「預處理+生物脫氮除磷」的方式來對牛蛙養殖場產生的廢水進行處理。預處理可選用格柵、隔渣、混凝沉澱等工藝,攔截水中的顆粒懸浮物或膠體有機物,一是減輕後續生化有機負荷,二能大幅降低水中的有機污染物質;生物脫氮除磷是一種經典的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方式,對COD、氨氮、總磷均有去除效果,處理出水穩定,投資資金低、運行成本省。
❼ 下雨大牛蛙池變濁怎麼辦
1、首先大雨過後我們要進行消毒。因為下雨的同時,會把池塘邊上有害的細菌帶入牛蛙池,或者在大風的滾動下,把池塘底部有害菌類滾動到水體中。如果不及時處理,有害菌類對養殖對象會造成感染。
2、要進行改底。大雨過後水質渾濁,這時我們要用生石灰或者沉澱型的改底產品,把水質中含有過多泥沙進行沉澱,使水質回到正常的透明度。
3、要進行培菌。因為有益的菌類比較脆弱,在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比較容易死亡。而有害的菌類往往適應性比較強,如果大雨過後不人為的增加有益的菌類,有害的菌類就會占據優勢。所以大雨過後我們要進行培菌,只有菌藻平衡水質才會比較穩定。以上就是下雨天牛蛙池變濁的解決方法。
❽ 為什麼不能養牛蛙 不能養牛蛙原因
1、水質污染
據悉,牛蛙養殖對水質要求較高,一般選在水的源頭處養殖,牛蛙養殖戶每隔1-3天就必須換一次水,牛蛙排泄物中含有氨氮、總磷等成分,造成水體嚴重富營養化。而病死牛蛙未經處理,隨意棄置,也造成了河道生態環境污染。
2、食品污染
牛蛙體內存在霍亂弧菌等寄生病菌,可能導致食物型霍亂的流行和爆發。一些農戶片面追求高密度養殖,為保證成活率,濫用亂用抗生素。這些抗生素隨著尾水進入污水處理廠,將會殺死有益菌,不但降低污水處理效果,還對食品安全造成隱患。
3、物種污染
牛蛙屬於外來入侵物種,已於2013年2月1日列入農業部發布的《國家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目錄(第一批)》(第1897號公告)中。牛蛙成蛙會捕食其他蛙類,蝌蚪也會捕食其他原生蛙類的蝌蚪,牛蛙蝌蚪期可長達1-3年,所以對其他蛙類蝌蚪的影響相當大。
❾ 牛蛙養殖污染有哪些
一、牛蛙的人工繁殖
1、種蛙池的構造:面積以10?15平方米為宜,池深1米左右,水深60?80厘米,以水泥結構為佳,池底可高低不平,水位有深有淺,食台固定於一處,池周圍設防逃網或防逃牆,池中央可設置一定面積的陸地和產卵區,產卵區約為總面積的三分之一,水深保持10厘米。
2、種蛙來源與培育:選擇體重在0.5千克以上,年齡2齡以上的青壯年蛙作種,雌雄比例為1:1,每平方米放養1對,4?5天後開始攝食。已馴食的種蛙,投喂配合飼料,日投飼率為3?6%,臨產前投喂一些蚯蚓、蠅蛆、小雜魚蝦等動物性餌料。沒馴食的種蛙投喂動物性餌料,日投飼率為5?6%,最高可達10%以上。一般分早晨和下午兩次投喂。同時用黑光燈引誘昆蟲,增加補充餌料。培育期間,應看天氣的變化;不定期換水,保持水質清新,同時要有適當的陽光照射,尤其是產卵季節。
3、產卵孵化技術:牛蛙產孵期在5?9月份,產卵可分自然產卵和人工催產兩種,雌蛙催產劑量為牛蛙或青蛙腦垂體4個+HCG600單位+LRH?A250微克/斤,雄蛙劑量減半,採用一次性注射。在水溫20?30℃時,一般經40小時,開始抱對產卵,產卵後20?30分鍾即可輕輕撈出卵塊放入孵化池孵化。孵化池以水泥池較好,面積幾平方米到幾十平方米,水深20厘米,水質要清新、無污染,池上方要遮蓋好,防止水溫驟變。每平方米可放卵6000?9000粒,在水溫25?32℃、氣溫20?32℃時,經兩天半就可孵出蝌蝌。
二、蝌蚪的養殖技術
1、蝌蝌池的構造:水泥池、土池均可,面積可大可小,小者幾平方米,大者幾十平方米或更大,小池以保持30?60厘米水深為宜,大池深可在1米左右,蛙場應建成規格不一的配套的蝌蚪池,以便分批容納不同時期的蝌蚪。內池應有進出水設施,做到排灌自如,在水面10厘米處置一餌料台,另在池中放些浮性物體供變態後的幼蛙休息。
2、蝌蚪的飼養管理:蝌蚪孵出後留在原池內飼養1個月左右。脫膜後3天開始投餌,每天2次,每次每萬尾蝌蚪一個蛋黃,第5天後投喂一個半蛋黃,加少量豆漿。隨著蝌蚪的長大,池水逐漸加至30?40厘米,餌料改為魚粉、米糠、豆渣等,日投飼率5%,10天後增加到10%,15天增加到15?18%,3?4天換水一次,經一個月飼養,蝌蚪可達4?5厘米長。此時將蝌蚪轉入已消毒、培肥的較大面積的土池,每平方米70?100尾,池內水深1米左右,池底平坦,有一定的傾斜度,淤泥少。每天投喂2次,以配合飼料為主,適當施肥。經40?50天的培育,蝌蚪個體可達50克,開始變態成幼蛙。
三、幼蛙的養殖技術
1、幼蛙池的改造:以潮濕、溫暖、背風向陽、人為干擾少的地方建池較好,面積不宜過大,大者幾十平方米,小者3?5平方米,馴食幼蛙的,以小池為好。土地、水泥池都可以,池深60?70厘米,池周圍要用1米高的紗窗布圍住以防蛙外逃及敵害入侵,池內只放一個餌料台,餌料台四周用木條作成框,中間用紗窗布綳緊。
2、變態幼蛙的收集:蝌蚪長出後腿後,用網從蝌蚪池中撈起,適當集中到小一些的水泥池或土池中去,繼續投餌,前腿長出後不再攝食,直至尾巴消失,此時將幼蛙撈出放入幼池或馴化池,每平方米100?500隻,池內水深10?20厘米。
3、幼蛙的人工馴食技術:
(1)前期培育:剛變態的幼蛙體質較弱,須經7天左右的前期培育,使之身體強壯,有一定的營養積累後再馴食。前期培育主要用活餌料,以蛆和小雜魚為最好,每100隻蛙每天投喂100克左右。
(2)食性馴化:以長條形的小雜魚或蛆作引誘物質,由少到多摻和加死餌或顆粒餌料,直至最後全部投喂顆粒飼料。也可直接用顆粒飼料馴食,此時應降低水位至淺水區剛浸入水中,而深水區幼蛙後腿不著底,將顆粒飼料撒在淺水處,幼蛙的活動使顆粒隨水而動,引誘幼蛙攝食。馴食一段時間後,可將大個體幼蛙帶動未馴食的幼蛙攝食,這樣可縮短馴化時間。
4、幼蛙的飼養管理
(1)將馴化池的幼蛙按大小分開,分稀,每平方米100隻左右。
(2)有條件的地方,幼蛙可轉入室內飼養。
(3)注意防寒防暑,牛蛙最適生長溫度為22?28℃,最高不超過35℃,最低不低於20℃(冬眠除外)。高溫季節,室外適當遮陰,室內保持通風。冬季,室外幼蛙池要蓋塑料布,最好再加一層稻草,經常加註一些井水,保持水溫在10℃以上。
(4)定時投餌:適溫期間,每天2?3次,日投飼率3?5%,在投喂配合飼料的同時,也可間或投喂一些新鮮的餌料。
(5)室內養殖,每天換水,清洗食台。室外土地,注意水質不能過肥,經常加註新水。
(6)注意觀察,做好防病、防逃、防敵害工作。
四、成蛙的養殖技術
1、成蛙池的選擇和設計:成蛙池的要求不及幼蛙嚴格,面積也可大一些,水的需量不大,但要有可靠的水源,要保持池中有一定的水深,室外越冬池水深應保持1米左右,池的周圍最好不設置可供蛙用力跳躍的陸地或其它硬物,水深至少在牛蛙後腿踩不到底的深度上。池壁要高出水面30厘米左右,再在池壁上圍一圈向內傾斜的20厘米高的紗窗布。池內不應設置隱蔽的死角或洞穴。
2、商品蛙的半精養技術:室外的魚池、窪池、稻田、藕塘等面積較大,蛙較分散,多以天然餌料為主,顆粒飼料為輔。池中設幾個浮於水面的餌料台,按精養方式投餌。同時用黑光燈誘蟲,為沒有在餌料台攝食的牛蛙補充。放養密度不宜過大,每平方米10?30隻左右,視餌料條件決定。
3、牛蛙的室內集約化養殖:日常管理大體與幼蛙相同,但放養密度不一樣,體重100克以上的每平方米50隻,可一直放養到商品規格,若體重不足100克,密度可稍大一些。在22?28℃條件下,每天投餌2?3次,日投飼率為3%(新鮮餌料為10%)。體重約在200?250克左右時,可補投一些新鮮餌料以補充維生素。
4、牛蛙的加溫養殖:引進熱源,創造適宜的溫度條件,打破牛蛙的冬眠期,使牛蛙常年攝食生長。熱源有地熱水、工廠余熱水、鍋爐加溫、電加溫等,無毒害的熱源可直接作為飼養用水,有毒害的熱源可處理後利用或通過管道間接加熱池水。加溫養殖一般在低溫季節養殖,唯有注意加溫的溫度在適溫范圍內。
五、牛蛙的病害與防治
1、腐皮病:一般危害10?50克的幼蛙,7?9月流行,症狀表現為:頭部兩眼之間表皮破爛、發白,形如撞傷。之後背部發現有小白點,再幾天皮膚潰爛,甚至露出肌肉和骨頭,腹部及四肢關節先後發紅,隨後局部潰爛,終至死亡。可用鏈黴素浸泡病蛙15?20分鍾,2?3次即可達到顯著療效,用20ppm高錳酸鉀浸泡病蛙15分鍾可抑制病情。
2、紅腿病:患病蛙後腿無力、發抖,大腿腹面與前肢之間皮膚充血發紅,頭部伏地,不吃不動,3?5日死亡。定期進行池塘消毒可預防此病,用3%的食鹽水浸泡15分鍾可治癒
❿ 養殖牛蛙的污水能養什麼魚
摘要 親~不建議您養魚哦,會染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