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西安有沒有垃圾處理廠在哪裡
有。
西安市江村溝垃圾滲瀝液處理廠
地址: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雙塘路紡織城東南部、白鹿塬北緣的江村溝垃圾填埋場下游。
西安市江村溝垃圾處理廠建場23年來,作為西安市唯一的生活垃圾處置場,江村溝垃圾填埋場長期的超負荷運行,日進場量已由建場初期的1200噸,增加至目前的10000噸,高峰期超過14000噸,日進場垃圾量為國內最高,垃圾場一直超負荷運轉,暴露作業面散發少量填埋氣體在所難免。江村溝垃圾填埋場還可使用一年半左右,到時會對垃圾場進行封場,然後進行植綠生態恢復。
(1)戶縣新河源污水處理廠是什麼性質擴展閱讀
2010年12月1日開工的西安市江村溝垃圾滲瀝液處理廠改擴建工程,其實相當於在距原處理站900米以外的地方建一個新廠,原處理站只保留一個容積1萬立方米的滲瀝液調節池。加上新址將建的3萬立方米調節池,總容積4萬立方米的調節池,首先解決了無法及時處理的滲瀝液因無處存放而直排的問題。
新廠的滲瀝液日處理能力將由目前的500噸提高到1200噸,按生活污水的污染物濃度換算,相當於每日可處理10萬噸污水,甚至超過一個縣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新廠的處理技術採用了國內最先進的生化處理和膜過濾技術多次結合,這種工藝可使COD(化學需氧量)濃度高達上萬個單位的滲瀝液原液降至100以下,不僅完全達到國家污水排放標准,且達到中水水平,甚至一些水質指標接近自來水。
B. 高分懸賞
煙台市牟平區位於膠東半島東部,地處東經121º09´—121º56ˊ,北緯37º04ˊ---37º29ˊ東鄰文登市,西接煙台市萊山區、福山區,南和西南同乳山市、海陽市、棲霞市接壤,北瀕黃海。陸境東西最大橫距53.9km,南北最大縱距41.3km,區域總面積1588.45km2。1999年全區總人口49.0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1.60萬人,非農業人口7.42萬人,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6.0億元,農民年平均純收入4000元,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37‰。
區內行政區劃經歷多次變動,1995年撤縣設區後共管轄1區15鎮,608個行政村,區政府駐地位於寧海鎮。
2、地形、地貌及其地質成因。
牟平區地形中部高、南北低,呈屋脊狀,自西向東有垛山、 昔山、巋山、昆嵛山脈,中部山地均在海拔400米以上,山丘均在海拔100—400米之間,山丘傾斜平原多在海拔100米以下,平均海拔308米,其中山地佔54%,丘陵佔36%,平原佔10%。群山之首的昆嵛山,綿亘牟平區、文登市及乳山市,牟平區境內面積約240km2,主峰泰礴頂,海拔922.8米,現已被煙台市政府批准為市級自然保護區,昆嵛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昆嵛山自然保護區內。
牟平區古屬地台區,與山東和遼東丘陵地帶一致,均系白太古代先後經燕山和喜馬拉雅山運動,以岩漿噴發和斷裂上升作用,由變質岩形成陸台,在外力作用下逐漸形成現在的地形特徵。
3、氣候
牟平區屬北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大陸度為57.4%,因受海洋調節,表現出春冷、夏涼、秋暖、冬溫、晝夜溫差小、無霜期長、大風多、濕度大等海洋性氣候特點。季風進退和四季變化均較明顯。
春季(3月-5月),南北高低氣壓流系交替移動頻繁,南向北向引起氣候多變。隨著日照時間加長,溫度增加,4月下旬至5月上旬,氣溫回升較快,氣壓漸降,偏南風日數增多,風力加大,蒸發加快,但降水量少,常乾旱。
夏季(6月-8月),由於太平洋高壓加強北上,空氣暖溫,多3-4級南風,形成降水天氣。一般年份6月底7月初進入汛期,至9月上、中旬汛期結束,降水量佔全年總量60%以上,暴雨日數佔全年的80%以上,有時連陰雨,形成洪澇;有時受台風影響,大風伴有暴雨,造成災害;有的年份,太平洋高壓北上控制半島上空,穩定小動,形成高溫、高濕的悶熱天氣,出現短期伏旱。
秋季(9月-11月),9月上、中旬,暖濕空氣仍比較活躍,多南風和偏南風,降水仍較多,有時形成連陰雨天氣。9月下旬至10月,冷空氣加強南下,暖濕空氣明顯衰退,北風加強,氣溫下降,降水量顯著減少,天氣清爽,往往秋旱。11月份,冷空氣活動頻繁,氣溫下降加快,天氣多變,地方性低雲、陣雨、降雪天氣開始出現。
冬季(12月-2月),受蒙古高氣壓控制,盛行偏北風,氣候乾燥寒冷。該季度氣壓最高,日照時數少,氣溫最低;霜雪次數多,降水量少。
由於境內地形復雜,引起氣候較大差異,形成3個氣候區。見表1-1。
表1-1 牟平區氣候概況表
氣候分區
年平均氣溫(℃)
年平均降水量(mm)
年平均降水相對變率(%)
年乾燥度
無霜期(天)
北部平原
11.2-11.6
760左右
14-17
>1
200
中南部丘陵
11.6-12
800-900
10-14
0.8-1
180
中南部山地
11-11.4
>900
<10
<0.8
160
境內氣溫受海洋調節,與同緯度內陸相比冬不甚冷,夏不太熱,溫度年振幅和晝夜溫差較小,累計年平均氣溫11.6℃,極端最高氣溫39.6℃,出現於民國23年(1934年)7月10日;極端最低溫度-19.6℃,出現於1976年12月29日。冬季溫度最低,從12月中旬末或下旬初至2月下旬末或3月上旬初,日均溫度一般在0℃以下。春季溫度逐月回升,每月上升約5-7℃。夏季溫度最高,日均溫度在20℃以上,秋季溫度逐月下降,9月中旬末或下旬初日均溫度降到20℃,11月上旬末降到10℃,下旬初降到5℃以下。四季變化與同緯度內陸相比,推遲10-15天。
牟平區主要風向是南風和偏南風,多出現在春、夏季,其次是北風和偏北風,多出現在冬季。累年平均風速為3.9米/秒,風速和累年平均大風日數均以4月份為最大、最多,8-9月份為最小、最少,風速最大平均為4.9米/秒,最小平均為2.7米/秒。
牟平區降水量四季極不均勻,春季乾旱,夏季多雨,秋季有時旱澇不均,冬季降水量少。地區分布也不均衡,總的趨勢是自南向北遞減,累年平均降水量,南部山區比北部沿海約多150毫米。近五年來,平均降水量在659毫米左右,年降水天數最多為104天(1993年),最小為80天(1992)。
4、水文
牟平區所有河流都源於昆嵛、昔垛山兩大山系,中部受廣袤全境的大分水嶺的影響,沒有橫貫東西和縱貫南北的河流。除黃壘河、乳山河向南流經乳山市入黃海,其餘河流向北注入黃海,河流水源靠季節性降水補給。流量季節性變化大,正常降水年份,多數河流夏秋兩季有水,冬春兩季乾涸。
區境內有大小河流160餘條,較大的河流前埠西頭河、辛安河、沁水河、漢河和黃壘河。開發區內有魚鳥河和小魚鳥河(護城河)。
辛安河有東西兩源,東源發自狼洞頂,北流注入朱車水庫,再流向東北,注入高陵水庫;西源發自松山,流經高陵鎮,注入高陵水庫,經溢洪道流向西北,流經解甲庄鎮,經東西譚家泊兩村之間注入黃海。全長43.5公里,平均寬度100米,流域面積283.2平方公里,洪峰期徑流量7070萬立方米,年平均徑流量86.6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含沙量為2.28千克/米3,年輸沙量156萬噸.
沁水河源於玉林店鎮境內之昆嵛山系,流經玉林店、大窯和寧海鎮,於寧海鎮北部入黃海。河長25.9公里,寬150米,流域面積250平方公里,洪峰期徑流量4450萬立方米。
漢河源於龍泉鎮境內的昆嵛山,流經龍泉鎮、姜格庄鎮,注入金山港。河長13.5公里,寬10米,流域面積52平方公里,峰期徑流量4025萬立方米。
魚鳥河源於高陵鎮玉皇廟北麓,流經高陵鎮、武寧鎮,於武寧鎮北部,注入黃海。全長14.5公里,流域面積103平方公里,洪峰期徑流量2597.5萬立方米。
小魚鳥河源於寧海鎮南的金龍水庫,環繞半個城區注入黃海,又名護城河,該河屬季節性河流,平時上游基本乾涸。城區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全部注入下遊河段,現基本上為城區納污河。
黃壘河源於莒格庄鄉黃連口,注入乳山市黃海,在本區一段長21.8公里,平均寬40米,流域面積為161平方公里。
乳山河源於王格庄鄉張北巷,經鄉駐地金城入乳山境內,流經本區一段長10公里,寬80米,流域面積58.2平方公里。
埠西頭河(外夾河)源於海陽縣三海山北麓,流經埠西頭、觀水、院格庄、萊山等鄉鎮進入煙台市福山區。在本區境內一段長36.5公里,平均寬150米,流域面積372.6平方公里。
高陵水庫源於高陵鎮駐地南、上潘家莊西,總庫容6500萬方,有效灌溉面積10.8萬畝,屬中型,是牟平最大的水庫。
牟平區地下水分布規律較復雜,按水層性質可分三種類型,即第四系孔隙水、岩溶裂隙水和基岩風化、脈岩裂隙水。地下水埋深在3米左右,單井出水量一般在90立方米/小時以上。
5、土壤、植被
牟平區土壤類型隨地形的變化呈規律性分布,一般由高到低依次為棕壤、褐土、潮土、風砂土、水稻土、鹽土6個土類。土壤普查總面積 為261.28萬畝。
棕壤土類分布在區境內山丘、陵地。近山階地和傾斜平地上,面積206.82萬畝,占土壤總面積的79.15%.
潮土分布在區境沿河兩岸泊地及沿海鄉鎮的近海處,面積49.07萬畝,占土壤總面積的18.4%。
褐土類分布在區境內近山階地及山丘陵地上,面積1.65萬畝占土壤總面積0.63%。
全區植被面積85.9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8.5%。自然植被分為木本、草本(森林植被和草甸植被)兩大類。木本植物主要有常綠針葉林、落葉闊葉林和落葉灌木林,主要分布境內山區溝夼、地堰、荒山溝旁、路旁、河灘及北海灘棕壤、河潮土、鹽土上,草本植物主要有草叢和草甸,草叢主要分布於境內南部山區的薄層、中層棕壤性土上,草甸廣泛分布境內山丘泊地、荒山、田間等河潮、潮棕壤上。
6、自然資源
(1) 礦產資源
牟平區礦產資源豐富,主要金屬礦藏有金、鐵、銅、鎢、鉬、鈾、鉛等;主要非金屬礦藏有硫、石墨、磷、滑石、石棉、大理石、玻璃砂等。其中黃金是重要礦產之一,分金和沙金兩種類型。
(2) 水產資源
牟平區海洋漁業資源豐富,淺海水域年平均浮游植物量約為400×104個/立方米,底棲生物為374個/平方米。為海洋生物棲息、繁衍和生長提供了良好場所,牟平區近海漁業生物品種有200多種。近海主要魚類有帶魚、小黃魚、花魚、鮐魚、鮁魚、鯤魚、比目魚、青魚、燕鰩魚、黃蓋鰈等50科85種。養殖資源有灘塗面積5.12萬畝,已利用面積1.89萬畝,15米等深線以內淺灘面積17.9萬畝,已開發利用水面積6萬畝。
(3) 林業資源
全區99年末實有林地面積90餘萬畝,其中99年造林面積約2.6餘萬畝,成林撫育面積15餘萬畝,幼林撫育面積15餘萬畝。全區林木覆蓋率已達38.5%。
(4)生物資源
牟平境內約有鳥類268種,其中候鳥有76種,留鳥23種。屬國家一、三類保護的珍禽48種。主要珍益鳥有大天鵝、白鸛、丹頂鶴、鴛鴦、杜鵑、灰喜鵲等。全區有林木害蟲天敵450餘種,主要有松毛蟲、赤眼蜂、螳螂、益蛉等。
(5) 旅遊資源
牟平區歷史悠久,風光秀麗,名勝古跡很多,旅遊資源豐富。如九龍池、煙霞洞、龍泉湯、三星湖、風雲林園、西關公園、雷神廟、哈堆頂等,尤其是昆嵛山和養馬島,一個是市級自然保護區和國家級森林公園,一個是省級重點旅遊開發區,一個在深山裡,一個在大海中,為將來構築海、陸、空立體交叉旅遊觀光框架准備了得天獨厚的天然條件,潛力十分巨大,前景十分廣闊。牟平區觀光景區佔地面積達100多公頃,日可容納遊客5萬人,年容量600萬人。
〈二〉主要生態問題、限制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生態因素及其解決方案。
1、 主要生態問題和限制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生態因素
(1)水資源貧乏,開發利用不合理,浪費嚴重,造成水環境平衡失調,成為本區首先要解決的生態問題,也是限制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
牟平區位於北方半乾旱區,是全省缺水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區域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30000萬立方米,人均水資源總量為600立方米,遠低於全國人均水資源總量2700立方米的水平,且通過多年的氣象調研發現,全區年降水量呈逐年減少的趨勢,尤其是近幾年,大部分河流已形不成徑流,汛期則一瀉入海,同時由於工農業生產的不合理開發利用,特別是農業灌溉大部分仍沿用傳統的漫灌方式,造成水資源的嚴重浪費,水環境平衡失調,並成為限制全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
(2)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沙化,植被破壞,造成森林覆蓋率降低,可耕地減少,自然生態平衡破壞,成為全區又一重要生態問題,也是限制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據統計,99年我區林業用地面積6.12萬公頃(合91.73萬畝),森林覆蓋率僅為38.5%,若不加強對水土流失及土地荒漠化的治理與恢復,森林覆蓋率將進一步降低,從而導致自然生態破壞加劇,引起氣候異常,降水減少,嚴重影響社會經濟發展。
(3)盲目開山采礦,破壞礦山植被,小規模選礦星羅棋布,尾礦擠佔大量土地,造成礦山生態平衡嚴重破壞。據統計,我區因采礦、挖損、壓占土地100多公頃,每年尾礦產生量約為30萬噸,堆積面積達200多畝。
(4)土地瘠薄,耕地投入少,化肥施田不合理,土壤礫石含量大、土質差,易流失,抗旱澇災害能力差,是制約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5)工業發展,「三廢」排放,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反過來又制約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近幾年,隨著工業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污染源實現達標排放,環境質量有了明顯改善,但由於歷史原因造成的工業布局不合理以及隨著經濟發展,污染點源增多,環境容量將面臨的挑戰與考驗,都將成為影響生態平衡和制約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2、 解決方案
(1)開源節流並重,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一是搞好水流域的治理,建設攔水壩、塘壩、水庫等水利工程,搞好水資源的攔截與積蓄。二是大力推廣農業節水灌溉技術,制定工業用水定額,推廣使用生活節水設備,做到定時定量按需供水,杜絕水資源的浪費。
(2)大力開展植樹種草,搞好生態林業建設,增加植被,治理水土流失,保護水土資源,提高森林覆蓋率。
(3)整頓礦業秩序,加強礦山開采管理,做到計劃開采,規模選冶,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搞好礦山生態植被的恢復和選冶尾礦的覆土造田造林。
(4)搞好生態農業建設,合理使用化肥,推廣使用生物有機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質量,防止土肥流失,保持農業生態平衡,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5)全面規劃,合理布局,搞好產業結構調整,淘汰落後生產工藝設備,推廣清潔生產與高新技術產業,合理利用地區環境容量,促進全區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三〉生態林地的分布、管理與開發
我區生態林地分布較廣,主要分布在沿海及中南部山區、丘陵區,包括沿海防護林、昆嵛山林場、玉泉寺森林公園及風雲林場等,多為生態保護林,主要功能是防風固沙、函養水源、保護野生動植物、增加植被、調節氣候。我區生態林地生態狀況不容樂觀,管理水平參差不齊,除昆嵛山國家森林公園、玉泉寺森林公園設置專門機構加強管理外,其他林地基本是由所在村粗放經營,生態防護效益日趨降低。目前,區林業部門已作出生態林業發展規劃,決定在「十五」期間加大投入,搞好宜林地造林、低產林改造和封山育林,切實增加全區生態林地面積,加強生態林地管理,提高其生態防護功能。
〈四〉生態產業發展建設情況
1、生態農業發展情況
我區生態農業建設起步較早,1995年被定為省級生態示範區,現已申請國家級生態農業示範區,截止到1999年底,我區已有13鎮382個行政村開展了生態農業建設,比例達62.83%。主要開展了以下生態建設項目;推廣農業節水灌溉工程;推廣旱作農業;建設綠色食品基地;防治農田化學品污染,推廣可降解塑料地膜;建設生態環境監測網站;建立生物病蟲害防治體系;推廣農村清潔能源等。
2、工業發展情況
在大力提倡搞好生態開發的形勢下,我區悄然興起一批生態工業開發建設項目,主要有九發食用菌有限公司和楓林食品有限公司兩大綠色食品生產、加工基地。
(1)九發食用菌有限公司,利用作物秸桿養殖食用菌——雙孢菇,利用深加工廢渣生產生物有機復合肥,形成了零污染、良性循環的生態企業,現已發展為股份制公司,並在上海證券所掛牌上市。
(2)楓林食品有限公司,利用綠色食品基地種植花生,經深加工後全部出口,已發展為全區利稅大戶。
3、農村能源建設情況
截止1999年底,我區累計建設農村戶用沼氣池11583個,沼氣綜合利用戶數5000餘戶,安裝太陽能熱水器6萬余個,建設溫泉等地熱利用工程20多個。
4、生態旅遊建設情況
(1)昆嵛山森林公園生態游
昆嵛山森林公園位於牟平區東南部的龍泉鎮,於1992年被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主峰泰礴頂海拔922.8米。公園內樹木繁茂、景觀奇特、動植物種類繁多,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野生動物有包括珍稀野生動物如:天鵝、鶴、獾、鷺、隼等在內的300多個種類。野生植物更是豐富,其中,珍稀瀕危野生植物有珊瑚萊、水杉、夾葉杜鵑、野玖瑰、柴胡、野核桃、杜仲等10多個種類。
(2)養馬島旅遊度假區一日游
養馬島位於牟平區城北7.5Km處,四面環海,形似扁區,素有「黃海明珠」之美譽,隨著改革開放、經濟騰飛,旅遊事業也得以蓬勃發展。1984年養馬島被列為山東省重點旅遊開發區之一,1988年被列為煙台市旅遊開發環境保護的樣板。
二、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主要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工程項目有:
(一)生態林業建設工程
該工程由林業局承擔。至2005年,計劃投資8250萬元,用於生態林業建設,主要是宜林地造林、低產林改造、封山育林。
1、宜林地造林。全區共有適宜造林的宜林地1.5萬畝,計劃在2001—2005年,按由疏到密,年年密植的原則,用5年時間完成造林任務,造林投資,每畝每年按200元計算,每年投資300萬元。
2、低產林改造。全區共有適宜改造的低產林地約5萬畝,主要分布在埠西頭、王格庄、院格庄、觀水等鎮。計劃在2001—2005年5年內完成改建任務,改建的樹種主要為黑松、刺槐、赤楊等優良樹種。改造投資每畝每年按150元計算,每年投資為750萬元。
3、封山育林。為了保護野生動植物和森林資源,2001—2005年,我區計劃對全區60萬畝生態防護林全部實行高標準的封山育林,投資按每畝每年10元計算,每年投資為600萬元。
上述三項每年共需投資1650萬元,2001—2005年合計投資為8250萬元。
(二)生態農業建設工程
該工程由農業局承擔。「十五」期間到2015年,計劃投資25000萬元用於生態農業建設,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工作:
1、建設生態農業村。我區共轄15鎮608個自然村,1998年底我區共有13鎮358個自然村開展了生態農業建設,計劃到2005年發展到14鎮430個自然村,到2015年發展到15鎮487個自然村。2005年、2015年生態農業村的比例分別達到70.72%和80.10%。
2、推廣農業節水灌溉工程。1998年底我區節水灌溉工程情況為:噴灌1.2萬畝,管灌8.3萬畝,微灌0.5萬畝,合計10萬畝。計劃到2005年推廣到噴灌10.1萬畝,管灌12.1萬畝,微灌4.1萬畝,合計26.3萬畝。到2015年發展到噴灌16.0萬畝,管灌14.6萬畝,微灌5.9萬畝,合計36.5萬畝,渠道等其他方式灌溉面積擴大到13.5萬畝,總有效灌溉面積為50.0萬畝,佔耕地面積的84.1%。
3、推廣旱作農業。1998年底我區旱作農業面積為5.0萬畝,計劃到2005年推廣到12.0萬畝,2015年推廣到18.0萬畝。
4、建設綠色食品基地。1998年底我區綠色食品基地面積為6.0萬畝,主要有九發食用菌有限公司和楓林食品公司兩大綠色食品基地,計劃到2005年我區綠色食品基地面積擴大到12.0萬畝,到2015年擴大到15.0萬畝。
5、建設生態環境監測站。目前我區還未設立生態環境監測站,計劃到2005年建設兩個,到2015年擴建到3個,逐步形成網路。
6、防治農用化學品污染,推廣可降解塑料地膜。計劃到2005年推廣使用生物化肥面積達到20萬畝,佔33%,推廣使用可降解塑料地膜面積達到10萬畝,佔16%。到2015年,推廣使用生物化肥面積達到30萬畝,佔50%,推廣使用可降解塑料地膜面積達到50萬畝,佔80%。
7、建立完善生物病蟲害防治體系。通過合理布局植物種類、減少化肥農葯使用量等手段,保護害蟲天敵,發揮益蟲益鳥防治病蟲害的作用。
(三)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工程
從2001—2010年,使現有水土流失面積584平方公里除7平方公里裸岩外,治理288平方公里,達到應治理面積的50%,並堅決控制人為因素產生新的水土流失。改造坡式梯田,建設基本農田,修建水平梯田12.0萬畝,建設高標准林網化農田1.0萬畝,荒山坡留苗養樹、營造水土保持林18萬畝。荒坡地改造經濟林林果8.0萬畝,發展節水灌溉9.0萬畝,修建谷坊1.88萬個,其中蓄水谷坊0.94萬個,修建塘壩60座,建攔河閘180座,修路300公里,村莊、道路地面硬化20平方公里。
上述項目共需投資14400萬元,投工3168萬個。項目完成後,我區林草覆蓋率將達到57%,林果面積累計達到91800公頃。
(四)礦產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牟平區礦產資源豐富,到目前為止,全區共發現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地下水等三大類礦產22個礦種,已開發14個礦種。為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重點採取以下措施:
1、加強地質環境監督管理,處理好礦業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礦產資源是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隨著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力度的加大,礦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也隨著加重。因此,在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的同時,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嚴格控制礦產開發引起的污染,有效地保護礦產資源、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採取的措施主要是:(1)在制定好生態保護和地質地貌景觀、地質環境保護規劃的基礎上,加大宣傳力度,使廣大幹部群眾提高認識,增強保護的自覺性;(2)嚴格貫徹執行區政府的布告精神,禁止在重要公路兩側可視距離內、養馬島、昆嵛山旅遊風景區、城市建設規劃區、沿海防護林帶以及大型水庫附近進行開山採石或毀林取砂;(3)要完善礦業權管理,強化監督手段,加大執法力度,依法實施礦山企業資源開發利用的全過程監督管理;(4)嚴把開辦礦山企業采礦許可證審批關,對沒有辦理環境影響審批手續的,一律不予審批;(5)對合法取得采礦權的企業,要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閉坑誰復墾,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保護好生態環境。
2、依靠科技進步,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提高資源開發、綜合利用和污染治理水平。主要包括:(1)加強對黃金礦山伴生礦物綜合回收利用的研究,提高資源的回收利用率;(2)推廣礦產資源開發廢棄物最小量化技術和清潔生產技術,積極開展清潔生產工藝和技術、采礦和加工廢棄物綜合利用的研究,採用先進工藝和技術,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污染物的產生量;(3)研究和引進先進的污染治理技術,對所產生的污染物進行治理,使礦業生產與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三者統一起來,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五)海洋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針對海洋污染重、資源減少的問題,在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方面,重點採取以下措施:(1)加強陸域工業污染源的治理和管理,減少污染物向海域的排放量。目前,國務院提出的「一控雙達標」已經實現。從牟平的實際情況看,工業污染源已得到治理。但從整體看,達標的水平還不高,除了部分工業企業的污染處理設施還需進行改造,進一步提高污染物的去除率外,要對污染處理設施加強監督管理,防止閑置偷排;並要加強污染物排放總量的控制,防止超總量排放污染物,減輕對海域的污染。(2)對生活廢水進行處理。目前,我區對城區生活廢水尚未進行處理,使城區生活廢水成為海域的主要污染源。牟平區政府已經決定,從2001年開始,對城區生活廢水採取治理措施,至2002年,建成日處理3萬噸的城市污水處理廠,減少向海域排放的生活污水污染物含量。(3)合理施用化肥農葯,減輕對海域的污染。通過進行生態農業建設,採取秸桿還田、增加有機肥施用量等措施,並合理施用化肥農葯,減少流失和浪費,防止對海域造成污染。
(六)加強城區環境建設。
牟平城區是人口、工業集中的區域,也是生態環境較脆弱的區域。搞好城區的生態建設,是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城區的生態建設主要體現在城區的環境建設上。在城區環境建設方面,牟平區計劃近期做好以下工作:
1、建設城區集中污水處理廠。計劃2001年拿出污水處理廠的方案,作出設計,並爭取年底開工建設,2002年投入運行。工程投入使用後,將徹底解決牟平城區廢水對海域的污染問題。
2、對垃圾進行集中處理。計劃投資2500萬元,對城區產生的生活垃圾進行篩選、加工成有機肥,進行綜合利用。工程計劃於2001年底竣工,並投入試運行。
3、增加集中供熱面積,提高城區熱化率。我區計劃投資3500萬元,對城區集中供熱管網進行改造,並將汽暖改為水暖。工程完工後,將使牟平城區的集中供熱面積增加20萬平方米。通過集中供熱面積的增加,將取消10多台供熱小鍋爐,減輕城區的大氣污染。
4、城區供氣工程。計劃將到達煙台市中心區的海上天然氣管道向牟平延伸,徹底解決城區因燃煤所帶來的大氣污染問題。
5、城區園林建設。「十五」期間,城區計劃新增園林綠地71.3公頃。到「十五」末,城區園林綠化覆蓋面積將達到471.2公頃,人均佔有公共綠地面積8平方米,城市綠化率達到34%,綠化覆蓋率達到38%。
(七)開展生態工業建設
通過努力,我區工業污染源達標已經實現,但是工業整體水平還不高,資源浪費大、能源消耗高的現象仍然存在。另外,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工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表現的越來越突出。要徹底解決工業生產中的問題,除了要對工業企業的結構進行調整外,重點要在企業中開展生態工業建設活動,改變目前工業的生產經營方式,使工業生產走上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具體通過以下途徑開展生態建設活動:
1、通過在對工業企業結構進行調整,優化企業結構的過程中,大力發展高科技生產企業,關停那些耗能高、資源浪費大、對環境污染重的企業,減輕其對社會和環境的危害。
2、在工業企業中開展清潔生產。清潔生產是依經濟協調發展為指導思想,以節能、降耗、減污為總體目標,以良好的企業管理、合理的工藝改進、有效的物料平衡及原料的綜合利用為手段,實現工業生產全過程式控制制,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因此,在工業企業中開展清潔生產,不僅可降低物料和能源的消耗,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而且可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工業生態發展,進行清潔生產是有效的途徑。為實現工業生產穩定、持續發展的目標,牟平區在近期將大力推廣清潔生產,實現工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3、推廣ISO14000認證活動。在推廣清潔生產的同時,在一些環境保護工作較好的企業,推廣ISO14000,實現在企業規章制度、操作規程等方面實現對環境污染的全過程式控制制和管理,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C. 請問戶縣第二污水處理廠在什麼位置
戶縣五竹鄉韓東村
D. 今後幾年 西安市四成聯創的主要措施和工作是什麼
今後幾年我市 「四城聯創」的主要措施和工作。
「四城聯創」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標准高、任務重,涉及面廣,需要突出重點,以點帶面,推動全盤,進而全面達到各項考核指標的要求。
1、強化管理,進一步改善城市容貌。
完善西安市國家衛生城市管理辦法,制定市容環境衛生專業規劃,不斷探索完善「創衛」長效管理工作機制,從根本上解決影響城市管理的深層次問題。通過開展城市建設管理提升年活動,打造全省城市典型示範景觀,全國城市生態景觀,世界一流城市人文景觀。
(1)進一步完善城市公共設施,美化街道的候車亭、報刊亭、電話亭、公廁、座椅、路燈、護欄、花壇、雕塑、標志牌、廣告牌等設施。加快建設公共設施監測預警系統。
(2)加快清除違法搭建。拆除廢棄閑置煙囪、水塔和鐵塔,清除各類違章棚亭和利用屋頂、空地擅自搭建的各種臨建設施,清除沿街建築二層以上的窗護欄及陽台護欄、鴿子棚、置物欄、破舊遮陽罩。
(3)定期修繕、清洗沿街建築立面,保持干凈整潔,無殘牆斷壁。
(4)拆除違法戶外廣告,規范沿街商業門臉和牌匾,清除建築外檐各種懸掛物和擅自設置的各種指示牌、標志牌,清除各類粘貼、噴塗小廣告及亂貼亂畫。
(5)加強各種車輛停放管理,消除人行道和慢車道車輛亂停放現象。
(6)加大城市管理力度,確保主要街道全天無出店和佔道經營現象,背街小巷無集結性佔道經營。
(7)落實沿街門店門前「三包」責任制。積極提高道路清掃保潔質量,保持公共場所及城區道路環境衛生的整潔衛生,做到夜間清掃、白天保潔,質量良好。垃圾收集清運處理實現密閉化作業,分類收集。
2、加快老城區改造,進一步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1)全面實施唐皇城復興計劃。綜合改造大興路、紡織城地區。保護改造大明宮遺址區,2010年底大明宮遺址公園建成開園。
(2)加快城中村、棚戶區改造步伐,完成二環以內17個棚戶區、72個城中村改造任務,啟動改造二環外71個城中村。
(3)提升農貿市場建設標准,加大全市農貿市場整治力度。
(4)加快地鐵二號線建設。全面開工建設鐵路北客站、地鐵一號線工程。2008年底三環路建成通車。
(5)繼續拓寬、修補主次幹道和背街小巷路面,確保城區街道路面平整、通暢,無污水坑窪。完成勞動路向北、桃園北路向北、緯二十六街向西延伸段3條道路拓寬改造工程。
(6)在原有81座人行天橋的基礎上,2008年建成友誼路、邊家村什字等10座人行天橋,同時根據群眾需求再建一批人行天橋,有效改善「行人過街難」現象。修建城牆內26.7公里長自行車道,方便遊客觀光。完成100處公交港灣改造,提高車輛通行能力。
(7)加強「平改坡」改造工作,完成環西路、環南路、環東路、朱雀大街的「平改坡」工程。
(8)啟動全市架空線纜落地工程。繼續實施點亮工程與照明工程,城市道路照明裝置率和亮燈率均達98%以上,景觀照明科學合理。
(9)實現全市自然村「村村通」水泥(柏油)路。加快「公交下鄉」,調整、改造、延伸現有客運線路,促進農村客運網路和城市公交網路的合理銜接和有效融合。
(10)街道公共廁所達到每萬人擁有4座,二類以上公廁數量≥10%,水沖式公廁≥70%。在一、二類繁華主幹道及社區和城中村再建公廁200座。繼續解決城區公廁布點不均、居民如廁不便等問題。
3、開展「綠滿西安,花映古城,三年植綠大行動」。
(1)加快實施一批林業工程。完成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人工造林23000畝,封山育林65000畝。完成大綠二期人工造林86727畝。完成三北防護林2000畝。環山旅遊路生態產業帶建設,完成道路生態林帶造林1700畝和生態經濟林帶建設10000畝。渭河堤岸林帶完成節點部位堤防綠化570畝,堤外200米節點景觀綠化1266畝。
(2)增加投資4.63億元,新增城市綠化面積486萬平方米,人均新增1.14平方米。其中,城市中心區新增綠化118萬平方米,三環路在原計劃外新增綠化265萬平方米,郊三區新增綠化24萬平方米。通過創建園林式單位和園林居住區,新增綠化40萬平方米。新建230個城市街頭小綠地廣場,增加綠化38萬平方米。
(3)對太華北路、辛王路等29條道路實施高標准綠化。對三環路169萬平方米的夾角地、75萬平方米的儲備用地和20萬平方米的南繞城橋下實施綠化。對西咸大道、大慶林帶、唐延路等10條綠色生態長廊和165條主幹道實施增量加強工作,使其綠量充實,大樹大綠。完成未央路、朱宏路等9條迎賓大道城市出入口可視范圍段的綠化美化工作。城市主幹道沿街單位90%以上實施拆牆透綠。
(4)實施立交增量工程。對二環、三環及46座大型立交橋橋體實施立體綠化和垂直綠化,在立交綠島內增栽大樹,形成樹陣和樹列。把朱雀路、太華路、咸寧路盤道等18個大轉盤建設成為景觀迥異的盆景式交通島。全程跟進地鐵二號線工程,對已恢復的地段,立即組織按原貌或高於原貌恢復綠化,恢復南北中軸線的靚麗景色。
(5)新建居住小區綠化面積達到總用地面積的30%以上,開辟休息活動園地。舊居住區改造,綠化面積不少於總用地面積的25%。全市「園林小區」佔到60%以上。居住區園林綠化養護管理資金落實,措施得當,設施保持完好。市內各單位庭院綠化美化,「園林單位」佔60%以上。
(6)對全市53個公園、167個街頭小綠地廣場綠化增量加強,提升效果。新增鮮花大道50條。
(7)公園綠化面積佔到總面積70%以上,植物配置合理,富有特色。古典園林、歷史名園得到有效保護。城市廣場綠地率達到60%以上,突出植物造景。新增綜合性公園或植物園3處。建成秦嶺植物園。
4、加快實施藍天碧水工程,推進環境保護工作。
繼續大力實施藍天工程、碧水工程、安靜工程、潔凈工程、綠色生態工程和環保能力建設工程。
(1)用2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城市水質達標工程和污水處理達標工程。完善自來水管網設施建設,用水普及率達到90%以上,水質綜合合格率達到100%。完成市第五污水處理廠(一期)、閻良航空基地污水處理廠及西南郊地區污水處理工程,明後兩年開工建設灞橋污水處理廠、新築污水處理廠、草灘污水處理廠、市污水污泥處理廠,啟動北石橋污水廠二期改擴建、鄧家村污水廠二期改擴建、第三污水廠擴建工程,加快建設各縣污水處理廠。全力推進城市污水及道路排水管網建設工程,提高收水能力。關閉不達標排污企業,降低全市污染物排放總量。
(2)加大燃煤煙塵和企業燃氣治理,提高清潔能源使用率。加快推進城市天然氣氣化二期工程。建設大慶路區域調峰鍋爐房、西安航天基地集中供熱工程和市熱力公司太華、城北、城東、雁東集中供熱工程,以及西安熱電有限責任公司、西郊熱電聯產擴建工程,啟動南郊熱電廠項目、高新區區域供熱中心項目、大唐灞橋熱電廠熱電技改工程,同時建設煙塵控制和脫硫工程。
(3)加快水環境綜合整治,改善城市河流水環境質量。綜合治理團結水庫水環境,加快實施護城河、興慶湖截污改造工程,對氵皂河城市段、太平河進行清淤、疏浚、襯砌。加快建設渭河西安城市段綜合治理工程,沿河打造生態景觀廊道,重現渭河「一河清波、兩岸綠色、魚翔淺底、鳥語花香」勝景。
(4)加強建築施工工地、市政施工工地、房屋拆遷施工工地、園林綠化施工工地揚塵污染治理。
(5)完成三環路、臨灞路、城市快車道(城區段)道路兩側降噪樹木種植工程,降低交通雜訊影響,有效控制城市區域環境雜訊污染。
(6)實現城市生活垃圾、工業固體廢物、工業危險廢物處置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率≥85%,完成江村溝生活垃圾填埋場、糞便無害化處理場、生活垃圾電站的續建工程。
(7)完成水面787畝及綠地景觀的曲江南湖生態建設項目。治理與開發區域面積89平方公里的西安滻灞河生態區段環境治理工程、生態區建設面積3700畝的廣運譚生態景觀區二期工程、佔地1200畝的桃花潭生態治理項目。逐步恢復「八水繞長安」景觀。高標准、高質量建成「2011西安世界園藝博覽園」。
5、不斷提升市民文明素質。
(1)大力改建、擴建、新建文化基礎設施,為豐富市民文化生活創造條件,不斷提高市民科學文化素質。
(2)加大宣傳,擴大知曉率,使「四城聯創」家喻戶曉、深入人心。通過舉辦各類市民學校、有獎徵文、演講比賽,設立公益廣告,發《公開信》和《倡議書》,大力普及文明、禮儀知識,樹立西安人現代文明新形象。
(3)廣泛發動群眾,拓展載體,提高參與率。 深入開展「講文明,樹新風」活動,加快推行各類公共場所文明行為守則,推進文明駕駛、文明乘車、文明出行。逐步在全市各候車站點落實「跟我排」,營造良好乘車秩序。
(4)通過電視、報紙、網路等媒體,充分報道「四城聯創」活動中涌現出來的文明市民典型事跡,努力形成道德模範大量展現、善行義舉廣為傳頌的社會環境,讓市民學有榜樣,趕有目標,不斷提升市民文明素質,使全體市民養成良好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
(5)深入開展建設「文明單位」活動。要擴大覆蓋和影響,注重實效,著力於提高單位和人員的整體文明素質。
6、加快市屬4縣和農村的創建步伐。
堅持城鄉聯動、區縣同創。在加快推進創建國家衛生縣城、衛生鎮基礎上,制定西安市衛生村標准,推動衛生村創建步伐。力爭通過幾年努力,使高陵、藍田和戶縣邁入「國家衛生縣城」行列;用兩年左右時間,使周至縣邁入「省級衛生縣城」行列,進而建成「國家衛生縣城」。「創園」、「創模」、「創文」工作也要在市屬4縣同步開展並取得實效。
E. 西安咸陽是否合並
西安咸陽共建城市新區 西咸經濟一體化有序推進
2008-6-19 14:41:00 五舉措推進西咸經濟一體化 為進一步推進西咸經濟一體化,西安市以《2007年西安咸陽經濟一體化重點工作備忘錄》為主導,近期將做好5個方面的工作。
一、積極推進咸陽空港工業園項目。
西安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已形成航空產業品牌,目前,一批國外、國內民用航空維修相關大型項目迫切希望與航空基地進行合作共謀發展,這些項目大多需要依託民用國際機場設施,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具備發展該類型產業條件。
基於此,西安閻良國家航空產業基地管委會與咸陽市人民政府多次溝通,明確由咸陽市和航空產業基地合作,先行啟動總面積5平方公里的咸陽空港工業園,具體分為1平方公里的臨空產業區和4平方公里的空港產業區。我市和咸陽市將於近期簽署關於共建空港工業園的合作協議。
二、渭河西咸段建生態景觀長廊。
在渭河生態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方面,沿渭河西咸段建立生態景觀長廊,重點發展旅遊、商務、休閑、文化等綠色產業。渭河西安城市段綜合治理以渭河為景觀主線,建設城市濱河生態景觀廊道。規劃范圍西起 西咸交界處,東至高陵縣耿鎮,全長28.65公里,南至北客站以北區域,北至涇河工業園局部區域,約162平方公里。渭河綜合治理將分期實施,凸現渭河防洪、生態、休閑、景觀等8大功能。工程今年將完成河道治理范圍各項前期工作,完成征地拆遷,啟動堤防工程建設;建設2座污水處理廠,改造幸福渠、太平河。
三、兩市共建城市新區。
兩市將以我市未央區三橋街辦、長安區高橋鄉等地為載體建設城市新區,通過兩市統一規劃、統一布局、統一開發,建成融高新技術產業及商務、休閑、居住為一體的城市新區,實現西安、咸陽兩市城市融合,使其成為承接兩市尤其是西安城市功能外溢的接續地。在這一重點項目上,我市今年提出西咸共建區分為生態觀光休閑旅遊區、中央商務區、生活居住區、高新技術產業區以及專業物流區等5大功能區。
四、打造渭北產業聚集區
對於計劃中的渭北產業聚集區,市發改委認為它是推進西咸經濟一體化的突破口,是加快西咸產業融合的核心區域、是兩市跨行政區域整合優勢資源的試驗區,是今後一段時期西咸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重中之重。據市發改委有關領導介紹,該區規劃面積約120平方公里,東片位於高陵縣境內,西片位於涇陽縣境內。該區布局及功能區分區包括「一軸」:西銅高速和咸銅鐵路;「一帶」:沿涇河形成生態濕地帶;「兩大板塊」:現代化工和現代裝備製造板塊;「五園區」:現代精細化工園區、汽車工業園區、兵器工業園區、專用設備園區和家居建材園區。市發改委今年將積極向省上申報,爭取批准和支持。
五、建設西咸城市路網
據了解,我市擬建設和咸陽對接的道路有10條,截至目前,高陵縣的高永路等3條道路已經通車,高涇二路的可研報告已經完成;戶縣的陳余路等已開工或即將開工建設,預計年底通車;未央區的尤火路等多條道路正在進行前期准備工作。另外,兩市發改委在石化大道西段道路工程項目上積極溝通,加強協調道路、管網銜接等工作的對接,以期做到兩市同時開工。交通順暢 助推西咸一體化 目前,西安到咸陽建成通車的道路達11條,近期還將開通從鍾樓到咸陽市人民廣場的公交線路。在推進西咸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我市與咸陽市密切配合,城市規劃對接方面,在《西安市第四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大綱》中,充分考慮到與咸陽城市規劃對接,如在西安軌道交通項目的規劃和報批工作中,為咸陽市預留了4個出口,並在涉及兩市的渭河綜合治理工程方案、330千伏高壓走廊線位等重大項目規劃問題上,都進行了充分對接和溝通。
在道路交通方面,我市目前已建成通車的有高(陵)渭(城)路、312國道西安三橋段等11條道路,2010年將完成15條道路的對接目標;在客運方面,順利開通了咸陽至西安、咸陽至臨潼、咸陽至長安3條線路以及正陽鎮至西京醫院客運專線。目前雙方同意新開西安鍾樓到咸陽人民廣場公交線路,並定名為西咸公交1、2號線路,屆時,西安、咸陽市民將可乘坐公交往返兩市中心。
旅遊線路已有10多條。在旅遊合作方面,西安與咸陽簽訂了旅遊相互促進合作協議,聯合舉辦了「戶縣農家樂一日游」、「西安—咸陽旅遊美食周」等活動,兩市還共同赴北京進行旅遊促銷,聯合製作了一系列包含雙方城市旅遊景點的旅遊宣傳材料;兩市共同舉辦了「中國百姓生活游」啟動儀式,同時開辟了「都市發展游」、「農業觀光游」、「文物生態游」等旅遊項目;還開通了西安—三原—淳化—旬邑農家樂線路、西安—咸陽博物館—茂陵—乾陵旅遊線路和漢陽陵至大雁塔旅遊專線等10多條。
兩市渭河沿岸綠色成主題。在環境治理方面,配合省環保局,兩市共同制定了《西安咸陽灃河、氵皂河水污染治理規劃》。兩市在灃河、氵皂河和太平河沿岸關閉造紙企業27家,減少廢水排放量1747萬噸/年,污染物COD排放量0.7萬噸,如期完成了《規劃》各項任務。共同開展植樹造林活動,312國道綠色通道全線貫通,西寶高速綠色通道基本建成,渭河沿岸綠色防護林帶建設已基本完成。西咸一體化升格省級層面 「西咸一體化已經上升到省級層面加以推動,這和以前的兩市層面上明顯發生了質變」,陝西省發改委工作人員介紹說:「這一變化,意味著推進西咸經濟一體化正迎來大好機遇。」他介紹說,一是《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把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城市群建設選定為帶動西部發展的三大龍頭經濟區之一;二是省委省政府將西咸一體化上升到省級層面加以推動;三是建立以中心城市為基礎的城市板塊已成為時代潮流;四是兩市對合作的重點領域、領導體制、方法機制有了更清晰的設想,並初步形成了相關意見。
要重點加強兩市接壤地區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加快城市化進程,按照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布局、要素配置、城鄉建設、環境和生態治理一體化的思路,編制西咸都市圈發展規劃,力爭在3~5年內形成城市水準的水、電、路網架構。並充分利用西安的品牌技術優勢和咸陽的空間優勢,打造新的產業基地,形成關中乃至西部最具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產業密集區。兩市將一起編制發展規劃 西安市發改委規劃處工作人員說,西咸經濟一體化不僅是兩市竭盡全力推動的事業,也是陝西省加快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和重頭戲。近幾年來,西咸房地產業作為排頭兵,為西咸經濟一體化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西咸房地產也是推動西咸經濟一體化的中堅力量。盡管政府層面的合作是有限的,2002年以來西安市也制定了這個計劃,但是更要依靠企業和民間的力量。投資方面,房地產開發是一個晴雨表,其比例也是越來越高。經濟是為人服務的,房產開發自然對聚集人氣功不可沒。
二、房地產業帶動性非常強,真正具有帶動力的產業就是房地產業。
三、房地產是促進人才就業的根本產業,可以擴大就業。
四、西咸房地產業不僅是經濟形態,也是一個景觀形態。除了解決經濟功能,更要重視城市的景觀功能。而房地產業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客觀上講,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F. 河源市綠達水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河源市綠達水務有限公司成立於2013年03月28日,主要經營范圍為生活污水、工業廢水處理服務,環境保護設施運營,環保技術開發咨詢,實業投資(具體項目另行審批)等。
法定代表人:朱桂明
成立時間:2013-03-28
注冊資本:5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41600000056181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紫金縣臨江污水處理廠內
G. 戶縣工業園區有哪些公司
2010年12月開工了西安寶德自動化、陝西堅瑞消防、西安西元電子、西安華晶電子、西安興儀、西安西馳電氣、西安前進電器、西安利雅得電氣、西安威盛電子、西安市政設計院、西安高新區草堂基地污水處理廠等11個項目;2011年12月開工的有陝西華達、陝西省中醫葯研究院漢唐制葯、西安摩爾石油工程實驗室、西安思維建築設計、陝西中大機械集團、西安航空動力控制、陝西斯瑞工業、西安西正印製、西安奇維科技、西安東風機電、大唐戶縣第二熱電廠、西安西戶天然氣有限公司等12家企業;當然還少不了主角比亞迪第二工廠!!此外還有幾個學校要在這里,如建大新區等。
H. 表生地球化學系統
(一)侵蝕-堆積地質作用是表生地球化學系統中元素的來源和組成的基礎
我國農業主產區和人口密集區主要分布在平原區和盆地區,而平原和盆地的鬆散堆積物是在地質歷史時期經過侵蝕-堆積地質作用形成的,從而也奠定了表生地球化學元素系統的來源和組成基礎。這里,以華北平原的形成及表生地球化學元素系統特徵為例加以論述。
1.華北平原的形成
華北平原的最終形成是晚全新世河流沉積作用導致泥沙堆積造陸的結果,而河流得以匯流塑造華北平原是中國大陸自西向東呈三級階梯作用的結果。華北平原北部、西部山區屬延慶-懷來-桑乾河-汾河-渭河裂谷系,是由陝西省寶雞、西安盆地,山西省運城、臨汾、太原、忻縣、大同盆地,河北省蔚縣-陽原盆地,河北涿鹿-懷來-北京延慶盆地等組成的一個近S形的構造帶。裂谷系中新生代最早的沉積出現在廣義的汾渭盆地,系未鑽透的古近紀戶縣群(Eh)。我國中西部地區上新世氣候乾熱,紅粘土發育,乾旱草原植被茂盛,草原之上有大片內陸湖。華北山間盆地的湖泊,如古三門湖、古泥河灣湖等即是在此背景下形成的。粗略說來,2.58~3.40Ma的高斯極性時是華北、黃土高原、雲南高原湖盆形成或湖泊廣泛發育期,但隆升與斷陷在不同地點表現不一。進入第四紀,各湖盆發生不同程度的萎縮,周邊山體的抬升使湖盆邊緣受河流的影響增強。如河北陽原泥河灣盆地最終因湖泊外流,黃土堆積其上,造成湖盆淤塞,直至最後消亡。華北平原作為匯流區,接受周邊山體抬升造成的大量物質供給(圖3-1),其主要輸送動力是河流,山前地區還有崩塌、滑塌和泥石流堆積。盡管在不同地點水成沉積表現不一,但是現在的平原區在第四紀同樣出現湖泊沉積萎縮、洪泛平原逐漸發育的現象,其根本原因是青藏高原隆升造成的中國大陸東部的沉降,以及河流階段性輸沙塑造了東部大平原。
圖3-1 華北平原形成演化及地貌略圖
Fig.3-1 Formation & evolution and geomorphological feature of north China plain
華北平原的形成從第三紀以前就開始了,距今大約已有7000多萬年的歷史。從第三紀晚期到第四紀是平原形成的主要時期。華北大平原是華北地台的一部分,華北地台是我國最古老的岩石圈斷塊,地台區內較大的斷裂帶將地台分割成六個部分,即膠遼斷塊、內蒙古斷塊、鄂爾多斯斷塊、太行斷塊、冀魯斷塊和豫淮斷塊等,後兩個斷塊就是黃淮海平原的范圍。這些斷裂帶在中生代燕山運動的影響下,產生了新的發展過程,導致一些斷塊的隆起和上升,及另一些斷塊的逐漸下降。其中下降比較激烈的是冀魯斷塊,也就是現今的黃淮海北部的華北平原。在第三紀末、第四紀初發生的差異性斷塊活動,使太行山和燕山總體上升成為海拔1000~2000m的山地;華北平原則是相對沉降區。冀魯斷塊的下降成為一個強烈凹陷的構造盆地,太行斷塊的抬升,為這個凹陷的盆地提供了沉積的物質來源。河流把山地侵蝕物質源源不斷地向平原輸送,將原來起伏不平的基岩全部掩蓋,使湖海逐漸被填充,形成沖積扇和沖積平原,終於演變為堆積平原,並為以後的大規模沉積奠定了基礎。
華北平原第四紀沉積物厚度350~650m不等,有些地方較薄,只有100m左右,第四紀沉積物厚度主要決定於基底構造,凹陷區沉積厚度大,隆起區沉積厚度小。地層的分布無論在空間上或時間上都具有一定的分布規律和明顯的沉積特徵。從山前到濱海,沉積物由粗到細。在山前地帶以洪積、沖積物為主,沉積物顆粒較粗,多為砂礫石組成;平原中部則以沖積、湖積為主,沉積物為砂、砂質粘土;到濱海平原則屬沖積、三角洲沉積和海相沉積,以細粒沉積為主,包括粘土、淤泥以及粉細砂沉積物。
在空間上的分布規律和沉積特徵,隨著時間的發展而變化。在第四紀的整個過程中,沉積的最大特點就是具有多旋迴性。由於構造運動的上升與下降,氣候的冷暖變化、海侵與海退、剝蝕與堆積等各種因素的交替變化,使沉積物顏色、顆粒粗細出現了周期性的循環,但是各個不同的沉積階段,又具有其特定的景觀地球化學特徵。在第四紀的各個時期,沉積了一套以河湖相為主的沉積物。第四紀早期,廣大平原上廣泛分布有淡水湖泊和河流;到第四紀中期湖泊逐漸收縮,河流發育;第四紀晚期,湖泊逐漸消亡,沖積、洪積相則比較發育,海相沉積物增加,並出現泥炭和沼澤相沉積。
2.華北平原的地質地貌類型及其總體特徵
晚全新世(2500aB.P.)以來,華北平原氣候逐漸向干、涼方向發展,相應地河道變遷也逐漸頻繁。近幾千年來的黃河決堤泛濫對華北平原地表堆積物及現代自然環境具有重要影響。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以來,黃河決口泛濫達1500多次,較大的決口改道有26次,重要的決口改道有7次(表3-1)。據研究,華北平原可劃分為四個地質地貌類型,即山前洪積扇類型、洪積扇前緣窪地類型、沖積扇-沖積平原類型、潟湖-三角洲平原類型,各自具有不同的自然環境特徵。
表3-1 黃河下游重要河道變遷概況Table 3-1 Transitional situation of main riverway in lower reaches of Yellow River
山前洪積扇由季節性河流洪積形成,下半部為砂礫石堆積,上半部為黃土狀物質堆積,地面坡度較陡,約1/300~1/1000,古河道呈指狀分布。地下水類型屬全淡水。土地主要為褐土類型,古河道上多為沙性土,河流切割谷內主要為褐土化潮土或草甸褐土,也有少量水稻土和松沙土,自然植被主要是半旱生灌叢草原,人工栽培植被主要為落葉闊葉果林和小麥、玉米,旱澇災害較輕,鹽鹼地較少。
洪積扇前緣窪地由河流差別堆積形成。它的近山側是洪積扇,遠山側是古河道高地,兩側是沖積扇。窪地的下半部多為河流相砂質沉積,上半部為河、湖相亞粘土、淤泥沉積。窪地底部一般低於地面1~3m,地面坡度緩,約1/4000~1/6000,呈向下游開口的簸箕狀,地表水排泄比較緩慢,經常受澇災威脅。淺層地下水質咸,礦化度大於2g/L。由於地下水位較高,土壤有鹽漬化、沼澤化發生,因而多為鹽化潮土、沼澤化潮土和沼澤土。天然植被有慈菇、盒子草、白菖蒲、蘆葦、水芹、旋覆花等喜濕植物。水面周圍有人工栽培作物水稻、蘆葦、蓮茭。目前除白洋淀、衡水湖仍有蓄水外,其餘已基本乾涸。有的窪地,如寧晉泊、大陸澤、文安窪等,大部已被墾殖為農田,並有了居民點分布,只在洪水季節調蓄少量地表水,是華北平原地表水的調蓄區和主要淡水漁業區。
沖積扇—沖積平原是河流沖積形成的,由以砂壤質土為主的古河道高地和以粘壤質土為主的古河間窪地組成。在洪積扇前緣以下地區,古河道呈放射狀分布,地勢由頂部向前緣、由中部向兩側傾斜,地面坡度1/2000~1/3000,呈扇面狀,故名沖積扇。在沖積扇前緣以下地區,古河道呈相互並行的條帶狀分布,地面坡度1/3000~1/6000,故名沖積平原。它是河流在同一時期不同地點的沉積相變形成的。由於古河道高地與古河間窪地相間分布,故地面呈微波狀起伏。崗地、坡地、窪地也相間分布,高差1~3m不等,最小高差0.5m,最大高差可達5m。由於微地貌類型復雜,所以土壤類型、地下水類型、鹽鹼地類型、作物類型也較復雜。一般決口扇、古自然堤多由砂質組成,地貌類型為崗地,土壤為沙性土,地下有淺層淡水,無鹽鹼威脅,多為樹木、果樹、油料作物和瓜類種植區。古河道高地由砂、壤質組成,地貌類型為條帶狀高地,土壤類型為潮土,地下有淺層淡水或淺部薄層淡水,無鹽鹼或輕度鹽鹼,多為小麥、玉米、棉花產區,還有一部分果樹、蔬菜和油料作物分布。古河間窪地由粘、壤質組成,主要是鹽化潮土,地下多為鹹水,有中度或重度鹽鹼,為小麥、玉米、棉花、高粱和其他雜糧產區。該類型是華北平原僅次於洪積扇的主要糧棉生產基地。由於水資源短缺,澇、鹼災害較重,加上舊的種植制度,大部分耕地還處於中、低產狀態;有的耕地雖然高產但不穩定。
濱海三角洲平原,包括古三角洲、潟湖窪地和海積平原,分布在渤海灣岸,由河流沖積和海積共同作用而成。主要由河流相的淤泥質粉砂和濱海相的淤泥質粘土、亞粘土組成。除去唐海和南堡之間為海積平原外,其餘地區均為三角洲或潟湖窪地沉積,地面坡度平緩,約1/5000~1/10000。古河道呈樹枝狀分布,有許多三角洲沉積相型和沉積結構特徵。地下水主要為鹹水,只在主幹古河道上有淺層淡水,在分支古河道上有淺部薄層淡水,主要為鹽化潮土、濱海鹽土。由於地勢低平,排水不暢,加上潮水頂托,地下水位埋藏淺,礦化度高,所以澇災和土壤鹽漬化嚴重。鹽化潮土多已被開墾為農田,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濱海鹽土已有少量被開墾為農田,主要種植高粱、向日葵,大部分為鹽生草本植被,如馬絆草、海蔓荊、鹼茅、鹼篷子、鹽吸、檉柳等和少量人工栽培喬木。三角洲是濱海平原的主要糧食產區。三角洲與三角洲之間的潟湖窪地和海積平原是人工漁業養殖區和產鹽區。
3.華北平原的地質地貌類型與物理化學組成特徵
受水動力條件和沉積分異作用的控制,不同地質地貌單元的物質組成差異極大,造成不同地貌單元上發育的土壤的物質組成不同(表3-2),因此,不同地貌單元土壤的物理化學組成呈現有規律性的變化,如廢黃河的土壤理化性質表現為自河槽向兩側河間窪地、自古河槽向兩側決口扇有規律的變化(表3-3、表3-4)。
表3-2 河北平原不同地貌單元土壤的機械組成變化Table 3-2 Variance of soil mechanical composition of various geomorphic units in Hebei plain
(引自李承緒,1985)
4.華北平原的地表堆積物中元素來源與組成特徵
鬆散堆積物的化學元素組成直接取決於被侵蝕地質體的元素構成、分散與混合程度以及堆積作用過程。據研究,以黃河沉積物和海河沉積物為母質的土壤有與上游黃土高原黃土的稀土元素相似的分布模式。說明華北平原土壤中化學元素主要來自於西部山地成土母岩及黃土母質,換句話說,黃土高原和山西高原的地表物質也奠定了華北平原的地球化學元素組成的基礎。成土母岩經過長期物理、化學和生物的風化作用,形成大小不等的礦物顆粒,經過流水搬運和成土過程,在平原地區構成了土壤的礦物部分。從岩石風化到土壤形成,化學元素在這些過程中雖然經歷了巨大變化,但是來自黃河沉積物的成土母質極其發育的土壤與上游黃土高原的黃土物質之間,在化學元素的含量及組成方面仍存在著緊密的內在聯系。例如,在華北平原,由黃河沉積物組成的三角洲平原、緩崗高地、決口扇形地,其表生地球化學元素的組成與黃土原始物質的組成有關,元素組成的繼承性是清楚的。黃河三角洲、緩崗高地、決口扇形地的 Al2O3/Fe2O3比值和 CaO/MgO 比值分別為2.91~2.92和2.41~2.86,與黃河沉積物母質化學元素組成是一致的(其他地形下的土壤中CaO/MgO比值變化都在2.00 以下)。黃河沉積物中豐富的Ca元素,也繼承了黃土高原表生地球化學組成的特點。
表3-3 江蘇省黃河故道土壤類型及理化性質Table 3-3 Soil types and physical-chemical characters of elder Yellow River in Jiangsu Province
(據蘇壁耀,1985)
表3-4 山東省夏津縣黃河故道土壤類型及理化性質Table 3-4 Soil types and physical-chemical characters of elder Yellow river in Xiajin County,Shandong Province
(據李福興,1989)
(二)表生地球化學作用使地球表層地球化學元素組成再分配
地球表面時刻都在發生著物理風化、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作用。物理風化主要使岩石逐漸破碎,但其礦物組成並未發生變化。生物風化作用對岩石礦物的破壞是相當可觀的。化學風化作用是指岩石、礦物與大氣圈、水圈、生物圈中的各種化學組分發生一系列的化學反應,使岩石的礦物成分和化學成分發生改變。
1.岩石礦物化學風化過程
礦物成分的改變包括原岩中的可溶礦物的溶解流失、耐風化的原岩礦物殘留下來、形成表生條件下化學性質穩定的新礦物。礦物的耐風化程度(表3-5)決定著其中賦存元素的析出程度和所形成土壤的化學組成和分配。
化學風化作用以水溶液為主要介質,包括溶解、水化、水解、氧化及碳酸化等作用方式。其中,水解是最發育和常見的作用,其實質是從母岩的不同礦物中進一步去除離子。首先去除的是最活躍的離子如Na+、K+、Ca2+、Mg2+和Sr2+,去除開始的位置是礦物最暴露的部位如外表面、解理面和裂隙,而最不活躍的Al離子殘留下來,形成Al的氫氧化物。在溫濕條件下,雲母水解的離子去除步驟是:層間陽離子(K+、Na+)的淋濾;某些八面體陽離子(Mg2+、Fe3+)向層間遷移,以便平衡電價;某些四面體陽離子(Si4+、Al3+)向八面體層遷移和最後向層間遷移。
表3-5 化學風化作用中礦物耐風化程度Table 3-5 Anti-weathering degree of mineral under chemical weathing
利於水解作用發生的條件有:①可溶性礦物豐富;②礦物的顆粒細小,因為它有高的比表面積和大量的離子排出位置,比同樣的大顆粒礦物更易於被水解;③有細菌活動提供有機碳的存在並參與礦物分解;④有好的排水條件,使淋濾作用能連續進行和便於離子排出;⑤有高的濕度和溫度促使水解活動加速,其中濕度的影響超過溫度。風化復合體中水解作用的加強和離子的順利排出,會使相應的淋濾溶液中含有越來越多的溶解元素,同時形成次生礦物。
以下為橄欖石的礦物化學風化過程。橄欖石的化學組成為(Mg,Fe)SiO4,在氧化過程中Fe(Ⅱ)可以氧化為Fe(Ⅲ):
2(Mg,Fe)SiO4(s)+1/2 O2(g)+5H2O→
Fe2O3·3H2O(s)+Mg2SiO4(s)+H4SiO4(aq)
水解反應為:
2(Mg,Fe)SiO4(s)+4H2O→
2Mg2+(aq)+4OH-(aq)+Fe2SiO4(s)+H4SiO4(aq)
酸性水解反應為:
(Mg,Fe)SiO4(s)+4H-(aq)→
Mg2+(aq)+Fe2+(aq)+H4SiO4(aq)
化學風化釋放出來的Mg2+、Fe2+等離子,一部分被植物吸收,一部分隨水遷移,從土壤中淋失。Fe2O3·3H2O形成新礦物;
上述化學風化作用過程說明,易風化的輝石、角閃石、橄欖石、黑雲母在土壤中殘留較少,一般風化形成次生礦物。次生礦物又可分為簡單鹽類、三氧化物類和次生鋁硅酸鹽類。簡單鹽類屬水溶性鹽,易淋溶流失,一般土壤中較少,多存在於鹽漬土中。如方解石(CaCO3)、白雲石[Ca Mg(CO3)2]、石膏(CaSO4·2H2O)、瀉鹽(MgSO4·7H2O)、岩鹽(NaCl)、芒硝(Na2SO4·10H2O)、水氯鎂石(MgCl2·6H2O)等,常見於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的土壤中。三氧化物類如針鐵礦(Fe2O3·H2O)、褐鐵礦(2Fe2O3·3H2O)、三水鋁石(Al2O3·3H2O)等,是硅酸鹽礦物徹底風化後的產物,常見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土壤中。次生硅酸鹽類礦物在土壤中普遍存在,是由長石等硅酸鹽礦物風化後形成的。
由於母岩和環境條件的不同,使岩石風化處在不同的階段,所形成的次生粘土礦物的種類和數量也不同。在乾旱和半乾旱氣候條件下,風化程度較低,處於脫鹽基初期階段,主要形成伊利石;在溫暖濕潤或半濕潤的氣候條件下,脫鹽基作用增強,多形成蒙脫石和蛭石;在濕熱氣候條件下,原生礦物迅速脫鹽基、脫硅,主要形成高嶺石。再進一步脫硅,礦物徹底分解形成鐵鋁氧化物富集。由此可見,岩石通過風化,形成風化殼、土壤,其中賦存著各種類型、各種形態的地球化學元素。
2.水系沉積物與岩石化學成分的比較
經過一系列物理化學風化過程,隨著岩石礦物成分的變化,其化學組成也發生了變化。大量的水系沉積物測量結果表明,元素在水系沉積物中的含量與其在岩石中的含量相比,發生了表生富集-貧化作用。例如,五台-恆山地區元素表生富集-貧化特徵(表3-6)是:①As等元素富集系數大於4,表現為強富集;②Pb、Hg等元素富集系數介於2~4之間,為次強富集;③P、Ti、Cd等元素富集系數介於1.2~2之間,為中等富集;④Si、Al、Mn、Cr、Ni、Cu、Zn、Mo、F等元素富集系數介於1~1.2之間,為弱富集;⑤K、Na、Ca、Mg、Fe、Co、B等元素的富集系數小於1,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貧化。而且,不同岩性的元素富集系數又有所不同(表3-7、表3-8)。
表3-6 五台-恆山地區基岩和水系沉積物元素平均含量及各元素表生富集系數Table 3-6 Average content and hypergene concentration factor of element in bedrock and stream sediment in Wutai-Hengshan area
表3-7 五台-恆山地區不同變質岩區基岩和水系沉積物元素平均含量及各元素表生富集系數Table 3-7 Average content and hypergene concentration factor of element in bedrock and stream sediment in vary metamorphic rock region in Wutai-Hengshan area
表3-8 五台-恆山地區奧長花崗岩分布區基岩和水系沉積物成分及各元素表生富集系數Table 3-8 The composition of deposits and element's hypergene concentration factor in bedrock and stream sediment in trondhjemite region in Wutai-Hengshan area
3.表生地球化學作用的不斷改造
來自山區的成土母質中的化學元素不可能一直保持原有的組合不變。在長期表生地球化學演變過程中,沉積環境和沉積相使地表的化學元素重新再分配。例如,華北平原的長期沉積過程經歷了不同的地質時期,每一個時期對華北平原的形成都有不同的影響。更新世的早中期濕潤的氣候條件,有利於易移動元素的遷移,如Ca、Mg、K、Na等元素隨流水進入湖泊,歸入海洋。至更新世晚期,氣候逐漸乾旱,沉積物中Ca、Mg等元素殘留下來,形成廣泛分布的鈣結核,還可出現石膏和芒硝。氣候在不同時期的冷暖變化,為華北平原形成中的地球化學演變提供了條件,除了Ca、Mg等元素的變化外,其他微量元素的變化也表現出第四紀不同時期的氣候演變和沉積物類型的特徵。東部平原的海侵與海退在第四紀沉積物的基礎上增添了新的內容,不僅把海洋的化學元素帶到了陸地,同時又把陸地的化學元素帶到海洋,加速了陸地與海洋的元素遷移過程。
伴隨著風化作用和成土過程的進行,及地下水位的不斷變動,華北平原土壤中的化學元素發生了一系列溶解、沉澱、氧化、還原、淋溶、淀積、交換吸附等反應,與此同時,平原的各種地形條件又影響了這些反應進行的方向和強度,其結果是引起化學元素在土壤中的重新分配和重新組合。不同成因和不同形狀的窪地是華北平原地球化學元素的主要屏蔽區。從地貌上看,該屏蔽區沿著山前沖積、洪積扇扇緣窪地呈一條帶狀分布,包括寧晉泊、大陸澤、衡水窪、白洋淀和東淀。從山前沖積、洪積扇到廣闊的沖積平原,屏蔽帶分布於二者之間,化學元素在遷移過程中受屏蔽帶的影響而發生一系列的富集作用。除了地形上造成的屏蔽帶以外,在土壤與含水層之間也存在化學元素的屏蔽作用,特別是在華北平原地下水位淺、有季節變化的情況下,屏蔽作用在土壤中出現,並隨地下水與土壤層接觸的變動而變化,但是在華北平原,這種屏蔽作用在各個地區有著不同的規模和元素富集的效果。
華北平原表層土中地球化學元素含量變化的研究表明,現代土壤中元素組成和分配是地質歷史時期及現代表生地球化學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例如,河北滄州地區表層沉積物中Si、Na、Fe、Mn、Ca、Mg、K、Al等元素之間的相關性很好,相關系數均在0.85 以上。進一步研究表明,Si、Na元素含量隨沉積物顆粒變細而降低,而Fe、Mn、Ca、Mg、K、Al等元素含量隨沉積物顆粒變細而增高。其原因可能有三種:①沉積物形成時的河流機械沉積分異作用(水動力條件)對沉積物顆粒的分選起了決定性作用(如Si元素在粗顆粒沉積物中相對富集等),奠定了元素分布的基礎;②由於沉積物顆粒大小不同,在沉積物形成過程中及形成以後,其顆粒表面的吸附作用對元素的集散也有著很大的影響,如粘性土中K、Fe等元素的富集可能與顆粒表面吸附作用有關;③沉積物形成以後,後生的水文地質作用如表生帶水-岩(土)作用也使元素進行著再分散和集聚,如砂性土中Na元素的含量明顯高於粘性土即屬於此種原因。
(三)人類工程活動對地球化學元素組成的影響越來越大
實際上,現代表生地球化學作用還有人類活動的參與。整個華北平原在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雙重作用下,環境的演化和發展更為迅速。特別是在最近四五百年以來,平原的演化發展受到人為活動的嚴重影響,平原的河湖水系、土壤組成、地面物質成分以及地形的起伏都發生了變化。人類活動為華北平原的景觀地球化學的演化、化學元素的積累與分散提供了各種不同的條件,已經成為土地中化學元素再分配的重要動力之一。
1.人為條件下的表生水文地球化學作用
在溫涼偏干、河道變遷較頻繁的晚全新世,華北平原內陸鹽鹼地的面積占其總面積的1/6。隋代以前的周秦、兩漢和南北朝時期,內陸鹽鹼地主要分布在扇緣窪地(汲縣、臨漳、成安等地)和河間窪地(曲周、新河等地)的周邊與兩側,基本屬於自然狀態。自唐代至今,華北平原的鹽鹼地面積在不同時期有增有減,主要是人類活動的結果。唐代以後,河道變遷頻繁,鹽鹼地面積擴大,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的大部分地區都出現了鹽鹼地;元代以後,滹沱河下游的深澤、深縣、河間、高陽、文安等地也有了鹽鹼地,而且鹽鹼地程度越來越重。至20世紀40年代末期,僅河北平原的鹽鹼地就達8700km2,占當時耕地面積的21%,主要是由於南北大運河的修建造成原來分流入海的河道變成統一入海的河道,使上遊河水宣洩不暢,河流改道更為頻繁,河間窪地被堵,地下水位抬高所致。
20世紀60年代初期,河北平原的鹽鹼地面積上升到13700km2,占當時耕地面積的28%,這與當時大搞平原蓄水、大水漫灌、有灌無排等有關。之後,河北平原的鹽鹼地面積減少,至1988年已減少到8000km2,占當時耕地面積的17%,這是由於1970年以後,隨著滹沱河等上游水庫的修改蓄水,河北平原地下水補給量減少而開采量加大,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的結果。這一鹽鹼地面積的增減過程是一種典型的人類活動控制下的表生水文地球化學作用,其中土壤元素含量變化主要表現為Na、Ca、Mg、Cl、S等的增減。
2.各種土壤污染
許多研究表明,與農村土壤相比,城市土壤中重金屬元素已有不同程度的積累,從農村土向城市公園土、路邊土及工業污染區重金屬元素含量逐漸升高,其中Cu、Pb、Zn、Cd被認為是典型的人類活動源元素。污灌和施用污泥是農田重金屬污染的主要來源。例如,在墨西哥的瓜納華托州的萊昂市,污水灌溉已有幾十年,目前約有20km2的土地用污水灌溉,主要作物是小麥和高粱;另外,在伊達爾戈州的梅斯基塔爾流域,約450km2的土地主要利用墨西哥市的污水灌溉,作物包括穀物和蔬菜,其中100km2的土地直接用污水灌溉,其餘350km2用80%的污水和20%的水庫蓄水混合後灌溉。德國1990年的污泥產生量約為250×104t干污泥,其中的25%~30%被農用;1986~1990年間,農用的污泥量由47.6×104t增加到71.4×104t。
作者把這種由於人類工程活動造成、含量超過土壤本身的自凈能力並使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發生變異、農作物產量和質量降低並危害人體健康的現象稱為土壤污染。
我國1995年工業廢水的總排放量為222×108t,達標率僅為55%。工業廢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屬等污染物,全年共排放汞13.44t、鎘202.34t、六價鉻330.93t、鉛1250.54t、砷1086.17t,其中約有152×108t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泊中。尤其是我國北方地區由於嚴重缺水,北京、天津、沈陽、西安、長春等城市周邊農田污灌較為普遍。工業生產污泥及城市生活垃圾往往含有大量的重金屬,而在我國利用污泥和城市垃圾作農用堆肥還很普遍。如江蘇省僅污水處理廠每年至少生產污泥128×104t,至少吞噬1000畝土地。
廢氣飄塵中一般也含有大量的鎘、鉛、鋅、銅等重金屬元素,其影響的范圍在主風向上可達10km,嚴重污染范圍約為1100m。湖南省衡陽市鉛鋅冶煉廠附近,在10168m范圍內生產的糙米中鎘含量大於0.2mg/kg,在1096m范圍內和污染源的主風向1156m范圍內的農田生產出含鎘1.0mg/kg的「鎘米」。汽車尾氣中50%的鉛塵飄落在距公路30m的范圍內,這些地區每千克蔬菜中鉛含量高達數百毫克。燃煤中也含有氟、氯、汞、砷、鉛、鎘、鉻、鈹、鈾、磷等微量元素,如貴州西部晚二疊世主採煤層中As、F、Hg、Pb和Cd等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分別為5.87×10-6、37.76×10-6、0.27×10-6、19.48×10-6和1.11×10-6。
I. 黃河的資料 200字
關於黃河的資料第一個資料
黃河,中國的第二大河。發源於青海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蜿蜒東流,穿越黃土高原及黃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幹流全長5464公里(1萬多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里(含內流區面積4.2萬平方公里)。
據地質演變歷史的考證,黃河是一條相對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萬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內還只有一些互不連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獨立的內陸水系。此後,隨著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蝕、奪襲,歷經105萬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間逐漸連通,構成黃河水系的雛形。到距今10萬至1萬年間的晚更新世,黃河才逐步演變成為從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貫通的大河。
關於黃河的資料第二個資料
一、世界第五長河
黃河,世界第五長河,一條5464公里長的大河,在中國北方 蜿蜒流動。從高空俯瞰,它恰似一個巨大的"幾"字,又隱隱就是我 們民族那獨一無二的圖騰。
二、黃河的表徵
它不僅僅是一條大河。黃河,黃土地,皇帝,黃皮膚,這一切黃色表徵,把這條流經中華心臟地區的濁流升華為聖河。《漢書.溝洫 志》就把黃河尊為百川之首:"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河 為宗。"
三、黃土風成說
在久遠的地質年代,在亞洲內陸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驟冷驟 熱的嚴酷環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內陸盛行的西北氣流, 經年累月地把它們吹向東方,粗砂落於蒙古高原,最細膩的粉末隨風 飄落到今天甘肅、陝西、山西、青海、寧夏、河南6省。千百萬年的 搬運堆積,終於形成了一個北起長城,南至秦嶺,西抵日月山,東達 太行山的黃土高原。
四、深厚廣闊的黃土層
這是一片無與倫比的黃土,它的面積廣達41萬平方公里,黃土 覆蓋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隴東、陝西、晉西等地,黃土深達 100到200米,蘭州地區更厚達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園
植物學家們研究發現,雖然黃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豐沛,但養 分的淋溶損失也較少,非常適合楊樹、樺樹、櫟樹、油松、雲杉和酸 棗、黃荊條等生長。那時繁茂的植被,涵養著一個溫暖多雨的伊甸園。 今天山西、陝西、甘肅、寧夏等省份,分布著大片原始森林。地處中 原的河南省簡稱為"豫",顯示在倉頡造字的時代,它仍是大象出沒 之地。
六、歷史興盛的基礎
地質學家們發現,黃土具備優良的解理性,適合開掘窯洞居住; 農學家們發現,黃土中各種礦物營養物質豐富,具有較高的天然肥力。 先民們漸漸在這片黃土地上開鑿窯洞居住,種植五穀為生。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興盛起來,華夏先祖的足跡踏遍了黃土地。 隨後的日子裡,中國第一個王朝夏興盛於此,立國800年的周朝源 起於此,而橫掃六合,一統天下的秦帝國也勃興於此。
七、遠古時代文明的啟蒙
在160多萬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類活動遺址中,人們找到 了被火燒過的動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萬年前的山西藍田人類遺址中,人們找到了多處碳末堆積。
從那以後,藍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黃河的臂灣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黃土地上出現了以半坡文明為代表 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們的祖先,就在這樣一片綠野間狩獵採集,度過了華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歷史記述改造自然的功績
這里確實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這里也難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傳說,神農氏曾教民稼穡。耐人尋味的是,神農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傳授的實際上是焚林墾殖。
《孟子》中記載了三皇五帝燒山林的"功績": "當堯之時...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
在詩經中,我們聽到了先民們砍伐時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漪。""伐木叮叮, 鳥鳴嚶嚶。"
九、黃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損
始皇帝統一六國,大量人口隨之進入關中,墾殖面積大增。與此同 時,他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陵寢,大肆砍伐關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 年(公元前214年),蒙恬擊潰匈奴,取得河套地區大片土地,隨後 實行屯墾戍邊,多次向鄂爾多斯高原地區移民,每次人數多達數十萬, 原本一望無際的草原變成了農耕區。
十、黃土高原森林第二次受大損
西漢時期,天下大治,中國人口激增至6000萬。向西北開拓移 民成為解決人口膨脹壓力的主要手段,僅漢武帝時期,就向西北邊塞遷 徙了70餘萬人口。西漢將匈奴趕到遙遠的漠北,將大片林牧區變成了 農耕區。西漢在河套開發的引黃灌溉工程,是以寧夏內蒙的賀蘭山森林 和陝北森林的大破壞為代價的。
十一、黃土高原森林第三次受大損
唐朝立國之初,勵精圖治,經濟迅速恢復。由於其經濟貿易外交 的中心皆偏於西北,因而西北地區的屯田墾殖搞得有聲有色。黃土高 原的林牧區開辟了大片農田,墾田數十萬畝。每丁耕田有二三百畝, 廣種薄收,造成植被大面積破壞。
唐代定都黃土地的中心城市-長安。盛唐氣象,國力達到頂峰, 都城的規模當然前無古人,耗用木材無數。僅就長安附近而言,唐代除了在寶雞、眉縣、周至、戶縣等鄰近山中採伐外,還遠到岐山、隴山和當時嵐州(今嵐縣)、盛州(今內蒙額爾多斯高原一帶)采辦。
十二、黃土高原森林第四次受大損
宋代建都開封,因為洛陽附近黃河南北的山嶺早被砍伐一空了, 不得不遠去呂梁山採伐,當時渭河上游林區也橫遭暴劫。史載北宋剛 剛立國,就在秦隴之間大肆採伐。陝西秦嶺、子午嶺、羅山,寧夏賀 蘭山、大盤山,甘肅沼河、隴南山地,森林先後遭到破壞。宋朝官商 每年僅從陝甘間的隴山就採得大木萬株以上,竟使當時開封城內良木堆積如山,私商采賣木材更是不計其數。
十三、黃土高原森林第五次受大損
明朝重得西北,重視屯田,以便以屯養軍,以軍隸民。當時"屯 田普天下","而西北為最"。明初駐屯雁門、偏關長城附近時,那 里因山勢峭壁拔,林木茂盛,"人鮮徑行,騎不能入"。到了明中葉, 北京的高官顯貴,邊關將士,當地居民,群起砍伐,"百家成群,千 夫為鄰,逐之不可,禁之不從"。單是每年販運到北京的林木,就不 下百萬根。
十四、黃土高原森林第六次受大損
滿清入關,短短幾十年休養生息,人口由8000萬增至兩億。 華北、江南人滿為患,於是大量流民自發湧向西北。黃土高原又一次成為破壞的重災區,祈連山、六盤山明代以前尚有巨木參天,此時完 全成了光山禿嶺。
十五、六千年後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
六千年後的今天森林由69%降至6%成了名副其實的一片黃土。 黃土本身土質疏鬆,沒有任何抗沖性,完全依靠地面植被及其根系的保 護。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森林為最,草原次之,農作物則幾乎為零。 幾千年來,我們一直在掃平具備保護能力的天然植被,代之以沒有保護 能力的農作物。
十六、嗚呼!黃河!
嗚呼!千百年來,我們就這樣在刀斧和戰火中毀滅了黃河中下游的 天然植被。可嘆伐盡林木營造的無數恢宏殿宇,而今安在哉?
黃土地是深厚的,也是脆弱的。因為它土質疏鬆,顆粒細膩,植被 一經破壞,水土流失就極其嚴重。很快我們就聽到了哀婉的嘆息:"俟河之清,人壽幾何?"
十七、黃土高原植被破壞溝壑縱深
目前高原上長度在1公里以上的溝壑有30多萬條,1公里以下的 支溝、毛溝更是不計其數。一道道溝壑最終的歸宿都是黃河,它們不停 地切割著黃土高原,成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十八、黃土高原植被破壞,生態環境今非昔比
走在我們今天稱之為黃土高原的莽原之上,滿眼是嶙峋乾裂、支離 破碎的黃土,沒有樹,甚至沒有草,多少人曾深深感嘆:人類的先民們, 怎能在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發出如此燦爛的文明?
它們沒有意識到的是,直到6000年前,綠色還是這里的主色調, 那時這里的森林覆蓋率高達69%。
十九、一場暴雨地形巨變
隨著植被覆蓋率的下降,高原上河流溝壑強烈下切,在向上延伸的同 時,兩側也在拓寬,並且發展出支溝,支溝又發展成毛溝。這樣的變化, 往往只需要數年、數月、數天甚至一場暴雨過後就能完成,因此黃土高原 也被稱作世界上地形改變最為迅速的地區。
二十、年傾瀉16億噸泥沙90%來自黃土高原
每年傾瀉16億噸泥沙,90%來自黃土高原這些溝壑。每年流失的 16億噸泥土,絕不僅僅是把一條河染成觸目驚心的黃色。它隨水而下, 淤塞了湖泊,沖決了丘陵,抬高了河床,滌盪了平原。
二十一、三年兩決口,百年大改道
黃河一天天暴虐起來,"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次大改道",母親河 終於成了"中華之憂患"。與黃河水患的搏鬥,成了中原大地上生死存 亡的頭等大事。
二十二、守著黃河缺水,鄭州可為中游一例
鄭州本來因水而興,它依傍黃河,還有賈魯河、熊耳河、金水河從 城中流過。但隨著工農業的巨大發展,污染日趨加重,引水渠道縱橫交錯,三條曾經流淌不盡的河流先後枯竭。至70年代,鄭州已完全依賴 黃河供水。
二十三、山東缺水,越近黃河越缺水
山東的水資源情況更加緊張,人口和耕地分別佔到全國的7.2% 和7.3%,而水資源總量僅佔全國的1.2%。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有300立方米,是全國人均水平的13.3%。每公頃耕地佔有水量4560立方米,是全國的17.3%。是越接近黃河水資源越短缺, 到黃河一帶徑流深降到只有60毫米,到魯西北的臨清、冠縣一帶竟只 有25毫米。
涼州詞