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實現碳中和的措施有哪些
一、大力調整能源結構
推進能源體系清潔低碳發展,穩步推進水電發展,安全發展核電,加快光伏和風電發展,加快構建適應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新型電力系統,完善清潔能源消納長效機制,推動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同時,推動能源數字化和智能化發展,加快提升能源產業鏈智能化水平。
二、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轉型
大力淘汰落後產能、化解過剩產能、優化存量產能,嚴格控制高耗能行業新增產能,推動鋼鐵、石化、化工等傳統高耗能行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推動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製造業發展。
三、著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嚴格控制能耗強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建立健全用能預算等管理制度,推動能源資源高效配置、高效利用。繼續深入推進工業、建築、交通、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著力提升新基建能效水平。
詞語概念
「碳」即二氧化碳,「中和」即正負相抵。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被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這就是所謂的「碳中和」。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手段,一是碳封存,主要由土壤、森林和海洋等天然碳匯吸收儲存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人類所能做的是植樹造林。
二是碳抵消,通過投資開發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清潔技術,減少一個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來抵消另一個行業的排放量,抵消量的計算單位是二氧化碳當量噸數。一旦徹底消除二氧化碳排放,我們就能進入凈零碳社會。
② 實現碳中和的措施包括什麼
碳達峰與碳中和涉及到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牽一發而動全身。《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的《IPCC 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將碳排放來源分為能源活動、工業生產過程、農業、林業和廢棄物處理等五類。
碳中和實現措施
③ 實現碳中和的措施
生產製造企業要實現碳中和的舉措:首先:建立低碳體系,了解企業碳排放足跡。企業要建立自己的一套自己的低碳體系,記錄自己的碳足跡,進行碳排放源清查與數據清理,以了解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源及量化所搜集的數據信息。其次:減少碳排放。通過對企業排放源清查,詳細了解企業的碳排放源及排放量,相應地制定一系列的降碳技術和有效措施,從而減少因企業生產運營等活動中所產生的碳排放。最後:實現碳中和。通過購買自願碳減排額的方式實現碳排放的抵消,以自願為基本原則,即交易的中和方式。不同行業具體舉措:鋼鐵行業;短期內,鋼鐵企業可以通過余熱回收、廢渣回收等工藝改進減排;中長期來看,應當依託技術轉型和流程更新實現更大幅度的碳減排。煤化工行業;短期內,煤化工行業應積極淘汰落後產能,通過工藝和設備技術改進,提升原料煤和燃料煤的利用效率。長期來看,企業可藉助工藝路線的轉變以減少對原料煤的依賴。不過,目前顛覆性的技術路線仍未出現,相關企業與領導者需下更大力度進行探索。
法律依據:《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 第二條 第十款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強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快推進重要生態屏障建設,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森林覆蓋率達到24.1%。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和城市黑臭水體。落實2030年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3.5%、18%。
④ 什麼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基本路徑
五碳並舉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基本路徑。資源增效減碳,如果我們採取各種措施達到同樣的經濟目標,但將能源需求降到最低,當前消費水平下,能耗每降1%,可減排1億多噸二氧化碳。
碳中和的社會背景
碳中和一般是指國家、企業、產品、活動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
2020年9月22日,中國政府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2021年3月5日,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碳中和」入選《咬文嚼字》發布的2021十大流行語。
⑤ 如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實現碳中和,需要經濟社會全面轉向綠色低碳。
專家指出,碳中和必須做好「加減法」——一手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一手增加碳匯、發展碳捕集和封存技術等,實現排放量和吸收量的平衡。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塵說,減緩措施產生效果需要很長時間,但眼下氣候變化的很多影響已經發生,適應氣候變化工作必不可少。她舉例說,現在光熱水等條件都發生了一些變化,對農業生產中的種植調整、品種選擇等提出要求,這意味著需要更多的成本投入。
也有專家建議,未來10年,中國應大力發展風電和太陽能,平均每年增長1億千瓦,10年內要增加10億千瓦以上。從行業看,在「十四五」期間,鋼鐵、水泥、石化、化工、建材等高耗能產業,要率先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要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利用市場機制促進二氧化碳減排和企業技術創新,引領社會投資向低碳綠色產業傾斜。
此外,還要在農業、林業、土地利用、草原、濕地等方面,實施「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治理和修復,強化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增加碳匯。
⑥ 混凝土攪拌站污水如何處理
混凝土攪拌站主要由攪拌主機、物料稱量系統、物料輸送系統、物料貯存系統和控制系統等5大系統和其他附屬設施組成。 由於樓骨料計量與站骨料計量相比,減少了四個中間環節,並且是垂直下料計量,節約了計量時間,因此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⑦ 中國選擇了「碳中和」,碳中和究竟該如何實現
中國選擇了“碳中和”,碳中和想要實現,應該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要逐漸的把一些傳統的行業,碳排放非常多的項目逐漸的改變,使用新能源去發展一些碳排放相對非常多的行業。其實,中國想要實現碳中和,主要是為了環境保護,眾所周知,現在的極端天氣可謂是越來越多,對於民眾的生活都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可以說保護環境已經到了吹響號角的時候了。
在全世界保護環境上面,我國是首當其中的,保護環境這方面我國選擇制定既定目標,去把碳排放降下來,不再以犧牲環境作為發展的代價。綠水青山才是金山銀山,只有保護好了環境,我們的子孫後代才能擁有最寶貴的財富。可以說前一個世紀我們為了發展,可以說是不惜一切代價的。但是現在我們為了保護環境,也是要不惜一切代價的。
環境的保護,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時候,這是全世界的共識。若是我們再不注意保護環境,待到冰川完全融化,待到海平面把沿海城市和國家淹沒,待到我們的地球氣溫飆升,待到環境惡化,導致台風海嘯等數不勝數,那個時候我們還會幸福的生活在地球上嗎?
中國選擇了“碳中和”,碳中和想要實現,就要靠我們每個人從點滴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